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王品

關燈
身行耶?”“大王!為樂果報身行。

    ”“尊者!如何為樂果報身行耶?”“大王!此身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兩者者,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大王!如是之身行,沙門、婆羅門、智者、不與诘難。

    ” “尊者阿難!如何為沙門、婆羅門不與诘難之口行……乃至意行耶?”“大王!其為善意行。

    ”“尊者!如何為善意行耶?”“大王!其為無罪意行”。

    “尊者!如何為無罪意行耶?”“大王!其為無瞋害意行。

    ”“尊者!如何為無瞋害意行耶?”“大王!其為樂果報意行。

    ”“尊者!如何為樂果報意行耶?”“大王!此意行,不害自、不害他、不害兩者者、不善法減退、善法增長。

    大王!如是之意行為沙門、婆羅門所不诘難。

    ” “尊者阿難!彼世尊對一切善法具足,予以稱贊耶?” “大王!如來舍離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 “稀有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依尊者阿難為此善說,我等依尊者阿難之此善說,得以歡喜、滿足。

    尊者!我等依尊者阿難之善說,得以如是歡喜、滿足。

    尊者!若尊者阿難思念象寶,我等則将象寶送與尊者阿難。

    尊者!若尊者阿難思念馬寶,我等則将馬寶送與尊者阿難。

    尊者!若尊者阿難思念良邑,我等則将良邑送與尊者阿難。

    然而,尊者!我等亦知尊者阿難并無此之所念。

    尊者!此鞞诃提衣為我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阇世所送,揚于天蓋之支柱,長十六肘,寬幅八肘,尊者!尊者阿難,請垂慈愍,将此接受攝納。

    ” “不也,大王!我三衣已具備。

    ” “尊者!尊者阿難與我皆如是知此阿夷羅婆提河,若上方之山降大雨時,彼阿夷羅婆提河則兩岸氾濫。

    尊者!如是尊者阿難,以此鞞诃提衣,可作自己之三衣,而将尊者阿難之舊三衣贈送與同梵行者。

    我願為此一布施,尊者!願尊者阿難受納此鞞诃提衣。

    ” 尊者阿難受納鞞诃提衣。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今我實将離去,我多事多務。

    ”“大王!請随尊意。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對尊者阿難之所說予信受、歡喜,即由座起立,向尊者阿難敬禮,右繞離去。

    尊者阿難于拘薩羅王波斯匿去後不久,往至世尊處。

    至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難,将與拘薩羅王波斯匿之問答悉奉告于世尊。

    而将其鞞诃提衣捧獻與世尊。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汝諸比丘!拘薩羅王波斯匿實為幸運,拘薩羅王波斯匿為真幸運。

    拘薩羅王波斯匿。

    得見阿難、得以奉侍。

    ” 世尊作如是說已,彼諸比丘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第八九 法莊嚴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釋迦國。

    有一名彌婁離之釋迦國聚落。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因有所事,來至邑名城。

    拘薩羅王波斯匿告臣長作曰:“汝長作!駕華麗之車,到我宮苑觀此美景。

    ”“大王!承知如命。

    ”長作應諾拘薩羅王波斯匿後,乃駕華麗之車,向拘薩羅王波斯匿報曰:“大王!華麗之車已駕至,今可為出發之時。

    ”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乘華麗之一車,與衆多之華麗車俱,以王者之大威容,馳離邑名城,向宮苑處前進。

    車至通路處後,下車徒步入于宮苑。

    拘薩羅王波斯匿逍遙徘徊于苑中,發現一樹下,心神佳美、愉快,清靜而無騷音,遠離人寰,适于宴坐。

    見已,念起世尊之事:“此樹下,心神佳美,愉快清靜而無騷音,遠離人寰,适于宴坐。

    于彼處,我曾奉侍應供、等正覺者彼世尊。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告長作曰:“汝長作!此樹下為心神佳美。

    愉快……乃至……奉侍彼世尊也。

    汝長作!應供,等正覺者之彼世尊,今住何處耶?”“大王!有一名彌婁離之釋迦國聚落,應供,等正覺者、彼世尊今住于彼處。

    ”“汝長作!名彌婁離之釋迦國聚落,離邑名城有幾許之距離耶?”“大王!距此不遠,約三由旬,于日中可達。

    ”“汝長作!即駕華麗之車,我今欲往見應供、等正覺者彼世尊。

    ”“大王!承知如命。

    ”長作應諾拘薩羅王波斯匿,駕華麗之車,向波斯匿王報曰:“大王!華麗之車駕已至,今正出發之時。

    ”時波斯匿王乘華麗之車,與衆多華麗之車俱。

    離邑名城向釋迦國之彌婁離聚落馳驅而去。

    于其日中,即達釋迦國彌婁離聚落,入彼園林中。

    車行至道路之處,下車徒步入于園林,時衆多之比丘于露天經行。

    波斯匿王至彼等諸比丘處,至已,問彼等諸比丘曰:“應供、等正覺者彼世尊今在何處耶?我欲見應供、等正覺者彼世尊。

    ”“大王!彼精舍之門閉,靜往彼處,徐入正門,咳謦敲闩,世尊将為卿開門。

    ”時波斯匿王将寶劍與王冠授與長作,長作思念:“大王今将獨行,我應止于此處。

    ”波斯匿王靜赴彼閉門之精舍處,徐入正門,作咳謦敲門。

    世尊予以開門,彼時,波斯匿王入精舍,頂禮世尊足,接吻世尊足、以手相摩,自報姓名曰:“世尊!我為拘薩羅王波斯匿。

    世尊!我為拘薩羅王波斯匿。

    ” “大王!卿以何因由,欲來見我,對我身行最勝之恭敬,行親愛之表示耶?”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因世尊為善說法要者,世尊弟子僧伽為善行道者。

    此為我對世尊法之類句。

    世尊!茲我見一沙門、婆羅門于一定期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行梵行,然其後彼等沐浴、塗油、調理須發具足五種之欲,滿足而耽溺之。

    然而世尊!茲我見諸比丘之命終,至息止,行圓滿清淨之梵行。

    世尊!我此之外,不知如是之圓滿清淨之梵行。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世尊之為善說法者。

    世尊弟子僧伽為善行道者。

    ’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類句。

    複次!世尊!王與王诤,刹帝利與刹帝利诤、婆羅門與婆羅門诤、居士與居士诤、母與子诤、子與母诤、父與子诤、子與父诤、兄弟與兄弟诤、兄弟與姊妹诤、姊妹與兄弟诤、朋友與朋友诤。

    然而世尊!茲我見諸比丘和合同慶無诤,如乳與水之融合,相互以敬愛之眼住視。

    世尊!我于此之外,不知有如是之和合衆。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世尊為善說法,世尊弟子僧伽為善行道。

    ’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類句。

    複次,世尊!我由園林至園林,宮苑至宮苑、逍遙徘徊,我于彼處見一沙門、婆羅門,羸瘦、醜惡、黃色,脈管露出,人見而不耐,世尊!對其我生如是思念:‘此尊者等确為不樂行梵行、抑或彼等隐匿任何之惡業。

    如斯此等之尊者羸瘦、醜惡、黃色,脈管露出,令人不忍見。

    ’我近彼等作如是告曰:‘汝等尊者為羸瘦、醜惡、黃色、脈管露出、令人見而不耐,其為何故耶?’彼等如是答曰:‘大王!我等乃黃疸病。

    ’然而,世尊!茲我見諸比丘住于喜樂、悅樂、滿悅、愛樂,諸根悅豫,無求、平靜、安穩,如鹿柔和之心。

    世尊!對彼我生如是念:‘此等之尊者确于彼世尊之教,知最勝殊妙,如斯此尊者等,住于喜樂、悅樂、滿悅、愛樂、諸根悅豫,無求、平靜、安穩,如鹿柔和之心。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世尊為善說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為善行道者。

    ’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類句。

     複次!世尊!我為刹帝利灌頂王,得以應殺者殺,應剝奪者剝奪,應放逐者放逐。

    世尊!我就裁判之座時,彼等使我之言中斷。

    如是我雲:‘諸賢!我就裁判之座時,勿使我言中斷。

    諸賢!勿使我終止我語。

    ’但仍無濟于事。

    世尊!彼等仍使我言中斷。

    然而世尊,于此我見諸比丘,世尊對彼數百之會衆說法時,世尊之諸弟子,無噴嚏聲,無有咳聲。

    世尊!昔日,世尊嘗向數百之會衆說法,彼時,世尊之某弟子發咳聲,則某同梵行者以膝觸之言:‘尊者請肅靜,尊者!勿作聲。

    我等之師世尊今正說法。

    ’世尊!就此我生如此念:‘實稀有哉!實未曾有哉!實不用刀杖,會衆如是善調禦者。

    ’世尊,我于此之外,不知有如是善調禦之會衆。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世尊為善說法者,世尊弟子僧伽為善行道者。

    ’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類句。

     複次、世尊!于此處我見一類刹帝利之賢者、聰明、為事論議,如射毫端。

    彼等以自己之慧,破折他人之見。

    彼等得聞:‘沙門瞿昙實則将往某村,某邑。

    ’彼等準備有所請教。

    謂曰:‘我等至沙門瞿昙處,作此請問,若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則我等對彼作如是反駁。

    若複我等如是問,彼如是答,則我等更作如是反駁。

    ’彼等已聞:‘實則沙門瞿昙已來至某村、某邑。

    ’彼等至世尊處,世尊對彼等以法語教示,教導、激勵、使令歡喜。

    彼等為世尊之法話所教示、教導、激勵,使令歡喜,未向世尊發出質問,而說為反駁耶?進而成為世尊之弟子。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世尊為善說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為善行道。

    ’是亦我之于世尊法之類句。

     複次、世尊!于此處我見一類之婆羅門之賢者……乃至……一類之居士之賢者、聰明、為事論議,如射毫端……乃至……而說為反駁耶?進而請求世尊許之由在家成為無家生活而出家。

    世尊使彼等出家,彼等如是出家,皆等同住于遠離、不放逸、熱誠、精勤,不久之後,善男子達于由在家成為無家生活而出家之目的,對彼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住于自知,自證成就。

    彼等如是言曰:‘我等實應破滅、我等實應破滅、我等于先前曾思:以非沙門為沙門、以非婆羅門為婆羅門、以非阿羅漢為阿羅漢。

    今我等已為沙門、今我等已為婆羅門、今我等已為阿羅漢。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世尊為善說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為善行道者。

    ’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類句。

     複次,世尊!有稱為仙餘及、宿舊之工匠,我召使之成為我之木工。

    我與彼等以生計,因我而博得名聲。

    然對我不如對世尊之恭敬。

    世尊!昔日、我于進軍之際,此等工匠仙餘及、宿舊住于狹小之陋屋。

    世尊!彼時,此等工匠仙餘及、宿舊于夜中過半、以法語過後,聞佛之所在以頭向之,對我之方向以足向而卧。

    世尊!就此我思惟:‘實稀有哉!實未曾有哉!此等之工匠仙餘及、宿舊為我所召使,為我之木工。

    我與彼等以生計,使令獲得名聲。

    然對我不如對世尊之恭敬。

    确為此等之尊崇者,确對彼世尊之教得知最勝殊妙。

    ’世尊!‘世尊為等正覺者,世尊為善說法者,世尊之弟子僧伽為善行道。

    ’此亦我之于世尊法之類句。

     複次!世尊!世尊刹帝利,我亦刹帝利。

    世尊拘薩羅人,我亦拘薩羅人。

    世尊八十歲,我亦八十歲。

    世尊!若世尊為刹帝利、我亦為刹帝利,世尊為拘薩羅人,我亦為拘薩羅人,世尊八十歲,我亦八十歲,我對世尊緻最勝之恭敬,作親愛之表示,世尊!我實多事多務,我今将欲離去。

    ” “大王!請随尊意。

    ” 彼時,拘薩羅王波斯匿由座起立,敬禮世尊離去。

     時世尊于拘薩羅王波斯匿離去後,不久告諸比丘曰:“汝等比丘!拘薩羅王波斯匿于說法莊嚴終了,已離座而去。

    汝等比丘!宜受得法莊嚴。

    汝等比丘!宜通達法莊嚴。

    汝等比丘!宜受持法莊嚴。

    汝等比丘!此法莊嚴為有利益之根本梵行也。

    ” 世尊作如是說已,彼等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第九〇 普棘刺林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郁頭随若之普棘刺林。

    爾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因某事要務,來至郁頭随若,時拘薩羅王波斯匿令一家臣曰:“汝今至世尊處,以我之名向世尊之足頂禮,并緻賀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并謂:‘世尊!拘薩羅王波斯匿向世尊足頂禮,賀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并作是言:‘世尊!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于朝食後,欲來谒見世尊。

    ’”“大王!承知如命。

    ”彼家臣應諾拘薩羅王波斯匿後,即來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家臣白世尊言:“世尊!拘薩羅王波斯匿向世尊之足頂禮,緻賀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世尊!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于朝食後,欲來谒見世尊。

    ”月賢姊妹得聞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于朝食後欲來谒見世尊。

    月賢姊妹向拘薩王奉侍飲食告曰:“大王!願以我等之名向世尊足頂禮,緻賀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而作如是言:‘月賢姊妹向世尊足頂禮,并緻賀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也。

    ’”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朝食後。

    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坐于一方。

    坐于一方之拘薩羅王波斯匿向世尊言:“世尊!月賢姊妹向世尊之足頂禮,并緻賀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 “大王!月賢姊妹何故不另遣其他使者耶?” “世尊!月賢姊妹聞得:‘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于朝食後欲往見世尊。

    ’時,世尊!月賢姊妹向我奉侍飲食告言:大王!請以我等之名向世尊之足頂禮,緻賀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 “大王!月賢姊妹為幸運。

    ”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言:“世尊!我聞得沙門瞿昙作如是言:‘無知一切、見一切、自認完全知見之沙門、婆羅門,所謂無此事。

    ’世尊!沙門瞿昙作如是言:‘無知一切、見一切、自認完全知見之沙門、婆羅門,所謂無此事也。

    ’作是言者,世尊!彼等對世尊之語為真實者耶?抑或并非對世尊為不實之誣謗耶?又,有關對法為适宜于法而語者耶?抑或為正當之說,并非加以非難者耶?” “大王!沙門瞿昙作如是言:‘并無知一切、見一切、自認完全知見之沙門、婆羅門,當謂無此事。

    ’如是言者,彼等對我為非真實語者,為以虛妄、不實、對我而誣謗者。

    ” 彼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告鞞留羅将軍言:“将軍!宮廷中何人生起此話題耶?” “大王!想是年少吉祥子婆羅門。

    ”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命一家臣言:“汝今以我名往告年少吉祥子婆羅門謂:‘尊者!拘薩羅王波斯匿喚汝。

    ’”彼家臣應諾拘薩羅王波斯匿曰:“大王!承知遵命。

    ”即至年少吉祥子婆羅門處,至已,遂告年少吉祥子婆羅門曰:“尊者!拘薩羅王波斯匿喚汝。

    ”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問世尊曰:“世尊!依世尊之所說,或與之相關之事有人對之作不同解釋時,世尊應如何辨認為世尊所說之言耶?” “大王!我如是認定我所說之言:‘即并無同時知一切、見一切之沙門、婆羅門,當謂無此之事。

    ’” “世尊!世尊請說示因事,請說示有因事。

    ‘即并無同時知一切、見一切之沙門、婆羅門,當謂無此之事。

    ’世尊!有此等之四姓:刹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世尊!此等之四姓有差别耶?有區别耶?” “大王!此等之四姓:刹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大王!此等之四姓中,二姓即刹帝利與婆羅門為最上。

    即彼具有被稱為敬禮、起迎、合掌、敬業之價值。

    ” “世尊!我非向世尊問現法之事,我乃請問未來之事。

    世尊!此等四姓:刹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世尊!此等四姓有差别耶?有區别耶?” “大王!有此等之五精勤支:雲何為五?大王!此處比丘有信,信如來之正覺:‘如是彼世尊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

    ’彼無病、無惱、有均齊之消化力、不過冷、不過熱、堪為中庸之精勤。

    彼為不奸、不詭之師,或對智者,或對梵行者,将自己如實示彼。

    彼勤精進,斷不善法,成就善法,對善法努力、堅固、勇猛、不舍負荷。

    彼為有慧之聖,能決擇,正導苦之滅,成就通達生滅之慧。

    大王!此等為五精勤支。

    大王!此等之四姓:刹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彼等若成就此等五精勤支,則其對彼等能得長夜之利益與安樂。

    ” “世尊!此等四姓:刹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彼等若成就此等五精勤支。

    世尊!彼等對其尚有何差别耶?有何區别耶?” “大王!我于此處說此精勤差别。

    大王!譬如此有二頭善調善禦之應調象、應調馬、應調牛;又有二頭不調不禦之應調象、應調馬、應調牛。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彼等二頭善調善禦之應調象、應調馬、應調牛,欲赴調禦所行調禦耶?”“世尊,誠然。

    ” “又彼等二頭不調不禦之應調象、應調馬、應調牛,如同彼等二頭善調善禦之應調象、應調馬、應調牛,欲赴調禦所行調禦耶?”“世尊、不然。

    ” “如是,大王!對有信、無病、不奸、不詭、勤精進、依有慧可得者、得謂其是不信、多病、奸詐、詭詐、懈怠、無慧者,無此之事。

    ” “世尊!請世尊說示因事,請世尊說示有因事。

    世尊!此等四姓、刹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彼等若成就此等五精勤支、且達于正精勤。

    世尊!對此彼等尚有何差别耶?有何區别耶?” “大王!對此,彼等并無何等之差别,即我曾說:解脫與解脫無何等之差别。

    大王!譬如有人,取幹之娑羅薪生生火,火即現;又他人取幹娑羅薪令生火,火即現;又他人取幹之巷羅薪令生火,火即現;又他人取幹之優昙婆羅薪令生火,火即現。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由不同之鑽木所生此等之火,其火焰與火焰,色光與色光,光明與光明,有差别耶?”“世尊!不然。

    ” “大王!恰如依精進所激發之精勤所鑽出之火,其無何等之差别、即我曾說:解脫與解脫無何等之差别。

    ” “世尊!請世尊說示因事,請世尊說示有因事。

    世尊!若然,諸天存在耶?” “大王!卿何出斯言耶?而謂:‘世尊!若然,諸天存在耶?’” “世尊!諸天來生此世耶?或不生此世耶?” “大王!諸天有害心者來生此世,諸天無害心者,則不來生此世。

    ” 如是說時,鞞留羅将軍問世尊曰:“世尊!諸天有害心來生此世者。

    可得将諸天無害心不來生此世者、由其住所使之撤退加以追放耶?” 彼時,尊者阿難思惟:“此鞞留羅大将乃拘薩羅王波斯匿之子。

    我為世尊之子。

    是為子與子對話之時。

    ”尊者阿難告鞞留羅将軍曰:“若然,我今反問卿,卿可随意作答。

    将軍!對其作如何思量耶?于拘薩羅王波斯匿之征伐範圍内,又于拘薩羅王波斯匿之領土範圍内,于拘薩羅王波斯匿之統治地方,拘薩羅王波斯匿得對沙門、婆羅門、有德者、不德者、梵行者、非梵行者,由其住所,使之撤退,加以追放耶?” “尊者!于拘薩羅王波斯匿之領土範圍内,于拘薩羅王波斯匿之統治地方,拘薩羅王波斯匿對沙門、婆羅門、有德者、不德者、梵行者、非梵行者、得使之由其住所撤退、追放。

    ” “将軍、對其作如何思量耶?于非拘薩羅王波斯匿之領土範圍内,于非拘薩羅王波斯匿統治之地方,拘薩羅王波斯匿對沙門、婆羅門……乃至……得使之追放耶?” “尊者!非拘薩羅王波斯匿之範圍内,非拘薩羅王波斯匿統治之地方,沙門、婆羅門……乃至……不得予以追放。

    ” “将軍!其作如何思量之耶?卿聞三十三天之事耶?” “尊者!誠然。

    我曾聞三十三天之事,于此亦由拘薩羅王波斯匿處,得聞此三十三天之事。

    ” “将軍!其作如何思量耶?拘薩羅王波斯匿得令三十三天,由其住所撤退、追放耶?” “尊者!拘薩羅王波斯匿現未曾得見三十三天,如何可使由其住所撤退。

    追放耶?” “将軍!如是,諸天有害心來生此世者,不能得見諸天無害心不來生此世者。

    如何可由其所住使之撤退、追放耶?” 彼時,拘薩羅王向世尊言:“世尊!此比丘為如何名耶?” “大王!彼名阿難者是。

    ” “實阿難為歡喜哉!實阿難具歡喜之相哉!世尊!請尊者阿難說因事,請尊者阿難說有因事。

    世尊!然梵天存在耶?” “大王!卿何作斯言耶?而謂:‘世尊!若然,梵天存在耶?’” “世尊!梵天來生此世耶?或不來生此世耶?” “大王!梵天有害心則來生此世,梵天無害心則不來生此世。

    ” 彼時,一家臣來告拘薩羅王波斯匿曰:“大王!年少吉祥子婆羅門至矣。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問年少吉祥子婆羅門曰:“婆羅門!是何人于宮廷中令生起此話題?” “大王!是鞞留羅将軍。

    ” “鞞留羅将軍如是言:‘大王!其為年少吉祥子婆羅門。

    ’” 彼時一家臣告拘薩羅王波斯匿曰:“大王!乘車歸還之時至矣。

    ”時大王告世尊曰:“世尊!我問世尊一切知,世尊予以解答一切知。

    我等對之欣喜、滿足,因此而歡喜。

    世尊!我等問世尊四姓之清淨,世尊為之解答四姓之清淨。

    我等對之欣喜、滿足,因此而歡喜也。

    世尊!我等問世尊諸天,世尊對諸天予以解答……乃至……世尊!我等向世尊問梵天,世尊就梵天予以解答……乃至……世尊。

    我等向世尊所問者,世尊對此皆予以解答。

    我等對之欣喜、滿足,由此而生歡喜。

    世尊!于今我等将去,我等為多事多務。

    ” “大王!今正其時矣。

    ”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歡喜、随喜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