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不斷品
關燈
小
中
大
則身寂、心亦寂。
諸比丘!有時比丘,有喜之意而身寂、心亦寂者,其時,比丘精勤于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輕安等覺支,則身輕安、愉快者心定。
諸比丘!有時比丘,于身輕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定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定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定等覺支,彼如是善觀察定心。
諸比丘!有時比丘,如是善觀察心定,其時,比丘精勤于舍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舍等覺支,其時,于比丘修習圓滿舍等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四念處,如是廣修習者,令圓滿七覺支。
然者,諸比丘,如何修習七覺支,如何廣修習者,而令明與解脫圓滿。
于此,諸比丘!有比丘由離、由離貪、由離滅,向舍離,以修習念等覺支。
修習擇法等覺支……乃至……修習精進等覺支……乃至……修習喜等覺支……乃至……修習輕安等覺支……乃至……修習定等覺支……乃至……由離、由離貪、由離滅、向于舍離,修習舍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如是廣修者,圓滿明與解脫。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一九 身行念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其時,恰是衆多比丘等,食後,由行乞歸來,集坐于侍者堂,生起如是之言談,言:“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由此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而知見身行之念,若修習、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而如是彼諸比丘之言談不息。
其時,恰世尊于日暮,從獨住而起,而往彼侍者堂,往已,坐于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今為如何談說而坐此耶?又雲何如是汝等之談說,令之中斷耶?” “于此,世尊,我等食後,由行乞歸來,集坐于侍者堂,生起如是之言談,言:‘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即由此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而知見身行之念,若修習、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如是其時,因世尊來令我等之言談中斷。
” “然者,諸比丘!身行之念,雲何修習、雲何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于此,諸比丘!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樹下、或至空屋而結跏趺坐,預修正身、現前樹立念。
彼有念入息、有念出息。
或長入息,知‘我長入息’;或長出息,知‘我長出息’;或短入息,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知‘我短出息’。
學‘我覺受全身正在入息’,學‘我覺受全身正在出息’。
學‘我靜寂身行正在入息’,學‘我靜寂身行正在出息’。
斯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凡,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于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為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或行,知‘我在行’;或立,知‘我在立’;或坐,知‘我在坐’;或卧,知‘我在卧’。
或凡如其身之所願[皆]知其如是。
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或往或返亦正知者。
或見前或見後亦正知也。
或屈或伸亦正知。
持僧伽梨衣、缽、衣亦正知者。
于食、飲、啖、嘗亦正知。
于大小便行亦正知。
于行、立、坐、眠、寤、語、默亦正知者。
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以此身體,從足底以上、頭發以下,隻要是皮膚所圍,以觀察充滿種種類之不淨:‘此身中有發、毛、爪、齒、膚、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脾、肺、大小腸、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肪、唾、洟、關節骨液、尿。
’諸比丘!譬如,有兩口之谷袋,充入種種離多之谷類,謂:‘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等。
’如有眼士夫之解觀察此:‘此等是稻、此等是粳,此等是綠豆,此等是豆顆,此等是胡麻,此等是糙米也。
’恰如是,諸比丘!隻要此身被此等物從足底以上頭發以下之皮膚所圍,以觀察充滿諸類之不淨:‘于此身中,是發、毛、爪、齒、膚、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脾、肺、大小腸、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肪、唾、洟、關節骨液、尿。
’如是不放逸,而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如此身之所立、所願,從界觀察:‘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丘!譬如善巧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牝牛于四衢之大街,分分割截如在坐。
諸比丘!恰如是,比丘如此身之所立、所願,從界觀察:‘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彼如是不放逸,而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如被投棄墓場之身體,死而或經一日、或二日、或三日,如見膨脹、青瘀、膿生,彼亦集視斯身者:‘此身亦複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被投棄墓場之身體,如見或被鳥啄,或被鷹啄,或被兀鷹啄,或被犬餐,或被豺餐,或被其他種種生物所餐。
彼集視斯身:‘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見被投棄墓場之身體:[或]骨相連而有肉、血、亦有筋之系,[或]骨雖相連,無肉血淋,而有筋之系,[或]骨雖相連,血、肉已無,而有筋之系,[或]諸骨[已]去連系而散在諸處:手骨、足骨、腳骨、腿骨、腰骨、脊骨、頭蓋骨等為各别矣。
彼集視斯身者:‘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
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一、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是見被投棄墓場之身體,[或]或骨之白化為一種貝白,[或]諸骨僅化為塊,[或]諸骨之幹燥朽敗為粉末。
彼集視斯身:‘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
’彼,如是不放逸……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彼離此身者、由離生喜、樂勝滿、遍滿遍溢,以舉彼之全身,由離生喜樂,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喻巧浴師,或浴師之弟子,以撒浴粉于金屬性之皿,注水而混之,彼浴粉塊,是水分随行,水分行亘,令内外皆充實水分如無流滴。
又如是,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離生喜、樂勝滿、遍滿遍溢,舉彼之全身,由離生喜、樂,令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而修……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以滅尋、伺,而内心靜、安,心有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
彼亦以此身,由定生喜、樂勝滿、遍滿遍溢;舉彼之全身,由定生喜、樂,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喻有水之水池、水泉,而且,東方無水之入口,西方無水之入口,北方無水之入口,南方無水之入口,而天時時惠于驟雨者;其時,由其水池湧出,其水池勝滿、遍滿遍溢泠水,舉其全水池,如令冷水無不普洽。
如是,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定生喜、樂勝滿、遍滿遍充,遍溢;舉彼之全身,由定生喜、樂、而令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而修……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脫喜而住舍,有念,有正知,而由身覺受樂,彼諸聖說:‘舍而有念為樂住。
’成就第三禅而住。
彼以此身,離喜之樂,勝滿遍滿、遍充遍溢,舉彼之全身,離喜之樂,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如,于青蓮華池,或紅蓮華池,或白蓮華池,幾何之青蓮華、或紅蓮華、或白蓮華之發生于水中,生長于水中,不出水面,全沈而養,此等從頂至根,勝滿遍滿、遍勝遍充、遍益泠水,如舉彼全體之青蓮華,或紅蓮華,或白蓮華,水無不普洽。
諸比丘!比丘如是此身離喜之樂,勝滿遍滿、遍充、遍溢,舉彼之全身,令離喜之樂,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修……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舍離樂、舍離苦,又滅以前所有之喜悅、憂惱,而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彼以此身令滿遍淨、遍純之心而住,彼舉全身,遍淨遍純之心,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喻有人以白布蓋頭而坐,舉彼之全身,白布無不普洽。
諸比丘!如是又比丘亦以此身,蓋以遍淨遍純之心而坐,舉彼之全身,遍淨遍純之心,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修……念。
諸比丘!有人修習身行之念、令廣修者,所有明分之諸善法亦在彼中。
諸比丘!譬喻,凡有人,以任何大海令遍滿者,入大海任何諸小川亦在彼中。
諸比丘!如是,又凡有人修身行之念,令廣修之,所有明分之諸善法亦在彼中。
諸比丘!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令廣修,魔得彼之機會,魔得彼之緣矣。
諸比丘!譬喻人以重石塊置于濕土堆中。
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重石塊,當善得[入]濕土堆中之機會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廣修,魔得彼機會,魔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有幹燥無水氣之薪,時,人持來木燧:‘我令生火,我令火現。
’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人以其幹燥無水氣之薪,取木燧相磨令生火,可現火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廣修,魔得彼機會,魔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有全空虛之水瓶,立于台上,其時有人荷水來,諸比丘!對此汝等如何思惟;彼人能得水之倒下(入瓶中)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廣修,魔得彼機會,魔得彼緣。
諸比丘!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之,魔不得彼機會,魔不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以輕糸球?置于完全堅固木制之闩上,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輕糸球,可完全堅牢木制闩上之機會耶?” “不然,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魔不得彼機會。
諸比丘!譬喻有濕氣、水氣之薪,時,人取木燧近至:‘我可令生火,我可令火現。
’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人以其有濕氣、水氣之薪,且取燧木相磨,以可令火生、令火現耶?” “不然,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魔不得彼機會,不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有水瓶,水充滿緣[瓶口]與水平,鳥可飲程度而置台上,其時有人,荷水來,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人能得水之倒下(入瓶中)耶?”“不然,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魔不得彼機會,魔不得彼緣。
諸比丘!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各處應得見證之可能。
諸比丘!譬喻水瓶之充滿,水充滿緣與水平達鳥可飲之程度而置于台上,有力之人從此傾于此處、彼處者,水可(遍)達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處應得見證之可能。
譬喻有平地四角之池,堤塘堅實充滿,水(滿)緣及水平為鳥可飲之時,有力之人于此處彼處決裂堤防者,水應至(各處)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各處應得見證之可能。
諸比丘!譬喻善地之四衢大街,令立于善調嚴駕之車,準備鞭,其乘有巧禦車之調禦師,左手持手索,右手持鞭,如随心所欲而令行。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各處得見證之可能。
諸比丘!修行、修習、廣修、練習、習熟、随習、積習、善精勤身行之念時,可期待此等十功德。
如何為十?克服樂與不樂,而且不許其不樂,絕對征服已起之不樂而住。
克服怖、畏,而且不許其怖、畏,絕對征服已起之怖、畏而住。
忍耐冷、熱、饑、渴、虻、蚊、風熱、蛇等之諸觸,惡樣不歡迎之語路;安住忍受已起身受之苦、刺、粗、辛、不可意、殺人者之不受。
則易得、無苦得、無難得四禅之勝意,而得現法樂住。
得無量之神通,如一已而為多,多已而為一,[或]現,[或]隐,[或]通壁,[或]越籬,[或]串山,無礙而行,猶如于空中;出沒于地中,猶如于水中;行于水上而不沈猶如于地上;于空中結跏趺坐,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大神力、大威德,以手善扪摸彼日月,以身加之[至]梵天界,善轉其自在力。
以超人之清淨天耳界,能聞任何遠近天、人之兩聲。
心知其他諸有情、他人之心。
有貪心以知有貪心;離貪心以知離貪心;有瞋心以知有瞋心;離瞋心以知離瞋心;有癡心以知有癡心;離癡心以知離癡心;略心以知略心;廣心以知廣心;大心以知大心;非大心以知非大心;有上心以知有上心;無上心以知無上心;定心以知定心;非定心以知非定心;解脫心以知解脫心。
随念無量之宿住。
即一生、二生……乃至……如是以并其事情及境遇随念無量之宿住。
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諸衆生于善趣、惡趣之死、生、卑、尊、美、醜,知随業而趣之諸衆生。
諸漏盡為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中自通達、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修行、修習、廣修、習練、習熟、随習、積習、善精勤時,可期待有如是之十功德。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〇 行生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向世尊言:“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應為汝等說行之生,谛聽,善思念,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如是,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獨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刹帝利大家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而修其心。
彼于此等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廣修者,[即]向生彼處。
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婆羅門大家之一族耶……乃至……生于長者大家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
彼于此等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廣修者向生彼處。
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四大王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四大王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
彼于此等諸行、住……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三十三天……乃至……耶摩天……乃至……兜率陀天……乃至……化樂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他化自在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千[界]梵[天]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以遍滿、勝解千[界]梵[天]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譬如有眼之人,描寫一圓形于手掌而觀察,諸比丘!天如是千[界]梵[天]遍滿勝解千世界而住,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轉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二千[界]梵[天]……乃至……三千[界][梵天]……乃至……四千[界]梵[天]……乃至……五千[界]梵[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五千[界]梵[天]亦遍滿勝解五千世界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如有眼之人描寫五圓形于手掌,如是五千[界]梵[天]以遍滿勝解五千世界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五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轉向生于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貝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十千[界]梵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十千[界]梵[天]遍滿、勝解十千世界而住,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譬喻琉璃珠,性淨、八角、善磨之者、置于黃毛氈上,其輝照耀。
諸比丘!恰如是,十千[界]梵[天],遍滿勝解十千世界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十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百千[界]梵[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百千[界]梵[天],遍滿勝解百千世界而住,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譬喻遍浮那提種之金器,彼善巧之工師熔于爐中,甚善加工,置于黃毛氈上者,又輝又光。
諸比丘!恰如是,又百千[界]梵[天]遍滿……百千世界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百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光天……少光天&hellip無量光天……光音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我……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彼聞:‘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阿迦膩吒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阿迦膩吒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已達空無邊處之諸天是長壽久住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向……。
’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已達識無邊處之諸天……已達無所處之諸天……已達非想非非想處之諸天是長壽久住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向……。
’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盡諸漏而無漏;于現法中,自通達、作證、具足心解脫、慧解脫而住。
’彼盡諸漏而無漏;于現法中,自通達、作證、具足心解脫、慧解脫而住。
諸比丘!彼比丘不生于何處,于何處亦不生。
” 世尊如是說已。
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諸比丘!有時比丘,有喜之意而身寂、心亦寂者,其時,比丘精勤于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輕安等覺支,則身輕安、愉快者心定。
諸比丘!有時比丘,于身輕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定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定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定等覺支,彼如是善觀察定心。
諸比丘!有時比丘,如是善觀察心定,其時,比丘精勤于舍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舍等覺支,其時,于比丘修習圓滿舍等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四念處,如是廣修習者,令圓滿七覺支。
然者,諸比丘,如何修習七覺支,如何廣修習者,而令明與解脫圓滿。
于此,諸比丘!有比丘由離、由離貪、由離滅,向舍離,以修習念等覺支。
修習擇法等覺支……乃至……修習精進等覺支……乃至……修習喜等覺支……乃至……修習輕安等覺支……乃至……修習定等覺支……乃至……由離、由離貪、由離滅、向于舍離,修習舍覺支。
諸比丘!如是修習七覺支,如是廣修者,圓滿明與解脫。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一九 身行念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其時,恰是衆多比丘等,食後,由行乞歸來,集坐于侍者堂,生起如是之言談,言:“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由此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而知見身行之念,若修習、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而如是彼諸比丘之言談不息。
其時,恰世尊于日暮,從獨住而起,而往彼侍者堂,往已,坐于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今為如何談說而坐此耶?又雲何如是汝等之談說,令之中斷耶?” “于此,世尊,我等食後,由行乞歸來,集坐于侍者堂,生起如是之言談,言:‘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即由此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而知見身行之念,若修習、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如是其時,因世尊來令我等之言談中斷。
” “然者,諸比丘!身行之念,雲何修習、雲何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于此,諸比丘!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樹下、或至空屋而結跏趺坐,預修正身、現前樹立念。
彼有念入息、有念出息。
或長入息,知‘我長入息’;或長出息,知‘我長出息’;或短入息,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知‘我短出息’。
學‘我覺受全身正在入息’,學‘我覺受全身正在出息’。
學‘我靜寂身行正在入息’,學‘我靜寂身行正在出息’。
斯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凡,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于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為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或行,知‘我在行’;或立,知‘我在立’;或坐,知‘我在坐’;或卧,知‘我在卧’。
或凡如其身之所願[皆]知其如是。
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或往或返亦正知者。
或見前或見後亦正知也。
或屈或伸亦正知。
持僧伽梨衣、缽、衣亦正知者。
于食、飲、啖、嘗亦正知。
于大小便行亦正知。
于行、立、坐、眠、寤、語、默亦正知者。
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以此身體,從足底以上、頭發以下,隻要是皮膚所圍,以觀察充滿種種類之不淨:‘此身中有發、毛、爪、齒、膚、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脾、肺、大小腸、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肪、唾、洟、關節骨液、尿。
’諸比丘!譬如,有兩口之谷袋,充入種種離多之谷類,謂:‘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等。
’如有眼士夫之解觀察此:‘此等是稻、此等是粳,此等是綠豆,此等是豆顆,此等是胡麻,此等是糙米也。
’恰如是,諸比丘!隻要此身被此等物從足底以上頭發以下之皮膚所圍,以觀察充滿諸類之不淨:‘于此身中,是發、毛、爪、齒、膚、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脾、肺、大小腸、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肪、唾、洟、關節骨液、尿。
’如是不放逸,而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如此身之所立、所願,從界觀察:‘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丘!譬如善巧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牝牛于四衢之大街,分分割截如在坐。
諸比丘!恰如是,比丘如此身之所立、所願,從界觀察:‘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彼如是不放逸,而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如被投棄墓場之身體,死而或經一日、或二日、或三日,如見膨脹、青瘀、膿生,彼亦集視斯身者:‘此身亦複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被投棄墓場之身體,如見或被鳥啄,或被鷹啄,或被兀鷹啄,或被犬餐,或被豺餐,或被其他種種生物所餐。
彼集視斯身:‘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定、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見被投棄墓場之身體:[或]骨相連而有肉、血、亦有筋之系,[或]骨雖相連,無肉血淋,而有筋之系,[或]骨雖相連,血、肉已無,而有筋之系,[或]諸骨[已]去連系而散在諸處:手骨、足骨、腳骨、腿骨、腰骨、脊骨、頭蓋骨等為各别矣。
彼集視斯身者:‘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彼,如是不放逸,專精勤住者,令斷此等世俗之念、思惟。
為斷此等,内心安立、安一、專一于等定。
諸比丘!如是始是比丘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譬喻比丘之如是見被投棄墓場之身體,[或]或骨之白化為一種貝白,[或]諸骨僅化為塊,[或]諸骨之幹燥朽敗為粉末。
彼集視斯身:‘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難免如是。
’彼,如是不放逸……修身行之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彼離此身者、由離生喜、樂勝滿、遍滿遍溢,以舉彼之全身,由離生喜樂,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喻巧浴師,或浴師之弟子,以撒浴粉于金屬性之皿,注水而混之,彼浴粉塊,是水分随行,水分行亘,令内外皆充實水分如無流滴。
又如是,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離生喜、樂勝滿、遍滿遍溢,舉彼之全身,由離生喜、樂,令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而修……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以滅尋、伺,而内心靜、安,心有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
彼亦以此身,由定生喜、樂勝滿、遍滿遍溢;舉彼之全身,由定生喜、樂,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喻有水之水池、水泉,而且,東方無水之入口,西方無水之入口,北方無水之入口,南方無水之入口,而天時時惠于驟雨者;其時,由其水池湧出,其水池勝滿、遍滿遍溢泠水,舉其全水池,如令冷水無不普洽。
如是,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定生喜、樂勝滿、遍滿遍充,遍溢;舉彼之全身,由定生喜、樂、而令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而修……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脫喜而住舍,有念,有正知,而由身覺受樂,彼諸聖說:‘舍而有念為樂住。
’成就第三禅而住。
彼以此身,離喜之樂,勝滿遍滿、遍充遍溢,舉彼之全身,離喜之樂,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如,于青蓮華池,或紅蓮華池,或白蓮華池,幾何之青蓮華、或紅蓮華、或白蓮華之發生于水中,生長于水中,不出水面,全沈而養,此等從頂至根,勝滿遍滿、遍勝遍充、遍益泠水,如舉彼全體之青蓮華,或紅蓮華,或白蓮華,水無不普洽。
諸比丘!比丘如是此身離喜之樂,勝滿遍滿、遍充、遍溢,舉彼之全身,令離喜之樂,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修……念。
複次,諸比丘!比丘之舍離樂、舍離苦,又滅以前所有之喜悅、憂惱,而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彼以此身令滿遍淨、遍純之心而住,彼舉全身,遍淨遍純之心,令無不普洽。
諸比丘!譬喻有人以白布蓋頭而坐,舉彼之全身,白布無不普洽。
諸比丘!如是又比丘亦以此身,蓋以遍淨遍純之心而坐,舉彼之全身,遍淨遍純之心,無不普洽。
彼,如是不放逸,修……念。
諸比丘!有人修習身行之念、令廣修者,所有明分之諸善法亦在彼中。
諸比丘!譬喻,凡有人,以任何大海令遍滿者,入大海任何諸小川亦在彼中。
諸比丘!如是,又凡有人修身行之念,令廣修之,所有明分之諸善法亦在彼中。
諸比丘!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令廣修,魔得彼之機會,魔得彼之緣矣。
諸比丘!譬喻人以重石塊置于濕土堆中。
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重石塊,當善得[入]濕土堆中之機會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廣修,魔得彼機會,魔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有幹燥無水氣之薪,時,人持來木燧:‘我令生火,我令火現。
’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人以其幹燥無水氣之薪,取木燧相磨令生火,可現火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廣修,魔得彼機會,魔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有全空虛之水瓶,立于台上,其時有人荷水來,諸比丘!對此汝等如何思惟;彼人能得水之倒下(入瓶中)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不修身行之念,不廣修,魔得彼機會,魔得彼緣。
諸比丘!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之,魔不得彼機會,魔不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以輕糸球?置于完全堅固木制之闩上,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輕糸球,可完全堅牢木制闩上之機會耶?” “不然,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魔不得彼機會。
諸比丘!譬喻有濕氣、水氣之薪,時,人取木燧近至:‘我可令生火,我可令火現。
’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人以其有濕氣、水氣之薪,且取燧木相磨,以可令火生、令火現耶?” “不然,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魔不得彼機會,不得彼緣。
諸比丘!譬喻有水瓶,水充滿緣[瓶口]與水平,鳥可飲程度而置台上,其時有人,荷水來,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彼人能得水之倒下(入瓶中)耶?”“不然,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魔不得彼機會,魔不得彼緣。
諸比丘!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各處應得見證之可能。
諸比丘!譬喻水瓶之充滿,水充滿緣與水平達鳥可飲之程度而置于台上,有力之人從此傾于此處、彼處者,水可(遍)達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處應得見證之可能。
譬喻有平地四角之池,堤塘堅實充滿,水(滿)緣及水平為鳥可飲之時,有力之人于此處彼處決裂堤防者,水應至(各處)耶?” “如是,世尊!”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各處應得見證之可能。
諸比丘!譬喻善地之四衢大街,令立于善調嚴駕之車,準備鞭,其乘有巧禦車之調禦師,左手持手索,右手持鞭,如随心所欲而令行。
諸比丘!又如是,凡有人修身行之念,廣修,彼個個應使通達作證法而善通達作證之,其時時傾心者,于其各處得見證之可能。
諸比丘!修行、修習、廣修、練習、習熟、随習、積習、善精勤身行之念時,可期待此等十功德。
如何為十?克服樂與不樂,而且不許其不樂,絕對征服已起之不樂而住。
克服怖、畏,而且不許其怖、畏,絕對征服已起之怖、畏而住。
忍耐冷、熱、饑、渴、虻、蚊、風熱、蛇等之諸觸,惡樣不歡迎之語路;安住忍受已起身受之苦、刺、粗、辛、不可意、殺人者之不受。
則易得、無苦得、無難得四禅之勝意,而得現法樂住。
得無量之神通,如一已而為多,多已而為一,[或]現,[或]隐,[或]通壁,[或]越籬,[或]串山,無礙而行,猶如于空中;出沒于地中,猶如于水中;行于水上而不沈猶如于地上;于空中結跏趺坐,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大神力、大威德,以手善扪摸彼日月,以身加之[至]梵天界,善轉其自在力。
以超人之清淨天耳界,能聞任何遠近天、人之兩聲。
心知其他諸有情、他人之心。
有貪心以知有貪心;離貪心以知離貪心;有瞋心以知有瞋心;離瞋心以知離瞋心;有癡心以知有癡心;離癡心以知離癡心;略心以知略心;廣心以知廣心;大心以知大心;非大心以知非大心;有上心以知有上心;無上心以知無上心;定心以知定心;非定心以知非定心;解脫心以知解脫心。
随念無量之宿住。
即一生、二生……乃至……如是以并其事情及境遇随念無量之宿住。
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諸衆生于善趣、惡趣之死、生、卑、尊、美、醜,知随業而趣之諸衆生。
諸漏盡為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中自通達、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修行、修習、廣修、習練、習熟、随習、積習、善精勤時,可期待有如是之十功德。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 第一二〇 行生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向世尊言:“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應為汝等說行之生,谛聽,善思念,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如是,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獨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刹帝利大家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而修其心。
彼于此等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廣修者,[即]向生彼處。
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婆羅門大家之一族耶……乃至……生于長者大家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
彼于此等諸行、住、令如是修、如是廣修者向生彼處。
諸比丘!此道此行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四大王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四大王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安置其心、以修其心。
彼于此等諸行、住……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三十三天……乃至……耶摩天……乃至……兜率陀天……乃至……化樂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他化自在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是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千[界]梵[天]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以遍滿、勝解千[界]梵[天]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譬如有眼之人,描寫一圓形于手掌而觀察,諸比丘!天如是千[界]梵[天]遍滿勝解千世界而住,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轉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二千[界]梵[天]……乃至……三千[界][梵天]……乃至……四千[界]梵[天]……乃至……五千[界]梵[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五千[界]梵[天]亦遍滿勝解五千世界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如有眼之人描寫五圓形于手掌,如是五千[界]梵[天]以遍滿勝解五千世界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五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轉向生于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貝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彼聞:‘十千[界]梵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十千[界]梵[天]遍滿、勝解十千世界而住,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譬喻琉璃珠,性淨、八角、善磨之者、置于黃毛氈上,其輝照耀。
諸比丘!恰如是,十千[界]梵[天],遍滿勝解十千世界而住。
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善]遍滿勝解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十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向生彼處。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百千[界]梵[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諸比丘!百千[界]梵[天],遍滿勝解百千世界而住,又有諸衆生生于彼處者,彼等亦遍滿勝解而住。
諸比丘!譬喻遍浮那提種之金器,彼善巧之工師熔于爐中,甚善加工,置于黃毛氈上者,又輝又光。
諸比丘!恰如是,又百千[界]梵[天]遍滿……百千世界而住。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百千[界]梵[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光天……少光天&hellip無量光天……光音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我……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彼聞:‘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阿迦膩吒天……是長壽美麗而多快樂。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身壞命終後生于阿迦膩吒天之一族耶!’彼定其心……向……。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已達空無邊處之諸天是長壽久住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向……。
’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聞:‘已達識無邊處之諸天……已達無所處之諸天……已達非想非非想處之諸天是長壽久住而多快樂。
’而彼如是思惟:‘嗚呼!我……向……。
’ 複次,諸比丘!有比丘信……慧具足。
彼如是思惟:‘嗚呼!我盡諸漏而無漏;于現法中,自通達、作證、具足心解脫、慧解脫而住。
’彼盡諸漏而無漏;于現法中,自通達、作證、具足心解脫、慧解脫而住。
諸比丘!彼比丘不生于何處,于何處亦不生。
” 世尊如是說已。
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