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集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四 十五與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齋戒人 與我同等樣
然則,諸比丘!天帝釋所詠此偈,是惡詠,并非善詠,為惡說,并非善說,何以故?諸比丘!因為天帝釋尚未離貪、尚未離瞋、尚未離癡。
然而諸比丘!凡是比丘得阿羅漢漏盡,已住于[淨行],所作已作,棄卻重擔,逮得己利,盡了有結,由正智而得解脫,始予說此者: 半月第十四 十五與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齋戒人 與我同等樣 何以故?諸比丘!因為彼比丘是離貪、離瞋、離癡者。
諸比丘!昔天帝釋教誡三十三天衆,于其時說如次之偈: 半月第十四 十五與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齋戒人 與我同等樣 然則,諸比丘!天帝釋所詠此偈,是惡詠了,并非善詠,為惡說,并非善說,何以故?諸比丘!因為天帝釋尚未将生與老死、憂、悲、苦、愁、惱完全解脫,猶未由苦而完全解脫。
然而,諸比丘!凡是比丘得阿羅漢、漏盡,已住于[淨行],所作已作,棄卻重擔,逮得己利,盡了有結,由正智而得解脫,始而應說此: 半月第十四 十五與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齋戒人 與我同等樣 何以故?諸比丘!彼比丘是完全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愁、惱者。
我說彼是完全從苦解脫者。
” 三十八 一 “諸比丘!我是無苦、極為無苦、究竟無苦者。
諸比丘!我父之住處設有浴池,諸比丘!唯為我于一處植青蓮、一處植紅蓮、一處植白蓮,諸比丘!我決不用迦屍所産外之栴檀香,諸比丘!我之被服是迦屍産,襯衣是迦屍産,内衣是迦屍産,上衣是迦屍産。
諸比丘!為避免觸塵草或露,寒熱晝夜皆有為我而持的白傘蓋。
諸比丘!我有三殿,一是适于冬季,一是适于夏季,一是适于春季。
諸比丘!我于夏四月間處在夏時殿中,以倡伎樂所承事,不須從殿下降。
諸比丘!譬如其餘衆人之家,仆、被傭者、寄食者是予以糠食、鹽粥。
諸比丘!正如是,于我父之家,仆、被傭者、寄食者,予以米、肉之飯。
二 諸比丘!我雖如是富裕又如是究竟無苦,卻思惟:‘無聞之異生,自行老衰,未能避免不老,卻見其他老衰者而苦惱,超越于己而慚,而嫌。
我亦會老,未能避免不老。
我亦會老,未能避免不老,卻見其他老衰而苦惱,而慚,而嫌。
此對我是不應該。
’諸比丘!當我如是觀察時,所有壯年時之壯年憍逸,悉皆斷。
無聞之異生是自病者,未能避免不病,卻見其他病者而苦惱,超越于己而慚,而嫌。
我亦會病,未能避免不病。
我亦當會病,未能避免不病,卻見其他病者而苦惱,而慚,而嫌。
此對我是不應該。
諸比丘!當我如是觀察時,所有無病時之無病憍逸,悉皆斷。
無聞之異生是自死者,未能避免不死,卻見其他死者而苦惱,超越于己而慚,而嫌。
我亦會死,未能避免不死。
我亦必當會死,未能避免不死,卻見其他死者而苦惱,而慚,而嫌。
此對我是不應該。
諸比丘!當我如是觀察時,所有活命時之活命憍逸,悉皆斷。
” 三十九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憍,雲何為三耶? 壯年憍、無病憍、活命憍。
諸比丘!以壯年憍、傲之無聞異生,于身行惡行,于語行惡行,于意行惡行。
彼于身行惡行已,于語行惡行已,于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或諸比丘!以無病憍為傲之無聞異生……乃至……或諸比丘!以活命憍、傲之無聞異生,于身行惡行,于語行惡行,于意行惡行。
彼于身行惡行已,于語行惡行已,于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或以壯年憍、傲之比丘,舍棄學,活于下劣。
諸比丘!或以無病憍、傲之比丘……乃至……諸比丘!或以活命憍、傲之比丘,舍棄學,活于下劣。
” 有病老之法 又有死之法 雖有如是法 異生卻厭忌 該法有情中 我若生厭忌 如是之行為 于我不應有 我如是而住 已知無依法 戰勝所有憍 出離見安穩 于我起希望 涅槃唯有時 我今将諸欲 亦無習而行 我将成不退 淨行為目标 四十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上。
雲何為三耶?自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諸比丘!如何為自增上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阿蘭若,或坐樹下,或住空屋,作如是審慎思惟:‘我不為衣出家而趣無家,[或]為飲食,[或]為床座,[或又當之]如是,為如是而舍家出家,相反之,我是為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之入處,為苦所入,為入苦纏絡,能知此純苦蘊之滅盡,才是其所望者。
然而,斷欲出家之我,若訪求其欲,即更加最惡,當與我不相應。
’ [或]彼如此審慎思惟:‘我當發精進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輕安而無暴躁,心須定而趣于一。
’彼乃由于自我之增上力故,斷不善而修善,斷有罪而修無罪,護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此名為自增上。
二 諸比丘!如何為世增上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阿蘭若,或坐樹下,或住空屋,作如是審慎思惟:‘我不為衣舍家而出家,[或]為飲食[或]為床座,[或]當來是如是,為如是舍家而出家。
相反之,我是為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之入處,為苦所入,為苦纏絡,能知此純苦蘊之滅盡,始為其所望者。
然而,我雖如是而出家,若生起欲尋,或生起恚尋,或生起害尋。
則世間有大衆,世之大衆中有沙門,有婆羅門,有通,具天眼,能知他心。
彼等從遠處即能睹見,于近處不為所見。
’又以心而知心,彼等應如是知我:‘且看!此善男子雖正信、舍家而出家,卻為惡不善法陵雜而住。
又有諸天,有通,具天眼,能知他心。
彼等從遠處即能睹見,在近處亦無所不見。
’又以心而知心,彼等亦應如是知我:‘且看!此善男子雖正信舍家而出家,卻為惡不善法陵雜而住。
’ [或]彼如此審慎思惟:‘我當發精進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輕安而無暴躁,心須定而趣于一。
’彼乃由于世間之增上力故,斷不善而修善,斷有罪而修無罪,護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此名為世增上。
諸比丘!何為法增上法?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阿蘭若,或坐在樹下,或住在空屋,如是審慎思惟:‘我不為衣舍家而出家,[或]為飲食,[或]為床座,[或當來是]如是,為如是舍家而出家。
相反之,我是為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之入處,為苦所入,為苦纏絡,能知此純苦蘊之滅盡,始為其所望者。
世尊是善說現見、不時、來觀、随順、智者内證之法者,有同梵行者,知見而住者,若我複于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住于懈怠、放逸,則我所不該。
’[或]彼是如是審慎思惟:‘我當發精進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輕安而無暴躁,心須定而趣于一。
彼乃由于法之增上力故,斷不善……乃至……而修無罪,護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此名為法增上。
諸比丘!此等是三增上。
” 四 作惡業之人 隐瞞是世無 人當知汝心 無論谛虛妄 友當知己身 善不過誇張 自身之内惡 異此皆隐瞞 諸天如來見 世愚所作惡 既然行如是 念行自增上 世增上有智 靜慮随法行 法增上勇猛 牟尼是不退 毀魔戰勝死 生盡精勤者 世解智牟尼 諸法無有分 第五 小品 四十一 “諸比丘!由于三者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雲何為三現前耶? 諸比丘!由于信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諸比丘!由于所施物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諸比丘!由于應供養者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諸比丘!由于此等三者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 四十二 “諸比丘!由于此等三處,知為正信之善男子。
雲何為三處耶? 欲會有戒者,欲聽正法事,住在家而離悭吝之垢,舒手而施。
其手淨而樂于頒布,易乞而樂于均分财。
諸比丘!由于此等三處,知為正信之善男子。
” 欲會有戒者 聽正法是樂 除悭吝之垢 彼言為正信 四十三 “諸比丘!遍見三因者,适為他人說法。
雲何為三因耶? 凡說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凡聽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凡說法人及聽法者,兩者同為領解義,又領解法。
諸比丘!遍見此等三因者,是适為他人說法。
” 四十四 “諸比丘!言由三處而轉,雲何為三耶? 凡說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凡聽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又凡說法人及聽法者,兩者同為領解義,領解法。
諸比丘!言由此等三處而轉。
” 四十五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雲何為三者所稱贊耶? 諸比丘!布施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諸比丘!出家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諸比丘!供事父母,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 見善士布施 無害息調伏 寂靜而行淨 近事于父母 此等善士處 智者應學習 智見之聖人 生于幸福世 四十六 “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憑住村邑,無論于何處,人人由三處而生多福。
雲何為三處耶? 身、語、意。
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憑住村邑,無論于何處,人人由此等三處而生多福。
” 四十七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為之有為相。
雲何為三有為相耶? 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為之有為相。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為之無為相。
雲何為三無為相耶? 不知生,不知滅,不知住之異。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為之無為相。
” 四十八 “諸比丘!大樹是依止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長而增長。
雲何為三增長耶? 由枝、葉、花葩而增長,由皮、葉而增長,由膚肉而增長。
諸比丘!大樹依止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長而增長。
由信而增長,由戒而增長,由慧而增長。
諸比丘!家屬依止有信心之家長,由此三者之增長而增長。
” 僻遠地野原 如立岩石山 諸樹依止彼 喬木即增長 其相同有戒 有信之家主 世依而增長 妻子并親戚 同伴諸近親 依彼家長活 彼等具戒者 睹見戒舍善 彼等仿于彼 當有盛旺時 為生善趣道 法行于此世 天衆中慶喜 諸欲意歡喜 四十九 “諸比丘!為三處應勇猛,雲何為三處耶? 為不使未生之惡不善法生故,應勇猛;為使未生之善法生故,應勇猛;為能堪忍已生之苦、猛、粗、利、不愉快,非可意、奪命之身受故,應勇猛。
諸比丘!比丘為不使未生之惡不善法生故,而勇猛;為使未生之善法生故,而勇猛;為堪忍已生之苦、猛、粗、利、不愉快、非可意、奪命之身受故,而勇猛。
是故,諸比丘!此比丘被稱:為正盡苦之勇猛者、智者、具念者。
” 五十 一 “諸比丘!具足三支之大賊,是斷鎖鑰,掠奪,[包圍]全家而掠奪,埋伏于路邊。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世有大賊,據險、或據稠林、或據權勢。
諸比丘!如何是大賊據險耶? 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據河難航行,或據山之險阻。
諸比丘!如是大賊據險。
又諸比丘!如何是大賊據稠林耶? 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或據草之深叢,或樹之密生處,或峻坡,或據大密林。
諸比丘!如是大賊據稠林。
又諸比丘!如何是大賊據權勢? 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或據王,或宰相,彼謂:‘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王、或宰相應為我而迴避,而語利益。
若人,欲告白王或宰相,彼王或宰相應迴避于彼,而語利益。
’諸比丘!如是大賊據權勢。
諸比丘!具足此等三支之大賊是斷鎖鑰,掠奪,[包圍]全家而行掠奪,埋伏于路邊。
二 正如是,諸比丘!具足三法之惡比丘,是保護損壞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智者所诃毀,又生多非福。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世有惡比丘,據險,又據稠林,又據權勢。
又諸比丘!如何是惡比丘據險耶? 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具足險之身業,具足險之語業,具足險之意業。
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是據險者。
又諸比丘!如何是惡比丘據稠林耶? 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懷邪見,具足邊執見。
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是據稠林者。
又諸比丘!如何是惡比丘據權勢耶? 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或據王,或宰相,彼謂:‘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王或宰相應為我迴避而語利益。
若人,欲白王或宰相事,彼王或宰相應迴避彼,而語利益。
’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是據權勢。
諸比丘!具足此等三法之惡比丘,是保護損壞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智者所诃毀,又生多非福。
” 初之五十竟 第一 婆羅門品 五十一 一時世尊住于舍衛[城]之給孤獨園。
其時有二婆羅門,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乃至……坐于一面之彼等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羅門,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然而我等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
請教授我等,尊瞿昙!請教誡我等,尊瞿昙!我等将由此而長夜利益,得到安樂。
” “婆羅門!實汝等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已百二十歲。
又汝等是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
婆羅門!此世間是老、病、死所導,婆羅門!當世間如是受老、病、死所導,能在其中制身、制語、制意,是死人之護,之住、之洲、之歸投處,亦是所趣處。
” 短壽命過去 老迫無救護 觀察此死畏 引造福業樂 制禦現世身 以語又以意 死能引樂人 現作福業故 五十二 時,有二婆羅門,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彼等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彼等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羅門,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然而,我等卻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
請教授,尊瞿昙!請教誡,尊瞿昙!我等将如何由此而長夜利益,得到安樂?” “婆羅門!實汝等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又汝等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婆羅門!此世間為老、病、死而熾然,婆羅門!當世間如是為老、病、死而熾然時,于其中制身、制語、制意,是死人之護、之住、之洲、之歸投處,亦是所趣處。
” 從燃盛住居 取出器具類 不為人所用 因被燒所緻 老死亦如此 熾燃于世中 實則不出施 所施物取出 制禦現世身 以語又以意 死能引樂人 現作福業故 五十三 一時,有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俱……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法是現見,法乃說為現見。
尊瞿昙!齊限于何而法為現見耶?為不時耶、來觀耶、随順耶、智者内證耶?”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并領受心之苦、憂。
斷貪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乃至…… 婆羅門!起瞋恚,被瞋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瞋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乃至…… 婆羅門!起愚癡,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癡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與憂。
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是不時,是來觀,是随順,是智者内證。
” “奇哉!尊瞿昙!……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四 一時,有一婆羅門遍曆者,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遍曆者白世尊言:“尊瞿昙!法是現見,法乃說為現見。
尊瞿昙!齊限于何而法為現見耶?為不時、來觀、随順、智者之内證耶?”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乃至[五十三]……領受……。
斷貪時……乃至……[五十三]不領受……。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斷貪時不以身行惡行,不以語行惡行,不以意行惡行。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不如實知己利,亦不如實知他利,亦不如實知自他利。
斷貪時,如實知己利,亦如實知他利,亦如實知自他利。
婆羅門!如是亦是現見法……乃至……。
婆羅門!瞋恚而……乃至……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癡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以身行惡行,以語惡行惡行,以意行惡行。
斷癡時,不以身行惡行,不以語行惡行,不以意行惡行。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不如實知己利,亦不如實知他利,亦不如實知自他利。
斷癡時,如實知己利,亦能如實知他利,亦如實知自他利,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是不時、是來觀、是随順、是智者内證。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五 一時,生聞婆羅門來詣世尊所在之處……乃至……坐在一邊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涅槃是現見,涅槃即說為現見。
尊瞿昙!齊限于何涅槃是為現見耶?是來觀耶!是随順耶!是智者内證耶!” “婆羅門!貪染,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愛。
斷貪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如是是涅槃之現見……乃至…… 婆羅門!瞋恚而為瞋……乃至……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思他人之惱害,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癡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不思他人之惱害,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如是是涅槃之現見……乃至[五十四]…… 婆羅門!彼領受無餘貪盡,領受無餘瞋盡,領受無餘癡盡故。
婆羅門!涅槃是現見、是不時、是來觀、是随順、是智者内證。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将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六 一時,有一婆羅門大家,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大家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聞古之長、大老之師,或婆羅門師之師作如是言,謂:‘往昔此世界是充滿有如無間[地獄]之人,村、邑、莊、都市栉比。
’ 尊瞿昙!以何因,以何緣,現今人卻減少耶?為何村變成非村,邑變成非邑,市變成非市,莊變成非莊?” “婆羅門!現今之人愛著于非法之貪,被惡欲所蔽,被邪法所纏,彼等愛著于非法之貪故,被惡欲蔽故,被邪法所纏故,執利劍,互相殺害,由是而有多人死。
婆羅門!以是因、以是緣現今人則減少,村亦變成非村,邑亦變成非邑,市亦變成非市,莊亦變成非莊。
複次婆羅門!現今之人愛著于非法之貪故,被惡欲所蔽故,被邪法所纏故,因為彼等愛著于非法之貪,被惡欲所蔽,被邪法所纏故,天不于正時降雨,故饑馑起,苗稼不稔,[縱稔亦受蟲害]變成白骨,化為如箸,由是而有多人死。
以是因、以是緣現今人則減少,村變成非村,邑變成非邑,市變成非市,莊變成非莊。
複次婆羅門!現今之人愛著于非法之貪故,被惡欲所蔽故,被邪法所纏故,因為彼等愛著于非法之貪,被惡欲蔽,被邪法所纏故,夜叉[主]則下來作兇暴之非人,由是而有多人死。
以是因、以是緣現今人則減而少,村變成非村,邑變成非邑,市變成非市,莊變成非莊。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七 一 一時,有婆蹉種之遍曆者,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婆蹉種遍曆白世尊言:“尊瞿昙!如是我聞,沙門瞿昙是如是說:‘隻對我布施,不可對他布施,隻對我之弟子布施,不可對他之弟子布施,隻對我施是有大果,對他施是無大果,隻對我之弟子施是有大果,對他的弟子施是無大果。
’尊瞿昙!沙門瞿昙言:‘隻對我布施……乃至……無大果。
’作如斯說之人是否說尊瞿昙之所說?又是否以非實讒誣尊瞿昙?又有否将[所說之]教如其所教宣說否?又有否将[世尊之]有理由所說之言論,予以作呵毀之根據否?我等決非是欲讒誣尊瞿昙者。
” “婆蹉!沙門瞿昙言:‘隻對我布施……乃至……無大果。
’作如斯說之人并非是将我所說而說者,彼等是以非有非實讒誣我。
婆蹉!凡是遮止布施于他人者是障三而礙三,雲何為三耶? 障能施者之福,障受者之利,複掘,又傷彼以前之本性。
婆蹉!遮止布施于他人是作此三種障,三種礙。
婆蹉!我如是說:糞尿坑或污物溝中有蟲——由是而此中蟲得生存——于其中棄舍洗缽或皿之水,婆蹉!我由其因緣而說有關福之來,何況是作于人中! 婆蹉!而且我又說施于持戒人有大果,于破戒者則不爾,又,彼是斷五支,是成就五支。
斷何種五支耶? 彼是斷欲之欲,斷瞋,斷惛眠,斷掉悔,斷疑,斷此等之五支。
成就何種五支耶? 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之慧蘊,成就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成就此等之五支,如是我說施與斷五支,成就五支之人是有大果。
” 二 無論是黑白 乃至紅或黃 或有斑點色 或有鴿色牛 此等諸種中 牡牛最馴良 具足力拖貨 直進而疾行 隻彼可拖貨 毛色不見調 如是在人中 無論何種姓 王族婆羅門 農業商賈者 旃陀屠殺業 此等諸種中 調禦與訓練 而行儀優善 信仰具有戒 語實而心慚 已斷生與死 淨行又全整 卸重無系縛 作已作無漏 通達一切法 無執着心安 離塵之田中 布施有多[報] 然凡夫不知 無所聞又愚 在外既無施 不奉寂靜人 親侍智所尊 寂靜有智人 對佛植諸信 堅立根本時 彼等生天國 或此世善姓 次第彼智人 将行證涅槃 五十八 一 一時,提坎那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乃至……坐于一面提坎那婆羅門于世尊前,稱贊通于三明之婆羅門:“通于三明之婆羅門是如是,通于三明之婆羅門有如是故如是。
” “然則婆羅門!婆羅門衆如何通于三明建立婆羅門耶?” “尊瞿昙!謂世間有婆羅門,母與父比任何皆正生,七世以來受清淨之懷妊,對姓氏不被起排斥,未曾受到嗤笑。
誦聖典,受持真言,通達于三吠陀及第五古傳說,并分别通吠陀語彙法式語,能語,明文法。
于順世論及大人相無不受持。
尊瞿昙!婆羅門衆是如是通于三明建立婆羅門者。
” “婆羅門!與婆羅門衆通于三明建立婆羅門相異,聖者之律中亦有三明者。
” “尊瞿昙!為何在聖者律中有三明者?願尊瞿昙為我說法,教我聖者律中有三明者事。
” 二 “婆羅門!然則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提坎那婆羅門答于世尊:“尊者!唯然。
”世尊曰: “婆羅門!世間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由離所生之喜、樂之初靜慮而住。
尋、伺、寂靜故,于内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具足由定而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
離喜故,舍而住,有念,正知而身受樂。
具足聖者衆所宣說之舍念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
斷樂故,又斷苦故,滅先前之憂、喜故,具足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
三 彼如是得心定,清淨,潔白,無污穢而脫離随煩惱,安住于柔軟,堪忍。
得不動時,則心引發宿住随念智。
彼則随念種種宿住——譬如,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壞、成劫,我于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
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限。
彼從其處沒而生于彼處。
我于彼處是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
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限。
彼從其處沒而生于此處。
如是彼随念多宿住之相、狀,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明。
破無明而生明,破暗而生光明,猶如不放逸,勇猛,有如是舍己而住。
四 [又]彼如是得心定,清淨,潔白,無污穢而脫離随煩惱,安住于柔軟、堪忍。
得不動時,心為引發有情衆之死生智,彼即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觀察有情,得知死、生、劣、勝、好色、善趣、惡趣之業而生之有情——此等有情是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
謗聖者,懷邪見,行邪見所起之業。
彼等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或此等之有情是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謗聖者,懷正見,行正見所起之業。
彼等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界。
如是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觀察有情,得知死、生、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業所生之有情。
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明。
破無明而明生,破暗而光明生,猶如不放逸、勇猛、如是舍己而住者。
五 [又]彼是如是得心定,清淨、潔白、無污穢而脫離随煩惱,安住于柔軟、堪忍。
得不動時,心即為引發漏盡智。
彼即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趣苦滅之道,如實知此是漏……乃至……如實知此是趣漏滅之道。
如是知、如是觀而彼心是從欲漏解脫,從有漏解脫,從無明漏解脫。
對已解脫者謂有解脫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知再無如是之事,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明。
破無明而明生,破暗而光明生,猶如不放逸、如是勇猛,如是舍己而住。
六 于戒無高低 常委而靜慮 所制心殊勝 聚于一安靜 除闇而堅固 三明脫離死 天人共饒益 謂離諸過惡 令具足三明 迷妄不回旋 鹹禮仁瞿昙 最後身覺者 悟得之宿住 觀見天惡趣 又盡得生存 知終極牟尼 此等三種明 三明婆羅門 我稱彼三明 非以語言他 婆羅門!如是為聖者律中之三明者。
” “尊瞿昙!聖者律中之三明,是異于婆羅門衆之三明者。
尊瞿昙!婆羅門衆之三明,是不值于此聖者律中[三明]之十六分之一。
奇哉!尊瞿昙……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九 一 一時,生聞婆羅門往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獻供或靈供或缽供或施[其他之]所施物時,當施與有三明之婆羅門。
” “然則,婆羅門!婆羅門衆如何通三明建立婆羅門者?” “尊瞿昙……乃至……” 具足戒與禁 舍己而靜慮 所制心殊勝 聚于一安靜 悟得之宿住 觀見天惡趣 又盡得生存 知終極牟尼 此等三種明 三明婆羅門 我稱彼三明 非以語言他 ……[乃至]…… 六十 一 一時,傷歌邏婆羅門往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羅門,親自獻供,使他獻供。
尊瞿昙!此中作獻供,及使行獻供之人衆都履修多人福之道者,此即獻供之行為。
然而尊瞿昙!無論從何種之家,從居家出家成為無家,調自己一人,安自己一人,圓寂自己一人,如是為一人福之道者,即是出家之行為。
” “婆羅門!然則于此,我且問汝,随汝之欲,對我說明。
婆羅門!汝對此事如何思惟耶?如來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應調丈夫禦者、天人師、覺者、世尊生于此世,彼如是說:此是道,此是行迹,我修行此道而自知無上梵行之根底,證悟,而宣說。
來!汝等亦應如是修行。
謂:汝等亦應修行而自知無上梵行之根底,證已,具足而住。
如是此師說法,又,他人亦作同樣修行,而彼等有數百、數千、數百千之數,婆羅門!汝于此事作如何思惟耶?如有以上之時,出家之行為是為一人福之道耶?或是多人耶?” “尊瞿昙!果如此者,則出家之行為應為多人福之道。
” 二 如此所語時,具壽阿難即對傷歌邏婆羅門語曰:“婆羅門!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為可耶?[何者是]更少營務,更少惱害,更有大果,更有大勝利耶?” 如是語時,傷歌邏婆羅門即對具壽阿難語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難,是我所崇,所稱贊者。
” 具壽阿難又再對傷歌邏婆羅門語曰:“婆羅門!我并非問汝:誰是汝所崇?誰是汝所稱贊?婆羅門!我如是問汝:婆羅門!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為可耶?[何者是]更少營務,更少惱害,更有大果,更有大勝利耶?” 傷歌邏婆羅門亦二度對具壽阿難語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難是我所崇、我所稱贊者。
” 具壽阿難又三度對傷歌邏婆羅門語曰:“婆羅門!我并非問汝:誰是汝崇?誰是汝所稱贊?婆羅門!如是我問汝:婆羅門!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為可耶?[何者是]更少營務,更少惱害,更有大果,更有大勝利耶?” 傷歌邏婆羅門又三度對具壽阿難語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難是我所崇,所稱贊者。
” 三 時,世尊思惟:“傷歌邏婆羅門三度受到阿難合法之問臆而難以作答,我為之解答。
” 其時,世尊語傷歌邏婆羅門曰:“婆羅門!今日于王宮中,于王所[辦]之聚會,集合就坐之期間,有何談話否?” “尊瞿昙!今日于王宮中,于王所[辦]之聚會,集合就坐之期間,生起如是之談話:‘古時比丘是少數,卻有多人得上人法而示現神通神變,今時比丘數多,而獲得上人法而示現神變者少。
’尊瞿昙!此談話是今日王宮中,于王所[辦]之聚會,集合就坐者之間所起者。
” 四 “婆羅門!此神變有三[種],雲何為三耶?神通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
婆羅門!如何為神通神變耶?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受用諸種之神通——一變為多,多變為一、或顯、或隐、過壁、過牆、過山、無礙而行,猶如行于空中者;于地中出沒如在水中;于水上行走而[水]不壞,猶如于地上;于虛空結跏趺坐而行,猶如有翼之鳥。
有如是大神用,有如是威德,亦可以手扪摸月日,乃至至梵世亦可轉身自在。
婆羅門!此名為神通神變。
五 婆羅門!如何為記說神變耶?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由占相而記說,雲汝有如斯之意,汝之意是如是,汝如斯思惟。
彼又多記說,正如是,無有異。
複婆羅門!世有一類人,雖不由占相而給予記說,但聞人或非人或天神之聲而記說。
雲汝有如斯之意,汝是如是之,汝作如斯思惟。
彼又記說,卻正如是,無有異。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不由占相而記說,又不聞人或非人或天神之聲而記說。
然而不聞尋求、伺察人之尋伺聲而記說。
雲汝有如斯之意,汝之意為如是,汝作如斯思惟。
彼又記說,卻正如是,無有異。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不由占相而記說,又不聞人或非人或天神之聲而記說,不聞尋求、思察人之尋伺聲而記說,雖然如此,卻以入無尋無伺三摩地之心,随着[他人]心覺,如是人善予建立意行,于此心無間當如是起尋。
彼雖多記說,卻正是如是,并無有異。
婆羅門!此說為記說神變。
六 婆羅門!如何為教誡神變耶?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如是教誡——汝等應如是尋求,勿如是尋求,應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應斷此,應具足此而住。
婆羅門!說此為教誡神變,婆羅門!此等是三神變。
婆羅門!于此等三神變中之何神變是汝等認可者耶?又何者是更為殊勝?更為殊妙耶?” “尊瞿昙!此中此神變——世有一類人,受用諸種之神通……乃至……至于梵世亦轉身自在——尊瞿昙!此神變是作彼人受用彼,惟為作彼人而有彼,尊瞿昙!此神變在我看等于如幻之性質者。
尊瞿昙!此神變——世有一類人,由占相而記說……乃至……聞天神之聲……乃至……聞尋伺之聲……乃至……以心覺[他人之]心……乃至……尊瞿昙!此神變是作彼人受用彼,隻為作彼人而有彼,尊瞿昙!此神變亦被看成如幻之性質者。
尊瞿昙!然而,此神變——世有一類人,如是教誡……乃至……當住——尊瞿昙!此神變我認為可,是此等三神變中更為殊勝,又更為殊妙、希奇者。
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尊瞿昙是如是善說,又,我是信受尊瞿昙所雲:‘應成就此等三神變。
’尊瞿昙實是受用多種神通……乃至……至于梵世可自在轉身。
尊瞿昙實是以入于無尋無伺三魔地之心來覺[他人之]心,知應如是随人所善建立之意行,心當于無間,如是起尋。
尊瞿昙實如是教誡:‘雲汝等應如是尋求,勿如是尋求;應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應斷此,應具足此而住。
’” 七 “婆羅門!汝初時完全反對我,後即[對我]說親近之語,我亦當更為汝記說。
婆羅門!我實是受用諸種之神通……乃至……至于梵世,自在而轉身。
婆羅門!我實是以入于無尋無伺三魔地之心覺[他人之]心,知應如是随人所善建立之意行,心當于無間,如是起尋。
婆羅門!我實是如是教誡:‘雲應如是尋求,勿如是尋求;應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應斷此,應具足此而住。
’” “尊瞿昙!尊瞿昙之外,是否有一比丘成就此等三神變者耶?”“婆羅門! 不止是一百、不止二百、不止三百、不止四百、不止五百,有更多成就此等三神變之比丘。
” “尊瞿昙!然則,彼等比丘住在何處耶?” “婆羅門!就[住]此比丘僧伽中。
” “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猶如使伏者起,或如使覆者發,或如與迷者示道。
如在暗中持來燈火,使有眼者得諸見色,正如是,尊瞿昙是用種種方法開示法,我歸依尊瞿昙,及[歸依]法,及僧伽。
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第二 大品 六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所依處,此為賢人之所尋、究、誡者,而且是上溯幾世代亦無有作者。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是無因無緣而生者。
’ 二 諸比丘!此中凡沙門、婆羅門言:‘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若如是說、如是見,則我将至彼之處作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若彼對我之問答為然者,則: 我将對彼等如是說:‘若果然,則具壽!于前世作因故,當可殺生,于前世作因故,當可取不與者,于前世作因故,當可行非梵行,于前世作因故,當可妄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離間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粗惡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雜穢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為貪欲者,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為瞋恚者,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為邪見者。
’諸比丘!複次将前世之所作,執為堅實者,是無所謂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無精進。
複之,尚未确知為可作或不可作時,失念,無所護而住者,自稱為沙門是無理由之事。
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說、如是見之沙門、婆羅門之第一正當根據。
三 諸比丘!此中凡沙門、婆羅門言:‘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因,是神之化作,若如是說、如是見。
’則我将至彼之處作如是說:‘具壽!汝等實是作如是說、如是見否?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因,是神之化作。
’ 若彼對我之問答為然者,則: 我對彼等作如是說:‘若然,則具壽!由于神化作之因,當可殺生……乃至……由于神化作之因,當可為邪見者。
’諸比丘!複次,從神之化作,執為堅實者,是無所謂此是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無精進。
複次,尚未确知為可作或不可作時,失念,無所護而住者,自稱為沙門是無理由之事。
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說、如是見之沙門、婆羅門之第二正當根據。
四 諸比丘!此中凡沙門、婆羅門言:‘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是由無因、無緣而來。
’若如是說、如是見者,則我将至彼之處作如是說:‘具壽!汝等實是如是說、如是見否?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是由無因、無緣而來。
’ 若彼對我之問答為然者,則: 我将對彼等如是說:‘若然,則具壽!因為無因無緣故,當可殺生……乃至……因為無因、無緣故,當可為邪見者。
’諸比丘!複次,執無因為堅實者,是無所謂是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無精進。
複次,尚未确知其為可作或不可作時,失念,無所護而住者,自稱為沙門是無理由之事。
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說、如是見之沙門、婆羅門,之第三正當根據。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之所依處,此為賢人之所尋、究、誡者,而且上溯幾世代亦無有作者。
五 諸比丘!然則我所說之法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難,不為沙門、婆羅門、智者所诃毀,諸比丘!所謂我所說法是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難,不為沙門、婆羅門、智者之所诃毀者為何耶?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諸比丘!此等即是十八意近行,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諸比丘!此等即是四聖谛,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六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沙門、婆羅、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如是我所說法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難、不為沙門、婆羅門、智者所诃毀。
如是說者,是緣此而如是說。
七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眼觸處、耳觸處、鼻觸處、舌觸處、身觸處、意觸處。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如是我所說之法……乃至……謂不為智者所诃毀。
如是說者,是緣此而如是說。
八 諸比丘!此等即十八意近行是,故我所說之法,不為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眼見色已,而近行于順喜處色,近行于順憂處色,近行于順舍處色。
耳聞聲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和嘗味已……乃至……身觸所觸已……乃至……意了法已,而近行于順喜處之法,近行于順憂處之法,近行于順舍處之法。
諸比丘!此等即是十八意近行。
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如是說者,是緣于此而如是說。
九 諸比丘!此等即是四聖谛,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諸比丘!因六界而有入胎,由入胎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緣而有六處,由六處之緣而觸,由觸之緣而有受。
諸比丘!複次,我教領納者此是苦,教此是苦之集,教此是苦之滅,教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一〇 諸比丘!何為苦聖谛耶? 生是苦、老亦是苦、病亦是苦、死亦是苦、憂、悲、苦、愁、惱亦是苦,與不愛者會是苦,與所愛者離是苦,求不得所欲之物是苦,略言之五取蘊皆是苦。
諸比丘!此說為苦聖谛。
一一 諸比丘!何為苦集聖谛? 由無明之緣而有行,由行之緣而有識,由識之緣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緣而有六處,由六處之緣而有觸,由觸之緣而有受,由受之緣而有愛,由愛之緣而有取,由取之緣而有,有由有之緣而有生,由生之緣而生起老、憂、悲、苦、愁、惱。
如此而有此純苦蘊之集。
諸比丘!此說為苦集聖谛。
一二 諸比丘!何為苦滅聖谛? 然則,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之滅,由行之滅而有識之滅,由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由名色之滅而有六處之滅,由六處之滅而有觸之滅,由觸之滅而有受之滅,由受之滅而有愛之滅,由愛之滅而有取之滅,由取之滅而有有之滅,由有之滅而有生之滅,由生之滅而老、死、憂、悲、苦、愁、惱滅。
如是而有此純苦蘊之滅。
諸比丘!此說為苦滅聖谛。
一三 諸比丘!何為趣于苦滅道之聖谛耶? 此即八支聖道是。
即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此說為起于苦滅道之聖谛。
諸比丘!此等我所說之四聖谛法是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離、不為沙門、婆羅門所诃毀。
如是所說,是緣于此而如是說者。
” 六十二 一 “諸比丘!無聞之異生稱此等三者,為無母子之怖畏。
之何為三耶? 諸比丘!有大火災發生時,諸比丘!當大火災發生時,村亦被火燒,邑亦被火燒,都亦亦被燒。
無論是村被燒時,邑被燒時,都亦被燒之時,于其處皆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稱為第一之無母子之怖畏。
二 複次諸比丘!有大雨傾注時,諸比丘!大雨傾注時起大氾濫。
大氾濫起則村莊被漂流,邑亦被漂流,都亦亦被漂流。
無論村莊被漂流時,邑被漂流時,都市被漂流時,于其處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稱為第二無母子之怖畏。
三 複次諸比丘![有住在]曠野之蠻賊施暴,地方衆人皆怖而乘車逃亡。
諸比丘![住在]曠野之蠻賊怖畏起時,地方衆人乘車逃亡,當時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稱為第三之無母子之怖畏。
諸比丘!無聞之異生稱此等三者,為無母子之怖畏。
四 然則,無聞之異生将此等三者實有母子之怖畏,稱為無母子之怖畏。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有大火災發生時。
諸比丘!大火災發生時,村莊被火燒,邑亦被燒,都市亦被燒。
當村莊被燒,邑亦被燒,都市亦被燒時,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
諸比丘! 此是第一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者。
複次諸比丘!有大雨傾注時……乃至[二]……當都市被漂流時,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
諸比丘!此是第二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者。
複次諸比丘![住在]曠野之蠻賊施暴,住在地方之衆人皆怖而乘車逃亡時,諸比丘![住在]曠野之蠻賊怖畏起時,地方之衆人即車逃亡,當時,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
諸比丘!此是第三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者。
諸比丘!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
五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母子之怖畏,雲何為三耶? 是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
諸比丘!母[見]子之老,而謂我可以老,我子不可以老者,是不可得;或子[見]母之老,而我可以老,我母不可以老者,亦不可得。
諸比丘!母[見]子之病,而謂我可以病,我子不可以病者,是不可得;或子[見]母之病,而謂我可以病,我母不可以病者,亦不可得。
諸比丘!母[見]子之死,而謂我可死,我子不可以死者,是不可得;或子[見]母之死,而謂我可以死,我母不可以死者,亦不可得。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母子之怖畏。
六 諸比丘!有道有所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
諸比丘!以何為道?以何為所行?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
諸比丘!以何為道?以何為所行?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耶? 此即聖八支正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即是道,此即是所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
” 六十三 一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俱遊行于拘薩羅,入于名為艾那迦布拉之拘薩羅中之婆羅門村。
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羅門家主等聞說,沙門尊瞿昙釋迦子從釋迦族出家來至艾那迦布拉者。
又,彼尊瞿昙有美好稱贊之聲揚,謂:“彼世尊是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
彼對此衆人及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庶民、有情,能自了知、證已而教說者。
彼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潔白之法,能遇如是之阿羅漢者,是幸甚。
” 二 其時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羅門家主等,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一類人即問訊世尊,而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則與世尊互相慶慰、歡喜感銘之交談已,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即向世尊合掌後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即告白名姓後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則默然坐于一面。
住在艾迦布拉之婆蹉匈塔婆羅門白世尊言: 三 “希有者,尊瞿昙!未曾有者,尊瞿昙!尊瞿昙之諸根極為悅豫,外皮之色澤極淨、極鮮。
尊瞿昙!譬如秋淺黃色之棗子極淨、極鮮。
正如是,尊瞿昙之諸根極悅豫,外皮之色澤極淨、極鮮。
尊瞿昙!譬如多羅樹圓熟之[實],始從莖取出時,是極淨、極鮮。
正如是,尊瞿昙之諸根是極為悅豫,外皮之色澤是極淨、極鮮。
尊瞿昙!譬如閻浮河之金,由伶巧鍛工子充分精選出來,[镕解]在坩埚中,充分被伶巧之[煉金]者精煉而成之缽,置于紅色之褐上,遍照光輝。
正如是,尊瞿昙之諸根極為悅豫,外皮之色澤是極淨、極鮮。
尊瞿昙!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廣大座、長椅子、長牝之細氈、雜色之毛毯、白羊毛之褥、刺繡花之毛毯、充綿的鋪床物,畫有獸類形狀之羊毛毯、兩端有緣飾之羊毛毯,隻在一端有緣飾之羊毛毯,镂有珠寶之絹褥,镂有珠寶之絹絲所織之褥,羊毛的氈,象菌褥,馬菌褥,車菌褥,羚羊皮菌褥,最勝羚羊皮菌褥外被,兩邊之丹枕——如是高床、大床,尊瞿昙是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四 “婆羅門!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廣大座……乃至……兩邊之丹枕——此等于出家是難得,又得之亦不相應。
婆羅門!有此等三者高床、大床是我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者。
雲何為三耶? 天之高床、大床,梵之高床、大床,聖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等三者高床、大床,是我今應欲得,容易得,可多得者。
” 五 “尊瞿昙!複有何者為尊瞿昙之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天之高床、大床耶?” “婆羅門!今我無論住任何村莊或邑之近處,我須于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彼村或邑。
我須于午後從乞食,還趣于彼樹林。
我将彼處所有之草或葉集于一處而坐,結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對起念。
我即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從離所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
尋、伺、寂靜故,于内等靜,心之一趣性,無尋、無伺,具足從定所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
離喜貪故,我舍而住,又有念、正知、以身受樂,諸聖者舍而有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又,斷樂故,又斷苦故,先前之喜憂滅故,具足無苦、無樂、舍念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
婆羅門!我若如是經行,其時我之經行,即是天之經行。
婆羅門!我若如是住,其時我之住,即是天之住。
婆羅門!我若如是坐,其時我之坐,即是天之坐。
婆羅門!我若如是卧,其時我之卧,即是天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天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天之高床、大床。
我今即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誰能如是應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六 尊瞿昙!又,何為尊瞿昙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之彼梵之高床、大床耶?” “婆羅門!今我無論住任何之村莊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入彼村或邑。
我在午後從乞食還,趣于彼林。
我将彼處所有之草或葉集于一處而坐,結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對起念。
我即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而住。
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
如是橫遍于上下一切處,與慈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以與悲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乃至……與喜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乃至……與舍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
如是橫遍于上下一切處,對一切世界,與舍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婆羅門!我若如是經行,其時我之經行,即是梵之經行。
婆羅門!我若如是住……乃至……坐……乃至……卧,其時我之卧,即是梵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梵之高床、大床。
我今即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瞿昙之外,有誰能如是應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七 尊瞿昙!何為尊瞿昙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彼聖之高床、大床耶?” “婆羅門!今我無論住任何之村莊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彼村莊或邑。
我于午後從乞食還,趣于彼林。
我将彼處所有之草或葉集于一處而住,結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對起念。
我即如是知:我是斷貪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羅樹之頂,不複生,未來亦不可能生。
我是斷瞋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羅樹之頂,不複生,未來亦不可能生,我是斷癡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羅樹之頂,不複生,未來亦不可能生。
婆羅門!我若如是經行,其時我之經行,即是聖之經行。
婆羅門!我若如是住則……乃至……若坐……乃至……若卧,其時我之卧,即是聖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聖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聖之高床、大床。
我今即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尊瞿昙!是希奇!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誰能如是應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譬如令伏者得起,令覆者得發,如示迷者以道,如暗中持來燈火有眼者得見諸色,正如是,世尊瞿昙以種種方法開示法。
我等須歸依尊瞿昙,歸依法、僧。
尊瞿昙請存念我等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六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之鹫峰山 其時名為舍羅步之遍曆者,去此律未久,即告王舍[城]中之民衆曰:“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次,我是知沙門釋迦子等久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 二 時,有衆多之比丘于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而入王舍[城]。
彼等諸比丘聞舍羅步遍曆者告王舍[城]中衆曰:“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雲:“我是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 時彼等諸比丘于王舍[城]乞食已,午後從乞食還。
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名為舍羅步之遍曆者,去此法律未久者,彼如是告王舍城之民衆曰:‘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雲:‘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大德世尊若能垂愍請詣于沙毗尼岸之舍羅步遍曆者所居之遍曆者園,當甚幸。
”世尊即默然允許之。
三 時,世尊于日後分時,從宴默起,詣于舍羅步遍曆者所居之——沙毗尼岸之遍曆者園。
詣已,坐于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即告舍羅步遍曆者曰: “舍羅婆!汝确實如是語耶?雲:‘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次,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如是語時,舍羅步遍曆者即默然。
” 再次,世尊告舍羅步遍曆者曰:“且說!舍羅步!何者是汝所知沙門釋迦子之法?若汝有不足之處,我當補滿[之],然而,若汝無所缺,我将為[其]随喜。
”舍羅步遍曆者三度亦默然。
四 時,彼遍曆者衆即告舍羅步遍曆者曰:“友,舍羅步!汝對沙門瞿昙所乞之事,沙門瞿昙正在勸汝。
友,舍羅步!且說!何者是汝所知之沙門釋迦子等之法?若汝有不足之處,沙門瞿昙當予補滿[之],然而,若汝無所缺,沙門瞿昙則予随喜。
” 如是作語時,舍羅步遍曆者即默然、悄然、垂頸、伏面、沉想、
然而諸比丘!凡是比丘得阿羅漢漏盡,已住于[淨行],所作已作,棄卻重擔,逮得己利,盡了有結,由正智而得解脫,始予說此者: 半月第十四 十五與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齋戒人 與我同等樣 何以故?諸比丘!因為彼比丘是離貪、離瞋、離癡者。
諸比丘!昔天帝釋教誡三十三天衆,于其時說如次之偈: 半月第十四 十五與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齋戒人 與我同等樣 然則,諸比丘!天帝釋所詠此偈,是惡詠了,并非善詠,為惡說,并非善說,何以故?諸比丘!因為天帝釋尚未将生與老死、憂、悲、苦、愁、惱完全解脫,猶未由苦而完全解脫。
然而,諸比丘!凡是比丘得阿羅漢、漏盡,已住于[淨行],所作已作,棄卻重擔,逮得己利,盡了有結,由正智而得解脫,始而應說此: 半月第十四 十五與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齋戒人 與我同等樣 何以故?諸比丘!彼比丘是完全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愁、惱者。
我說彼是完全從苦解脫者。
” 三十八 一 “諸比丘!我是無苦、極為無苦、究竟無苦者。
諸比丘!我父之住處設有浴池,諸比丘!唯為我于一處植青蓮、一處植紅蓮、一處植白蓮,諸比丘!我決不用迦屍所産外之栴檀香,諸比丘!我之被服是迦屍産,襯衣是迦屍産,内衣是迦屍産,上衣是迦屍産。
諸比丘!為避免觸塵草或露,寒熱晝夜皆有為我而持的白傘蓋。
諸比丘!我有三殿,一是适于冬季,一是适于夏季,一是适于春季。
諸比丘!我于夏四月間處在夏時殿中,以倡伎樂所承事,不須從殿下降。
諸比丘!譬如其餘衆人之家,仆、被傭者、寄食者是予以糠食、鹽粥。
諸比丘!正如是,于我父之家,仆、被傭者、寄食者,予以米、肉之飯。
二 諸比丘!我雖如是富裕又如是究竟無苦,卻思惟:‘無聞之異生,自行老衰,未能避免不老,卻見其他老衰者而苦惱,超越于己而慚,而嫌。
我亦會老,未能避免不老。
我亦會老,未能避免不老,卻見其他老衰而苦惱,而慚,而嫌。
此對我是不應該。
’諸比丘!當我如是觀察時,所有壯年時之壯年憍逸,悉皆斷。
無聞之異生是自病者,未能避免不病,卻見其他病者而苦惱,超越于己而慚,而嫌。
我亦會病,未能避免不病。
我亦當會病,未能避免不病,卻見其他病者而苦惱,而慚,而嫌。
此對我是不應該。
諸比丘!當我如是觀察時,所有無病時之無病憍逸,悉皆斷。
無聞之異生是自死者,未能避免不死,卻見其他死者而苦惱,超越于己而慚,而嫌。
我亦會死,未能避免不死。
我亦必當會死,未能避免不死,卻見其他死者而苦惱,而慚,而嫌。
此對我是不應該。
諸比丘!當我如是觀察時,所有活命時之活命憍逸,悉皆斷。
” 三十九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憍,雲何為三耶? 壯年憍、無病憍、活命憍。
諸比丘!以壯年憍、傲之無聞異生,于身行惡行,于語行惡行,于意行惡行。
彼于身行惡行已,于語行惡行已,于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或諸比丘!以無病憍為傲之無聞異生……乃至……或諸比丘!以活命憍、傲之無聞異生,于身行惡行,于語行惡行,于意行惡行。
彼于身行惡行已,于語行惡行已,于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或以壯年憍、傲之比丘,舍棄學,活于下劣。
諸比丘!或以無病憍、傲之比丘……乃至……諸比丘!或以活命憍、傲之比丘,舍棄學,活于下劣。
” 有病老之法 又有死之法 雖有如是法 異生卻厭忌 該法有情中 我若生厭忌 如是之行為 于我不應有 我如是而住 已知無依法 戰勝所有憍 出離見安穩 于我起希望 涅槃唯有時 我今将諸欲 亦無習而行 我将成不退 淨行為目标 四十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上。
雲何為三耶?自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諸比丘!如何為自增上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阿蘭若,或坐樹下,或住空屋,作如是審慎思惟:‘我不為衣出家而趣無家,[或]為飲食,[或]為床座,[或又當之]如是,為如是而舍家出家,相反之,我是為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之入處,為苦所入,為入苦纏絡,能知此純苦蘊之滅盡,才是其所望者。
然而,斷欲出家之我,若訪求其欲,即更加最惡,當與我不相應。
’ [或]彼如此審慎思惟:‘我當發精進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輕安而無暴躁,心須定而趣于一。
’彼乃由于自我之增上力故,斷不善而修善,斷有罪而修無罪,護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此名為自增上。
二 諸比丘!如何為世增上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阿蘭若,或坐樹下,或住空屋,作如是審慎思惟:‘我不為衣舍家而出家,[或]為飲食[或]為床座,[或]當來是如是,為如是舍家而出家。
相反之,我是為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之入處,為苦所入,為苦纏絡,能知此純苦蘊之滅盡,始為其所望者。
然而,我雖如是而出家,若生起欲尋,或生起恚尋,或生起害尋。
則世間有大衆,世之大衆中有沙門,有婆羅門,有通,具天眼,能知他心。
彼等從遠處即能睹見,于近處不為所見。
’又以心而知心,彼等應如是知我:‘且看!此善男子雖正信、舍家而出家,卻為惡不善法陵雜而住。
又有諸天,有通,具天眼,能知他心。
彼等從遠處即能睹見,在近處亦無所不見。
’又以心而知心,彼等亦應如是知我:‘且看!此善男子雖正信舍家而出家,卻為惡不善法陵雜而住。
’ [或]彼如此審慎思惟:‘我當發精進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輕安而無暴躁,心須定而趣于一。
’彼乃由于世間之增上力故,斷不善而修善,斷有罪而修無罪,護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此名為世增上。
諸比丘!何為法增上法?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居于阿蘭若,或坐在樹下,或住在空屋,如是審慎思惟:‘我不為衣舍家而出家,[或]為飲食,[或]為床座,[或當來是]如是,為如是舍家而出家。
相反之,我是為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之入處,為苦所入,為苦纏絡,能知此純苦蘊之滅盡,始為其所望者。
世尊是善說現見、不時、來觀、随順、智者内證之法者,有同梵行者,知見而住者,若我複于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住于懈怠、放逸,則我所不該。
’[或]彼是如是審慎思惟:‘我當發精進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輕安而無暴躁,心須定而趣于一。
彼乃由于法之增上力故,斷不善……乃至……而修無罪,護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此名為法增上。
諸比丘!此等是三增上。
” 四 作惡業之人 隐瞞是世無 人當知汝心 無論谛虛妄 友當知己身 善不過誇張 自身之内惡 異此皆隐瞞 諸天如來見 世愚所作惡 既然行如是 念行自增上 世增上有智 靜慮随法行 法增上勇猛 牟尼是不退 毀魔戰勝死 生盡精勤者 世解智牟尼 諸法無有分 第五 小品 四十一 “諸比丘!由于三者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雲何為三現前耶? 諸比丘!由于信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諸比丘!由于所施物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諸比丘!由于應供養者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諸比丘!由于此等三者現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 四十二 “諸比丘!由于此等三處,知為正信之善男子。
雲何為三處耶? 欲會有戒者,欲聽正法事,住在家而離悭吝之垢,舒手而施。
其手淨而樂于頒布,易乞而樂于均分财。
諸比丘!由于此等三處,知為正信之善男子。
” 欲會有戒者 聽正法是樂 除悭吝之垢 彼言為正信 四十三 “諸比丘!遍見三因者,适為他人說法。
雲何為三因耶? 凡說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凡聽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凡說法人及聽法者,兩者同為領解義,又領解法。
諸比丘!遍見此等三因者,是适為他人說法。
” 四十四 “諸比丘!言由三處而轉,雲何為三耶? 凡說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凡聽法,人領解義,又領解法。
又凡說法人及聽法者,兩者同為領解義,領解法。
諸比丘!言由此等三處而轉。
” 四十五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雲何為三者所稱贊耶? 諸比丘!布施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諸比丘!出家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諸比丘!供事父母,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者所稱贊,善士所稱贊。
” 見善士布施 無害息調伏 寂靜而行淨 近事于父母 此等善士處 智者應學習 智見之聖人 生于幸福世 四十六 “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憑住村邑,無論于何處,人人由三處而生多福。
雲何為三處耶? 身、語、意。
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憑住村邑,無論于何處,人人由此等三處而生多福。
” 四十七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為之有為相。
雲何為三有為相耶? 知生,知滅,知住之異。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為之有為相。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為之無為相。
雲何為三無為相耶? 不知生,不知滅,不知住之異。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為之無為相。
” 四十八 “諸比丘!大樹是依止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長而增長。
雲何為三增長耶? 由枝、葉、花葩而增長,由皮、葉而增長,由膚肉而增長。
諸比丘!大樹依止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長而增長。
由信而增長,由戒而增長,由慧而增長。
諸比丘!家屬依止有信心之家長,由此三者之增長而增長。
” 僻遠地野原 如立岩石山 諸樹依止彼 喬木即增長 其相同有戒 有信之家主 世依而增長 妻子并親戚 同伴諸近親 依彼家長活 彼等具戒者 睹見戒舍善 彼等仿于彼 當有盛旺時 為生善趣道 法行于此世 天衆中慶喜 諸欲意歡喜 四十九 “諸比丘!為三處應勇猛,雲何為三處耶? 為不使未生之惡不善法生故,應勇猛;為使未生之善法生故,應勇猛;為能堪忍已生之苦、猛、粗、利、不愉快,非可意、奪命之身受故,應勇猛。
諸比丘!比丘為不使未生之惡不善法生故,而勇猛;為使未生之善法生故,而勇猛;為堪忍已生之苦、猛、粗、利、不愉快、非可意、奪命之身受故,而勇猛。
是故,諸比丘!此比丘被稱:為正盡苦之勇猛者、智者、具念者。
” 五十 一 “諸比丘!具足三支之大賊,是斷鎖鑰,掠奪,[包圍]全家而掠奪,埋伏于路邊。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世有大賊,據險、或據稠林、或據權勢。
諸比丘!如何是大賊據險耶? 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據河難航行,或據山之險阻。
諸比丘!如是大賊據險。
又諸比丘!如何是大賊據稠林耶? 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或據草之深叢,或樹之密生處,或峻坡,或據大密林。
諸比丘!如是大賊據稠林。
又諸比丘!如何是大賊據權勢? 諸比丘!世間有大賊,或據王,或宰相,彼謂:‘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王、或宰相應為我而迴避,而語利益。
若人,欲告白王或宰相,彼王或宰相應迴避于彼,而語利益。
’諸比丘!如是大賊據權勢。
諸比丘!具足此等三支之大賊是斷鎖鑰,掠奪,[包圍]全家而行掠奪,埋伏于路邊。
二 正如是,諸比丘!具足三法之惡比丘,是保護損壞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智者所诃毀,又生多非福。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世有惡比丘,據險,又據稠林,又據權勢。
又諸比丘!如何是惡比丘據險耶? 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具足險之身業,具足險之語業,具足險之意業。
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是據險者。
又諸比丘!如何是惡比丘據稠林耶? 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懷邪見,具足邊執見。
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是據稠林者。
又諸比丘!如何是惡比丘據權勢耶? 諸比丘!世間有惡比丘,或據王,或宰相,彼謂:‘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王或宰相應為我迴避而語利益。
若人,欲白王或宰相事,彼王或宰相應迴避彼,而語利益。
’諸比丘!如是惡比丘是據權勢。
諸比丘!具足此等三法之惡比丘,是保護損壞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智者所诃毀,又生多非福。
” 初之五十竟 第一 婆羅門品 五十一 一時世尊住于舍衛[城]之給孤獨園。
其時有二婆羅門,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乃至……坐于一面之彼等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羅門,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然而我等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
請教授我等,尊瞿昙!請教誡我等,尊瞿昙!我等将由此而長夜利益,得到安樂。
” “婆羅門!實汝等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已百二十歲。
又汝等是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
婆羅門!此世間是老、病、死所導,婆羅門!當世間如是受老、病、死所導,能在其中制身、制語、制意,是死人之護,之住、之洲、之歸投處,亦是所趣處。
” 短壽命過去 老迫無救護 觀察此死畏 引造福業樂 制禦現世身 以語又以意 死能引樂人 現作福業故 五十二 時,有二婆羅門,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彼等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彼等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羅門,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然而,我等卻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
請教授,尊瞿昙!請教誡,尊瞿昙!我等将如何由此而長夜利益,得到安樂?” “婆羅門!實汝等是衰、老、齡大、積齡,已到晚年,從生以來已百二十歲。
又汝等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婆羅門!此世間為老、病、死而熾然,婆羅門!當世間如是為老、病、死而熾然時,于其中制身、制語、制意,是死人之護、之住、之洲、之歸投處,亦是所趣處。
” 從燃盛住居 取出器具類 不為人所用 因被燒所緻 老死亦如此 熾燃于世中 實則不出施 所施物取出 制禦現世身 以語又以意 死能引樂人 現作福業故 五十三 一時,有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俱……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法是現見,法乃說為現見。
尊瞿昙!齊限于何而法為現見耶?為不時耶、來觀耶、随順耶、智者内證耶?”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并領受心之苦、憂。
斷貪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乃至…… 婆羅門!起瞋恚,被瞋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瞋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乃至…… 婆羅門!起愚癡,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癡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與憂。
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是不時,是來觀,是随順,是智者内證。
” “奇哉!尊瞿昙!……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四 一時,有一婆羅門遍曆者,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遍曆者白世尊言:“尊瞿昙!法是現見,法乃說為現見。
尊瞿昙!齊限于何而法為現見耶?為不時、來觀、随順、智者之内證耶?”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乃至[五十三]……領受……。
斷貪時……乃至……[五十三]不領受……。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斷貪時不以身行惡行,不以語行惡行,不以意行惡行。
婆羅門!染于貪、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不如實知己利,亦不如實知他利,亦不如實知自他利。
斷貪時,如實知己利,亦如實知他利,亦如實知自他利。
婆羅門!如是亦是現見法……乃至……。
婆羅門!瞋恚而……乃至……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癡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以身行惡行,以語惡行惡行,以意行惡行。
斷癡時,不以身行惡行,不以語行惡行,不以意行惡行。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不如實知己利,亦不如實知他利,亦不如實知自他利。
斷癡時,如實知己利,亦能如實知他利,亦如實知自他利,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是不時、是來觀、是随順、是智者内證。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五 一時,生聞婆羅門來詣世尊所在之處……乃至……坐在一邊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涅槃是現見,涅槃即說為現見。
尊瞿昙!齊限于何涅槃是為現見耶?是來觀耶!是随順耶!是智者内證耶!” “婆羅門!貪染,為貪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亦思他人之惱害,亦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愛。
斷貪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亦不思他人之惱害,亦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如是是涅槃之現見……乃至…… 婆羅門!瞋恚而為瞋……乃至…… 婆羅門!愚癡而為癡所蔽、心為所執。
思自己之惱害,思他人之惱害,思自他之惱害,又領受心之苦、憂。
斷癡時,不思自己之惱害,不思他人之惱害,不思自他之惱害,不領受心之苦、憂。
婆羅門!如是是涅槃之現見……乃至[五十四]…… 婆羅門!彼領受無餘貪盡,領受無餘瞋盡,領受無餘癡盡故。
婆羅門!涅槃是現見、是不時、是來觀、是随順、是智者内證。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将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六 一時,有一婆羅門大家,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大家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聞古之長、大老之師,或婆羅門師之師作如是言,謂:‘往昔此世界是充滿有如無間[地獄]之人,村、邑、莊、都市栉比。
’ 尊瞿昙!以何因,以何緣,現今人卻減少耶?為何村變成非村,邑變成非邑,市變成非市,莊變成非莊?” “婆羅門!現今之人愛著于非法之貪,被惡欲所蔽,被邪法所纏,彼等愛著于非法之貪故,被惡欲蔽故,被邪法所纏故,執利劍,互相殺害,由是而有多人死。
婆羅門!以是因、以是緣現今人則減少,村亦變成非村,邑亦變成非邑,市亦變成非市,莊亦變成非莊。
複次婆羅門!現今之人愛著于非法之貪故,被惡欲所蔽故,被邪法所纏故,因為彼等愛著于非法之貪,被惡欲所蔽,被邪法所纏故,天不于正時降雨,故饑馑起,苗稼不稔,[縱稔亦受蟲害]變成白骨,化為如箸,由是而有多人死。
以是因、以是緣現今人則減少,村變成非村,邑變成非邑,市變成非市,莊變成非莊。
複次婆羅門!現今之人愛著于非法之貪故,被惡欲所蔽故,被邪法所纏故,因為彼等愛著于非法之貪,被惡欲蔽,被邪法所纏故,夜叉[主]則下來作兇暴之非人,由是而有多人死。
以是因、以是緣現今人則減而少,村變成非村,邑變成非邑,市變成非市,莊變成非莊。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七 一 一時,有婆蹉種之遍曆者,來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婆蹉種遍曆白世尊言:“尊瞿昙!如是我聞,沙門瞿昙是如是說:‘隻對我布施,不可對他布施,隻對我之弟子布施,不可對他之弟子布施,隻對我施是有大果,對他施是無大果,隻對我之弟子施是有大果,對他的弟子施是無大果。
’尊瞿昙!沙門瞿昙言:‘隻對我布施……乃至……無大果。
’作如斯說之人是否說尊瞿昙之所說?又是否以非實讒誣尊瞿昙?又有否将[所說之]教如其所教宣說否?又有否将[世尊之]有理由所說之言論,予以作呵毀之根據否?我等決非是欲讒誣尊瞿昙者。
” “婆蹉!沙門瞿昙言:‘隻對我布施……乃至……無大果。
’作如斯說之人并非是将我所說而說者,彼等是以非有非實讒誣我。
婆蹉!凡是遮止布施于他人者是障三而礙三,雲何為三耶? 障能施者之福,障受者之利,複掘,又傷彼以前之本性。
婆蹉!遮止布施于他人是作此三種障,三種礙。
婆蹉!我如是說:糞尿坑或污物溝中有蟲——由是而此中蟲得生存——于其中棄舍洗缽或皿之水,婆蹉!我由其因緣而說有關福之來,何況是作于人中! 婆蹉!而且我又說施于持戒人有大果,于破戒者則不爾,又,彼是斷五支,是成就五支。
斷何種五支耶? 彼是斷欲之欲,斷瞋,斷惛眠,斷掉悔,斷疑,斷此等之五支。
成就何種五支耶? 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之慧蘊,成就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成就此等之五支,如是我說施與斷五支,成就五支之人是有大果。
” 二 無論是黑白 乃至紅或黃 或有斑點色 或有鴿色牛 此等諸種中 牡牛最馴良 具足力拖貨 直進而疾行 隻彼可拖貨 毛色不見調 如是在人中 無論何種姓 王族婆羅門 農業商賈者 旃陀屠殺業 此等諸種中 調禦與訓練 而行儀優善 信仰具有戒 語實而心慚 已斷生與死 淨行又全整 卸重無系縛 作已作無漏 通達一切法 無執着心安 離塵之田中 布施有多[報] 然凡夫不知 無所聞又愚 在外既無施 不奉寂靜人 親侍智所尊 寂靜有智人 對佛植諸信 堅立根本時 彼等生天國 或此世善姓 次第彼智人 将行證涅槃 五十八 一 一時,提坎那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乃至……坐于一面提坎那婆羅門于世尊前,稱贊通于三明之婆羅門:“通于三明之婆羅門是如是,通于三明之婆羅門有如是故如是。
” “然則婆羅門!婆羅門衆如何通于三明建立婆羅門耶?” “尊瞿昙!謂世間有婆羅門,母與父比任何皆正生,七世以來受清淨之懷妊,對姓氏不被起排斥,未曾受到嗤笑。
誦聖典,受持真言,通達于三吠陀及第五古傳說,并分别通吠陀語彙法式語,能語,明文法。
于順世論及大人相無不受持。
尊瞿昙!婆羅門衆是如是通于三明建立婆羅門者。
” “婆羅門!與婆羅門衆通于三明建立婆羅門相異,聖者之律中亦有三明者。
” “尊瞿昙!為何在聖者律中有三明者?願尊瞿昙為我說法,教我聖者律中有三明者事。
” 二 “婆羅門!然則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提坎那婆羅門答于世尊:“尊者!唯然。
”世尊曰: “婆羅門!世間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由離所生之喜、樂之初靜慮而住。
尋、伺、寂靜故,于内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具足由定而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
離喜故,舍而住,有念,正知而身受樂。
具足聖者衆所宣說之舍念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
斷樂故,又斷苦故,滅先前之憂、喜故,具足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
三 彼如是得心定,清淨,潔白,無污穢而脫離随煩惱,安住于柔軟,堪忍。
得不動時,則心引發宿住随念智。
彼則随念種種宿住——譬如,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壞、成劫,我于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
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限。
彼從其處沒而生于彼處。
我于彼處是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
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如是壽限。
彼從其處沒而生于此處。
如是彼随念多宿住之相、狀,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明。
破無明而生明,破暗而生光明,猶如不放逸,勇猛,有如是舍己而住。
四 [又]彼如是得心定,清淨,潔白,無污穢而脫離随煩惱,安住于柔軟、堪忍。
得不動時,心為引發有情衆之死生智,彼即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觀察有情,得知死、生、劣、勝、好色、善趣、惡趣之業而生之有情——此等有情是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
謗聖者,懷邪見,行邪見所起之業。
彼等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或此等之有情是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謗聖者,懷正見,行正見所起之業。
彼等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界。
如是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觀察有情,得知死、生、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業所生之有情。
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明。
破無明而明生,破暗而光明生,猶如不放逸、勇猛、如是舍己而住者。
五 [又]彼是如是得心定,清淨、潔白、無污穢而脫離随煩惱,安住于柔軟、堪忍。
得不動時,心即為引發漏盡智。
彼即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趣苦滅之道,如實知此是漏……乃至……如實知此是趣漏滅之道。
如是知、如是觀而彼心是從欲漏解脫,從有漏解脫,從無明漏解脫。
對已解脫者謂有解脫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知再無如是之事,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明。
破無明而明生,破暗而光明生,猶如不放逸、如是勇猛,如是舍己而住。
六 于戒無高低 常委而靜慮 所制心殊勝 聚于一安靜 除闇而堅固 三明脫離死 天人共饒益 謂離諸過惡 令具足三明 迷妄不回旋 鹹禮仁瞿昙 最後身覺者 悟得之宿住 觀見天惡趣 又盡得生存 知終極牟尼 此等三種明 三明婆羅門 我稱彼三明 非以語言他 婆羅門!如是為聖者律中之三明者。
” “尊瞿昙!聖者律中之三明,是異于婆羅門衆之三明者。
尊瞿昙!婆羅門衆之三明,是不值于此聖者律中[三明]之十六分之一。
奇哉!尊瞿昙……乃至……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五十九 一 一時,生聞婆羅門往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獻供或靈供或缽供或施[其他之]所施物時,當施與有三明之婆羅門。
” “然則,婆羅門!婆羅門衆如何通三明建立婆羅門者?” “尊瞿昙……乃至……” 具足戒與禁 舍己而靜慮 所制心殊勝 聚于一安靜 悟得之宿住 觀見天惡趣 又盡得生存 知終極牟尼 此等三種明 三明婆羅門 我稱彼三明 非以語言他 ……[乃至]…… 六十 一 一時,傷歌邏婆羅門往詣世尊之處……乃至……坐于一面之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羅門,親自獻供,使他獻供。
尊瞿昙!此中作獻供,及使行獻供之人衆都履修多人福之道者,此即獻供之行為。
然而尊瞿昙!無論從何種之家,從居家出家成為無家,調自己一人,安自己一人,圓寂自己一人,如是為一人福之道者,即是出家之行為。
” “婆羅門!然則于此,我且問汝,随汝之欲,對我說明。
婆羅門!汝對此事如何思惟耶?如來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應調丈夫禦者、天人師、覺者、世尊生于此世,彼如是說:此是道,此是行迹,我修行此道而自知無上梵行之根底,證悟,而宣說。
來!汝等亦應如是修行。
謂:汝等亦應修行而自知無上梵行之根底,證已,具足而住。
如是此師說法,又,他人亦作同樣修行,而彼等有數百、數千、數百千之數,婆羅門!汝于此事作如何思惟耶?如有以上之時,出家之行為是為一人福之道耶?或是多人耶?” “尊瞿昙!果如此者,則出家之行為應為多人福之道。
” 二 如此所語時,具壽阿難即對傷歌邏婆羅門語曰:“婆羅門!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為可耶?[何者是]更少營務,更少惱害,更有大果,更有大勝利耶?” 如是語時,傷歌邏婆羅門即對具壽阿難語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難,是我所崇,所稱贊者。
” 具壽阿難又再對傷歌邏婆羅門語曰:“婆羅門!我并非問汝:誰是汝所崇?誰是汝所稱贊?婆羅門!我如是問汝:婆羅門!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為可耶?[何者是]更少營務,更少惱害,更有大果,更有大勝利耶?” 傷歌邏婆羅門亦二度對具壽阿難語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難是我所崇、我所稱贊者。
” 具壽阿難又三度對傷歌邏婆羅門語曰:“婆羅門!我并非問汝:誰是汝崇?誰是汝所稱贊?婆羅門!如是我問汝:婆羅門!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為可耶?[何者是]更少營務,更少惱害,更有大果,更有大勝利耶?” 傷歌邏婆羅門又三度對具壽阿難語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難是我所崇,所稱贊者。
” 三 時,世尊思惟:“傷歌邏婆羅門三度受到阿難合法之問臆而難以作答,我為之解答。
” 其時,世尊語傷歌邏婆羅門曰:“婆羅門!今日于王宮中,于王所[辦]之聚會,集合就坐之期間,有何談話否?” “尊瞿昙!今日于王宮中,于王所[辦]之聚會,集合就坐之期間,生起如是之談話:‘古時比丘是少數,卻有多人得上人法而示現神通神變,今時比丘數多,而獲得上人法而示現神變者少。
’尊瞿昙!此談話是今日王宮中,于王所[辦]之聚會,集合就坐者之間所起者。
” 四 “婆羅門!此神變有三[種],雲何為三耶?神通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
婆羅門!如何為神通神變耶?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受用諸種之神通——一變為多,多變為一、或顯、或隐、過壁、過牆、過山、無礙而行,猶如行于空中者;于地中出沒如在水中;于水上行走而[水]不壞,猶如于地上;于虛空結跏趺坐而行,猶如有翼之鳥。
有如是大神用,有如是威德,亦可以手扪摸月日,乃至至梵世亦可轉身自在。
婆羅門!此名為神通神變。
五 婆羅門!如何為記說神變耶?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由占相而記說,雲汝有如斯之意,汝之意是如是,汝如斯思惟。
彼又多記說,正如是,無有異。
複婆羅門!世有一類人,雖不由占相而給予記說,但聞人或非人或天神之聲而記說。
雲汝有如斯之意,汝是如是之,汝作如斯思惟。
彼又記說,卻正如是,無有異。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不由占相而記說,又不聞人或非人或天神之聲而記說。
然而不聞尋求、伺察人之尋伺聲而記說。
雲汝有如斯之意,汝之意為如是,汝作如斯思惟。
彼又記說,卻正如是,無有異。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不由占相而記說,又不聞人或非人或天神之聲而記說,不聞尋求、思察人之尋伺聲而記說,雖然如此,卻以入無尋無伺三摩地之心,随着[他人]心覺,如是人善予建立意行,于此心無間當如是起尋。
彼雖多記說,卻正是如是,并無有異。
婆羅門!此說為記說神變。
六 婆羅門!如何為教誡神變耶? 婆羅門!世有一類人,如是教誡——汝等應如是尋求,勿如是尋求,應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應斷此,應具足此而住。
婆羅門!說此為教誡神變,婆羅門!此等是三神變。
婆羅門!于此等三神變中之何神變是汝等認可者耶?又何者是更為殊勝?更為殊妙耶?” “尊瞿昙!此中此神變——世有一類人,受用諸種之神通……乃至……至于梵世亦轉身自在——尊瞿昙!此神變是作彼人受用彼,惟為作彼人而有彼,尊瞿昙!此神變在我看等于如幻之性質者。
尊瞿昙!此神變——世有一類人,由占相而記說……乃至……聞天神之聲……乃至……聞尋伺之聲……乃至……以心覺[他人之]心……乃至……尊瞿昙!此神變是作彼人受用彼,隻為作彼人而有彼,尊瞿昙!此神變亦被看成如幻之性質者。
尊瞿昙!然而,此神變——世有一類人,如是教誡……乃至……當住——尊瞿昙!此神變我認為可,是此等三神變中更為殊勝,又更為殊妙、希奇者。
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尊瞿昙是如是善說,又,我是信受尊瞿昙所雲:‘應成就此等三神變。
’尊瞿昙實是受用多種神通……乃至……至于梵世可自在轉身。
尊瞿昙實是以入于無尋無伺三魔地之心來覺[他人之]心,知應如是随人所善建立之意行,心當于無間,如是起尋。
尊瞿昙實如是教誡:‘雲汝等應如是尋求,勿如是尋求;應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應斷此,應具足此而住。
’” 七 “婆羅門!汝初時完全反對我,後即[對我]說親近之語,我亦當更為汝記說。
婆羅門!我實是受用諸種之神通……乃至……至于梵世,自在而轉身。
婆羅門!我實是以入于無尋無伺三魔地之心覺[他人之]心,知應如是随人所善建立之意行,心當于無間,如是起尋。
婆羅門!我實是如是教誡:‘雲應如是尋求,勿如是尋求;應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應斷此,應具足此而住。
’” “尊瞿昙!尊瞿昙之外,是否有一比丘成就此等三神變者耶?”“婆羅門! 不止是一百、不止二百、不止三百、不止四百、不止五百,有更多成就此等三神變之比丘。
” “尊瞿昙!然則,彼等比丘住在何處耶?” “婆羅門!就[住]此比丘僧伽中。
” “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猶如使伏者起,或如使覆者發,或如與迷者示道。
如在暗中持來燈火,使有眼者得諸見色,正如是,尊瞿昙是用種種方法開示法,我歸依尊瞿昙,及[歸依]法,及僧伽。
尊瞿昙請存念我,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第二 大品 六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所依處,此為賢人之所尋、究、誡者,而且是上溯幾世代亦無有作者。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是無因無緣而生者。
’ 二 諸比丘!此中凡沙門、婆羅門言:‘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若如是說、如是見,則我将至彼之處作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若彼對我之問答為然者,則: 我将對彼等如是說:‘若果然,則具壽!于前世作因故,當可殺生,于前世作因故,當可取不與者,于前世作因故,當可行非梵行,于前世作因故,當可妄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離間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粗惡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雜穢語,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為貪欲者,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為瞋恚者,于前世作因故,當可為邪見者。
’諸比丘!複次将前世之所作,執為堅實者,是無所謂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無精進。
複之,尚未确知為可作或不可作時,失念,無所護而住者,自稱為沙門是無理由之事。
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說、如是見之沙門、婆羅門之第一正當根據。
三 諸比丘!此中凡沙門、婆羅門言:‘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因,是神之化作,若如是說、如是見。
’則我将至彼之處作如是說:‘具壽!汝等實是作如是說、如是見否?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因,是神之化作。
’ 若彼對我之問答為然者,則: 我對彼等作如是說:‘若然,則具壽!由于神化作之因,當可殺生……乃至……由于神化作之因,當可為邪見者。
’諸比丘!複次,從神之化作,執為堅實者,是無所謂此是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無精進。
複次,尚未确知為可作或不可作時,失念,無所護而住者,自稱為沙門是無理由之事。
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說、如是見之沙門、婆羅門之第二正當根據。
四 諸比丘!此中凡沙門、婆羅門言:‘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是由無因、無緣而來。
’若如是說、如是見者,則我将至彼之處作如是說:‘具壽!汝等實是如是說、如是見否?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此一切是由無因、無緣而來。
’ 若彼對我之問答為然者,則: 我将對彼等如是說:‘若然,則具壽!因為無因無緣故,當可殺生……乃至……因為無因、無緣故,當可為邪見者。
’諸比丘!複次,執無因為堅實者,是無所謂是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無精進。
複次,尚未确知其為可作或不可作時,失念,無所護而住者,自稱為沙門是無理由之事。
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說、如是見之沙門、婆羅門,之第三正當根據。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之所依處,此為賢人之所尋、究、誡者,而且上溯幾世代亦無有作者。
五 諸比丘!然則我所說之法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難,不為沙門、婆羅門、智者所诃毀,諸比丘!所謂我所說法是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難,不為沙門、婆羅門、智者之所诃毀者為何耶?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諸比丘!此等即是十八意近行,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諸比丘!此等即是四聖谛,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六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沙門、婆羅、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如是我所說法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難、不為沙門、婆羅門、智者所诃毀。
如是說者,是緣此而如是說。
七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眼觸處、耳觸處、鼻觸處、舌觸處、身觸處、意觸處。
諸比丘!此等即是六觸處,如是我所說之法……乃至……謂不為智者所诃毀。
如是說者,是緣此而如是說。
八 諸比丘!此等即十八意近行是,故我所說之法,不為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眼見色已,而近行于順喜處色,近行于順憂處色,近行于順舍處色。
耳聞聲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和嘗味已……乃至……身觸所觸已……乃至……意了法已,而近行于順喜處之法,近行于順憂處之法,近行于順舍處之法。
諸比丘!此等即是十八意近行。
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如是說者,是緣于此而如是說。
九 諸比丘!此等即是四聖谛,故我所說之法……乃至……不為智者所诃毀。
又,緣何而說此耶?諸比丘!因六界而有入胎,由入胎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緣而有六處,由六處之緣而觸,由觸之緣而有受。
諸比丘!複次,我教領納者此是苦,教此是苦之集,教此是苦之滅,教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一〇 諸比丘!何為苦聖谛耶? 生是苦、老亦是苦、病亦是苦、死亦是苦、憂、悲、苦、愁、惱亦是苦,與不愛者會是苦,與所愛者離是苦,求不得所欲之物是苦,略言之五取蘊皆是苦。
諸比丘!此說為苦聖谛。
一一 諸比丘!何為苦集聖谛? 由無明之緣而有行,由行之緣而有識,由識之緣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緣而有六處,由六處之緣而有觸,由觸之緣而有受,由受之緣而有愛,由愛之緣而有取,由取之緣而有,有由有之緣而有生,由生之緣而生起老、憂、悲、苦、愁、惱。
如此而有此純苦蘊之集。
諸比丘!此說為苦集聖谛。
一二 諸比丘!何為苦滅聖谛? 然則,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之滅,由行之滅而有識之滅,由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由名色之滅而有六處之滅,由六處之滅而有觸之滅,由觸之滅而有受之滅,由受之滅而有愛之滅,由愛之滅而有取之滅,由取之滅而有有之滅,由有之滅而有生之滅,由生之滅而老、死、憂、悲、苦、愁、惱滅。
如是而有此純苦蘊之滅。
諸比丘!此說為苦滅聖谛。
一三 諸比丘!何為趣于苦滅道之聖谛耶? 此即八支聖道是。
即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此說為起于苦滅道之聖谛。
諸比丘!此等我所說之四聖谛法是不為折伏、不為雜染、不為非離、不為沙門、婆羅門所诃毀。
如是所說,是緣于此而如是說者。
” 六十二 一 “諸比丘!無聞之異生稱此等三者,為無母子之怖畏。
之何為三耶? 諸比丘!有大火災發生時,諸比丘!當大火災發生時,村亦被火燒,邑亦被火燒,都亦亦被燒。
無論是村被燒時,邑被燒時,都亦被燒之時,于其處皆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稱為第一之無母子之怖畏。
二 複次諸比丘!有大雨傾注時,諸比丘!大雨傾注時起大氾濫。
大氾濫起則村莊被漂流,邑亦被漂流,都亦亦被漂流。
無論村莊被漂流時,邑被漂流時,都市被漂流時,于其處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稱為第二無母子之怖畏。
三 複次諸比丘![有住在]曠野之蠻賊施暴,地方衆人皆怖而乘車逃亡。
諸比丘![住在]曠野之蠻賊怖畏起時,地方衆人乘車逃亡,當時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稱為第三之無母子之怖畏。
諸比丘!無聞之異生稱此等三者,為無母子之怖畏。
四 然則,無聞之異生将此等三者實有母子之怖畏,稱為無母子之怖畏。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有大火災發生時。
諸比丘!大火災發生時,村莊被火燒,邑亦被燒,都市亦被燒。
當村莊被燒,邑亦被燒,都市亦被燒時,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
諸比丘! 此是第一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者。
複次諸比丘!有大雨傾注時……乃至[二]……當都市被漂流時,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
諸比丘!此是第二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者。
複次諸比丘![住在]曠野之蠻賊施暴,住在地方之衆人皆怖而乘車逃亡時,諸比丘![住在]曠野之蠻賊怖畏起時,地方之衆人即車逃亡,當時,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
諸比丘!此是第三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者。
諸比丘!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而無聞之異生稱為無母子之怖畏。
五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母子之怖畏,雲何為三耶? 是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
諸比丘!母[見]子之老,而謂我可以老,我子不可以老者,是不可得;或子[見]母之老,而我可以老,我母不可以老者,亦不可得。
諸比丘!母[見]子之病,而謂我可以病,我子不可以病者,是不可得;或子[見]母之病,而謂我可以病,我母不可以病者,亦不可得。
諸比丘!母[見]子之死,而謂我可死,我子不可以死者,是不可得;或子[見]母之死,而謂我可以死,我母不可以死者,亦不可得。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無母子之怖畏。
六 諸比丘!有道有所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
諸比丘!以何為道?以何為所行?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
諸比丘!以何為道?以何為所行?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耶? 此即聖八支正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即是道,此即是所行,能斷、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與此等三者無母子之怖畏。
” 六十三 一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俱遊行于拘薩羅,入于名為艾那迦布拉之拘薩羅中之婆羅門村。
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羅門家主等聞說,沙門尊瞿昙釋迦子從釋迦族出家來至艾那迦布拉者。
又,彼尊瞿昙有美好稱贊之聲揚,謂:“彼世尊是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
彼對此衆人及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庶民、有情,能自了知、證已而教說者。
彼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潔白之法,能遇如是之阿羅漢者,是幸甚。
” 二 其時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羅門家主等,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一類人即問訊世尊,而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則與世尊互相慶慰、歡喜感銘之交談已,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即向世尊合掌後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即告白名姓後坐于一面。
又有一類人則默然坐于一面。
住在艾迦布拉之婆蹉匈塔婆羅門白世尊言: 三 “希有者,尊瞿昙!未曾有者,尊瞿昙!尊瞿昙之諸根極為悅豫,外皮之色澤極淨、極鮮。
尊瞿昙!譬如秋淺黃色之棗子極淨、極鮮。
正如是,尊瞿昙之諸根極悅豫,外皮之色澤極淨、極鮮。
尊瞿昙!譬如多羅樹圓熟之[實],始從莖取出時,是極淨、極鮮。
正如是,尊瞿昙之諸根是極為悅豫,外皮之色澤是極淨、極鮮。
尊瞿昙!譬如閻浮河之金,由伶巧鍛工子充分精選出來,[镕解]在坩埚中,充分被伶巧之[煉金]者精煉而成之缽,置于紅色之褐上,遍照光輝。
正如是,尊瞿昙之諸根極為悅豫,外皮之色澤是極淨、極鮮。
尊瞿昙!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廣大座、長椅子、長牝之細氈、雜色之毛毯、白羊毛之褥、刺繡花之毛毯、充綿的鋪床物,畫有獸類形狀之羊毛毯、兩端有緣飾之羊毛毯,隻在一端有緣飾之羊毛毯,镂有珠寶之絹褥,镂有珠寶之絹絲所織之褥,羊毛的氈,象菌褥,馬菌褥,車菌褥,羚羊皮菌褥,最勝羚羊皮菌褥外被,兩邊之丹枕——如是高床、大床,尊瞿昙是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四 “婆羅門!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廣大座……乃至……兩邊之丹枕——此等于出家是難得,又得之亦不相應。
婆羅門!有此等三者高床、大床是我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者。
雲何為三耶? 天之高床、大床,梵之高床、大床,聖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等三者高床、大床,是我今應欲得,容易得,可多得者。
” 五 “尊瞿昙!複有何者為尊瞿昙之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天之高床、大床耶?” “婆羅門!今我無論住任何村莊或邑之近處,我須于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彼村或邑。
我須于午後從乞食,還趣于彼樹林。
我将彼處所有之草或葉集于一處而坐,結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對起念。
我即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從離所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
尋、伺、寂靜故,于内等靜,心之一趣性,無尋、無伺,具足從定所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
離喜貪故,我舍而住,又有念、正知、以身受樂,諸聖者舍而有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又,斷樂故,又斷苦故,先前之喜憂滅故,具足無苦、無樂、舍念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
婆羅門!我若如是經行,其時我之經行,即是天之經行。
婆羅門!我若如是住,其時我之住,即是天之住。
婆羅門!我若如是坐,其時我之坐,即是天之坐。
婆羅門!我若如是卧,其時我之卧,即是天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天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天之高床、大床。
我今即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誰能如是應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六 尊瞿昙!又,何為尊瞿昙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之彼梵之高床、大床耶?” “婆羅門!今我無論住任何之村莊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入彼村或邑。
我在午後從乞食還,趣于彼林。
我将彼處所有之草或葉集于一處而坐,結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對起念。
我即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而住。
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
如是橫遍于上下一切處,與慈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以與悲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乃至……與喜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乃至……與舍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
如是橫遍于上下一切處,對一切世界,與舍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婆羅門!我若如是經行,其時我之經行,即是梵之經行。
婆羅門!我若如是住……乃至……坐……乃至……卧,其時我之卧,即是梵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梵之高床、大床。
我今即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瞿昙之外,有誰能如是應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七 尊瞿昙!何為尊瞿昙今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彼聖之高床、大床耶?” “婆羅門!今我無論住任何之村莊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而入彼村莊或邑。
我于午後從乞食還,趣于彼林。
我将彼處所有之草或葉集于一處而住,結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對起念。
我即如是知:我是斷貪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羅樹之頂,不複生,未來亦不可能生。
我是斷瞋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羅樹之頂,不複生,未來亦不可能生,我是斷癡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羅樹之頂,不複生,未來亦不可能生。
婆羅門!我若如是經行,其時我之經行,即是聖之經行。
婆羅門!我若如是住則……乃至……若坐……乃至……若卧,其時我之卧,即是聖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聖之高床、大床。
婆羅門!此即所謂聖之高床、大床。
我今即應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 “尊瞿昙!是希奇!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誰能如是應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譬如令伏者得起,令覆者得發,如示迷者以道,如暗中持來燈火有眼者得見諸色,正如是,世尊瞿昙以種種方法開示法。
我等須歸依尊瞿昙,歸依法、僧。
尊瞿昙請存念我等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六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之鹫峰山 其時名為舍羅步之遍曆者,去此律未久,即告王舍[城]中之民衆曰:“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次,我是知沙門釋迦子等久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 二 時,有衆多之比丘于日前分披内衣、着衣、持缽,為乞食而入王舍[城]。
彼等諸比丘聞舍羅步遍曆者告王舍[城]中衆曰:“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雲:“我是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 時彼等諸比丘于王舍[城]乞食已,午後從乞食還。
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名為舍羅步之遍曆者,去此法律未久者,彼如是告王舍城之民衆曰:‘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雲:‘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大德世尊若能垂愍請詣于沙毗尼岸之舍羅步遍曆者所居之遍曆者園,當甚幸。
”世尊即默然允許之。
三 時,世尊于日後分時,從宴默起,詣于舍羅步遍曆者所居之——沙毗尼岸之遍曆者園。
詣已,坐于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即告舍羅步遍曆者曰: “舍羅婆!汝确實如是語耶?雲:‘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
複次,我知沙門釋迦子等之法已,而後去其法律者。
’如是語時,舍羅步遍曆者即默然。
” 再次,世尊告舍羅步遍曆者曰:“且說!舍羅步!何者是汝所知沙門釋迦子之法?若汝有不足之處,我當補滿[之],然而,若汝無所缺,我将為[其]随喜。
”舍羅步遍曆者三度亦默然。
四 時,彼遍曆者衆即告舍羅步遍曆者曰:“友,舍羅步!汝對沙門瞿昙所乞之事,沙門瞿昙正在勸汝。
友,舍羅步!且說!何者是汝所知之沙門釋迦子等之法?若汝有不足之處,沙門瞿昙當予補滿[之],然而,若汝無所缺,沙門瞿昙則予随喜。
” 如是作語時,舍羅步遍曆者即默然、悄然、垂頸、伏面、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