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集

關燈
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傍生沒後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傍生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餓鬼界沒後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從餓鬼界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諸比丘!正如此,從餓鬼界沒後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從餓鬼界沒後而生于地獄、生于傍生,生于餓鬼界之有情更多。

    ” 第二十 靜慮品 一 “諸比丘!此是利中之一向者。

    謂:須住于林中,須行托缽、須披糞掃衣、三衣當足、須說法、須持律、須多聞、須成為長老、須服裝完整、須眷屬完全、須眷屬大。

    當做善男子,須容貌美、須言語和雅、須少欲、須無病。

     二 諸比丘!雖一彈指頃,若比丘修初靜慮,諸比丘!此比丘所住之靜慮并不唐捐。

    彼可謂守師之教誡,能從教授,能不空享國土之施食者,何況多所作。

     諸比丘!雖一彈指頃,若比丘修第二靜慮……乃至…… 若修第三靜慮……乃至…… 若修第四靜慮……乃至…… 若修慈心解脫……乃至…… 若修悲心解脫……乃至…… 若修喜心解脫……乃至…… 若修舍心解脫……乃至……[參照二〇之二] ◎一〇 于身循身觀而住,熾然,正知,正念而除祛世間之貪與憂……乃至…… 于受循受觀而住……乃至…… 于心循心觀而住……乃至…… 于法循法觀而住……乃至……除祛貪與憂……乃至…… ◎一四 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而生欲、而策勵、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 為令斷已生之惡不善法,而生欲、而策勵、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為令生未生之善法,而生欲、而策勵、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為了住、為了不失、為了倍增、為了廣大、為了修習、為圓滿已生之善法而生欲、而策勵、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 ◎一八 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精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 ◎二二 修信根……乃至……修精進根……乃至……修念根……乃至……修定根……乃至……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乃至……修精進力……乃至……修念力……乃至……修定力……乃至……修慧力……乃至…… ◎三二 修念覺支……乃至……修擇法覺支……乃至……修精進覺支……乃至……修喜覺支……乃至……修輕安覺支……乃至……修定覺支……乃至……修舍覺支……乃至…… ◎三九 修正見……乃至……修正思惟……乃至……修正語……乃至……修正業……乃至……修正命……乃至……修正精進……乃至……修正念……乃至修正定……乃至…… ◎四七 内有色想,外見少色或好、或惡,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乃至…… 内有色想,外見無量色或好、或惡,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乃至…… 内無色想,外見少色或好、或惡,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乃至…… 内無色想,外見無量色或好、或惡,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乃至…… 内無色想,外見色,有青、青顯、青現、青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乃至…… 内無色想,外見色,有黃、黃顯、黃現、黃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乃至…… 内無色想,外見色,有赤、赤顯、赤現、赤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乃至…… 内無色想,外見色,有白、白顯、白現、白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見勝于彼等。

     ◎五五 有色觀色……乃至……内無色想,外見色……乃至……勝解之為淨……乃至…… 完全超越色想故,滅有對想故,不思惟種種想故,以空為無邊故,具足空無邊處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空無邊處,以識為無邊故,具足識無邊處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識無邊處,以無所有故,具足無所有處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乃至…… ◎六三 修地遍……乃至…… 修水遍……乃至…… 修火遍……乃至…… 修風遍……乃至…… 修青遍……乃至…… 修黃遍……乃至…… 修赤遍……乃至…… 修白遍……乃至…… 修空遍……乃至…… 修識遍……乃至…… ◎七三 修不淨想……乃至…… 修死想……乃至…… 于食修違逆想……乃至…… 于一切世間修不喜想……乃至…… 修無常想……乃至…… 于無常修苦想……乃至…… 于苦修無我想……乃至…… 修斷想……乃至…… 修離貪想……乃至…… 修滅想……乃至…… 八三 修無常想……乃至…… 修無我想……乃至…… 修死想……乃至…… 于食修違逆想……乃至…… 于一切世間修不喜想……乃至…… 修骸骨想……乃至…… 修蟲啖想……乃至…… 修青瘀想……乃至…… 修穿孔想……乃至…… 修膨脹想……乃至…… ◎九三 修念佛……乃至…… 修念法……乃至…… 修念僧……乃至…… 修念戒……乃至…… 修念舍……乃至…… 修念天……乃至…… 修念出入息……乃至…… 修念死……乃至…… 修念身……乃至…… 修念休息……乃至…… ◎一〇三 修初靜慮俱行之信根……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精進根……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念根……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定根……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慧根……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信力根……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精進力……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念力……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定力……乃至…… 修初靜慮俱行之慧力……乃至…… ◎一一三 第二靜慮俱行之……乃至…… ◎一二三 第三靜慮俱行之……乃至…… ◎一三三 第四靜慮俱行之……乃至…… ◎一四三 慈俱行之……乃至…… ◎一五三 悲俱行之……乃至…… ◎一六三 喜俱行之……乃至…… ◎一七三 修舍俱行之信根……乃至…… 修精進根……乃至…… 修念根……乃至…… 修定根……乃至…… 修慧根……乃至…… 修信力……乃至…… 修精進力……乃至…… 修念力……乃至…… 修定力……乃至…… ◎一八二 修慧力……諸比丘!是比丘所住靜慮并不唐捐,可謂守師之教誡,能從教授,能不空享國土之施食,何況多所作。

    ” 第二十一 靜慮品 一 “諸比丘!任何人,以心想[觀]大海之遍滿,則所有注入海之小河,皆在彼[心想]中。

    諸比丘!正如此,任何人,若修念身,多所作,則所有順明分之善法,即在彼中。

     二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起大厭背、起大利、起大安穩、起正念、正智、得智見、得現法樂住、作證明解脫之果。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而……乃至……作證明解脫之果。

     三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身輕安,心輕安,尋、伺、止息,而修習順明分之法至于圓滿。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修習此法……乃至……修習……至于圓滿。

     四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未生之不善法不生,已生之不善法令斷。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修習此法……乃至……法令斷。

     五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得修習,則未生之善法令生,又倍增廣大已生之善法。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修習此法……乃至……廣大……。

     六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斷無明而生明,舍我慢被斷,除随眠永受害,斷結。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修習此法……乃至……斷結。

     七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得慧之分别,得無取般涅槃。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有一法……乃至……得……。

     八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通達于多界、通達于種種界而于多界有無礙解。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修習此法……乃至……有無礙解。

     九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能作證預流果,作證一來果,能作證不還果,能作證阿羅漢果。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乃至……作證……。

     一〇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能得慧、能增慧、能廣慧、起大慧、起博慧、起廣慧、起深慧、起無鄰慧、起弘慧。

    能多慧、起速慧、起輕慧、起聰慧、起捷慧、起利慧、起擇慧。

    雲何為一法?是念身。

     諸比丘!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則能得慧……乃至……起擇慧。

     一一 諸比丘!不食念身者,不食不死。

    諸比丘!食念身者,食不死。

     一二 諸比丘!已不食念身者,已不食不死。

    諸比丘!已食念身者,已食不死。

     一三 諸比丘!能斷念身者,能斷不死。

    諸比丘!不能斷念身者,不能斷不死。

     一四 諸比丘!缺于念身者,亦缺不死。

    諸比丘!能圓滿念身者,亦能圓滿不死。

     一五 諸比丘!忽[視]于念身之人者,亦忽[視]于不死。

    諸比丘!不忽[視]于念身之人者,亦不忽[視]于不死。

     一六 諸比丘!忘于念身者,亦忘于不死。

    諸比丘!不忘于念身者,亦不忘于不死。

     一七 諸比丘!不習于念身者,亦不習于不死。

    諸比丘!習于念身者,亦習于不死。

     一八 諸比丘!不修于念身者,亦不修于不死。

    諸比丘!修于念身者,亦修于不死。

     一九 諸比丘!不多所作于念身者,亦不多所作于不死。

    諸比丘!多所作于念身者,亦多所作于不死。

     二〇 諸比丘!不知于念身者,亦不知于不死。

    諸比丘!知于念身者,亦知于不死。

     二一 諸比丘!不遍知于念身者,亦不遍知于不死。

    諸比丘!遍知于念身者,亦遍知于不死。

     二二 諸比丘!不作證于念身者,亦不作證于不死。

    諸比丘!能作證于念身者,亦能作證于不死。

    ” 一集之一千經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