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不斷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一一 不斷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言: “諸比丘!舍利弗是賢者,諸比丘!舍利弗是大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廣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疾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速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捷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決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半月以觀不斷之法觀。
其時,諸比丘!舍利弗不斷之法觀有如是事。
諸比丘![謂]:此舍利弗離諸愛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而于彼初禅為法之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昧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滅尋、伺,内心成為安靜。
心有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而住。
而于第二禅中之諸法,内心安靜、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被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滅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脫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覺受樂,宣說諸聖者之‘舍而有念樂住。
’成就第三禅而住。
而第三禅中之諸法之舍、樂、念、正知、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觸、精進、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者,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舍離樂,舍離苦,又滅以前所有之喜悅、憂惱,無苦,無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而第四禅中之諸法之舍、不苦不樂之受、心之無感興、念、清淨、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色想,超諸有對想,無作意種種想,成就‘虛空無限’及空無邊處而住。
而空無邊處中諸法之空無邊處想、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空無邊處,‘識無邊’之成就識無邊處而住。
而識無邊處中諸法之識無邊處想、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識無邊處,‘無所有’之成就無所有處而住。
而無所有處中諸法之無所有處想、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彼由其定,具念而出起。
彼由其定,具念而起已,而諸過去,已滅,為已變法,以遍觀其諸法,‘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生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
而慧見已,彼之諸漏滅盡。
彼由定具念而出起。
彼其由定,具念出起已,其諸過去,已滅,為已變法,遍觀其諸法,‘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無此上之出離。
’彼獨思而亦‘無其廣修習。
’ 諸比丘!凡正語者,應言:‘于諸聖戒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定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想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解脫得自在、得究竟’者,對于舍利弗亦應言是正語者。
‘彼于諸聖戒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定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慧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解脫得自在、得究竟。
’ 諸比丘!凡正語者,應言:‘是世尊之實子。
從口生,從法生,法之所成。
為法嗣而非血嗣。
’對舍利弗亦應是正語者,‘彼為世尊之實子,從口生,從法生,法之所成。
法嗣而非血嗣。
’ 諸比丘!舍利弗乃依如來所轉之無上法輪,正随而轉之。
” 世尊如是說已。
彼諸比丘,歡喜,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二 六淨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向其他說:‘我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圓滿,不再有此生。
’諸比丘!其比丘之所說,不應為之贊歎,亦不為之面責。
而不為之贊歎,亦不為之面責,應問之,問:‘友!此四說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四?于見者言見,于聞者言聞,于思惟者言思惟,于識者言識。
友!此四說,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也。
而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四說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得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有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我于見者,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我于聞者……友!我于思惟者……友!我于識者,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等四說無取,由諸漏我心解脫。
’諸比丘!彼比丘之所說,應令随喜、贊歎‘善哉!’令随喜、贊歎所說‘善哉!’已,應更問,問:‘友!此等之五取蘊,乃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五?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友!此等之五取蘊,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然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之五取蘊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得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我知色為無力、離貪、不安穩已。
凡關于色之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随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我心自覺解脫。
友!我以知受……想……諸行……識無力、不安穩已,凡于識之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随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我心自覺解脫。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等之五取蘊無取,由諸漏我心得解脫。
’諸比丘!彼比丘之所說,應令随喜、贊歎‘善哉!’其所說随喜、贊歎‘善哉’已。
應更問之,問:‘友!此等之六界,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六?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
友!此等六界,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然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六界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得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我認地界非我,依于地界不認為有我。
且凡依地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睡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我于水界……友!我于火界……友!我于風界……友!我于虛空界……友!我認為識界非我,依于識界不認為有我。
且凡依識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随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六界無取,由諸漏我心得解脫。
’諸比丘!其比丘之所說,應随喜、贊歎‘善哉!’其所說随喜、贊歎‘善哉’已。
應更問,問:‘友!此等之六内外處,又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六?眼與諸色,耳與諸聲,鼻與諸香,舌與諸味,身與諸所觸,意與諸法。
友!此等之六内外處,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然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之六内外處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眼、色、眼識及于眼識所識之諸法,欲、貪、喜、愛及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睡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于耳、聲、耳識……友!于鼻、香、鼻識……友!于舌、味、舌識……友!于身、所觸、身識……友!于意、法、意識及意識所識之諸法,欲、貪、喜、愛及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睡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等六内外處無取,由諸漏我心解脫。
’諸比丘!彼比丘之所說,應随喜、贊歎‘善哉!’其所說随喜、贊歎‘善哉’已。
應更問之,問:‘然者,尊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有此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善除諸我觀、我所觀、慢随眠。
’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以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者,當應解脫。
‘友!以前我為在家者而愚昧。
其如來,或如來之聖弟子,以法教說我,我聞其法,于如來得淨信。
此我成就其淨信具足,而如是省思之——在家之生活乃煩瑣而多塵污之處。
出家乃閑靜。
所住在家者,一向充實,一向清淨,而行光晖梵行者,為不容易。
實我今剃除須發,着諸袈裟衣,從在家生活,出為非家生活者如何?——友!然而,彼我于他日,或亦舍些少富蓄,或亦舍大量之富蓄,或亦舍些少親族,或亦舍多數之親族。
以剃除須發,着袈裟衣。
由在家生活,入于非家生活。
其我為出家者,成就諸比丘所學之行規。
斷絕殺生,遠離殺生。
舍杖,舍刀,有慚愧,得慈心,利益憐愍一切生類而住。
斷絕不與而取,遠離不與而取。
以取所與,唯望所與,過無盜取之清淨生活。
斷絕非梵行,以行梵行,以行離行,遠離欲行、婦女法也。
斷絕虛诳語,遠離虛诳語,語真實,而結交真實者,應堅立、信憑,對于世間不為虛僞。
斷絕離間語,遠離離間語。
于此處聞,不于彼處為離間此等而說。
又于彼處聞,不以此為離間彼等而說。
或為不和之融合者,或為和合之繼續者,以樂和合,歡喜和合,愛好和合,唯語如起和合之諸語。
斷絕粗惡語,遠離粗惡語。
凡諸語無害意,樂于耳,而可愛,感觸于心志,有禮讓,如為多人愛、多人喜,以語如是類之語。
斷絕雜穢語,遠離雜穢語。
于适時語,以适事語,語有義之語,法語、律語,有值于記憶,适時而有理,有分别,語義利相應之語。
其我遠離裁培種物之類、植物之類。
唯一食而遠離夜食,遠離非時食。
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賞諸見世物。
遠離華鬘、香料、持用塗料、莊嚴、裝飾處也。
遠離高床、廣床。
遠離收受金、銀。
遠離收受生谷類。
遠離收受生肉。
遠離收受婦人、童女。
遠離收受婢、仆。
遠離收受雞、豚。
遠離收受象、牛、馬、牝馬。
遠離收受田地。
遠離從事于使命之奔走。
遠離買賣。
遠離僞重量、僞貨币、僞橉料等。
遠離苞苴、虛僞、騙詐、不實。
遠離截、殺、縛、劫盜——食餌之掠奪也。
其我持以足體之衣,以滿足夠滿腹之施食,無論何物,唯取應取之物而去。
例如有翼之鳥,于任何物負荷而飛者,即如翼之荷重而飛。
如是,友!我亦持足體之衣,滿足夠滿腹之施食,無論何物,唯取應取之物而去。
其我具足此聖者之戒蘊,于内覺無罪之安樂。
其我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
若不防護其眼根而住者,故貪、憂、諸不善法之追至也。
為防護此而行道,守護眼根,于眼根得律儀。
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意亦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随相。
若不防護其意根而住者,故貪、憂、諸不善法之追至也。
為所護此而行道,守護意根,于意根得律儀。
其我具足此聖者根之律儀,于内覺純一安樂。
其我于進退共正知。
以觀前顧後亦共正知。
于俯仰亦共正知。
于持僧伽梨、缽、衣亦共正知。
于食、飲、啖、嘗等亦共正知。
于行大小便亦共正知。
于行、住、坐、寝、覺、說、默亦共正知也。
其我具足聖者之戒蘊,具足其聖者之根律儀,且具足其聖之念、正知也。
獨離而依座處、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也。
其我食後,行乞歸而就座,結跏趺坐而端正身體,令念現前安立。
其我對于世間斷除貪愛,為離貪心而住,由貪愛令心清淨。
斷除瞋恚,離瞋心而住,于一切生物有饒益、憐愍,由瞋恚令心清淨。
斷除惛沈、睡眠,遠離惛沈、睡眠而住,有光明想,念而正知,由惛沈、睡眠令心清淨。
斷除掉舉、惡作、無掉舉而住,于内有靜息心,由掉舉、惡作令心清淨也。
斷除疑,超越疑而住,無猶豫,于諸善法,由疑令心清淨也。
斷除此等之五蓋,以慧令心随煩惱無力時,遠離諸愛欲,遠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滅尋與伺,使内心安靜,有一趣性,而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
脫喜,舍住,有念、正知,并覺受身樂,舍而有念,宣說樂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以舍離樂,舍離苦,又滅以前有喜悅及憂惱,無苦無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如是,心乃定,成為清淨,令醇化,無穢,離随煩惱,柔軟、可動而安立,得不動時,諸漏應盡,于慧向心。
彼,此是苦,如實證知。
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
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
此是導苦之滅道,如實證知。
此等是漏,如實證知。
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
此是漏之滅,如實證。
此是至漏之滅道,如實證知。
如是其我,如是知,如是見,由欲漏心解脫。
由有漏心解脫。
由無明漏心解脫。
解脫之時,有解脫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再受此處之生。
友!實如是知,如是見,我于此識有之身,及外一切諸相,由我觀、我所觀、慢随眠之遠離。
’諸比丘!如是比丘之所說,為‘善哉!’應令贊歎,應令随喜之。
令贊‘善哉!’令随喜已,如是應對彼說:‘友!我等見尊者為如是之梵行者,此乃我等之利得,我等之善利也。
’” 第一一三 善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其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應答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善士法與非善士法。
應谛聽善思念,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如是,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然者,雲何為善士法?諸比丘!于此有善士,由貴家而出家。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從貴家而出家。
而此其他諸比丘,非由貴家而出家。
’彼以生其富貴之事,自誇以輕蔑其他。
諸比丘!此非善士法也。
諸比丘!善士如反省思惟:‘雖生由貴家,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非由貴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生其富貴家事,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善士法也。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由豪族出家……次廣說如前……由大富家而出家,由大财家而出家。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由大财家而出家,而此其他之諸比丘,非由大财家而出家。
’彼以其大财家事,自高亦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雖由大财家事,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非由大财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大财家,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為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非善士而有廣譽,有名聲。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有廣譽,有名聲。
然而此其他之諸比丘,少名譽,少力量。
’彼以其廣譽事,自誇亦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雖由廣譽之事,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滅盡瞋法;若不滅盡癡法。
假令,雖無廣譽,無名聲,若彼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廣譽之事,不敢自誇,亦不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而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藥之諸物資。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得衣、施食、床座、因病之諸物資。
然而此其他之諸比丘,不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藥之物資。
’彼以其所得,自誇亦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由于所得,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無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藥之諸物資。
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所得,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亦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而多聞。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多聞,而此等他之諸比丘不多聞。
’彼以其多聞,自誇或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由多聞,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不多聞,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多聞,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亦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而為持律者。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持律者。
而此等他之諸比丘非持律者。
’彼以其持律者之事,自誇又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也。
然者,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雖依持律者事,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滅盡癡法。
假令,雖非持律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言: “諸比丘!舍利弗是賢者,諸比丘!舍利弗是大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廣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疾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速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捷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是決慧者。
諸比丘!舍利弗半月以觀不斷之法觀。
其時,諸比丘!舍利弗不斷之法觀有如是事。
諸比丘![謂]:此舍利弗離諸愛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而于彼初禅為法之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昧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滅尋、伺,内心成為安靜。
心有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而住。
而于第二禅中之諸法,内心安靜、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被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滅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脫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覺受樂,宣說諸聖者之‘舍而有念樂住。
’成就第三禅而住。
而第三禅中之諸法之舍、樂、念、正知、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觸、精進、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者,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舍離樂,舍離苦,又滅以前所有之喜悅、憂惱,無苦,無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而第四禅中之諸法之舍、不苦不樂之受、心之無感興、念、清淨、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色想,超諸有對想,無作意種種想,成就‘虛空無限’及空無邊處而住。
而空無邊處中諸法之空無邊處想、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空無邊處,‘識無邊’之成就識無邊處而住。
而識無邊處中諸法之識無邊處想、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識無邊處,‘無所有’之成就無所有處而住。
而無所有處中諸法之無所有處想、心一境性及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
彼于此等之諸法,令不斷安立。
彼于此等之諸法,自覺生,自覺止住,自覺地沒去。
彼如是了知‘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彼由其定,具念而出起。
彼由其定,具念而起已,而諸過去,已滅,為已變法,以遍觀其諸法,‘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生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執,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更有出離。
’彼獨思而亦‘有其廣修習。
’ 複次,諸比丘!舍利弗超越一切種之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
而慧見已,彼之諸漏滅盡。
彼由定具念而出起。
彼其由定,具念出起已,其諸過去,已滅,為已變法,遍觀其諸法,‘如是此等之諸法,無已而生,有已而了知。
’彼于此等之諸法,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彼了知‘無此上之出離。
’彼獨思而亦‘無其廣修習。
’ 諸比丘!凡正語者,應言:‘于諸聖戒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定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想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解脫得自在、得究竟’者,對于舍利弗亦應言是正語者。
‘彼于諸聖戒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定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慧得自在、得究竟。
于諸聖解脫得自在、得究竟。
’ 諸比丘!凡正語者,應言:‘是世尊之實子。
從口生,從法生,法之所成。
為法嗣而非血嗣。
’對舍利弗亦應是正語者,‘彼為世尊之實子,從口生,從法生,法之所成。
法嗣而非血嗣。
’ 諸比丘!舍利弗乃依如來所轉之無上法輪,正随而轉之。
” 世尊如是說已。
彼諸比丘,歡喜,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一二 六淨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向其他說:‘我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圓滿,不再有此生。
’諸比丘!其比丘之所說,不應為之贊歎,亦不為之面責。
而不為之贊歎,亦不為之面責,應問之,問:‘友!此四說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四?于見者言見,于聞者言聞,于思惟者言思惟,于識者言識。
友!此四說,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也。
而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四說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得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有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我于見者,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我于聞者……友!我于思惟者……友!我于識者,不親近,不沒入,不味着,不固着,解脫,離系,而令解放心而住。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等四說無取,由諸漏我心解脫。
’諸比丘!彼比丘之所說,應令随喜、贊歎‘善哉!’令随喜、贊歎所說‘善哉!’已,應更問,問:‘友!此等之五取蘊,乃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五?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友!此等之五取蘊,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然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之五取蘊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得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我知色為無力、離貪、不安穩已。
凡關于色之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随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我心自覺解脫。
友!我以知受……想……諸行……識無力、不安穩已,凡于識之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随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我心自覺解脫。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等之五取蘊無取,由諸漏我心得解脫。
’諸比丘!彼比丘之所說,應令随喜、贊歎‘善哉!’其所說随喜、贊歎‘善哉’已。
應更問之,問:‘友!此等之六界,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六?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
友!此等六界,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然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六界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得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我認地界非我,依于地界不認為有我。
且凡依地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睡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我于水界……友!我于火界……友!我于風界……友!我于虛空界……友!我認為識界非我,依于識界不認為有我。
且凡依識界之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随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六界無取,由諸漏我心得解脫。
’諸比丘!其比丘之所說,應随喜、贊歎‘善哉!’其所說随喜、贊歎‘善哉’已。
應更問,問:‘友!此等之六内外處,又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雲何為六?眼與諸色,耳與諸聲,鼻與諸香,舌與諸味,身與諸所觸,意與諸法。
友!此等之六内外處,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正說。
然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此等之六内外處無取,由諸漏尊者之心解脫。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當應解脫。
‘友!眼、色、眼識及于眼識所識之諸法,欲、貪、喜、愛及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睡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于耳、聲、耳識……友!于鼻、香、鼻識……友!于舌、味、舌識……友!于身、所觸、身識……友!于意、法、意識及意識所識之諸法,欲、貪、喜、愛及諸善巧、取着、心之住着、執持、睡眠,以盡此等,離貪,滅,舍,退堕,以自覺我心解脫。
友!如是知,如是見,于此等六内外處無取,由諸漏我心解脫。
’諸比丘!彼比丘之所說,應随喜、贊歎‘善哉!’其所說随喜、贊歎‘善哉’已。
應更問之,問:‘然者,尊者雲何知?雲何見?于有此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善除諸我觀、我所觀、慢随眠。
’ 諸比丘!漏盡,所作圓滿,應作已作,放下重擔,已得己利,遍盡有結。
以正慧解脫之比丘,有此順法者,當應解脫。
‘友!以前我為在家者而愚昧。
其如來,或如來之聖弟子,以法教說我,我聞其法,于如來得淨信。
此我成就其淨信具足,而如是省思之——在家之生活乃煩瑣而多塵污之處。
出家乃閑靜。
所住在家者,一向充實,一向清淨,而行光晖梵行者,為不容易。
實我今剃除須發,着諸袈裟衣,從在家生活,出為非家生活者如何?——友!然而,彼我于他日,或亦舍些少富蓄,或亦舍大量之富蓄,或亦舍些少親族,或亦舍多數之親族。
以剃除須發,着袈裟衣。
由在家生活,入于非家生活。
其我為出家者,成就諸比丘所學之行規。
斷絕殺生,遠離殺生。
舍杖,舍刀,有慚愧,得慈心,利益憐愍一切生類而住。
斷絕不與而取,遠離不與而取。
以取所與,唯望所與,過無盜取之清淨生活。
斷絕非梵行,以行梵行,以行離行,遠離欲行、婦女法也。
斷絕虛诳語,遠離虛诳語,語真實,而結交真實者,應堅立、信憑,對于世間不為虛僞。
斷絕離間語,遠離離間語。
于此處聞,不于彼處為離間此等而說。
又于彼處聞,不以此為離間彼等而說。
或為不和之融合者,或為和合之繼續者,以樂和合,歡喜和合,愛好和合,唯語如起和合之諸語。
斷絕粗惡語,遠離粗惡語。
凡諸語無害意,樂于耳,而可愛,感觸于心志,有禮讓,如為多人愛、多人喜,以語如是類之語。
斷絕雜穢語,遠離雜穢語。
于适時語,以适事語,語有義之語,法語、律語,有值于記憶,适時而有理,有分别,語義利相應之語。
其我遠離裁培種物之類、植物之類。
唯一食而遠離夜食,遠離非時食。
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賞諸見世物。
遠離華鬘、香料、持用塗料、莊嚴、裝飾處也。
遠離高床、廣床。
遠離收受金、銀。
遠離收受生谷類。
遠離收受生肉。
遠離收受婦人、童女。
遠離收受婢、仆。
遠離收受雞、豚。
遠離收受象、牛、馬、牝馬。
遠離收受田地。
遠離從事于使命之奔走。
遠離買賣。
遠離僞重量、僞貨币、僞橉料等。
遠離苞苴、虛僞、騙詐、不實。
遠離截、殺、縛、劫盜——食餌之掠奪也。
其我持以足體之衣,以滿足夠滿腹之施食,無論何物,唯取應取之物而去。
例如有翼之鳥,于任何物負荷而飛者,即如翼之荷重而飛。
如是,友!我亦持足體之衣,滿足夠滿腹之施食,無論何物,唯取應取之物而去。
其我具足此聖者之戒蘊,于内覺無罪之安樂。
其我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
若不防護其眼根而住者,故貪、憂、諸不善法之追至也。
為防護此而行道,守護眼根,于眼根得律儀。
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意亦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随相。
若不防護其意根而住者,故貪、憂、諸不善法之追至也。
為所護此而行道,守護意根,于意根得律儀。
其我具足此聖者根之律儀,于内覺純一安樂。
其我于進退共正知。
以觀前顧後亦共正知。
于俯仰亦共正知。
于持僧伽梨、缽、衣亦共正知。
于食、飲、啖、嘗等亦共正知。
于行大小便亦共正知。
于行、住、坐、寝、覺、說、默亦共正知也。
其我具足聖者之戒蘊,具足其聖者之根律儀,且具足其聖之念、正知也。
獨離而依座處、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間、森地、露地、藁堆也。
其我食後,行乞歸而就座,結跏趺坐而端正身體,令念現前安立。
其我對于世間斷除貪愛,為離貪心而住,由貪愛令心清淨。
斷除瞋恚,離瞋心而住,于一切生物有饒益、憐愍,由瞋恚令心清淨。
斷除惛沈、睡眠,遠離惛沈、睡眠而住,有光明想,念而正知,由惛沈、睡眠令心清淨。
斷除掉舉、惡作、無掉舉而住,于内有靜息心,由掉舉、惡作令心清淨也。
斷除疑,超越疑而住,無猶豫,于諸善法,由疑令心清淨也。
斷除此等之五蓋,以慧令心随煩惱無力時,遠離諸愛欲,遠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滅尋與伺,使内心安靜,有一趣性,而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
脫喜,舍住,有念、正知,并覺受身樂,舍而有念,宣說樂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以舍離樂,舍離苦,又滅以前有喜悅及憂惱,無苦無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如是,心乃定,成為清淨,令醇化,無穢,離随煩惱,柔軟、可動而安立,得不動時,諸漏應盡,于慧向心。
彼,此是苦,如實證知。
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
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
此是導苦之滅道,如實證知。
此等是漏,如實證知。
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
此是漏之滅,如實證。
此是至漏之滅道,如實證知。
如是其我,如是知,如是見,由欲漏心解脫。
由有漏心解脫。
由無明漏心解脫。
解脫之時,有解脫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再受此處之生。
友!實如是知,如是見,我于此識有之身,及外一切諸相,由我觀、我所觀、慢随眠之遠離。
’諸比丘!如是比丘之所說,為‘善哉!’應令贊歎,應令随喜之。
令贊‘善哉!’令随喜已,如是應對彼說:‘友!我等見尊者為如是之梵行者,此乃我等之利得,我等之善利也。
’” 第一一三 善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其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應答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善士法與非善士法。
應谛聽善思念,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如是,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然者,雲何為善士法?諸比丘!于此有善士,由貴家而出家。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從貴家而出家。
而此其他諸比丘,非由貴家而出家。
’彼以生其富貴之事,自誇以輕蔑其他。
諸比丘!此非善士法也。
諸比丘!善士如反省思惟:‘雖生由貴家,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非由貴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生其富貴家事,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善士法也。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由豪族出家……次廣說如前……由大富家而出家,由大财家而出家。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由大财家而出家,而此其他之諸比丘,非由大财家而出家。
’彼以其大财家事,自高亦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雖由大财家事,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非由大财家而出家,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大财家,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為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非善士而有廣譽,有名聲。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有廣譽,有名聲。
然而此其他之諸比丘,少名譽,少力量。
’彼以其廣譽事,自誇亦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雖由廣譽之事,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滅盡瞋法;若不滅盡癡法。
假令,雖無廣譽,無名聲,若彼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廣譽之事,不敢自誇,亦不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而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藥之諸物資。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得衣、施食、床座、因病之諸物資。
然而此其他之諸比丘,不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藥之物資。
’彼以其所得,自誇亦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由于所得,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無得衣、施食、床座、因病藥之諸物資。
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所得,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亦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而多聞。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多聞,而此等他之諸比丘不多聞。
’彼以其多聞,自誇或輕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法也。
然而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由多聞,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至滅盡癡法。
假令,雖不多聞,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彼應受恭敬,其時,彼應受尊重。
’彼介在行道,以其多聞,不敢自誇,亦不蔑他。
諸比丘!此亦善士法。
複次,諸比丘!有非善士而為持律者。
彼如是反省思惟:‘我實持律者。
而此等他之諸比丘非持律者。
’彼以其持律者之事,自誇又蔑他。
諸比丘!此亦非善士也。
然者,諸比丘!善士如是反省思惟:‘雖依持律者事,若不至滅盡貪法;若不至滅盡瞋法;若不滅盡癡法。
假令,雖非持律者,彼若行法、随法、正行、随法行者,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