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天臂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〇一 天臂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釋迦國。
釋迦國有一名天臂之聚落。
時,世尊告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向世尊應曰:“世尊!”于是世尊曰: “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如是見,即:‘凡此人所經受之樂或苦或不樂不苦,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由此苦行,則故業壞滅。
由不作新業,則不殘餘影響于未來,由不殘餘影響于未來,則有業之滅,由業之滅,則有苦之滅。
由苦之滅,則有受之滅。
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
’諸比丘!尼幹作如是說。
諸比丘!我去至作如是說之尼幹處。
作如次曰:‘賢者尼幹!人之樂、苦或不樂不苦之經驗,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
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
由不作新業,則不殘餘影響于未來。
由不殘餘影響于未來,則有業之滅。
由業之滅,則有苦之滅。
由苦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
如是說,如是見之所傳為真實耶?’諸比丘!彼尼幹對我作如是問,自認為:‘誠然。
’我對彼作如次曰:‘諸賢尼幹!若然,汝等知我等于前世為存在,非不存在,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汝等知我等于前世為作惡業,非不作。
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或又作如是之惡業,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唯此之苦為滅,或唯此之苦為應滅,或唯此之苦滅時,應為一切之苦滅,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于現法,對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如是,實則汝等——對前世我等存在非不存在者,為不知。
又——對前世我等作惡業,非不作者——為不知。
乃至……于現法,對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亦不知。
若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樂不苦之經驗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解答為不适宜。
諸賢尼幹!若汝等知——我等于前世為存在、非不存在——知之……又——前世我等作惡業、非不作——知之……乃至……于現法對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知之。
若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解答乃為适。
諸賢尼幹!譬如塗以劇毒之箭,射中人體,彼因箭生痛,感受劇烈苦受,彼之友人、朋友、親族、血緣迎請外科醫師。
彼外科醫師以利刀切開其傷口,彼因以利刀切開傷口,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探取其箭,彼因探取其箭而感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拔去其箭,彼因拔去其箭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于其傷口将炭火之藥塗布,彼因傷口塗布炭火藥而感受劇烈苦受。
彼後來由傷口平愈,由痊愈而無病。
安樂、自由、自在、得行所欲行。
彼謂:我曾被塗以劇毒之箭射中,其我,由箭生痛,感受劇烈苦受。
友人、朋友、親戚、血緣為我迎來外科醫師,彼外科醫師以利刀切開我傷口、我因利刀切開傷口,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探取其箭、我因探取其箭,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拔去其箭,我因拔去其箭,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用炭火之藥塗布其傷口,我因用炭火之藥塗布傷口、感受劇烈之苦受。
我今傷口已平愈,由于痊愈而得無病、安樂、自由、自在而行所欲行。
如是,諸賢尼幹!汝等若知——我等前世存在,非不存在也——又能知——我等前世作惡業,非不作也——,……乃至……于現法,知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若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解答為适宜。
諸賢尼幹!然汝等若不知——我等前世為存在,非為不存在也——,又——我等不知前世作惡業、非不作也——,……乃至……于現法、不知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是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之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之解答應為不适宜。
’ 諸比丘!作如是說時,彼尼幹告我曰:‘賢者!尼幹為一切知一切見者。
自認具完全之知見:“我行、住、眠、寤、常恒知見現于前。
”彼作如是言:“諸賢尼幹!汝等前世作惡業。
對此,将依此激烈之難行、予壞滅。
又,如今于茲以身防護,以口防護,以意防護,其于未來不令作惡業。
由此苦行,則故業壞滅。
由不作新業,不殘餘影響于未來。
由不殘餘影響于未來,有業之滅。
由業之滅,則有苦之滅。
由苦之滅,則有受之滅。
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
”此為我等所悅豫、所首肯,依此我等得歡喜。
’ 諸比丘!作如是說時,我告彼等尼乾曰:‘諸賢尼幹!此等之五法于現法有兩種果報。
如何為五耶?信、喜、随聞、相省慮、見歡受是。
諸賢尼幹!此等五法于現法有兩種果報。
茲于尊者尼幹之師,過去有如何信、如何喜、如何随聞、如何相省慮、如何見歡受耶?’諸比丘!我作如是說,不見尼幹正當衛護自說。
諸比丘!複次,我對彼等尼幹作如是曰:‘諸賢尼幹!汝等對其如何思量耶?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汝等無劇精進、無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耶?’ ‘賢者瞿昙!我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我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
’ ‘賢者尼幹!如是,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汝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
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樂不苦之經驗,其一切系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之解答為适宜耶?賢者尼幹!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劇痛苦、劇烈受,則止;又,汝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劇痛苦、劇烈受,欲則不止。
如是者,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系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由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之解答為适宜。
賢者尼幹!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汝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故,而汝等感受劇痛苦、劇烈受時——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乃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由斯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此所謂唯是無明、無知、愚昧之結果。
’諸比丘!我雖如是說,不見尼幹有正當之衛護自說。
複次,比丘!我對彼等尼幹告曰:‘諸賢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現法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未來之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未來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現法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樂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苦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苦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樂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已熟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未熟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未熟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已熟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多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少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少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多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不所受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不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如是,凡此業之現法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未來所受之事,為不可能。
凡此業之未來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現法所受者之事,為不可能。
……乃至……凡此業之不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所受者之事,為不可能。
’如是,尊者尼幹之精進無益,精勤亦無益。
諸比丘!尼幹作如是說。
諸比丘!如是說之尼幹,乃對十種正當之說,予以诽難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業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之苦受者,其實尼幹,乃前世作惡業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之苦受者!其實尼幹,乃所化作之惡自在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結合之狀态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苦受者,其實尼幹,乃惡結合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苦受,實尼幹,乃惡階級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苦受,其實尼幹,乃現法惡行動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感受苦樂,尼幹予難诘。
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無苦樂之感受,尼幹亦予難诘。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尼幹予難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無苦樂感受,尼幹亦予難诘。
……乃至……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尼幹予難诘,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無苦樂之感受,尼幹亦予難诘。
諸比丘!尼幹作如是說。
諸比丘!如是說之尼幹,對此等十種正當說,予以诽難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無益,精勤為無益。
諸比丘!若然,如何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無穢之己依苦不為穢,不舍如法之樂,不執其樂,彼如是知:‘我念此等苦因之諸行時,由對諸行之念達于無欲。
又,我舍此等之苦因時,由舍之修習達于無欲。
’彼向念苦因之諸行時,由念諸行如達于無欲,彼時乃向念諸行。
又,彼舍苦因時、由舍之修習如達于無欲!其時乃為修習舍。
彼向念苦因之諸行時,由向念諸行而達于無欲,如是彼之苦壞滅,彼舍苦因時,由舍之修習達于無欲。
如是彼之苦壞則滅。
諸比丘!譬如有一男子,對一女人染着、愛着、深愛慕,深戀慕。
彼不欲見彼女子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諸比丘!對彼作如何思量耶?彼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彼男子生愁、悲、苦、憂、惱耶?” “世尊!誠然。
所以者何?世尊!彼男子對彼女人染着、愛着、深愛慕,深戀慕,是故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笑、生愁、悲、苦、憂、惱。
” “諸比丘!彼時,彼男子自思:‘我對彼女人染着、愛着、深愛慕,深戀慕,我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則生愁、悲、苦、憂、惱,我對彼女人舍離欲貪則作如何耶?’于是,彼對彼女人舍離欲貪,彼于他日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諸比丘!對彼作如何思量耶?彼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生愁、悲、苦、憂、惱,耶?” “世尊!不然。
所以者何?世尊!彼男子對彼女人是離欲。
是故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不生愁、悲、苦、憂、惱。
” “諸比丘!如是,其實彼即以不穢己,依苦不為穢,不舍如法之樂,不執其樂,彼如是知:‘我向念此等苦因之諸行時,由向念諸行達于無欲。
……乃至……彼能舍苦因時,由舍之修習達于無欲。
如是彼之苦則壞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如是思惟:‘我住樂時,不善法增長,善法減退。
又,我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我今念苦則如何?’彼向念苦,彼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彼他日不向念苦。
所以者何?諸比丘!彼比丘向念苦之目的已達。
是故彼他日無向念苦。
諸比丘!譬如箭匠,将箭镞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成為得用者。
諸比丘!箭匠将箭镞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成為得用者後,彼箭匠于他日又将箭镞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未能成為得用之物。
所以者何?諸比丘!彼箭匠于二火燼中将箭镞加熱,遍熱後矯之,成為得用者,其目的已達。
是故他日箭匠将箭頭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未能成得用者。
諸比丘!如是,有比丘如是思惟:‘我住樂時、不善法增長,善法減退,又,我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我今向念苦則如何?’彼向念苦,彼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彼他日無向念苦。
所以者何?諸比丘!彼比丘之向念苦,其目的已達。
是故彼他日無須向念苦。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汝等比丘!前如來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出于世間……[中部經典一三二頁十三行.三二四頁九行參照]……心淨化。
彼舍此等之五蓋,舍:心穢、慧羸、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住于成就由離生喜樂之初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諸比丘!比丘尋伺已息故,為達内淨,心一向成就,無尋、無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樂之第二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諸比丘!比丘離喜故,住于舍,以正念、正智之身正受于樂,住于成就聖者所謂‘舍、念、樂住’之第三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諸比丘!比丘舍樂、舍苦,先滅己之喜憂故,住于成就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之第四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彼等持如是之心……[同三二五頁十三行.三二六頁六行參照]……憶念種種之宿命。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彼等持如是之心。
……[同三二六頁九行.三二七頁四行參照……]知随于業。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彼等持如是之心……[同三二七頁七行.十一行參照]……如實知。
諸比丘!如是,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諸比丘!如來為如是說,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稱贊十種之正當事。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無漏之樂受,實如來前生為善業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前生為化作善自在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結合之狀态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為良結合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為良階級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為現法良行動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
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予稱贊。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稱贊。
諸比丘!若有情以結合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結合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稱贊。
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予稱贊。
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予稱贊。
諸比丘!如來為如是說:諸比丘!如來如是說此等十種之正當予以稱贊。
” 世尊為是說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第一〇二 五三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考慮未來,對未來抱有見解,對有關未來作種種之浮說:‘我無病,死後有想。
’茲某者說:‘我無病,死後無想。
’茲某者說:‘我無病,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茲某者說或說:‘于現今生存之有情斷滅、消失和死滅。
’或某者又說:‘現法涅槃。
’或者說:‘我無病,死後有如是繼續之生存。
’又有說:‘生存于現今之有情斷滅、消失和死滅。
’或某者又說:‘現法涅槃。
’如是此等為五而三、三而五。
是即五三之總說。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有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有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有想無色……’說:‘有色又無色……’說:‘亦無有色,亦無無色……’說:‘有一想者……’說:‘有異想者……’說:‘有少想者……’說:‘有無異想者。
’某者說:‘或為超遍識、法無量、不動。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無色……’說:‘有色又無色……’說:‘亦無有色又亦無無色……’說:‘有一想者……’說:‘有異想者……’說:‘有少想者……’說:‘有無量想者。
或又若色想、若無色想、若一想、若異想、是稱之為清淨、最勝、第一、無上。
’或者說:‘“何者皆不存”之無所有處,為無量不動。
’然而此為有為、粗,諸行之有滅。
如是有,如是知,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無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無色,……’說:‘為有色又無色,……’說:‘為亦無有色,亦無無色。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對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者。
’此等之人予以非難。
所以者何?想是病,想是疸,想是箭。
寂靜殊妙即是無想。
諸比丘!即如來知
—— 一時,世尊住釋迦國。
釋迦國有一名天臂之聚落。
時,世尊告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向世尊應曰:“世尊!”于是世尊曰: “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如是見,即:‘凡此人所經受之樂或苦或不樂不苦,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由此苦行,則故業壞滅。
由不作新業,則不殘餘影響于未來,由不殘餘影響于未來,則有業之滅,由業之滅,則有苦之滅。
由苦之滅,則有受之滅。
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
’諸比丘!尼幹作如是說。
諸比丘!我去至作如是說之尼幹處。
作如次曰:‘賢者尼幹!人之樂、苦或不樂不苦之經驗,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
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
由不作新業,則不殘餘影響于未來。
由不殘餘影響于未來,則有業之滅。
由業之滅,則有苦之滅。
由苦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
如是說,如是見之所傳為真實耶?’諸比丘!彼尼幹對我作如是問,自認為:‘誠然。
’我對彼作如次曰:‘諸賢尼幹!若然,汝等知我等于前世為存在,非不存在,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汝等知我等于前世為作惡業,非不作。
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或又作如是之惡業,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唯此之苦為滅,或唯此之苦為應滅,或唯此之苦滅時,應為一切之苦滅,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若然,于現法,對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汝等知之耶?’‘賢者、不知。
’ ‘諸賢尼幹!如是,實則汝等——對前世我等存在非不存在者,為不知。
又——對前世我等作惡業,非不作者——為不知。
乃至……于現法,對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亦不知。
若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樂不苦之經驗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解答為不适宜。
諸賢尼幹!若汝等知——我等于前世為存在、非不存在——知之……又——前世我等作惡業、非不作——知之……乃至……于現法對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知之。
若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解答乃為适。
諸賢尼幹!譬如塗以劇毒之箭,射中人體,彼因箭生痛,感受劇烈苦受,彼之友人、朋友、親族、血緣迎請外科醫師。
彼外科醫師以利刀切開其傷口,彼因以利刀切開傷口,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探取其箭,彼因探取其箭而感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拔去其箭,彼因拔去其箭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于其傷口将炭火之藥塗布,彼因傷口塗布炭火藥而感受劇烈苦受。
彼後來由傷口平愈,由痊愈而無病。
安樂、自由、自在、得行所欲行。
彼謂:我曾被塗以劇毒之箭射中,其我,由箭生痛,感受劇烈苦受。
友人、朋友、親戚、血緣為我迎來外科醫師,彼外科醫師以利刀切開我傷口、我因利刀切開傷口,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探取其箭、我因探取其箭,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拔去其箭,我因拔去其箭,感受劇烈苦受。
彼外科醫師用炭火之藥塗布其傷口,我因用炭火之藥塗布傷口、感受劇烈之苦受。
我今傷口已平愈,由于痊愈而得無病、安樂、自由、自在而行所欲行。
如是,諸賢尼幹!汝等若知——我等前世存在,非不存在也——又能知——我等前世作惡業,非不作也——,……乃至……于現法,知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若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解答為适宜。
諸賢尼幹!然汝等若不知——我等前世為存在,非為不存在也——,又——我等不知前世作惡業、非不作也——,……乃至……于現法、不知不善法之舍離,善法之具足,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是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之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之解答應為不适宜。
’ 諸比丘!作如是說時,彼尼幹告我曰:‘賢者!尼幹為一切知一切見者。
自認具完全之知見:“我行、住、眠、寤、常恒知見現于前。
”彼作如是言:“諸賢尼幹!汝等前世作惡業。
對此,将依此激烈之難行、予壞滅。
又,如今于茲以身防護,以口防護,以意防護,其于未來不令作惡業。
由此苦行,則故業壞滅。
由不作新業,不殘餘影響于未來。
由不殘餘影響于未來,有業之滅。
由業之滅,則有苦之滅。
由苦之滅,則有受之滅。
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
”此為我等所悅豫、所首肯,依此我等得歡喜。
’ 諸比丘!作如是說時,我告彼等尼乾曰:‘諸賢尼幹!此等之五法于現法有兩種果報。
如何為五耶?信、喜、随聞、相省慮、見歡受是。
諸賢尼幹!此等五法于現法有兩種果報。
茲于尊者尼幹之師,過去有如何信、如何喜、如何随聞、如何相省慮、如何見歡受耶?’諸比丘!我作如是說,不見尼幹正當衛護自說。
諸比丘!複次,我對彼等尼幹作如是曰:‘諸賢尼幹!汝等對其如何思量耶?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汝等無劇精進、無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耶?’ ‘賢者瞿昙!我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我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
’ ‘賢者尼幹!如是,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汝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
如是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樂不苦之經驗,其一切系以前世之所業為因,依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之解答為适宜耶?賢者尼幹!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劇痛苦、劇烈受,則止;又,汝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劇痛苦、劇烈受,欲則不止。
如是者,尊者尼幹——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系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由此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作此之解答為适宜。
賢者尼幹!汝等有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感受劇痛苦、劇烈受,又,汝等無劇精進、劇精勤時,彼時不感受劇痛苦、劇烈受故,而汝等感受劇痛苦、劇烈受時——凡此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經驗、其一切乃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由斯苦行,則故業壞滅……乃至……由受之滅,則有一切苦之滅——此所謂唯是無明、無知、愚昧之結果。
’諸比丘!我雖如是說,不見尼幹有正當之衛護自說。
複次,比丘!我對彼等尼幹告曰:‘諸賢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現法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未來之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未來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現法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樂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苦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苦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樂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已熟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未熟所受者,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未熟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已熟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多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少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少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多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凡此業之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不所受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若然,凡此業之不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所受者之事,為可能耶?’‘賢者!是為不然。
’ ‘賢者尼幹!如是,凡此業之現法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未來所受之事,為不可能。
凡此業之未來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現法所受者之事,為不可能。
……乃至……凡此業之不所受者,或為由精進、或為由精勤,成為所受者之事,為不可能。
’如是,尊者尼幹之精進無益,精勤亦無益。
諸比丘!尼幹作如是說。
諸比丘!如是說之尼幹,乃對十種正當之說,予以诽難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業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之苦受者,其實尼幹,乃前世作惡業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之苦受者!其實尼幹,乃所化作之惡自在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結合之狀态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苦受者,其實尼幹,乃惡結合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苦受,實尼幹,乃惡階級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感受如是劇烈、苦受,其實尼幹,乃現法惡行動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感受苦樂,尼幹予難诘。
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無苦樂之感受,尼幹亦予難诘。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尼幹予難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無苦樂感受,尼幹亦予難诘。
……乃至……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尼幹予難诘,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無苦樂之感受,尼幹亦予難诘。
諸比丘!尼幹作如是說。
諸比丘!如是說之尼幹,對此等十種正當說,予以诽難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無益,精勤為無益。
諸比丘!若然,如何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無穢之己依苦不為穢,不舍如法之樂,不執其樂,彼如是知:‘我念此等苦因之諸行時,由對諸行之念達于無欲。
又,我舍此等之苦因時,由舍之修習達于無欲。
’彼向念苦因之諸行時,由念諸行如達于無欲,彼時乃向念諸行。
又,彼舍苦因時、由舍之修習如達于無欲!其時乃為修習舍。
彼向念苦因之諸行時,由向念諸行而達于無欲,如是彼之苦壞滅,彼舍苦因時,由舍之修習達于無欲。
如是彼之苦壞則滅。
諸比丘!譬如有一男子,對一女人染着、愛着、深愛慕,深戀慕。
彼不欲見彼女子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諸比丘!對彼作如何思量耶?彼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彼男子生愁、悲、苦、憂、惱耶?” “世尊!誠然。
所以者何?世尊!彼男子對彼女人染着、愛着、深愛慕,深戀慕,是故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笑、生愁、悲、苦、憂、惱。
” “諸比丘!彼時,彼男子自思:‘我對彼女人染着、愛着、深愛慕,深戀慕,我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則生愁、悲、苦、憂、惱,我對彼女人舍離欲貪則作如何耶?’于是,彼對彼女人舍離欲貪,彼于他日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諸比丘!對彼作如何思量耶?彼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生愁、悲、苦、憂、惱,耶?” “世尊!不然。
所以者何?世尊!彼男子對彼女人是離欲。
是故見彼女人與他男子共立、共話、共戲、共笑、不生愁、悲、苦、憂、惱。
” “諸比丘!如是,其實彼即以不穢己,依苦不為穢,不舍如法之樂,不執其樂,彼如是知:‘我向念此等苦因之諸行時,由向念諸行達于無欲。
……乃至……彼能舍苦因時,由舍之修習達于無欲。
如是彼之苦則壞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如是思惟:‘我住樂時,不善法增長,善法減退。
又,我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我今念苦則如何?’彼向念苦,彼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彼他日不向念苦。
所以者何?諸比丘!彼比丘向念苦之目的已達。
是故彼他日無向念苦。
諸比丘!譬如箭匠,将箭镞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成為得用者。
諸比丘!箭匠将箭镞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成為得用者後,彼箭匠于他日又将箭镞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未能成為得用之物。
所以者何?諸比丘!彼箭匠于二火燼中将箭镞加熱,遍熱後矯之,成為得用者,其目的已達。
是故他日箭匠将箭頭于二火燼中加熱,遍熱後矯之,未能成得用者。
諸比丘!如是,有比丘如是思惟:‘我住樂時、不善法增長,善法減退,又,我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我今向念苦則如何?’彼向念苦,彼向念苦時,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彼他日無向念苦。
所以者何?諸比丘!彼比丘之向念苦,其目的已達。
是故彼他日無須向念苦。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汝等比丘!前如來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出于世間……[中部經典一三二頁十三行.三二四頁九行參照]……心淨化。
彼舍此等之五蓋,舍:心穢、慧羸、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住于成就由離生喜樂之初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諸比丘!比丘尋伺已息故,為達内淨,心一向成就,無尋、無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樂之第二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諸比丘!比丘離喜故,住于舍,以正念、正智之身正受于樂,住于成就聖者所謂‘舍、念、樂住’之第三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複次,諸比丘!比丘舍樂、舍苦,先滅己之喜憂故,住于成就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之第四禅。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彼等持如是之心……[同三二五頁十三行.三二六頁六行參照]……憶念種種之宿命。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彼等持如是之心。
……[同三二六頁九行.三二七頁四行參照……]知随于業。
諸比丘!如是之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彼等持如是之心……[同三二七頁七行.十一行參照]……如實知。
諸比丘!如是,精進為有益,精勤為有益。
諸比丘!如來為如是說,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稱贊十種之正當事。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無漏之樂受,實如來前生為善業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前生為化作善自在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結合之狀态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為良結合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為良階級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
諸比丘!今如是感受之無漏樂受,實如來為現法良行動者。
諸比丘!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
若有情以前世之所業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予稱贊。
諸比丘!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自在者之化作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稱贊。
諸比丘!若有情以結合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結合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稱贊。
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階級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予稱贊。
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感受苦樂,如來予稱贊,若有情以現法之行動為因,未感受苦樂、如來亦予稱贊。
諸比丘!如來為如是說:諸比丘!如來如是說此等十種之正當予以稱贊。
” 世尊為是說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第一〇二 五三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諸比丘!有某沙門婆羅門,考慮未來,對未來抱有見解,對有關未來作種種之浮說:‘我無病,死後有想。
’茲某者說:‘我無病,死後無想。
’茲某者說:‘我無病,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茲某者說或說:‘于現今生存之有情斷滅、消失和死滅。
’或某者又說:‘現法涅槃。
’或者說:‘我無病,死後有如是繼續之生存。
’又有說:‘生存于現今之有情斷滅、消失和死滅。
’或某者又說:‘現法涅槃。
’如是此等為五而三、三而五。
是即五三之總說。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有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有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有想無色……’說:‘有色又無色……’說:‘亦無有色,亦無無色……’說:‘有一想者……’說:‘有異想者……’說:‘有少想者……’說:‘有無異想者。
’某者說:‘或為超遍識、法無量、不動。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無色……’說:‘有色又無色……’說:‘亦無有色又亦無無色……’說:‘有一想者……’說:‘有異想者……’說:‘有少想者……’說:‘有無量想者。
或又若色想、若無色想、若一想、若異想、是稱之為清淨、最勝、第一、無上。
’或者說:‘“何者皆不存”之無所有處,為無量不動。
’然而此為有為、粗,諸行之有滅。
如是有,如是知,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無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有色。
’彼等尊者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無色,……’說:‘為有色又無色,……’說:‘為亦無有色,亦無無色。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對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者。
’此等之人予以非難。
所以者何?想是病,想是疸,想是箭。
寂靜殊妙即是無想。
諸比丘!即如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