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不斷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眼可識之色,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耳可識之聲,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耳可識之聲,如諸不善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耳可識之聲,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耳可識之聲,如諸不善減退,諸善增廣者,如是類之耳可識之聲,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耳可識之聲,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鼻可識之香,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鼻可識之香,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鼻可識之香,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鼻可識之香,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之鼻可識之香,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鼻可識之香,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舌可識之味,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舌可識之味,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舌可識之味,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舌可識之味,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之舌可識之味,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舌可識之味,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身可識之所觸,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身可識之所觸,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身可識之所觸,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身可識之所觸,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身可識之所觸,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身可識之所觸,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意可識之法,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意可識之法,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意可識之法,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意可識之法,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意可識之法,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意可識之法,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我對世尊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如是詳證知之。
”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對我此略說,不作廣分别之義理,如是善廣證知之。
我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眼可識之色,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皆如上文]……我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意可識之法,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舍利弗!對我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應如是詳觀之。
‘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團食,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床座,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村,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町,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都市,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國,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人,應習與不應習也。
’” 如是說時,尊者舍利弗,如是白世尊:“世尊!我對世尊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如是詳證知之。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衣,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衣,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衣,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之衣,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團食……’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床座……’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村……’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町……’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都市……’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國……’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人……’以如是緣而說。
世尊!我對世尊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如是詳證知之。
”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我所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汝詳證知也。
如是我又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而說?舍利弗!為習衣,如諸不善法增廣……以如是緣而說也。
如是我又說:‘舍利弗!我說二種床座,應習與不應習……乃至……如是類之床座,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床座,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村,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村,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町,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町,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都市,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國,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國,應習。
……乃至……舍利弗!我說二種人,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而說?舍利弗!……以如是緣而說也。
舍利弗!我所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應如是詳觀之。
舍利弗!若一切之刹帝利,對我如是略說之義理,如是詳證知者,彼等一切刹帝利之長夜,應為利益、幸福。
舍利弗!若一切之婆羅門……乃至……毗舍……乃至……舍利弗!若一切之首陀羅,對我如是略說之義理,如是詳證知者,彼等首陀羅之長夜,應為利益、幸福。
舍利弗!若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世界,對我如是略說之義理,如是證知者,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等世界之長夜,應為利益、幸福。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尊者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五 多界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世尊乃如是說: “諸比丘!凡諸怖畏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困厄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過患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諸比丘!譬如,或葭葺之家屋,由草葺出火者,諸重閣,假令上下塗抹以防風,門戶雖堅固締關、閉窗,亦能燒起,恰是如此。
諸比丘!凡諸怖畏之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困厄之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過患之起,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如是,諸比丘!愚者有怖畏,賢者無怖畏。
愚者有困厄,賢者無困厄。
愚者有過患,賢者無過患。
諸比丘!賢者無怖畏,賢者無困厄,賢者無過患。
諸比丘!故‘我等應為賢者,應為有思慮者。
’如是,諸比丘!汝等應修學。
”如是說時,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世尊!然,于如何範圍,可雲賢者有思慮之比丘?”[世尊曰:]“阿難!隻要比丘有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者,于如是之範圍,阿難!可雲為賢者有思慮之比丘也。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之範圍,可雲有界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阿難!此等之十八界: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所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十八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可雲有界善巧之比丘也。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阿難!此等之六界:即地界、水界、風界、火界、空界、識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六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阿難!此等之六界:即樂界、苦界、喜界、憂界、舍界、無明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六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有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此等之六界:即欲界、出離界、恚界、無恚界、害界、無害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六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為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此等之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三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耶?” [世尊曰:]“阿難!有。
此等之二界:即有為界與無為界也。
阿難!隻要此等之二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之範圍,可雲處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阿難!又有此等六内外處:即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所觸、意與諸法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六内外處,于如是之範圍,可雲處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範圍,可雲緣起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于此,阿難!有比丘如是知:此有時即彼有;此生時即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時即彼滅;即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愁之生也。
如是有彼一切苦蘊之集。
然而,無明之無餘離欲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愁滅也。
如是,此一切苦蘊滅。
阿難!于如是之範圍,實可雲緣起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之範圍,可雲處、非處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阿難!于此有比丘,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認為一切行是常者,無如是處。
’知‘有處:凡夫之認為一切行是常,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認為一切行是樂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處:凡夫之認為一切行是樂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認為一切行有我,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認為一切法有我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奪母之命者,無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奪父之命者……乃至……奪阿羅漢之命者……乃至……’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惡心令出如來之身血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之惡心者,令出如來之身血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令破僧伽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之令破僧伽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仰望其他大師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之仰望其他大師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一世界于非前、非後出世二阿羅漢、正等覺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于一世界出生一阿羅漢、正等覺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一世界于非前、非後,出生二轉輪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于一世界出生一轉輪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成為阿羅漢、正等覺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阿羅漢、正等覺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成為轉輪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轉輪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成為帝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帝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為魔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魔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為梵天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梵天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為惡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為惡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無如是處、無容:語惡行之人……乃至……意惡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惡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為善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為善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語善行之人……乃至……意善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善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成就惡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成就惡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語成就惡行之人……乃至……意成就惡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成就惡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處、險處、地獄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成就善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成就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語成就善行之人……乃至……意成就善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成就之善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有如是處。
’阿難!應于如是之範圍,可雲處、非處善巧之比丘也。
” [世尊]如是說已,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希有哉!世尊!未曾哉!世尊!世尊!應以如何名此教法?” [世尊曰:]“是故,阿難!汝應受持此教法為多界[經、]四轉[經、]法鏡[經、]不死鼓[經、]無上戰勝[經。
]” 世尊如是說已,尊者阿難歡喜,而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六 仙吞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仙吞山。
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汝等不見此耶婆羅負重山乎?”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負重山亦曾有其他之稱呼、有其他之施設,諸比丘!汝等不見此般達瓦(白善)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白善山亦曾有其他之稱呼、其他之施設。
諸比丘!汝等見此耶普羅(廣普)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廣普山亦曾有其他之稱呼、其他之施設。
諸比丘!汝等不見此義奢屈多(靈鹫)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靈鹫亦曾有其他之稱呼、其他之施設。
諸比丘!汝等不見此伊屍義利(仙吞)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仙吞山,[自古]有其稱呼、有其施設。
” “諸比丘!往昔有五百人之獨覺,久住仙吞山。
彼等入時雖見此山,入已即不見。
衆人見此已,如是言:‘此山吞噬此等諸仙人。
’如是始有仙吞、仙吞之稱呼。
諸比丘![我]應說諸獨覺之名;[我]應贊諸獨覺之名;諸比丘![我]應示諸獨覺之名;聞此應善思念之。
” 彼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 世尊乃如是曰: “諸比丘!有名為阿利吒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婆利吒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多伽羅屍迦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耶沙新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善觀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密耶達新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乾陀羅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品陀羅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宇巴沙婆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尼達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達達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斯達越多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巴義達多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彼諸有情之精 無瞋恚亦無欲 獨自以成妙覺 無箭苦上勝人 應聽我說彼名: 阿利叱,婆利吒,多伽屍迦 耶沙新,善觀,密耶達新佛 乾陀羅,品多羅,宇巴沙婆 尼達,達達,須達越多,巴義達多 須無婆,須婆,鳴陀羅,阿達馬 阿達斯鳴迦,阿尼迦,須達多 為諸獨覺而盡有因。
濱遇與濱迦有大威德。
兩奢利及阿達迦是牟尼。
又憍薩羅佛亦有須巴富。
宇婆禮密與彼之禮密及彼之珊達奢達, 真如離塵而又賢。
賢征服裡暗志多及安伽、胖伽, 并有郁提志多。
跋屍斷苦根之取, 阿跋羅志多打勝魔力。
薩陀、跋越他,沙羅般迦,摩韓沙, 郁奢迦摩耶及阿屍陀,阿那沙越, 有摩老摩耶及斷慢之般陀馬, 達達帝弗多,義馬羅,啟多摩。
啟多摩婆羅迦及摩旦迦,阿利耶, 亦有阿周達與阿周達迦摩夫耶摩伽, 斯曼迦羅,達毗羅,斯跋帝帝達,阿沙去徘 啟摩美羅達及蘇羅達, 都蘭那耶,山迦而又有郁奢 其他為牟尼,沙伊徘為無上出離者。
有阿難陀,難陀,宇婆難陀, 十二人之婆羅堕越阇為最後身者。
菩提,摩诃那摩,是上勝有須之 屍勤,秀麗之婆羅堕越阇 帝須跋提沙有斷結,宇婆屍達利 斷愛。
又屍達利亦然。
曼迦羅為佛陀,超越貪。
宇沙婆切除苦根網。
宇巴尼達成寂止句、宇普沙達、孫達羅、薩奢那摩 阇達,旃達,拔陀摩,郁跋羅及 跋陀無達羅,拉去陀并跋婆達, 摩那達多,蘇美陀,義達羅迦 乃至康洽佛,心善解脫。
有此等及其他之大威德, 諸獨覺以盡有因。
等皆越欲為大仙。
稽首般涅槃無限者。
” 第一一七 大四十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諸比丘白世尊:“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當為汝等說聖正定之方便及共資助。
谛聽,善思念之,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然者,諸比丘!如何是方便及共資助聖正定?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諸比丘!由此等七支,可令資助其心一境性。
諸比丘!此稱共聖正定之方便,共名為資助。
然,諸比丘!須先行正見。
諸比丘!如何須先行正見?須了知邪見是邪見,須了知正見是正見,于彼有其正見。
然而,諸比丘!如何為邪見?無施,無供養,無犧牲,無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之有情,于世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
諸比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耳可識之聲,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耳可識之聲,如諸不善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耳可識之聲,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耳可識之聲,如諸不善減退,諸善增廣者,如是類之耳可識之聲,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耳可識之聲,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鼻可識之香,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鼻可識之香,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鼻可識之香,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鼻可識之香,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之鼻可識之香,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鼻可識之香,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舌可識之味,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舌可識之味,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舌可識之味,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舌可識之味,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之舌可識之味,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舌可識之味,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身可識之所觸,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身可識之所觸,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身可識之所觸,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身可識之所觸,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身可識之所觸,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身可識之所觸,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意可識之法,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意可識之法,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意可識之法,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意可識之法,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意可識之法,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意可識之法,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世尊!我對世尊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如是詳證知之。
”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對我此略說,不作廣分别之義理,如是善廣證知之。
我實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眼可識之色,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皆如上文]……我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意可識之法,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也。
舍利弗!對我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應如是詳觀之。
‘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團食,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床座,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村,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町,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都市,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國,應習與不應習。
舍利弗!我說二種人,應習與不應習也。
’” 如是說時,尊者舍利弗,如是白世尊:“世尊!我對世尊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如是詳證知之。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如是說?世尊!為習衣,如諸不善法增廣,諸善法減退者,如是類之衣,不應習也。
然,世尊!為習衣,如諸不善法減退,諸善法增廣者,如是類之衣,應習也。
世尊如是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團食……’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床座……’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村……’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町……’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都市……’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國……’以如是緣而說。
‘舍利弗!我說二種人……’以如是緣而說。
世尊!我對世尊此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如是詳證知之。
”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我所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汝詳證知也。
如是我又說:‘舍利弗!我說二種衣,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而說?舍利弗!為習衣,如諸不善法增廣……以如是緣而說也。
如是我又說:‘舍利弗!我說二種床座,應習與不應習……乃至……如是類之床座,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床座,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村,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村,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町,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町,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都市,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國,不應習。
……乃至……如是類之國,應習。
……乃至……舍利弗!我說二種人,應習與不應習。
’以緣何而說?舍利弗!……以如是緣而說也。
舍利弗!我所略說,不詳分别之義理,應如是詳觀之。
舍利弗!若一切之刹帝利,對我如是略說之義理,如是詳證知者,彼等一切刹帝利之長夜,應為利益、幸福。
舍利弗!若一切之婆羅門……乃至……毗舍……乃至……舍利弗!若一切之首陀羅,對我如是略說之義理,如是詳證知者,彼等首陀羅之長夜,應為利益、幸福。
舍利弗!若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世界,對我如是略說之義理,如是證知者,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等世界之長夜,應為利益、幸福。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尊者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五 多界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世尊乃如是說: “諸比丘!凡諸怖畏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困厄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過患之生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諸比丘!譬如,或葭葺之家屋,由草葺出火者,諸重閣,假令上下塗抹以防風,門戶雖堅固締關、閉窗,亦能燒起,恰是如此。
諸比丘!凡諸怖畏之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困厄之起,其一切,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凡諸過患之起,由愚者起,非由賢者。
如是,諸比丘!愚者有怖畏,賢者無怖畏。
愚者有困厄,賢者無困厄。
愚者有過患,賢者無過患。
諸比丘!賢者無怖畏,賢者無困厄,賢者無過患。
諸比丘!故‘我等應為賢者,應為有思慮者。
’如是,諸比丘!汝等應修學。
”如是說時,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世尊!然,于如何範圍,可雲賢者有思慮之比丘?”[世尊曰:]“阿難!隻要比丘有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者,于如是之範圍,阿難!可雲為賢者有思慮之比丘也。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之範圍,可雲有界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阿難!此等之十八界: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所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十八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可雲有界善巧之比丘也。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阿難!此等之六界:即地界、水界、風界、火界、空界、識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六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阿難!此等之六界:即樂界、苦界、喜界、憂界、舍界、無明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六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有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此等之六界:即欲界、出離界、恚界、無恚界、害界、無害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六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為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法耶?” [世尊曰:]“阿難!有。
此等之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三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可雲界善巧之比丘,又有其他之教耶?” [世尊曰:]“阿難!有。
此等之二界:即有為界與無為界也。
阿難!隻要此等之二界,于如是之範圍,阿難!亦可雲界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之範圍,可雲處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阿難!又有此等六内外處:即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所觸、意與諸法也。
阿難!隻要知見此等之六内外處,于如是之範圍,可雲處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範圍,可雲緣起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于此,阿難!有比丘如是知:此有時即彼有;此生時即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時即彼滅;即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愁之生也。
如是有彼一切苦蘊之集。
然而,無明之無餘離欲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愁滅也。
如是,此一切苦蘊滅。
阿難!于如是之範圍,實可雲緣起善巧之比丘。
” [阿難曰:]“然者,世尊!于如何之範圍,可雲處、非處善巧之比丘?” [世尊曰:]“阿難!于此有比丘,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認為一切行是常者,無如是處。
’知‘有處:凡夫之認為一切行是常,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認為一切行是樂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處:凡夫之認為一切行是樂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認為一切行有我,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認為一切法有我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奪母之命者,無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奪父之命者……乃至……奪阿羅漢之命者……乃至……’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惡心令出如來之身血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之惡心者,令出如來之身血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令破僧伽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之令破僧伽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見具足之人,仰望其他大師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凡夫之仰望其他大師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一世界于非前、非後出世二阿羅漢、正等覺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于一世界出生一阿羅漢、正等覺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一世界于非前、非後,出生二轉輪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于一世界出生一轉輪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成為阿羅漢、正等覺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阿羅漢、正等覺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成為轉輪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轉輪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成為帝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帝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為魔王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魔王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女人之為梵天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士夫之成為梵天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為惡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為惡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無如是處、無容:語惡行之人……乃至……意惡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惡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為善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為善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語善行之人……乃至……意善行之人,得生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之果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善行之人,得生可愛、可喜、可樂之果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成就惡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成就惡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語成就惡行之人……乃至……意成就惡行者,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成就惡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處、險處、地獄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身成就善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身成就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有如是處。
’知‘如是無處、無容:語成就善行之人……乃至……意成就善行之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如是處。
’知‘有如是處:意成就之善人,由其因,由其緣,身壞命終後,得生善趣、天界者,有如是處。
’阿難!應于如是之範圍,可雲處、非處善巧之比丘也。
” [世尊]如是說已,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希有哉!世尊!未曾哉!世尊!世尊!應以如何名此教法?” [世尊曰:]“是故,阿難!汝應受持此教法為多界[經、]四轉[經、]法鏡[經、]不死鼓[經、]無上戰勝[經。
]” 世尊如是說已,尊者阿難歡喜,而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六 仙吞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仙吞山。
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汝等不見此耶婆羅負重山乎?”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負重山亦曾有其他之稱呼、有其他之施設,諸比丘!汝等不見此般達瓦(白善)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白善山亦曾有其他之稱呼、其他之施設。
諸比丘!汝等見此耶普羅(廣普)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廣普山亦曾有其他之稱呼、其他之施設。
諸比丘!汝等不見此義奢屈多(靈鹫)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靈鹫亦曾有其他之稱呼、其他之施設。
諸比丘!汝等不見此伊屍義利(仙吞)山耶?” [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仙吞山,[自古]有其稱呼、有其施設。
” “諸比丘!往昔有五百人之獨覺,久住仙吞山。
彼等入時雖見此山,入已即不見。
衆人見此已,如是言:‘此山吞噬此等諸仙人。
’如是始有仙吞、仙吞之稱呼。
諸比丘![我]應說諸獨覺之名;[我]應贊諸獨覺之名;諸比丘![我]應示諸獨覺之名;聞此應善思念之。
” 彼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 世尊乃如是曰: “諸比丘!有名為阿利吒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婆利吒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多伽羅屍迦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耶沙新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善觀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密耶達新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乾陀羅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品陀羅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宇巴沙婆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尼達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達達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斯達越多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諸比丘!有名為巴義達多之獨覺,久住此仙吞山。
彼諸有情之精 無瞋恚亦無欲 獨自以成妙覺 無箭苦上勝人 應聽我說彼名: 阿利叱,婆利吒,多伽屍迦 耶沙新,善觀,密耶達新佛 乾陀羅,品多羅,宇巴沙婆 尼達,達達,須達越多,巴義達多 須無婆,須婆,鳴陀羅,阿達馬 阿達斯鳴迦,阿尼迦,須達多 為諸獨覺而盡有因。
濱遇與濱迦有大威德。
兩奢利及阿達迦是牟尼。
又憍薩羅佛亦有須巴富。
宇婆禮密與彼之禮密及彼之珊達奢達, 真如離塵而又賢。
賢征服裡暗志多及安伽、胖伽, 并有郁提志多。
跋屍斷苦根之取, 阿跋羅志多打勝魔力。
薩陀、跋越他,沙羅般迦,摩韓沙, 郁奢迦摩耶及阿屍陀,阿那沙越, 有摩老摩耶及斷慢之般陀馬, 達達帝弗多,義馬羅,啟多摩。
啟多摩婆羅迦及摩旦迦,阿利耶, 亦有阿周達與阿周達迦摩夫耶摩伽, 斯曼迦羅,達毗羅,斯跋帝帝達,阿沙去徘 啟摩美羅達及蘇羅達, 都蘭那耶,山迦而又有郁奢 其他為牟尼,沙伊徘為無上出離者。
有阿難陀,難陀,宇婆難陀, 十二人之婆羅堕越阇為最後身者。
菩提,摩诃那摩,是上勝有須之 屍勤,秀麗之婆羅堕越阇 帝須跋提沙有斷結,宇婆屍達利 斷愛。
又屍達利亦然。
曼迦羅為佛陀,超越貪。
宇沙婆切除苦根網。
宇巴尼達成寂止句、宇普沙達、孫達羅、薩奢那摩 阇達,旃達,拔陀摩,郁跋羅及 跋陀無達羅,拉去陀并跋婆達, 摩那達多,蘇美陀,義達羅迦 乃至康洽佛,心善解脫。
有此等及其他之大威德, 諸獨覺以盡有因。
等皆越欲為大仙。
稽首般涅槃無限者。
” 第一一七 大四十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諸比丘白世尊:“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當為汝等說聖正定之方便及共資助。
谛聽,善思念之,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白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 “然者,諸比丘!如何是方便及共資助聖正定?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諸比丘!由此等七支,可令資助其心一境性。
諸比丘!此稱共聖正定之方便,共名為資助。
然,諸比丘!須先行正見。
諸比丘!如何須先行正見?須了知邪見是邪見,須了知正見是正見,于彼有其正見。
然而,諸比丘!如何為邪見?無施,無供養,無犧牲,無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之有情,于世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
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