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六處品

關燈
是乃不可。

    若人言:‘法是我。

    ’如是,意乃非我、法即非我。

     若人言:‘意識是。

    ’如是即不可。

    于意識有生又有滅。

    而物有生又有滅者,‘予之我乃且生且滅’,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

    故如是乃不可。

    若人言:‘意識是我。

    ’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即非我。

     若人言:‘意觸是我。

    ’如是即不可。

    于意觸有生又有滅。

    對其物應有如是之歸結。

    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乃非我、意觸即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

    ’如是乃不可。

    于受有生又有滅。

    而……應有如是之歸結。

    故如是即不可。

    若人言:‘受是我。

    ’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乃非我、意觸乃非我、受即非我。

     若人言:‘愛是我。

    ’如是即不可。

    愛有生又有滅。

    而……故如是為不可。

    若人言:‘愛是我。

    ’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識乃非我、意觸乃非我、受乃非我、愛即非我。

     諸比丘!如是又有導身[見]之集道:即以觀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以觀色是‘我所有……’以觀眼識是‘我所有……’以觀眼觸是‘我所有……’以觀受是‘我所有……’以觀愛是‘我所有……’以觀耳……鼻……舌……身……意是‘我所有……’以觀諸法是‘我所有……’以觀意識是‘我所有……’以觀意觸是‘我所有……’以觀受是‘我所有……’以觀愛是‘我所有……之我也。

    ’ 諸比丘!如是又有導身[見]之滅道:即觀眼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

    ’觀色是‘非我所有……’觀眼識‘非我所有……’觀眼觸‘非我所有……’觀受‘非我所有……’觀愛‘非我所有……’觀耳……鼻……舌……身……意‘非我所有……’觀法‘非我所有……’觀意識‘非我所有……’觀意觸‘非我所有……’觀受‘非我所有……’觀愛‘非我所有……’ 諸比丘!緣眼與色而眼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

    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

    彼由樂受之所觸,歡喜、贊說、系着而住。

    于彼即随增貪随眠。

    由苦受之所觸,即陷于憂、惱、悲、打胸哭泣而冥妄。

    于彼随增瞋恚随眠。

    由不苦不樂受之所觸,不如實知其受之集[因]、沒、味、過患與舍離,于彼随增無明随眠。

    諸比丘!彼實不斷由樂受之貪随眠,不舍離由苦受之瞋恚随眠,不破害由不苦不樂受之無明随眠,不斷無明,不令明生,于現法之中不應成為有苦之邊者,即無如是之道理。

     諸比丘!緣耳與聲而耳識生……諸比丘!緣鼻與香而鼻識生……諸比丘!緣意與法而意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

    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

    彼由樂受之所觸,而歡喜、贊說、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貪随眠。

    由苦受之所觸,而陷于憂、惱、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瞋恚随眠。

    由不苦不樂受之所觸,不如實知其受之集、沒、味、過患、舍離,于彼随增無明随眠。

    諸比丘!彼實依樂受而不斷貪随眠。

    依苦受而不舍離瞋恚随眠,依不苦不樂受而不破害無明随眠,不斷無明,不令明生,于現法之中,不應成為有苦之邊者,即無如是之道理。

     諸比丘!緣眼與色而眼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

    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

    彼由樂受之所觸,不歡喜、不贊說、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貪随眠。

    由苦受之所觸而不陷于憂、惱、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瞋恚随眠。

    由不苦不樂受之所觸,如實知其受之集、沒、味、過患、舍離,于彼不随增無明随眠。

    諸比丘!彼實依樂受而斷貪随眠,依苦受而舍離瞋恚随眠,依不苦不樂受而破害無明随眠,斷無明而令明生,于現法之中,成為有苦之邊者,即無有如是之道理。

     諸比丘!緣耳與聲而耳識生,諸比丘!緣鼻與香而鼻識生,諸比丘!緣舌與味而舌識生,諸比丘!緣身與觸而身識生,諸比丘!緣意與法而意識生,三之和合而有觸。

    緣觸而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彼由樂受之所觸而不歡喜、不贊說,不系着而住,于彼不随增貪随眠……成為[有]苦之邊者,應有如是之道理。

     諸比丘!如是見,有聞之聖弟子乃厭眼,厭諸色,厭眼識,厭眼觸,厭受,厭愛。

    厭耳,厭聲,厭鼻,厭香,厭舌,厭味,厭身,厭觸。

    厭意,厭諸法,厭意識,厭意觸,厭受,厭愛。

    厭已而離欲,離欲故解脫,解脫故有‘解脫’智。

    而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來于此世。

    ” 世尊如是說,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如是說時,六十人比丘之心無取而由諸漏解脫。

    —— 第一四九 大六處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應為汝等說大六處[經]。

    谛聽,善思念之。

    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說: “諸比丘!不如實知、見眼,不如實知、見諸色,不如實知、見眼識,不如實知、見眼觸,又由彼眼觸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生,亦不如實知、見其等,而愛著于眼,愛著于諸色,愛著于眼識,愛着眼觸,又由彼眼觸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生,亦愛着其等。

    如是愛着、相應、迷妄、以随觀味而住者,于未來乃積集五取蘊。

    且彼,愛之再生,與喜、貪俱行,所歡喜于彼彼處(任何之處,)其又對彼增盛。

    于彼身之諸患惱增盛,心之患惱亦增盛。

    身之諸熱惱增盛,心之諸熱惱亦增盛。

    身之諸苦惱增盛,心之諸苦惱亦增盛。

    彼覺受身苦亦[覺受]心苦。

    —— 諸比丘!不如實知、見耳,諸比丘!不如實知、見鼻,諸比丘!不如實知、見舌,諸比丘!不如實知、見身,諸比丘!不如實知、見意,諸比丘!不如實知、見諸法,諸比丘!不如實知、見意識,諸比丘!不如實知、見意觸,又緣彼意觸,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亦不如實知、見此等,而愛著于意,愛著于諸法,愛著于意識,愛著于意觸,又緣彼意觸,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亦愛着彼等……心之苦惱亦增盛。

    彼覺受身苦亦[覺受]心苦。

     諸比丘!而如實知、見眼,如實知、見諸色,如實知、見眼識,如實知、見眼觸,又緣彼眼觸,而樂、或苦、不苦不樂之受生,亦如實知、見彼等,不愛著于眼,不愛著于諸色,不愛著于眼識,不愛著于眼觸,又緣彼眼觸,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亦不愛着彼等。

    如是不愛着、不相應、不迷妄、見過患而住者,于未來,五取蘊乃損減。

    且彼,愛之再生,而與喜、貪俱行。

    所歡喜于彼彼處,其又對彼而斷之,于彼身之諸患惱亦斷,心之諸患惱亦斷。

    身之諸熱惱亦斷,心之諸熱亦斷。

    身之諸苦惱亦斷,心之諸苦惱亦斷之。

    彼覺受身之身樂亦[覺受]心樂。

    —— 彼,如實者之見,彼乃正見。

    彼,如實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

    彼,如實之精進,彼乃正精進。

    彼,如實者之念,彼乃正念。

    彼,如實者之定,彼乃正定。

    而于前既令身業、語業、活命清淨。

    如是,于彼修習其八支聖道之至圓滿。

    于彼,如是由修習其八支聖道,亦修習四念住之至圓滿。

    亦修習四正勤之至成滿。

    亦修習四神足之至圓滿。

    亦修習五根之至圓滿。

    亦修習五力之至成滿。

    亦修習七覺支之至成滿。

    彼于此二法,雙結而轉。

    [謂]止與觀也。

     彼凡于諸法,應證知而遍知者,對此等之諸法,即證知而遍知之。

    凡諸法之應證知而斷者,對此等之諸法,即證知而斷之。

    凡諸法之應證知而修習者,對此等之諸法即證知而修習之。

    凡諸法之應證知而作證者,對此等之諸法即證知而作證之。

     諸比丘!然者,如何是諸法應所證知而遍知?對此等應言五取蘊,即此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也。

    如是之諸法,應所證知而遍知者。

     又,諸比丘!如何是諸法應所證知而斷之?即無明與有愛,如是之諸法,應所證知而斷之者。

     又,諸比丘!如何是諸法應所證知而修習?即止與觀,如是之諸法,應所證知而修習。

     又,諸比丘!如何是諸法應所證知而作證?即明與解脫,如是之諸法,應所證知而作證之。

     諸比丘!如實知、見耳,諸比丘!如實知、見鼻,諸比丘!如實知、見舌,諸比丘!如實知、見身,諸比丘!如實知、見諸法,諸比丘!如實知、見意識,諸比丘!如實知、見意觸,又緣彼意觸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亦如實知、見彼身。

    而不愛著于意,不愛著于諸法,不愛著于意識,不愛著于意觸,緣意觸而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生,亦不愛着其等……心之諸苦惱亦斷。

    彼乃覺受身樂亦[覺受]心樂。

     彼,如實者之見,彼乃正見。

    彼,如實者之思惟,其……令清淨。

    如是,于彼修習彼八支聖道之至圓滿。

    于彼,由修習如是之八支聖道……即明與解脫,如是之諸法,應所證知而作證。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五〇 頻頭城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遊行拘薩羅衆人之間,與大比丘衆俱,入于名為頻頭城拘薩羅人之婆羅門村。

    頻頭城之婆羅門長者等聞:“諸賢!沙門瞿昙實是釋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

    遊行拘薩羅衆人之間,與大比丘衆俱,達至頻頭城。

    而彼尊瞿昙,如是流布善名稱:‘如是,彼世尊是阿羅漢……得見如是類之阿羅漢。

    ’” 時,頻頭城之婆羅門長者等,詣世尊之處。

    詣已,或者與世尊共相問候,交換可喜、可樂之語後,坐于一面。

    又或者向世尊合掌,而坐一面。

    又或者向世尊之處申述氏名,坐于一面。

    又或者默然,坐于一面。

    世尊如是告坐于一面之頻頭城婆羅門長者等曰: “諸長者!若諸異學之出家者對汝等如是問:‘諸長者!如何類之諸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不應尊重、不應崇敬、不應尊崇。

    ’被如是問者,諸長者!汝等應向彼諸異學之出家者如是記說:‘諸沙門、婆羅門之于眼所識之諸識,不離貪、不離瞋、不離疑、于内心不寂靜,依身、語、意,行等不等,如是類之諸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不應尊重、不應崇敬、不應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我等,亦于眼所識之諸色,不離貪、不離瞋、不離疑、于内心不寂靜,依身、語、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所不承認也。

    是故,諸賢!彼等諸沙門、婆羅門乃不應恭敬、不應尊重、不應崇敬、不應尊崇。

    諸沙門、婆羅門之于耳所識諸聲,于鼻所識之諸香,于舌所識之諸味,于身所識之諸觸,于意所識之諸法,不離貪、不離瞋、不離癡,于内心不寂靜,依身、語、意,行等不等,如是類之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不應尊重、不應崇敬、不應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我等亦于意所識之諸法,不離貪、不離瞋、不離癡、于内心不寂靜,依身、語、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我等不承認。

    是故,諸賢!彼等之諸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不應尊重、不應崇敬、不應尊崇。

    ’被如是問者,諸長者!汝等向彼等諸異學之出家者,應如是記說之。

     諸長者,若複諸異學之出家者如是問汝等:‘諸長者!如何類之諸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不應尊重、不應崇敬、不應尊崇。

    ’諸長者!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等諸異學之出家者應如是記說:‘諸沙門、婆羅門之于眼所識之諸色,離貪、離瞋、離癡、于内心寂靜,依身、語、意,行等行,如是類之諸沙門、婆羅門應恭敬、應尊重、應崇敬、應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于我等,于眼所識之諸色,不離貪、不離瞋、不離癡、于内心不寂靜,依身、語、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承認也。

    是故,諸賢!彼等之諸沙門、婆羅門應恭敬、應尊重、應崇敬、應尊重。

    諸沙門、婆羅門之于耳所識諸之聲,于鼻所識之諸香,于舌所識之味,于身識之諸觸,于意所識之諸法,離貪、離瞋、離癡、于内心寂靜,依身、語、意以行等行,如是類之諸沙門、婆羅門應恭敬、應尊重、應崇敬、應尊崇。

    其如何之因,如何于我等,于意所識之諸法,不離貪、不離瞋、不離癡、于内心不寂靜,依身、語、意,雖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承認。

    ’ 是故,‘諸賢!彼等之諸沙門、婆羅門應恭敬、應尊重、應崇敬、應尊崇。

    ’如是問者,諸長者!汝等應如是記說。

     諸長者!諸異學之出家者若向汝等如是問:‘然而,諸尊者之如何行相、如何有随行者,由此,諸長者汝等如是雲耶?——實彼諸尊者是離貪,或有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