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集

關燈
亦有是處,謂:具足身惡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則有是處。

     二四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語惡行者……乃至…… 二五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意惡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善趣、天界,無是處。

    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具足意惡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則有是處。

     二六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身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無是處。

    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具足身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善趣、天世、則有是處。

     二七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語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無是處。

    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具足語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善趣、天界、則有是處。

     二八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意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則無是處。

    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

    謂:具足意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死後,可生于善趣、天界,則有是處。

    ” 第十六 一法品 一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能起一向厭背、離貪、滅、寂靜、通、覺、涅槃。

    雲何為一法?是念佛。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乃至……能起…… 二~一〇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起一向厭背、離貪、滅、寂靜、通、覺、涅槃。

    雲何為一法?是念法……乃至……是念僧……乃至……是念戒……乃至……是念舍……乃至……是念天……乃至……是念出入息……乃至……是念死……乃至……是念身……乃至……是念休息。

     諸比丘!此是說,有一法,修習多修習,起一向厭背、離貪、滅、寂靜、通、覺、涅槃。

    ” 第十七 種子品 一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倍增廣大已生之不善法。

    諸比丘!是即為邪見。

     諸比丘!人若懷邪見,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倍增廣大已生之不善法。

     二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是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倍增廣大已生之善法。

    諸比丘!是即為正見。

     諸比丘!人若懷正見,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倍增廣大已生之善法。

     三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善法不生,或能去已生之善法,此即邪見。

     諸比丘!人若懷邪見,能令未生之善法不生,又能去已生之善法。

     四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不善法不生,或能去已生之不善法。

    諸比丘!是即為正見。

     諸比丘!人若懷正見,能令未生之不善法不生,或能生已生之不善法。

     五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邪見,或能增已生之邪見。

    諸比丘!此即非理作意。

     諸比丘!人若非理作意,能生未生之邪見,又能增已生之邪見。

     六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是能生未生之正見,或能增已生正見。

    諸比丘!即如理作意。

     諸比丘!人若如理作意,能生未生之正見,又能增已生之正見。

     七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如是令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諸比丘!是即為邪見。

     諸比丘!成就邪見之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八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如是令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諸比丘!是即為正見。

     諸比丘!成就正見之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九 諸比丘!懷有邪見者之所有身業,随見而圓滿,被攝受者。

    又,所有語業……乃至……。

    又,所有意業,随見而圓滿,被攝受者。

    又,所有思……乃至……,又,所有希望,又,所有願,又,所有行,彼等一切之法,生起非愛、非樂、非可意、無益、苦。

    何以故?諸比丘!是見惡故。

     諸比丘!譬如将婆樹之種子、柯薩它奇樹之種子,或苦瓢之種子,播于濕地,或吸地味,或取水味,可使彼等悉皆為苦、辛、不悅。

    何以故?諸比丘!是種子惡故。

    諸比丘!正如是,懷有邪見者之所有……乃至……。

    諸比丘!是見惡故。

     一〇 諸比丘!懷有正見者之所有身業,随見而圓滿,被攝受者。

    又,所有語業……乃至……。

    又,所有意業,随見而圓滿,被攝受者。

    又,所有思,又,所有悕望,又,所有願,又,所有行,彼等一切法,生起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

    何以故?諸比丘!是見善故。

     諸比丘!譬如将甘蔗種子、稻種子,或葡萄種子播于濕地,或吸地味、或取水味,可使彼等悉皆為甘、可悅、美味。

    何以故?諸比丘!是種子善故。

    諸比丘!正如是,懷有正見者之所有……乃至……諸比丘!是見善故。

    ” 第十八 末伽梨品 一 “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為衆人之無益,為衆人之無樂、為衆人之無利、為天、人之無益、為苦而生。

     其一人為誰? 具邪見而見颠倒者。

    彼能使衆人離正法而住于非法。

     諸比丘!是謂:有一人生于世……乃至……為天、人之無益、為苦而生。

     二 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為衆人之益,為衆人之樂、為衆人之利、為天、人之益、為樂而生。

     其一人為誰? 具正見而見不颠倒者。

    彼能使衆人離非法而住于正法。

     諸比丘!是謂:有一人生于世……乃至……為天、人之益、為樂而生。

     三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大罪之法。

    諸比丘!此即邪見。

     諸比丘!諸罪以邪見為第一。

     四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人是,為衆人之無益,為衆人之無樂、為衆人之無利、為天、人之無益、為苦而努力者。

    諸比丘!此即末伽梨癡人。

     諸比丘!譬如河口敷設網,導緻衆魚之損害、苦、損傷、喪失。

    諸比丘!正如此,末伽梨癡人猶如生于此之人網,導緻衆多有情之損害、苦、損傷、喪失。

     五 諸比丘!勸令受不正之教,或受者,或依命而行者,彼等可生衆多之非福,何以故?諸比丘!所說之教不正故。

     六 諸比丘!勸令受正教,或受者,或依命而行者,凡是彼等可生衆多之福,何以故?諸比丘!所說之教正故。

     七 諸比丘!依不正之教時,施者應知其量,而非受者也。

    何以故?諸比丘!所說之教不正故。

     八 諸比丘!依于正教時,受者應知其量,而非施者。

    何以故?諸比丘!所說之教正故。

     九 諸比丘!依不正教時,發勤精進者當住于苦,何以故?諸比丘!教是不正故。

     一〇 諸比丘!依于正教時,懈怠者當住于苦,何以故?諸比丘!教正故。

     一一 諸比丘!依于不正教時,懈怠者當住于樂,何以故?諸比丘!教不正故。

     一二 諸比丘!依于正教時,發勤精進者當住于樂,何以故?諸比丘!教正故。

     一三 諸比丘!譬如糞雖少量,亦放惡臭。

    諸比丘!我亦如此,有雖是少量,亦不予贊歎,乃至下一彈指頃。

     一四 諸比丘!譬如尿雖少量,亦放惡臭……乃至…… 一五 ……猶如痰雖少量,亦放惡臭……乃至…… 一六 ……猶如膿雖少量,亦放惡臭……乃至…… 一七 ……猶如血雖少量,亦放惡臭。

    諸比丘!我亦如是,有雖是少量,亦不予贊歎,乃至一彈指頃。

    ” 第十九 不放逸品 一 “諸比丘!譬如于此閻浮提,美麗花園、美麗樹林、美麗大地、美麗水池,隻是少量;相反者,高地、低地、難渡之河、有株杌或荊之處,險阻之山嶺,卻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陸生之有情少;相反者,水生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生于人中之有情少;相反者,生于他餘處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生于中國之有情少;相反者,生于邊鄙之地、無智蠻民中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具有智慧、不愚昧、不啞、能善說與惡說之有情少;相反者,無慧、愚昧、闇啞,不能判斷善說與惡說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成就聖慧眼之有情少;相反者,具有無明迷妄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能見如來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見如來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能聞如來所說教法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聞如來所說教法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聞法已而能持之有情少;相反者,聞法已而不能持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能觀察可持法義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觀察可持法義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知義,知法,且行法随法之有情少;相反者,不知義,不知法,而且不行法随法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厭煩于應起厭背物之有情少;相反者,不厭煩于應起厭背物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厭背而如理精進之有情少;相反者,厭背而不如理精進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緣舍離而得定、得心一境性之有情少;相反者,緣舍離而不得定、不得心一境性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能得最上食、最上味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得最上食、最上味,收集[或]乞食以過活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能得義味、法味、解脫味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得義味、法味、解脫味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是故,今汝等應如是學,謂:我等欲得義味、法味、解脫味。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二 諸比丘!譬如于此閻浮提,美麗花園、美麗樹林、美麗大地、美麗水池,隻是少量。

    相反者,高地、低地、難渡之河、有株杌或荊處、險阻之山嶺,卻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人沒後而生于人中之有情少;相反者,人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人沒後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人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天沒後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天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天沒後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天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地獄沒後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地獄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地獄沒後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地獄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傍生沒後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傍生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