六 集

關燈
欲鄙劣,彼死後,世尊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衆中。

    大德!我所愛之叔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滿足于自妻,彼死後,世尊複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衆中。

    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雲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于後世生于同一趣。

    ”“姊妹!如是乃世尊之所記耳。

    ” 三 爾時,具壽阿難于鹿住優婆夷家,受食已,即從座起而去。

    具壽阿難自乞食食後,還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我今日于日前時分,穿着内衣,披衣執缽,往鹿住優婆夷家。

    至已,坐于所設之席。

    大德!其時,鹿住優婆夷來詣我處。

    來已,問訊于我,坐于一面。

    大德!坐于一面之鹿住優婆夷語我曰:‘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雲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于後世同生于一趣。

    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世俗],遠離淫欲鄙劣,彼死後,世尊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衆中。

    大德!我所愛之叔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滿足于自妻,彼死後,世尊複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衆中。

    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雲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于後世同生于一趣。

    ’大德!如是語時,我語鹿住優婆夷而曰:‘如是乃是世尊之所記耳。

    ’” “阿難!是愚而不明,此女人與稱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補特伽羅之勝劣是幾何耶?阿難!有此等六種補特伽羅,存在于世中,以何為六耶? 四 阿難!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

    然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

    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退失,無有勝進者。

     五 阿難!複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

    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

    彼身壞死後,勝進不退失,唯祇勝進,無有退失者。

    阿難!此中有思量者,籌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兩者之一則劣,一則勝耶?阿難!如是[思量]者于長夜是無益,是苦。

    阿難!此中凡有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

    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

    阿難!此補特伽羅比先之彼補特伽羅更美、更勝。

    何故而然耶?阿難!法流使此補特伽羅進而不退失,如來之外誰知此因?阿難!因此勿為補特伽羅之思量者,勿籌量補特伽羅。

    阿難!量補特伽羅者堕失。

    阿難!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補特伽羅。

     六 阿難!複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貪,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

    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是退失,無有勝進者。

     七 阿難!複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有忿與慢,又,彼再三起貪,彼聞得益,……乃至…… 八 阿難!複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有忿與慢,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

    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退失,無有勝進者。

     九 阿難!複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語行。

    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

    彼身壞死後,唯祇勝進,無有退失者。

    阿難!此中有思量者,思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兩者之一則劣、一則勝耶?阿難!如是[思量]者,于長夜是無益,是苦。

    阿難!此中有忿、慢之補特伽羅,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

    阿難!此補特伽羅比先之彼補特伽羅更美、更勝。

    何故而然耶?阿難!法流使此補特伽羅進而不退失,如來之外誰知此因?阿難!因此勿為補特伽羅之思量者,勿籌量補特伽羅。

    阿難!量補特伽羅者堕失。

    阿難!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補特伽羅。

     阿難!是愚而不明,此女人與稱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補特伽羅之勝劣是幾何耶?阿難!有此等之六種補特伽羅,存在于世間中,阿難!若富蘭那成就之戒與梨師達多所成就之戒同,此時富蘭那應不同于梨師達多之所趣。

    阿難!又若梨師達多成就之慧與富蘭那所成就之慧同,此時梨師達多應不同于富蘭那[智]之所趣。

    阿難!此等之兩補特伽羅,是[互]缺一支。

    ” 四十五 一 “諸比丘!世間有欲人貧窮為苦耶?”“大德!唯然。

    ”“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負債,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負債亦為苦耶?”“大德!唯然。

    ”“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負債,約利息,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利息亦為苦耶?”“大德!唯然。

    ”“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約利息已,若不付應時之利息,則[債主]督促于彼,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财主督促亦為苦耶?”“大德!唯然。

    ”“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被督促,若不付則[債主]追随于彼[而辱于彼]。

    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财主追随亦為苦耶?”“大德!唯然。

    ”“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被追随,若不付則[債主]收縛于彼。

    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财主收縛亦為苦耶?”“大德!唯然。

    ”“如以上,貧窮為世間有欲人之苦,負債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利息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督促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追随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束縛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

     諸比丘!正如是,凡于善法而無信,于善法而無慚,于善法而無愧,于善法而無精進,于善法而無慧者,是于聖者之調伏為貧、無所有、是無富。

     二 諸比丘!彼之貧、無所有、無富之人,于善法而無信之時,于善法而無慚之時,于善法而無愧之時,于善法而無精進之時,于善法而無慧之時,以身行惡行,語行惡行,意行惡行,我乃稱為彼之負債。

    彼為隐覆彼身惡行而起惡欲,欲作不令人知之事,思惟不令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語,作不欲人知之舉動。

    彼為隐覆彼語惡行而……乃至……彼為隐覆彼意惡行而起惡欲,欲作不為人知之事,思惟不為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語,作不欲人知之舉動,我乃稱為彼之利息。

    純淨之同梵行者呼彼而曰:‘具壽如是作,如是行。

    ’我乃稱為彼之督促。

    彼居于林中,坐于樹下,或居于空屋之時,與追悔俱行之惡不善尋者現起,我乃稱為彼之追随。

     三 諸比丘!彼貧窮而無所有、無富之人,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束縛于地獄之縛或傍生之縛。

    諸比丘!我不見更有縛如是可怖,如是劇烈,障于證如是無上轭安穩。

    諸比丘!所謂地獄縛或傍生縛也。

    ” 世間貧窮苦     負債他錢财     貧人負債已     受用而衰亡     财主故追随     因此收系縛     此縛諸多苦     人人樂欲利     聖調伏亦然     何人皆無信     無慚亦無愧     決意無惡業     造作身惡業     語惡業亦同     造作意惡行     欲求無人知     彼以身與語     或以心揣測     若有到處行     惡事作增上     彼以愚作惡     承認己之過     貧窮負債起     受用而衰亡     依此彼心中     自追悔苦痛     思惟追随彼     聚落及森林     彼以愚作惡     承認己之過     随一堕傍生     或為地獄縛     此縛最痛苦     智者之所離     财寶正所得     惠施而心澄     在家之信者     獲得兩幸福     随現法中利     又随當來樂     如是在家施     增上彼福業     與此同聖律     安立信于中     有慚又有愧     具慧而守戒     彼于聖律中     名為安樂住     獲得無染樂     安住平等性     除去離五蓋     常起行精進     具足諸靜慮     趣常委正念     如實一切者     知結永盡已     遍離去所取     正得心解脫     如彼正解脫     于人皆有結     滅盡我解脫     不動為有智     此即最勝智     無有上安樂     無憂離塵安     最上無負債 四十六 一 如是我聞。

    一時,具壽摩诃周那住支提[國]沙诃茶祇[村]。

    于其處,具壽摩诃周那問候諸比丘:“諸賢比丘衆!”彼等諸比丘回答具壽摩诃周那:“賢者!”具壽摩诃周那曰: 二 “諸賢!世間有法相應之比丘衆,毀靜慮之比丘衆而曰:‘彼等謂:“我等靜慮,我等靜慮。

    ”而靜慮,極靜慮。

    彼等如何靜慮,彼等為何靜慮,彼等因何之故而靜慮耶?’于此,法相應之比丘不歡喜,靜慮之比丘亦不歡喜,又不為群衆之益、群衆之樂、群衆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樂而行。

     三 複次,諸賢!世間有靜慮之比丘衆,毀法相應之比丘衆而曰:‘彼等謂:“我等與法相應,我等與法相應。

    ”而揚舉,自滿,高搖,多言,語不謹慎,失念,不正知,不專心,心迷亂,根不修練。

    彼等為法相應耶?彼等如何為法相應耶?彼等因何之故為法相應耶?’于此,靜慮之比丘不歡喜,法相應之比丘亦不歡喜,又不為群衆之益、群衆之樂、群衆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樂而行。

     四 複次,諸賢!世間有法相應之比丘衆,唯稱贊法相應之比丘衆,不稱贊靜慮之比丘衆。

    于此,法相應之比丘衆亦不歡喜,又,靜慮之比丘衆亦不歡喜,又不為群衆之益、群衆之樂、群衆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樂而行。

     五 複次,諸賢!世間有靜慮之比丘衆,唯稱贊靜慮之比丘衆,不稱贊法相應之比丘衆。

    于此,靜慮之比丘衆亦不歡喜,法相應之比丘衆亦不歡喜,又不為群衆之益、群衆之樂、群衆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樂而行。

    是故諸賢!應如是學: 六 我等有與法相應之時,當稱贊靜慮之比丘衆。

     諸賢!汝等應如是學,何故而然耶?諸賢!世間中此等之補特伽羅難得。

    謂:乃以甘露界觸證于身而住。

    是故諸賢!應如是學: 七 我等有靜慮之時,當稱贊與法相應之比丘衆。

     諸賢!汝等應如是學,何故而然耶?諸賢!世間中此等之補特伽羅難得。

    謂:乃以慧徹見甚深之句義。

    ” 四十七 一 爾時,普行者目離耶悉詣世尊之處。

    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普行者目離耶悉白世尊言:“大德!法是現見,法是現見。

    大德!限于幾何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内證耶?” 二 “目離耶悉!然則我今當問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目離耶悉!汝于意雲何,若内心有貪,則汝知我之内心有貪;或若内心無貪,則[汝]知我之内心無貪耶?”“大德!唯然。

    ”“目離耶悉!汝若内心有貪則知我之内心有貪,或若内心無貪則知我之内心無貪之故,如是,目離耶悉!法是現見,……目離耶悉!于汝意雲何?若内心有瞋……乃至……若内心有癡,或若内心有貪法,或若内心有瞋法,或若内心有癡法,則知我之内心有癡法,或若内心無癡法,則知我之内心無癡法耶?”“大德!唯然。

    ”“目離耶悉!汝若内心有癡法,則知我内心有癡法;或若内心無癡法,則知我内心無癡法之故,如是,目離耶悉!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内證。

    ” “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終生歸依。

    ” 四十八 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

    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法是現見,法是現見。

    尊者瞿昙!限于幾何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内證耶?” 二 “婆羅門!然則我今當問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婆羅門!汝于意雲何,若内心有貪,則汝知我内心有貪;或若内心無貪,則[汝]知我之内心無貪耶?”“大德!唯然。

    ”“婆羅門!汝若内心有貪,則知我之内心有貪;或若内心無貪,則知我之内心無貪之故,如是,婆羅門!法是現見,……婆羅門!汝于意雲何,若内心有瞋,或内心有癡,或内心有身穢,或内心有語穢,或内心有意穢,則知我之内心有意穢,或若内心無意穢,則知我之内心無意穢耶?”“大德!唯然。

    ”“婆羅門!若汝内心有意穢,則知我之内心有意穢,或若内心無意穢,則知我之内心無意穢之故,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内證。

    ”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終生歸依。

    ” 四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近[住]于舍衛[國]之安陀林。

    爾時,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差摩尼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為應供、漏盡、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則彼不念:有比我勝者,或等于我者,或比我劣者耶?”具壽差摩尼說此已,[大]師贊可。

    時,具壽差摩尼思:[大]師贊可我,即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繞而去。

    時,具壽蘇摩那于具壽差摩尼離去不久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為應供、漏盡、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諸盡有結、正智解脫,則彼不念:‘有非比我勝者,非等于我者,非比我劣者。

    ’”具壽蘇摩那說此已,[大]師贊可。

    時,具壽蘇摩那思:“[大]師贊可我。

    ”即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繞而去。

     二 其時,世尊于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離去不久,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善男子等如是記說正智,說義而自身未達。

    複又,世間有一類之癡人,有如取笑誇張記說正智,彼等于後受苦。

    ” 殊勝或卑劣     不比完成者     漏盡無生起     度完梵行日     諸結已解脫 五十 一 “諸比丘!若無防護根,則缺根之防護故,毀戒之所依;若無戒,則缺戒故,毀正定之所依;若無正定,則缺正定故,毀如實智見之所依;若無如實智見,則缺如實智見故,毀厭離之所依;若無厭離,則缺厭離故,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二 諸比丘!譬如樹缺枝、葉時,則樹之幼芽不成長,皮亦不成長,木亦不成長,心亦不成長。

    正如是,諸比丘!若無防護于根,則缺根之防護故,毀戒之所依;……乃至……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三 諸比丘!若有根之防護,則具根之防護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則具戒故,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則具正定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若有如實智見,則具如實智見故,具足厭離之所依;若有厭離,則具厭離故,具足解脫知見之所依。

     四 諸比丘!譬如樹具枝、葉時,則樹之幼芽成長,皮亦成長,木亦成長,心亦成長。

    正如是,諸比丘!若有防護于根,則具根之防護故,具足戒之所依……乃至……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五十一 一 爾時,具壽阿難詣具壽舍利弗之處。

    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語具壽舍利弗曰: 二 “賢者舍利弗!限于幾何是比丘聞未聞之法,又不忘失于已聞之法,又現行于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耶?”“具壽阿難乃多聞,具壽阿難當善說。

    ”“然則,賢者舍利弗!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賢者!唯然。

    ”具壽舍利弗回答阿難,具壽阿難言曰: 三 “賢者舍利弗!世間有比丘,通利于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之法。

    多聞、通利,彼廣為他人說法;多聞、通利,廣為他人讀誦;多聞、通利,廣為諷誦;多聞、通利,以心随尋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觀。

    于何處有多聞而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長老比丘,彼住居于長老比丘之住處,時時詣其比丘。

    ‘大德!雲何而有如是耶?’彼質問此義如何。

    其長老具壽于彼聞其不聞,顯其隐,又于種種生疑之諸法除疑。

    賢者舍利弗!限于此,比丘聞未聞之法,又不忘失于已聞之法,又現行于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

    ” 四 “賢者!是希奇,賢者!是未曾有。

    善哉!具壽阿難之所說!我等作思:阿難成就此等之六法。

     五 其實,具壽阿難通利于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之法。

    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他人說法。

    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他人讀誦法。

    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諷誦法。

    具壽阿難多聞、通利,以心随尋随伺其法,以心随觀。

    具壽阿難于何處有多聞、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長老比丘,彼住居于長老比丘之住處,時時詣其比丘。

    ‘大德!雲何而有如是耶?’彼質問此義如何。

    其長老比丘于具壽阿難聞其不聞,顯其隐,又于種種生疑之諸法除疑。

    ” 五十二 一 爾時,生聞婆羅門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 二 “尊者瞿昙!刹帝利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刹帝利者欲求财物,以慧為近行,以軍為所托,于地而起思慕,以自在為究竟。

    ” “又,尊者瞿昙!婆羅門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婆羅門者欲求财物,以慧為近行,以真言為所托,思慕祀祠,以梵世為究竟。

    ” “又,尊者瞿昙!居士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居士者欲求财物,以慧為近行,以工巧為所托,思慕作業,以作業之完了為究竟。

    ” “又,尊者瞿昙!女人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女人者欲求男子,以莊嚴為近行,以兒子為所托,思慕不共有之夫,以自在為究竟。

    ” “又,尊者瞿昙!賊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賊者以取為欲求,以稠林為近行,以刀杖為所托,思慕闇黑,以不現為究竟。

    ” “又,尊者瞿昙!沙門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沙門者欲求忍辱柔和,以慧為近行,以戒為所托,思慕無所有,以涅槃為究竟。

    ” 三 “尊者瞿昙!是希奇。

    尊者瞿昙!是未曾有。

    尊者瞿昙了知刹帝利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與究竟。

    又,尊者瞿昙了知婆羅門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居士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女人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賊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沙門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與究竟。

    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以後,終生歸依。

    ” 五十三 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共相慶慰,交談歡喜感銘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二 “尊者瞿昙!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耶?[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

    ”“婆羅門!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

    ”“尊者瞿昙!又,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者何耶?[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

    ” 三 “婆羅門!祇有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

    婆羅門!譬如一切步行有情之足迹,攝于象迹之中,象迹可謂為第一。

    婆羅門!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者,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

    婆羅門!譬如家屋一切之椽木,皆向于屋頂、趣于屋頂、集于屋頂,屋頂可謂椽木之上首。

    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割取燈心草之人,割取燈心草已,捉住其尖端,上下振動,左右振動而予捆縛。

    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将一群之庵婆果自莖割取,附著于莖之一切庵婆果,則悉為其同類。

    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一切小王皆随屬于轉輪王,轉輪王可謂諸小王之上首。

    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任何之星光,亦不值當月光之十六分之一,月光可謂為彼等光之上首。

    婆羅門!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

    婆羅門!若多修此一法、多所作,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

    ”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以後,當終生歸依。

    ” 五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

    爾時,具壽昙彌為當地之人,住于生地七僧院之全境。

    然而,具壽昙彌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于彼處之客比丘衆。

    又,彼等客比丘衆為具壽昙彌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舍棄住處。

    其時,當地之優婆塞衆謂:“我等以衣服、卧具、床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于諸比丘,然而客比丘衆卻去而不留,舍棄住處。

    有何因、何緣,而客比丘衆卻去而不留,舍棄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衆念言:“彼之具壽昙彌,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于客比丘衆,又,彼等客比丘衆為昙彌所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舍棄住處,我等宜驅逐具壽昙彌。

    ”時,當地之優婆塞衆,詣具壽昙彌之處。

    詣已,告具壽昙彌曰:“大德具壽昙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于此處。

    ” 二 爾時,具壽昙彌,從其處離去,而往其他住處。

    具壽昙彌亦于其處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客比丘衆,又,彼等客比丘衆為具壽昙彌所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舍棄住處。

    其時,當地之優婆塞衆謂:“我等以衣服、飲食、卧具、床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于諸比丘,然而客比丘衆卻去而不留,舍棄住處,有何因、何緣,客比丘衆去而不留,舍棄住處耶?”其時,當地之優婆塞衆念言:“彼之具壽昙彌謾罵……乃至……冷笑客比丘衆,又,彼等客比丘衆為具壽昙彌所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舍棄住處,我等宜當驅逐具壽昙彌。

    ”時,當地之優婆塞衆,即詣具壽昙彌之處。

    詣已,告具壽昙彌曰:“大德具壽昙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于此處。

    ” 三 爾時,具壽昙彌,又由其住處往其他之處。

    于其處昙彌亦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客比丘衆。

    又彼等客比丘衆亦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具壽昙彌,則去而不留,舍去住處。

    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謂:“我等以衣服、飲食、卧具、床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比丘衆,然而客比丘衆舍住處而離去,有何因、何緣客比丘衆去而不留,舍去住處耶?”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作如是念:“彼具壽昙彌,罵……乃至嗤诽客比丘衆;又彼客比丘衆亦謾罵、诃責、煩惱、打擊、冷笑具壽昙彌,則去而不留、舍棄住處。

    我等宜驅逐具壽昙彌。

    ”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即詣具壽昙彌之處,詣已,告具壽昙彌曰:“大德具壽昙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于此處。

    ” 四 爾時,具壽昙彌自謂:“我為當地之優婆塞衆,從生地七住處被驅逐,我今将往何處去耶?”時,具壽昙彌念言:“我宜當詣世尊之處。

    ”時,具壽昙彌,披衣執缽,詣王舍[城],次第而往王舍[城]之鹫峰山,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語于坐在一面之具壽昙彌曰:“婆羅門昙彌!汝從何處來耶?”“大德!我為當地之優婆塞衆,從生地七住處被驅逐而來。

    ” “婆羅門昙彌!既為如此,汝不可予以非難,彼等從汝所到之處予驅逐汝,汝從所到之處被驅逐而來我處。

     五 婆羅門昙彌!往昔有航海諸商人,攜視岸鳥上船入海,彼等不能發見陸岸,即由船上放縱視岸鳥,鳥則往前方,往後方,往北方,往南方,往上方,往海隅,彼若得見近岸則去,又,彼若不見近岸,則返回其船。

    婆羅門昙彌!正如是,彼等從所到之處予驅逐汝故,汝從所到之處被驅逐而來我處。

     六 婆羅門昙彌!往昔,高羅婆王有名為善住之尼拘律樹王,彼有五條枝,蔭涼而悅意。

    又,婆羅門昙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所覆者,為十二由旬,根之入[地]者有五由旬。

    又,婆羅門昙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大而宛如二升之釜。

    又,其樹王之果,甘美而宛如蜜蜂之生蜜。

    又,婆羅門昙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一幹,為王及後妃之所食;一幹為軍衆之所食;一幹為市民與地方民之所食;一幹為沙門、婆羅門之所食;一幹為禽獸之所食。

    又,婆羅門昙彌!無有守護善住尼拘律樹王果之人,然而,不相互損害其果。

    然而,婆羅門昙彌!有一人,飽啖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折枝而去。

    其時,婆羅門昙彌!住于善住尼拘律樹王之天神謂:‘嗚呼!是希奇,嗚呼!是未曾有。

    彼之惡人,飽啖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折枝而去。

    善住尼拘律樹王,令無生當來之果。

    ’婆羅門昙彌!因此,善住尼拘律樹王,爾後不生果。

    婆羅門昙彌!其時,高羅婆王詣天帝釋迦之處。

    至已,白天帝釋迦言:‘尊者!善知,善住尼拘律樹王不生其果。

    ’婆羅門昙彌!其時,天帝釋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風雨[吹]倒善住尼拘律樹王,使連根拔起。

    婆羅門昙彌!其時,住于善住尼拘律樹王之天神而于一邊苦痛、憂愁、流淚,哭泣。

    婆羅門昙彌!其時,天帝釋迦詣住于善住尼拘律樹王天神之處,語住在善住尼拘律樹王天神曰:‘汝天神!何故而立一邊苦痛、憂愁、流淚,哭泣耶?’‘是則,尊者!暴風雨生起,[吹]倒我之住處,連根拔起。

    ’‘天神!汝雖然住于樹法,但仍暴風雨生起,吹倒住處,連根拔起耶?’‘尊者!雲何樹住于樹法耶?’‘天神!于世間之中,求樹根者取根,求皮者取皮,求葉者取葉,求花者取花,求果者取果。

    因此,天神!依彼而不可發不歡心或不喜心。

    天神!如是之樹乃如實住于樹法。

    ’‘尊者!我不住于樹法之故,暴風雨生起,[吹]倒住處,連根拔起。

    ’‘天神!汝若住于樹法,則汝之住處當可如前。

    ’‘尊者!我應住樹法,願我之住處如前。

    ’婆羅門昙彌!其時,天帝釋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風雨而起善住尼拘律樹王,生起美根。

    正如是,婆羅門昙彌!當地之優婆塞衆将住于沙門法之汝,從生地七住處之全境予驅逐耶?”“大德!雲何沙門住于沙門法耶?”“婆羅門昙彌!世間有沙門,即使被罵,不以罵而報;即使被瞋,不以瞋而報;即使被嘲弄,不以嘲弄而報。

    婆羅門昙彌!如是,沙門住于沙門法。

    ”“大德!當地之優婆塞衆以我不住于沙門法,而将我從生地七住處之全境予驅逐。

    ” 七 “婆羅門昙彌!往昔有名妙眼之離諸欲外道師,婆羅門昙彌!又,外道師妙眼有數百之弟子,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

    又,婆羅門昙彌!于心不信其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于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婆羅門昙彌!于心深信于其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婆羅門昙彌!往昔有名牟犁破群那之師,……有名阿羅那之師,……有名為瞿陀梨之師,……有名害提婆羅之師,……有名儲提摩麗離諸欲之外道師,婆羅門昙彌!又,師儲提摩麗,有數百弟子,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

    婆羅門昙彌!然而,于心不信其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者,凡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婆羅門昙彌!深信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婆羅門昙彌!于汝意雲何,以惡心诃罵離諸欲,擁有數百眷族、弟子之六師耶?彼當生多之非福。

    ”“大德!唯然。

    ” 八 “婆羅門昙彌!若以惡心诃罵離諸欲,擁有數百眷族、弟子之六師外道之人,則彼當生于諸多之非福。

    凡以惡心诃罵具有正見一人補特伽羅,則彼自此更當生諸多非福。

    何故爾耶?”“婆羅門昙彌!我不說有更大非福較于損傷同梵行者。

    故婆羅門昙彌!應當如是學: 九 我等對于同梵行者,應不懷惡心。

     婆羅門昙彌!汝應當如是學: 妙眼牟梨破群那     阿羅那之婆羅門     随着瞿陀梨之師     儒童之害提婆羅     牛群主儲提摩麗     于七國王之國師     于過去世而不害     保持名譽之六師     離腥氣而住于悲     超越諸欲之結使     遠離諸欲之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彼所有諸弟子衆     其量有幾百千數     遠離腥氣住于悲     超越諸欲之結使     遠離諸欲之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此等外仙乃貪離     已為靜慮之蔓者     持有惡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責者     當生起多之非福     有如是之人者則     為佛弟子之一人     随着正見之比丘     持有惡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責者     從此以後更增加     生于非福之人者     有舍棄見處之人     勿傷害善性之事     彼乃聖衆之第七     是名為補特伽羅     未能遠離其諸欲     信與念以及精進     寂止以及觀察者     五根之下随一者     擴伸遭遇于比丘     首先第一被毀傷     擴伸毀傷于自己     爾後損惱于他人     一切防護于自己     人善于保護他人     于是乎防護自己     恒自無損而賢智” 攝句: 王象、鹿住、負債、周那、二之現見者及與    差摩尼、根、阿難、刹帝利、不放逸、昙彌 第二之五十 第六 大品 五十五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

    又,爾時具壽守籠那住王舍[城]之寒林。

    其時,具壽守籠那宴坐屏處而心起此念:“我乃世尊諸弟子中,發精進而住者之随一,雖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脫。

    我家有财寶,我受用财寶而能得作福,我甯可棄學而返劣,受用财寶且作福。

    ”其時,世尊以心了知具壽守籠那心之所念,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消失于鹫峰山,現于寒林具壽守籠那之前。

    世尊坐于設席。

    具壽守籠那問訊世尊,而坐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壽守籠那曰:“守籠那!汝宴坐屏處而心豈非作如是念耶:‘我乃世尊諸弟子之中,發精進而住者之随一,雖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脫。

    我家有财寶,我受用财寶而能得作福,我甯可棄學而返劣,受用财寶且作福?’”“大德!唯然。

    ”“守籠那!汝于意雲何,汝往昔在家時,曾巧于彈琴耶?”“大德!唯然。

    ”“守籠那!汝于意雲何,若汝之琴弦太強張,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

    ”“守籠那!汝于意雲何,若汝之琴弦太緩,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

    ”“又,守籠那!汝之琴若不太強張,若不太緩,調于中庸,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或堪于使用耶?”“大德!唯然。

    ”“守籠那!正如是,若發勤精進太過則為掉舉,若精進過緩則為懈怠。

    是故守籠那!汝住于平等之精進,又守根之平等,又于此中取相。

    ”“大德!唯然。

    ”具壽守籠那回答世尊。

    其時,世尊以此教授具壽守籠那已,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于寒林消失,現于鹫峰山。

     二 爾時,具壽守籠那住于平等之精進,又守根之平等,又于此中取相。

    時,具壽守籠那,單獨遠離,不放逸,熾然精勤而住,不久善男子等正由家而趣向非家,所希求者,彼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中,自以通慧作證,具足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辦已辦,無再還現狀。

    而又,具壽守籠那為阿羅漢之一。

    其時,具壽守籠那得阿羅漢果已,而作此念:“我甯可詣世尊之處。

    詣已,于世尊前,說究竟智。

    ”于是,具壽守籠那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守籠那白世尊: 三 “大德!凡比丘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者乃信解六處,即:出離信解、遠離信解、無惱害信解、受盡信解、取盡信解、無癡信解。

     四 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唯依信而信解出離。

    ’大德!不可如是見。

    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出離;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出離;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出離。

     五 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貪着利養、恭敬、名聞而信解遠離。

    ’大德!不可如是見。

    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遠離;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遠離;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遠離。

     六~九 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信戒禁取為最勝,信解無惱害。

    ’大德!不可如是見。

    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無惱害;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無惱害;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無惱害。

    ……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愛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愛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愛盡。

    ……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取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取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取盡。

    ……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無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無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無癡。

     一〇 大德!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于滅。

    [即使聞]多耳所識之聲……乃至……[嗅多]鼻所識之香……[舔多]舌所識之味……[觸多]身所識之觸……[乃至]了别多意所識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于滅。

     一一 大德!譬如石山之不缺,不脆,堅合于一,即使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極不動不震。

    又,即使從西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乃至……又,即使從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又,即使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極不動不震。

    正如是,大德!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于滅。

    [即使聞]多耳所識之聲……乃至……[嗅多]鼻所識之香……[舔多]舌所識之味……[觸多]身所識之觸……[乃至]了别多意所識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于滅。

    ” 信解出離時     又心之遠離     信解無惱害     又信解取盡     信解愛盡時     又心之無癡     曉了處生[滅]     心正得解脫     心正之解脫     寂靜心比丘     已辦之情事     無增無所辦     一厚之石山     如風無搖動     如是色與味     聲香觸亦全     可愛非可愛     如是人弗動     心堅住解脫     唯随觀謝滅 五十六 一 爾時,具壽叵求那患病、苦痛、極危笃。

    其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具壽叵求那患病、苦痛、極危笃。

    大德!願世尊哀愍,往具壽叵求那之處。

    ”世尊默然而許。

    如是,世尊于日晡時分,從宴坐起,往具壽叵求那之所。

    具壽叵求那遙見世尊來,見已,欲于床上而起。

    時,世尊告具壽叵求那:“且止!叵求那,汝于床上勿起,此處設有席,我可安坐。

    ”世尊即坐設席。

    世尊坐已,而告具壽叵求那:“叵求那!汝病痊愈耶?得予存命耶?苦受減退不進耶?不增進而病情知減退耶?”“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

    大德!譬如力士以利刀刃毆頭,正如是,大德!最強之風毆我之頭。

    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

    大德!譬如力士以革紐纏縛其頭,正如是,大德!我之頭最為劇痛。

    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

    大德!譬如善巧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執利牛刀刳腹,大德!正如是,最劇之風刳我之腹。

    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

    大德!譬如有二人之力士,執持羸人之兩臂,在火坑之中炙焦,正如是,大德!身最甚熱。

    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

    ”其時,世尊以法語向具壽叵求那示現,勸導,贊勵,慶喜已,從座起而去。

     二 如是,具壽叵求那于世尊去後不久命終,命終之時,彼之諸根歡喜。

    于是,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具壽叵求那于世尊去後不久即命終,命終之時,彼之諸根歡喜。

    ” “阿難!叵求那比丘之諸根,何不歡喜耶?阿難!叵求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聽說法已,彼之心自五順下分結而解脫。

    阿難!時時聽法,時時研求其義,則有六種勝利,以何為六耶? 三 阿難!世有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得會如來,如來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聽其說法,彼之心自五順下分結而解脫。

    阿難!是乃時時聽法之第一勝利。

     四 複次,阿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然而得會如來之弟子,如來之弟子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聽其說法,彼之心由五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