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不斷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丘!此為邪見。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見?諸比丘!我對正見,說二種。
諸比丘!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見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有施,有供養,犧牲,有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諸化生之有情,于世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有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
諸比丘!此是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見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諸比丘!令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為修習聖道結果之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
諸比丘!此等為正見之聖、無漏、出世之道支者也。
有人為斷邪見,為逮得正見,而彼精進者,即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見,有念具足正見而住。
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于此等三法随從、随轉于正見。
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邪思惟了知是邪思惟,正思惟了知是正思惟,彼有其正見。
然而,諸比丘!如何為邪思惟?欲思惟、瞋思惟、害思惟,諸比丘!此等為邪思惟。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思惟?諸比丘!對正思惟,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思惟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諸比丘!如何為正思惟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諸比丘!以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結果之思擇、思惟、專注、細專注、心之專精、語行,諸比丘!此等為正思惟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邪思惟,為獲得正思惟而精進。
彼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思惟,有念成就正思惟而住。
彼有其正念,如是于彼有此等之三法,随從、随轉于正思惟,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是先行者,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邪語了知是邪語,正語了知是正語也。
彼有其正見。
諸比丘!如何為邪語?虛诳語、離間語、粗語、雜穢語,諸比丘!此等為邪語。
諸比丘!如何為正語?諸比丘!正語,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語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語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正語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因為遠離虛诳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諸比丘!此等為正語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諸比丘!如何為正語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諸比丘!成就彼聖心、無漏心、聖道者,為修習聖道結果之四種語惡行之不樂、離樂、别離樂、遠離,諸比丘!此等為正語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邪語,為獲得正語而精進。
彼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語,有念成就正語而住。
彼有其正念,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從、随轉于正語,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者也。
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了知邪業為邪業,了知正業為正業也。
彼有其正見。
諸比丘!如何為邪業?于殺生,不與取,愛欲之邪行,諸比丘!此等為邪行也。
諸比丘!如何為正業?諸比丘!正業,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業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諸比丘!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于愛欲遠離邪行,諸比丘!此等為正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也。
諸比丘!如何為正業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諸比丘!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之結果,三種身惡行之不樂、離樂、别離樂、遠離,諸比丘!此等為正業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業行,為成就正業而精進。
彼有其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業,有念成就正業而住。
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從、随轉于正業,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者。
而,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邪命了知是邪命,正命了知是正命也。
彼有其正見。
諸比丘!如何為邪命?以欺騙、饒說、占相、騙詐、利之熱求,諸比丘!此等為邪命。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命?諸比丘!正命,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命之之聖、無漏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于此,諸比丘!有聖弟子斷邪命,正命以養命。
于此,諸比丘!有正命有漏而福分、有持依果者。
諸比丘!如何為正命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諸比丘!成就彼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之結果,邪命之不樂、離樂,别離樂、遠離,諸比丘!此等為正命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邪命,為成就正命而精進。
彼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命,有念成就正命而住。
彼有其正命。
如是彼有此等三法,随從、随轉正命,謂:正見、精進、正命。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者也。
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諸比丘!由正見而起正思惟。
由正思惟而起正語,由正語而起正業,由正業而起正命,由正命而起正精進,由正精進而起正念,由正念而起正定,由正定而起正智,由正智而起正解脫。
諸比丘!如是有八支具足之學、道迹,有十支具足之阿羅漢。
然,諸比丘!正見為行者也。
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諸比丘!于正見[之前]邪見滅。
如是彼緣邪見而起之種種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見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于正思惟[之前]邪思惟滅。
如是彼緣邪思惟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緣正思惟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于正語[之前]邪語滅。
如是彼緣邪語而起種種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語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業[之前]邪業滅。
如是彼緣邪業而起種種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業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命[之前]邪命滅。
如是彼緣邪命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命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精進[正前]邪精進滅;如是彼緣邪精進而起種種之惡、不善之法,彼滅此等;而緣正精進以至修習之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念[之前]邪念滅。
如是彼緣邪念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念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定[之前]邪定滅。
如是彼緣邪定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定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智[之前]邪智滅。
如是彼緣邪智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智以至修習之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解脫[之前]邪解脫滅。
如是彼緣邪解脫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解脫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如是有二十善分、二十不善分。
令轉大四十法門。
[而且]無由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乃至世界之任何者而轉。
諸比丘!若或有沙門、或婆羅門,認為應诽難、诽議此四十法門者,于現世應令至非難彼之十具法之說、随說。
若非難尊者正見者,而有邪見之沙門、婆羅門,由彼等應恭敬尊者,由彼等應尊重尊者。
若非難尊者正思惟者,而有邪思惟之沙門、婆羅門,由彼等應恭敬尊者,由彼等應尊重尊者。
若非難尊者正語者,而……尊重。
若非難尊者正業……尊重。
若……正命……尊重。
若……正精進……尊重。
若……正念……尊重。
若……正定……尊重。
若……正智……尊重。
若非難尊者正解脫者,而彼有邪解脫諸沙門、婆羅門,由彼等應恭敬尊者,由彼等應尊重尊者。
諸比丘!彼若有沙門、或婆羅門,認為應诽難、诽議此大四十法門者,于現世,彼應至诽難此等十具法之說、随說。
諸比丘!雖彼之諸奧伽羅(住人)越沙般若及無因論者、無作論者、虛無論者,彼等尚不認為可诽難、诽議大四十法門。
所以者何?是怖畏難責、忿怒、攻擊。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八 入出息念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于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與甚多善善證悟之長老弟子共住。
即: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劫賓那、尊者大純陀、尊者阿那律、尊者離婆多、及尊者阿難,乃至共其他善善證悟之長老弟子。
适逢此時,諸長老比丘等,正教授、教誡諸新學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十比丘,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二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三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四十比丘。
彼等新學比丘,受諸長老比丘之教授,教誡,漸漸了知殊勝之深妙。
此時,恰逢其日是十五布薩日,當自恣,正滿月之夜中,世尊為比丘衆所圍繞,露地而坐。
其時,世尊周見一座默然之比丘衆,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我精勤于此正行。
諸比丘!我心精勤于此正行。
是故諸比丘!汝等更為得未得,為到未到,為證未證而以精勤精進。
我于四個月後之迦剌底迦月之滿月,當歸來此舍衛城。
”此地方之諸比丘等,聞世尊于四個月後之滿月,歸來此舍衛城。
彼等,此地方之諸比丘,即仰待世尊來舍衛城。
而彼等諸長老比丘,即更盛行教授、教誡新學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二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教授、教誡三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四十比丘。
而彼等新學比丘,受長老比丘等之教授、教誡,漸漸了知殊勝之深妙。
時,又恰逢其日,為十五日當布薩,于四個月後之迦剌底迦月之正滿月夜,世尊受比丘衆所圍繞,露地而坐。
其時,世尊周見一座默然之比丘衆,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此衆不饒舌。
諸比丘!此衆不饒舌。
要安立于清淨之真谛。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是應恭敬、尊重、供養合掌之,如是衆為世間之福田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布施此者]少施亦成果多,多施更多,是如是之衆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如世間之不容易見得如是衆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如為見彼,有持飲料行幾由旬之價值,是如是之衆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是如是之類也。
諸比丘!此衆,是如是之類也。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阿羅漢,漏盡,得究竟,應作所作,舍棄重擔,獲得己利,遍盡有結,有正慧而解脫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遍盡五下分結,為化生善般涅槃,由彼世界不還者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遍盡三結,以微薄貪、瞋、癡,為一來,有唯一次還來此世間,以盡苦際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遍盡三結,有預流不堕惡趣者,決定者,可趣正覺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念處,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正勤,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神足,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五根,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修習五力,于精進,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七覺支,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八支聖道,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慈,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悲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喜,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舍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諸比丘衆中,有精進修不淨[觀],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無常想,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入出息念,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修習、廣修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諸比丘!修習、廣修入出息念者,令圓滿四念處。
修習、廣修四念處者,令圓滿七覺支。
修習、廣修七覺支者,令圓滿明與解脫。
然!諸比丘!如何令修習入出息耶?如何令廣修耶?如何有大果、有大功德耶?諸比丘!于此有比丘,或住森林,或住樹下,或住空屋,結跏趺坐,身向正直,令現前樹立念。
彼實有念而入息、有念而出息。
或自長入息而知覺‘我在長入息’,或長出息而知覺‘我在長出息’,或短入息而知覺‘我在短入息’,或知覺短出息而知覺‘我在短出息’。
‘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學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學寂身行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喜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喜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樂正在入息’,‘我學覺受樂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學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學寂心行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心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入息’,‘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入息’,‘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離貪正在入息’,‘我學随觀離貪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滅正在入息’,‘我學随觀滅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入息’,‘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出息’。
諸比丘!如是修出入息念,如是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入出息?如何廣修而令圓滿四念處耶?諸比丘!有時比丘之或正在長入息,覺知‘我長入息’;或正在長出息,覺知‘我長出息’;或正在短入息,覺知‘我短入息’;或正在短出息,覺知‘我短出息’。
‘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學令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學令寂身行正在出息’。
[如是]身正在随觀于身。
諸比丘!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于此諸身中,稱為身。
即入出息也。
是故諸比丘!其時,比丘于身随觀身,有精專、有正知、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有時比丘‘我學覺受喜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喜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樂正在入息’,‘我學覺受樂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學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學寂心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諸受正在随觀受。
諸比丘!此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于此諸受中,稱為受。
即對于諸入出息,為善作意也。
是故,諸比丘!于諸受正在随觀受,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有時,諸比丘‘我學覺受心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入息’,‘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出息’。
[如是]于心正在随觀心。
諸比丘!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不言失念、不正知者之修習入出息念。
是故,諸比丘!于心正在随觀心,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有時比丘,‘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入息’,‘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離貪正在……’,‘我[學]随觀滅正在……’,‘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入息’,‘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出息’。
[如是]于諸法随觀諸法。
諸比丘!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彼斷其貪、憂,以慧見此,有善觀察。
是故,諸比丘!于諸法随觀法,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如是廣修而令圓滿四念處。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四念處?如何廣修而令圓滿七覺支耶?諸比丘!有時,于比丘之身随觀身,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其時,彼念,樹立令不失念。
諸比丘!有時,比丘之念,令樹立不失念者,時,比丘精勤于念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念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念等覺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
諸比丘!有時,比丘有如是念而住。
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者。
其時,比丘精進擇法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擇法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擇法等覺支,彼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精進不系着之精進。
諸比丘!有時比丘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不精進系着之精進者,精進等覺支,其時,則比丘于精勤。
其時,比丘修習精進等覺支。
其時,比丘修習圓滿精進等覺支。
以精勤之精進者,不味着而喜生。
諸比丘!時,有比丘,以精勤之精進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喜等覺支。
其時,比丘修習喜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喜等覺支,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諸比丘!有時比丘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時,比丘精勤于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輕安覺支,則身輕安、愉快者心定。
諸比丘!有時,于比丘身輕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時,比丘精勤定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定等覺支。
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定等覺支。
彼如是善觀察定之心。
諸比丘!有時比丘如是善觀察心之定。
其時,比丘精勤于舍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舍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舍等覺支。
諸比丘!有時于諸受……乃至……于諸法,随觀法,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其時,彼令念确立而無失念。
諸比丘!有時比丘令念之确定而無有失念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念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念等覺支,其時,于比丘修習圓滿念等覺支,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
諸比丘!有時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
其時,比丘精勤于擇法覺支,其時,比丘修習擇法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擇法等覺支,彼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以精勤不系着之精進。
諸比丘!有時比丘,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以精勤不系着之精進者,其時,比丘精進于精進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精進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精進等覺支,以精勤于精進者,不味着而喜生。
諸比丘!有時比丘精勤于精進、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喜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喜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喜等覺支,有喜意者,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見?諸比丘!我對正見,說二種。
諸比丘!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見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有施,有供養,犧牲,有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諸化生之有情,于世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有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
諸比丘!此是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見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諸比丘!令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為修習聖道結果之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
諸比丘!此等為正見之聖、無漏、出世之道支者也。
有人為斷邪見,為逮得正見,而彼精進者,即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見,有念具足正見而住。
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于此等三法随從、随轉于正見。
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邪思惟了知是邪思惟,正思惟了知是正思惟,彼有其正見。
然而,諸比丘!如何為邪思惟?欲思惟、瞋思惟、害思惟,諸比丘!此等為邪思惟。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思惟?諸比丘!對正思惟,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思惟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諸比丘!如何為正思惟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諸比丘!以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結果之思擇、思惟、專注、細專注、心之專精、語行,諸比丘!此等為正思惟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邪思惟,為獲得正思惟而精進。
彼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思惟,有念成就正思惟而住。
彼有其正念,如是于彼有此等之三法,随從、随轉于正思惟,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是先行者,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邪語了知是邪語,正語了知是正語也。
彼有其正見。
諸比丘!如何為邪語?虛诳語、離間語、粗語、雜穢語,諸比丘!此等為邪語。
諸比丘!如何為正語?諸比丘!正語,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語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語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正語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因為遠離虛诳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諸比丘!此等為正語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而,諸比丘!如何為正語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諸比丘!成就彼聖心、無漏心、聖道者,為修習聖道結果之四種語惡行之不樂、離樂、别離樂、遠離,諸比丘!此等為正語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邪語,為獲得正語而精進。
彼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語,有念成就正語而住。
彼有其正念,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從、随轉于正語,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者也。
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了知邪業為邪業,了知正業為正業也。
彼有其正見。
諸比丘!如何為邪業?于殺生,不與取,愛欲之邪行,諸比丘!此等為邪行也。
諸比丘!如何為正業?諸比丘!正業,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業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諸比丘!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于愛欲遠離邪行,諸比丘!此等為正業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也。
諸比丘!如何為正業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諸比丘!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之結果,三種身惡行之不樂、離樂、别離樂、遠離,諸比丘!此等為正業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業行,為成就正業而精進。
彼有其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業,有念成就正業而住。
彼有其正念。
如是彼有此等之三法,随從、随轉于正業,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者。
而,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邪命了知是邪命,正命了知是正命也。
彼有其正見。
諸比丘!如何為邪命?以欺騙、饒說、占相、騙詐、利之熱求,諸比丘!此等為邪命。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命?諸比丘!正命,我亦說二種。
諸比丘!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諸比丘!正命之之聖、無漏而有道支。
然,諸比丘!如何為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于此,諸比丘!有聖弟子斷邪命,正命以養命。
于此,諸比丘!有正命有漏而福分、有持依果者。
諸比丘!如何為正命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諸比丘!成就彼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之結果,邪命之不樂、離樂,别離樂、遠離,諸比丘!此等為正命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彼為斷邪命,為成就正命而精進。
彼有其正精進。
彼有念而斷邪命,有念成就正命而住。
彼有其正命。
如是彼有此等三法,随從、随轉正命,謂:正見、精進、正命。
然,諸比丘!正見為先行者也。
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諸比丘!由正見而起正思惟。
由正思惟而起正語,由正語而起正業,由正業而起正命,由正命而起正精進,由正精進而起正念,由正念而起正定,由正定而起正智,由正智而起正解脫。
諸比丘!如是有八支具足之學、道迹,有十支具足之阿羅漢。
然,諸比丘!正見為行者也。
諸比丘!如何正見為先行者?諸比丘!于正見[之前]邪見滅。
如是彼緣邪見而起之種種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見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于正思惟[之前]邪思惟滅。
如是彼緣邪思惟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緣正思惟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于正語[之前]邪語滅。
如是彼緣邪語而起種種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語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業[之前]邪業滅。
如是彼緣邪業而起種種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業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命[之前]邪命滅。
如是彼緣邪命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命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精進[正前]邪精進滅;如是彼緣邪精進而起種種之惡、不善之法,彼滅此等;而緣正精進以至修習之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念[之前]邪念滅。
如是彼緣邪念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念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定[之前]邪定滅。
如是彼緣邪定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定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智[之前]邪智滅。
如是彼緣邪智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智以至修習之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正解脫[之前]邪解脫滅。
如是彼緣邪解脫而起種種之惡、不善法,彼滅此等;而緣正解脫以至修習遍滿種種之善法。
諸比丘!如是有二十善分、二十不善分。
令轉大四十法門。
[而且]無由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乃至世界之任何者而轉。
諸比丘!若或有沙門、或婆羅門,認為應诽難、诽議此四十法門者,于現世應令至非難彼之十具法之說、随說。
若非難尊者正見者,而有邪見之沙門、婆羅門,由彼等應恭敬尊者,由彼等應尊重尊者。
若非難尊者正思惟者,而有邪思惟之沙門、婆羅門,由彼等應恭敬尊者,由彼等應尊重尊者。
若非難尊者正語者,而……尊重。
若非難尊者正業……尊重。
若……正命……尊重。
若……正精進……尊重。
若……正念……尊重。
若……正定……尊重。
若……正智……尊重。
若非難尊者正解脫者,而彼有邪解脫諸沙門、婆羅門,由彼等應恭敬尊者,由彼等應尊重尊者。
諸比丘!彼若有沙門、或婆羅門,認為應诽難、诽議此大四十法門者,于現世,彼應至诽難此等十具法之說、随說。
諸比丘!雖彼之諸奧伽羅(住人)越沙般若及無因論者、無作論者、虛無論者,彼等尚不認為可诽難、诽議大四十法門。
所以者何?是怖畏難責、忿怒、攻擊。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八 入出息念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于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與甚多善善證悟之長老弟子共住。
即: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劫賓那、尊者大純陀、尊者阿那律、尊者離婆多、及尊者阿難,乃至共其他善善證悟之長老弟子。
适逢此時,諸長老比丘等,正教授、教誡諸新學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十比丘,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二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三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四十比丘。
彼等新學比丘,受諸長老比丘之教授,教誡,漸漸了知殊勝之深妙。
此時,恰逢其日是十五布薩日,當自恣,正滿月之夜中,世尊為比丘衆所圍繞,露地而坐。
其時,世尊周見一座默然之比丘衆,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我精勤于此正行。
諸比丘!我心精勤于此正行。
是故諸比丘!汝等更為得未得,為到未到,為證未證而以精勤精進。
我于四個月後之迦剌底迦月之滿月,當歸來此舍衛城。
”此地方之諸比丘等,聞世尊于四個月後之滿月,歸來此舍衛城。
彼等,此地方之諸比丘,即仰待世尊來舍衛城。
而彼等諸長老比丘,即更盛行教授、教誡新學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二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教授、教誡三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授、教誡四十比丘。
而彼等新學比丘,受長老比丘等之教授、教誡,漸漸了知殊勝之深妙。
時,又恰逢其日,為十五日當布薩,于四個月後之迦剌底迦月之正滿月夜,世尊受比丘衆所圍繞,露地而坐。
其時,世尊周見一座默然之比丘衆,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此衆不饒舌。
諸比丘!此衆不饒舌。
要安立于清淨之真谛。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是應恭敬、尊重、供養合掌之,如是衆為世間之福田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布施此者]少施亦成果多,多施更多,是如是之衆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如世間之不容易見得如是衆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諸比丘!此衆,如為見彼,有持飲料行幾由旬之價值,是如是之衆也。
諸比丘!此比丘衆,是如是之類也。
諸比丘!此衆,是如是之類也。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阿羅漢,漏盡,得究竟,應作所作,舍棄重擔,獲得己利,遍盡有結,有正慧而解脫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遍盡五下分結,為化生善般涅槃,由彼世界不還者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遍盡三結,以微薄貪、瞋、癡,為一來,有唯一次還來此世間,以盡苦際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遍盡三結,有預流不堕惡趣者,決定者,可趣正覺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念處,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正勤,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神足,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五根,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修習五力,于精進,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七覺支,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八支聖道,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慈,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悲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喜,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舍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諸比丘衆中,有精進修不淨[觀],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無常想,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入出息念,精進而住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諸比丘!修習、廣修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諸比丘!修習、廣修入出息念者,令圓滿四念處。
修習、廣修四念處者,令圓滿七覺支。
修習、廣修七覺支者,令圓滿明與解脫。
然!諸比丘!如何令修習入出息耶?如何令廣修耶?如何有大果、有大功德耶?諸比丘!于此有比丘,或住森林,或住樹下,或住空屋,結跏趺坐,身向正直,令現前樹立念。
彼實有念而入息、有念而出息。
或自長入息而知覺‘我在長入息’,或長出息而知覺‘我在長出息’,或短入息而知覺‘我在短入息’,或知覺短出息而知覺‘我在短出息’。
‘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學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學寂身行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喜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喜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樂正在入息’,‘我學覺受樂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學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學寂心行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心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入息’,‘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入息’,‘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離貪正在入息’,‘我學随觀離貪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滅正在入息’,‘我學随觀滅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入息’,‘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出息’。
諸比丘!如是修出入息念,如是廣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入出息?如何廣修而令圓滿四念處耶?諸比丘!有時比丘之或正在長入息,覺知‘我長入息’;或正在長出息,覺知‘我長出息’;或正在短入息,覺知‘我短入息’;或正在短出息,覺知‘我短出息’。
‘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學令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學令寂身行正在出息’。
[如是]身正在随觀于身。
諸比丘!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于此諸身中,稱為身。
即入出息也。
是故諸比丘!其時,比丘于身随觀身,有精專、有正知、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有時比丘‘我學覺受喜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喜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樂正在入息’,‘我學覺受樂正在出息’。
‘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學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學寂心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諸受正在随觀受。
諸比丘!此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于此諸受中,稱為受。
即對于諸入出息,為善作意也。
是故,諸比丘!于諸受正在随觀受,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有時,諸比丘‘我學覺受心正在入息’,‘我學覺受心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勝喜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入息’,‘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出息’。
[如是]于心正在随觀心。
諸比丘!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不言失念、不正知者之修習入出息念。
是故,諸比丘!于心正在随觀心,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有時比丘,‘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入息’,‘我學随觀無常正在出息’。
‘我學随觀離貪正在……’,‘我[學]随觀滅正在……’,‘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入息’,‘我學随觀出離正在出息’。
[如是]于諸法随觀諸法。
諸比丘!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彼斷其貪、憂,以慧見此,有善觀察。
是故,諸比丘!于諸法随觀法,其時,比丘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如是廣修而令圓滿四念處。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四念處?如何廣修而令圓滿七覺支耶?諸比丘!有時,于比丘之身随觀身,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其時,彼念,樹立令不失念。
諸比丘!有時,比丘之念,令樹立不失念者,時,比丘精勤于念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念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念等覺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
諸比丘!有時,比丘有如是念而住。
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者。
其時,比丘精進擇法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擇法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擇法等覺支,彼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精進不系着之精進。
諸比丘!有時比丘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不精進系着之精進者,精進等覺支,其時,則比丘于精勤。
其時,比丘修習精進等覺支。
其時,比丘修習圓滿精進等覺支。
以精勤之精進者,不味着而喜生。
諸比丘!時,有比丘,以精勤之精進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喜等覺支。
其時,比丘修習喜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喜等覺支,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諸比丘!有時比丘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時,比丘精勤于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輕安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輕安覺支,則身輕安、愉快者心定。
諸比丘!有時,于比丘身輕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時,比丘精勤定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定等覺支。
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定等覺支。
彼如是善觀察定之心。
諸比丘!有時比丘如是善觀察心之定。
其時,比丘精勤于舍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舍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舍等覺支。
諸比丘!有時于諸受……乃至……于諸法,随觀法,有精專、有正知、有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其時,彼令念确立而無失念。
諸比丘!有時比丘令念之确定而無有失念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念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念等覺支,其時,于比丘修習圓滿念等覺支,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
諸比丘!有時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
其時,比丘精勤于擇法覺支,其時,比丘修習擇法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擇法等覺支,彼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以精勤不系着之精進。
諸比丘!有時比丘,以慧審察、審思其法,為遍入思惟,以精勤不系着之精進者,其時,比丘精進于精進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精進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精進等覺支,以精勤于精進者,不味着而喜生。
諸比丘!有時比丘精勤于精進、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時,比丘精勤于喜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喜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圓滿喜等覺支,有喜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