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天臂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世之欲想,一切來世之欲想,一切現世之色,一切來世之色,一切現世之色想,一切來世之色想,俱是無常。
所有無常者不應喜悅、歡迎、執着。
’彼如是行,對其專心住之時,對處心靖,靖時,今或達不動,或依慧解脫。
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不動,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三不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現世之欲,一切來世之欲……一切來世之色想,此等一切想之無殘滅時,此為寂靜、殊妙,即無所有處。
’彼如是行之,……乃至……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無所有處。
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一無所有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行至阿蘭若,或行至樹下,作如是思念:‘此依我、或依我所屬之物,為空。
’彼如是行……乃至……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無所有處,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二無所有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作如是思念:‘我于何處皆無,亦非為誰之物,何物皆無。
又我之物亦何處皆無,何物皆無,何物亦不存在。
’彼如是行之……乃至……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無所有處,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三無所有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現世之欲……乃至……一切來世之色想。
一切不動想,一切無所有想,此等一切之想無餘滅時,此為寂靜、殊妙,即非想、非非想處。
’彼如是行之……乃至……身壞命後,由識之導引,達于非想、非非想處。
諸比丘,此稱之為非想、非非想處利空行道。
” 作如是說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于茲有比丘,有如是行:‘此為不存在、此非我之物,此未來亦應不存,亦應非為我之物,于現在、于過去,我當舍離。
’如是彼得舍。
世尊!彼比丘為般涅槃耶?” “阿難,于茲某比丘為般涅槃,于茲某比丘為非般涅槃。
” “世尊!有如何因,有如何緣,于茲某比丘為般涅槃,又于茲某比丘為非般涅槃耶?” “阿難!于茲比丘有如是行:‘此為不存在,非我之物,此應于未來亦不存在,應非我之物,于現在,于過去者,我當舍離。
’如是彼得舍,彼喜其舍,歡迎,執着。
彼喜其舍、歡迎、執着時,識則依止,有此之取着。
阿難!有取着之比丘為不般涅槃。
” “世尊!若然,彼比丘取著于何處耶?” “阿難!非想、非非想處。
” “世尊!人雲:‘彼比丘取著于最勝之取着。
’” “阿難!彼比丘取着最勝之取着,其最勝之取着,即非想非非想處。
阿難!此處有比丘,如是行之:‘此為不存在,我為無物,此未來應不存在,我應為無物,于現在、于過去者,我當舍離。
’如是得舍。
彼不喜其舍,不歡迎,不執着。
彼不喜其舍,不歡迎,不執着時,識不對此依止,彼無取着。
阿難!比丘行無取着,為般涅槃也。
” “世尊!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為我等漸次說示瀑流之度脫,世尊!然而如何為聖解脫耶?” “阿難!茲有聖弟子,作如是思念:‘一切現世之欲,一切來世之欲,一切現世之欲想,一切來世之欲想,一切現世之色,一切未來世之色,一切現世之色想,一切來世之色想,一切不動想,一切無所有處想,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想,此為限于個體,為個體,不死者,為無取着、心之解脫。
’阿難!此為由我所說之不動利益行道,無所有處利益行道,非想、非非想處利益行道。
漸次為說瀑流之度脫,為說聖解脫。
阿難!為弟子求利益,當哀愍,起哀愍之所應為事,我為汝等而為之。
阿難!此處有樹下!此處有空閑處!阿難!宜于禅思,勿放逸,勿後悔,是為我對汝之教示。
” 世尊為是說已,尊者阿難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 第一〇七 算數家目犍連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爾時,算數家目犍連婆羅門走近彼世尊。
近已,與世尊共交可喜可樂問候之語。
相交[談]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算數家目犍連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昙!譬如于此鹿母講堂雖已到達,有追順之學,有追順之所行,有追順之道——即如是可達最後之階段。
又複次,尊者瞿昙!實則此等婆羅門亦有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即對吠陀之學習。
複次,尊者瞿昙!實則此等之射手亦有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
——即為對于射術。
複次,尊者瞿昙!實則我等團隊之團隊生活、亦有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
——即為對于算數。
尊者瞿昙!蓋我等諸弟子,所得先使如是數算。
——一、一者,二、二者,三、三者,四、四者,五、五者,六、六者,七、七者,八、八者,九、九者,十、十者,——如是至百。
尊者瞿昙!使我等數算者。
如是,尊者瞿昙!于此聖法律,亦得施設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耶?” “婆羅門!于此聖法律,亦得與以施設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
婆羅門!譬如善巧之調馬師,獲良性、良類之馬,最初先使端正頭部,次行更進一步之所作,如是,婆羅門!如來獲可應禦之人,最初亦如是調禦。
——汝比丘!汝須為具戒者。
守護别解脫律儀,住于具足正行與行處。
見微罪亦怖畏,受持為學學處。
而汝婆羅門!比丘為正具戒者。
守護别解脫律儀,住具足正行與行處,見微罪亦怖畏,受持為學學處,如來對彼更予調禦。
——‘汝比丘!汝于諸根須應守其門,以眼雖見色,但不為相所捉,亦勿為細相所捉。
若對眼根住于不制,則貪與憂,諸有罪與不善法可流注而來故,應專心于制,護眼根、應入眼根之控制。
以耳雖聞聲……乃至……以鼻雖嗅香……乃至……以舌雖嘗味……乃至……以身雖觸可觸之物……乃至……以意雖識法,然不為相所捉、亦勿為細相所捉。
若對此意根住于不制,則貪與憂、諸有罪及不善法可注流而來故,應專心将其控制。
護意根,應入意根之控制。
’而汝婆羅門!比丘之于端正諸根護門故,如來對其作更進之調禦也。
——汝比丘!汝于食應知量,以正思惟取食。
勿為娛、為誇、為飾、為莊嚴。
應為此身之存續,為維持、為止害、為得善持聖行。
如是,我滅原來之受,不使再生新受也。
如是我一生應無罪、又可住于安穩。
如是不斷思惟者也。
婆羅門!比丘之于正食知量故,汝來對彼作更進之調禦。
——‘汝比丘!汝應專修住于警寤。
晝間依經行與坐禅,依諸蓋法使心清淨。
夜之初分,依經行與坐禅,依諸蓋法,使心清淨。
于夜之中分,以右脅卧如獅子,足疊于足,有念、有正知、經常不斷作意可起之想。
而于夜之後分起離,依經行與坐禅,依諸蓋法,更應使心清淨。
’婆羅門!比丘專修警寤故,對此,如來更進作調禦。
——‘汝比丘!汝宜成就念與正知。
或往或還,宜作正知,或前視或顧視,宜作正知,或仰或伏,宜作正知。
持僧伽梨衣與缽與衣,亦宜作正知。
或食或飲或啖食或味食,宜作正知。
于大小便行,亦宜作正知。
或行或立或坐或寝或醒或語或默,宜作正知。
’婆羅門!比丘成就正念與正知故,對彼,如來作更進之調禦。
——‘汝比丘!汝隻須一人受離床座,至森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窩、墓地,林中、露地、積堆。
’彼比丘受孤獨之床座,至森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窩、墓地、樹林中、露地、積堆。
彼食後,由行乞還,結跏趺,身向正直,常使正念現前而坐。
彼對世間斷貪欲,住于離貪欲之心,由斷貪欲将心清淨。
斷瞋恚,離害他意之心,庇護一切生物,住于哀愍,由斷瞋恚而将心清淨。
斷惛眠,遠離惛眠,有光明想,有念、住于正知。
由斷惛眠而将心清淨。
斷掉悔,為不掉,于内住于靜寂心,由斷掉悔将心清淨。
斷疑,度疑,住于無疑念,于諸善法,由斷疑念将心清淨。
——彼斷此等五蓋,心之随煩惱以智使之無力,正離諸愛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愛欲與不善法,住于成就生喜與樂之初禅定。
對諸尋伺使為靜寂,于内成靜穩,心為一境性,無尋、無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禅定。
依‘遠離喜、住于舍心,有念、有正知,身感得樂,彼諸聖者之舍心、即為有念、住于樂者。
’之說示,此為住于成就第三禅定。
不隻亦斷樂、斷苦、前已有之心喜心憂亦并消滅,因之無苦無樂,而為舍心,住于成就有正念、清淨之第四禅定。
誠然,婆羅門!實有諸比丘,為學人而志未果,而獲得住于無上絕對之安穩,唯對彼等我作如上類之教說。
更有諸比丘,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成就圓滿,所作悉作,重擔已卸,逮得己之利益,遍盡有結,有平等慧,已成解脫,對彼此等諸法為正導現世安樂之生活,且導正念、正智。
” 如是教誡時,算數家目犍連婆羅門向世尊作如是言:“雲何?尊者瞿昙之諸弟子,受尊者瞿昙授如是之教谕,授如是之教誡已、能皆得趣究竟之涅槃耶?某者為不得耶?” “婆羅門!我諸弟子之某者、原依授如是之教谕,授如是之教誡已,得趣究竟之涅槃;然某者不得。
” “尊者瞿昙!若然,有雲何之因,雲何之緣,正涅槃存,導涅槃之道存,有尊瞿昙為導師、而尊瞿昙之諸弟子,受尊者瞿昙如是教谕,如是教誨已,某者得趣究竟涅槃;而某者為不得耶?” “婆羅門!就今敢為此問,如汝認為适宜,應如是為說。
婆羅門!對此作如何思量耶?汝對至王舍城之道,善知否?” “如是,尊者!我對至王舍城之道,善知。
” “婆羅門!對此作如何思量?此處有一人,向王舍城行來。
彼來近汝,作如是語:‘吾君!我願至王舍城、請教我至王舍城之道。
’對彼,汝作如是言:‘如是,吾君!此道為通王舍城。
暫就此行之。
暫行已,可見各各之邑名。
如是再暫行,其再暫行已,可見各各之街名。
如是再暫行。
再暫行已,可見王舍城之美園,美林、美土地、美池。
’彼對汝作如是谕,如是告,汝非但未遵行,且取錯誤之道,面向背道而去。
時有第二人,為往王舍城而行來,彼近汝作如是語:‘吾君!我願至王舍城,請教我至王舍城之道。
’對彼,汝如是曰:‘吾君!此道為通王舍城。
就此道暫行,就此暫行,可見各各邑名。
就其再暫行去,就其暫行已,可見各各之街名,就其再暫行之,就其再暫行已,可見王舍城之美園,美林、美土地、美池也。
’彼依汝如是所教,如是所告,可安全行至王舍城——婆羅門!若然,雲何之因,雲何之緣,王舍城正存,向王舍城之道存,汝為導者,但汝如是所教,如是所告已,一人取誤道向背面行去;一人安全能至王舍城耶?” “尊者瞿昙!對此我得雲何耶?尊者瞿昙!我隻為教導者。
” “又婆羅門!恰正如是。
涅槃正存,導涅槃之道存,我亦為導師,而我諸弟子,對我如是所教谕、如是所教誨已、某者得趣究竟涅槃;某者為尚不得。
對此,婆羅門!我得雲何耶?婆羅門!如來隻為教導者。
” 如是之所教誡,算數家目犍連對世尊作如是言:“尊者瞿昙!此處有諸人、為不信、為生活而由居家之生活入于出家、欺谲、诳僞、傲慢、不遜、虛飾、騷擾、玩弄饒舌,于諸根門不善守,食不知量,不專修警寤,不欣求心平等,對諸學處,無甚深之恭敬心,多所作而煥緩,于衆會,而先人而行,閑居而無專事、懶惰而勤心薄,忘念而無正知,心不定而迷亂,惡慧而宛如聾啞。
——如是人等,尊者瞿昙,不與俱住。
然有諸善男子,有信而由居家之生活入于出家,無欺,無诳,無慢,無不遜,無虛飾,靜穩,不饒舌,于諸根善護門,食知量,專修警寤,欣求心平等,對諸學處具獻最深之恭敬心,所作不多,亦不煥緩,于衆會無專橫之事,閑居時先于人而勤奮精進努力,念确立,知現前,心寂定,靜穩,有慧,非聾啞之類。
——如是人等,尊者瞿昙得與俱住。
尊者瞿昙!例如一切根香中、黑栴香為其最上。
一切樹香中,赤栴檀香為其最上,一切華香中,婆屍迦香為其最上。
正如是,尊者瞿昙之教誡于今日之諸法中為最上。
奇哉!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例如,尊者瞿昙!将若伏者與以仰向,将若覆者離覆,對若迷者教之以道,若于闇中取來明燈,如‘有眼之大衆見諸色’恰如是,尊者瞿昙以種種異門說法。
此我歸命尊者瞿昙,歸命法及比丘衆者。
願尊者瞿昙攝受我為優婆塞。
自今以後,願盡生命歸依。
”—— 第一〇八 瞿默目犍連經 如是我聞。
—— 一時,阿難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為世尊般涅槃後不久之時。
爾時,恰為摩揭陀國王阿阇世,懷疑韋提希夫人之子燈光王溫逝尼,使彼修複王舍城。
時尊者阿難,淩晨着衣,執持衣缽為乞食入王舍城。
時,尊者阿難生起如是思:“今為乞食至王舍城尚早,我為探視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事、往彼瞿默目犍連婆羅門處如何?”于是尊者阿難為探視彼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事,向彼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之處行去。
瞿默目犍連遙見尊者阿難行近。
見已,對尊者阿難如是自言:“尊者阿難善來,歡迎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終于至此相會——[即來此處之會合]。
尊者阿難請坐。
此處設有座。
”尊者阿難就所設之座。
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亦就另一低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瞿默目犍連對尊者阿難如是言:“阿難!雖隻一比丘,彼尊者瞿昙、即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之一切,而有所具足者耶?” “婆羅門!雖隻一比丘,彼世尊!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之一切,所具足者未之有也。
所以者何?婆羅門!彼世尊為對未曾生之道,使生者,對未曾知之道,使知者,對未曾說示之道谕,之說示者。
為知道者,通道者,道之練達者。
今日對随順于道之諸弟子乃依世尊之後具足而住。
” 然而,尊者阿難與瞿默目犍連之談話突然中斷。
乃因摩揭陀國之大臣名禹舍婆羅門者,常于王舍城巡視工程,茲為探視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之事及與尊者阿難接近而來,至已,與尊者阿難相交談可喜、可樂問候之語,談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摩揭陀國之大臣禹舍婆羅門,對尊者阿難如是雲:“阿難!卿等今為作何語而共坐耶?卿等又如何将話語中斷耶?” “婆羅門!于此瞿默目犍連婆羅門,對我如是言:‘尊者阿難!則雖隻一比丘,彼尊者瞿昙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對其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之一切,得以具足者否?’如是言後,我對瞿默目犍連婆羅門言:‘婆羅門!雖隻一比丘、對彼世尊,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對其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法之一切,得以具足者,未之有也。
何以故、婆羅門!彼世尊為對未曾生之道,之使生者。
未曾得知之道,之示知者,未曾說示之道,之說示者,乃為知道者,通道者。
道之練達者。
但當今、對道随順之諸弟子,乃依世尊之後具足而住。
’——婆羅門!此時正值卿來會聚。
實因如是,即與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之談話中斷。
” “若然,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彼尊者瞿昙之推薦:‘彼于我滅後,汝等應為所依。
’與以推薦,為卿等今日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耶?” “婆羅門!雖僅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所推薦:‘彼于我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我等今日并未思為親自歸依者。
” “複次,阿難!雖隻一比丘,為由僧伽之所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與予推薦:‘彼于世尊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思之為應予親歸依者否?” “婆羅門!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予推薦:‘彼于世尊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我等并未思為親自歸依者。
” “如是,阿難!若已無所依,對卿等之聚合,有何之因耶?” “婆羅門!我等非無所依。
婆羅門!我等有所依,即有法之所依。
” “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瞿昙之予推薦:‘彼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卿等今日思為應予親歸依者否?——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予推薦:“彼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我等今日并未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
’若然,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否?——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衆多上座比丘之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并未思為應親自歸依者之語。
如是尊者阿難!若已無所依,卿等之聚合,有何之因耶?——對如是之問,語曰:‘婆羅門!我等非無所依。
婆羅門!我等有所依、即有法之所依。
’若然,尊者阿難!如是之所說,果可發現如何之意義耶?” “婆羅門!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為諸比丘施設學處,教說波羅提木叉,布薩之當日,進住一村邑,我等皆集合于一處。
集合已,就其所為,對彼發問、此等所論中若有比丘入罪,犯戒,對彼我等從法,從定,令善處之。
此非諸聖等之對我等之予以善處,乃法對我等之善處。
” “尊者阿難!實則雖隻為一比丘,卿等今日對彼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又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耶?” “婆羅門!一比丘,能令我等對其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于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
” “尊者阿難!實則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瞿昙之推薦:‘此者,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有思為親自歸依者否?——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實則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推薦:“此者,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今日我等并未思為親自歸依者’之語。
若然,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僧伽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予以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否?——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實則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予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然今日我等并無思為應親自歸依者。
’尊者阿難!實則雖隻一比丘,卿等今日對其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耶?——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一比丘,能令我等對其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
所有無常者不應喜悅、歡迎、執着。
’彼如是行,對其專心住之時,對處心靖,靖時,今或達不動,或依慧解脫。
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不動,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三不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現世之欲,一切來世之欲……一切來世之色想,此等一切想之無殘滅時,此為寂靜、殊妙,即無所有處。
’彼如是行之,……乃至……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無所有處。
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一無所有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行至阿蘭若,或行至樹下,作如是思念:‘此依我、或依我所屬之物,為空。
’彼如是行……乃至……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無所有處,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二無所有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作如是思念:‘我于何處皆無,亦非為誰之物,何物皆無。
又我之物亦何處皆無,何物皆無,何物亦不存在。
’彼如是行之……乃至……身壞命終後,由識之導引,達于無所有處,諸比丘!此稱之為第三無所有處利益行道。
複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現世之欲……乃至……一切來世之色想。
一切不動想,一切無所有想,此等一切之想無餘滅時,此為寂靜、殊妙,即非想、非非想處。
’彼如是行之……乃至……身壞命後,由識之導引,達于非想、非非想處。
諸比丘,此稱之為非想、非非想處利空行道。
” 作如是說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于茲有比丘,有如是行:‘此為不存在、此非我之物,此未來亦應不存,亦應非為我之物,于現在、于過去,我當舍離。
’如是彼得舍。
世尊!彼比丘為般涅槃耶?” “阿難,于茲某比丘為般涅槃,于茲某比丘為非般涅槃。
” “世尊!有如何因,有如何緣,于茲某比丘為般涅槃,又于茲某比丘為非般涅槃耶?” “阿難!于茲比丘有如是行:‘此為不存在,非我之物,此應于未來亦不存在,應非我之物,于現在,于過去者,我當舍離。
’如是彼得舍,彼喜其舍,歡迎,執着。
彼喜其舍、歡迎、執着時,識則依止,有此之取着。
阿難!有取着之比丘為不般涅槃。
” “世尊!若然,彼比丘取著于何處耶?” “阿難!非想、非非想處。
” “世尊!人雲:‘彼比丘取著于最勝之取着。
’” “阿難!彼比丘取着最勝之取着,其最勝之取着,即非想非非想處。
阿難!此處有比丘,如是行之:‘此為不存在,我為無物,此未來應不存在,我應為無物,于現在、于過去者,我當舍離。
’如是得舍。
彼不喜其舍,不歡迎,不執着。
彼不喜其舍,不歡迎,不執着時,識不對此依止,彼無取着。
阿難!比丘行無取着,為般涅槃也。
” “世尊!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為我等漸次說示瀑流之度脫,世尊!然而如何為聖解脫耶?” “阿難!茲有聖弟子,作如是思念:‘一切現世之欲,一切來世之欲,一切現世之欲想,一切來世之欲想,一切現世之色,一切未來世之色,一切現世之色想,一切來世之色想,一切不動想,一切無所有處想,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想,此為限于個體,為個體,不死者,為無取着、心之解脫。
’阿難!此為由我所說之不動利益行道,無所有處利益行道,非想、非非想處利益行道。
漸次為說瀑流之度脫,為說聖解脫。
阿難!為弟子求利益,當哀愍,起哀愍之所應為事,我為汝等而為之。
阿難!此處有樹下!此處有空閑處!阿難!宜于禅思,勿放逸,勿後悔,是為我對汝之教示。
” 世尊為是說已,尊者阿難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 第一〇七 算數家目犍連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爾時,算數家目犍連婆羅門走近彼世尊。
近已,與世尊共交可喜可樂問候之語。
相交[談]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算數家目犍連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昙!譬如于此鹿母講堂雖已到達,有追順之學,有追順之所行,有追順之道——即如是可達最後之階段。
又複次,尊者瞿昙!實則此等婆羅門亦有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即對吠陀之學習。
複次,尊者瞿昙!實則此等之射手亦有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
——即為對于射術。
複次,尊者瞿昙!實則我等團隊之團隊生活、亦有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
——即為對于算數。
尊者瞿昙!蓋我等諸弟子,所得先使如是數算。
——一、一者,二、二者,三、三者,四、四者,五、五者,六、六者,七、七者,八、八者,九、九者,十、十者,——如是至百。
尊者瞿昙!使我等數算者。
如是,尊者瞿昙!于此聖法律,亦得施設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耶?” “婆羅門!于此聖法律,亦得與以施設追順之學,追順之所行,追順之道。
婆羅門!譬如善巧之調馬師,獲良性、良類之馬,最初先使端正頭部,次行更進一步之所作,如是,婆羅門!如來獲可應禦之人,最初亦如是調禦。
——汝比丘!汝須為具戒者。
守護别解脫律儀,住于具足正行與行處。
見微罪亦怖畏,受持為學學處。
而汝婆羅門!比丘為正具戒者。
守護别解脫律儀,住具足正行與行處,見微罪亦怖畏,受持為學學處,如來對彼更予調禦。
——‘汝比丘!汝于諸根須應守其門,以眼雖見色,但不為相所捉,亦勿為細相所捉。
若對眼根住于不制,則貪與憂,諸有罪與不善法可流注而來故,應專心于制,護眼根、應入眼根之控制。
以耳雖聞聲……乃至……以鼻雖嗅香……乃至……以舌雖嘗味……乃至……以身雖觸可觸之物……乃至……以意雖識法,然不為相所捉、亦勿為細相所捉。
若對此意根住于不制,則貪與憂、諸有罪及不善法可注流而來故,應專心将其控制。
護意根,應入意根之控制。
’而汝婆羅門!比丘之于端正諸根護門故,如來對其作更進之調禦也。
——汝比丘!汝于食應知量,以正思惟取食。
勿為娛、為誇、為飾、為莊嚴。
應為此身之存續,為維持、為止害、為得善持聖行。
如是,我滅原來之受,不使再生新受也。
如是我一生應無罪、又可住于安穩。
如是不斷思惟者也。
婆羅門!比丘之于正食知量故,汝來對彼作更進之調禦。
——‘汝比丘!汝應專修住于警寤。
晝間依經行與坐禅,依諸蓋法使心清淨。
夜之初分,依經行與坐禅,依諸蓋法,使心清淨。
于夜之中分,以右脅卧如獅子,足疊于足,有念、有正知、經常不斷作意可起之想。
而于夜之後分起離,依經行與坐禅,依諸蓋法,更應使心清淨。
’婆羅門!比丘專修警寤故,對此,如來更進作調禦。
——‘汝比丘!汝宜成就念與正知。
或往或還,宜作正知,或前視或顧視,宜作正知,或仰或伏,宜作正知。
持僧伽梨衣與缽與衣,亦宜作正知。
或食或飲或啖食或味食,宜作正知。
于大小便行,亦宜作正知。
或行或立或坐或寝或醒或語或默,宜作正知。
’婆羅門!比丘成就正念與正知故,對彼,如來作更進之調禦。
——‘汝比丘!汝隻須一人受離床座,至森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窩、墓地,林中、露地、積堆。
’彼比丘受孤獨之床座,至森林中、樹下、山上、洞窟、山窩、墓地、樹林中、露地、積堆。
彼食後,由行乞還,結跏趺,身向正直,常使正念現前而坐。
彼對世間斷貪欲,住于離貪欲之心,由斷貪欲将心清淨。
斷瞋恚,離害他意之心,庇護一切生物,住于哀愍,由斷瞋恚而将心清淨。
斷惛眠,遠離惛眠,有光明想,有念、住于正知。
由斷惛眠而将心清淨。
斷掉悔,為不掉,于内住于靜寂心,由斷掉悔将心清淨。
斷疑,度疑,住于無疑念,于諸善法,由斷疑念将心清淨。
——彼斷此等五蓋,心之随煩惱以智使之無力,正離諸愛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愛欲與不善法,住于成就生喜與樂之初禅定。
對諸尋伺使為靜寂,于内成靜穩,心為一境性,無尋、無伺,住于成就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禅定。
依‘遠離喜、住于舍心,有念、有正知,身感得樂,彼諸聖者之舍心、即為有念、住于樂者。
’之說示,此為住于成就第三禅定。
不隻亦斷樂、斷苦、前已有之心喜心憂亦并消滅,因之無苦無樂,而為舍心,住于成就有正念、清淨之第四禅定。
誠然,婆羅門!實有諸比丘,為學人而志未果,而獲得住于無上絕對之安穩,唯對彼等我作如上類之教說。
更有諸比丘,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成就圓滿,所作悉作,重擔已卸,逮得己之利益,遍盡有結,有平等慧,已成解脫,對彼此等諸法為正導現世安樂之生活,且導正念、正智。
” 如是教誡時,算數家目犍連婆羅門向世尊作如是言:“雲何?尊者瞿昙之諸弟子,受尊者瞿昙授如是之教谕,授如是之教誡已、能皆得趣究竟之涅槃耶?某者為不得耶?” “婆羅門!我諸弟子之某者、原依授如是之教谕,授如是之教誡已,得趣究竟之涅槃;然某者不得。
” “尊者瞿昙!若然,有雲何之因,雲何之緣,正涅槃存,導涅槃之道存,有尊瞿昙為導師、而尊瞿昙之諸弟子,受尊者瞿昙如是教谕,如是教誨已,某者得趣究竟涅槃;而某者為不得耶?” “婆羅門!就今敢為此問,如汝認為适宜,應如是為說。
婆羅門!對此作如何思量耶?汝對至王舍城之道,善知否?” “如是,尊者!我對至王舍城之道,善知。
” “婆羅門!對此作如何思量?此處有一人,向王舍城行來。
彼來近汝,作如是語:‘吾君!我願至王舍城、請教我至王舍城之道。
’對彼,汝作如是言:‘如是,吾君!此道為通王舍城。
暫就此行之。
暫行已,可見各各之邑名。
如是再暫行,其再暫行已,可見各各之街名。
如是再暫行。
再暫行已,可見王舍城之美園,美林、美土地、美池。
’彼對汝作如是谕,如是告,汝非但未遵行,且取錯誤之道,面向背道而去。
時有第二人,為往王舍城而行來,彼近汝作如是語:‘吾君!我願至王舍城,請教我至王舍城之道。
’對彼,汝如是曰:‘吾君!此道為通王舍城。
就此道暫行,就此暫行,可見各各邑名。
就其再暫行去,就其暫行已,可見各各之街名,就其再暫行之,就其再暫行已,可見王舍城之美園,美林、美土地、美池也。
’彼依汝如是所教,如是所告,可安全行至王舍城——婆羅門!若然,雲何之因,雲何之緣,王舍城正存,向王舍城之道存,汝為導者,但汝如是所教,如是所告已,一人取誤道向背面行去;一人安全能至王舍城耶?” “尊者瞿昙!對此我得雲何耶?尊者瞿昙!我隻為教導者。
” “又婆羅門!恰正如是。
涅槃正存,導涅槃之道存,我亦為導師,而我諸弟子,對我如是所教谕、如是所教誨已、某者得趣究竟涅槃;某者為尚不得。
對此,婆羅門!我得雲何耶?婆羅門!如來隻為教導者。
” 如是之所教誡,算數家目犍連對世尊作如是言:“尊者瞿昙!此處有諸人、為不信、為生活而由居家之生活入于出家、欺谲、诳僞、傲慢、不遜、虛飾、騷擾、玩弄饒舌,于諸根門不善守,食不知量,不專修警寤,不欣求心平等,對諸學處,無甚深之恭敬心,多所作而煥緩,于衆會,而先人而行,閑居而無專事、懶惰而勤心薄,忘念而無正知,心不定而迷亂,惡慧而宛如聾啞。
——如是人等,尊者瞿昙,不與俱住。
然有諸善男子,有信而由居家之生活入于出家,無欺,無诳,無慢,無不遜,無虛飾,靜穩,不饒舌,于諸根善護門,食知量,專修警寤,欣求心平等,對諸學處具獻最深之恭敬心,所作不多,亦不煥緩,于衆會無專橫之事,閑居時先于人而勤奮精進努力,念确立,知現前,心寂定,靜穩,有慧,非聾啞之類。
——如是人等,尊者瞿昙得與俱住。
尊者瞿昙!例如一切根香中、黑栴香為其最上。
一切樹香中,赤栴檀香為其最上,一切華香中,婆屍迦香為其最上。
正如是,尊者瞿昙之教誡于今日之諸法中為最上。
奇哉!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例如,尊者瞿昙!将若伏者與以仰向,将若覆者離覆,對若迷者教之以道,若于闇中取來明燈,如‘有眼之大衆見諸色’恰如是,尊者瞿昙以種種異門說法。
此我歸命尊者瞿昙,歸命法及比丘衆者。
願尊者瞿昙攝受我為優婆塞。
自今以後,願盡生命歸依。
”—— 第一〇八 瞿默目犍連經 如是我聞。
—— 一時,阿難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為世尊般涅槃後不久之時。
爾時,恰為摩揭陀國王阿阇世,懷疑韋提希夫人之子燈光王溫逝尼,使彼修複王舍城。
時尊者阿難,淩晨着衣,執持衣缽為乞食入王舍城。
時,尊者阿難生起如是思:“今為乞食至王舍城尚早,我為探視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事、往彼瞿默目犍連婆羅門處如何?”于是尊者阿難為探視彼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事,向彼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之處行去。
瞿默目犍連遙見尊者阿難行近。
見已,對尊者阿難如是自言:“尊者阿難善來,歡迎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終于至此相會——[即來此處之會合]。
尊者阿難請坐。
此處設有座。
”尊者阿難就所設之座。
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亦就另一低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瞿默目犍連對尊者阿難如是言:“阿難!雖隻一比丘,彼尊者瞿昙、即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之一切,而有所具足者耶?” “婆羅門!雖隻一比丘,彼世尊!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之一切,所具足者未之有也。
所以者何?婆羅門!彼世尊為對未曾生之道,使生者,對未曾知之道,使知者,對未曾說示之道谕,之說示者。
為知道者,通道者,道之練達者。
今日對随順于道之諸弟子乃依世尊之後具足而住。
” 然而,尊者阿難與瞿默目犍連之談話突然中斷。
乃因摩揭陀國之大臣名禹舍婆羅門者,常于王舍城巡視工程,茲為探視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之事及與尊者阿難接近而來,至已,與尊者阿難相交談可喜、可樂問候之語,談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摩揭陀國之大臣禹舍婆羅門,對尊者阿難如是雲:“阿難!卿等今為作何語而共坐耶?卿等又如何将話語中斷耶?” “婆羅門!于此瞿默目犍連婆羅門,對我如是言:‘尊者阿難!則雖隻一比丘,彼尊者瞿昙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對其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之一切,得以具足者否?’如是言後,我對瞿默目犍連婆羅門言:‘婆羅門!雖隻一比丘、對彼世尊,具足阿羅漢、正等覺者之諸法——對其法、盡一切之一切,盡一切方法之一切,得以具足者,未之有也。
何以故、婆羅門!彼世尊為對未曾生之道,之使生者。
未曾得知之道,之示知者,未曾說示之道,之說示者,乃為知道者,通道者。
道之練達者。
但當今、對道随順之諸弟子,乃依世尊之後具足而住。
’——婆羅門!此時正值卿來會聚。
實因如是,即與瞿默目犍連婆羅門之談話中斷。
” “若然,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彼尊者瞿昙之推薦:‘彼于我滅後,汝等應為所依。
’與以推薦,為卿等今日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耶?” “婆羅門!雖僅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所推薦:‘彼于我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我等今日并未思為親自歸依者。
” “複次,阿難!雖隻一比丘,為由僧伽之所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與予推薦:‘彼于世尊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思之為應予親歸依者否?” “婆羅門!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予推薦:‘彼于世尊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我等并未思為親自歸依者。
” “如是,阿難!若已無所依,對卿等之聚合,有何之因耶?” “婆羅門!我等非無所依。
婆羅門!我等有所依,即有法之所依。
” “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瞿昙之予推薦:‘彼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卿等今日思為應予親歸依者否?——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予推薦:“彼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我等今日并未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
’若然,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否?——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衆多上座比丘之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并未思為應親自歸依者之語。
如是尊者阿難!若已無所依,卿等之聚合,有何之因耶?——對如是之問,語曰:‘婆羅門!我等非無所依。
婆羅門!我等有所依、即有法之所依。
’若然,尊者阿難!如是之所說,果可發現如何之意義耶?” “婆羅門!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為諸比丘施設學處,教說波羅提木叉,布薩之當日,進住一村邑,我等皆集合于一處。
集合已,就其所為,對彼發問、此等所論中若有比丘入罪,犯戒,對彼我等從法,從定,令善處之。
此非諸聖等之對我等之予以善處,乃法對我等之善處。
” “尊者阿難!實則雖隻為一比丘,卿等今日對彼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又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耶?” “婆羅門!一比丘,能令我等對其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于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
” “尊者阿難!實則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瞿昙之推薦:‘此者,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有思為親自歸依者否?——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實則雖隻一比丘,由彼世尊、即知者、見者、阿羅漢、正等覺者之推薦:“此者,于我寂滅後,應為汝等之所依。
”今日我等并未思為親自歸依者’之語。
若然,尊者阿難!雖隻一比丘、由僧伽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予以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今日卿等思為應予親自歸依者否?——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實則雖隻一比丘,由僧伽之認識,由衆多上座比丘之予推薦:“此者,于世尊寂滅後,應為我等之所依。
”然今日我等并無思為應親自歸依者。
’尊者阿難!實則雖隻一比丘,卿等今日對其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耶?——如是之問、沙門答曰:‘婆羅門!一比丘,能令我等對其恭敬、尊重、崇奉、禮事,而恭敬、尊重已,有近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