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天臂品

關燈
之——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無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有色。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無色,……’說:‘為有色又無色。

    ……’說:‘為亦無有色亦無無色。

    ’諸比丘!沙門婆羅門說:‘我于色之外,受之外,想之外,行之外,識之外,來往、死生、增大、增長、廣大’之說,無有是處。

    是為有為、粗。

    有諸行滅,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而有色。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而無色。

    ……’說:‘為有色,又無色。

    ……’說:‘為亦無有色,亦無無色。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者。

    ’此等之人予以非難。

    又,沙門婆羅門對我說:‘無病,死後為無想者。

    ’此等之人予以非難。

    所以者何?想為病,想為疸,想為箭,無想為迷亂。

    寂靜而殊妙,即是非有想、非無想。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有色。

    ’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或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無色。

    ……’說:‘為有色又無色……’說:‘為無有色,亦無無色。

    ’諸比丘!沙門婆羅門若說:‘應見聞思識,唯依諸行,圓滿其處。

    ’諸比丘!此為說圓滿其處之損亡。

    諸比丘!是故說處由行等至不能得達。

    諸比丘!說處由行有餘等至可得達。

    是為有為、粗,有諸行之滅,如是而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說:‘生存于現今之有情斷滅、消失、死滅者中。

    ’諸比丘!對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有想者。

    ’予以非難。

    又對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無想者。

    ’亦予以非難。

    又對尊者沙門婆羅門說:‘我無病,死後為非有想、非無想者。

    ’亦予以非難。

    所以者何?蓋此等尊者沙門婆羅門說轉變、執着:‘我死後應如是有,我死後應如是有。

    ’譬如行商之人,于行商時思惟:‘我于此處将有此,依彼而得此。

    ’如是此等尊者沙門婆羅門宛如商人思惟:‘我死後應如是有,我死後應如是有。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尊者沙門婆羅門說:‘生存于現今之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者,對自身怖畏、嫌惡,故對自身予随逐,予随轉。

    譬如:狗縛以堅固之棒或杙,對其棒或杙随逐、随轉。

    如是此等之尊者沙門婆羅門,則怖畏自身、嫌惡自身,故對自身随逐,随轉。

    是為有為、粗。

    有諸行之滅。

    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沙門或婆羅門思考未來,抱持對未來之見作有關未來種種之浮說、凡說此等之五界,或說其中之一。

     諸比丘!某沙門婆羅門思考過去,抱持對過去之見,說有關過去之浮說。

    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常住,隻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無常,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常住又無常,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非常住,非無常。

    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無限,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限又無限,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非有限、非無限,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一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異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少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無量想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一向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也。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一向苦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苦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又某者如是說:‘我與世界為有不苦不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抱持:‘我與世界為常住,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之如是說、如是見者,實為無信、無喜、無随聞、無相省慮、無見歡受、而達于獨智清淨皎潔,無有是處。

    諸比丘!又不達獨智清淨皎潔時,尊者沙門婆羅門于其中,隻使智之一部得達成皎潔,此謂為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之取着,是為有為、粗、有諸行之滅。

    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茲沙門婆羅門抱持:‘我與世界為無常……為常住而無常……為非常住、非無常……為有限……為無限……為有限而又無限……非有限、非無限……為有一想者……為有異想者……為有少想者……為有一向樂者……為有一向苦者……為有苦樂者……為有不苦、不樂者、唯此為真實,他為虛妄也。

    ’之如是說、如是見者,實為無信、無喜、無随聞、無相省慮、無見歡受,得成獨智清淨皎潔者,則無有是處。

    諸比丘!又不得獨智清淨皎潔時,尊者沙門婆羅門唯使智之一部得成皎潔者,此謂彼等尊者沙門婆羅門之取着,是為有為、粗、有諸行之滅。

    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住于具足遠離之喜,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遠離之喜。

    彼其遠離之喜滅,由遠離之喜滅而生惱,由惱之滅而生遠離之喜。

    諸比丘!譬如無日蔭處遍為陽光,無陽光處遍為日蔭。

    諸比丘!如其由遠離之喜滅而生惱,由惱滅而生遠離之喜。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住于具足遠離之喜。

    我住于具足遠離之喜,此為寂靜,此為殊妙。

    彼其遠離之喜滅,由遠離之喜滅而生惱,由惱滅而生遠離之喜。

    是為有為、粗、有諸行之滅。

    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又,今某沙門或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于遠離之喜故,住于具足無染污之樂。

    寂靜而殊妙即為住于我之具足無污染之樂。

    彼其無污染之樂滅,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遠離之喜。

    由遠離之喜滅,而生無污染之樂。

    諸比丘!譬如無日蔭處遍為陽光,無陽光處遍為日蔭。

    諸比丘!如是,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遠離之喜,由遠離之喜滅、而生無污染之樂。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于遠離之喜故,住于具足無污染之樂。

    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無污染之樂。

    彼其無污染之樂滅,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遠離之喜,由遠離之喜滅,而生無污染之樂。

    是為有為、粗、有諸行之滅。

    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遠離之喜故,超無污染之樂故,住于具足不苦不樂之受。

    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不苦不樂之受。

    彼其不苦不樂之受滅,由不苦不樂之受滅,而生無污染之樂,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不苦不樂之受。

    諸比丘!譬如無日蔭處,陽光遍照,無陽光處,遍為日蔭。

    諸比丘!如是滅由不苦不樂之受滅,而生無污染之樂,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不苦不樂之受。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完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越遠離之喜故,超越無污染之樂故,住于具足不苦不樂之受。

    寂靜而殊妙,此即我之住于具足不苦不樂之受。

    彼不苦不樂之受滅,由不苦不樂之受滅,而生無污染之樂,由無污染之樂滅——而生不苦不樂之受。

    是為有為、粗有諸行之滅。

    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又今某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遠離之喜故,超無污染之樂故,超不苦不樂之受故,我為寂靜,我為寂滅,我無取着,作如是觀。

    諸比丘!即如來知之——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舍離故,對未來見舍離故,全無欲結之偏見故,超遠離之喜故,超無污染之樂故,超不苦不樂之受故,我為寂靜,我為寂滅,我無取着,作如是觀。

    其實彼尊者說相應于涅槃之道。

    然彼尊者沙門婆羅門對過去見固執取着,對未來見固執取着,對欲結固執取着,對遠離之喜固執取着,對無染污之樂固執取着,對不苦不樂之受固執取着。

    然彼尊者以觀我為寂靜,我為寂滅,我無取着,此謂之此等尊者沙門婆羅門之取着。

    是為有為、粗、有諸行之滅。

    如是知有此,如來見其出離,超于彼。

     諸比丘!依如來此之無上、寂靜、最勝道,為現等覺。

    即對六觸處之集、滅、味、患、出離,如實知之,不取着故而解脫。

    諸比丘!即依如來之無上、寂靜、最勝道,為現等覺,即六觸處之集、滅、味、患、出離,知如實不取着故而解脫。

    ” 世尊為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第一〇三 如何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拘屍那揭羅之巴利哈拉那林。

    時,世尊謂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對我作如何思量耶?沙門瞿昙或為衣說法,或為食說法,或為床座說法,或為如是種類之事說法。

    ” “世尊!對世尊,我等不如是思慮:‘沙門瞿昙為衣說法……為如是種類之事說法。

    ’” “諸比丘!汝等對我:‘沙門瞿昙為衣說法……為如是種類之事說法。

    ’若不作如是思,若然,諸比丘!汝等對我作如何思量耶?” “世尊!我等對世尊作如是思量:‘世尊以利他,垂慈悲而說法。

    ’” “諸比丘!汝等對我,以‘世尊以利他,垂慈悲而說法。

    ’作如是思量耶?” “諸比丘!若然,我說示自證之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皆為和合、同慶、無诤,汝等宜修學。

    諸比丘!汝等修學和合、同慶、無诤時有二比丘對勝法欲為異說,若今汝等作如是思:‘此等之尊者于義為異說,又于文為異說。

    ’汝等宜至較柔順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尊者等于義為異說,又于文為異說。

    尊者等,如何于義有異說、于文有異說耶?應知之。

    尊者等勿為诤事。

    ’時,汝等于他之反對比丘衆中,宜至較柔順之比丘處,為如是言:‘尊者等,于義為異說,于文為異說。

    尊者等,如何于義有異說,又于文有異說耶?應知之。

    尊者等勿為诤也。

    ’如是為以誤解而持為誤解,以誤解而持為誤解則應說一切法、一切律者。

    若汝等作如是思:‘此等之尊者于義為異說,于文為一緻。

    ’則汝等應至較柔順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尊者等,于義為異說,于文一緻,尊者等,如何于義為異說,于文為一緻耶?應知之。

    尊者等勿為诤。

    ’時汝等于他之反對比丘衆中,宜至較柔順比丘處,作如是言:‘尊者等,于義為異說,于文為一緻,尊者等,如何于義有異說,于文為一緻耶?應知之,尊者等勿為诤。

    ’如是應以誤解持為誤解,以正解持為正解。

    以誤解持為誤解,以正解持為正解,應說一切法、一切律。

    若汝等,作如是思:‘此等尊者于義一緻,于文為異說。

    ’則汝等宜至較柔順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尊者等,于義一緻,于文為異說,尊者等,如何于義為一緻、于文有異說耶?應知之。

    此文為輕微。

    尊者等,以輕微故勿為诤。

    ’時,汝等于他之反對比丘衆中,至較為柔順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尊者等,于義一緻,于文為異說。

    尊者等,如何于義一緻,于文有異說耶?應知之,此文輕微。

    尊者等,以輕微故勿為诤。

    ’如是,以正解持為正解,以誤解持為誤解。

    以正解持為正解,以誤解持為誤解,應說一切法、一切律。

    茲若汝等作如是思:‘此等之尊者,于義一緻、于文一緻。

    ’汝等則至較從順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尊者等,于義一緻,于文一緻。

    尊者等如何于義一緻,于文一緻耶?應知之。

    尊者等勿為诤。

    ’時,汝等于他之反對比丘衆中,至較柔順之比丘處,作如是言:‘尊者等,于義一緻,于文一緻。

    尊者等,如何于義一緻,于文一緻耶?應知之,尊者等勿為诤也。

    ’如是以正解持為正解。

    以正解持為正解,應說一切法、一切律。

    諸比丘!汝等學和合、和睦、無诤時,有一比丘犯戒、違犯。

    諸比丘!彼時不宜急予诃責。

    人應省察‘如是,對我應無害,又對他人應無損,是故,他人無恨、無忿、無見癡,易于舍離。

    而我對彼人得使離不善而住于善。

    ’諸比丘!若如是,則可以與言。

    諸比丘!又若如是——‘對我無害,然對他人有損害。

    是故,他人有忿、有恨、雖有見癡,易于舍離,而我對彼人得使離不善,而住于善。

    他人之損害雖輕微,然我得使彼人離不善,而得住于善為重要。

    ’若如是,則可以與言。

    諸比丘!又若如是——‘對我有害,然對他人無損害,是故,他人不忿、不恨、不見癡、難于舍離,而我對他人可使離不善,而得住善。

    我之損害雖輕微,然我對他人使得離不善,而得住于善,是為重要。

    ’若如是,則可以與言。

    諸比丘!又若如是——‘對我有害,對他亦有害,是故,他人有忿、有恨、見癡、難于舍離,但我對他人得使離不善,而得住于善,是為重要。

    ’若如是,則可以與言。

    諸比丘!又若如是——‘對我有害,對他人亦有害,是故,他人有忿、有恨、見癡、難于舍離。

    而我對他人不得使離不善,而住于善。

    ’諸比丘!對如是人不應舍之、輕蔑之。

    諸比丘!汝等學和合、同慶、無诤時,而生相互之口角,頑固之見,心之嫌恨、憂惱、忿怒,彼時對一方之比丘中,汝宜至一較為柔順之比丘處,作如是言:‘諸賢!我等學和合、同慶、無诤時、而生相互之口角、頑固之見,心之嫌恨、憂惱、忿怒、知是者沙門應予非難。

    ’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應如是解答:‘諸賢!我等和合……乃至……應予非難。

    ’‘諸賢!若然,不舍此法,不得證涅槃耶?’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如是解答:‘諸賢!不舍此法,則不應證涅槃。

    ’次于他之反對比丘衆中、汝思及較柔順之比丘,而至其處作如是言:‘諸賢!我等和合……乃至……應予非難。

    ’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作如是答:‘我等合和……乃至……應非難之。

    ’‘諸賢!若然,不舍此法,不得證涅槃耶?’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如是解答:‘諸賢!不舍此法、則不應證涅槃。

    ’諸比丘若他者對彼比丘如是問:‘尊者可使此等比丘去不善而住于善耶?’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如是解答:‘諸賢!我今詣世尊處。

    世尊對我說法、我聞其法告彼等諸比丘。

    彼等諸比丘聞其法,離不善而住于善。

    ’諸比丘!如是解答之比丘,不贊自、不毀他,彼對有關之法通法,對正當之說不予以非離。

    ” 世尊為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第一〇四 舍彌村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釋迦國之舍彌村。

    爾時,尼乾子于波和命終。

    因彼之死,尼幹分裂為二派,議論、鬥诤、論诤勃起、相互舌鋒交對:“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

    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為邪行,我為正行,我言相應,汝言不相應。

    應言前者言于後,應言後者言于前。

    汝之主張為覆。

    汝之說為破。

    汝應堕于負處,為脫汝之說宜遊方。

    若可能,當自解。

    ”尼乾子如一行殺戮者,尼乾子之在家白衣弟子,對尼乾子生厭惡、嫌忌、反意、宛如其非正說、為誤說、不尊于寂靜、非由等正覺者所說、壞塔,對之視為不得為歸依處者。

     爾時,周那沙彌于波和夏期安居已過,去至舍彌村尊者阿難處。

    至已,禮敬阿難,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周那沙彌問阿難曰:“尊者!尼乾子正于波和命終。

    因彼之死,尼幹分裂為二派,議論、鬥诤、論诤,相互尖銳舌鋒交對……乃至……如對壞塔,不得歸依者。

    ”如是告時,尊者阿難告周那沙彌言:“賢者周那!應将此話題告于世尊。

    賢者周那!我等往世尊處,将此緣由告之于世尊。

    ”周那沙彌答尊者阿難曰:“尊者!唯然!” 時,尊者阿難與周那沙彌至世尊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此周那沙彌作如是言:‘尊者!尼幹于波和正命終……乃至……對之不得為歸依處者。

    ’世尊!我作如是思:‘世尊入滅後,僧伽将不生诤論。

    ’彼之诤論導緻衆多人之不益、衆多人之不樂,衆多人之不利、人天之不益,是為苦”。

     “阿難!汝作如何思量耶?我說示得證之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于此等之諸法,阿難!汝二比丘視為異說耶?”“世尊!世尊之說示得證之法,即四念處……于此等之諸法,我二比丘不視為異說。

    然世尊!此祇對住于尊崇世尊之人;于世尊入滅後,關于僧伽之增上活命、增上波羅提木叉将生诤論。

    彼之诤論緻衆多之人不益、衆多之人不樂、衆多之人不利、人天之不益,是為苦。

    ”“阿難!有關增上活命、增上波羅提木叉之诤論為輕少。

    阿難!有關僧伽之道,或行道将生诤論,彼之诤論将導緻衆多人之不益、衆多人之不樂、衆多人之不利、人天之不益,是為苦。

    ” “阿難!是等為六诤根。

    如何為六?阿難!茲有比丘有忿有恨。

    阿難!彼之比丘因有忿、有恨,對彼大師亦不恭敬,住不尊崇。

    對法亦不恭敬,住不尊崇。

    對僧伽亦不恭敬,住不尊崇,對學不為圓滿。

    阿難!比丘對大師不恭敬,住不尊崇。

    對法……對僧伽不恭敬,住不尊崇。

    對學不為圓滿,對彼僧伽不得生诤論。

    其诤論将導緻衆多人之不益、衆多人之不樂、緻衆多人之不利、人天之不益,是為苦。

    阿難!汝等或内、或外,倘見如是之诤根,阿難!爾時汝等為斷此惡诤根,應事精勤。

    阿難!汝等或内、或外,未見如是之诤根,阿難!爾時汝等應為此惡诤根于未來不起而慎行,如是此惡诤根斷,如是此惡诤根于未來不起。

     阿難!複次有比丘,有覆、有惱……乃至……有嫉、有悭……乃至……有谄、有诳……乃至……有惡欲、有邪見……乃至……取着自見、起堅固執、難棄舍。

    阿難!彼比丘,取着自見,起堅固執、難棄舍,則對彼大師不恭敬,住不尊崇。

    對法亦不恭敬,住不尊崇。

    對僧伽亦不恭敬,住不尊崇,對學不為圓滿。

    對彼僧伽不得生诤論,其诤論将導緻衆多人不益、衆多人不樂、衆多人不利、人天之不益,是為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