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六處品

關燈
貪之行迹。

    離瞋,或有調伏瞋之行迹。

    離癡,或有調伏癡之行迹——。

    ’被如是問者,諸長者!汝等應向彼等諸異學之出家者記說之:‘實彼等諸尊者于空閑處、林中、獨處、邊處等修習床座而如是,假令幾見,如彼等之勝樂,無如是眼所識之諸色。

    又如是,假令幾聞,如彼等之勝樂,無如是耳所識之諸聲。

    又如是,假令幾嗅,如彼等之勝樂,無如是鼻所識之諸香。

    又如是,假令幾味,如彼等之勝樂,無如是舌所識之味。

    又如是,假令幾觸,如彼等之勝樂,無如是身所識之諸觸。

    如是,諸友!諸行相,有如是諸随行,而我等所[承認]者,由此,諸長者!我等如是語——實彼等諸尊者乃離貪,或有調伏貪之行。

    離瞋,或有調伏瞋之行迹。

    離癡,或有調伏癡之行迹——。

    ’如是問者,諸長者!汝等應向彼等諸異學之出家者如是記說之。

    ” 如是說已,頻頭城之婆羅門長者等,如是奉白世尊:“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尊瞿昙!譬喻伏者……尊瞿昙容受我等為優婆塞。

    [我等]由今日盡形壽歸依之。

    ”—— 第一五一 乞食清淨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迦蘭陀竹林。

    時,尊者舍利弗,日暮從獨住起而詣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之諸根淨明。

    皮膚之色遍淨、清白。

    舍利弗!如何之住,汝今日多住耶?” [舍利弗曰:]“世尊!我今日多住空住。

    ” [世尊曰:]“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實今日多住于大人住。

    舍利弗!如何大人住,彼即空,是故,舍利弗!若比丘之願:‘今日多住于空住。

    ’舍利弗!彼比丘應如是思惟:‘通行一路,我為乞食入村,于一地遊行乞食,從一路由村乞食還歸,其時,于我眼所識之諸色,有心之欲、或貪、或瞋、或癡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觀察而如是知:‘通行一路,我為乞食入村,于一地遊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還歸,其時,于我眼所識之諸色,有心之欲、或貪、或恚、或癡、或瞋’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為此等之惡、不善法,當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善觀察,如是知:‘通行一路我為乞食……其時,于我眼所識之諸色,無心之欲、或貪、或恚、或癡、或瞋’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是思惟:‘通行一路,為乞食入村……其時,于我耳所識之諸聲……于鼻所識之諸香……于舌所識之諸味,于身所識之諸所觸,于意所識之諸法,有心之欲、或貪、或恚、或癡、或瞋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觀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為乞食入村……其時,于我意所識之諸法,有心之欲、或貪、或恚、或癡、或瞋’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為斷此等諸惡、不善法,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之善觀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為乞食入村……其時,于我意所識之諸法,無心之欲、或貪、或恚、或癡、或瞋’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是思惟:‘我己斷五妙欲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觀察,如是知:‘我既未斷五妙欲’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為斷五妙欲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之善觀察者如是知:‘我己斷五妙欲’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是思惟:‘我己斷五蓋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觀察如是知:‘我既未斷五蓋’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為斷五蓋而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善觀察者,如是知:‘我己斷五蓋’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是思惟:‘我遍知五取蘊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觀察,如是知:‘我未遍知五取蘊’者。

    舍利弗!其丘應為遍知五取蘊,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善觀察者如是知:‘我[既]遍知五取蘊’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是思惟:‘我修四念住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觀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四念住’者。

    舍利弗!其丘應為修四念住,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善觀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四念住’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修四正勤耶?’若……不可不精。

    若複……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修四神足耶?’若……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修五根耶?’若……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修五力耶?’若……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修七覺支耶?’若……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修八支聖道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觀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八支聖道’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為修八支聖道,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善觀察者如是知:‘我己修八支聖道’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修止、觀耶?’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觀察,如是知:‘我既未修止、觀’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為修止、觀,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善觀察,如是知:‘我己修止、觀’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法而住。

     複次,舍利弗!比丘應如思惟:‘我己證明、解脫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觀察,如是知:‘我既未證明、解脫’者。

    舍利弗!其比丘應為證明與解脫,不可不精進。

    舍利弗!若複比丘善觀察者如是知:‘我己證明與解脫’者。

    舍利弗!彼比丘應以其喜悅,晝夜不可不随學諸善而住。

     舍利弗!凡過去世,任何之沙門、婆羅門等,是清淨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觀察,觀察而清淨乞食。

    舍利弗!又凡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等之應如是清淨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觀察,觀察而應清淨乞食。

    舍利弗!又凡今日之沙門、婆羅門等清淨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觀察,觀察而清淨乞食。

    舍利弗!然者,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應觀察,觀察而應清淨乞食。

    ’舍利弗!實如是,汝等應如是學。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尊者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五二 根修習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徴伽羅國無啟儒林。

    時,波羅奢耶之門人郁多羅學童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可喜、可樂之語已,坐于一面。

    世尊如是言坐于一面之波羅奢耶之門人郁多羅學童曰:“郁多羅!波羅奢耶婆羅門,對弟子說根之修習耶?” [學童言:]“尊者瞿昙!波羅奢耶婆羅門對弟子說根之修習。

    ” [世尊曰:]“然者,郁多羅!波羅奢耶婆羅門對諸子說如何類之根修習耶?” [學童言:]“尊瞿昙!于此,‘不以眼見色,不以耳聞聲。

    ’尊瞿昙!如是,波羅奢耶婆羅門對諸弟子說根之修習。

    ” [世尊曰:]“郁多羅!如是者,盲者應是根之已修習者,聾者應是根之已修習者。

    若如波羅奢耶婆羅門之言者,郁多羅!任何盲者亦是不以眼見色,不以耳聞聲也。

    ” 如是言[時],波羅奢耶之門人,郁多羅學童,沉默、困惑、落肩、俯顔、悲喪而無可對言也。

     時,世尊知波羅奢耶之門人,郁多羅學童之沉默、困惑、落肩、俯顔、悲喪而無可對言已,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波羅奢耶婆羅門,[對]弟子說一根之修習。

    而且較異于聖者之律,無上之根修習。

    ” [阿難曰:]“世尊!正其時。

    善逝!正其時。

    請世尊于聖者之律,說無上之根修習。

    從世尊聞已,諸比丘應受持之。

    ” [世尊曰:]“然者,阿難!谛聽,善思念之。

    我當宣說。

    ”尊者阿難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然、阿難!如何于聖律,為無上之根修習?于此,阿難!于比丘以眼見色已,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

    彼如是證知:‘于我如是之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

    而此是有為、粗、緣已生也。

    此為寂靜、此為勝妙者,即舍此。

    ’于彼,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滅者舍乃住立。

    阿難!譬如有眼之士夫開眼已而閉眼,閉眼已而開眼,恰如是,阿難!對任何人,于如是速、于如是急,于如是容易,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滅,舍乃住立。

    阿難!以如是于聖者之律,關于眼所識之諸色,謂無上之根修習。

     複次,阿難!比丘以耳聞聲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

    彼如是證知……。

    阿難!譬喻強力之士夫,容易如彈指,阿難!正如是,對任何人亦如是速、如是急、如是容易于已生之可意、己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滅,舍乃住立。

    如是,阿難!于聖者之律,關于耳所識之諸聲,謂無上之根修習。

     複次,阿難!比丘以鼻嗅香已而可意生……住立。

    阿難!譬喻少傾之荷葉之觸水者,即搖動不止住。

    恰如是,阿難!對任何人。

    ……住立。

    如是,阿難!于聖者之律,關于鼻所識之諸香,謂無上之根修習。

     複次,阿難!比丘以舌味味已,而可意生……住立。

    阿難!譬喻強力之士夫,舌端集唾團已,容易吹飛。

    恰如是,阿難!對任何人……住立。

    阿難!如是,于聖者之律,關于舌所識之諸味,謂無上之根修習。

     複次,阿難!比丘以身觸已,而可意生……住立。

    阿難!譬喻強力之士夫,伸屈腕或屈伸腕,恰如是,阿難!對任何人……住立。

    阿難!如是,于聖者之律,關于身所識之諸所觸,謂無上之根修習。

     複次,阿難!比丘以意識法已,而可意生……住立。

    阿難!譬喻士夫,于日中極熱之鐵闆,灑落二三滴之水,阿難!徐徐灑落之滴水,其忽盡滅、消散,恰如是,阿難!對任何人……住立。

    阿難!如是,于聖者之律,關于意所識之諸法,謂無上之根修習。

     阿難!實于聖者之律,無上之根修習乃如是。

     然者,阿難!如何為學人之行道?阿難!于此,比丘以眼見色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

    彼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而惱、慚、厭忌。

    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

    彼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而惱、慚、厭忌。

    阿難!如是,即學人之行道。

     然者、阿難!聖者如何修習根?阿難!于此,比丘以眼見色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

    彼若欲:‘于[所]厭忌,應住不厭忌想。

    ’[即]于其處,不厭己想而住。

    若欲:‘于[所]厭忌,應住厭忌想。

    ’[即]其處,厭忌想而住。

    若欲:‘于[所]厭忌與于[無所]厭忌,應住不厭忌想。

    ’[即]于其處,不厭忌想而住。

    若欲:‘于[無所]厭忌與[所]厭忌,應住厭忌想。

    ’[即]于其處,厭忌想而住。

    若欲:‘于[所]厭忌與[無所]厭忌,以避如是兩者[即]有有舍,應住有念、正知。

    ’[即]于其處,有舍、有念、正知而住。

     複次,阿難!于比丘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

    若欲:‘于[所]厭忌,應住不厭忌想。

    ’[即]于其處,不厭忌想而住。

    若欲:‘于[無所]厭忌,應住厭忌想。

    ’[即]于其處,厭忌想而住。

    若欲:‘于[所]厭忌與[無所]厭忌,應住不厭忌想。

    ’[即]于其處,不厭忌想而住。

    若欲:‘于[無所]厭忌與[所]厭忌,應住厭忌想。

    ’[即]于其處,厭忌想而住。

    若欲:‘于[所]厭忌與[無所]厭忌,避如是之兩者,而有舍,應住有念、正知。

    ’[即]于其處,有舍、有念、正知而住。

    阿難!實聖者乃如是以修習根。

     阿難!如是,我于聖者之律,說無上之根修習。

    說學人之行道。

    說聖者之根修習。

    阿難!凡[大]師求諸弟子之利益,由憐愍而垂憐愍,應為之事,我為此乃為汝等。

    阿難!如是,有諸樹下,如是,有諸空室。

    阿難!應禅思、勿放逸。

    應不可有後悔。

    此乃我[為]汝等之諸教誨。

    ” 世尊如是已,歡喜之尊者阿難随喜世尊之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