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空 品

關燈
何人不思惟 破壞僧伽時 不思他更上 失念諸賢者 言種種之語 正行之說者 唯欲口大語 不知依誰導 罵我或打我 勝我或奪我 如是怨念者 彼無鎮敵意 彼罵我打我 勝我或奪我 無是怨念者 彼應止敵意 然而由敵意 種種之敵意 此無鎮常恒 由無敵意止 此為永劫法 而且其他人 無能知是者 吾等茲終滅 而且諸人人 若如是知者 由此止鬥诤 斷骨奪生命 持去牛馬财 盜國一切者 彼等尚有和 雲何于汝等 而為無有此 賢友同行者 若得慧善住 打勝諸危險 與彼俱歡喜 有念而值行 賢友同行者 若得慧善住 猶如王打勝 而以拾國土 獨行那伽象 猶如于林中 獨一行為勝 不交愚者友 以行獨一行 莫令作諸惡 無亂那伽象 猶如于林中” 其時,世尊頌此等之偈已而往近婆羅樓羅村。

    恰于此時,尊者婆咎住于婆羅樓羅村。

    尊者波咎見世尊從遠而來,彼即準備設座及洗足水。

    世尊坐于所設之座,坐已而洗足。

    尊者婆咎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如是言坐于一面之尊者婆咎曰:“比丘!如何安快?如何善得忍耐耶?如何為行乞而不疲勞耶?”[婆咎言]:“世尊!安快善忍耐,且為乞食而無疲勞。

    ”時,世尊說法教誡尊者婆咎,令感興、激勵、歡喜已,[世尊]即從座起,往近至般那蔓阇寺林。

    而其時,恰尊者阿那律、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住于般那蔓阇寺林。

    林之守護者見世尊從遠而來,見已,如是白世尊曰:“沙門!勿入此林中。

    于此處住有自愛形三人之善男子,莫作彼等之不快。

    ”尊者阿那律聞林之守護者與世尊共話,聞己,如是告林之守護者曰:“友,林之守護者!勿妨世尊,乃我等[大]師世尊之到來也!”其時,阿那律往尊者難提及尊者金毗羅之處。

    至已,如是告尊者難提及金毗羅曰:“來,尊者等!來,尊者等!我等[大]師世尊到來也。

    ”時,尊者阿那律、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詣世尊處,一人持世尊之衣、缽,一人整理設座,一人準備洗足水。

    世尊坐于所設座,坐已而洗足。

    彼等尊者敬禮世尊亦坐于一面,世尊對坐于一面之阿那律如是言曰:“阿那律!汝等如何安快耶?如何供養充分耶?如何為乞食而不疲勞耶?” [阿那律等言:]“世尊!安快,供養充分,我等為乞食不疲勞也。

    ”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汝等如何和合、相喜悅而無诤論,[如]水與乳之性,互相以愛眼相見而住耶?” [阿那律等言:]“世尊!我等實和合、相喜悅而無诤論,[如]水與乳之性,互相以愛眼相見而住。

    ”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汝等如何和合、相喜悅而無诤論,[如]水與乳之性,互相以愛眼相見而住耶?” [阿那律言:]“于此,世尊!我有如是思念:‘我與如是類之諸同梵行者共住者乃我之利得,我之善利也。

    ’世尊!此等諸尊者于明于暗,如是對我現起慈身業、于暗于明現起慈語業、慈意業也。

    世尊!而且我如是思念:‘我今如何放棄己心以随此諸尊者之心而動作。

    ’世尊!如是我放棄己心,随此等諸尊者之心而動作。

    世尊!我等之身體實是相異也。

    然,心正是[同]一也。

    ” 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亦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我等亦如是思念……心正是[同]一也。

     世尊!我等如是和合、相喜悅而無诤論,如水與乳之性,互相以愛眼相見而住也。

    ”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果然者,阿那律!如何汝等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耶?” [阿那律言:]“然!世尊!我等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

    ”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如何汝等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耶?” [阿那律言:]“世尊!于此,我等之中,最先由村行乞歸還者,彼設諸座、準備飲用水、洗澡水、并準備屑物器。

    又後由村行乞歸還者,若有殘食,若欲者即食,若不欲者,或棄于無草之處,或落于無生物之水中。

    彼斂諸座、處理飲用水、洗澡水屑物之器洗淨已而收之,即清掃食堂,若見飲用水、洗澡水之甕空無者,即準備之。

    若彼力所不及者以手招呼第二者,以手示:‘我等準備。

    ’然者,世尊!我等因此無須發言。

    而且,世尊!我等每五日共坐終夜說法。

    世尊!我等如是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也。

    ”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然者!阿那律!汝等如是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有諸上人法,勝十二分、使得達聖智見、有樂住耶?” [阿那律言:]“世尊!于此,我等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善認光明以見諸色,然而我等于彼光明不久而消失,且見諸色而我等未徹見其相!” [世尊曰:]“然而,阿耶律!汝等應不能不徹見其相。

    阿那律!我亦同于正覺以前,在未正等覺之菩薩時,當認光明又見諸色。

    雖然彼光明于我不久消失又見諸色。

    阿那律!其我起如是思念:‘有何因、何緣?我光明消失又見諸色耶?’阿那律!然而我起如是思念:‘于我起疑惑,而為疑惑故,我消滅三昧。

    三昧之消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也。

    然而我應如作疑惑之不複起。

    ’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恰認光明又見諸色。

    然而我之光明不久複滅且見諸色。

    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緣?我光明消失又見諸色耶?而為不作意故,我三昧不滅。

    三昧滅時,光明消失,又諸見色。

    故我應再疑惑及不作意,于我當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于我起惛沈、睡眠,而為惛沈、睡眠故,我三昧滅。

    三昧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

    故我應再疑惑、不作意、及惛沈、睡眠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如是思念:‘我起恐怖,為恐怖故,我三昧滅。

    三昧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

    (阿那律!譬喻有人行長路,彼之兩側出現殺人者,為此,彼起恐怖。

    阿那律!恰如是我起恐怖。

    而為恐怖故,我三昧滅。

    三昧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

    )故我應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及恐怖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歡喜,而為歡喜故,我三昧滅。

    三昧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

    (阿那律!譬喻有人求一寶藏,頓時獲得五寶藏,為此,彼起歡喜。

    恰如是,阿那律!我起歡喜,而為歡喜故,我三昧滅。

    三昧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

    )故于我應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恐怖及歡喜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粗重,而為粗重故,我三昧滅,三昧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

    故我應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恐怖、歡喜及粗重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過度之勤精進。

    而為過度之勤精進故,我三昧滅,三昧之滅時,即光明消失,又見諸色。

    (阿那律!譬喻有人,以兩手緊捉捕鹑,其死于手中。

    恰如是,阿那律!起過度之勤精進故。

    而為過度之勤精進故……乃至……又見諸色。

    )故我應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恐怖、歡喜、粗重、及過度之勤精進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甚懈怠。

    而為甚懈怠故……乃至……又見諸色。

    (阿那律!譬喻有人,緩捉捕鹑,從其手飛去。

    恰如是阿那律!我起甚懈怠……乃至……又見諸色。

    )故我應再疑惑、不作意……及甚懈怠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 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欲望,而為欲望故……又見諸色。

    故我應再疑惑……及欲望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種種之想……乃至……又見諸色。

    故我應再疑惑……及種種想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以善認光明,又見諸色。

    然而我其光明不久消失又見諸色。

    故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緣,我光明消失又見諸色耶?’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諸色之極觀察性。

    ……乃至……又見諸色也。

    故我應再疑惑……種種之想及諸色之極觀察性于我,不起如是作。

    ’如是阿那律!我之‘疑惑是心之随煩惱也’知如是而舍斷心之随煩惱、不作意。

    ‘不作意是心之随煩惱。

    ’知如是而舍斷心之随煩惱、不作意。

    ‘惛沈、睡眠……恐怖……歡喜……粗重……過度之勤精進……甚懈怠……欲望……種種之想……諸色之極觀察性是心之随煩惱也。

    ’知如是而斷舍心随煩惱、諸色之極觀察性。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雖見光明而不見諸色;雖見諸色而不見光明——[如是]此終夜、又終日、又終日終夜也。

    故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緣,此我雖見光明而不見諸色,雖見諸色而不見光明耶?’——[如是]終夜、又終日又終日終夜。

    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若不作意我色相而作意光明時,即其時,雖正見光明而不見諸色。

    然而若我,不作意光明相而作意諸色時,其時,雖正見諸色而不見光明——如是此終夜、又終日、又終夜終日也。

    ’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熱心、勞力而住,正見少光明,又少見色,且認識無量光明,又認識無量色。

    ——[如是]此終夜、又終日,又終夜終日也。

    然,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緣?我認識少光明,又見少色,且見無量光明,又見無量色——[如是]此終夜、又終日、又終夜終日耶?’然,阿那律!我起斯思念:‘若有少三昧時,其時,于我有少眼。

    故其我以少眼見少光明且見少色。

    而且,若我有不少三昧時,其時,于我有無量眼。

    故其我以無量眼見無量光明,而且見無量色——[如是]終夜、又終日又終夜終日。

    ’然,阿那律!我為‘疑惑是心之随煩惱也。

    ’為知如是,令舍斷心之随煩惱之疑惑。

    ‘不作意是心之随煩惱也。

    ’知如是而今舍斷心之随煩惱之不作意。

    ‘惛沈、睡眠……欲望……種種之想……諸色之極觀察性是心之随煩惱。

    ’知如是而令舍斷心之随煩惱之諸色極觀察性。

    然,阿那律!此我起斯思念:‘其我心之随煩惱,此等于我令舍斷之。

    所以我今當修三種三昧。

    ’阿那律!其我修有尋有伺定,亦修無尋唯伺定,亦修無尋無伺定,亦修有喜定,亦修無喜定,亦修樂俱行定,亦修舍俱行定。

    然而阿那律!我修有尋有伺定,亦修無尋唯伺定,亦修無尋無伺定,亦修有喜定,亦修無喜定,亦修舍俱定故,而于我更生智見。

    ‘我解脫不動,此是最後生,今亦無後有之事。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尊者阿那律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九 賢愚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其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對世尊[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此等三之愚者:有愚者之特徴、愚者之特相、愚者之特質。

    何者為三?諸比丘!于此,愚者思惟惡思、說惡說、行惡行。

    諸比丘!若彼愚者,不為惡思之思惟者、惡說之說者、惡行之行者,依何彼諸賢者知:‘此人是愚者、不正之人。

    ’然,諸比丘!愚者,惡思之思惟者、惡說之說者、惡行之行者故,是故彼諸賢者知‘此人是愚者也,不正之人也。

    ’諸比丘!彼愚者于現世覺受三種之憂苦。

    諸比丘!若愚者或坐于聚會中、或坐于路巷、或坐于四衢街頭時,其處若有人,為與彼相應、适彼之論。

    諸比丘!若愚人之為殺生者、偷盜者,于愛欲[處]為邪行者、虛诳語者、飲酒者,其時,諸比丘!于愚者有如是之思念:‘若人為與彼相應、适彼之論者,于我有諸法。

    又我住于如是之諸法。

    ’諸比丘!愚者于現世,覺受如是之第一之苦、憂。

     複次,諸比丘!王人捉捕愚者之盜賊、犯罪者,以作種種之刑罰,即以杖打、以鞭笞、以棒擲,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于粥鍋煮、拔取頭發、切口、着燈火之冠、點火于手、如剝蛇皮以剝取皮膚,以發結縛所剝之皮膚,如羚羊縛懸其手足,打鈎入其肉、段段截斷、以堿水灌之、以鐵棒串轉之、如藁之敷物打之,注以熱油、令犬齧之、活活串刺、以刀截頭、見[如是]。

    其時,諸比丘!于愚者有斯思念:‘實因如是類之諸惡業,王人捉捕盜賊、犯罪者,作種種刑罰。

    即以杖打、以鞭笞、以棒擲,截手、截足、截手足……以刀截頭。

    而如是之諸法我亦有,且我亦住如是之諸法。

    王人亦若知我者,王人亦捕捉我,令行種種之刑罰。

    即以杖打、以鞭笞……以刀截頭。

    ’諸比丘!愚者于現世覺受如是第二之憂、苦。

     複次,諸比丘!愚人或升坐于椅子、或升坐于禅榻、或雖卧于地上,凡彼于以前之諸業,即種種之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此等,其時,來懸彼之上,落懸、垂懸。

    諸比丘!譬喻大山峰之影,日暮來懸地上、落懸、垂懸。

    恰如是,諸比丘!愚人雖升坐于椅子、或升坐于禅榻、或卧于地上、凡彼以前之諸惡業: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彼等其時,來懸于彼上、落懸、垂懸。

    諸比丘!其時,愚者有斯思念:‘我實不作福、不作善、不起怖畏[心]、[而且唯是]作惡、作兇暴、作罪過。

    不作福、不作善、不起怖畏[心]、而且隻作惡、作兇暴、作罪過者之趣,于其處死後,應[赴他]趣。

    ’彼悲哀、惱疲、啼吠、打胸、喪神。

    諸比丘!愚者于現世,如是覺受第三之憂、苦。

     彼其比丘是愚人,作身惡行、作語惡行、作意惡行已,身壞命終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諸比丘!凡彼正語者言:‘一向不愛好此一向不愛樂此、一向不适意此’者,[其]地獄始彼正語者言:‘一向不愛好此、一向不愛樂、一向不适意此。

    ’諸比丘!雖以任何譬喻亦不能說于地獄如何之苦耶?” 如是說已,一比丘白世尊曰:“然者,世尊!得為我說喻耶?” [世尊曰:]“得也,比丘!”世尊告[比丘曰:]“比丘!譬喻捕捉盜賊、犯罪者以示王:‘王![此]盜賊、犯罪者也。

    請加于彼所欲之懲罰。

    ’而彼王如是言曰:‘汝等當往之,[而且]于清晨對彼者刺百刀。

    ’而清晨對彼者刺百刀。

    時,王于午時如是曰:‘汝等!彼者如何?’[彼等言]‘王!如是彼尚活。

    ’而彼[王]如是告彼等曰:‘汝等當往之,而且于午時對彼者刺百刀。

    ’午時刺彼者百刀。

    時,王于晡時如是言曰:‘汝等!彼如何?’[彼等言:]‘王!如斯彼者尚活。

    ’王告彼等曰:‘汝等當往之,而于晚時刺彼者百刀。

    ’于晚時刺彼者百刀。

    諸比丘!對此如何思惟耶?彼被刺三百刀,為其緣,應受憂、苦耶?” [比丘言:]“世尊!雖唯刺一刀,為其緣,彼者當受憂、苦,何況刺三百刀耶!” 其時,世尊手取拳大之小石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如何思惟耶?我于此手所握拳大之小石與雪山之山王,何者為大耶?” [比丘言:]“于此,世尊!世尊之所握手拳大之小石與雪山之山王者比較不入其數亦無有至千萬分之一,不得取為比較也。

    ” [世尊曰:]“恰如是,諸比丘!彼者被刺三百刀,為其緣而受憂、苦者其與地獄比較者,不入其數亦無有至千萬分之一,不得取為比較。

    諸比丘!諸獄卒對彼行五種名之刑罰。

    即名以五技之赤熱鐵杙,刺其兩手、兩足及中胸。

    彼其時受激甚之苦受。

    而隻要彼惡業之未盡,于其間無有命終。

    諸獄卒誘行彼,以斧截之。

    彼于其時受激甚之苦受。

    而隻要其惡業之未盡,于其間無有命終。

    諸比丘!諸獄卒置彼足于上,以頭于下,以利斧切之。

    彼其時……乃至……隻要彼惡業之未盡,于其間無有命終。

    諸比丘!以彼轭于車、令往還于熱、燒燃之地上。

    彼其時……乃至……隻要彼惡業之未盡,于其間無有命終。

    諸比丘!諸獄卒令彼上、下于炭山、熱、燒燃之大山。

    彼其時受激甚之苦受。

    而隻要彼惡業之未盡,于其間無有命終。

    諸比丘!諸獄卒捉彼足于上、頭于下,投進于熱、燒燃之大銅釜中。

    令彼于其處煮沸。

    使彼于其處煮沸,或上、或下、或橫。

    彼于其時受激甚之苦受。

    而隻要彼惡業之未盡,于其間無有命終。

    諸比丘!諸獄卒捉彼投于大地獄中。

    諸比丘!而且彼大地獄,有四隅、四門、相分平等之部份,圍着鐵壁,以鐵蔽之,其鐵制之地令敷燃燒之火,有擴遍[上下四方]百由旬存續一切時。

     諸比丘!由種種之異門,我雖說地獄之論。

    諸比丘!究竟如何是地獄之苦?依言述不能盡。

     諸比丘!畜生之類,有草食之生物、彼等以齒龃生、幹諸草而啖。

    然,諸比丘!如何畜生類為草食之生物?種種之馬、牛、驢馬、山羊、鹿、乃至其他凡畜生類為草食之生物也。

    諸比丘!彼愚癡者,曾于此處[人界]為食味之貪著者,于此處作諸惡業,身壞命終後,即生為彼諸草食之有情、彼諸有情之類。

     諸比丘!畜生之類,有糞食之生物。

    彼等從遠嗅至糞臭而趣:‘于此處我等可飽食,于此處我等可飽食。

    ’譬如諸婆羅門之由供物之香而趣:‘于此處我等可飽食,于此處我等可飽食。

    ’諸比丘!恰如是,畜生之類,有糞食之生物。

    彼等從遠嗅到糞臭而趣:‘于此處我等可飽食,于此處我等可飽食。

    ’然者,諸比丘!如何畜生為糞食之生物耶?雞、豚、狗、豺乃至其他之凡畜生類而為糞食之生物也。

    諸比丘!彼愚癡者,曾于此處[人界]為食味之貪著者,于此處作諸惡業,身壞命終後,生為彼諸糞食之有情、彼諸有情之類。

     諸比丘!畜生之類,有生于黑闇中、老于黑闇中、死于黑闇中。

    諸比丘!而如何畜生、有生于黑闇中、老于黑闇中、死于黑闇中?即昆蟲、蛆蟲、乃至其他凡畜生類,生于黑闇中、老于黑闇中、死于黑闇中三生物也。

    諸比丘!彼愚癡,曾于此處[人界],為貪着食味者,于此處作諸惡業,身壞命終後,生于彼諸黑闇中、老于黑闇中、死于黑闇中之有情、生為彼等諸有情之類。

     諸比丘!有畜生類,生于水中、老于水中、死于水中之生物。

    然者,諸比丘!如何諸畜生,生于水中、老于水中、死于水中之生物?即魚、龜、鳄、乃至其他,凡畜生類,生于水中、老于水中、死于水中之生物也。

    諸比丘!彼愚癡,曾于此處[人界]為貪着食味者,作諸惡業,身壞命終後,生于彼諸水中、老于水中、死于水中之有情,生為彼諸有情之類。

     諸比丘!有畜生類,生于不淨中、老于不淨中、死于不淨中之生物。

    然者,諸比丘!如何畜生類,有生于不淨中、老于不淨中、死于不淨中之生物?諸比丘!凡彼或生于腐敗魚中、老于腐敗魚中、或死于腐敗魚中之諸有情,或生于腐敗死體中、腐敗食物中、或污池中、或穢水淈中……乃至……諸比丘!彼愚癡者,曾于此處[人界]為貪着食味者,作諸惡業,身壞命終後,生于彼諸不淨中、老于不淨中、死于不淨中之有情,生為彼等諸有情之類。

     諸比丘!我雖依異門得說畜生論。

    諸比丘!畢竟,于任何之畜生類,不能依言說盡其苦! 諸比丘!譬如有人,以有一孔之轭投于海中。

    而且東風從彼吹去西方,西風吹去東方,北風吹去南方,南風吹去北方。

    其時有一瞎龜,彼過一百年始一度浮起。

    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彼之瞎龜,應以其首,入其一孔之轭中耶?” “世尊!在混雜中,若久曆其時,于何時之間[或有此可能]。

    ” [世尊曰:]“諸比丘!彼瞎龜,欲從首入其一孔轭中應甚迅速。

    諸比丘!我說,無甯此一度趣險難處之愚者言得為人更為艱難。

    此何因由耶?諸比丘!不論如何,于其處[險難處]無有法行、寂靜行、善行、福行,諸比丘!于其處,是彼此相食、弱肉強食之行也。

    諸比丘!如是愚者,若經時已久,于何時還來人位,彼還生于種種卑賤之家,[即:]或旃陀羅之家、或獵師之家、或竹工之家、或造車人之家、或屠殺者之家、如是類貧困缺乏飲食、窮苦生活之家。

    于此,得衣、衣亦甚艱難。

    因此,彼之容色不佳、面顔醜陋、倭小而多病。

    或成為瞎眼、曲臂、跛足、躄足也。

    或不得飲食、衣服、車乘、花環、香料、塗油、座位、住宅、燈火。

    彼身為惡行、語為惡行、意為惡行也。

    彼身為惡行、語為惡行、意為惡行已,身壞命終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諸比丘!譬喻有博戲者,最初演藝失敗而失子、失妻、失一切财産,[自己]更受随縛。

    諸比丘!彼博戲者,如最初演藝失敗而失子、失妻、亦失一切财産,[自己]更受随縛,其失敗輕少也。

    而彼愚者,身作惡行、語作惡行、意作惡行已,身壞命終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如是失敗即甚大也。

    諸比丘!此乃一向為遍滿愚者之[質]地也。

     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