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王品

關燈
時世尊住憍賞國之瞿師羅園,爾時,我母懷孕,因我至世尊處。

    至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我母向世尊言:‘世尊!懷胎無論為男或為女,使彼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願世尊!從今日以後,彼将終生歸依為優婆塞,願請攝受。

    ’汝桑吉伽布陀!一時世尊曾住婆伽國鼍山之拜薩伽羅林鹿苑,彼時,我乳母抱我至世尊處。

    至已,敬禮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我乳母向世尊言:‘世尊!此菩提王子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世尊!彼今日以後,将為終生歸依之優婆塞,惟望攝受。

    ’汝桑吉伽布陀!如是我三度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世尊!我自今日以後,願終生歸依為優婆塞,惟望受持。

    ” 第八六 鴦掘摩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拘薩羅國王波斯匿之領土内,有一名為鴦掘摩(指鬘)之兇賊。

    殘忍、血手、以殺戮為事,對生類無憐愍。

    因彼而使村非村、邑非邑、莊非莊。

    彼殺人時,以指為鬘而予戴着。

    時世尊清晨,着衣,執持衣缽行乞入舍衛城,于舍衛城行乞畢,飲食後,由行乞歸來,折床座,持衣缽,向兇賊鴦掘摩處之大道行去。

    牧牛者、牧畜者、耕作者、腳夫等見世尊向兇賊鴦掘摩處之大道行去,近前向世尊言:“沙門!勿行此道。

    沙門!此道有一名喚鴦掘摩之兇賊,殘忍、血手、事殺戮,對生類無憐愍,因彼而使村非村、邑非邑、莊非莊。

    彼殺諸人,以指做鬘。

    沙門!此道即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一同行者,彼等猶成兇賊鴦掘摩之獵獲物。

    ”作是言時,世尊默然仍向前進。

    牧牛者、牧畜者、耕作者、腳夫,再白世尊言:“沙門、勿行此道……乃至……成為兇賊鴦掘摩之獵獲物。

    ”世尊再默然仍向前進。

    牧牛者、牧畜者、耕作者、腳夫,三度白世尊言:“沙門、勿行此道……乃至……成為兇賊鴦掘摩之獵獲物。

    ”世尊再度默然仍進前進。

     兇賊鴦掘摩途見世尊前來,見而彼自思惟:“實稀有哉!實未曾有哉!此道,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一同來者、彼等猶自成為我獵獲物。

    然如彼沙門者,獨自無侶,威壓而來,使我奪此沙門之命如何?”時此兇賊鴦掘摩執劍與楯,佩弓與箭,從世尊之後尾行之。

    彼時,世尊現神通力,兇賊鴦掘摩對普通步行之世尊、以全力尾随亦不得及。

    彼時,兇賊鴦掘摩思惟:“委實稀有,确實未曾有也。

    我曾追捉疾走之象、追捉疾走之馬,追捉疾走之車、追捉疾走之鹿。

    然我對此普通步行之沙門,雖以全力尾随追行猶不得及。

    ”彼止步對世尊言曰:“且止!沙門!且止!沙門!”“我已止。

    鴦掘摩!汝且止步。

    ”時兇賊鴦掘摩思惟:“此等沙門為釋子,說真實、誓真實、然此沙門猶繼為行走,卻言:‘我已止。

    鴦掘摩!汝且止步。

    ’我今将問此沙門。

    ”時鴦掘摩對世尊以偈問言: “沙門汝行卻言:‘我已止。

    ’ 問我卻言:‘汝不止。

    ’ 沙門,我今對汝問此義, 何為汝止我不止?” “常對不害諸生類, 鴦掘摩!故我自言我已止。

     汝對生類無自制, 故我為止汝不止。

    ” “我久尊敬之大仙, 今此沙門現大林, 聞汝與法相應偈, 長久之惡應舍離。

    ” 如是兇賊棄兇器, 投入溝坑斷崖坎, 賊向善逝足稽首, 彼于其處願出家。

     佛實慈悲之大仙, 一切人天之師主, 爾時世尊對彼言:“比丘!汝來。

    ” 彼為比丘佛弟子。

     時世尊以尊者鴦掘摩為随從沙門向舍衛城遊方而去、次第遊行至舍衛城。

    于其處。

    世尊住于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彼時于拘薩羅國王波斯匿之内宮門前集聚廣大群衆,發出高聲、大聲言曰:“大王!卿之領土有名為鴦掘摩之兇賊、殘忍、血手、以殺生為事、對生類無憐愍,彼使村非村、邑非邑、莊非莊。

    彼殺戮諸人,以指做鬘。

    大王!應将彼拘禁成囚。

    ” 彼時,拘薩羅國王波斯匿率五百騎奔向舍衛城。

    于日中抵達給孤獨園處。

    驅車至行車之通路,下車步行至世尊處,至已,向世尊敬禮,坐于一面。

    向坐于一面之拘薩羅國王波斯匿,世尊告之曰:“大王!卿為往攻摩揭陀王斯尼耶頻婆娑羅耶?或往攻毗舍離之離車王耶?或往攻其他敵王耶?”“世尊!我非往攻摩揭陀國王斯尼耶頻婆娑羅,亦非往攻毗舍離之離車王,更非往攻其他敵王。

    世尊!我領土内有名鴦掘摩兇賊,殘忍、血手……乃至……以指做鬘。

    世尊!我将拘禁于彼。

    ” “大王!卿若得見,鴦掘摩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生活而出家,離殺生、離不與取、離妄語、為一食者、梵行者、持戒者、持善法者、卿将如何處置耶?” “世尊!我應禮敬,起立相迎,以座招請,并對彼以衣服、飲食、床座、醫藥資具予供養,對彼如法保護與捧獻。

    然而,世尊!彼原為破戒惡法者,如何能成為如是之戒調禦者耶?”彼時,尊者鴦掘摩坐于世尊不遠處。

    時、世尊舉右手、指告拘薩羅王波斯匿曰:“大王!此即鴦掘摩。

    ” 拘薩羅王波斯匿生恐怖,硬直,身毛豎立。

    時,世尊知拘薩羅王波斯匿生怖畏、身毛豎立,而告拘薩羅王波斯匿言:“大王!勿懼!大王!勿懼!卿實無可恐懼者。

    ”當時生恐怖、硬直、身毛豎立之拘薩羅王波斯匿,心歸平靜。

    時拘薩王波斯匿到尊者鴦掘摩處,向尊者鴦掘摩言曰:“尊者,貴師為鴦掘摩耶?” “誠然。

    大王!” “尊者!貴師之父為何姓耶?母為何姓耶?” “大王!我父為伽伽,母為曼多耶尼。

    ” “尊者貴師!伽伽、曼多耶尼子應将滿足。

    我将為貴師伽伽、曼多耶尼子,熱誠為衣服、飲食、床座、醫藥資具之供養。

    ” 時尊者鴦掘摩為阿蘭若住者。

    乞食者、糞掃衣者、為三衣者。

    尊者鴦掘摩告拘薩羅王波斯匿曰:“大王!足矣,我三衣已滿足。

    ” 彼時,拘薩羅王彼斯匿至世尊處。

    至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拘薩羅王波斯匿白世尊言:“世尊!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

    世尊為不調伏者之調伏者,不寂止者之能為寂止者,不寂滅者之能為寂滅者。

    世尊!我等以刀杖、武器、猶不得降伏者,世尊無刀杖、武器而與能以降伏。

    世尊!我等今将離去,我等為多事、多忙者。

    ”“大王!請依禦意之所為。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由座起立,敬禮世尊、右繞離去。

     尊者鴦掘摩,清晨,着衣,執持衣缽、入舍衛城行乞。

    鴦掘摩次第行乞至舍衛城時。

    見一婦人難産,為産所苦。

    見之彼自思惟:“噫!确有實情為苦。

    噫!有情确實為苦也。

    ”時,尊者鴦掘摩于舍衛城行乞食後,由行乞歸至世尊處。

    至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鴦掘摩白世尊言:“世尊!今日清晨,我着衣,執持衣缽入舍衛城行乞。

    世尊!我次第乞食遊方至舍衛城時,見一婦人難産,為産所苦,見之,我自思惟:‘噫!有情确實為苦,噫!有情确實為苦。

    ’” “鴦掘摩!然汝須即去舍衛城,向彼婦人作是言:‘婦人!我生來不知故意奪生類之命事。

    由此至言,使汝安之,安産之。

    ’” “世尊!此莫非我故意為妄語耶?蓋我故意奪衆多生類之命。

    ” “鴦掘摩!然汝即去舍衛城,去向彼婦人如是告知:‘婦人!我得聖生以來,不知故意奪生類之命事,由此至言,汝得安,能得安産。

    ’”“世尊!承知如命”。

    尊者鴦掘摩應諾世尊,行往舍衛城,行至彼婦人處告曰:“婦人!我得聖生以來,不知故意奪生類之命事,由此至言,汝得安,能得安産。

    ”時彼婦人即得安然生産。

    彼時,尊者鴦掘摩獨自住于遠離、不放逸、熱誠、精勤。

    不久,善男子正式達于由在家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之目的。

    對彼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住于自知、自證之成就。

    知此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再無至此之狀态。

    尊者鴦掘摩成為阿羅漢之一人。

     尊者鴦掘摩,清晨,着衣,執持衣缽,入舍衛城行乞。

    彼時,有人對尊者鴦掘摩之身體投以土塊,有人對尊者鴦掘摩之身體投之以棒。

    時尊者鴦掘摩,頭傷、血流、缽壞、僧伽梨衣破,而至世尊處。

    世尊遙見鴦掘摩前來,見而告尊者鴦掘摩曰:“婆羅門!汝宜忍受、婆羅門!汝宜忍受。

    依汝業之果報,幾年,幾百年,幾千年應于地獄所受之業果,汝今于現法得受。

    ” 時尊者鴦掘摩唯獨自、宴坐、受解脫之樂。

    彼時,唱此優陀那曰: “先放逸後不放逸 照此世如離雲月 所作惡業善所覆 照此世如離雲月 年輕比丘勤佛教 彼照世如離雲月 令我敵聞我說法 令我敵勤于佛教 令我敵受領佛法 與此諸人我相交 我敵聞我說忍辱 人人稱贊無怨恨 适時得聞無上法 随喜此法為修行 如是彼必不害我 我複不害他何人 彼得最上之寂靜 弱者強者皆守護 灌溉者須引入水 箭匠應須矯箭镞 猶如木匠矯正木 智者應自善調伏 以杖以鈎以鞭矯 不用刀杖我調伏 先為殺害今不害 無害今有真實名 先為兇賊鴦掘摩 于大瀑流歸依佛 先為大盜手染血 今我歸依斷有因 多為惡業導惡趣 無負債果享飲食 愚者無知耽放逸 智者守身最勝财 勿耽放逸勿親欲 入禅定者得大樂 分别諸法達最勝 善達不作惡思量 逮達三明成佛教 善達不作惡思量” 第八七 愛生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一居士之可愛獨子死。

    因子之死,彼不思家業,不思飲食、彼行至墓前悲泣言:“吾兒!居何處耶?吾兒!居何處耶?”彼時,彼居士至世尊處。

    至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彼居士曰:“居士!汝自心之諸根無所住,汝之諸根有變異。

    ” “世尊!如何我之諸根有變異耶?世尊!我可愛獨子死。

    其死,令我不思家業,不思飲食,我行至其墓前悲泣言:‘吾兒!居何處耶?吾兒!居何處耶?’” “居士!事既如是,居士!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起。

    ” “世尊!何人對其作如是思耶?愁悲苦憂惱系由愛生、由愛起。

    世尊!由愛生、由愛起乃喜樂事。

    ”彼居士不喜世尊之所說,罵之離座而去。

     時有衆多之賭博者,于離世尊之不遠處為博奕戲。

    時,彼居士去至彼等賭博者處,至已,向彼等賭博者言:“諸君!我方今至沙門瞿昙處,至已,敬禮沙門瞿昙,坐于一面。

    沙門瞿昙向坐于一面之我告言:‘居士!汝自心之諸根無所住,汝之諸根有變異。

    ’作是語時,諸君!我告沙門瞿昙曰:‘世尊!如何我諸根有變異耶?世尊!我可愛獨子已死。

    其死、使我不思家業,不思飲食,我行至其墓悲泣言曰:吾兒!居何處耶?吾兒!居何處耶?’‘居士!事既如是,居士!事既如是,居士、愁悲苦憂惱系由愛生、由愛起。

    ’‘世尊!任何人将作如是思: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而起。

    世尊!由愛生、由愛起為喜樂事。

    ’諸君!我對沙門瞿昙所說不悅,罵之離座而去。

    ” “居士!事既如是、居士!其如是、居士!實由愛生、由愛起為喜樂。

    ”時彼居士以:“賭博者同意于我”而去。

    時此話題漸次達至王宮。

    即拘薩羅王波斯匿告末利妃言:“末利!‘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而起’,此為沙門瞿昙之所說。

    ” “大王!若為由世尊所說,則其當甚以為然。

    ” “如是,此末利對沙門瞿昙所說之任何事、悉對彼表贊同。

    ‘大王!若為由世尊所說、則當甚以為然。

    ’譬如乃師對弟子所說之任何事,弟子皆謂:‘吾師!誠以為然;吾師!誠以為然。

    ’而對彼皆表贊同。

    ‘末利!汝對沙門瞿昙所說之任何事,皆表贊同。

    ’‘大王!若為由世尊所說,則甚以其為然。

    ’末利!汝往,汝去。

    ” 時末利妃對那利鴦伽婆羅門曰:“婆羅門!今汝至世尊處,至已,以我之名,頂禮世尊足,問候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而謂:‘世尊!末利妃頂禮世尊足,并問候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又作是言:‘世尊!此語為由世尊所說耶?即:“愁、悲、苦、憂、惱乃由愛生,由愛而起。

    ”’如世尊對汝作如是說,則當善加受持,向我複命。

    如來為不妄語者。

    ”“王妃!承知如命。

    ”那利鴦伽婆羅門應諾末利妃,去至世尊處。

    至已,與世尊交談吉慶銘感之語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那利鴦伽婆羅門白世尊曰:“尊者瞿昙!末利妃頂禮尊者瞿昙足、問候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而作是言:‘世尊!此語為由世尊所說耶?愁、悲、苦、憂、惱乃由愛生、由愛而起也。

    ’” “婆羅門!誠以為然。

    婆羅門!誠以為然。

    愁、悲、苦、憂、惱乃由愛生,由愛而起。

    婆羅門!如何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而起耶?依此理由當可得知:婆羅門!往昔于此舍衛城,某婦人之母死。

    彼女因母之死而發狂,心神錯亂,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見我母耶?我不見我母耶?’” 婆羅門!為何愁、悲、苦、憂、惱由愛生、由愛而起耶?依此理由,當得可知。

    婆羅門!往昔于此舍衛城、某婦人之父死……乃至……兄弟死、姊妹死、男兒死、女兒死、丈夫死,彼女由夫之死而發狂,心神錯亂,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見我夫耶?我不見我夫耶?” 婆羅門!為何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而起耶?依此理由當可得知。

    婆羅門!往昔日于此舍衛城,某男子之母死,彼因母之死而發狂,心神錯亂、行遍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見吾母耶?我不見吾母耶。

    ” 婆羅門!為何愁、悲、苦、憂、惱由愛生、由愛而起耶?依此理由當得可知。

    婆羅門!往昔于此舍衛城,某男子之父死……乃至……兄弟死、姊妹死、男兒死、女兒死、妻子死、彼由妻子之死而發狂、心神錯亂,遍行街路、四衢,作如是言:“我不見吾妻耶?我不見吾妻耶?” 婆羅門!為何愁、悲、苦、憂、惱由愛生、由愛而起耶?依此理由當可得知。

    婆羅門!往昔于此舍衛城,某婦人往親戚之家。

    彼等親族将彼女從其夫處奪去,欲許配與他者。

    然彼女不願。

    彼時,向在舍衛城之夫告言:“賢夫!彼等親戚将我從汝處奪走,欲許配與他者,然我不願。

    ”時彼之夫雲:“我等死為比翼之鳥。

    ”乃将其妻腰斬為二,而後自戕。

    婆羅門!為何愁、悲、苦、憂、惱由愛生、由愛起耶?依此理由當得可知。

     彼時,那利鴦伽婆羅門對世尊之所說,歡喜、随喜,由座起立、走往末利妃處。

    至已,将與世尊所語之一切,悉告末利妃,末利妃因至拘薩羅王波斯匿處。

    至已,告波斯匿王曰:“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卿愛王女婆夷利耶?” “末利!誠然,我愛王女婆夷利。

    ”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若王女婆夷利有變易、變異、卿生愁、悲、苦、憂、惱耶?” “末利!王女婆夷利若有變易、變異、則我之生活當有變異,怎能我不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彼世尊,對此所說:‘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而起。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卿愛刹帝利女雨日蓋耶?”“末利!誠然,我愛刹帝利女雨日蓋。

    ”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若刹帝利女雨日蓋有變易、變異、卿生愁、悲、苦、憂、惱耶?” “末利!若刹帝利女雨日蓋有變易、變異、我之生活即有變異、為何我不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彼世尊、對此所說:‘愁、悲、苦、憂、惱由愛生、由愛而起。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卿愛将軍卑留羅耶?……乃至……卿愛我耶?……乃至……卿愛迦屍拘薩羅國耶?” “末利!誠然,我愛迦屍、拘薩羅國。

    末利!依迦屍、拘薩羅國之國威,得受用迦屍白檀,得受用華鬘、塗香、脂粉。

    ”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若迦屍、拘薩羅國有變易、變異,卿生愁、悲、苦、憂、惱耶?” “末利!若迦屍、拘薩羅國有變易、變異,我之生活即有變異,我怎能不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彼世尊。

    對此所說:‘愁、悲、苦、憂、惱由愛生、由愛而起。

    ’” “稀有哉!末利!未曾有哉!末利!彼世尊乃依慧所洞察、依慧所觀察。

    末利!應愈加贊歎。

    ” 彼時,拘薩羅王波斯匿由座起立,将上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三度唱優陀那:“奉事歸命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乃至……奉事歸命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

    ” 第八八 鞞诃提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難清晨,着衣,執持衣缽入舍衛城行乞,于舍衛城行乞已,飲食後,由行乞歸,為日中之止住,往東園鹿母講堂。

    彼時,拘薩羅王波斯匿乘一分陀利象,日中赴舍衛城。

    拘薩羅王波斯匿遙見尊者阿難前來,乃告大臣屍利阿荼曰:“汝屍利阿荼!彼非為尊者阿難耶?”“大王!誠然,彼為尊者阿難。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其他之大臣曰:“今汝往尊者阿難處,以我之名,向尊者阿難之足頂禮謂:‘尊者!拘薩羅王波斯匿頂禮尊者阿難足。

    ’而作是言:‘尊者!若尊者阿難無急事,請垂慈愍暫來。

    ’”彼大臣對拘薩羅王波斯匿應諾:“大王!承知如命。

    ”乃去往尊者阿難處,至已,敬禮尊者阿難,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臣告尊者阿難曰:“尊者!拘薩羅王波斯匿頂禮尊者阿難足,而作是言:‘尊者!若尊者阿難無急事,請垂慈愍暫來。

    ’”尊者阿難默然受允。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乘象往象之通路處,由象下來,步行至阿難處。

    至已,向尊者阿難敬禮,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拘薩羅王告尊者阿難曰:“尊者!若尊者阿難無急事,請尊者阿難垂慈愍到阿夷羅婆提河之岸,則為幸甚。

    ”尊者阿難默然受允。

    時尊者阿難行往阿夷羅婆提河岸。

    至已,坐于一樹下所設之座。

    拘薩羅王波斯匿乘象至象之通路處,由象下來,步行至尊者阿難處。

    至已,向尊者阿難敬禮立于一面。

    複次,拘薩羅王波斯匿告尊者阿難曰:“尊者!尊者阿難請坐此象鞯。

    ”“大王!不也。

    卿請坐,我坐己座。

    ”拘薩羅王波斯匿坐于所設之座,向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彼世尊之身行。

    因受沙門、婆羅門、智者之诘難,而為如是之身行耶?”“大王!彼世尊,不因受彼沙門、婆羅門、智者之诘難,而為如是之身行。

    ” “尊者阿難!又彼世尊之口行……乃至……意行、因受沙門、婆羅門、智者之诘難,而為如是之意行耶?”“大王!彼世尊之意行。

    不因受沙門、婆羅門、智者之诘難,而為如是之意行。

    ” “稀有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我對質疑因未得滿足,乃依尊者阿難對其質疑之解答、而得滿足。

    尊者!彼等愚者、不賢者、不查問、不研究、對他稱贊或毀謗,我不思其為真實。

    然而,尊者!若彼等賢者、賢明、智者、查問、研究,對他稱贊或毀謗,我等思其為真實。

    尊者阿難!如何為沙門、婆羅門、智者所诘難之身行耶?”“大王!其為不善之身行。

    ”“尊者!如何為不善身行耶?”“大王!其為有罪之身行。

    ”“尊者!如何為有罪身行耶?”“大王!其為有瞋害身行。

    ”“尊者!如何為有瞋害身行耶?”“大王!其為苦果報身行。

    ”“尊者!如何為苦果報身行耶?”“大王!此身行,害自、害他、害兩者者、增長不善法、善法減退。

    大王!如是之身行為沙門、婆羅門所诘難。

    ” “尊者阿難!如何為沙門、婆羅門、智者所诘難之口行……乃至……意行耶?”“大王,其為不善意行。

    ”“尊者!如何為不善意行耶?”“大王!其為有罪意行。

    ”“尊者!如何為有罪意行耶?”“大王!其為有瞋害意行。

    ”“尊者!如何為有瞋害意行耶?”“大王!其為苦果報意行。

    ”“尊者!如何為苦果報意行耶?”“大王。

    此意行,害自、害他、害兩者者、增長不善法,善法減退,大王!如是意行為沙門、婆羅門之所诘難。

    ” “尊者阿難!彼世尊對一切不善法之舍離,予以稱贊耶?” “大王!如來乃舍離一切不善法、成就善法。

    ” “尊者阿難!如何為沙門、婆羅門不與诘難之身行耶?”“大王!其為善身行。

    ”“尊者!如何為善身行耶?”“大王!其為無罪身行。

    ”“尊者!如何為無罪身行耶?”“大王!為無瞋害身行。

    ”“尊者!如何為無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