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空 品

關燈
耶沙那!若青年野之善受調禦、善受調練而死者,稱為‘青年野象以死調禦之死。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若長老比丘之漏盡而死者,稱為‘長老比丘以死于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中年比丘之[……],阿奇耶沙那!若新學比丘之漏盡而死者,稱為‘新學比丘以死于調禦之死。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六 浮彌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尊者浮彌清晨着衣持缽衣至彼王子奢耶阇那之住居。

    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其時,王子奢耶阇那詣彼尊者浮彌處,詣已,問訊尊者浮彌,互相交換可喜、可樂之語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尊者浮彌曰:“尊者浮彌!一部份之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者:‘雖有願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無願望而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願望或無願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而行梵行亦不逮得其果。

    ’對此,尊者浮彌之[大]師,為如何之說者?為如何之論者耶?” [尊者浮彌曰:]“王子!我未曾從親聞、親受得于世尊。

    而世尊對如是之記說其有此:‘若有願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

    無願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有願望或無願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

    若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若有願望,以行正梵行者即能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但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

    若有願望或無願望,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

    若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行正梵行[者皆]能逮得其果。

    ’” [王子曰:]“若尊者浮彌之[大]師,如是說者,如是論者,可能正是尊者浮彌之[大]師,應當立于一切沙門、婆羅門之上。

    ”其時,王子奢耶阇那,以自己之上等食供奉尊者浮彌。

     時,尊者浮彌食後,由行乞歸來,詣彼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浮彌,如是白世尊曰:“于此,世尊!我于清晨着衣,持缽衣,至彼王子奢耶阇那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世尊!其時王子奢耶阇那,來至我處,來已,與我互相問訊交換可喜、可樂之語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我曰:‘尊者浮彌!有一部份之……尊者浮彌之[大]師,為如何說者,為如何之論者耶?’世尊!如是說已,我向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王子!我雖無親從世尊聞……立于一切沙門、婆羅門之上。

    ’如何,世尊!被如是問,[我]如是記說,正确說世尊之所說者乎?又,我非以不實诽謗世尊乎?記說法之随法者乎?為同教者、諸教說之随說者,非有何所呵責者乎?” [世尊曰:]“汝正确,浮彌!被如是問而如是記答真正是說世尊之所說者也。

    而且無有以不實诽謗我,又為記說法之随法。

    為同教者、諸教說之随說者亦無有何所呵責之處。

     總之,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者,雖以願望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雖無願望以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亦不能逮得其果。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此乃非逮得其果之來源也。

     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者,雖以願望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雖無願望以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亦[皆]不能逮得其果。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此乃非逮得其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油、欲油之人,為求油而以砂置桶[中]隻管以撒水而壓榨之。

    若有願望,以砂置桶[中],隻管撒水後而[用力]壓榨亦不能得油。

    若無願望,以砂置桶[中],隻管撒水後,雖[用力]壓榨亦不能得油。

    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以砂置桶[中],隻管撒水後[用力]壓榨亦不能得油。

    若或非有願望或非願望,以砂置桶[中],隻管撒水後[用力]壓榨,亦[皆]不能得油。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非得油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婆羅門,若邪見、邪思惟……邪定者,彼等雖有願望行梵行亦不能得其果。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雖行梵行,亦[皆]不得其果。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非逮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乳、欲乳之人,為求乳若榨牝牛之角。

    若有願望,雖榨牝牛之角亦不能得乳。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雖榨牝牛之角亦[皆]不能得乳。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非得乳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邪見……乃至……邪定者,彼等若有願望,雖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雖行梵行亦不能得其果。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非逮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酥、欲酥之人,為求酥而倒水于甕中,用攪拌之具攪拌之。

    若有願望,以水倒于甕中,雖用攪拌之具攪拌亦不能得酥。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水倒于甕中,雖用攪拌之具攪拌亦[皆]不能得酥。

    其因何理由?然,浮彌!其非得酥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沙門、或婆羅門,若邪見……乃至……邪定者,彼等若有願望,雖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願望,雖行梵行亦[皆]不能逮得其果。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非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火欲火之人,為求火而取濕薪、濕鑽木磨擦之。

    若有願望,以取濕薪濕鑽木,雖[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取濕薪、濕鑽木,[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

    其因何之理由耶?然,浮彌!其非得火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邪見……乃至……邪定者,彼等若有願望,雖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若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雖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非逮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者,彼等若有願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

    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

    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為逮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油、欲油之人,為求油而以胡麻置于桶中,隻管撒水後而壓榨之。

    若有願望,以胡麻置于桶中,隻管撒水後[用力]壓榨之即可得油。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可得油也。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得油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正見……乃至……正定者,彼等若有願望,而行梵行可得其果。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之果。

    其因何之理由耶?然,浮彌!其逮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乳、欲乳之人,為求乳若榨牝牛之乳房。

    若有願望,若榨牝牛之乳房即可得乳。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可得乳也。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為得乳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正見……乃至……正定者,彼等若有願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行梵行亦可逮得其果。

    其因何之理由耶?然,浮彌!其為逮得其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酥、欲酥之人,為求酥以酪倒于甕中,用攪拌具攪拌之。

    若有願望,以酪倒于甕中,以攪拌具攪拌之即可得酥。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酪倒于甕中,以攪拌具攪拌之即可得酥。

    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彌!其為得酥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正見……正定者,彼等若有願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行梵行可逮得其果。

    其因何之理由耶?然,浮彌!其為逮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譬喻有求火、欲火之人,為求火取幹燥之薪、幹燥之鑽木磨擦之。

    若有願望,取幹燥之薪、幹燥之鑽木磨擦者即可得火。

    若無願望……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取幹燥之薪、幹燥之鑽木磨擦之即可得火。

    其因何之理由耶?然,浮彌!其為得火之來源也。

    恰如是,浮彌!不論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若正見……正定者,彼等若有願望,以行梵行,即可逮得其果。

    若無願望,以行梵行亦可得其果。

    若或有願望或無願望,以行梵行亦可得其果。

    若或非有願望或非無願望,以行梵行者亦可逮得其果。

    其因何之理由耶?然,浮彌!其為逮得果之來源也。

     浮彌!汝若對王子奢耶阇那說此等四喻者,彼王子奢耶阇那必定信樂汝。

    信樂已,對汝有信樂之行相。

    ” “然而,世尊!我應想起如何王子奢阇那對此等四譬喻必定未曾聞。

    例如[對]世尊[亦然]。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尊者浮彌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七 阿那律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時,工匠般奢康迦告一人曰:“仁者!仁者詣阿那律之處,詣已,以我語,頭面禮拜尊者阿那律之足,應如是言:‘尊者!工匠般奢康迦頭面禮拜尊者阿那律之足,尊者!尊者阿那律明日受工匠般奢康迦之供食,其總額能容受四人。

    尊者!而且其時,尊者阿那律請少微早來工匠般奢康迦為王事多事多忙——’”彼人答應工匠般奢康迦:“如是,尊者!”而詣彼尊者阿那律之處,詣已,敬禮尊者阿那律而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彼人,如是白尊者阿那律曰:“工匠般奢康迦頭面禮拜尊者阿那律之足,而如是言:‘尊者!尊者阿那律明日受工匠般奢康迦之供食,總額能容受四人,尊者!其時,尊者阿那律請少為早來,因工匠般奢康迦為王之事多忙多事也。

    ’”尊者阿那律默然而容受。

     如是尊者阿那律其夜過後,清晨着衣,執持缽衣,往彼工匠般奢康迦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設之席。

    其時,工匠般奢康迦親手供奉尊者阿那律,美味硬、軟之食使至飽足。

    而且工匠般奢康迦[看]尊者阿那律食已手離缽,[即]取一低席,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工匠般奢康迦如是白尊者阿那律曰: “于此,尊者!諸長老比丘來作如是言:‘長者!應修無量心解脫。

    ’一部份之長老如是言:‘長者!應修大心解脫。

    ’尊者!此無量心解脫與此大心解脫,此等之法是義異文亦異耶?或義一而文異耶?” “有關此,長者!于此[汝自]說,汝确實有者。

    ” “尊者!我如是思惟:‘此無量解脫心與此大心解脫,此等之法,是義一而文異。

    ’” “長者!此無量心解脫與此大心解脫,此等之法,義異文亦異。

    長者!如何此等之法,義異文亦異耶?應知此是依于異門。

     然者,長者!如何是無量心解脫?于此,長者!有比丘以慈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

    同第二方,同第三方,同第四方,如是[又]于上、下、四維、一切處、一切方與慈俱一切世界、廣、大、無量,以無怨、無瞋之心遍滿而住。

    與悲俱之心、與喜俱之心、與舍俱之心、亦遍滿一方而……住。

    長者!以此稱為無量心解脫。

     長者!如何為大心解脫?長者?于此,有比丘以限一樹下:‘大也’,遍滿勝解而住。

    長者!此稱為大心解脫。

    長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二或三之樹下:‘大也’遍滿勝解而住。

    長者!此亦稱為大心解脫。

    長者!于此,限于一村:‘大也’,遍滿勝解而住。

    長者!此亦稱為大心解脫。

    長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二或三村:‘大也’,遍滿勝解而住。

    長者!此亦稱為大心解脫。

    長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一大王國:‘大也’,遍滿勝解而住。

    長者!此亦稱為大心解脫。

    長者!于此,有比丘限于二或三之大王國:‘大也’,遍滿勝解而住。

    長者!此亦稱為大心解脫。

    長者!于此,有比丘限于繞海之地:‘大也’,遍滿勝解而住,長者,此亦稱為大心解脫。

    長者!從此異門,如何此等法之義異、文亦異耶?應當知之。

     長者!有此等之四有生,如何為四?長者!于此,或者以‘有小光’,遍滿勝解而住,彼身壞命終之後,生為諸小光天之徒衆。

    長者!于此,或者以‘有無量光’,遍滿勝解而住,彼身壞命終之後,生為諸無量光天之徒衆。

    長者!于此,或者以‘有雜染光’,遍滿勝解而住,彼身壞命終之後,生為諸雜染光天之徒衆。

    長者!于此,或者以‘有遍淨光’,遍滿勝解而住,彼身壞命終之後,生為諸遍淨光天之徒衆。

    長者!有此等之四有生。

     長者!彼等之諸天有時集會于一堂,[而且]彼等集會于一堂者,雖被施為顔色之不同而非光明之相違也。

    長者!譬喻有入一多燈之屋,入此等之屋者,其光焰之相違,雖為所施設而非其光明之相違也。

    恰如是,長者!彼等之諸天有時集會于一堂,[而且]彼等集會于一堂者,雖被施為顔色之不同而非光明之相違也。

    長者!彼等之諸天,有時由其處之散會,彼等由其處之散會者,雖被施為顔色之不同而非光明之相違也。

    長者!譬喻有人從彼屋持出此等甚多油燈。

    此等從其處持出者,雖被施為光焰之不同而非其光明之相違也。

    恰如是,長者!彼等之諸天有時由其處之散會,彼等由其處之散會者雖被施為顔色之不同而非其光焰之相違也。

    長者!彼等諸天無有思念:‘我等于此為常住’,或‘為堅固’,或‘為常恒’。

    然而彼等諸天遂其各住之處而各怡樂其處。

    長者!譬喻于籠中被棒擔搬運之蠅無如是之念:‘我等于此為常住’,或‘為堅固’,或‘為常恒’。

    然而彼等之諸蠅,遂其各住之處而各怡樂其處。

    恰如是,長者!彼等諸天無如是之思念:‘我等于此為常住’,或‘為堅固’,或‘為常恒。

    ’然而彼等之諸天遂其各住之處,各怡樂其處。

    ” 如是說已,尊者真迦旃延如是告尊者阿那律曰:“善哉!尊者!阿那律!而我對此更有所問。

    尊者!彼諸天之光明無不是少光耶?或一部份之諸天有無量光耶?” “友,迦旃延!關于此等,一部份之諸天有少光,而[另]一部份之諸天有無量光也。

    ” “尊者阿那律!有如何之因、如何之緣,彼等之諸天同生于一天部,茲一部之諸天有少光而[另]一部之諸天有無量光耶?” “友,迦旃延!關于此等之尋問,如汝之宜,應解說之。

    友,迦旃延!對此汝如何思惟?彼以限一樹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與限于彼二或三之樹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此等兩者之修習中,何者心之修習較大耶?” “尊者!此兩者心修習之中,限于彼二或三之樹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較大也。

    ” “友,迦旃延!汝如何思惟?限于彼二或三之樹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與限于彼一村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何者心之修習較大耶?” “尊者!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限于彼一村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較大也。

    ” “友,迦旃延!汝對此如何思惟?彼限于一村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與限于彼二或三村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何者心修習較大耶?” “尊者!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限于彼二或三村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較大也。

    ” “友,迦旃延!汝對此如何思惟?彼限于二或三村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與限于彼一大王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何者心之修習較大耶?” “尊者!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限于彼一大王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較大也。

    ” “友,迦旃延!汝對此如何思惟?限于彼一大王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與限于二或三之大王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何者心修習較大耶?” “尊者!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限于彼二或三之大王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較大也。

    ” “友,迦旃延!汝對此如何思惟?限于彼二或三之大王國:‘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與限于彼繞海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此等兩者心修習之中,何者心修習較大耶?” “尊者!此兩者心修習之中,限于彼繞海之地:‘大也。

    ’遍滿勝解而住之比丘較大也。

    ” “友,迦旃延!有此因、此緣,彼諸天雖同生于一天部,于一部之諸天有少光。

    而[另]一部份之諸天有無量光也。

    ” “善哉!尊者阿那律!而于此我更有所問。

    尊者!彼等之諸天,其光明皆是雜染光耶?或是一部之諸天有清淨光耶?” “友,迦旃延!關于此,一部之諸天是有雜染光而[另]一部之諸天是有清淨光。

    ” “尊者阿那律!有何因、何緣,彼等諸天同生一天,一部之諸天有雜染光而又另一部份之諸天有清淨光耶?” “友,迦旃延!關于此,我應與汝譬喻,或智者依譬喻知解所說之義。

    友,迦旃延!猶如燃着之油燈其油不淨而燈焰亦不淨。

    其油未為清淨而燈焰亦不為清淨故,結果其燃焰薄暗。

    友,迦旃延!恰如是,于此,或比丘遍滿勝解雜染光而住。

    彼身粗重,不善止息,惛沈、睡眠不善斷除,掉舉、惡作不善調禦。

    彼身粗重,不善止息,惛沈、睡眠不善斷除,掉舉、惡作不善調禦故,結果其光薄暗。

    彼身壞命終後,生為雜染光天之徒衆。

    友,迦旃延!猶如燃着之油燈其油清淨燈焰亦清淨。

    其油清淨而其燈焰亦清淨故,結果燃焰無薄暗。

    友,迦旃延!恰如是,于此,或比丘遍滿勝解清淨光而住,彼身粗重而善止息,惛沈、睡眠亦善令斷除,掉舉、惡作亦善令調禦。

    彼身粗重善止息,惛沈、睡眠亦善令斷除,掉舉、惡作亦善令調禦故,結果其光無薄暗。

    彼身壞命終後,生為清淨光天之徒衆。

     友,迦旃延!有此因、此緣,彼等諸天雖生一天部,茲有一部之諸天為雜染光,而又有一部之諸天為清淨光也。

    ” 如是說已,尊者真迦旃延如是言尊者阿那律曰:“善哉!尊者阿那律![我等未曾]‘如是我聞。

    ’尊者!阿那律如是之言,或‘應如是。

    ’而且,尊者阿那律如是說:‘有如是彼等諸天。

    ’‘有其諸天。

    ’尊者!我如是思惟:‘實是尊者阿那律曾與彼諸天共住也、曾言話、曾談論也。

    ’” “友,迦旃延!實汝敢[受]此訊語而我為汝解答。

    友,迦旃延!我長時曾彼諸共住、曾言話、曾談論也。

    ” 如是說已,尊者真迦旃延對工匠般奢康迦如是言:“長者![此]為汝等之利得,[此]為汝之善利,如是汝斷彼疑惑之法,且我等得[善]聽聞此法門。

    ”—— 第一二八 随煩惱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憍賞彌瞿師羅園。

    其時,恰于憍賞彌之諸比丘生起鬥诤,唱說異論,相起紛诤,互相以激越之語攻擊而住。

    時,有一比丘,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彼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于此,世尊!憍賞彌之諸比丘生起鬥诤,唱說異論,相起紛诤,互相以激越之語攻擊而住。

    善哉世尊!願世尊到彼等諸比丘處,請垂慈愍。

    ”世尊默然準許。

     其時,世尊到其近彼等諸比丘之處,到已,如是言彼諸比丘曰:“唉!諸比丘!勿鬥诤,勿異論,勿鬥诤,勿紛論”如是言已,有一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法主之世尊,請待,世尊!世尊不被娆亂,唯請住現法樂住。

    我等應當鎮靜此鬥诤、異論、論難、紛議。

    ” 二度,世尊如是言彼等之比丘曰:“唉!諸比丘!勿鬥诤、勿異論、勿诤論勿紛論。

    ”二度,彼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世尊!世尊是法主,請待。

    世尊!世尊不被娆亂,唯請住現法樂住。

    我等應當鎮靜此鬥诤、異論、論難、紛議。

    ” 三度,世尊如是言彼等諸比丘曰:“唉!諸比丘!勿鬥诤、勿異論,勿紛論。

    ”三度,彼比丘如是白世尊言:“世尊!世尊是法主,請待。

    世尊!世尊不被娆亂,唯請住現法樂住,我等應當鎮靜此鬥诤、異論、論難、紛論。

    ” 其時,世尊于清晨,着衣持衣、缽,為乞食而入憍賞彌。

    于憍賞彌行乞,遊行已,食後,由行乞歸來,收座具,執起衣、缽而頌此等之偈: “多聲凡庸人 若為愚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