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集
關燈
小
中
大
可意夫人跋陀命終,彼[王]即為可愛可意夫人命終而不沐浴、不塗油、不攝食物、不作業務,晝夜甚愛著于跋陀夫人之遺骸。
文荼王或将親近沙門、婆羅門,而聞彼之法以得拔憂箭耶?”又,理财官披亞卡謂:“彼之具壽那羅陀住波吒厘子[華氏城]雞園。
複次,對彼之具壽那羅陀,如是善揚稱贊之聲,[謂:]是智者、賢者、聰明、多聞,美所談,善辯才,年老且成阿羅漢。
若文荼王親近具壽那羅陀,文荼王将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耶?”因此,理财官披亞卡即往詣文荼王所在處,至已而白文荼王: “大王!彼之具壽那羅陀住波吒厘子[華氏城]雞園。
複次,對彼之具壽那羅陀,如是善揚稱贊之聲,[謂:]是智者、是賢者、聰明、多聞,美所談,善辯才,年老且成阿羅漢。
複次,若大王親近具壽那羅陀大王将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耶?” “若然,親愛之披亞卡!告知具壽那羅陀!住于領土内之沙門、婆羅門,如我者乃不能預知而予親近耶?” “誠然。
大王!”理财官披亞卡答文荼王已,詣具壽那羅陀之處。
至已問訊具壽那羅陀,坐于一面。
一面坐已之理财官披亞卡白具壽那羅陀曰: “大德!彼文荼王可愛可意夫人跋陀命終,彼即為可愛可意夫人跋陀命終而不沐浴、不塗油、不攝食物、不作業務,晝夜甚愛著于跋陀夫人之遺骸。
大德!文荼王如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則向文荼王說法為甚幸。
” “披亞卡!對文荼王而言,今正是時。
所謂時者,何時亦可。
” 時,理财官披亞卡從座而起,問訊具壽那羅陀而右繞已,詣文荼王之處。
至已,白文荼王曰: “大王!具壽那羅陀首肯會面。
對王而言,今正是時。
所謂時者,何時亦可。
” “若然,親愛之披亞卡!今駕多善美之車乘!” “大王!誠然。
”理财官之披亞卡答文荼王已,駕多善美之車乘已,白文荼王曰:“大王!王之多善美車乘已駕妥。
” 二 爾時,文荼王乘善美之車,與多善美之車乘俱,為面谒具壽那羅陀,以大王之威勢,向雞園之方向前進。
凡具車路者,以車代行已,從車而下,徒步進入園内,如是文荼王詣具壽那羅陀之處。
至已,問訊具壽那羅陀,坐于一面。
具壽那羅陀即告一面坐已之文荼王言: “大王!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處。
何等為五?……[乃至]……于世間之中憂愁……[乃至]……如今之我,将欲如何?[參照四十八之二~六]。
” 八 作如是語時,文荼王白具壽那羅陀言: “大德!是為何等之法門耶?” “大王!是名拔憂箭之法門。
” “大德!嗚呼!确已拔除憂箭。
大德!嗚呼!确已拔除憂箭。
大德!我聽此法門而得拔除憂箭。
” 時,文荼王即告理财官披亞卡而言: “若此,親愛之披亞卡!荼毗跋陀夫人之遺骸,而為彼女作塔婆,今,我自今日始可沐浴,又可塗油,可攝食物,又可行業務。
” 攝句: 取得、善士、施可愛可意物與等流 圓足、财、處、憍薩羅以及那羅陀 第二之五十 第六 蓋品 五十一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于此,世尊向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諸比丘乃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何等為五? 三 諸比丘!欲欲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瞋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惛眠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掉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疑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四 諸比丘!若比丘不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無力而羸劣,則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無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有山間之川,遠流、淩水勢、漂物。
有人若于其兩側作水道之口。
如是,諸比丘!中央之川流乃分散、擴大、分開而不可遠流、不可淩水勢、不可漂物。
正如是,諸比丘!若比丘不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無力而羸劣,則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無有此理。
五 諸比丘!若比丘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有力時,則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得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有山間之川,遠流、淩水勢、漂物。
有人若于其兩側閉水道之口。
如是,諸比丘!中央之川流即不分散、不擴大、不分開而可遠流、可淩水勢、又可漂物。
正如是,諸比丘!若比丘斷是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有力時,則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得有此理。
” 五十二 一 “諸比丘!正說者若說所謂不善聚,可說其為五蓋。
諸比丘!此之五蓋者,乃是純不善聚。
何等為五? 二 即欲欲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蓋等是。
諸比丘!正說者若說所謂不善聚,可說此等之五蓋。
諸比丘!此之五蓋者,乃是純不善聚。
” 五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信心之比丘,信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信如來之菩提。
無病、無惱,能成就平等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
無谄、無诳,對于或是[大]師、或是智者、或是同梵行者,如實表示自己。
精進而住,以斷不善法,圓滿具足努力善法,為堅固勇猛,荷負善法而不舍。
具慧能決擇,正趣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
” 五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五時者,乃不堪精勤。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老而朽邁。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一時。
三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病而為病所制。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二時。
四 複次,諸比丘!時饑馑而苗稼不稔,乞食難得,不能捃拾遺谷以活命。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三時。
五 複次,諸比丘!有林薮盜賊擾亂之怖畏,地方人乘于戰車,而往右往左。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四時。
六 複次,諸比丘!有僧伽破裂。
複次,諸比丘!僧伽破裂時,互相謾罵、又互相譏諷、又互相诤訟、又互相背離;于此之際,不信者無信,又有信者信減少。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五時。
諸比丘!此等五時,乃不堪精勤。
七 諸比丘!此等五時,是堪于精勤。
何等為五?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年少、壯而發黑,具有第一青年期之美齡。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一時。
九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無病、無惱,能具平等之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于勤行。
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二時。
一〇 複次,諸比丘!時豐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遺谷而得活命。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三時。
一一 複次,諸比丘!人人和合,相互喜悅,不互诤訟,恰如乳與水。
以相互親愛之眼相視而住。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四時。
一二 複次,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喜悅,無有诤訟,遵守同一規定,安穩而住。
複次,諸比丘!僧伽和合時,互不相罵,又互不相譏,又互不相诤,又互不相背。
于此之際,不信者生信,又有信者得予增進。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五時。
諸比丘!此等五時,乃堪于精勤。
” 五十五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複次,爾時,有母子兩人,入雨安居而為比丘與比丘尼。
彼等乃相互再三欲會見,母亦屢次再三欲見其子,子亦屢次再三欲見其母,彼等乃由屢次會見而相觸,由相觸而狎親,由狎親而堕貪愛。
彼等以貪愛心,不舍學戒,顯羸劣而行交會。
二 爾時,衆多比丘即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之舍衛[城]有母子二人,入雨安居而為比丘與比丘尼。
彼等乃相互再三欲見,母亦屢次再三欲見其子,子亦屢次再三欲見其母,彼等乃由屢次會見而相觸,由相觸而狎親,由狎親而堕貪愛。
彼等以貪愛心,不舍戒學,顯羸劣而行交會。
” 三 “諸比丘!彼癡人者謂:母不貪愛其子,子亦不貪愛其母耶?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之色如是可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縛、如是可萎、如是障證無上之轭安穩,諸比丘!彼即是女人之色。
諸比丘!有情者乃渲染、貪、縛、萎、堅著于女人之色,彼等即為女人之色所捕,而憂于長夜。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之聲如是可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縛、如是可萎、如是障證無上之轭安穩,……他之香……他之味……他之觸,諸比丘!此即女人之觸。
諸比丘!有情者乃染、貪、縛、萎、堅著于女人之觸。
彼等即受捕于女人之觸,而憂于長夜。
諸比丘!女人雖行走,亦為捕捉男子之心而止,住、坐、卧、笑、語、謠、泣、氣絕、死,亦為捕捉男子之心而住。
諸比丘!正說者,若有說魔之普遍罥索,則女人方是正說者所說魔之普遍罥索。
” 可言能執劍 惡鬼亦可言 急著有毒蛇 被咬命不果 唯一人之時 不語一人女 女人以盻笑 即失念為縛 或者被服亂 又優雅語言 彼期無稱贊 即氣絕或死 人即将五欲 方見女人色 色聲味與香 觸物亦悅意 漂流欲瀑流 于欲愚癡人 轉時趣有有 引導入輪回 遍知一切欲 無恐怖舉動 居世渡彼岸 獲諸漏滅盡 五十六 一 一時,有随一比丘,詣自己之親教師處。
至已,而白親教師言: “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有疑。
” 二 爾時,彼比丘即随彼共住之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謂:‘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有疑。
’” 三 “比丘!此是理所當然。
不防護諸根,于食不知量,不精勤覺醒,不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怠惰菩提分法修習而住時,身即倦怠,彼不明于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于彼,又惛眠捕捉彼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彼于諸法有疑。
故比丘!汝應如是學: 我當護諸根門,于食當知量,當精勤覺醒,當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當勤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比丘!汝應如是學。
” 四 爾時,彼比丘受世尊之教授,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繞而去;而彼比丘即孤獨而退,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不久善男子等乃由家趣向非家為目的,将彼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生乃盡,梵行已住,所辦已辦,複了知無還于現狀,而又彼比丘乃為阿羅漢之一。
爾時,得阿羅漢之彼比丘,即詣親教師處,至已白親教師言: 五 “大德!如今我身不倦怠,又我亦明了于各方,又[止觀之]法已顯現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不疑。
” 六 爾時,彼比丘即随彼之共住比丘,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謂:‘大德!今我身不倦怠,又我明了于各方,又[止觀之]法顯現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不疑。
’” 七 “比丘!此是理所當然。
防護諸根,于食知量,精勤覺醒,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勉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時,身不倦怠,彼明了于各方,又[止觀之]法顯現于彼,又惛眠不捕捉彼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彼于諸法不疑。
故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我等當護諸根之門,于食知量,精勤覺醒,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勉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 五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五處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何等為五? 二 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一切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我應領受。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三 諸比丘!有情之壯年者,則有壯年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壯年之憍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應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四 諸比丘!有情之無病者,則有無病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無病之憍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五 諸比丘!有情之命者,則有命之憍,醉于此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命之憍,即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六 諸比丘!于有情之所愛,則有欲之欲,染其欲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語、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其理,則一切欲之欲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應領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七 諸比丘!于有情有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之惡行者,即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我應領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八 諸比丘!若彼聖弟子有如次之簡擇:非唯我獨自應老、未超越于老,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老、未超越于老。
[如斯簡擇]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完全]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應病、未超越于病,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病、未超越于病。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完全]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應死、未超越于死,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死者、未超越于死。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所愛可意之物變亡,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所愛、可意之物,乃可變亡。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 非唯我領受,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彼等所造善惡之業,彼等皆領受。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 能定病與老 亦複能定死 有如法規律 是異生厭嫌 如斯法有情 我亦應厭此 于如是之我 此事殊相應 我如斯思惟 了知無依性 無病與壯年 成有命憍者 戰勝一切憍 見出家安穩 我發勤精進 望求成涅槃 今我于諸欲 亦無修習欲 可成不退轉 果遂羅門行 五十八 一 一時,世尊住毗舍離[城]大林中之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于日前分時,着内衣,披衣執缽,為乞食而入毗舍離[城],于毗舍離[城]行乞已,食後而還,入大林中,為晝息而坐于樹下。
複次,爾時,衆多之栗遮毗童子等執搭箭之弓,帶領狗群,往右往左徘徊于大林中。
見世尊坐于一樹下,見已而抛卻搭箭之弓,将狗群卻退一面,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而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
爾時,複有栗遮毗摩诃那摩散步于大林中,往右往左徘徊其間,見彼等栗遮毗童子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
見已,而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栗遮毗摩诃那摩乃唱優陀那言: “跋祇王萬歲!跋祇王萬歲!” “摩诃那摩!汝何故如斯言:‘跋祇王萬歲!跋祇王萬歲!’耶?” “大德!此等栗遮毗童子甚是放蕩、粗野、傲慢。
家族所贈之禮物,或有甘蔗、或棗子、或糕點、或麥芽糖、或糖果,皆為彼等奪取而食,奪取而食且蹴貴婦人或少女之背後。
彼等今卻各自默然伸手合掌而侍于世尊。
” “摩诃那摩!凡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頂王、或承領父祖傳下之土地者、或部隊之将軍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團之長、或複于各家門中各别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何等為五? 二 摩诃那摩!世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父母。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父母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父母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三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妻子、奴仆、傭人。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妻子、奴仆、傭人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妻子、奴仆、傭人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四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比鄰與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人。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之比鄰于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之人等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比鄰與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之人等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五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接受一切贈品之諸天。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接受贈品之諸天,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諸天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六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沙門婆羅門。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之沙門、婆羅門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沙門婆羅門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摩诃那摩!凡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頂王、或承領祖先傳下之土地者、或部隊之将軍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團之長、或複于各家門中各别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 承事母與父 恒幸惠妻子 又與家庭人 為從人利益 利益為兩者 具戒之賢人 先逝世親屬 又今生活人 沙門婆羅門 又惠及諸天 住家之正義 起歡喜之心 彼善事作已 可供養稱贊 現世人稱彼 死而生天界 五十九 一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難得。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聰敏者難得,行儀之圓滿者難得,多聞者難得,說法者難得,持律者難得。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難得。
” 六十 一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難得。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善語者難得,能善持所受者難得,能[教授而]敬受者難得,能說法者難得,能持律者難得。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難得。
” 攝句: 五障、五蓋、勤行支、五時、母與子 親教師、處、栗遮毗童子與其餘二者 第七 想品 六十一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如是等之五想,則有大果,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何等為五? 二 即不淨想、死想、過患想、食違逆想、一切世界無欣喜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 六十二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何等為五? 二 即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界無欣喜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 六十三 一 “諸比丘!依五增長而增長之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何等為五? 二 即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舍而增長、依慧而增長。
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長而增長之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 信戒慧增長 又舍聞二者 如斯善智人 受現堅固身 六十四 一 “諸比丘!依五增長而增長之女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何等為五? 二 即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舍而增長、依慧而增長。
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長而增長之女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 信戒慧增長 又舍聞二者 如斯善智女 受現堅固身 六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論議。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對戒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定,又對定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慧,又對慧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又對解脫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智見,又對解脫智見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論議。
” 六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共住。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對戒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定,又對定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慧,又對慧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又對解脫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智見,又對解脫智見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共住。
” 六十七 一 “諸比丘!無論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五法,多作五法,彼即可期望于二果中之随一果,得現法之慧,無論任何餘依者,則為不還性。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進。
諸比丘!無論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此等五法,多作是等五法,彼乃可期待二果中之随一果,得現法之慧,無論任何餘依,則為不還性。
” 六十八 一 “諸比丘!我于自覺之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時,修此等五法,多作五法。
何等為五? 二 我乃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進。
諸比丘!我自修第五增上精進之此等法故,多作故,凡以證智可予作證,我以證智作證其法而引發于心,随其範圍而各自可得滿足;我若領受種種之神通……乃至……至梵世亦令身到,随其範圍而各自可得予滿足;我若……乃至……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以證智作證,具足而住;随其範圍而各自可得予滿足。
” 六十九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五法,則能引導一向厭離、離貪、滅、寂、通智、等覺、涅槃。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于食而有違逆想,于一切世間而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複于彼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法,則能引導一向厭離、離貪、滅、寂、通智、等覺、涅槃。
” 七十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法,則能引導漏盡。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于食而有違逆想,于一切世間而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複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或多作此等之五法,則能引導漏盡。
” 攝句: 說明二想、二增長及論議 共住、二神足、厭離與漏盡 第八 戰士品 七十一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于食而有違逆想,于一切世間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複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三 諸比丘!比丘有心解脫及慧解脫時,諸比丘!此比丘即稱為已拔關、已埋塹、已拔箭、已外戶、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拔關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明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關。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埋塹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輪回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塹。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拔箭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渴愛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外戶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戶。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我慢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
” 七十二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何等為五? 二 即:無常想、于無常之苦想、于苦之無我想、斷想、離貪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三 諸比丘!比丘有心解脫及慧解脫時,諸比丘!此比丘即稱為已拔關、已埋塹、已拔箭、已外戶、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拔關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明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關。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埋塹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輪回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塹。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拔箭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渴愛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外戶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已斷,根已斫,如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戶。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擔、是已離系之聖者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我慢已斷,根已斫,如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擔、是已離系之聖者。
” 七十三 一 爾時,有随一之比丘,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齊具何之比丘,為法住者耶?” 二 “比丘!世間有比丘,通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
彼依其法通達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為多通達比丘,而非法住者。
三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廣為他人說法,彼依其法教示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四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廣為讀誦其法,彼依其讀誦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多讀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五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以心随尋、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觀[其法]。
彼依其法尋思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多尋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六 比丘!世間有比丘,通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
彼不依其法通達而度日,不廢獨居,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如是者為法住比丘。
七 比丘!如是我說比丘之多得達、多教示、多讀誦、多尋思、法住者。
比丘!凡[大]師為利益而起憐愍心,哀愍而對弟子應作者,我為汝等而作。
比丘![于]此等樹下,此等空屋,比丘!當靜觀!勿放逸,勿後悔,此是我對汝等之所教誡。
” 七十四 一 爾時,有随一之比丘,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齊具何得為法住者耶?” 二 “比丘!世間有比丘,得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羅。
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學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三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廣為他人說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四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廣為讀誦其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讀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五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以心随尋、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觀,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尋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六 比丘!世間有比丘,得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羅。
又了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如是乃為法住比丘。
七 比丘!如是我說比丘之多得達、多教示、多讀誦、多尋思、法住者。
比丘!凡[大師]為利益而起憐愍心,哀愍而對弟子應作者,我為汝等而作。
比丘![于]此等樹下,此等空屋,比丘!當靜觀!勿放逸,勿後悔,此乃我對汝等之所教誡。
” 七十五 一 “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存在于世。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戰士,連見戰地起塵埃亦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一種戰士存在于世。
三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而見幢群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有此第二種戰士存在于世。
四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三種戰士存在于世。
五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而相争敗陣失神。
諸比丘!世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四種戰士而存在于世。
六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相争,彼乃勝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其本營。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五種戰士而存在于世。
諸比丘!有此等五戰士而存在于世。
七 諸比丘!正如是,譬喻此等之戰士,有五者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何等為五?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連見塵埃聚亦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之塵埃聚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聽說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麗,勝于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
彼聞已而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
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此是彼之塵埃聚。
諸比丘!譬如彼戰士,連見塵埃聚亦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一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之中。
九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然見幢群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幢群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雖不聞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麗,勝于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而自見女人或童女之美麗,勝于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
彼見此女已,而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此是彼之幢群。
諸比丘!譬如彼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而見幢群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二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〇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喊聲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居林中、或居樹下、或接近居空屋之比丘已,嘲笑、叙談,拍手哄笑,發輕弄之語。
彼為女人所嘲笑、叙談,拍手哄笑而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此是彼喊聲。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三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一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而相鬥敗陣而失神。
其相鬥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擁抱。
彼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所擁抱,不棄學,不示羸劣而行淫事。
此是其相鬥。
諸比丘!譬如有彼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于相争敗陣而失神。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四種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二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相鬥,彼乃勝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其本營。
其本營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擁抱。
彼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被擁抱,脫離而去随意之處。
彼則利用叢林、樹下、山、窟、岩龛、冢間、高原、空處、稻杆積所遠離之坐卧處,或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結跏趺坐,惟願端身,安立對面之念。
彼斷世中之貪,心無貪而住,淨治心之貪欲;斷瞋失,心無瞋而住,饒益悲愍一切有情,淨治心之瞋失;斷惛眠,無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以正念正知而淨治惛眠之心;斷掉悔,無掉舉而住,以内心寂靜而淨治心之掉悔;斷疑慮,祛除疑慮而住,于善法無疑慮,淨治心之疑慮。
彼乃斷染污其心、羸弱其慧之此等五蓋,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乃如是而心得定、清淨、潔白、無垢,遠離染污,得柔軟、堪忍、不動而住之時,引發為盡諸漏之心。
彼乃如實了知是苦,如實了知是苦集,如實了知是苦滅,如實了知是趣苦滅之道;如實了知此等為漏,如實了知是漏集,如實了知是漏滅,如實了知是趣漏滅之道。
彼乃如是了知,如是見故,解脫心欲漏,解脫心有漏,解脫心無明漏,于已解脫者,則有解脫之智:生已盡,梵行已住,可辦者已辦,更了知不還于現境。
是其戰鬥克勝。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容忍塵埃聚、幢群、喊聲、相鬥,彼乃勝于此之戰鬥,成為戰鬥之勝者,即住于彼之本營。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五種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諸比丘!可喻為五戰士,有此等之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 七十六 一 “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存在于世。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鬥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一種。
三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戰列]外,出[戰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彼欲依親族而随從引導,然而未達于親族[家],在途中即命終。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二種。
四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親族乃看護、伺候于如是之彼。
彼一面為至親族處所看護;一面為[親族]所伺候,卻為其病而命終。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三種。
五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親族乃看護、伺候如是之彼。
彼一面為至親族處所看護,一面為[親族]所伺候,其病乃愈。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四種。
六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乃勝于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其本營。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五種。
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而存于世。
七 諸比丘!正如是,可喻為此等之五戰士,有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何等為五? 八 諸比丘!世間有諸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不棄學,不示弱而行淫事。
諸比丘!譬如有彼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亦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一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之中。
九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
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即往[僧]園,然未達[僧]園,于中途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譬如有彼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其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彼即欲依親族而随從引導,然而未達親族之家,在中途命終。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亦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二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之中。
一〇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
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誡如是之彼: ‘友!世尊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骨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肉塊,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草炬,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火坑,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夢,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借用物,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樹果,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屠舍,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槍矛,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具壽!欣樂梵行!具壽!勿示弱于學,勿棄學而退轉。
’ 彼為同梵行者如是教授、如是教誡。
彼如是謂:‘友!譬如世尊即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我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當棄學而退轉。
’彼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其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至親族處即看護、侍候如是之彼。
彼乃為至親族處所看護、所侍候,卻為其病而命終。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三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一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
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當棄學而退轉。
’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誡如是之彼: ‘友!世尊即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即說:“欲者如骨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肉塊……。
”世尊即說:“欲者如草炬……。
”世尊即說:“欲者如火坑……。
”世尊即說:“欲者如夢……。
”世尊即說:“欲者如借用物……。
”世尊即說:“欲者如樹果……。
”世尊即說:“欲者如屠舍……。
”世尊即說:“欲者如槍矛……。
”世尊即說:“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具壽!欣樂梵行。
具壽!勿示弱于學,勿棄學而退轉。
’ 彼為同梵行者如是所教授、如是所教誡,彼如是謂:‘諸賢者!我欲勇悍。
諸賢者!我欲勤行。
諸賢者!我欲欣樂梵行。
諸賢者!我今不示弱于學,當不棄學而退轉。
’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其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而被引導至親族處,親族即看護、侍候如是之彼。
彼即為親族所看護、所侍候,其病乃愈。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四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二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守護其身,守護其語,守護其心,安住其念,防禦其根,彼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随好。
若不防禦眼根而住,則貪、憂、惡不善法者當流入,為防禦其而修行,保護眼根,入眼根之律儀;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随好。
若不防禦意根而住,則貪、憂、惡不善法等當流入,為防禦此等而修行,保護意根,入意根之律儀。
彼于食後,從乞食而還,利用林中、樹下、山、洞窟、嚴龛、冢間、高原、空處、稻稈積遠離之坐卧處。
彼或居林中、或坐樹下、或居空屋,結跏趺坐,端身期許,安立對面之念。
彼斷世之貪……乃至……彼斷其染污心、損壞其慧之此等五蓋,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如是心得定、清淨、潔白、無垢,遠離染污,得柔軟、堪忍、不動而住之時,為盡諸漏引發其心。
彼乃如實了知是苦……乃至……更了知不還現狀。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乃勝于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本營。
諸比丘!如是,我說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五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諸比丘!喻有此等之五戰士,有補特伽羅而存于諸比丘中。
” 七十七 一 “諸比丘!若見此等五未來之怖畏,則比丘應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孤獨而住于林中之我,或有蛇欲咬、或有蠍欲螫、或有百足而齧,緻我将因之而死。
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一。
三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我孤獨而住于林中,或失腳而墜落、或為所食之食物而害身、或為熱而變調、或為痰而變調、或為刀風而變調,故我有死。
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二。
四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我孤獨而住林中,邂逅猛獸,或獅子、或虎、或豹、或熊、或獵狗,彼等即奪我命。
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若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三。
五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我孤獨而住于林中,或邂逅于賊,賊即已作所作、或将作所作,皆[足以]奪我命,故我命終。
此我所障礙,我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四。
六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林中住有暴惡之非人,彼等即奪我命,故我命終。
此我所障礙,我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五。
諸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者,則比丘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 七十八 一 “諸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未來怖畏者,則比丘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思擇而謂:‘我今少壯,青年發黑,成就美麗第一之盛年期。
然而,老當觸于此身時,若如是為老所制而衰,則難以思惟諸佛之教,難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老衰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是為第一。
三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我今無病無惱,能具平等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
然而,病即觸于此身時,若如是為病所制而病,則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生病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為住,是為第二。
四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豐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遺谷而易活命;然而,年兇險而苗稼不稔,乞食難得,可有捃拾遺谷而難活命之時。
複于兇年,人人即移轉于豐年之地方,群衆雜居于其處。
又,群衆雜居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兇年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以為住,是為第三。
五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諸人即和合、相慶而不诤,如乳與水,互以親愛之眼相視而住。
然而,有林叢盜賊擾亂之怖畏,地方人乘戰車往右往左時;又,若有怖畏者,則人人移動于安穩之處,群衆雜居于其處;又,群衆雜居時,則不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于怖畏之中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為住,是為第四。
六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僧伽即和合、相慶而不诤,守規律而住于安穩。
然而有僧伽被破之時,而僧伽被破時,不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僧伽被破之時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以為住,是為第五。
諸比丘!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 七十九 一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又,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一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三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成為他人所依之師;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成為他人所依之師,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二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四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談最上法之論、智解之論,陷于黑法而不覺。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三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五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亦不欲聽聞如來所說之[文]甚深、義甚深、出世、空性相應之諸經,不屬耳而聽,不生欲了解之心,又,不認為此等之諸法應學、應思惟而通達;反之,于頌文、詩、美字、美文,外弟子所說之諸經欲聽聞,屬耳而聽,生欲了解之心,認為此等之諸法應學、應思惟而通達。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四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六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作為長老比丘卻多蓄[财物],[于戒學]緩慢,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勵遠離,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啟發精進。
随從之人衆即當随彼等之見,其人衆亦多蓄[财物],[于戒學]緩慢,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勵遠離,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啟發精進。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五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等應精勤。
” 八十 一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又既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麗之衣,彼等即希望美麗之衣而廢穿糞掃衣,廢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衣服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一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三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味之食,彼等即希望美味之食而廢乞食,廢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為尋求适于嗜好之上味,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食物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二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四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麗之床座,彼等即希望美麗之床座,而廢坐于樹下,廢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床座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三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五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可與比丘尼、正學女及将來之沙門雜住。
而且,諸比丘與比丘尼、正學女及将來之沙門雜住時,如次之事應可豫期,謂:或可不欣行梵行,或可犯随一雜污之罪,或可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四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六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可與管理林園者及将來之沙門雜住。
而且,諸比丘與管理林園者及将來之沙門雜住時,如下之事應可豫期,謂:可竭力受用種種貯蓄物而住,又對地與植物可作粗相[劃界限]。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五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此等,又既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
” 攝句: 二心解脫果與二法住者 說二戰士與四未來 第九 長老品 八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貪可貪者、瞋可瞋者、迷可迷者、憤可憤者、憍可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不貪可貪者、不瞋可瞋者、不迷可迷者、不憤可憤者、不憍可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未離貪、未離瞋、未離癡、有覆、有惱。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已離貪、已離瞋、已離癡、無覆、無惱。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三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詭詐者、虛談者、現相者、掩飾瞞騙者、假利求利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非詭詐者、非虛談者、非現相者、非掩飾瞞騙者、非假利求利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有信、有慚、有愧、精進、有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于色不堪忍、于聲不堪忍、于香不堪忍、于味不堪忍、于所觸不堪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于色堪忍、于聲堪忍、于香堪忍、于味堪忍、于所觸堪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得義無礙解、得法無礙解、得詞無礙解、得辯無礙解者是,[作]同梵行者之大小所應作,巧而不怠,成就一切種類方便之才智,能作,能處理。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文荼王或将親近沙門、婆羅門,而聞彼之法以得拔憂箭耶?”又,理财官披亞卡謂:“彼之具壽那羅陀住波吒厘子[華氏城]雞園。
複次,對彼之具壽那羅陀,如是善揚稱贊之聲,[謂:]是智者、賢者、聰明、多聞,美所談,善辯才,年老且成阿羅漢。
若文荼王親近具壽那羅陀,文荼王将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耶?”因此,理财官披亞卡即往詣文荼王所在處,至已而白文荼王: “大王!彼之具壽那羅陀住波吒厘子[華氏城]雞園。
複次,對彼之具壽那羅陀,如是善揚稱贊之聲,[謂:]是智者、是賢者、聰明、多聞,美所談,善辯才,年老且成阿羅漢。
複次,若大王親近具壽那羅陀大王将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耶?” “若然,親愛之披亞卡!告知具壽那羅陀!住于領土内之沙門、婆羅門,如我者乃不能預知而予親近耶?” “誠然。
大王!”理财官披亞卡答文荼王已,詣具壽那羅陀之處。
至已問訊具壽那羅陀,坐于一面。
一面坐已之理财官披亞卡白具壽那羅陀曰: “大德!彼文荼王可愛可意夫人跋陀命終,彼即為可愛可意夫人跋陀命終而不沐浴、不塗油、不攝食物、不作業務,晝夜甚愛著于跋陀夫人之遺骸。
大德!文荼王如聞具壽那羅陀之法而得拔憂箭,則向文荼王說法為甚幸。
” “披亞卡!對文荼王而言,今正是時。
所謂時者,何時亦可。
” 時,理财官披亞卡從座而起,問訊具壽那羅陀而右繞已,詣文荼王之處。
至已,白文荼王曰: “大王!具壽那羅陀首肯會面。
對王而言,今正是時。
所謂時者,何時亦可。
” “若然,親愛之披亞卡!今駕多善美之車乘!” “大王!誠然。
”理财官之披亞卡答文荼王已,駕多善美之車乘已,白文荼王曰:“大王!王之多善美車乘已駕妥。
” 二 爾時,文荼王乘善美之車,與多善美之車乘俱,為面谒具壽那羅陀,以大王之威勢,向雞園之方向前進。
凡具車路者,以車代行已,從車而下,徒步進入園内,如是文荼王詣具壽那羅陀之處。
至已,問訊具壽那羅陀,坐于一面。
具壽那羅陀即告一面坐已之文荼王言: “大王!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處。
何等為五?……[乃至]……于世間之中憂愁……[乃至]……如今之我,将欲如何?[參照四十八之二~六]。
” 八 作如是語時,文荼王白具壽那羅陀言: “大德!是為何等之法門耶?” “大王!是名拔憂箭之法門。
” “大德!嗚呼!确已拔除憂箭。
大德!嗚呼!确已拔除憂箭。
大德!我聽此法門而得拔除憂箭。
” 時,文荼王即告理财官披亞卡而言: “若此,親愛之披亞卡!荼毗跋陀夫人之遺骸,而為彼女作塔婆,今,我自今日始可沐浴,又可塗油,可攝食物,又可行業務。
” 攝句: 取得、善士、施可愛可意物與等流 圓足、财、處、憍薩羅以及那羅陀 第二之五十 第六 蓋品 五十一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于此,世尊向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諸比丘乃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何等為五? 三 諸比丘!欲欲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瞋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惛眠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掉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疑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
四 諸比丘!若比丘不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無力而羸劣,則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無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有山間之川,遠流、淩水勢、漂物。
有人若于其兩側作水道之口。
如是,諸比丘!中央之川流乃分散、擴大、分開而不可遠流、不可淩水勢、不可漂物。
正如是,諸比丘!若比丘不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無力而羸劣,則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無有此理。
五 諸比丘!若比丘斷此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有力時,則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得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有山間之川,遠流、淩水勢、漂物。
有人若于其兩側閉水道之口。
如是,諸比丘!中央之川流即不分散、不擴大、不分開而可遠流、可淩水勢、又可漂物。
正如是,諸比丘!若比丘斷是等五者之障、蓋,覆蔽其心、衰損其慧者,于慧有力時,則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勝之聖性,可作證智見,得有此理。
” 五十二 一 “諸比丘!正說者若說所謂不善聚,可說其為五蓋。
諸比丘!此之五蓋者,乃是純不善聚。
何等為五? 二 即欲欲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蓋等是。
諸比丘!正說者若說所謂不善聚,可說此等之五蓋。
諸比丘!此之五蓋者,乃是純不善聚。
” 五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信心之比丘,信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信如來之菩提。
無病、無惱,能成就平等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
無谄、無诳,對于或是[大]師、或是智者、或是同梵行者,如實表示自己。
精進而住,以斷不善法,圓滿具足努力善法,為堅固勇猛,荷負善法而不舍。
具慧能決擇,正趣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
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
” 五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五時者,乃不堪精勤。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老而朽邁。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一時。
三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病而為病所制。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二時。
四 複次,諸比丘!時饑馑而苗稼不稔,乞食難得,不能捃拾遺谷以活命。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三時。
五 複次,諸比丘!有林薮盜賊擾亂之怖畏,地方人乘于戰車,而往右往左。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四時。
六 複次,諸比丘!有僧伽破裂。
複次,諸比丘!僧伽破裂時,互相謾罵、又互相譏諷、又互相诤訟、又互相背離;于此之際,不信者無信,又有信者信減少。
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五時。
諸比丘!此等五時,乃不堪精勤。
七 諸比丘!此等五時,是堪于精勤。
何等為五?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年少、壯而發黑,具有第一青年期之美齡。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一時。
九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無病、無惱,能具平等之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于勤行。
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二時。
一〇 複次,諸比丘!時豐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遺谷而得活命。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三時。
一一 複次,諸比丘!人人和合,相互喜悅,不互诤訟,恰如乳與水。
以相互親愛之眼相視而住。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四時。
一二 複次,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喜悅,無有诤訟,遵守同一規定,安穩而住。
複次,諸比丘!僧伽和合時,互不相罵,又互不相譏,又互不相诤,又互不相背。
于此之際,不信者生信,又有信者得予增進。
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五時。
諸比丘!此等五時,乃堪于精勤。
” 五十五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複次,爾時,有母子兩人,入雨安居而為比丘與比丘尼。
彼等乃相互再三欲會見,母亦屢次再三欲見其子,子亦屢次再三欲見其母,彼等乃由屢次會見而相觸,由相觸而狎親,由狎親而堕貪愛。
彼等以貪愛心,不舍學戒,顯羸劣而行交會。
二 爾時,衆多比丘即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之舍衛[城]有母子二人,入雨安居而為比丘與比丘尼。
彼等乃相互再三欲見,母亦屢次再三欲見其子,子亦屢次再三欲見其母,彼等乃由屢次會見而相觸,由相觸而狎親,由狎親而堕貪愛。
彼等以貪愛心,不舍戒學,顯羸劣而行交會。
” 三 “諸比丘!彼癡人者謂:母不貪愛其子,子亦不貪愛其母耶?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之色如是可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縛、如是可萎、如是障證無上之轭安穩,諸比丘!彼即是女人之色。
諸比丘!有情者乃渲染、貪、縛、萎、堅著于女人之色,彼等即為女人之色所捕,而憂于長夜。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之聲如是可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縛、如是可萎、如是障證無上之轭安穩,……他之香……他之味……他之觸,諸比丘!此即女人之觸。
諸比丘!有情者乃染、貪、縛、萎、堅著于女人之觸。
彼等即受捕于女人之觸,而憂于長夜。
諸比丘!女人雖行走,亦為捕捉男子之心而止,住、坐、卧、笑、語、謠、泣、氣絕、死,亦為捕捉男子之心而住。
諸比丘!正說者,若有說魔之普遍罥索,則女人方是正說者所說魔之普遍罥索。
” 可言能執劍 惡鬼亦可言 急著有毒蛇 被咬命不果 唯一人之時 不語一人女 女人以盻笑 即失念為縛 或者被服亂 又優雅語言 彼期無稱贊 即氣絕或死 人即将五欲 方見女人色 色聲味與香 觸物亦悅意 漂流欲瀑流 于欲愚癡人 轉時趣有有 引導入輪回 遍知一切欲 無恐怖舉動 居世渡彼岸 獲諸漏滅盡 五十六 一 一時,有随一比丘,詣自己之親教師處。
至已,而白親教師言: “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有疑。
” 二 爾時,彼比丘即随彼共住之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謂:‘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有疑。
’” 三 “比丘!此是理所當然。
不防護諸根,于食不知量,不精勤覺醒,不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怠惰菩提分法修習而住時,身即倦怠,彼不明于各方,又[止觀之]法不顯現于彼,又惛眠捕捉彼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彼于諸法有疑。
故比丘!汝應如是學: 我當護諸根門,于食當知量,當精勤覺醒,當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當勤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比丘!汝應如是學。
” 四 爾時,彼比丘受世尊之教授,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繞而去;而彼比丘即孤獨而退,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不久善男子等乃由家趣向非家為目的,将彼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生乃盡,梵行已住,所辦已辦,複了知無還于現狀,而又彼比丘乃為阿羅漢之一。
爾時,得阿羅漢之彼比丘,即詣親教師處,至已白親教師言: 五 “大德!如今我身不倦怠,又我亦明了于各方,又[止觀之]法已顯現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不疑。
” 六 爾時,彼比丘即随彼之共住比丘,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謂:‘大德!今我身不倦怠,又我明了于各方,又[止觀之]法顯現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諸法不疑。
’” 七 “比丘!此是理所當然。
防護諸根,于食知量,精勤覺醒,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勉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時,身不倦怠,彼明了于各方,又[止觀之]法顯現于彼,又惛眠不捕捉彼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彼于諸法不疑。
故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我等當護諸根之門,于食知量,精勤覺醒,觀察諸善法,于初夜、後夜勉勵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 五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五處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何等為五? 二 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一切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我應領受。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三 諸比丘!有情之壯年者,則有壯年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壯年之憍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應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
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四 諸比丘!有情之無病者,則有無病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無病之憍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五 諸比丘!有情之命者,則有命之憍,醉于此憍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命之憍,即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六 諸比丘!于有情之所愛,則有欲之欲,染其欲而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語、以意行惡行,若屢屢觀察其理,則一切欲之欲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所愛可意之物,皆可變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又,諸比丘!緣何道理,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應領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耶? 七 諸比丘!于有情有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屢屢觀察此理,則一切之惡行者,即可完全斷滅,或複減輕。
諸比丘!緣此道理,我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我應領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應屢屢觀察。
八 諸比丘!若彼聖弟子有如次之簡擇:非唯我獨自應老、未超越于老,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老、未超越于老。
[如斯簡擇]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完全]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應病、未超越于病,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病、未超越于病。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完全]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應死、未超越于死,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乃應死者、未超越于死。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乃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所愛可意之物變亡,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所愛、可意之物,乃可變亡。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非唯我獨自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我所造善惡之業, 非唯我領受,往來死生之一切有情有業,領受業,以業為因,以業為親緣,以業為歸趣,彼等所造善惡之業,彼等皆領受。
若屢屢觀察此理,則[出世之]道生。
彼即修習、多作其道。
彼若修習、多作其道,則[十]結可斷滅,[七]随眠乃能遠離。
” 能定病與老 亦複能定死 有如法規律 是異生厭嫌 如斯法有情 我亦應厭此 于如是之我 此事殊相應 我如斯思惟 了知無依性 無病與壯年 成有命憍者 戰勝一切憍 見出家安穩 我發勤精進 望求成涅槃 今我于諸欲 亦無修習欲 可成不退轉 果遂羅門行 五十八 一 一時,世尊住毗舍離[城]大林中之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于日前分時,着内衣,披衣執缽,為乞食而入毗舍離[城],于毗舍離[城]行乞已,食後而還,入大林中,為晝息而坐于樹下。
複次,爾時,衆多之栗遮毗童子等執搭箭之弓,帶領狗群,往右往左徘徊于大林中。
見世尊坐于一樹下,見已而抛卻搭箭之弓,将狗群卻退一面,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而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
爾時,複有栗遮毗摩诃那摩散步于大林中,往右往左徘徊其間,見彼等栗遮毗童子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
見已,而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栗遮毗摩诃那摩乃唱優陀那言: “跋祇王萬歲!跋祇王萬歲!” “摩诃那摩!汝何故如斯言:‘跋祇王萬歲!跋祇王萬歲!’耶?” “大德!此等栗遮毗童子甚是放蕩、粗野、傲慢。
家族所贈之禮物,或有甘蔗、或棗子、或糕點、或麥芽糖、或糖果,皆為彼等奪取而食,奪取而食且蹴貴婦人或少女之背後。
彼等今卻各自默然伸手合掌而侍于世尊。
” “摩诃那摩!凡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頂王、或承領父祖傳下之土地者、或部隊之将軍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團之長、或複于各家門中各别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何等為五? 二 摩诃那摩!世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父母。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父母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父母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三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妻子、奴仆、傭人。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妻子、奴仆、傭人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妻子、奴仆、傭人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四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比鄰與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人。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之比鄰于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之人等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比鄰與為[自己之]田地作業之人等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五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接受一切贈品之諸天。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接受贈品之諸天,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諸天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六 複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勵,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養沙門婆羅門。
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養之沙門、婆羅門即以美意而愍念:‘汝獲久生,受保護而長壽!’摩诃那摩!為沙門婆羅門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摩诃那摩!凡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頂王、或承領祖先傳下之土地者、或部隊之将軍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團之長、或複于各家門中各别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榮而不衰退。
” 承事母與父 恒幸惠妻子 又與家庭人 為從人利益 利益為兩者 具戒之賢人 先逝世親屬 又今生活人 沙門婆羅門 又惠及諸天 住家之正義 起歡喜之心 彼善事作已 可供養稱贊 現世人稱彼 死而生天界 五十九 一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難得。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聰敏者難得,行儀之圓滿者難得,多聞者難得,說法者難得,持律者難得。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難得。
” 六十 一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難得。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善語者難得,能善持所受者難得,能[教授而]敬受者難得,能說法者難得,能持律者難得。
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難得。
” 攝句: 五障、五蓋、勤行支、五時、母與子 親教師、處、栗遮毗童子與其餘二者 第七 想品 六十一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如是等之五想,則有大果,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何等為五? 二 即不淨想、死想、過患想、食違逆想、一切世界無欣喜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 六十二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何等為五? 二 即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界無欣喜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則有大果,有大勝利,潤于甘露,終于甘露。
” 六十三 一 “諸比丘!依五增長而增長之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何等為五? 二 即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舍而增長、依慧而增長。
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長而增長之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 信戒慧增長 又舍聞二者 如斯善智人 受現堅固身 六十四 一 “諸比丘!依五增長而增長之女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何等為五? 二 即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舍而增長、依慧而增長。
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長而增長之女聖弟子,即依聖增長而增長,受堅固最勝之身。
” 信戒慧增長 又舍聞二者 如斯善智女 受現堅固身 六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論議。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對戒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定,又對定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慧,又對慧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又對解脫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智見,又對解脫智見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論議。
” 六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共住。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對戒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定,又對定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慧,又對慧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又對解脫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自具足解脫智見,又對解脫智見具足之論而發問時能記說。
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即堪與同梵行者共住。
” 六十七 一 “諸比丘!無論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五法,多作五法,彼即可期望于二果中之随一果,得現法之慧,無論任何餘依者,則為不還性。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進。
諸比丘!無論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此等五法,多作是等五法,彼乃可期待二果中之随一果,得現法之慧,無論任何餘依,則為不還性。
” 六十八 一 “諸比丘!我于自覺之前,為未現等覺之菩薩時,修此等五法,多作五法。
何等為五? 二 我乃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進。
諸比丘!我自修第五增上精進之此等法故,多作故,凡以證智可予作證,我以證智作證其法而引發于心,随其範圍而各自可得滿足;我若領受種種之神通……乃至……至梵世亦令身到,随其範圍而各自可得予滿足;我若……乃至……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以證智作證,具足而住;随其範圍而各自可得予滿足。
” 六十九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五法,則能引導一向厭離、離貪、滅、寂、通智、等覺、涅槃。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于食而有違逆想,于一切世間而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複于彼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法,則能引導一向厭離、離貪、滅、寂、通智、等覺、涅槃。
” 七十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法,則能引導漏盡。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于食而有違逆想,于一切世間而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複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或多作此等之五法,則能引導漏盡。
” 攝句: 說明二想、二增長及論議 共住、二神足、厭離與漏盡 第八 戰士品 七十一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循身觀不淨而住,于食而有違逆想,于一切世間有不欣樂想,循一切行而觀無常,複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三 諸比丘!比丘有心解脫及慧解脫時,諸比丘!此比丘即稱為已拔關、已埋塹、已拔箭、已外戶、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拔關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明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關。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埋塹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輪回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塹。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拔箭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渴愛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外戶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戶。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我慢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
” 七十二 一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何等為五? 二 即:無常想、于無常之苦想、于苦之無我想、斷想、離貪想等是。
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則有心解脫果及心解脫果之勝利,又有慧解脫果及慧解脫果之勝利。
三 諸比丘!比丘有心解脫及慧解脫時,諸比丘!此比丘即稱為已拔關、已埋塹、已拔箭、已外戶、已倒幢、已卸擔、已離系之聖者。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拔關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明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關。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埋塹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輪回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塹。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拔箭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渴愛已斷,根已斫,如[被]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已外戶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已斷,根已斫,如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戶。
又,諸比丘!雲何為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擔、是已離系之聖者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我慢已斷,根已斫,如截羅樹之殘幹,能滅,當來無生。
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擔、是已離系之聖者。
” 七十三 一 爾時,有随一之比丘,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齊具何之比丘,為法住者耶?” 二 “比丘!世間有比丘,通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
彼依其法通達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為多通達比丘,而非法住者。
三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廣為他人說法,彼依其法教示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四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廣為讀誦其法,彼依其讀誦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多讀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五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通達,以心随尋、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觀[其法]。
彼依其法尋思而度日,廢獨居,不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是名多尋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六 比丘!世間有比丘,通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
彼不依其法通達而度日,不廢獨居,精進于内心之寂止。
比丘!如是者為法住比丘。
七 比丘!如是我說比丘之多得達、多教示、多讀誦、多尋思、法住者。
比丘!凡[大]師為利益而起憐愍心,哀愍而對弟子應作者,我為汝等而作。
比丘![于]此等樹下,此等空屋,比丘!當靜觀!勿放逸,勿後悔,此是我對汝等之所教誡。
” 七十四 一 爾時,有随一之比丘,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齊具何得為法住者耶?” 二 “比丘!世間有比丘,得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羅。
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學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三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廣為他人說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四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廣為讀誦其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讀誦比丘,而非法住者。
五 複次,比丘!有比丘有聞、得達,以心随尋、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觀,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是名為多尋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六 比丘!世間有比丘,得達于法,謂: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羅。
又了解以上其[法]之慧義。
比丘!如是乃為法住比丘。
七 比丘!如是我說比丘之多得達、多教示、多讀誦、多尋思、法住者。
比丘!凡[大師]為利益而起憐愍心,哀愍而對弟子應作者,我為汝等而作。
比丘![于]此等樹下,此等空屋,比丘!當靜觀!勿放逸,勿後悔,此乃我對汝等之所教誡。
” 七十五 一 “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存在于世。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戰士,連見戰地起塵埃亦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一種戰士存在于世。
三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而見幢群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有此第二種戰士存在于世。
四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三種戰士存在于世。
五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而相争敗陣失神。
諸比丘!世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四種戰士而存在于世。
六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相争,彼乃勝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其本營。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此第五種戰士而存在于世。
諸比丘!有此等五戰士而存在于世。
七 諸比丘!正如是,譬喻此等之戰士,有五者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何等為五?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連見塵埃聚亦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之塵埃聚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聽說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麗,勝于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
彼聞已而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
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此是彼之塵埃聚。
諸比丘!譬如彼戰士,連見塵埃聚亦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一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之中。
九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然見幢群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幢群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雖不聞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麗,勝于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而自見女人或童女之美麗,勝于所見,見者歡喜,成就最上之色形。
彼見此女已,而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此是彼之幢群。
諸比丘!譬如彼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而見幢群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二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〇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喊聲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居林中、或居樹下、或接近居空屋之比丘已,嘲笑、叙談,拍手哄笑,發輕弄之語。
彼為女人所嘲笑、叙談,拍手哄笑而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此是彼喊聲。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而聽聞喊聲則恐懼、戰栗,蹈而不前,不能戰鬥。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三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一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而相鬥敗陣而失神。
其相鬥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擁抱。
彼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所擁抱,不棄學,不示羸劣而行淫事。
此是其相鬥。
諸比丘!譬如有彼戰士,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于相争敗陣而失神。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四種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二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容忍戰地塵埃聚、幢群、喊聲、相鬥,彼乃勝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其本營。
其本營者何耶?諸比丘!世間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擁抱。
彼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被擁抱,脫離而去随意之處。
彼則利用叢林、樹下、山、窟、岩龛、冢間、高原、空處、稻杆積所遠離之坐卧處,或居林中、或居樹下、或居空屋,結跏趺坐,惟願端身,安立對面之念。
彼斷世中之貪,心無貪而住,淨治心之貪欲;斷瞋失,心無瞋而住,饒益悲愍一切有情,淨治心之瞋失;斷惛眠,無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以正念正知而淨治惛眠之心;斷掉悔,無掉舉而住,以内心寂靜而淨治心之掉悔;斷疑慮,祛除疑慮而住,于善法無疑慮,淨治心之疑慮。
彼乃斷染污其心、羸弱其慧之此等五蓋,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乃如是而心得定、清淨、潔白、無垢,遠離染污,得柔軟、堪忍、不動而住之時,引發為盡諸漏之心。
彼乃如實了知是苦,如實了知是苦集,如實了知是苦滅,如實了知是趣苦滅之道;如實了知此等為漏,如實了知是漏集,如實了知是漏滅,如實了知是趣漏滅之道。
彼乃如是了知,如是見故,解脫心欲漏,解脫心有漏,解脫心無明漏,于已解脫者,則有解脫之智:生已盡,梵行已住,可辦者已辦,更了知不還于現境。
是其戰鬥克勝。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容忍塵埃聚、幢群、喊聲、相鬥,彼乃勝于此之戰鬥,成為戰鬥之勝者,即住于彼之本營。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五種戰士,有此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諸比丘!可喻為五戰士,有此等之補特伽羅存在于諸比丘中。
” 七十六 一 “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存在于世。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鬥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一種。
三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戰列]外,出[戰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彼欲依親族而随從引導,然而未達于親族[家],在途中即命終。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二種。
四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親族乃看護、伺候于如是之彼。
彼一面為至親族處所看護;一面為[親族]所伺候,卻為其病而命終。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三種。
五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親族乃看護、伺候如是之彼。
彼一面為至親族處所看護,一面為[親族]所伺候,其病乃愈。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四種。
六 複次,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乃勝于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其本營。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戰士。
諸比丘!有如是戰士而存在于世,是為第五種。
諸比丘!有此等之五戰士而存于世。
七 諸比丘!正如是,可喻為此等之五戰士,有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何等為五? 八 諸比丘!世間有諸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不棄學,不示弱而行淫事。
諸比丘!譬如有彼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亦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一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之中。
九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
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即往[僧]園,然未達[僧]園,于中途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譬如有彼之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其戰鬥則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
彼即欲依親族而随從引導,然而未達親族之家,在中途命終。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亦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二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之中。
一〇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
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誡如是之彼: ‘友!世尊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骨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肉塊,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草炬,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火坑,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夢,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借用物,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樹果,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屠舍,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槍矛,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具壽!欣樂梵行!具壽!勿示弱于學,勿棄學而退轉。
’ 彼為同梵行者如是教授、如是教誡。
彼如是謂:‘友!譬如世尊即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我仍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當棄學而退轉。
’彼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其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導至親族處,至親族處即看護、侍候如是之彼。
彼乃為至親族處所看護、所侍候,卻為其病而命終。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三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一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不護身,不護語,不護心,不安住其念,不防禦其根彼于其處,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見亂着衣、或見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貪即攪亂其心,彼由貪所攪亂之心,彼之身乃擾惱,心乃擾惱。
彼謂:‘我今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棄學而退轉。
”’彼往[僧]園而告諸比丘:‘諸賢者!我為貪所纏縛,為貪所随逐,不能繼續梵行,示弱于學,當棄學而退轉。
’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誡如是之彼: ‘友!世尊即說:“欲者少味、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即說:“欲者如骨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世尊說:“欲者如肉塊……。
”世尊即說:“欲者如草炬……。
”世尊即說:“欲者如火坑……。
”世尊即說:“欲者如夢……。
”世尊即說:“欲者如借用物……。
”世尊即說:“欲者如樹果……。
”世尊即說:“欲者如屠舍……。
”世尊即說:“欲者如槍矛……。
”世尊即說:“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惱,于此處過患倍增。
”具壽!欣樂梵行。
具壽!勿示弱于學,勿棄學而退轉。
’ 彼為同梵行者如是所教授、如是所教誡,彼如是謂:‘諸賢者!我欲勇悍。
諸賢者!我欲勤行。
諸賢者!我欲欣樂梵行。
諸賢者!我今不示弱于學,當不棄學而退轉。
’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于其戰鬥鼓起勇氣而奮鬥,然敵人射殺如是鼓起勇氣而奮鬥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而被引導至親族處,親族即看護、侍候如是之彼。
彼即為親族所看護、所侍候,其病乃愈。
諸比丘!我說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四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一二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
守護其身,守護其語,守護其心,安住其念,防禦其根,彼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随好。
若不防禦眼根而住,則貪、憂、惡不善法者當流入,為防禦其而修行,保護眼根,入眼根之律儀;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随好。
若不防禦意根而住,則貪、憂、惡不善法等當流入,為防禦此等而修行,保護意根,入意根之律儀。
彼于食後,從乞食而還,利用林中、樹下、山、洞窟、嚴龛、冢間、高原、空處、稻稈積遠離之坐卧處。
彼或居林中、或坐樹下、或居空屋,結跏趺坐,端身期許,安立對面之念。
彼斷世之貪……乃至……彼斷其染污心、損壞其慧之此等五蓋,離欲……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如是心得定、清淨、潔白、無垢,遠離染污,得柔軟、堪忍、不動而住之時,為盡諸漏引發其心。
彼乃如實了知是苦……乃至……更了知不還現狀。
諸比丘!譬如有戰士,執劍、楯,裝弓、箙,參加布陣之戰鬥。
彼乃勝于其戰鬥,成為勝者,即住于本營。
諸比丘!如是,我說可譬喻如此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世間有如是一類之補特伽羅,諸比丘!是可喻為第五種之戰士,有此補特伽羅而存在于諸比丘中。
諸比丘!喻有此等之五戰士,有補特伽羅而存于諸比丘中。
” 七十七 一 “諸比丘!若見此等五未來之怖畏,則比丘應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孤獨而住于林中之我,或有蛇欲咬、或有蠍欲螫、或有百足而齧,緻我将因之而死。
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一。
三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我孤獨而住于林中,或失腳而墜落、或為所食之食物而害身、或為熱而變調、或為痰而變調、或為刀風而變調,故我有死。
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二。
四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我孤獨而住林中,邂逅猛獸,或獅子、或虎、或豹、或熊、或獵狗,彼等即奪我命。
此我所障礙,我即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若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三。
五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
我孤獨而住于林中,或邂逅于賊,賊即已作所作、或将作所作,皆[足以]奪我命,故我命終。
此我所障礙,我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四。
六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擇而謂:‘我今孤獨而住于林中,林中住有暴惡之非人,彼等即奪我命,故我命終。
此我所障礙,我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 諸比丘!有是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為住,是為第五。
諸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者,則比丘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 七十八 一 “諸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未來怖畏者,則比丘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思擇而謂:‘我今少壯,青年發黑,成就美麗第一之盛年期。
然而,老當觸于此身時,若如是為老所制而衰,則難以思惟諸佛之教,難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老衰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是為第一。
三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我今無病無惱,能具平等消化,不過冷,不過暖,中庸而堪勤行。
然而,病即觸于此身時,若如是為病所制而病,則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生病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為住,是為第二。
四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豐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遺谷而易活命;然而,年兇險而苗稼不稔,乞食難得,可有捃拾遺谷而難活命之時。
複于兇年,人人即移轉于豐年之地方,群衆雜居于其處。
又,群衆雜居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兇年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以為住,是為第三。
五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諸人即和合、相慶而不诤,如乳與水,互以親愛之眼相視而住。
然而,有林叢盜賊擾亂之怖畏,地方人乘戰車往右往左時;又,若有怖畏者,則人人移動于安穩之處,群衆雜居于其處;又,群衆雜居時,則不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于怖畏之中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為住,是為第四。
六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思擇而謂:‘如今僧伽即和合、相慶而不诤,守規律而住于安穩。
然而有僧伽被破之時,而僧伽被破時,不易思惟諸佛之教,不易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我預先于如是非愛、非樂、非可意之法,前來于我之前,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啟發精進。
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僧伽被破之時亦住于安穩。
’ 諸比丘!有比丘,見未來之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以為住,是為第五。
諸比丘!比丘若見此等五種怖畏,則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放逸,熾然不惜身命而住。
” 七十九 一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又,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一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三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成為他人所依之師;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可成為他人所依之師,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當不能化導,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二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四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談最上法之論、智解之論,陷于黑法而不覺。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三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五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亦不欲聽聞如來所說之[文]甚深、義甚深、出世、空性相應之諸經,不屬耳而聽,不生欲了解之心,又,不認為此等之諸法應學、應思惟而通達;反之,于頌文、詩、美字、美文,外弟子所說之諸經欲聽聞,屬耳而聽,生欲了解之心,認為此等之諸法應學、應思惟而通達。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四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六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彼等雖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作為長老比丘卻多蓄[财物],[于戒學]緩慢,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勵遠離,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啟發精進。
随從之人衆即當随彼等之見,其人衆亦多蓄[财物],[于戒學]緩慢,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勵遠離,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證之證,不啟發精進。
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五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彼;又既覺已,為斷彼等應精勤。
” 八十 一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又既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
何等為五? 二 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麗之衣,彼等即希望美麗之衣而廢穿糞掃衣,廢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衣服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一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三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味之食,彼等即希望美味之食而廢乞食,廢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
為尋求适于嗜好之上味,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食物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二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四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希望美麗之床座,彼等即希望美麗之床座,而廢坐于樹下,廢行樹林、草叢、高原、邊陬之坐卧,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為床座故,敢作種種非好之非行。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三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五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可與比丘尼、正學女及将來之沙門雜住。
而且,諸比丘與比丘尼、正學女及将來之沙門雜住時,如次之事應可豫期,謂:或可不欣行梵行,或可犯随一雜污之罪,或可棄學而退轉。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四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六 複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可與管理林園者及将來之沙門雜住。
而且,諸比丘與管理林園者及将來之沙門雜住時,如下之事應可豫期,謂:可竭力受用種種貯蓄物而住,又對地與植物可作粗相[劃界限]。
諸比丘!是有未來之第五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彼,又既覺已,為斷彼應精勤。
諸比丘!有此等五種未來之怖畏,現不起,當來可起,汝等應覺察此等,又既覺已,為斷此等應精勤。
” 攝句: 二心解脫果與二法住者 說二戰士與四未來 第九 長老品 八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貪可貪者、瞋可瞋者、迷可迷者、憤可憤者、憍可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不貪可貪者、不瞋可瞋者、不迷可迷者、不憤可憤者、不憍可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未離貪、未離瞋、未離癡、有覆、有惱。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已離貪、已離瞋、已離癡、無覆、無惱。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三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詭詐者、虛談者、現相者、掩飾瞞騙者、假利求利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非詭詐者、非虛談者、非現相者、非掩飾瞞騙者、非假利求利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有信、有慚、有愧、精進、有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于色不堪忍、于聲不堪忍、于香不堪忍、于味不堪忍、于所觸不堪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愛、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四 即:于色堪忍、于聲堪忍、于香堪忍、于味堪忍、于所觸堪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何等為五? 二 即:得義無礙解、得法無礙解、得詞無礙解、得辯無礙解者是,[作]同梵行者之大小所應作,巧而不怠,成就一切種類方便之才智,能作,能處理。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 八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長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愛、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