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分别品
關燈
小
中
大
。
比丘!譬喻有巧妙之煉金師,或煉金師之弟子,預備鍛冶場,預備鍛冶場已,于熔爐起火,于熔爐起火已,以火箸取金投入熔爐中,而對彼或時時吹火、或時時注水、或時時觀察、彼金受火吹、善受吹、一直吹、令淨、取去垢滓成為柔軟、調适、照耀。
喜歡作任何裝飾品——若腕環,若耳環、若首飾、若為金環——而且以達其[各各之]目的。
比丘!正如是,時,更餘有舍,[此]清淨潔白而柔軟、調适、照耀。
彼如是知:‘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此舍移入空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維持長久之住。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識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維持長久而住。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無所有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維持長久而住。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維持長久而住。
’彼如是知:‘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此舍,移入空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若我從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識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無所有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彼即對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
彼對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故,于世間不執受任何物。
不執受故而無恐怖。
無恐怖故而自般涅槃。
知‘生已盡,梵行圓成,所作已作,更不來此世。
’彼若受樂受者,知‘其無常。
’知‘不應系着。
’知‘不應歡喜。
’知彼若受苦受者:‘此是無常。
’知‘不應系着。
’知‘不應歡喜。
’知受不苦不樂受……。
彼若受樂者,應是離系而受之。
彼若受苦受者,應是離系而受之。
若受不苦不樂受者,應是離系而受之。
彼受身之最後之受,知‘我受身之最後受。
’受令之最後受,知‘我受命之最後受。
’身壞、命滅盡後,知‘于此一切之喜受,應為清涼者。
’ 比丘!譬喻緣油、且緣炷而油燈燃,由彼油及炷之滅盡,而無其他之供給,無燃料即消息之。
比丘!如是,受身之最後受,知‘我受身之最後受。
’受命之最後受,知‘我受命之最後受。
’身壞命之滅盡後,知‘于此一切之喜受,應為清涼者。
’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慧之住處。
比丘!如何其最上神聖之慧,此即于盡一切苦之智。
彼于彼解脫,安立于谛而不動。
比丘!如何彼虛妄法,是虛妄,彼不虛妄法[即]涅槃是谛。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谛之住處。
比丘!如何彼最上聖谛,此即不虛妄法、涅槃也。
而又彼曾為無智者,有諸依止,令成就、執持。
而[今]于彼有諸斷,令從根斷、根絕、無有化、成為未來不生之法。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舍之住處。
比丘!如何,其最上神聖之舍,此即一切依止之舍離。
而又彼尚無智者,有貪、欲、有染。
而[今]于彼令斷,令根斷、根絕、無有化、為未來不生之法。
而又于彼,曾為無智者,有怒、瞋恚之過。
而[今]于彼令斷、根斷、根絕、無有化、為未來不生之法。
而又于彼,曾為無智者,有無明、癡之過。
而[今]于彼令斷、根斷、根絕、無有化,為未來不生之法。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即]具足此最上寂靜之住處。
比丘!任何其最上神聖之寂靜,即為貪、瞋、癡之寂靜。
如是言:‘應不放逸于慧。
應護持于谛。
應令增長于舍。
寂靜應當學之。
’彼乃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安住其處者,諸想歡喜乃不轉,而諸想歡喜之不轉時,牟尼稱為寂靜。
’然者,此緣何而言?比丘!‘有我’,此乃妄想。
‘我是彼’,此乃妄想。
‘我當有’,此乃妄想。
‘我當無’,此乃妄想。
‘我當是有色者’,此乃妄想。
‘我當是無色者’,此乃妄想。
‘我當是有想者’,此乃妄想。
‘無當是無想者’,此乃妄想。
‘我當是非想非非想者’,此乃妄想。
比丘!妄想是病、妄想是癰、妄想是箭也。
比丘!然,由超越一切之妄想,牟尼稱[此]為寂靜。
比丘!而實牟尼為寂靜者,是不生、不老、不動、不希求也。
比丘!彼依此,無有以其生。
無生如何有老。
無老如何有死。
無死如何有動搖。
無動搖如何有希求耶?如是言:‘安住其處,諸想歡喜乃不轉,而諸想歡喜之不轉時,牟尼稱為寂靜。
’彼乃緣此而言。
比丘!我如是之略[說],汝應受持六界分别。
” 時,尊者弗區沙提:“我實遇[見大]師。
我實遇見善逝。
我實遇見正等覺者。
”即從座起,衣[露]一肩,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而如是白世尊言:“世尊!大過落來于我,如愚者、如癡者、如不善者。
此我若想起對世尊呼‘友!’之語。
然者,我為犯[大]罪過,請世尊攝受,而令防護未來。
” [世尊曰:]“比丘![大]過實落來于汝。
恰如愚者、如癡者、如不善者,若想起汝如何得呼我為‘友!’之語。
比丘!然,汝已見犯[大]過,依如法改過,此,我對汝攝受。
比丘!如何在聖者之律,有彼增益——彼已見犯[大]過,如法改過,入未來之防護者。
” [弗區沙提曰:]“世尊!我于世尊處,奉受具足戒。
” [世尊曰:]“比丘!然者,汝完具衣、缽耶?” [弗區沙提曰:]“世尊!于我衣、缽不完具。
” [世尊曰:]“比丘!如來不可令衣、缽不完具者,受具足[戒]。
” 時,尊者弗區沙提,歡喜、随喜世尊之所說已從座起而敬禮世尊,右繞為求衣、缽而行去。
時,步行求衣、缽之尊者弗區沙提,以[遇]暴走之牝牛而奪命。
時,衆多之諸比丘,詣彼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如是白世尊曰:“世尊!彼名為弗區沙提之善男子,[受]世尊略說教說者,彼命終矣!于彼有如何之趣,有如何之來生耶?” [世尊曰:]“諸比丘!善男子弗區沙提是賢者。
入受于法、随法。
且為法故,而無煩我。
諸比丘!善男子弗區沙提,滅盡五下分結而成化生,于其處般涅槃,由彼世間成為不退法。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四一 谛分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
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等比丘奉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諸比丘!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
[即]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轉之。
即此四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
四者何耶?苦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
苦滅聖谛之開示……顯發。
苦滅道聖谛之開示……顯發。
諸比丘!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
沙門……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轉。
即此如是四聖谛之……顯發。
諸比丘!近習于舍利弗、目犍連。
諸比丘!親近舍利弗、目犍連。
[彼二人是]賢者比丘,為諸梵行者之誘助者。
諸比丘!有如,舍利弗乃如是;有如所生[兒]之養者,目犍連乃如是。
諸比丘!舍利弗乃導于須陀洹;目犍連乃[導]于最上義。
諸比丘!舍利弗得詳細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四聖谛。
”世尊如是說,如是說已,善逝從座起而入精舍。
于此,尊者舍利弗于世尊去後不久言諸比丘:“友之諸比丘!”彼等諸比丘答舍利弗曰:“友!”舍利弗乃如是曰:“友等!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苦滅道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之聖谛?是生苦、老苦、死苦、憂、悲、苦、惱、愁苦、所求不得,此皆是苦。
略言之乃五取蘊之苦。
友等!然者,如何為生?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類中生、出生、出現、生起、興起、諸蘊之現前、諸處(感官)之獲得,友等!此等言生。
友等!然者,如何為老?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老、老衰、齒落、發白、皮皺、青之衰損、諸根之毀熟,友等!此言老。
友等!然者,如何為死?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死去、死亡、破滅、滅沒、死滅、死、命終、諸蘊之破壞、身體之投棄,友等!此言死。
友等!然者,如何為憂?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憂、憂戚、憂心、内憂、内遍憂,友等!此言憂。
友等!然者,如何為悲?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遍悲、哭悲、遍哭悲、哭悲之性、遍哭悲之性,友等!此言悲。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友等!彼身之苦、身之不快、身觸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友等!此言苦。
友等!然者,如何為惱?友等!心之不快、意觸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友等!此言惱。
友等!然者,如何為愁?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愁、悲愁之性、愁之性,友等!此言愁。
友等!然者,如何為所求不得,此亦苦耶?友等!于諸生法之有情,如是之希求生:‘彼實非我等之生法,又彼實于我等不生來。
’然雖如是亦不可得達。
此即:‘所求不得,此亦苦也。
’友等!諸老法于有情……乃至……友等!諸病法于有情……乃至……友等!諸死法于有情……乃至……友等!諸憂、悲、苦、惱、愁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實非我等之憂、悲、苦、惱、愁法。
又實彼憂、悲、苦、惱、愁之不來于我。
’然,雖如是希求不可得達也。
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 友等!然者,如何略而言五取蘊是苦?所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友等!此言略而言五取蘊是苦。
友等!如是言苦之聖谛。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集之聖谛?凡彼愛之生起而與喜、貪俱行,于彼之處為所勝喜,即所謂彼欲愛、有愛、無有愛。
友等!此言苦集之聖谛。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滅之聖谛?凡彼愛無餘離欲而滅,舍、舍離、解脫、不執藏。
友等!此言苦滅之聖谛。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滅道之聖谛?此即八支聖道,即此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見?友等!于彼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滅之智,于苦滅道之智。
友等!此言正見。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思惟?出離之思惟(出離覺)、無恚之思惟(無恚覺)、不恚之思惟(不害覺),友等!此言正思惟。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語?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友等!此言正語。
友等!然而,如何為正業?離殺生、離偷盜、于諸欲之[境]離邪行。
友等!此言正業。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命?友等!茲有聖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生活。
友等!此言正命。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精進?友等!茲有比丘,未起之諸惡、為令不善法之不起而意志生,而行精進、精勤、熱心、策勵心、已起之諸惡、為令舍不善法而意志生……熱心。
為起未起之諸善而意志生……熱心。
為令持續已起之諸善法、不錯亂、增長、廣大、增修而意志生……熱心。
友等!此言正精進。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念?友等!茲有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熱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
于諸受……乃至……于心……乃至……于諸法,随觀法而住,熱心……以調伏貪、憂。
友等!此言正念。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定?友等!茲有比丘,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尋、伺止息故,内心安靜,心一趣性而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
友等!此言正定。
友等!如是言苦滅道之聖谛。
友等!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
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轉。
此,即此等四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也。
”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 第一四二 施分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釋迦族之迦毗羅城尼拘律樹園。
時,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持來一套新衣,詣彼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如是白世尊:“世尊!此一套新衣,我特為世尊,自紡自織之物。
世尊!為我、哀憐我,請世尊納受此。
”如是言[時]。
世尊如是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女!應施于僧伽。
若汝之施于僧伽時,我亦受供養,又僧伽亦[然]。
”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再次如是白世尊:“世尊!此一套……為哀憐我……。
”世尊如是再次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曰:“瞿昙女!應供養僧伽……僧伽亦[然]。
”三次,又摩诃波阇波提……“……僧伽亦[然]。
” 如是言時,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世尊!請世尊受納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此一套新衣。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對世尊饒益多。
是姨母、養母、養育者、授乳者,生母之命終後,奉乳飲于世尊。
世尊!世尊對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亦多所饒益。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而離殺生、離偷盜、于諸欲離邪行、離虛诳語、離須羅、迷羅耶飲酒之放逸處。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對佛具證淨、對法具證淨、對僧伽具證淨、對聖戒具證淨也。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對苦無疑、對苦集無疑、對苦滅無疑、對苦滅之道無疑也。
世尊!世尊亦對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多所饒益。
” [世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因人(乙)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伽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要十分報恩。
——即所謂以贊仰、起迎、合掌之業、恭敬之業、依服、飲食、座卧、緣病以供養醫藥資具。
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由其人(乙)而離殺生、離偷盜、于欲離邪行、離虛诳語、離須羅、迷羅耶飲酒之放逸處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須十分報恩。
——即所謂以……之供養。
阿難!實際上,凡有人因其人而對佛具證淨……對聖戒具證淨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時十分報恩——即所謂以……之供養。
阿難!實際上,有人因于人而對苦無疑、對苦集無疑、對苦滅無疑、對苦滅之道無疑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十分報恩。
——即所謂以……之供養。
阿難!然而,有此等十四對人施。
對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一對人施。
對辟支佛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人施。
對如來之弟子阿羅漢供養布施,此為第三對人施。
對證阿羅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四對人施。
對不還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五對人施。
對證不還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六對人施。
對一來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七對人施。
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八對人施。
對預流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九對人施。
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對人施。
對外學于諸欲離貪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一對人施。
對凡夫之戒具足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二對人施。
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三對人施。
對畜生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四對人施。
阿難!于此等中,若對畜生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倍之施[報]。
若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千倍之施[報]。
若對凡夫之具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千(十萬)倍之施[報]。
若對外學諸欲之離貪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億百千倍之施[報]。
若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無數無量之施[報]。
何況對預流果者耶!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乃至……何況一來者……[乃至]……對證不還果之道者……[乃至]……何況不還者……[乃至]……對阿羅漢果之道中者……[乃至]……何況對如來弟子之阿羅漢……[乃至]……辟支佛……[乃至]……何況對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耶! 複次,阿難!此等有七種之僧類施。
對佛在世時之兩種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一之僧類施。
對如來滅後之兩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之僧類施。
對比丘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三之僧類施。
對比丘尼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四之僧類施。
為‘如是數之比丘與比丘尼,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五之僧類施。
為‘如是數之比丘,應由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六之僧類施。
為‘如是數之比丘尼僧伽,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七之僧類施。
複次,阿難!于未來世有諸種姓者,雖着袈裟然是惡戒、惡法者,于彼諸惡戒者之間,特指定僧伽以供養布施。
如是之時,阿難!我亦言無數無量之僧類施。
阿難!然,雖以任何理由,我不言由僧類施比對人施有大果。
阿難!于此有四種之施清淨。
何者為四?阿難!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
阿難!施之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
阿難!施之非由施者為清淨亦不由受者。
阿難!施之由施者清淨而亦由受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而有諸受者是惡戒惡法。
阿難!如是者,施是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而有諸受者,是具戒善法。
阿難!如是者,施是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非由施者為清淨而亦非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
又有受者是惡戒惡法。
阿難!如是者,施乃非由施者為清淨而亦非由受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亦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
又受者亦是具戒善法。
——如是者,阿難!施乃由施者為清淨而亦由受者。
阿難!此等為四種之施清淨。
” 世尊如是說。
如是說已,[大]師善逝更又如是說曰: “是人為具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施者為清淨 是人為惡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受者為清淨 是人為惡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兩者具不淨 是人為具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得大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是人已離貪 布施離貪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
比丘!譬喻有巧妙之煉金師,或煉金師之弟子,預備鍛冶場,預備鍛冶場已,于熔爐起火,于熔爐起火已,以火箸取金投入熔爐中,而對彼或時時吹火、或時時注水、或時時觀察、彼金受火吹、善受吹、一直吹、令淨、取去垢滓成為柔軟、調适、照耀。
喜歡作任何裝飾品——若腕環,若耳環、若首飾、若為金環——而且以達其[各各之]目的。
比丘!正如是,時,更餘有舍,[此]清淨潔白而柔軟、調适、照耀。
彼如是知:‘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此舍移入空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維持長久之住。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識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維持長久而住。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無所有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維持長久而住。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處,且修其随法之心,如是,我于此舍,依彼而維持長久而住。
’彼如是知:‘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此舍,移入空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若我從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識無邊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無所有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若我将如是清淨、如是潔白之舍移入非想非非想處且修其随法之心,此乃有為。
’彼即對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
彼對或有、或非有而不行、不思惟故,于世間不執受任何物。
不執受故而無恐怖。
無恐怖故而自般涅槃。
知‘生已盡,梵行圓成,所作已作,更不來此世。
’彼若受樂受者,知‘其無常。
’知‘不應系着。
’知‘不應歡喜。
’知彼若受苦受者:‘此是無常。
’知‘不應系着。
’知‘不應歡喜。
’知受不苦不樂受……。
彼若受樂者,應是離系而受之。
彼若受苦受者,應是離系而受之。
若受不苦不樂受者,應是離系而受之。
彼受身之最後之受,知‘我受身之最後受。
’受令之最後受,知‘我受命之最後受。
’身壞、命滅盡後,知‘于此一切之喜受,應為清涼者。
’ 比丘!譬喻緣油、且緣炷而油燈燃,由彼油及炷之滅盡,而無其他之供給,無燃料即消息之。
比丘!如是,受身之最後受,知‘我受身之最後受。
’受命之最後受,知‘我受命之最後受。
’身壞命之滅盡後,知‘于此一切之喜受,應為清涼者。
’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慧之住處。
比丘!如何其最上神聖之慧,此即于盡一切苦之智。
彼于彼解脫,安立于谛而不動。
比丘!如何彼虛妄法,是虛妄,彼不虛妄法[即]涅槃是谛。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谛之住處。
比丘!如何彼最上聖谛,此即不虛妄法、涅槃也。
而又彼曾為無智者,有諸依止,令成就、執持。
而[今]于彼有諸斷,令從根斷、根絕、無有化、成為未來不生之法。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乃具足此最上舍之住處。
比丘!如何,其最上神聖之舍,此即一切依止之舍離。
而又彼尚無智者,有貪、欲、有染。
而[今]于彼令斷,令根斷、根絕、無有化、為未來不生之法。
而又于彼,曾為無智者,有怒、瞋恚之過。
而[今]于彼令斷、根斷、根絕、無有化、為未來不生之法。
而又于彼,曾為無智者,有無明、癡之過。
而[今]于彼令斷、根斷、根絕、無有化,為未來不生之法。
是故,具足如是之比丘,[即]具足此最上寂靜之住處。
比丘!任何其最上神聖之寂靜,即為貪、瞋、癡之寂靜。
如是言:‘應不放逸于慧。
應護持于谛。
應令增長于舍。
寂靜應當學之。
’彼乃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安住其處者,諸想歡喜乃不轉,而諸想歡喜之不轉時,牟尼稱為寂靜。
’然者,此緣何而言?比丘!‘有我’,此乃妄想。
‘我是彼’,此乃妄想。
‘我當有’,此乃妄想。
‘我當無’,此乃妄想。
‘我當是有色者’,此乃妄想。
‘我當是無色者’,此乃妄想。
‘我當是有想者’,此乃妄想。
‘無當是無想者’,此乃妄想。
‘我當是非想非非想者’,此乃妄想。
比丘!妄想是病、妄想是癰、妄想是箭也。
比丘!然,由超越一切之妄想,牟尼稱[此]為寂靜。
比丘!而實牟尼為寂靜者,是不生、不老、不動、不希求也。
比丘!彼依此,無有以其生。
無生如何有老。
無老如何有死。
無死如何有動搖。
無動搖如何有希求耶?如是言:‘安住其處,諸想歡喜乃不轉,而諸想歡喜之不轉時,牟尼稱為寂靜。
’彼乃緣此而言。
比丘!我如是之略[說],汝應受持六界分别。
” 時,尊者弗區沙提:“我實遇[見大]師。
我實遇見善逝。
我實遇見正等覺者。
”即從座起,衣[露]一肩,頭面頂禮世尊之足,而如是白世尊言:“世尊!大過落來于我,如愚者、如癡者、如不善者。
此我若想起對世尊呼‘友!’之語。
然者,我為犯[大]罪過,請世尊攝受,而令防護未來。
” [世尊曰:]“比丘![大]過實落來于汝。
恰如愚者、如癡者、如不善者,若想起汝如何得呼我為‘友!’之語。
比丘!然,汝已見犯[大]過,依如法改過,此,我對汝攝受。
比丘!如何在聖者之律,有彼增益——彼已見犯[大]過,如法改過,入未來之防護者。
” [弗區沙提曰:]“世尊!我于世尊處,奉受具足戒。
” [世尊曰:]“比丘!然者,汝完具衣、缽耶?” [弗區沙提曰:]“世尊!于我衣、缽不完具。
” [世尊曰:]“比丘!如來不可令衣、缽不完具者,受具足[戒]。
” 時,尊者弗區沙提,歡喜、随喜世尊之所說已從座起而敬禮世尊,右繞為求衣、缽而行去。
時,步行求衣、缽之尊者弗區沙提,以[遇]暴走之牝牛而奪命。
時,衆多之諸比丘,詣彼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如是白世尊曰:“世尊!彼名為弗區沙提之善男子,[受]世尊略說教說者,彼命終矣!于彼有如何之趣,有如何之來生耶?” [世尊曰:]“諸比丘!善男子弗區沙提是賢者。
入受于法、随法。
且為法故,而無煩我。
諸比丘!善男子弗區沙提,滅盡五下分結而成化生,于其處般涅槃,由彼世間成為不退法。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四一 谛分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
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等比丘奉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諸比丘!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
[即]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轉之。
即此四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
四者何耶?苦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
苦滅聖谛之開示……顯發。
苦滅道聖谛之開示……顯發。
諸比丘!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
沙門……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轉。
即此如是四聖谛之……顯發。
諸比丘!近習于舍利弗、目犍連。
諸比丘!親近舍利弗、目犍連。
[彼二人是]賢者比丘,為諸梵行者之誘助者。
諸比丘!有如,舍利弗乃如是;有如所生[兒]之養者,目犍連乃如是。
諸比丘!舍利弗乃導于須陀洹;目犍連乃[導]于最上義。
諸比丘!舍利弗得詳細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四聖谛。
”世尊如是說,如是說已,善逝從座起而入精舍。
于此,尊者舍利弗于世尊去後不久言諸比丘:“友之諸比丘!”彼等諸比丘答舍利弗曰:“友!”舍利弗乃如是曰:“友等!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苦滅道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之聖谛?是生苦、老苦、死苦、憂、悲、苦、惱、愁苦、所求不得,此皆是苦。
略言之乃五取蘊之苦。
友等!然者,如何為生?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類中生、出生、出現、生起、興起、諸蘊之現前、諸處(感官)之獲得,友等!此等言生。
友等!然者,如何為老?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老、老衰、齒落、發白、皮皺、青之衰損、諸根之毀熟,友等!此言老。
友等!然者,如何為死?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中死去、死亡、破滅、滅沒、死滅、死、命終、諸蘊之破壞、身體之投棄,友等!此言死。
友等!然者,如何為憂?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憂、憂戚、憂心、内憂、内遍憂,友等!此言憂。
友等!然者,如何為悲?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遍悲、哭悲、遍哭悲、哭悲之性、遍哭悲之性,友等!此言悲。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友等!彼身之苦、身之不快、身觸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友等!此言苦。
友等!然者,如何為惱?友等!心之不快、意觸所生之苦、不快之所受,友等!此言惱。
友等!然者,如何為愁?友等!或具不幸者、或得苦法者之悲愁、悲愁之性、愁之性,友等!此言愁。
友等!然者,如何為所求不得,此亦苦耶?友等!于諸生法之有情,如是之希求生:‘彼實非我等之生法,又彼實于我等不生來。
’然雖如是亦不可得達。
此即:‘所求不得,此亦苦也。
’友等!諸老法于有情……乃至……友等!諸病法于有情……乃至……友等!諸死法于有情……乃至……友等!諸憂、悲、苦、惱、愁法于有情,如是之希望生:‘此實非我等之憂、悲、苦、惱、愁法。
又實彼憂、悲、苦、惱、愁之不來于我。
’然,雖如是希求不可得達也。
如是乃‘所求不得亦苦。
’ 友等!然者,如何略而言五取蘊是苦?所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友等!此言略而言五取蘊是苦。
友等!如是言苦之聖谛。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集之聖谛?凡彼愛之生起而與喜、貪俱行,于彼之處為所勝喜,即所謂彼欲愛、有愛、無有愛。
友等!此言苦集之聖谛。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滅之聖谛?凡彼愛無餘離欲而滅,舍、舍離、解脫、不執藏。
友等!此言苦滅之聖谛。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滅道之聖谛?此即八支聖道,即此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見?友等!于彼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滅之智,于苦滅道之智。
友等!此言正見。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思惟?出離之思惟(出離覺)、無恚之思惟(無恚覺)、不恚之思惟(不害覺),友等!此言正思惟。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語?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友等!此言正語。
友等!然而,如何為正業?離殺生、離偷盜、于諸欲之[境]離邪行。
友等!此言正業。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命?友等!茲有聖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生活。
友等!此言正命。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精進?友等!茲有比丘,未起之諸惡、為令不善法之不起而意志生,而行精進、精勤、熱心、策勵心、已起之諸惡、為令舍不善法而意志生……熱心。
為起未起之諸善而意志生……熱心。
為令持續已起之諸善法、不錯亂、增長、廣大、增修而意志生……熱心。
友等!此言正精進。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念?友等!茲有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熱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
于諸受……乃至……于心……乃至……于諸法,随觀法而住,熱心……以調伏貪、憂。
友等!此言正念。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定?友等!茲有比丘,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尋、伺止息故,内心安靜,心一趣性而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
友等!此言正定。
友等!如是言苦滅道之聖谛。
友等!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于波羅奈城仙人堕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
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轉。
此,即此等四聖谛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别、顯發也。
”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 第一四二 施分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釋迦族之迦毗羅城尼拘律樹園。
時,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持來一套新衣,詣彼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如是白世尊:“世尊!此一套新衣,我特為世尊,自紡自織之物。
世尊!為我、哀憐我,請世尊納受此。
”如是言[時]。
世尊如是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女!應施于僧伽。
若汝之施于僧伽時,我亦受供養,又僧伽亦[然]。
”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再次如是白世尊:“世尊!此一套……為哀憐我……。
”世尊如是再次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曰:“瞿昙女!應供養僧伽……僧伽亦[然]。
”三次,又摩诃波阇波提……“……僧伽亦[然]。
” 如是言時,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世尊!請世尊受納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此一套新衣。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對世尊饒益多。
是姨母、養母、養育者、授乳者,生母之命終後,奉乳飲于世尊。
世尊!世尊對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亦多所饒益。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而離殺生、離偷盜、于諸欲離邪行、離虛诳語、離須羅、迷羅耶飲酒之放逸處。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對佛具證淨、對法具證淨、對僧伽具證淨、對聖戒具證淨也。
世尊!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因世尊,對苦無疑、對苦集無疑、對苦滅無疑、對苦滅之道無疑也。
世尊!世尊亦對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多所饒益。
” [世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因人(乙)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伽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要十分報恩。
——即所謂以贊仰、起迎、合掌之業、恭敬之業、依服、飲食、座卧、緣病以供養醫藥資具。
阿難!實際上,凡有人(甲)、由其人(乙)而離殺生、離偷盜、于欲離邪行、離虛诳語、離須羅、迷羅耶飲酒之放逸處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甲)對其人(乙),須十分報恩。
——即所謂以……之供養。
阿難!實際上,凡有人因其人而對佛具證淨……對聖戒具證淨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時十分報恩——即所謂以……之供養。
阿難!實際上,有人因于人而對苦無疑、對苦集無疑、對苦滅無疑、對苦滅之道無疑時。
阿難!我不言由此人對其人須十分報恩。
——即所謂以……之供養。
阿難!然而,有此等十四對人施。
對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一對人施。
對辟支佛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人施。
對如來之弟子阿羅漢供養布施,此為第三對人施。
對證阿羅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四對人施。
對不還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五對人施。
對證不還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六對人施。
對一來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七對人施。
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八對人施。
對預流者供養布施,此為第九對人施。
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對人施。
對外學于諸欲離貪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一對人施。
對凡夫之戒具足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二對人施。
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此為第十三對人施。
對畜生供養布施,此為第十四對人施。
阿難!于此等中,若對畜生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倍之施[報]。
若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千倍之施[報]。
若對凡夫之具戒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百千(十萬)倍之施[報]。
若對外學諸欲之離貪者供養布施,應望得億百千倍之施[報]。
若對證預流果之道中者供養布施,應望得無數無量之施[報]。
何況對預流果者耶!對證一來果之道中者……乃至……何況一來者……[乃至]……對證不還果之道者……[乃至]……何況不還者……[乃至]……對阿羅漢果之道中者……[乃至]……何況對如來弟子之阿羅漢……[乃至]……辟支佛……[乃至]……何況對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耶! 複次,阿難!此等有七種之僧類施。
對佛在世時之兩種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一之僧類施。
對如來滅後之兩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二之僧類施。
對比丘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三之僧類施。
對比丘尼之僧伽供養布施,此為第四之僧類施。
為‘如是數之比丘與比丘尼,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五之僧類施。
為‘如是數之比丘,應由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六之僧類施。
為‘如是數之比丘尼僧伽,應由我指名’供養布施,此為第七之僧類施。
複次,阿難!于未來世有諸種姓者,雖着袈裟然是惡戒、惡法者,于彼諸惡戒者之間,特指定僧伽以供養布施。
如是之時,阿難!我亦言無數無量之僧類施。
阿難!然,雖以任何理由,我不言由僧類施比對人施有大果。
阿難!于此有四種之施清淨。
何者為四?阿難!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
阿難!施之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
阿難!施之非由施者為清淨亦不由受者。
阿難!施之由施者清淨而亦由受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而有諸受者是惡戒惡法。
阿難!如是者,施是由施者為清淨而非由受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而有諸受者,是具戒善法。
阿難!如是者,施是由受者為清淨而非由施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非由施者為清淨而亦非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惡戒惡法。
又有受者是惡戒惡法。
阿難!如是者,施乃非由施者為清淨而亦非由受者。
然者,阿難!如何施之由施者為清淨而亦由受者?阿難!茲有施者是具戒善法。
又受者亦是具戒善法。
——如是者,阿難!施乃由施者為清淨而亦由受者。
阿難!此等為四種之施清淨。
” 世尊如是說。
如是說已,[大]師善逝更又如是說曰: “是人為具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施者為清淨 是人為惡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受者為清淨 是人為惡戒 布施惡戒者 施之得非法 有不欣樂心 無信大業果 如是之布施 兩者具不淨 是人為具戒 布施具戒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得大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是人已離貪 布施離貪者 施之得如法 有善欣樂心 勝信大業果 我言如是施 實有廣大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