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空 品
關燈
小
中
大
萬世界,動搖、震動、激動、而無量廣大光明,超諸天之威力,出現于世。
’世尊!菩薩之……世尊!以此我等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之入母胎時,有四天子,且護四方以近彼——彼菩薩或菩薩之母,即人非人乃至任何者,亦莫能害——。
’世尊!菩薩之……世尊!以此我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自然為具戒者,離殺生,離不與取,于愛欲離邪行,離虛诳語,離窣羅、迷麗耶酒類之放逸處。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對男子不起伴妙欲之意。
又菩薩之母,以如何男子之娛心,亦無甚喜。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得五妙欲。
菩薩母成就五妙欲,具足而行作。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不起任何之病患,菩薩之母,身體無疲勞而安樂;又菩薩之母,通過胎以見菩薩具一切肢體,無諸根之毀損。
阿難!猶如有琉璃寶珠。
善淨性,八角、被善磨過。
而以絲之或青、黃、赤、白、綠串之。
彼具眼之人,于手其觀察之——此琉璃寶珠,是淨、性優、八角、善磨。
而以絲之或青、黃、赤、白、綠串之——。
如是,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不起任何病患。
菩薩之母,身體無疲勞而安樂。
菩薩之母,通過胎以見菩薩具一切肢體而無諸根之毀損。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生七日,菩薩之母命終,生兜率身。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如其他之諸婦人,胎兒宿于胎内九或十月間而生,如是菩薩之母不生菩薩;菩薩之母,菩薩宿胎内正十個月而生。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時為世尊之希有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如其他之婦人或坐而生,如是菩薩之母不生菩薩;菩薩之母立而生菩薩。
’世尊……!我以此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出母胎時、諸天于最初受,其後衆人[受]。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由母胎出時,菩薩不至地,四天子受彼而使立母前、——王妃請喜,汝生大威力之子——。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由母胎出時,實是清淨而出,不塗[污]水,不塗痰,不塗血,乃至不塗任何不淨,而無垢清淨也。
阿難!猶如寶珠,置于迦屍之絹布,寶珠不穢污迦屍之絹布迦屍之絹布亦無穢污于寶珠。
其何因而然耶?依兩者之清淨。
如是,阿難!又菩薩由母胎出時,實是清淨而出,不塗[污]水,不塗痰、不塗血,乃至不塗任何不淨,是無垢清淨也。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出母胎時,女持一冷、一溫之兩水,出現于空中,由此為菩薩及母行水。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生耶!菩薩以立起平等之足,面北七步,轄步而行,被白蓋,朝望一切諸方,以說偉言——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勝者,我是世界之長者,此為最後之生,今無後有之事——。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出母胎時,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之世界,其無量廣大光明,超越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其世界邊之空間:幽隐、暗冥、黑闇處,于此有如是大神通,如是有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至之處,其處亦有無量廣大光明,超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而生其處之有情,彼等亦由彼光明而互相認知——友!其他之諸有情,實有生于此處——。
又此一萬之世界,動搖、震動、激動、無量廣大光明,超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 “是故,阿難!今汝,此亦應受持為如來之希有未曾有法。
阿難!此如來自覺而生起諸受,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滅之。
自覺而[生]諸想,自覺而生起諸尋,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滅沒之。
阿難!汝亦以此受持為如來希有未曾有法。
” “世尊!世尊之自覺而生起諸受,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滅沒之,自覺而[生]諸想、……自覺而生起諸尋,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沒之,世尊!此亦我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 尊者阿難如是說已,[大]師認許之。
歡喜之彼等諸比丘。
随喜尊者阿難之說。
—— 第一二四 薄拘羅經 如是我聞。
—— 一時,尊者薄拘羅,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尊者薄拘羅以前在家時之友阿支羅迦葉,詣尊者薄拘羅之處。
詣已,與尊者薄拘羅互相問訊,交換可喜、樂之語已而坐一邊,一邊坐已,阿支羅迦葉如是言尊者薄拘羅:“友!薄拘羅!汝出家幾年耶?” “友!我出家八十年矣。
” “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行幾次淫法耶?” “友!迦葉!汝不應如是問我:‘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行幾次淫法耶?’而且,友!迦葉!汝應如是問我:‘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曾起幾次欲想耶?’” “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曾起幾次欲想耶?” “友!迦葉!我出家八十年,未曾起欲想。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不曾憶起欲想者,我等應以此受持為尊者薄拘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恚想、害想。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恚想、害想者,我等應以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欲尋。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恚尋、害尋。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受居士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未憶持刀斷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未憶以針縫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未憶以染料染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不憶縫迦絺那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不憶與同梵行者之從事作衣。
……受招待……‘未曾憶起如是心:嗚呼!誰招待我!’”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家中坐……家中食……取婦人之随行相……乃至對婦人說四句偈法亦……至比丘尼之住房……對比丘尼說法……乃至……對正學女說法……對沙彌尼說法[亦皆]不憶。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不憶為比丘尼說法者,我等以此應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間,不憶令[人]出家……乃至……令受具足……不憶為[人]所依,不憶令沙彌侍奉……于浴房之浴……洗同梵行者之肢體……曾起暫時病……乃至服用一片阿梨勒之醫藥……依靠于依靠物……寝卧……[亦]不憶于村邊之床座以迎接雨期。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不憶于村邊之床座以迎接雨期……未曾有法。
) “友!七日間,我有惑而食得土地之團食,而第八日智生。
” (尊者薄拘羅有惑七日間,而食得土地之團食,第八日智生者我等以此應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薄拘羅!我得于法、律出家,得具足戒。
” 阿支羅迦葉,得于此法、律出家,得具足戒。
而[得]具戒不久,尊者迦葉獨處不放逸,熱心勞力住,不久,諸善男子正為其目的,由[在]家而出家。
于現世自通達、證悟、具足、其無上梵行之究竟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來此世。
”尊者迦葉已經成為阿羅漢。
其時,尊者薄拘羅,持門鑰由精舍如是言:“諸尊者!請出來,諸尊者!請出來,今日我将入涅槃。
” (尊者薄拘羅,持門鑰由精舍至精舍曰:“諸尊者!請出來,諸尊者!請出來。
今日我将入涅槃。
”我等亦以此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其時,尊者薄拘羅,坐于比丘衆中而入涅槃。
(尊者薄拘羅,坐于比丘衆中而入涅槃,我等亦以此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第一二五 調禦地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其時,恰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住林中小屋。
其時王子奢耶阇那遊行、旅行至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處。
至已,與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互相問訊,交換喜、樂之語已,坐于一邊。
一邊坐已,王子奢耶阇那向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如是言:“尊者阿奇耶沙那!我如是聞:‘茲有比丘,不放逸而熱心精勤住者,應得心一境性。
’” “如是,王子!如是,王子!茲有比丘,不放逸而熱心精勤住者,應得心一境性。
” “善哉!尊者阿奇耶沙那!如所學、所聞,為我說示。
” “王子!我不能為仁[者]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
王子!我今雖為仁者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而仁者亦不解我所說之義。
此我應[徒]疲勞。
此我當為娆惱。
” “尊者阿奇耶沙那!請為我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或許我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說之義。
” “然者,王子!我應向仁者說示如所聞、所學之義。
若我所說之義,仁者能解者善;若我所說之義,仁者不能解者,請自随住,其時請不更質問我。
” “尊者阿奇耶沙那!請為我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若我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說之義者善。
若我不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說之義者,當自随住。
我其時不應更質問尊者阿奇耶沙那。
” 其時,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為王子奢耶阇那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
如是說已,王子奢耶阇那,對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如是言:“無處亦無容,尊者阿奇耶沙那,凡比丘不放逸,若熱心精勤住,應得心一境性者!” 其時,王子奢耶阇那,對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說:“無處亦無容。
”(終無是事)即起座而去。
其時,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于王子奢耶阇那去後不久,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邊,一邊坐已,新學沙門與王子奢耶阇那互相所談論之一切,白世尊,其聞已,世尊告新學沙門:“阿奇耶沙那!其應如何得耶?彼應由出離而知、出離而見、出離而達到、出離而證得;其王子奢耶阇那是于欲中住,享受欲,耽于欲尋,欲熱使之熱惱,熱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見、或證者,無如是事也。
阿奇耶沙那!譬喻有二:或應調禦之象、應調禦之馬、應調禦之牛,善被調禦,善被導禦。
[又]二者,有或應調禦之象,或應調禦之馬,或應調禦之牛,不被調禦,不被導禦。
阿奇耶沙那!汝其如何思惟耶?彼兩應被調禦之象,應被調禦之馬,應被調禦之牛,善被調禦,善被導禦者,彼等應被調禦至調禦之所作,以達調禦之地耶?” “如是,世尊。
” “次二者,或應被調禦之象,或應被調禦之馬,或應被調禦之牛,不被調禦,不被導禦,彼等不被調禦者,[能]如二者或應被調禦之象,或應調禦之馬,或應被調禦之牛,善被調禦,善被導禦,而至調禦之所作,達調禦之地耶?” “不然,世尊。
”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凡依出離而知、依出離而見、依出離而達到、依出離而證[得]者,其王子奢耶阇那是欲中住、享受欲、沈于欲尋、欲熱使之熱惱,熱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見、或證者,無有如是事。
” “阿奇耶沙那!譬喻村或鎮之近處有大山,此山有兩友,從彼村鎮出,以手契示而近彼山,近已,一友立于山麓,一友登于山上。
立彼山麓之友,如是言立于山上之友曰:‘友!汝立于山上見何耶?’彼如是曰:‘友!我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森林、美麗之土地、美麗之水池。
’彼[立于山麓之友]如是言:‘汝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森林、美麗之水池者無處亦無容(無是事)。
’立彼山上之友下山麓,拉彼友之腕,令登山上,暫時休息已,向彼友言:‘友!汝于山上見何耶?’彼如是曰:‘友!我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森林、美麗之土地、美麗之水池。
’彼如是言:‘友!我等!今正是汝之——友!汝之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水池者!——之所說無處無容,以如此了解。
我等今正是,又汝之——友!我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池水——之所說如是諒解。
’彼如是言:‘對此,友!我被大山所遮,應見而不見故也。
’阿奇耶沙那!恰如是,比此更大之無明蘊,王子奢耶阇那被遮蔽、被覆蓋、被蓋障、被纏結。
彼實應依出離而知、依出離而見、依出離而達、依出離而證者。
彼王子奢耶阇那于欲中住,享受欲而沈于欲尋與欲熱之熱惱,熱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見、或證者,無有如是事也。
若,阿奇耶沙那!汝之對王子奢耶阇那說此等二譬喻者,無疑地,王子奢耶阇那即信樂汝。
且信樂已,成信樂汝之行相。
” “然而,世尊!我應想起如何王子奢耶阇那,對此等二譬喻必定未曾聞。
例如[對]世尊[亦然]。
” “阿奇耶沙那!猶如有刹帝利灌頂王。
命令捕象師言:‘捕象師!汝乘王之象入山林,見野象出,系于王象之首。
’‘如是,王!’阿奇耶沙那!捕象師應諾刹帝利灌頂王已。
乘王之象入象林,見野象即系于王象之首而從王象帶出露地。
如是,阿奇耶沙那!野象至露地。
阿奇耶沙那!野象[對]其象林有種種貪求而彼捕象師白刹帝利灌頂王曰:‘王!彼野象來露地矣。
’彼刹帝利灌頂王命令調象師曰:‘嗚呼!調象師!汝調禦野象而除[其]野性、野之憶念、思惟、野之憂、疲、熱惱,樂于村鎮中,以令熟人之習慣。
’‘如是,王!’阿奇耶沙那!調象師應諾刹帝利灌頂王已,掘地立大柱以系野象之首,以除[彼]野性、野之憶念、思惟、野憂、疲、熱惱,樂于村鎮中,令熟人之習慣。
調象師對彼溫和,使之身樂、愛,以觸于心緒;諸說為美麗,甚多人愛,甚多人善,以如是之諸語相說。
而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調象師如是溫和使之耳樂,愛、觸于心緒,諸說為美麗,甚多人愛好,甚多人歡喜,以如是諸語相說之,為使之垂耳傾聽,起解慧心。
調象師對彼,更随與種種草類、水。
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調象師,為受種種之草類及水,其時,調象師獨如是思惟:‘今野象應活。
’調象師對彼,更為所作:‘汝應取,汝應舍。
’阿奇耶沙那!王象,關于調象之命令而行取、舍,從于教授故,調象師對彼,更為所作:‘汝應往之,汝應還來。
’阿奇耶沙那!王象,關于調象師之命令而行往還。
從于教授故,調象師對彼,更為所作:‘汝應起來,汝應坐下。
’阿奇耶沙那!王象,對于調象師之命令而行起、坐,從于教授故,調象師對彼,更名為不動之所作。
以大楯縛象之鼻,而手持槍之士夫,坐于頭上,且周圍手持槍之衆人,為環而立,調象師持長柄槍立于前,為彼不動之所作,前足不許動,後足立不許動,前身不許動,後身亦不許動,頭不許動,身亦不許動,牙不許動,尾不許動,鼻亦不許動。
彼王象,雖刀、劍、弓、矢之飛來,他人之襲來,大鼓、小鼓、螺貝等種種之聲,亦善堪忍,棄一切之曲過、缺點适于王而為王之使用,至稱為王之支分。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于此如來出興于世,此應供、正等覺者……[參照中部經典一、二四六~二四七頁]……由在家,非家而出家。
如是阿奇耶沙那!聖弟子至露地。
而,阿奇耶沙那!有諸天、人,貪求彼五欲樂。
如來更調禦彼曰:‘嗚呼!比丘!汝是持戒者。
護持别解脫律儀,具正行與正處住,見微罪亦怖畏,于學處,受持而學。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為持戒者,護持别解脫律儀,具正行與正處住,見微罪亦怖畏,于學處,受持而學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護于諸根門。
雖以眼見色,勿取相,勿取細相。
凡不護此眼根而住者,當流注于貪、憂、惡、不善法故,為此等之防護而行道,應入護眼根,為眼根之防護。
身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味味已、身觸觸已、意識法已、而勿取相,勿取細相。
凡不防護此意根而住者,當流注于貪、憂、惡、不善法故,為此之防護而行道,應入護意根,為意根之防護。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護諸根門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于食應知量,應如理思惟而攝食,勿為戲、憍、虛飾、莊嚴之事。
而且唯為此身體之存續、支持、止害,為梵行之受持,“我如是故舍斷受,而令新受不生。
而且于我,應無罪性,而有樂住”。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于食知量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專為警寤而住。
晝依經行與坐禅,由諸障法,令心清淨;依初夜分亦經行與坐禅,由諸障法,令心清淨;于中夜分、由右脅行獅卧,足疊于足,當起有念、有正知之作意想;後夜分起出,依經行與坐禅,由諸障法,令心清淨。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專為警寤而住,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應具念、正知;往、返亦具正知者;見前,見後亦具正知者;要屈要伸亦具正知者;持僧伽梨衣及缽、衣亦具正知者,行大小便亦具正知者;或行、或立、或坐、或眠、或寤、或語、或黑、亦具正知者。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具念、正知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獨離坐處,應樂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獨離坐處,[即]樂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食後,由行乞歸,結跏而坐,端正身體,現前安立念。
彼對世間斷貪愛,離貪心而住。
由貪愛令心清淨,斷瞋恚、無瞋恚而住,饒益憐愍一切生類而由瞋恚令心清淨,斷惛沉睡眠,遠離惛沉睡眠而住。
有光明想,有念、正知由惛沈、睡眠令心清淨;斷掉舉、惡作、無掉舉而住。
内靜息有心,由掉舉令心清淨;斷疑、超越疑而住,無猶豫、對諸善法由疑令心清淨。
彼斷此等之五蓋以慧令心之随煩惱成為無力,對于身觀身而住。
熱心而有正知、[正]念,對世間應調伏貪、憂。
對于受……乃至……對于心……乃至……對于法觀法而住,熱心而有正知、[正]念,對世間應調伏貪、憂。
阿奇耶沙那!猶如調象師,掘地立大柱,系野象之首以除其野性、野之憶念、思惟、野之憂、疲、熱惱、樂于村鎮中,令熟人之習慣,恰如是,阿奇耶沙那!此等之四念處系聖弟子之心,除在欲[生活]之習,除在俗[生活]之思惟,除在俗[生活]之憂、疲、熱惱、逮得正理以證涅槃。
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對身随觀身而住,勿尋求俱身之尋。
對于受随觀受而住,勿尋求俱受之尋。
對于心随觀心而住,勿尋求俱心之尋。
對于法勿尋求俱法之尋。
’彼為止息尋與伺内心成為安靜,有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第三禅而住。
彼如是心,等持之時……[參照第五十一 乾陀羅伽經]……知不更來此世。
彼比丘忍耐強,忍受寒暑、饑渴、蚊虻、風熱、蛇觸、惡聲罵詈之語言、激越、粗惡、辛烈、不快、不适悅而至幾乎奪命之身苦受,棄一切貪、瞋、癡,以去缺點、應供養、供奉、布施、合掌者,成為世間無上之福田。
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不受調禦、不受調練而死者,稱為:‘老野象以死不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阿奇耶沙那!若青年野象之不受調禦,不受調練而死者,稱為:‘青年野象以死不調禦之死。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若長老比丘不漏盡而死者,稱為:‘長老比丘以死不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中年比丘之[……],阿奇耶沙那!若新學比丘之不漏盡而死者,稱為‘新學比丘以死不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善受調禦、善受調練而死者,稱為‘老野象以死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阿奇
’世尊!菩薩之……世尊!以此我等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之入母胎時,有四天子,且護四方以近彼——彼菩薩或菩薩之母,即人非人乃至任何者,亦莫能害——。
’世尊!菩薩之……世尊!以此我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自然為具戒者,離殺生,離不與取,于愛欲離邪行,離虛诳語,離窣羅、迷麗耶酒類之放逸處。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對男子不起伴妙欲之意。
又菩薩之母,以如何男子之娛心,亦無甚喜。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得五妙欲。
菩薩母成就五妙欲,具足而行作。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不起任何之病患,菩薩之母,身體無疲勞而安樂;又菩薩之母,通過胎以見菩薩具一切肢體,無諸根之毀損。
阿難!猶如有琉璃寶珠。
善淨性,八角、被善磨過。
而以絲之或青、黃、赤、白、綠串之。
彼具眼之人,于手其觀察之——此琉璃寶珠,是淨、性優、八角、善磨。
而以絲之或青、黃、赤、白、綠串之——。
如是,阿難!菩薩入母胎時,菩薩之母,不起任何病患。
菩薩之母,身體無疲勞而安樂。
菩薩之母,通過胎以見菩薩具一切肢體而無諸根之毀損。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生七日,菩薩之母命終,生兜率身。
’世尊!菩薩之……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如其他之諸婦人,胎兒宿于胎内九或十月間而生,如是菩薩之母不生菩薩;菩薩之母,菩薩宿胎内正十個月而生。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時為世尊之希有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如其他之婦人或坐而生,如是菩薩之母不生菩薩;菩薩之母立而生菩薩。
’世尊……!我以此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出母胎時、諸天于最初受,其後衆人[受]。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由母胎出時,菩薩不至地,四天子受彼而使立母前、——王妃請喜,汝生大威力之子——。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由母胎出時,實是清淨而出,不塗[污]水,不塗痰,不塗血,乃至不塗任何不淨,而無垢清淨也。
阿難!猶如寶珠,置于迦屍之絹布,寶珠不穢污迦屍之絹布迦屍之絹布亦無穢污于寶珠。
其何因而然耶?依兩者之清淨。
如是,阿難!又菩薩由母胎出時,實是清淨而出,不塗[污]水,不塗痰、不塗血,乃至不塗任何不淨,是無垢清淨也。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出母胎時,女持一冷、一溫之兩水,出現于空中,由此為菩薩及母行水。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生耶!菩薩以立起平等之足,面北七步,轄步而行,被白蓋,朝望一切諸方,以說偉言——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勝者,我是世界之長者,此為最後之生,今無後有之事——。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出母胎時,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之世界,其無量廣大光明,超越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其世界邊之空間:幽隐、暗冥、黑闇處,于此有如是大神通,如是有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至之處,其處亦有無量廣大光明,超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而生其處之有情,彼等亦由彼光明而互相認知——友!其他之諸有情,實有生于此處——。
又此一萬之世界,動搖、震動、激動、無量廣大光明,超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世尊……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 “是故,阿難!今汝,此亦應受持為如來之希有未曾有法。
阿難!此如來自覺而生起諸受,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滅之。
自覺而[生]諸想,自覺而生起諸尋,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滅沒之。
阿難!汝亦以此受持為如來希有未曾有法。
” “世尊!世尊之自覺而生起諸受,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滅沒之,自覺而[生]諸想、……自覺而生起諸尋,自覺而持續,自覺而沒之,世尊!此亦我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 尊者阿難如是說已,[大]師認許之。
歡喜之彼等諸比丘。
随喜尊者阿難之說。
—— 第一二四 薄拘羅經 如是我聞。
—— 一時,尊者薄拘羅,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尊者薄拘羅以前在家時之友阿支羅迦葉,詣尊者薄拘羅之處。
詣已,與尊者薄拘羅互相問訊,交換可喜、樂之語已而坐一邊,一邊坐已,阿支羅迦葉如是言尊者薄拘羅:“友!薄拘羅!汝出家幾年耶?” “友!我出家八十年矣。
” “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行幾次淫法耶?” “友!迦葉!汝不應如是問我:‘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行幾次淫法耶?’而且,友!迦葉!汝應如是問我:‘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曾起幾次欲想耶?’” “然者!友!薄拘羅!汝此八十年間,曾起幾次欲想耶?” “友!迦葉!我出家八十年,未曾起欲想。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不曾憶起欲想者,我等應以此受持為尊者薄拘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恚想、害想。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恚想、害想者,我等應以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欲尋。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起恚尋、害尋。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年間,未曾憶受居士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未憶持刀斷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未憶以針縫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未憶以染料染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不憶縫迦絺那衣。
”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不憶與同梵行者之從事作衣。
……受招待……‘未曾憶起如是心:嗚呼!誰招待我!’” (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
) “友!……家中坐……家中食……取婦人之随行相……乃至對婦人說四句偈法亦……至比丘尼之住房……對比丘尼說法……乃至……對正學女說法……對沙彌尼說法[亦皆]不憶。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不憶為比丘尼說法者,我等以此應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我出家後八十間,不憶令[人]出家……乃至……令受具足……不憶為[人]所依,不憶令沙彌侍奉……于浴房之浴……洗同梵行者之肢體……曾起暫時病……乃至服用一片阿梨勒之醫藥……依靠于依靠物……寝卧……[亦]不憶于村邊之床座以迎接雨期。
” (尊者薄拘羅,八十年間,不憶于村邊之床座以迎接雨期……未曾有法。
) “友!七日間,我有惑而食得土地之團食,而第八日智生。
” (尊者薄拘羅有惑七日間,而食得土地之團食,第八日智生者我等以此應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友!薄拘羅!我得于法、律出家,得具足戒。
” 阿支羅迦葉,得于此法、律出家,得具足戒。
而[得]具戒不久,尊者迦葉獨處不放逸,熱心勞力住,不久,諸善男子正為其目的,由[在]家而出家。
于現世自通達、證悟、具足、其無上梵行之究竟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來此世。
”尊者迦葉已經成為阿羅漢。
其時,尊者薄拘羅,持門鑰由精舍如是言:“諸尊者!請出來,諸尊者!請出來,今日我将入涅槃。
” (尊者薄拘羅,持門鑰由精舍至精舍曰:“諸尊者!請出來,諸尊者!請出來。
今日我将入涅槃。
”我等亦以此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其時,尊者薄拘羅,坐于比丘衆中而入涅槃。
(尊者薄拘羅,坐于比丘衆中而入涅槃,我等亦以此受持為尊者薄拘羅之希有未曾有法。
)—— 第一二五 調禦地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其時,恰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住林中小屋。
其時王子奢耶阇那遊行、旅行至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處。
至已,與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互相問訊,交換喜、樂之語已,坐于一邊。
一邊坐已,王子奢耶阇那向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如是言:“尊者阿奇耶沙那!我如是聞:‘茲有比丘,不放逸而熱心精勤住者,應得心一境性。
’” “如是,王子!如是,王子!茲有比丘,不放逸而熱心精勤住者,應得心一境性。
” “善哉!尊者阿奇耶沙那!如所學、所聞,為我說示。
” “王子!我不能為仁[者]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
王子!我今雖為仁者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而仁者亦不解我所說之義。
此我應[徒]疲勞。
此我當為娆惱。
” “尊者阿奇耶沙那!請為我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或許我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說之義。
” “然者,王子!我應向仁者說示如所聞、所學之義。
若我所說之義,仁者能解者善;若我所說之義,仁者不能解者,請自随住,其時請不更質問我。
” “尊者阿奇耶沙那!請為我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若我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說之義者善。
若我不能解尊者阿奇耶沙那所說之義者,當自随住。
我其時不應更質問尊者阿奇耶沙那。
” 其時,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為王子奢耶阇那說示如所聞、所學之法。
如是說已,王子奢耶阇那,對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如是言:“無處亦無容,尊者阿奇耶沙那,凡比丘不放逸,若熱心精勤住,應得心一境性者!” 其時,王子奢耶阇那,對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說:“無處亦無容。
”(終無是事)即起座而去。
其時,新學沙門阿夷羅和提,于王子奢耶阇那去後不久,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邊,一邊坐已,新學沙門與王子奢耶阇那互相所談論之一切,白世尊,其聞已,世尊告新學沙門:“阿奇耶沙那!其應如何得耶?彼應由出離而知、出離而見、出離而達到、出離而證得;其王子奢耶阇那是于欲中住,享受欲,耽于欲尋,欲熱使之熱惱,熱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見、或證者,無如是事也。
阿奇耶沙那!譬喻有二:或應調禦之象、應調禦之馬、應調禦之牛,善被調禦,善被導禦。
[又]二者,有或應調禦之象,或應調禦之馬,或應調禦之牛,不被調禦,不被導禦。
阿奇耶沙那!汝其如何思惟耶?彼兩應被調禦之象,應被調禦之馬,應被調禦之牛,善被調禦,善被導禦者,彼等應被調禦至調禦之所作,以達調禦之地耶?” “如是,世尊。
” “次二者,或應被調禦之象,或應被調禦之馬,或應被調禦之牛,不被調禦,不被導禦,彼等不被調禦者,[能]如二者或應被調禦之象,或應調禦之馬,或應被調禦之牛,善被調禦,善被導禦,而至調禦之所作,達調禦之地耶?” “不然,世尊。
”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凡依出離而知、依出離而見、依出離而達到、依出離而證[得]者,其王子奢耶阇那是欲中住、享受欲、沈于欲尋、欲熱使之熱惱,熱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見、或證者,無有如是事。
” “阿奇耶沙那!譬喻村或鎮之近處有大山,此山有兩友,從彼村鎮出,以手契示而近彼山,近已,一友立于山麓,一友登于山上。
立彼山麓之友,如是言立于山上之友曰:‘友!汝立于山上見何耶?’彼如是曰:‘友!我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森林、美麗之土地、美麗之水池。
’彼[立于山麓之友]如是言:‘汝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森林、美麗之水池者無處亦無容(無是事)。
’立彼山上之友下山麓,拉彼友之腕,令登山上,暫時休息已,向彼友言:‘友!汝于山上見何耶?’彼如是曰:‘友!我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森林、美麗之土地、美麗之水池。
’彼如是言:‘友!我等!今正是汝之——友!汝之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水池者!——之所說無處無容,以如此了解。
我等今正是,又汝之——友!我立于山上見美麗之林園……美麗之池水——之所說如是諒解。
’彼如是言:‘對此,友!我被大山所遮,應見而不見故也。
’阿奇耶沙那!恰如是,比此更大之無明蘊,王子奢耶阇那被遮蔽、被覆蓋、被蓋障、被纏結。
彼實應依出離而知、依出離而見、依出離而達、依出離而證者。
彼王子奢耶阇那于欲中住,享受欲而沈于欲尋與欲熱之熱惱,熱中于欲之追求,[能]或知、或見、或證者,無有如是事也。
若,阿奇耶沙那!汝之對王子奢耶阇那說此等二譬喻者,無疑地,王子奢耶阇那即信樂汝。
且信樂已,成信樂汝之行相。
” “然而,世尊!我應想起如何王子奢耶阇那,對此等二譬喻必定未曾聞。
例如[對]世尊[亦然]。
” “阿奇耶沙那!猶如有刹帝利灌頂王。
命令捕象師言:‘捕象師!汝乘王之象入山林,見野象出,系于王象之首。
’‘如是,王!’阿奇耶沙那!捕象師應諾刹帝利灌頂王已。
乘王之象入象林,見野象即系于王象之首而從王象帶出露地。
如是,阿奇耶沙那!野象至露地。
阿奇耶沙那!野象[對]其象林有種種貪求而彼捕象師白刹帝利灌頂王曰:‘王!彼野象來露地矣。
’彼刹帝利灌頂王命令調象師曰:‘嗚呼!調象師!汝調禦野象而除[其]野性、野之憶念、思惟、野之憂、疲、熱惱,樂于村鎮中,以令熟人之習慣。
’‘如是,王!’阿奇耶沙那!調象師應諾刹帝利灌頂王已,掘地立大柱以系野象之首,以除[彼]野性、野之憶念、思惟、野憂、疲、熱惱,樂于村鎮中,令熟人之習慣。
調象師對彼溫和,使之身樂、愛,以觸于心緒;諸說為美麗,甚多人愛,甚多人善,以如是之諸語相說。
而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調象師如是溫和使之耳樂,愛、觸于心緒,諸說為美麗,甚多人愛好,甚多人歡喜,以如是諸語相說之,為使之垂耳傾聽,起解慧心。
調象師對彼,更随與種種草類、水。
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調象師,為受種種之草類及水,其時,調象師獨如是思惟:‘今野象應活。
’調象師對彼,更為所作:‘汝應取,汝應舍。
’阿奇耶沙那!王象,關于調象之命令而行取、舍,從于教授故,調象師對彼,更為所作:‘汝應往之,汝應還來。
’阿奇耶沙那!王象,關于調象師之命令而行往還。
從于教授故,調象師對彼,更為所作:‘汝應起來,汝應坐下。
’阿奇耶沙那!王象,對于調象師之命令而行起、坐,從于教授故,調象師對彼,更名為不動之所作。
以大楯縛象之鼻,而手持槍之士夫,坐于頭上,且周圍手持槍之衆人,為環而立,調象師持長柄槍立于前,為彼不動之所作,前足不許動,後足立不許動,前身不許動,後身亦不許動,頭不許動,身亦不許動,牙不許動,尾不許動,鼻亦不許動。
彼王象,雖刀、劍、弓、矢之飛來,他人之襲來,大鼓、小鼓、螺貝等種種之聲,亦善堪忍,棄一切之曲過、缺點适于王而為王之使用,至稱為王之支分。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于此如來出興于世,此應供、正等覺者……[參照中部經典一、二四六~二四七頁]……由在家,非家而出家。
如是阿奇耶沙那!聖弟子至露地。
而,阿奇耶沙那!有諸天、人,貪求彼五欲樂。
如來更調禦彼曰:‘嗚呼!比丘!汝是持戒者。
護持别解脫律儀,具正行與正處住,見微罪亦怖畏,于學處,受持而學。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為持戒者,護持别解脫律儀,具正行與正處住,見微罪亦怖畏,于學處,受持而學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護于諸根門。
雖以眼見色,勿取相,勿取細相。
凡不護此眼根而住者,當流注于貪、憂、惡、不善法故,為此等之防護而行道,應入護眼根,為眼根之防護。
身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味味已、身觸觸已、意識法已、而勿取相,勿取細相。
凡不防護此意根而住者,當流注于貪、憂、惡、不善法故,為此之防護而行道,應入護意根,為意根之防護。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護諸根門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于食應知量,應如理思惟而攝食,勿為戲、憍、虛飾、莊嚴之事。
而且唯為此身體之存續、支持、止害,為梵行之受持,“我如是故舍斷受,而令新受不生。
而且于我,應無罪性,而有樂住”。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于食知量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專為警寤而住。
晝依經行與坐禅,由諸障法,令心清淨;依初夜分亦經行與坐禅,由諸障法,令心清淨;于中夜分、由右脅行獅卧,足疊于足,當起有念、有正知之作意想;後夜分起出,依經行與坐禅,由諸障法,令心清淨。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專為警寤而住,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應具念、正知;往、返亦具正知者;見前,見後亦具正知者;要屈要伸亦具正知者;持僧伽梨衣及缽、衣亦具正知者,行大小便亦具正知者;或行、或立、或坐、或眠、或寤、或語、或黑、亦具正知者。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具念、正知故,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獨離坐處,應樂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獨離坐處,[即]樂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食後,由行乞歸,結跏而坐,端正身體,現前安立念。
彼對世間斷貪愛,離貪心而住。
由貪愛令心清淨,斷瞋恚、無瞋恚而住,饒益憐愍一切生類而由瞋恚令心清淨,斷惛沉睡眠,遠離惛沉睡眠而住。
有光明想,有念、正知由惛沈、睡眠令心清淨;斷掉舉、惡作、無掉舉而住。
内靜息有心,由掉舉令心清淨;斷疑、超越疑而住,無猶豫、對諸善法由疑令心清淨。
彼斷此等之五蓋以慧令心之随煩惱成為無力,對于身觀身而住。
熱心而有正知、[正]念,對世間應調伏貪、憂。
對于受……乃至……對于心……乃至……對于法觀法而住,熱心而有正知、[正]念,對世間應調伏貪、憂。
阿奇耶沙那!猶如調象師,掘地立大柱,系野象之首以除其野性、野之憶念、思惟、野之憂、疲、熱惱、樂于村鎮中,令熟人之習慣,恰如是,阿奇耶沙那!此等之四念處系聖弟子之心,除在欲[生活]之習,除在俗[生活]之思惟,除在俗[生活]之憂、疲、熱惱、逮得正理以證涅槃。
如來對彼,更調禦曰:‘嗚呼!比丘!汝對身随觀身而住,勿尋求俱身之尋。
對于受随觀受而住,勿尋求俱受之尋。
對于心随觀心而住,勿尋求俱心之尋。
對于法勿尋求俱法之尋。
’彼為止息尋與伺内心成為安靜,有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第三禅而住。
彼如是心,等持之時……[參照第五十一 乾陀羅伽經]……知不更來此世。
彼比丘忍耐強,忍受寒暑、饑渴、蚊虻、風熱、蛇觸、惡聲罵詈之語言、激越、粗惡、辛烈、不快、不适悅而至幾乎奪命之身苦受,棄一切貪、瞋、癡,以去缺點、應供養、供奉、布施、合掌者,成為世間無上之福田。
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不受調禦、不受調練而死者,稱為:‘老野象以死不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阿奇耶沙那!若青年野象之不受調禦,不受調練而死者,稱為:‘青年野象以死不調禦之死。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若長老比丘不漏盡而死者,稱為:‘長老比丘以死不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中年比丘之[……],阿奇耶沙那!若新學比丘之不漏盡而死者,稱為‘新學比丘以死不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善受調禦、善受調練而死者,稱為‘老野象以死調禦之死。
’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