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天臂品

關燈
’若然,尊者阿難!如是之所說,果可發現如何之意義耶?” “婆羅門!實則彼為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所說之十可喜法。

    若對此等諸法,我等與以認識者,則對彼我等今日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恭敬、尊重已,而予近住。

    何等為十?謂:婆羅門!此處有比丘,(一)具戒、對别解脫律儀護住,具足正行與行處,見微罪亦怖畏,修學于學處而受持。

    (二)為多聞之聞持者,聞集者。

    謂:一切初善、中善、終善具足意義,對文字皆備,絕對充實,宣言為清淨梵行之諸法——如是一切諸法之緣類,依彼而多聞。

    予受持、依語集聚、依意思念,依見善洞察。

    (三)衣服、飲食、座卧之具,依病緣具備醫藥諸供具等之滿足。

    (四)勝過四禅心,且于現法中,對使住樂之緣由安易、無苦、無難,現種種之神通。

    (五)一人即多人,多人即一人,或現或隐,通壁、通牆、通山、無所礙而遇,譬如于虛空,于大地、或顯、或沒;譬如于水中,于水上不沈而行;譬如行于大地,于空中結跏趺坐而行;譬如有翼之鳥。

    有如是大神通力,有如是大威德,于此等日月,用手可能觸摸,遂至梵天世界以身力皆得及。

    (六)天耳界清淨,超于人間,天與人兩種之聲,不論遠近皆得聞。

    (七)諸他之有情,諸他人之心,遍盡皆能遍盡了知——或有貪心、了知此有貪心;或離貪心,了知此離貪心;或有瞋心,了知此有瞋心;或離瞋心,了知此離瞋心;或有癡心,了知此有癡心;或離癡心,了知此離癡心;或為聚心,了知此為聚心;或為散心,了知此為散心;對大心了知此為大心,對小心了知此為小心;對有上心了知此有上心,對無上心了知此無上心;對定心了知此為定心,對不定心了知此為不定心;對解脫心了知此為解脫心,對不解脫心了知此為不解脫心。

    (八)憶念無量種之前生。

    謂:一生、二生……無量種之前生皆憶念之。

    (九)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視諸有情,對劣與勝、好與醜、善趣與惡趣、凡随業而赴之諸有情皆能了知。

    (十)對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中,正住于具足成就自證知。

    ——婆羅門!此等實為十可喜法,為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所說。

    若對此等之諸法,我等以認識,則對彼、我等今日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恭敬、尊重已,而予近住。

    ” 如是說已,摩揭陀國大臣禹舍婆羅門對跋難陀将軍言:“對此作如何思量耶?将軍!如是,若對此等諸尊,應恭敬者,恭敬,應尊重者,尊重,應崇奉者,崇奉,應禮事者,禮事,正此等諸尊應恭敬者,恭敬,應尊重者,尊重,應崇奉者,崇奉,應禮事者,禮事。

    但若對彼等諸尊不與恭敬、不與尊重、不與崇奉、不與禮事,彼時,彼等諸尊,抑又對何者,與以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又于恭敬、尊重已,而與之近住者耶?” 摩揭陀國大臣禹舍婆羅門,白尊者阿難如是言:“若然,尊者阿難!今住何處耶?” “婆羅門!我今住竹林中。

    ” “尊者阿難!雲何?竹林可得樂、且無音、無雜聲、離人裡、可離諸人而住,适于獨栖耶?” “婆羅門!竹林可得樂,且無騷音,無雜聲,離人裡,可離諸人而住,适于獨栖,其正恰如卿等之庇護與擁護者之所依者。

    ” “尊者阿難!竹林可得樂,且無騷音,無雜聲,離人裡,可離諸人而住,适于獨栖,其正恰如諸尊者之禅定者,修定者之所依,誠然諸尊為禅定者、修定者。

    尊者阿難!一時,彼尊者瞿昙住毗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

    尊者阿難!時,我于彼大林之重閣講堂、近彼尊者瞿昙,于其處、彼尊者瞿昙說示禅定論,盡其委曲,彼世尊誠禅定者、修定者。

    而彼尊者瞿昙對一切之禅定,皆加以贊賞。

    ” “婆羅門!彼世尊未必對一切禅定皆加贊賞。

    又彼世尊對一切禅定,亦非不加贊賞。

    然則婆羅門!彼世尊對如何種類之禅定不加贊賞耶?婆羅門!此處有一人,為欲貪所纏,彼為欲貪所克之心而住。

    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欲貪。

    彼随欲貪之如實介在而為禅思、入定、靜慮、寂定。

    彼為瞋恚之所纏,為瞋恚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瞋恚。

    彼随瞋恚之如實介在而為禅思、入定、靜慮、寂定。

    又彼為惛眠所纏,為惛眠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惛眠,彼以惛眠之介在如實為禅定……乃至……為掉悔所纏,掉悔所克之心而住……乃至……為疑所纏,疑所克之心而住,不能如實了知、遠離已起之疑。

    彼仍随疑之如實介在而為禅思、入定、靜慮、寂定。

    ——婆羅門!實則彼世尊對如是種類之禅定不加贊賞。

    婆羅門!然彼世尊對如何種類之禅定予以贊賞耶?婆羅門!此處有比丘,離欲愛、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愛欲與不善法,正住于成就生喜與樂之初禅。

    靜止諸尋、伺,身歸靜谧,心成一境性,無尋、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禅。

    ……乃至……第三禅……乃至……住于成就第四禅——婆羅門!如是種類之禅定,正為彼世尊所贊賞。

    ” “尊者阿難!尊者瞿昙!正對應呵之禅定呵斥,應贊之禅定,贊歎。

    尊者阿難!我等今宜去矣。

    我等應作者多,應務者亦多。

    ” “婆羅門!卿今知其時間者。

    ” 如是,摩揭陀國之大臣禹舍婆羅門,對尊者阿難之所說歡喜、随喜,由座起立離去。

    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于禹舍摩揭陀國之大臣禹舍婆羅門離去不久,向尊者阿難如是言:“我等已向尊者阿難請問,尊者阿難尚未對我等說示。

    ” “婆羅門!非已向卿等語之耶?‘婆羅門!誠然雖隻一比丘,即阿羅漢、正等覺者——具足諸法,對其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之一切,實無一得具足者。

    ’婆羅門!誠然,彼世尊為對未曾生之道,使生者,對未曾知之道,使知者,對未曾說之法,說示者。

    為知道者、通道者、道之練達者。

    今日能對道随順之諸弟子,依後之令住于具足者。

    ”—— 第一〇九 滿月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恰于其時,為布薩日之十五日,正是滿月之夜。

    世尊為衆比丘圍繞坐于空地之上。

    爾時,有一比丘,由座起立,将衣披于一肩,向彼世尊合掌作禮,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我有微細之點,欲請問世尊,世尊若對我之問允予說明,請予說示。

    ” “然則,比丘!汝坐自座,願聞汝之所疑。

    ” 彼時,彼比丘坐自座已,向世尊作如是言:“世尊、此等之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耶?” “比丘!此等之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

    ” “善哉!世尊!”彼比丘對世尊所說,歡喜、随喜,向世尊更問曰:“然則,世尊!此等五取蘊以何為本耶?” “比丘!此等五取蘊以欲為本。

    ” “世尊!彼取,即彼五取蘊耶?乃至,取異于五取蘊耶?” “比丘!彼取,即彼五取蘊為當然,又取異于五取蘊亦為當然。

    比丘!于彼五取蘊中有貪欲,此即為取。

    ” “然則,世尊!于五取蘊中之貪欲,應有相異性耶?” “比丘!應有。

    ”世尊宣曰:“比丘!此處一人作如是思:‘我于未來世應有如是之色,于未來世應有如是之受,于未來世應有如是之想,于未來世應有如是之行,于未來世應有如是之識。

    ’比丘!如是于五取蘊,即欲貪之相異性。

    ” “然則,世尊!雲何為諸蘊之蘊之意義?” “比丘!無論彼是如何之過去、未來、現在之色,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細粗、若劣、若勝、若于彼之遠、近者,此即色蘊。

    無論彼是如何之過去、未來、現在之受,皆有若内、若外……此即受蘊。

    無論彼是如何之想……彼如何之行……彼是如何之過去、未來、現在之識、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于彼之遠近者,此即識蘊。

    比丘!如是即諸蘊之蘊之意義”。

     “世尊!色蘊之施設為如何之因、如何之緣耶?受蘊之施設……想蘊之施設……行蘊之施設……識蘊之施設為如何之因、如何之緣耶?” “比丘!色蘊之設施為四大種因,四大種緣。

    受蘊之設施為觸因、觸緣。

    想蘊之施設為觸因、觸緣。

    行蘊之設施為觸因、觸緣。

    比丘!識蘊之施設、實名色因、名色緣。

    ” “然則,世尊!雲何有身見耶?” “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認諸聖,不熟聖法,于聖法不能練達,不認諸善士,不熟諸善士之法,對諸善士之法不能練達——認色即我,又認我為色有,又認于我之中有色,又認色之中有我。

    認受即我……乃至……想……乃至……行……乃至&hellip識即我,又認我為識有,又認我中有識,又認識中有我,比丘!如是即有身見。

    ” “然則,世尊!雲何為無有身見耶?” “比丘!此處有多聞之聖弟子,認諸聖,熟聖法,對聖法善練達。

    認諸善士,熟諸善士之法,對諸善士之法善練達——不認色即我,又不認我為色有,又不認我中有色,又不認色中有我。

    ……不認想即我……不認行即我……不認識即我,又不認我為識有,又不認我中有識,又不認識中有我。

    比丘!如是即無有身見。

    ” “世尊!雲何為對色之味,雲何為患,雲何為出離耶?雲何為對受……雲何為對想……雲何為對行、雲何為對識之味,雲何為患,雲何為出離耶?” “比丘!以彼色為緣,生喜與樂,此即對色之味。

    彼色為無常、是苦、是變易法,此即對色之患。

    對色之欲貪制伏、斷除,此即對色之出離。

    比丘!以受為緣……乃至……以想為緣……乃至……以行為緣……乃至……以識為緣,生喜與樂此即對識之味。

    識者、無常、是苦、是變易法,此即對識之患。

    于識制伏貪欲、斷除貪欲、此即對識之出離。

    ” “世尊!若然,依如何知,如何見,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中,無我心、我所心、慢随眠耶?” “比丘!無論彼是如何過去、未來、現在之色,若内、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于彼之遠近者,對彼等一切之色以‘彼非我物,我亦非彼,彼非我之我。

    ’如是對彼以如實正慧作觀。

    彼如何之想……乃至……彼如何之行……乃至……彼是如何過去、未來、現在之識……對彼等一切之識,以‘彼非我物。

    ’……如是對彼以如實正慧觀察。

    比丘!依如是知、如是見,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中,無我心、我所心、慢随眠。

    ” 彼時,一比丘之心生如是思:“如是,世尊!若色非我,受非我,想非我,行非我,識非我,則我為無,所作諸業、雲何達于我耶?” 然則,世尊對彼比丘之心思,以心知之,于是告彼比丘曰:“實彼為有理。

    汝諸比丘!此處有一愚男子,為愚昧而無明之類,以愛憎上之心,彼思:大師之教法應與清算。

    ——‘如是,世尊!若色非我,受非我,想非我,行非我,識非我,則我為無,所作之諸業,雲何達于我耶?’汝諸比丘!汝等于處處多多之諸法練達緣起。

    汝諸比丘!雲何如是思惟——色或為常耶?或為無常耶?” “世尊!為無常。

    ” “若然,無常者,其為苦耶?或為樂耶?” “世尊!為苦。

    ” “若然,為無常、是苦、是變易法者、對之得善認識耶?‘彼為我物,我為彼,彼為我之我’耶?” “世尊,非如是。

    ” “汝諸比丘!如何如是思惟:受……乃至……想……乃至……識、為常耶?為無常耶?” “世尊!為無常。

    ” “若然,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世尊!實是苦。

    ” “若然!彼為無常,是苦,是變易法者,對彼應得善認識之耶?‘彼為我,我為彼,彼為我之我’耶?” “世尊!非如是。

    ” “是故,汝諸比丘!無論彼是如何過去、未來、現在之色、皆有若内……彼等一切之色以‘其非為我物。

    ……非我之我。

    ’如是應以正慧觀察。

    無論彼是如何之受……彼是如何之想……彼是如何之行……彼是如何過去、未來、現在之識……一切之識、‘彼為……非我之我。

    ’如是應以正慧觀察。

    如是見已,汝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于色厭惡之、于受厭惡、于想厭惡、于行厭惡、于識厭惡。

    厭惡已則離貪,離貪已則解脫。

    于解脫有解脫之智。

    從而了知‘此生已盡,梵行圓滿,應作已作,再不生來此處。

    ’”如是世尊語已,彼諸比丘對世尊之所說,歡喜、随喜而予奉行。

    又,說此記别之說時,六十諸比丘無取着,心由諸漏得解脫。

     第一一〇 滿月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其時,恰為布薩日、十五日之正滿月之夜。

    世尊見衆比丘圍繞坐于空地,時,世尊見衆比丘唯默然而坐,乃對諸比丘宣曰: “諸比丘!不正之士,對于不正之士,可曾知曉:‘彼仁(人)為不正之士’者耶?” “世尊!非如是。

    ” “善哉!汝諸比丘!無有此理,不正之士之對不正之士,知曉‘彼仁,為不正之士’者,為無有是處。

    汝諸比丘!然則,不正之士對正士,可曾知曉:‘彼之仁,為正士’者耶?” “世尊!非如是。

    ” “善哉!汝諸比丘!亦複無有此理,不正之士對正士、知曉:‘彼之仁,為正士’者,亦無道理。

    汝諸比丘!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有不正之士之信,作不正之士之思惟,作不正之士之思量,作不正之士之語,作不正之士之業,持不正之士之見,行不正之士之布施。

    汝諸比丘!然則,雲何為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汝諸比丘!此處有不正之士,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忘念、惡慧——汝諸比丘!如是為不正之士,具足不正之法。

    汝諸比丘!複次,雲何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信?——汝諸比丘!此處不正之士以諸沙門、婆羅門之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忘念、惡慧者為其朋友、伴侶。

    ——汝諸比丘!如是為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信。

    諸比丘!複次,雲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惟?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思惟害自,思惟害他,思惟害兩者之事——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惟。

    諸比丘!複次,雲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量耶?——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思量害自,思量害他,思量害兩者之事。

    ——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思量。

    諸比丘!複次,雲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語?——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為妄語,為兩舌,為惡口,為绮語——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語。

    諸比丘!複次,雲何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業?——諸比丘!于此有不正之士、為殺生,不與取,于諸愛欲境,有過失之行(邪欲行)。

    ——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作不正之士之業。

    諸比丘!複次,雲何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見?——諸比丘!于此不正之士有如是之見——謂:無施,無供養,對諸善行、惡行之業,無果之異熟,此世無、他世亦無、亦無母、亦無父,亦無諸化生之有情。

    世間諸沙門、婆羅門之完全已度,完成所行,對此世與他世,知自諒,已體顯,亦無宣說者。

    ——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有不正之士之見。

    諸比丘!複次,雲何為不正之士、行不正之士之布施?——諸比丘!此處不正之士,行布施無恭敬心,不以自手行布施,多行無所思慮之布施,行投與之布施、持無應報之見行布施。

    ——諸比丘!如是不正之士,行不正之士之布施。

    諸比丘!彼不正之士,具足如是不正之法,有如是不正之士之信,作如是不正之士之思惟,作如是不正之士之語,作如是不正之士之業,有如是不正之士之見,行如是不正之士之布施已,身壞死後、趣諸不正者之所趣——生于彼處。

    而諸比丘!雲何為諸不正之士之所趣?——謂:或為地獄,或為畜生趣。

     諸比丘!正士對正士,可曾知曉‘彼之仁,為正士’耶?” “世尊!如是也。

    ”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于正士對正士,知曉‘彼之仁,為正士。

    ’有其道理。

    諸比丘!然則,正士對不正之士,可曾知曉‘彼之仁,為不正之士’者耶?” “世尊!如是也。

    ” “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正士對不正之士,知曉‘彼之仁,為不正之士’者,有其道理。

    諸比丘!正士具足正法,有正士之信,作正士之思惟,作正士之思量,有作正士之語,作正士之業,有作為正士之見,行正士之布施。

    若然,諸比丘!雲何為正士具足正法?——諸比丘!此處有正士,有信、有慚、有愧,所聞多、勤精進、有正念,具智慧。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具足正法。

    諸比丘!複次,雲何為正士,有正士之信。

    ——諸比丘!于此之正士,以有信,有慚,有愧,所聞多,勤精進,有正念,具智慧之諸沙門、婆羅門為其朋友,伴侶。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有正士之信。

    諸比丘!複次,示何正士,為正士之思惟?——諸比丘!正士不思惟害自、不思惟害他、不思惟害兩者。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正士之思惟。

    諸比丘!複次,雲何正士,為正士之思量?——諸比丘!于此正士,不思量害自,不思量害他、不思量害兩者。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正士之思量。

    諸比丘!複次,雲何正士,為正士之語?——諸比丘!于此正士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绮語。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正士之語。

    諸比丘!複次,雲何正士,為正士之業?——諸比丘!于此正士,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于諸愛欲境所行之過失。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行正士之業。

    諸比丘!複次,雲何正士,有正士之見?——諸比丘!于此正士有如是之見——謂:有施,有供養、有供奉、對諸善行、惡行之業,有異熟之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世間有諸沙門、婆羅門之完全已度,完成所行,對此世、他世、知自諒、已體顯,有宣說者。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有正士之見。

    諸比丘!複次雲何為正士行正士之布施。

    ——有所思慮行布施,行清淨之布施,行具應報之見之布施。

    ——諸比丘!如是之正士,為行正士之布施。

    諸比丘、彼之正士具足如是之正法,有如是正士之信,為如是正士之思惟,為如是正士之思量,有如是正士之語,為如是正士之業,有如是正士之見,行如是正士之布施已,身壞死後,彼諸正士之所趣——生于彼處。

    諸比丘!雲何為彼諸正士之所趣,謂:或為天之大處,或為人之大處。

    ” 世尊為如是語已,彼諸比丘對世尊之所說歡喜、随喜而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