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空 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二一 空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其時,恰尊者阿難于晡時,從獨坐起,[往]近彼世尊,近已,禮拜世尊,坐于一邊。
坐一邊已,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然,世尊!一時,世尊住釋迦族之間。
有名為那竭羅迦釋迦族之一村。
于彼處,世尊!我于世尊之眼前聞、眼前得受:‘阿難!我今多住空住。
’世尊!我如何以此善聽、善受、善作意、善憶念耶?” “然,阿難!汝以此善聽、善受、善作意、善憶念。
阿難!以前至今,我亦多住于空住。
譬喻此鹿母講堂。
關于空無象、牛、馬牝馬、關于空無金、銀、關于空無男女之集會。
然亦有不空。
即唯此比丘衆之一緣。
阿難!恰如是,比丘不作意邑想,不作意人想,唯作意林想之一緣。
于林想,彼心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邑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者。
若緣人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者。
然而,是有彼患惱,即唯林想之一緣。
’彼知:‘其彼想類之依邑想是空。
’知‘其彼想類之依人想是空。
’然又[知]‘有此不空,即林想唯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以遍随觀其空。
而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為‘有此。
’如是,阿難!又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人想,不作意林想,唯作意地想之一緣。
于地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阿難!譬喻牛皮以百支之針,止住其伸張。
阿難!恰如是,于此大地有升降之坡路、河之難步,有籔、荊之處,高山,此等悉皆不作意,唯作意地想之一緣。
于地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安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人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林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然而,是有彼患煩,即唯地想之一緣。
’彼知:‘彼想類之依人想是空。
’知‘其想類之依林想是空。
’而又知‘有此不空,即唯地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而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又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林想,不作意地想,唯作意空無邊處想之一緣。
于空無邊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安立、解脫。
彼如是‘若緣林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地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而有彼患惱,即唯空無邊處想之一緣。
’彼知‘其想類之依林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地想是空。
’而又[知]‘有此不空。
即唯空無邊處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觀其空。
而凡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如是,阿難!又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地想,不作意空無邊處想,唯作意識無邊處想之一緣。
于識無邊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地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空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唯識無邊處想之一緣。
’彼知‘其想類之依地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空無邊處想是空。
’然而[知]‘有此不空,即唯識無邊處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凡于此有餘者,以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空無邊處想,不作意識無邊想,唯作意無所有處想之一緣。
于無所有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安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空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識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唯無所有處想之一緣。
’彼知‘彼想類之依空無邊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識無邊想是空。
’然而,又[知]‘有此不空,即唯無所有處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然而,凡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識無邊處想,不作意無所有處想,唯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之一緣。
于非想非非想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識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無所有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然而有彼患惱,即唯非想非非想處想之一緣。
’彼知‘彼想類之依識無邊處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無所有處想是空。
’而又[知]‘有此不空,即唯非想非非處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而凡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不作無所有處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想,唯作意無想心定之一緣。
于無想心定,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無所有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非想非非想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以此命為緣,緣其六處身。
’彼知‘彼想類之依無所有處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非想非非想處想是空。
’然而又[知]‘有此不空,即以此命為緣,緣其六處身。
’如是,凡于此所無,對此,遍随觀其空。
凡于此有餘者,以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無所有處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想,唯作意無想心定之一緣。
于無想心定,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此無想心定是有為而所思惟。
然而知凡彼有為而所思惟者,其為無常、滅法。
’依如是知、如是見,彼之心由欲漏解脫,[彼]之心由有漏解脫,[彼]之心由無明漏解脫,解脫之時即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于此處生。
’彼如是知:‘若緣欲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有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無明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此命為緣,緣其六處身者也。
’彼知‘彼想類之依欲漏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有漏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無明漏是空。
’然而,又[知]‘有此不空,即以命為緣,緣其六處身者也。
’如是,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而凡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彼思惟:‘此究竟無上之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然,阿難!凡過去世之諸沙門、婆羅門,雖于成就任何究竟無上清淨空住,但彼等于一切應未成就究竟無上清淨空住。
阿難!凡未來世之諸沙門、婆羅門,雖成就任何究竟無上清淨空住。
阿難!凡即今之沙門、婆羅門,雖成就究竟無上清淨住,但彼等于一切還未成就究竟無上清淨空住。
是故,阿難!我應成就究竟無上清淨空住,汝等應如是學。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尊者阿難,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二 空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于釋迦族間,住迦毗羅城尼拘律樹園。
其時,世尊于清晨,着衣持缽、衣,為行乞而入迦毗羅城。
于迦毗羅城中,行乞已,從行乞食後,為日晝之止住而歸近于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
其時,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有衆多之床座。
世尊見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有衆多之床座。
見已,世尊如是思惟:“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有衆多之床座,或于此給衆多之比丘住耶?” 恰此時,尊者阿難與衆多之比丘具于迦羅釋種之住家從事作衣。
其時,世尊于晡時從獨坐起,往近彼迦羅釋種之住家,往已,坐于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言尊者阿難:“阿難!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衆多之床坐,或巧為衆多比丘等之止住耶?” [阿難白言]:“世尊!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衆多之床座,彼處住衆多之比丘,世尊!我等乃于作衣時來。
” [世尊曰]:“阿難!使喜衆、樂衆、沈于喜衆、喜、聚、樂聚、希求衆之比丘無有光輝。
阿難!實是使喜衆、樂衆、沈于喜衆、喜聚、樂聚、希聚之比丘,彼出離之樂、離之樂、寂靜之樂、等覺之樂、喜得其樂、安易得無難得者,應無有是處。
然而,阿難!凡比丘一人遠離集群而住,如是之比丘,彼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寂靜之樂、等覺樂有可期持,喜得其樂、安易得、無難得者,應有是處。
阿難!實是使比丘之喜衆、樂衆、沈于喜衆、喜聚、樂聚、希聚者,或成就時,愛心解脫,或期待成就非時、不動[心解脫住]者,無有是處。
然而,阿難!彼比丘一人,遠離集群而住,如是之比丘,有可期待或成就時、愛心解脫住,或成就非時、不動[心解脫住],有是處。
阿難!我如對[人之]樂、[人之]希求色之不變易、不推移、不生憂、悲、苦、惱、愁,唯認一色,無是事也。
而複阿難!彼住由如來所勝等覺。
即作意一切諸相,而當成就内空住。
是故,阿難!若依此住而住,有近如來之諸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者,阿難!如來乃傾離、向離、趣離、寂靜、喜出離,可成為離之心,由遍漏處法,唯作絕對離系之說。
是故阿難!于此有比丘,若‘成就内空住。
’阿難!如是之比丘,應于内心,無有不使定住、安住、專一、而等持。
然者,阿難!如何應使比丘内心定住、安住、專一、而等持耶?阿難!于此有比丘,離愛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以諸尋、伺,成為内心靜安,得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而住。
阿難!如是之比丘,善使内心定住、安住、專一、而等持。
彼作意内空。
為作意内空,于内空,彼之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脫。
阿難!如是之時,如是彼比丘知:‘為作意内空,于内空,我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彼作意外空。
彼作意内外空。
彼作意不動。
為作意不動,于不動,彼之内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安住、不解脫。
阿難!如是之時,彼比丘如是知:‘為作意不動,于不動,我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彼比丘于其究竟定相,無不使内心定住、安住、專一、等持。
彼[便]作意内空。
為作意内空,于空,彼之心踴躍、欣喜、定住、解脫。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為作意内空,于空,我心踴躍、欣喜、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彼作意外空;彼作意内外空;彼作意不動。
為作意不動,于不動,彼之心踴躍、欣喜、定住、解脫。
阿難!如是之時,彼比丘如是知:‘為作意不動,于不動,我心踴躍、欣喜、定住、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行而傾心者,彼行:‘如是行、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住立而傾心者,彼住立:‘如是住立,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坐而傾心者,彼坐:‘如是坐,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卧而傾心者,彼卧:‘如是卧,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談論而傾心者,彼:‘凡此等之諸論,是劣而卑、俗人而非聖、無利益、不導遠離、不導離欲、不導滅、不導寂靜、不導智、不導等覺、不導涅槃。
我不應談所謂國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争論、食物論、飲料論、衣服論、卧具論、華鬘論、香料論、親戚論、車乘論、村論、鎮論、都市論、國土論、女論、勇者論、巷中論、水瓶處論、先靈論、種種之事論、世界論、說海論、斯有、無之論等,乃至同如以上之論。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而又‘凡彼諸論:适于謹慎而開心,一向導遠離、離欲、滅、寂靜、智、等覺、涅槃。
我當談所謂少欲論、知足論、出離論、不衆會論、勤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如是之類論。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于尋而傾心者,彼‘凡此等之諸尋,是劣而卑,俗人而非聖、無利益、不導遠離、離欲、滅、寂靜、智、等覺、涅槃。
我不應尋所謂欲尋、恚尋、如是類之諸尋,我應不尋。
’如是,其時有正知。
然而,阿難!‘凡此等之諸尋,聖而引導,一向轉向于正等之苦盡。
謂: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我應尋如是類之諸尋。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此等有五欲功德。
何者為五?眼所識之諸色,可愛、可喜、可賞、可意而随伴可染之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諸觸;是可愛、可喜、可賞、可意而随伴可染之欲。
阿難!此等為五欲功德也。
于此等中,比丘無不常觀察自心:‘我于此等之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處,有生起心之活動耶?’阿難!若比丘之觀察,如是知:‘我于此等之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處,有生起心之活動。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對五欲功德之貪欲,其未令斷。
’如是,其時有正知。
然而,阿難!若比丘之觀察,如是知:‘我于此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處,心無活動之事。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對五欲功德之貪欲,于我斷之。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有此等五取蘊。
于此等中,比丘無不觀生與滅住:‘如是為色,如是為色之集,如是為色之滅。
如是為受,如是為受之集,如是為受之滅。
如是為想……如是為行……如是為識之集,如是為識之滅。
’彼,關于此等之取蘊,觀生與滅而住者,凡于五取蘊,其斷‘有我’及慢。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對五取蘊[有我]與慢,我盡斷之。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此等諸善法,一向趣于善,聖、出世間而無堕[惡魔]波旬[之掌中]。
阿難!汝,以此如何思惟:‘認為如何理由,聲聞有值勞力,應追随[大]師耶?’” [阿難言:]“世尊!我等,諸法根據于世尊,世尊為引導,世尊為所依。
世尊!以世尊其所說之意義,甚為光輝。
從世尊聞,諸比丘應受授奉行。
” [世尊曰:]“阿難!聲聞凡為解說諷誦彼契經故而不值追随[大]師。
此為何故。
總之,阿難!長夜汝等聞諸法,使受持、集語、以意省察,以見善洞察之。
然而,阿難!凡謹慎其諸談論,使心開适,一向轉向于遠離、離欲、滅、寂靜、智、等覺、涅槃——少欲論、知足論、出離論、不衆會論、勤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如是類之諸談論故。
阿難!聲聞勞力,應有值于追随[大]師。
如是其時,阿難!為師之有苦;如是之時,為弟子之有苦;如是之時,為梵行者之有苦。
然者,阿難!如何為師之有苦。
阿難!于此有一類之師,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如是遠離而住者,至訪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
彼為[各]訪來諸婆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而煩勞,起貪、生貪心、轉于過分[之生活]。
阿難!此名為有苦之師。
以師為苦,生惡、不善雜染,以引後有,可怕,有苦果,于未來有生,老死等諸法,使懲罰彼。
阿難!如是為師之有苦。
然者,阿難!如何為聲聞之苦。
阿難!彼師之聲聞、亦随行彼師之出離,而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如是遠離而住者,至訪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
彼為[各]訪來之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而煩勞,起欲、起欲心、轉于過份[之生活]。
阿難!此名為有苦之聲聞。
以聲聞之苦,生諸惡、不善法雜染,以引後有,可怕、有苦果,于未來有生、老死之法,使懲罰彼。
阿難!如是名為聲聞之有苦。
然者,阿難!如何為梵行者之有苦。
阿難!于此如來之出現世間,此是阿羅漢、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者、調禦丈夫者、天人之[大]師、覺者、世尊也。
彼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如是遠離而住,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來訪。
而彼如來,為[各]訪來之諸婆羅門、居士、乃至市民、國民而不煩勞。
不起欲、不生貪心、不轉于過份[之生活]。
阿難!聲聞亦随行彼師之出離,從行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如是遠離而住者,至訪諸婆羅門、居士、乃至市民、國民。
而為[各]來訪之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之煩勞,起欲,生貪心,轉于過份[之生活]。
阿難!此名為梵行者之有苦。
以梵行者之苦,生諸惡、不善雜染,以引後有,可怕,有苦果,當來有生、老死之法,使懲罰彼。
阿難!如是為梵行者之有苦。
而又阿難!雖凡為彼師之苦,及彼聲聞之有苦,但此梵行者之苦,有比此以上之苦果,有比此以上之惱果,加之,更轉向于惡趣也。
是故,阿難!以友之心情不以敵之心情親近我!此應為汝等之長夜利益、幸福。
然者,阿難!如何諸聲聞,以敵[對]之心情而不以友之心情親近師。
阿難!于此,師有為諸聲聞說法;為利益者,為懷慈愍:‘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幸福也。
’[而]彼諸聲聞,不聞、不傾耳、心置其他、而遠離去師之教法。
如是,阿難!諸聲聞于師,以敵之心情不為友之心情親近。
然而,阿難!如何諸聲聞,以友之心情不為敵之心情親近師,阿難!于此,師有為諸聲聞之說法,是為慈愍者,為利益者,以懷慈愍:‘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幸福。
’彼之諸聲聞、谛聽、傾耳、心不置其他,且遠離而不去師之教法。
如是阿難!諸聲聞以友之心情而不為敵之心情親近師。
是故,阿難!以友之心情不為敵之心情親近我,其應為汝等長夜之利益、幸福。
阿難!我誘掖汝等,恰如作壺者,如對未燒之土器,我以責應責者。
賞應賞者而言:凡有堅實者,應其為堅實。
” 世尊如是說已,使歡喜之尊者阿難,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三 希有未曾有法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食後、由行乞歸來,集坐于侍者堂之衆多比丘,起此言談:“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如來增益大神通力者、大威神力者耶!如何是如來般涅槃、斷戲論、斷迷路、盡輪回、超度一切苦、知過去之諸佛;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生;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名;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姓……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為如是住者,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解脫者。
”如是言已,尊者阿難如是告彼等諸比丘:“友!如來是希有而具未曾有。
友!如來是未曾有而具未曾有法。
” 然而,實使彼等諸比丘,中斷此言談。
其時,世尊于晡時從獨坐起,至彼侍者堂,至已,坐于所設之坐。
坐已,世尊告諸比丘:“然,諸比丘!汝等今為如何之說話而坐此耶?又汝等如何中斷言談耶?” [諸比丘言:]“世尊!我等食後由行乞歸此,集坐侍者堂,如是起言談:‘希有哉!友!……彼等諸世尊,是如是解脫者也。
’如是言[時],世尊!尊者阿難如是告我等:‘如來……具未曾有法。
’世尊!如是我等之言談被中斷,其時世尊來臨。
” 時,世尊告尊者阿難:“阿難!然者,于此當詳細說彼如來之希有未曾有法。
” [阿難言:]“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有正念、有正知,生兜率身。
’世尊!菩薩有正念、有正知生兜率身,世尊!以此我等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有正念、有正知,住立兜率身。
’世尊!菩薩有正念、有正知住立兜率身。
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之壽有限,住立兜率。
’世尊!菩薩之壽有限,住立兜率身,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有正念、有正知,從兜率身殁而入母胎’,世尊!菩薩有正念、有正知,從兜率身殁而入母胎,世尊!我以此等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從兜率身殁而入母胎,其時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界之世界,無量廣大光明,超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于世界邊之空間、幽隐、暗冥、黑暗處,于彼有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到達之處;其處亦有無量廣大之光明,超諸天之威力而出現。
生其處之諸有情,彼等亦由光明,互相認知——友!其他之諸有情,實有生此——又此一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其時,恰尊者阿難于晡時,從獨坐起,[往]近彼世尊,近已,禮拜世尊,坐于一邊。
坐一邊已,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然,世尊!一時,世尊住釋迦族之間。
有名為那竭羅迦釋迦族之一村。
于彼處,世尊!我于世尊之眼前聞、眼前得受:‘阿難!我今多住空住。
’世尊!我如何以此善聽、善受、善作意、善憶念耶?” “然,阿難!汝以此善聽、善受、善作意、善憶念。
阿難!以前至今,我亦多住于空住。
譬喻此鹿母講堂。
關于空無象、牛、馬牝馬、關于空無金、銀、關于空無男女之集會。
然亦有不空。
即唯此比丘衆之一緣。
阿難!恰如是,比丘不作意邑想,不作意人想,唯作意林想之一緣。
于林想,彼心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邑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者。
若緣人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者。
然而,是有彼患惱,即唯林想之一緣。
’彼知:‘其彼想類之依邑想是空。
’知‘其彼想類之依人想是空。
’然又[知]‘有此不空,即林想唯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以遍随觀其空。
而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為‘有此。
’如是,阿難!又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人想,不作意林想,唯作意地想之一緣。
于地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阿難!譬喻牛皮以百支之針,止住其伸張。
阿難!恰如是,于此大地有升降之坡路、河之難步,有籔、荊之處,高山,此等悉皆不作意,唯作意地想之一緣。
于地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安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人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林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然而,是有彼患煩,即唯地想之一緣。
’彼知:‘彼想類之依人想是空。
’知‘其想類之依林想是空。
’而又知‘有此不空,即唯地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而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又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林想,不作意地想,唯作意空無邊處想之一緣。
于空無邊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安立、解脫。
彼如是‘若緣林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地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而有彼患惱,即唯空無邊處想之一緣。
’彼知‘其想類之依林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地想是空。
’而又[知]‘有此不空。
即唯空無邊處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觀其空。
而凡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如是,阿難!又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地想,不作意空無邊處想,唯作意識無邊處想之一緣。
于識無邊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地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空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唯識無邊處想之一緣。
’彼知‘其想類之依地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空無邊處想是空。
’然而[知]‘有此不空,即唯識無邊處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凡于此有餘者,以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空無邊處想,不作意識無邊想,唯作意無所有處想之一緣。
于無所有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安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空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識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唯無所有處想之一緣。
’彼知‘彼想類之依空無邊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識無邊想是空。
’然而,又[知]‘有此不空,即唯無所有處想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然而,凡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識無邊處想,不作意無所有處想,唯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之一緣。
于非想非非想處想,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識無邊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無所有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然而有彼患惱,即唯非想非非想處想之一緣。
’彼知‘彼想類之依識無邊處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無所有處想是空。
’而又[知]‘有此不空,即唯非想非非處之一緣。
’如是,凡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而凡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不作無所有處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想,唯作意無想心定之一緣。
于無想心定,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若緣無所有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事所患。
若緣非想非非想處想,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以此命為緣,緣其六處身。
’彼知‘彼想類之依無所有處想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非想非非想處想是空。
’然而又[知]‘有此不空,即以此命為緣,緣其六處身。
’如是,凡于此所無,對此,遍随觀其空。
凡于此有餘者,以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是彼思惟:‘此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 複次,阿難!比丘不作意無所有處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想,唯作意無想心定之一緣。
于無想心定,彼之心踴躍、欣喜、定立、解脫。
彼如是知:‘此無想心定是有為而所思惟。
然而知凡彼有為而所思惟者,其為無常、滅法。
’依如是知、如是見,彼之心由欲漏解脫,[彼]之心由有漏解脫,[彼]之心由無明漏解脫,解脫之時即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于此處生。
’彼如是知:‘若緣欲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有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若緣無明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
然而,有彼患惱,即此命為緣,緣其六處身者也。
’彼知‘彼想類之依欲漏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有漏是空。
’知‘彼想類之依無明漏是空。
’然而,又[知]‘有此不空,即以命為緣,緣其六處身者也。
’如是,于此所無者,對此,遍随觀其空。
而凡于此有餘者,其存在即知‘有此。
’阿難!如彼思惟:‘此究竟無上之如實性、不颠倒、清淨是空類。
’然,阿難!凡過去世之諸沙門、婆羅門,雖于成就任何究竟無上清淨空住,但彼等于一切應未成就究竟無上清淨空住。
阿難!凡未來世之諸沙門、婆羅門,雖成就任何究竟無上清淨空住。
阿難!凡即今之沙門、婆羅門,雖成就究竟無上清淨住,但彼等于一切還未成就究竟無上清淨空住。
是故,阿難!我應成就究竟無上清淨空住,汝等應如是學。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尊者阿難,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二 空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于釋迦族間,住迦毗羅城尼拘律樹園。
其時,世尊于清晨,着衣持缽、衣,為行乞而入迦毗羅城。
于迦毗羅城中,行乞已,從行乞食後,為日晝之止住而歸近于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
其時,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有衆多之床座。
世尊見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有衆多之床座。
見已,世尊如是思惟:“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有衆多之床座,或于此給衆多之比丘住耶?” 恰此時,尊者阿難與衆多之比丘具于迦羅釋種之住家從事作衣。
其時,世尊于晡時從獨坐起,往近彼迦羅釋種之住家,往已,坐于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言尊者阿難:“阿難!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衆多之床坐,或巧為衆多比丘等之止住耶?” [阿難白言]:“世尊!迦羅差摩釋種之住家設衆多之床座,彼處住衆多之比丘,世尊!我等乃于作衣時來。
” [世尊曰]:“阿難!使喜衆、樂衆、沈于喜衆、喜、聚、樂聚、希求衆之比丘無有光輝。
阿難!實是使喜衆、樂衆、沈于喜衆、喜聚、樂聚、希聚之比丘,彼出離之樂、離之樂、寂靜之樂、等覺之樂、喜得其樂、安易得無難得者,應無有是處。
然而,阿難!凡比丘一人遠離集群而住,如是之比丘,彼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寂靜之樂、等覺樂有可期持,喜得其樂、安易得、無難得者,應有是處。
阿難!實是使比丘之喜衆、樂衆、沈于喜衆、喜聚、樂聚、希聚者,或成就時,愛心解脫,或期待成就非時、不動[心解脫住]者,無有是處。
然而,阿難!彼比丘一人,遠離集群而住,如是之比丘,有可期待或成就時、愛心解脫住,或成就非時、不動[心解脫住],有是處。
阿難!我如對[人之]樂、[人之]希求色之不變易、不推移、不生憂、悲、苦、惱、愁,唯認一色,無是事也。
而複阿難!彼住由如來所勝等覺。
即作意一切諸相,而當成就内空住。
是故,阿難!若依此住而住,有近如來之諸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者,阿難!如來乃傾離、向離、趣離、寂靜、喜出離,可成為離之心,由遍漏處法,唯作絕對離系之說。
是故阿難!于此有比丘,若‘成就内空住。
’阿難!如是之比丘,應于内心,無有不使定住、安住、專一、而等持。
然者,阿難!如何應使比丘内心定住、安住、專一、而等持耶?阿難!于此有比丘,離愛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以諸尋、伺,成為内心靜安,得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而住。
阿難!如是之比丘,善使内心定住、安住、專一、而等持。
彼作意内空。
為作意内空,于内空,彼之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脫。
阿難!如是之時,如是彼比丘知:‘為作意内空,于内空,我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彼作意外空。
彼作意内外空。
彼作意不動。
為作意不動,于不動,彼之内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安住、不解脫。
阿難!如是之時,彼比丘如是知:‘為作意不動,于不動,我心不踴躍、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彼比丘于其究竟定相,無不使内心定住、安住、專一、等持。
彼[便]作意内空。
為作意内空,于空,彼之心踴躍、欣喜、定住、解脫。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為作意内空,于空,我心踴躍、欣喜、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彼作意外空;彼作意内外空;彼作意不動。
為作意不動,于不動,彼之心踴躍、欣喜、定住、解脫。
阿難!如是之時,彼比丘如是知:‘為作意不動,于不動,我心踴躍、欣喜、定住、解脫。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行而傾心者,彼行:‘如是行、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住立而傾心者,彼住立:‘如是住立,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坐而傾心者,彼坐:‘如是坐,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卧而傾心者,彼卧:‘如是卧,諸貪、憂、惡、不善法,應不來追流我。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要談論而傾心者,彼:‘凡此等之諸論,是劣而卑、俗人而非聖、無利益、不導遠離、不導離欲、不導滅、不導寂靜、不導智、不導等覺、不導涅槃。
我不應談所謂國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争論、食物論、飲料論、衣服論、卧具論、華鬘論、香料論、親戚論、車乘論、村論、鎮論、都市論、國土論、女論、勇者論、巷中論、水瓶處論、先靈論、種種之事論、世界論、說海論、斯有、無之論等,乃至同如以上之論。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而又‘凡彼諸論:适于謹慎而開心,一向導遠離、離欲、滅、寂靜、智、等覺、涅槃。
我當談所謂少欲論、知足論、出離論、不衆會論、勤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如是之類論。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時,于尋而傾心者,彼‘凡此等之諸尋,是劣而卑,俗人而非聖、無利益、不導遠離、離欲、滅、寂靜、智、等覺、涅槃。
我不應尋所謂欲尋、恚尋、如是類之諸尋,我應不尋。
’如是,其時有正知。
然而,阿難!‘凡此等之諸尋,聖而引導,一向轉向于正等之苦盡。
謂: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我應尋如是類之諸尋。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此等有五欲功德。
何者為五?眼所識之諸色,可愛、可喜、可賞、可意而随伴可染之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諸觸;是可愛、可喜、可賞、可意而随伴可染之欲。
阿難!此等為五欲功德也。
于此等中,比丘無不常觀察自心:‘我于此等之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處,有生起心之活動耶?’阿難!若比丘之觀察,如是知:‘我于此等之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處,有生起心之活動。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對五欲功德之貪欲,其未令斷。
’如是,其時有正知。
然而,阿難!若比丘之觀察,如是知:‘我于此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處,心無活動之事。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對五欲功德之貪欲,于我斷之。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有此等五取蘊。
于此等中,比丘無不觀生與滅住:‘如是為色,如是為色之集,如是為色之滅。
如是為受,如是為受之集,如是為受之滅。
如是為想……如是為行……如是為識之集,如是為識之滅。
’彼,關于此等之取蘊,觀生與滅而住者,凡于五取蘊,其斷‘有我’及慢。
如是之時,阿難!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對五取蘊[有我]與慢,我盡斷之。
’如是,其時有正知。
阿難!此等諸善法,一向趣于善,聖、出世間而無堕[惡魔]波旬[之掌中]。
阿難!汝,以此如何思惟:‘認為如何理由,聲聞有值勞力,應追随[大]師耶?’” [阿難言:]“世尊!我等,諸法根據于世尊,世尊為引導,世尊為所依。
世尊!以世尊其所說之意義,甚為光輝。
從世尊聞,諸比丘應受授奉行。
” [世尊曰:]“阿難!聲聞凡為解說諷誦彼契經故而不值追随[大]師。
此為何故。
總之,阿難!長夜汝等聞諸法,使受持、集語、以意省察,以見善洞察之。
然而,阿難!凡謹慎其諸談論,使心開适,一向轉向于遠離、離欲、滅、寂靜、智、等覺、涅槃——少欲論、知足論、出離論、不衆會論、勤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如是類之諸談論故。
阿難!聲聞勞力,應有值于追随[大]師。
如是其時,阿難!為師之有苦;如是之時,為弟子之有苦;如是之時,為梵行者之有苦。
然者,阿難!如何為師之有苦。
阿難!于此有一類之師,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如是遠離而住者,至訪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
彼為[各]訪來諸婆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而煩勞,起貪、生貪心、轉于過分[之生活]。
阿難!此名為有苦之師。
以師為苦,生惡、不善雜染,以引後有,可怕,有苦果,于未來有生,老死等諸法,使懲罰彼。
阿難!如是為師之有苦。
然者,阿難!如何為聲聞之苦。
阿難!彼師之聲聞、亦随行彼師之出離,而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彼如是遠離而住者,至訪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
彼為[各]訪來之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而煩勞,起欲、起欲心、轉于過份[之生活]。
阿難!此名為有苦之聲聞。
以聲聞之苦,生諸惡、不善法雜染,以引後有,可怕、有苦果,于未來有生、老死之法,使懲罰彼。
阿難!如是名為聲聞之有苦。
然者,阿難!如何為梵行者之有苦。
阿難!于此如來之出現世間,此是阿羅漢、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者、調禦丈夫者、天人之[大]師、覺者、世尊也。
彼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如是遠離而住,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來訪。
而彼如來,為[各]訪來之諸婆羅門、居士、乃至市民、國民而不煩勞。
不起欲、不生貪心、不轉于過份[之生活]。
阿難!聲聞亦随行彼師之出離,從行受獨離座處于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
如是遠離而住者,至訪諸婆羅門、居士、乃至市民、國民。
而為[各]來訪之諸婆羅門、居士、乃至諸市民、國民之煩勞,起欲,生貪心,轉于過份[之生活]。
阿難!此名為梵行者之有苦。
以梵行者之苦,生諸惡、不善雜染,以引後有,可怕,有苦果,當來有生、老死之法,使懲罰彼。
阿難!如是為梵行者之有苦。
而又阿難!雖凡為彼師之苦,及彼聲聞之有苦,但此梵行者之苦,有比此以上之苦果,有比此以上之惱果,加之,更轉向于惡趣也。
是故,阿難!以友之心情不以敵之心情親近我!此應為汝等之長夜利益、幸福。
然者,阿難!如何諸聲聞,以敵[對]之心情而不以友之心情親近師。
阿難!于此,師有為諸聲聞說法;為利益者,為懷慈愍:‘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幸福也。
’[而]彼諸聲聞,不聞、不傾耳、心置其他、而遠離去師之教法。
如是,阿難!諸聲聞于師,以敵之心情不為友之心情親近。
然而,阿難!如何諸聲聞,以友之心情不為敵之心情親近師,阿難!于此,師有為諸聲聞之說法,是為慈愍者,為利益者,以懷慈愍:‘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幸福。
’彼之諸聲聞、谛聽、傾耳、心不置其他,且遠離而不去師之教法。
如是阿難!諸聲聞以友之心情而不為敵之心情親近師。
是故,阿難!以友之心情不為敵之心情親近我,其應為汝等長夜之利益、幸福。
阿難!我誘掖汝等,恰如作壺者,如對未燒之土器,我以責應責者。
賞應賞者而言:凡有堅實者,應其為堅實。
” 世尊如是說已,使歡喜之尊者阿難,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三 希有未曾有法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食後、由行乞歸來,集坐于侍者堂之衆多比丘,起此言談:“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如來增益大神通力者、大威神力者耶!如何是如來般涅槃、斷戲論、斷迷路、盡輪回、超度一切苦、知過去之諸佛;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生;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名;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姓……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為如是住者,彼等之諸世尊是如是解脫者。
”如是言已,尊者阿難如是告彼等諸比丘:“友!如來是希有而具未曾有。
友!如來是未曾有而具未曾有法。
” 然而,實使彼等諸比丘,中斷此言談。
其時,世尊于晡時從獨坐起,至彼侍者堂,至已,坐于所設之坐。
坐已,世尊告諸比丘:“然,諸比丘!汝等今為如何之說話而坐此耶?又汝等如何中斷言談耶?” [諸比丘言:]“世尊!我等食後由行乞歸此,集坐侍者堂,如是起言談:‘希有哉!友!……彼等諸世尊,是如是解脫者也。
’如是言[時],世尊!尊者阿難如是告我等:‘如來……具未曾有法。
’世尊!如是我等之言談被中斷,其時世尊來臨。
” 時,世尊告尊者阿難:“阿難!然者,于此當詳細說彼如來之希有未曾有法。
” [阿難言:]“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有正念、有正知,生兜率身。
’世尊!菩薩有正念、有正知生兜率身,世尊!以此我等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有正念、有正知,住立兜率身。
’世尊!菩薩有正念、有正知住立兜率身。
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之壽有限,住立兜率。
’世尊!菩薩之壽有限,住立兜率身,世尊!我以此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有正念、有正知,從兜率身殁而入母胎’,世尊!菩薩有正念、有正知,從兜率身殁而入母胎,世尊!我以此等受持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親從世尊,如是聞、親受得:‘阿難!菩薩從兜率身殁而入母胎,其時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界之世界,無量廣大光明,超諸天之威神力而出現。
于世界邊之空間、幽隐、暗冥、黑暗處,于彼有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到達之處;其處亦有無量廣大之光明,超諸天之威力而出現。
生其處之諸有情,彼等亦由光明,互相認知——友!其他之諸有情,實有生此——又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