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集

關燈
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七 複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随念天而謂: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有其上天,彼之諸天者成就信,殁于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之諸天者成就戒、聞、舍、慧,殁于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

    諸比丘!聖弟子随念己與彼等諸天之信、戒、聞、舍、慧時,彼心不纏縛于貪、不纏縛于瞋、不纏縛于癡。

    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處。

    ” 二十六 一 于其處,具壽摩诃迦旃延緻問比丘衆:“諸比丘!”彼等比丘衆回答具壽摩诃迦旃延:“賢者!”具壽摩诃迦旃延曰: 二 “諸賢!世尊、知者、見者、應供、正自覺者于[五欲]迫促中,覺得[随念處之]寬容處,以令有情清淨、令超越憂愁、令滅苦惱、令得智慧、令證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所謂六随念處是。

    以何為六耶? 三 諸賢!世間有聖弟子随念如來而謂: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師、覺者、世尊。

    諸賢!聖弟子随念如來時,彼心不纏縛于貪、不纏縛于瞋、不纏縛于癡。

    其時,彼之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賢!彼之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于虛空之心而住。

    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四 複次,諸賢!有聖弟子随念法而謂:世尊之法是善說、……乃至……是智者内證。

    諸賢!聖弟子随念法時,彼心不纏縛于貪、不纏縛于瞋、不纏縛于癡。

    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于虛空之心而住。

    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五 複次,諸賢!有聖弟子随念僧而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是世無上福田。

    諸賢!聖弟子随念僧時,彼心不纏縛于貪、不纏縛于瞋、不纏縛于癡。

    其時,彼之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于虛空之心而住。

    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淨性。

     六 複次,諸賢!聖弟子随念己戒而謂:無缺、……乃至……是能引定。

    諸賢!聖弟子随念戒時,彼心不纏縛于貪、不纏縛于瞋、不纏縛于癡。

    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于虛空之心而住。

    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七 複次,諸賢!聖弟子随念己舍而謂:嗚呼!有利于我。

    嗚呼!有善利于我。

    ……乃至……容乞,樂分與施物。

    諸賢!聖弟子随念舍時,彼心不纏縛于貪、不纏縛于瞋、不纏縛于癡。

    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于虛空之心而住。

    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八 複次,諸賢!聖弟子随念天而謂: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乃至……有其上之天,彼諸天成就信,殁于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諸天成就戒……乃至……成就聞、舍、慧,殁于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

    諸賢!聖弟子随念于己及彼等諸天之信、戒、聞、舍、慧時,彼心不纏縛于貪、不纏縛于瞋、不纏縛于癡。

    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

    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

    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于虛空之心而住。

    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諸賢!世尊、知者、見者、應供、等正覺者于[五欲之]迫促中,覺得[随念處之]寬容處,以令有情清淨、令超越憂愁、令滅苦惱、令得智慧、令證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

    所謂六随念處。

    ” 二十七 一 爾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時可谒見修意比丘耶?” 二 “比丘!谒見修意比丘之時,有此等六者。

    以何為六耶? 三 比丘!世間有比丘,心纏縛于欲貪,制于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于欲貪,制于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

    具壽!願為我說斷欲貪之法。

    ’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欲貪之法。

    比丘!此為第一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四 複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于瞋恚,制于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于瞋恚,制于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實知出離。

    具壽!願為我說斷瞋恚之法。

    ’修意比丘,為彼說斷瞋恚之法。

    比丘!此為第二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五 複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于惛沈、睡眠,制于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于惛沈、睡眠,制于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實知出離。

    具壽!願為我說斷惛沈、睡眠之法。

    ’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惛沈、睡眠之法。

    比丘!此為第三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六 複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于掉舉、惡作,制于掉舉、惡作而住,又,已生之掉舉、惡作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于掉舉、惡作,制于掉舉、惡作而住,又,已生之掉舉、惡作不如實知出離。

    具壽!願為我說斷掉舉、惡作之法。

    ’修意之比丘,為彼說斷掉舉、惡作之法。

    比丘!此為第四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七 複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于疑,制于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于疑,制于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實知出離。

    具壽!願為我說斷疑之法。

    ’修意比丘,為彼說斷疑之法。

    比丘!此為第五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八 複次,比丘!有比丘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諸漏已盡,不知不見此相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我不知不見其相。

    具壽!願為我說盡諸漏之法。

    ’修意比丘,為彼說盡諸漏之法。

    比丘!此為第六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比丘!此等為第六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 二十八 一 一時,衆多之長老比丘衆,住波羅奈[國]仙人堕處之鹿苑。

    時,彼等長老比丘衆自乞食食後而還,坐于食堂,于[彼等之]間集起議論而謂:“諸賢!何時可谒見修意比丘耶?” 二 如是言時,有一長老比丘,告諸比丘曰:“諸賢!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後而還,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已之時,是為可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 三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此非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賢者!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後而還,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彼遊行之疲勞未息,其時彼食事之惱熱未息,是故非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賢者!修意比丘,于晡時自宴坐而起,于房影之中,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是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 四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是非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賢者!修意比丘,于晡時自宴坐而起,于房影之中,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思惟于彼之日中,三摩地相乃現行于彼,是故非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賢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時,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是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 五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此非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賢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時,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彼之身者盈于精氣,彼者思惟是諸佛教之安樂。

    是故非為谒見修意比丘之時。

    ” 六 如是言時,具壽摩诃迦旃延長老告諸比丘曰:“我如是由世尊現聞、現受。

    [謂]:‘比丘!此為谒見修意比丘之六時。

    以何為六耶? 七 比丘!世間有比丘,心纏縛于欲貪,制于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于欲貪,制于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

    具壽!願為我說斷欲貪之法。

    ”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欲貪之法。

    比丘!此為谒見修意比丘之第一時。

     八 複次,比丘!有比丘,心為瞋恚所纏縛……心纏縛于惛沈、睡眠……心纏縛于掉舉、惡作……心纏縛于疑……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不知不見此相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我乃不知不見其相。

    具壽!願為我說盡諸漏之法。

    ”修意比丘,為彼說盡諸漏之法。

    比丘!此為谒見修意比丘之第六時。

    ’ 賢者!我如是自世尊現聞、現受。

    比丘!此等為谒見修意比丘之六時。

    ” 二十九 一 爾時,世尊問具壽優陀夷而言:“優陀夷!随念處有幾何耶?”如是問時,優陀夷默然。

    世尊再次問優陀夷:“優陀夷!随念處有幾何耶?”具壽優陀夷乃再次默然。

    世尊三度複問優陀夷:“優陀夷!随念處有幾何耶?”具壽優陀夷即三度默然。

    爾時,具壽阿難告具壽優陀夷而曰:“賢者優陀夷![大]師告汝。

    ”“賢者阿難!我從[大]師聽聞。

    大德!世間有比丘,随念多種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所皆俱随念多種之宿住。

    大德!是随念處。

    ”時,世尊告具壽阿難言:“阿難!我知此優陀夷癡人,不勤于增上心而住。

    阿難!随念處有幾何耶?” “大德!有五随念處。

    以何為五耶? 二 大德!世間有比丘,離欲,……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大德!此之随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修者,則能引現法樂住。

     三 複次,大德!有比丘,思惟光明想,住于晝想。

    如晝夜亦同,如夜晝亦同,如是心開,修無纏蓋心與照俱之心。

    大德!此之随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令獲得智見。

     四 複次,大德!有比丘,此身自足裡而上,自發頂而下,以皮為邊,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

    謂:此身中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髀、肺、腸、肛、胃、糞、膽、痰、膿、血、汗、脂、淚、膏、唾、胰、黃水、尿。

    大德!此之随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則能斷欲貪。

     五 複次,大德!有比丘,譬如于冢間所棄之屍,或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三日,可見膨脹、變色、膿爛;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之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

    或又,譬如于冢間所棄之屍,可見或為鴉所啄、或為鷹所啄、或為鹫所啄、或為狗所咀、或為野幹所食、或為種種之有情所啖;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

    或又,譬如于冢間所棄之屍,有肉與血、為筋所系之骨鎖,無肉有血、為筋所系之骨鎖,肉與血皆無、為筋所系之骨鎖,于諸方隅而散亂,可見無連絡之骨、餘[處]之手骨、餘[處]之足骨、餘[處]之膝骨、餘[處]之大腿骨、餘[處]之腰骨、餘[處]之脊骨、餘[處]之頭蓋骨;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

    或又,譬如于冢間所棄之屍,可見如珂貝之白骨、所堆積之骨、經年累月腐敗粉碎之骨;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當如是構成,不能避免如是之事。

    大德!此之随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斷我慢。

     六 複次,大德!有比丘,于樂斷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大德!此之随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抉擇種種界。

     大德!此等為五随念處。

    ” 七 “善哉,善哉!阿難!然則,汝阿難!亦持此第六之随念處。

    阿難!世間有比丘,從正念而往、正念而還、正念而住、正念而坐、正念而卧、正念而作業。

    阿難!此之随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引正念正智。

    ” 三十 一 “諸比丘!此等是六無上。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是。

    諸比丘!雲何為見無上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往觀象寶、往觀馬寶、往觀珠寶,或複往觀大小事,或往觀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見,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

    諸比丘!此見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

    諸比丘!然而,往觀如來或如來之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者,諸比丘!是諸見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

    即往觀如來或如來之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諸比丘!此名為見無上。

    以上為見無上。

    又,雲何為聞無上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往聽鼓聲、或往聽箜篌聲、或往聽歌聲,或往聽大小事,或往聽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之法,諸比丘!此是聞,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

    諸比丘!此聞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

    諸比丘!然而,往聽如來或如來弟子之法,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者,諸比丘!是諸聞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

    即往聽如來或如來弟子之法,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諸比丘!此名為聞無上。

    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

    又,雲何為利無上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得子之利、得妻之利、得财之利,或複得大小之利,或于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中獲信。

    諸比丘!此是利,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

    諸比丘!此利是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

    諸比丘!然而,于如來或如來之弟子中獲信,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者,諸比丘!是諸利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

    即于如來或如來之弟子中獲信,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諸比丘!此名為利無上。

    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

    又,雲何為學無上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或學[乘]象,或學[乘]馬,或學[乘]車,或學[彎]弓,或學劍[法],或複學大小事,或學沙門、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學,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

    諸比丘!此學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

    諸比丘!然而,學如來所說之法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者,諸比丘!是諸學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

    即學如來所說之法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諸比丘!此名為學無上。

    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

    又,雲何為行無上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行[調]象行,行[事]婆羅門行,行[事]長者行,或行上下[行],或行沙門、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之行,諸比丘!此是行,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

    諸比丘!此行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乃至……涅槃。

    諸比丘!然而,行[事]于如來或如來弟子之行,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者,諸比丘!是諸行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

    即行[事]于如來或如來弟子之行,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諸比丘!此名為行無上。

    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

    又,雲何為随念無上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随念子之利、随念妻之利、随念财之利,或複随念大小之利,或随念沙門或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随念,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

    諸比丘!此随念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

    諸比丘!然而,随念如來或如來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者,諸比丘!是諸随念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

    即随念如來或如來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笃信,諸比丘!此名為随念無上。

    諸比丘!此等為六無上。

    ” 凡得最勝見     更得無上聞     又得利無上     欣樂學無上     現住于所行     适于作遠離     趣不死安穩     修習随順念     歡喜不放逸     常委擁護戒     彼應時苦盡     于處正覺知 攝句: 舍摩迦、順不退、怖、雪山、随念    迦旃延、二時、優陀夷、無上是 第四 天品 三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六法,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以何為六耶? 二 即: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三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以何為六耶? 四 即:不好事業、不好談說、不好睡眠、不好伴侶、守護諸根門、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 三十二 一 爾時,有随一天[人],于中夜有絕妙之色遍照祇多林,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

    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

    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

    ”彼天[人]作如是語,大師即予贊同。

    時,彼之天乃言:“[大]師贊同于我。

    ”問訊世尊,右繞而消失其處。

     二 時,世尊其夜分過後,而告諸比丘:“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中夜有絕妙之色遍照祇多林,詣我之處。

    至已,問訊于我,立于一面。

    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語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

    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

    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

    ’諸比丘!彼天作如是語,如是語已,問訊于我,右繞而消失其處。

    ” [大]師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極恭敬     承迎恭敬不放逸     是恭敬之比丘者     隻顧一味為退失     唯有親近于涅槃 三十三 一 “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中夜有絕妙之色遍照祇多林,詣我之處。

    至已,問訊于我,立于一面。

    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人語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

    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慚、恭敬愧。

    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

    ’諸比丘!彼天人作如是語,如是語已,問訊于我,右繞而消失其處。

    ” [大]師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極恭敬     具足恭敬慚與愧     若具有羞之恭敬     應當具足不退失     唯有親近于涅槃 三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具壽摩诃目犍連于屏處宴坐時,心起如是尋思:“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是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複次,其時有名為帝須之比丘,正于命終,而生于随一之梵世。

    彼等[諸天],亦知帝須有大神通、大威德。

     二 時,具壽摩诃目犍連,譬如力士之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沒于祇多林而呈現于彼梵世。

    帝須梵遙見具壽摩诃目犍連前來。

    見已,語具壽摩诃目犍連曰:“友,目犍連!來!友,目犍連!善來!友,目犍連!良久方作來此處時節。

    友,目犍連!于此處設席,坐!”具壽摩诃目犍連即坐于所設席。

    帝須問訊具壽摩诃目犍連,坐于一面。

    摩诃目犍連語坐于一面之帝須曰:“帝須梵!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友,目犍連!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帝須!一切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而不成就佛陀之證淨,不成就法之證淨,不成就僧伽之證淨,不成就聖所愛之戒,彼等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但,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成就佛陀之證淨,成就法之證淨,成就僧伽之證淨,成就聖所愛之戒,彼等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帝須!唯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或三十三天……耶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皆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友,目犍連!他化自在天亦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帝須!一切他化自在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不成就佛陀之證淨,不成就法之證淨,不成就僧伽之證淨,不成就聖所愛之戒,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然,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成就佛陀之證淨,成就法之證淨,成就僧伽之證淨,成就聖所愛之戒,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堕于惡處,決定,趣于等覺。

    ” 三 其時,具壽摩诃目犍連,信受随喜帝須之所說。

    譬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沒于梵世而呈現于祇多林。

     三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明分之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明分之法。

    ” 三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诤根。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忿、有恨。

    諸比丘!有忿、有恨之比丘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皆不圓滿于學。

    諸比丘!一切比丘而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于學者,于僧伽中生诤。

    其诤者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無利、人天之無益,為苦之故。

    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見如是之诤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為斷其惡之诤根而精勤!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不見如是之诤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當來為不起其惡诤根而應勤行,如是而斷此惡诤根,如是當來此惡诤根不起。

     三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有覆、有惱,……有嫉、有悭,……有谄、有诳,……有惡欲、有邪見,……取着自見、起堅固執、棄舍難。

    諸比丘!一切比丘起着自見、起堅固執、棄舍難者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于學。

    諸比丘!一切比丘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法……乃至……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于學者,于僧伽中生诤。

    其诤者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無利、人天之無益,為苦之故。

    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見如是之诤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為斷其惡诤根而精勤!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不見如是之诤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當來為不起其惡诤根而應勤行,如是而斷此惡诤根,如是當來此惡诤根不起。

    ” 諸比丘!此等為六诤根。

     三十七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複時,毗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比丘衆,作六支具足之施物。

    世尊乃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觀察毗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比丘衆,作六支具足之施物。

    見已,而告諸比丘:“諸比丘!彼之毗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諸比丘衆,作六支具足之施物。

    諸比丘!又,雲何為六支具足之施物耶? 二 諸比丘!施者有三支;受者有三支。

    何等為施者之三支耶?諸比丘!世間有施者,施之前意怡悅,正施而心歡喜,施已而意悅豫,此等乃施者之三支。

    何等為受者之三支耶?諸比丘!受者或已離貪,或為調伏貪而勤行;或已離瞋,或為調伏瞋而勤行;或已離癡,或為調伏癡而勤行,此等乃受者之三支。

    此等為施者之三支、受者之三支。

    諸比丘!如是乃六支具足之施物。

     三 諸比丘!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幹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樂,是天上之物。

    有樂之異熟,能令生天,能引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福蘊之數而已。

    諸比丘!譬如大海中之水量,若幹容量、或若幹百容量、或若幹千容量、或若幹百千容量乃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水蘊之數而已。

    諸比丘!正如是,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幹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樂,天上之物。

    有樂之異熟,能令生天,能引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福蘊之數。

    ” 施先意之怡悅     正施時心歡喜     施已而意悅豫     是布施之圓滿     離貪欲離瞋恚     離愚癡而無漏     制約具梵行者     施與完全田地     自身洗滌清淨     親自作為布施     依已或依他人     此布施有大果     如斯布施賢人     心解脫而有信     智者遠離苦惱     生于安樂之世 三十八 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

    至已,與世尊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二 “尊瞿昙!我如是說,如是見,謂:無自作,無他作。

    ”“婆羅門!我未曾見、未曾聞如是說者、有自往、自還,雲何而如是言,謂無自作,無他作?婆羅門!汝雲何謂此,有發起界耶?”“尊者!然。

    ”“有發起界時有發起之有情,有所施設耶?”“尊者!然。

    ”“婆羅門!有發起界時,有發起之有情、施設,此乃有情之自作、他作。

    婆羅門!汝雲何謂此,有出界耶?……乃至……有勇進界耶?……有勢界耶?……有持界耶?……有逼切界耶?”“尊者!然。

    ”“有逼切界時,有逼切之有情,有所施設耶?”“尊者!然。

    ”“婆羅門!有逼切界時,有逼切之有情、施設,此乃是有情之自作、他作。

    婆羅門!我未曾見、未見聞如是說者、如是見者。

    有自往、自還,雲何而如是言,謂無自作,無他作?” “尊瞿昙!奇哉!……乃至……從今日以後終生歸依。

    ” 三十九 一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以何為三耶? 二 即:貪者集業之緣,瞋者集業之緣,癡者集業之緣。

    諸比丘!由貪不起無貪,然而,諸比丘!由貪唯起貪。

    諸比丘!由瞋不起無瞋,然而,諸比丘!由瞋唯起瞋。

    諸比丘!由癡不起無癡,然而,諸比丘!由癡唯起癡。

    諸比丘!以由貪而生之業、由瞋而生之業、由癡而生之業,不施設天、人以及其餘若幹善趣。

    然而,諸比丘!以由貪而生之業、由瞋而生之業、由癡而生之業,施設地獄、施設傍生、施設餓鬼以及其餘若幹之惡趣。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三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以何為三耶? 四 即:無貪是集業之緣,無瞋是集業之緣,無癡是集業之緣。

    諸比丘!由無貪不起貪,然而,諸比丘!由無貪唯起無貪。

    諸比丘!由無瞋不起瞋,然而,諸比丘!由無瞋唯起無瞋。

    諸比丘!由無癡不起癡,然而,諸比丘!由無癡唯起無癡。

    諸比丘!以由無貪而生之業、由無瞋而生之業、由無癡而生之業,不施設地獄、傍生、餓鬼境以及其餘若幹之惡趣。

    然而,諸比丘!以由無貪而生之業、由無瞋而生之業、由無癡而生之業,施設天、人以及其餘若幹之善趣。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 四十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金毗羅之竹園。

    爾時,具壽金毗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金毗羅白世尊言: 二 “大德!是何因、何緣,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耶?” 三 “金毗羅!于如來滅後,世間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于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

    金毗羅!是為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之因、緣。

    ” 四 “大德!是何因、何緣,如來滅後正法久住耶?” 五 “金毗羅!于如來滅後,世間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恭敬、尊崇[大]師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于學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

    金毗羅!此為如來滅後正法久住之因、緣。

    ” 四十一 一 如是我聞。

    一時,具壽舍利弗住王舍[城]之鹫峰山。

    時,具壽舍利弗于日前時分,着内衣,披衣執缽,與諸多比丘衆俱,由鹫峰山而下,見某處之大木聚。

    見已,而告諸比丘曰:“諸賢!汝等見彼大木聚耶?”“賢者!唯然。

    ” 二 “諸賢!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随意,則此之木聚唯地與勝解可得。

    何故耶?諸賢!于彼木聚中有地界。

    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之木聚唯地與勝解可得。

     三 諸賢!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随意,則彼木聚唯水與勝解可得……乃至……唯火與勝解可得……唯風與勝解可得……唯淨與勝解可得……唯不淨與勝解可得。

    何故耶?諸賢!于彼木聚中有不淨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木聚唯不淨與勝解可得。

    ” 四十二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遊行于憍薩羅[國],與大比丘衆入伊奢能伽羅憍薩羅之婆羅門村。

    世尊住于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

    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聞尊貴釋子沙門瞿昙由釋迦族出家而到伊奢能伽羅,住于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

    複聞彼之尊貴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揚稱贊之聲名: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者、明行具足、……乃至……佛、世尊。

    彼于此世、人界、天界、魔界……乃至……善哉!當谒見如是應供者。

    時,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其夜過後,各取許多嚼食、啖食,而往伊奢能伽羅密林。

    至已,發出高聲、大聲而立于樓門之外。

     二 又複當時,具壽那祇多是世尊之侍者。

    其時,世尊告具壽那祇多:“那祇多!彼之高聲大聲者何耶?恰如漁夫争相捕魚。

    ” “大德!彼等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各取許多之嚼食、啖食而立于樓門之外,欲[供養]世尊及比丘僧伽。

    ”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求榮華。

    那祇多!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不能随意可得,不能得無艱難、無梗澀者,令彼得彼之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

    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随意可得,得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尋味耶?” “大德!世尊今當接受,善逝當接受。

    大德!今乃世尊當接受之時。

    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論何處,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鄉下人皆趣向而來。

    大德!譬如有密雲而下雨之時,水随低處而流注。

    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論何處,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鄉下人皆趣向而來,其故雲何?大德!乃世尊之戒、慧故。

    ”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求榮華。

    那祇多!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不能随意可得,不能得無艱難、無梗澀者,令彼得彼之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

    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随意可得,得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尋味耶? 三 那祇多!我于此處,住于村邊,見得定而坐之比丘,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今或守園人侵此具壽、或沙彌令彼自其定而起,故那祇多!我不贊許住于彼比丘之村邊。

     四 複次,那祇多!我于此處,見坐于林中,睡眠住林之比丘。

    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除遣彼睡眠與疲勞,當祇一心思惟閑寂想。

    以故,那祇多!我贊許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五 複次,那祇多!我于此處,見坐于林中,而未得定住林之比丘。

    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令定不定之心,或當得定之心。

    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六 複次,那祇多!我于此處,見坐于林中,而得定住林之比丘。

    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令解脫未解脫心,或當已解脫心。

    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七 複次,那祇多!我于此處,見住于村邊,得衣服、飲食、床座、治病藥及資具之比丘。

    彼期望利養、恭敬、名聞,廢除宴座,廢除坐卧于閑寂、林薮、山岩之邊際。

    是故,那祇多!我不贊許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八 又,那祇多!我于此處,見得衣服、飲食、床座、治病藥等資具之林住比丘,彼棄其利養、恭敬、名聞、不廢宴座,不廢閑靜、林薮、山岩邊際之坐卧,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彼比丘之林中。

     然,那祇多!我行于大路要道,前或後皆不見少物安穩,那祇多!乃至我之大小便利亦如是。

    ” 攝句: 有學、二不退、目犍連、順明分、诤    施、自作、緣、金毗羅、木聚與那祇多 第五 昙彌品 四十三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于日前時分,着内衣,披衣執缽,為乞食而入舍衛[國]。

    于舍衛[國]中乞食訖,食後,由托缽而還。

    告具具壽阿難言:“阿難!為白晝之憩息,今當詣東園鹿子母講堂。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大德!唯然。

    ”爾時,世尊與具壽阿難同詣東園鹿子母講堂。

    時,世尊于日晡時分,自宴坐起,告具壽阿難言:“阿難!今詣布婆俱陀[河]沐浴肢體。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大德!唯然。

    ”時,世尊與具壽阿難為沐浴肢體而往布婆俱陀[河]。

    于布婆俱陀[河]沐浴肢體已,出着一衣擦拭肢體而立。

     二 複次,其時憍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名之白象,伴随盛大之音樂,由布婆俱陀[河]上來。

    衆人見彼已,而如是言:“嗚呼!端正莊嚴哉王象!嗚呼!人見而樂哉王象!嗚呼!容貌殊妙哉王象!嗚呼!肢體圓滿哉王象!象!嗚呼象!”[衆人之]如是語時,具壽優陀夷白世尊言:“大德!衆人祇見象之壯大肢體圓滿而作如是贊美耶?‘象!嗚呼象!’或複見其他異于壯大肢體圓滿之何者,衆人亦将如是贊美耶?‘象!嗚呼象!’”“優陀夷!衆人見壯大肢體圓滿之象,如是贊美:‘象!嗚呼象!’優陀夷!即使見馬……乃至……優陀夷!……見牛……乃至……優陀夷……見蛇……乃至……優陀夷……見樹……乃至……優陀夷!即使見壯大肢體圓滿之人,衆人亦如贊美:‘象!嗚呼象!’且又,優陀夷!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國王、民衆中,凡身、語、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稱為象。

    ”“大德!是希奇。

    大德!是未曾有。

    大德!世尊之此語:‘且又,優陀夷!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國王、民衆中,凡身、語、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稱為象。

    ’是為善說。

    又,大德!我即将世尊之此善說,以如次之偈頌而随喜贊歎: 自覺受人身     禦己得正定     住于清淨道     愛樂心止寂     窮盡一切法     衆人所敬重     亦為天所敬     我聞是應供     超越一切結     欲出得涅槃     愛樂諸欲舍     如石出真金     象越一切光     淩衆嶽雪山     一切象名中     相應無上士     以尊為象我     象不作惡事     柔和及不害     此二是象足     守禁與梵行     象餘之二足     大象信為鼻     保有舍白牙     念項智慧頭     觀察法思惟     法腹成熟處     遠離彼之尾     彼靜慮息好     内心得深定     象行亦在定     象住亦在定     象卧亦在定     象坐亦在定     象普遍防護     象如是具足     受用無罪者     不受有罪者     受得菜被服     遠離斷蓄積     一切無小大     截已結與縛     彼行何處時     正行無希望     猶如白蓮花     水生水長養     泥水不能染     淨香悅意色     世中善生者     覺者住世中     不染蓮花水     無染于世間     猶如大火熾     無薪而消滅     歸于諸行寂     為涅槃者說     智者說此喻     欲令解其義     大象衆所識     象與象所說     遠離貪與瞋     離癡而無漏     象舍離其身     無漏者圓寂” 四十四 一 一時,具壽阿難于日前時分,着内衣,披衣執缽,往鹿住優婆夷家。

    至已,坐于所設之席。

    爾時,鹿住優婆夷詣具壽阿難之處。

    至已,問訊具壽阿難,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鹿住優婆夷白阿難言: 二 “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雲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其後世當生于同一趣。

    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世俗],遠離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