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王品

關燈
講堂。

    阿難!天帝釋遙見尼彌王到來。

    面見尼彌王告曰:‘大王!請進,大王!善來。

    大王!三十三天之諸神集坐于善法講堂,贊美曰:“實毗提诃人為幸運……乃至……行布薩。

    ”大王!三十三天之諸神欲面見卿。

    大王!諸神中有以神之威力為樂者。

    ’‘不也!卿帝釋!請即送我還彌薩羅,于其處,我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 彼時,阿難!天帝釋告禦者摩他利言:‘汝摩他利!去駕千頭馬車,速即奉送尼彌王返彌薩羅。

    ’‘尊者!謹遵如命。

    ’禦者摩他利應諾天帝釋,而送尼彌王返彌薩羅。

    于其處,阿難!尼彌王向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時,阿難!尼彌王經數百千年後,向理發匠告曰:‘理發匠!汝若見我頭生白發,便告知我。

    ’阿難!理發匠應尼彌王曰:‘大王!承知如命。

    ’阿難!理發匠經數百千年後,見尼彌王之頭上生白發。

    向尼彌王告曰:‘大王!天使已現。

    見頭已生白發。

    ’‘汝理發匠!若然,将白發以金鑷巧拔置于我掌中。

    ’阿難理發匠應尼彌王曰:‘大王!遵命。

    ’于是乃将彼白發以金鑷子巧拔之,置尼彌王掌中。

    時,阿難!尼彌王以良邑賞賜理發師。

    召長子太子、告曰:‘愛兒太子!我天使已現、我見頭生白發、我已享受人間之諸欲。

    今為求天上諸欲之時。

    愛兒太子!今汝掌此國政。

    我将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生活。

    愛兒太子!然汝亦應于見生白發時,賞良邑于理發匠,今長子太子掌國政,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之生活,汝對我所定之完善相續法予承傳,勿使汝成為我最後之人。

    愛兒太子!無論于如何時代,對我所定如是完善相續法,如有斷絕者、彼即為最後之人。

    愛兒太子!是故,我如是告汝,将我所定之完善相續法予承傳。

    汝勿成為我最後之人。

    ’ 阿難!彼時,尼彌王以良邑賜與理發匠,令長子太子善掌國政,于此大天?林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之生活。

    彼以與慈俱之心……乃至以悲俱之心……乃至……以與喜俱之心……乃至以與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與舍俱心,遍滿而住。

    阿難!尼彌王八萬四千年間作王子之遊戲,八萬四千年間掌攝政、八萬四千年間于此大天?林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之生活。

    修梵行,彼修習四梵住,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梵天界。

     然而阿難!尼彌王有一名喚伽羅羅伽那迦之子。

    彼未由在家而出家作無家之生活,彼将該善相續法斷絕。

    彼為其最後之人。

     阿難!汝作如是思惟耶:‘彼時,定該完善相續法之大天王、為别人。

    ’然而,阿難!不應有如是見,彼時之大天王,即是我。

    彼完善相續法為我所訂定。

    彼完善相續法系由我所定,承傳于其後之諸人。

    然而阿難!彼完善相續法不能導至厭離、貪離、滅、寂靜、通智、正覺、涅槃、唯隻得生梵天界。

    阿難!依今我所定之完善相續法、則總為導至厭離、離貪、滅、寂靜、通智、正覺、涅槃。

    阿難!然而如今依我所定之完善相續法,如何能導于厭離、離貪、滅、寂靜、通智、正覺、涅槃耶?彼其實即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阿難!依此如今我所定之完善相續法、可導于厭離、離貪、滅、寂靜、通智、正覺、涅槃。

    阿難!我對汝作如是言:‘汝傳承我所定完善相續法,汝勿成為我最後之人。

    ’阿難!無論于任何時代,斷絕如是完善相續法者,彼即為最後之人。

    阿難!我對汝作如是言:‘汝傳承我完善相續法,汝勿成為我最後之人。

    ’” 世尊作如是說已,尊者阿難,歡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說。

     第八四 摩偷羅經 如是我聞。

    —— 一時,尊者大迦旃延住摩偷羅之君達園。

    摩偷羅王阿萬提普陀聞作如次之言:“沙門大迦旃延住于摩偷羅之君達園。

    彼尊者大迦旃延揚有如是之善名稱,即:賢者、智者、聰明、多聞、所論多彩有辯才、耆宿、阿羅漢,得見如是之阿羅漢,乃為幸運。

    ”時摩偷羅王阿萬提普陀駕衆多華麗之車,自乘一華麗車,以衆多華麗之車,以王者之大威容,作為面見尊者大迦旃延而出離摩偷羅。

    驅車至車之通路,下車步行至尊者大迦旃延處。

    至已,向尊者大迦旃延問候、交談吉慶、銘感之語,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摩偷羅阿萬提普陀告尊者大迦旃延曰:“尊者迦旃延!婆羅門如是說:‘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其他之種姓為卑劣。

    惟婆羅門為白色,其他為黑色。

    唯婆羅門為清淨,非婆羅門則不然。

    唯婆羅門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中生,由梵天生,是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

    ’尊者迦旃延就其如何?請予說示。

    ” “大王!‘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其他之種姓為卑劣。

    隻婆羅門為白色,其他為黑色。

    唯婆羅門為清淨,非婆羅門則不然。

    唯婆羅門為梵天真正之子,由其口生,由梵天生,由梵天所造之梵天嗣子。

    ’此隻為世間之巷說。

    大王!‘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其他之種姓為卑劣……乃至……梵天之嗣子。

    ’此不過是世間之巷說,依此理由可知。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假令刹帝利以财寶、米谷、金銀稱富,刹帝利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稱意,向彼為愛語耶?婆羅門,毗舍,首陀等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稱意,對彼為愛語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刹帝利以财寶、米谷、金銀稱富,刹帝利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稱意,對彼為愛語。

    婆羅門、毗舍、首陀等亦對彼先起……乃至……對彼為愛語。

    ” “大王!卿對其之作如何思耶?假令婆羅門以财寶、米谷、金銀稱富。

    婆羅門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

    行彼之所稱意,對彼為愛語耶?毗舍、首陀、刹帝利等亦對彼先起……乃至……對彼為愛語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婆羅門以财寶、米谷、金銀稱富,婆羅門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稱意、對彼為愛語。

    毗舍、首陀、刹帝利等亦先起……乃至……對彼為愛語。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假令毗舍以财寶、米谷、金銀稱富,毗舍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稱意,對彼為愛語耶?首陀、刹帝利、婆羅門等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願,對彼為愛語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毗舍、以财寶、米谷、金銀稱富,毗舍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願。

    首陀、刹帝利、婆羅門等亦對彼先起……乃至……對彼為愛語。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假令首陀以财寶、米谷、金銀稱富,首陀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稱意,對彼為愛語?刹帝利、婆羅門,毗舍等亦對彼先起後寝……乃至……對彼高愛語耶?” “尊者迦旃延!假令首陀以财寶、谷米、金銀稱富,首陀亦對彼先起、後寝、進而務彼之事,行彼之所稱意,對彼為愛語。

    刹帝利、婆羅門,毗舍等亦對彼先起……乃至……對彼之愛語。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果若如是,則此等四姓為平等耶?或不然耶?或卿就此作如何思惟耶?” “尊者迦旃延!實則如是,此等四姓為平等。

    就此等我不認有何等之差别。

    ”“大王!依此理由,可知: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

    其他之種族為卑劣……乃至……‘梵天之嗣子。

    ’此不過為世間之巷說。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茲有刹帝利,行殺生、行不與取、于愛欲行邪行、行妄語、行兩舌、行粗惡語、行戲語、有貪欲、有瞋恚心、有邪見、其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耶?或不然耶?就此汝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刹帝利行殺生,行不與取、于愛欲行邪行、行妄語、行兩舌、行粗惡語、行戲語、有貪欲、有瞋恚心、有邪見,其身壞命終之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我如是思之,又,此為我聞自阿羅漢者。

    ” “善哉!善哉!大王!卿作如是思,實為善,又,卿聞自阿羅漢,實為善。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茲有婆羅門、毗舍、首陀,行殺生、行不與取……乃至……身壞命終之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耶?或不然耶?卿就其作如何之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首陀等行殺生、行不與取……乃至……身壞命終之後,我思為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又,此為我聞自阿羅漢者。

    ” “善哉!善哉!大王!卿作如是思,實為善。

    又,卿聞自阿羅漢,實為善。

    大王!對其卿作如何思之耶,果若如是,則此等四姓為平等耶?或不然耶?或就此卿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實則如是,此等四姓為平等。

    就此等我不認有何等之差别也。

    ” “大王!依此理由:‘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其他之種姓為卑劣……乃至……梵天之嗣子。

    ’可知此不過為世間之巷說而已。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茲有刹帝利,離殺生、離不與取、于愛欲離邪行、離妄語、離兩舌、離粗惡語、離戲語、無貪欲、無瞋恚心、有正見、其身壞命終之後,生于善趣天界耶?或不然耶?就此,卿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加旃延!雖為刹帝利而離殺生,離不與取……乃至……有正見,其身壞命終後,生于善趣,天界,我作斯如思,又,斯為我聞自阿羅漢者。

    ” “善哉!善哉!卿對如斯思,實為善。

    又,卿為聞自阿羅漢,實為善。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茲有婆羅門,毗舍、首陀,離殺生、離不與取……乃至……有正見,其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界耶?或不然耶?卿就此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首陀等離殺生,離不與取……乃至……有正見者,其身壞命終後,生于善趣、天界、我作如是思,又,我就此思乃聞自阿羅漢者。

    ” “善哉!善哉!大王!卿作如是思,實為善。

    又,卿之聞自阿羅漢者;實為善。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量耶?果若如是,則此等四姓為平等耶?或不然耶?卿就此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實則如是,此等四姓為平等。

    就此我不認有何等之差别。

    ”“大王!依此之理由:‘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他之種姓為卑劣……乃至……梵天之嗣子’可知,此不過世間之巷說而已。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茲有刹帝利,破入他家行掠奪,于一家掠奪,于路旁掠奪,亦與他人妻私通。

    若是卿之臣,捕彼以示于卿言:‘大王!此為幹犯卿罪之罪人。

    ’對彼請依大王之所欲、科以刑罰,卿将彼作如何處置耶?” “尊者迦旃延!我處以殺戮刑、處以剝奪刑、處以追放、應其罪狀施以刑罰。

    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具有刹帝利之名者,今已為解消,稱為盜賊故。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茲有婆羅門、毗舍、首陀、破入他家行掠奪……乃至……卿對彼作如何處置耶?” “尊者迦旃延!我處以殺戮刑,處以剝奪刑……乃至……稱為盜賊故。

    ” “大王!對其作如何思量耶?果若如是,則此等四姓為平等耶?或不然耶?或卿就此作如何思之耶?” “尊者迦旃延!實則如是,此等四姓為平等,就此等我不認有何等差别。

    ” “大王!依此理由,可知:‘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其他之種姓為卑劣……乃至……梵天之嗣子。

    ’此不過為世間之巷說而已。

    大王!卿對其如何思量耶?茲有刹帝利,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離不殺生、離不與取、離妄語、為一日一食者、梵行者、持戒者、持善法者、卿對彼等将如何耶?” “尊者迦旃延!我應禮敬、起立相迎、以座招請、供養衣服、飲食、床座、醫藥資具,對彼如法捧獻而予保護。

    何以故?尊者迦旃延!彼曾做刹帝利之名稱,今已為解消,呼彼為沙門故。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茲有婆羅門、毗舍、首陀、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之生活。

    離殺生、離不與取、離妄語、成為一日一食者、梵行者,持善法者,卿對彼将如何耶?” “尊者迦旃延!我當禮敬,起立相迎……乃至……呼彼為沙門故。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果若如是,則此等四姓為平等耶?或不然耶?卿就此作如何思量耶?” “尊者迦旃延!實則如是,則此等四姓為平等,就此我不認其有何等之差别。

    ” “大王!依此理由可知:‘婆羅門始為最高之種姓,其他之種族為卑劣……乃至……梵天之嗣子。

    ’不過為世間之巷說而已。

    ” 作是言時,摩偷羅王阿萬提普陀告尊者大迦旃延曰:“偉哉!尊者迦旃延!偉哉!尊者迦旃延!譬如:倒者得扶起;使覆者得頭現,迷者得教道,使有眼者可見色,于闇中持來明燈,如是尊者迦旃延以諸種方便,使法明示。

    我歸依此尊者迦旃延,歸依法,歸依僧伽。

    尊者迦旃延!我自今日起,以後做終生歸依為優婆塞,望賜受持。

    ” “大王!卿勿歸依我、卿宜歸依我所歸依之彼世尊。

    ” “尊者迦旃延!然彼應供,等正覺者之彼世尊,今住于何處耶?” “大王!應供、等正覺者之彼世尊,今已涅槃。

    ” “尊者迦旃延!若我于十由旬處,得聞彼世尊之所說,為見應供、等正覺者之彼世尊,我願行十由旬。

    尊者迦旃延!若我于二十由旬、三十由旬、四十由旬、五十由旬處,我亦願行。

    尊者迦旃延!于百由旬處,如得聞彼世尊之所說,為見彼世尊,我亦願行百由旬。

    尊者迦旃延!彼世尊若已般涅槃,則我歸依彼般涅槃之世尊,歸依法、歸依僧伽。

    尊者迦旃延!我自今日以後,為終生歸依之優婆塞,望得受持。

    ” 第八五 菩提王子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婆伽國、鼍山拜薩伽羅林之鹿苑。

    彼時,菩提王子名為庫伽那達,宮殿建築完成未久,尚無沙門,婆羅門、其他任何人居住。

    時菩提王子告桑吉伽布陀青年曰:“汝桑吉伽布陀!汝今至世尊處。

    至已,以我之名向世尊尊足頂禮,問候世尊是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而謂:‘世尊!菩提王子向世尊頂禮雙足,問候世尊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又如是告之:‘世尊!世尊與諸比丘僧伽俱,明朝請受菩提王子之俱食。

    ’”“王子!承知如命。

    ”桑吉伽布陀青年應諾菩提王子後去至世尊處。

    至已,向世尊問候,交談吉慶銘感之語後坐于一方。

    坐于一方之桑吉伽布陀青年向世尊言:“尊者瞿昙!菩提王子向尊者瞿昙之尊足頂禮,問候尊者無病、無疾、輕快、有氣力、得安穩。

    尊者瞿昙!明朝與比丘僧伽俱,請受菩提王子之供食。

    ”世尊默然允受。

    時桑吉伽布陀青年知世尊接受,乃由座起至菩提王子處。

    至已,告菩提王子曰:“我以王子之名告彼尊者瞿昙曰:‘尊者瞿昙!菩提王子向尊者瞿昙之尊足頂禮,問候尊者無病、無疾……乃至……請受供食。

    ’而彼沙門瞿昙已予接受。

    ”菩提王子翌晨,于己住處準備殊妙之嚼食啖食,将庫伽那達宮殿,至最下之階梯止,以白帛覆蓋。

    告桑吉伽布陀青年曰:“汝桑吉伽布陀!今汝至世尊處。

    至已,向世尊告曰:‘世尊!飲食已調備。

    ’”桑告伽布陀青年應諾菩提王子曰:“承知如命。

    ”桑吉伽布陀至世尊處。

    至已,告世尊曰:“尊者瞿昙!飲食已調備。

    ”爾時世尊清晨,着衣、執持衣缽至菩提王子住居。

    彼時菩提王子奉迎世尊,立于門外。

    菩提王子遙見世尊前來乃出迎,向世尊敬禮,扈從來至庫伽那達宮殿。

    彼時世尊猶伫立最下階梯之附近。

    時菩提王子向世尊言:“世尊!世尊請登上白帛,善逝!請登上白帛,彼我帶來長夜之利益,将赍我以安樂。

    ”作斯言時。

    世尊默然置之。

    菩提王子再向世尊言:“世尊!世尊請登白帛之上,善逝!請登白帛之上,其可為我帶來長夜之利益将赍我以安樂。

    ”世尊再度默然置之。

    菩提王子三度向世尊言:“世尊……乃至……可赍我以安樂。

    ”時世尊顧視阿難。

    尊者阿難告菩提王子曰:“王子!除去白帛,世尊不行帛布之道,如來顧視扈從者。

    ”時菩提王子将白帛除去,設座于庫伽那達宮殿之階上。

    于是世尊與比丘僧伽俱,登上庫伽那達宮殿,于所設之座坐下。

    菩提王子對以世尊為首之比丘僧伽親手供養殊妙之嚼食、啖食。

    并予充分勸進。

    時菩提王子于世尊食畢,手離缽時,取一單座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菩提王子向世尊言:“世尊!我作如是思:‘依樂不可得樂,依苦乃可得樂也。

    ’” [世尊曰:]“王子!我尚未達正覺前,未成正覺之菩薩時,作如是思:‘依樂不可得樂,依苦可得樂。

    ’”王子!如是我後來為年少之青年,有漆黑之發……[與中部經典一、二九四頁十一行~三〇〇頁五行及同四一五頁三行~四二一頁一行為同文]……如是我以“實則此乃通于精勤。

    ”語畢坐于其處。

     王子!實則我以三喻示現……[與同上四二一頁二行~四三四頁三行為同文]……此者實則隻對住于不放逸、熱誠、精勤者之所示現者。

     王子!如是我生是念:“我所得之此法……[與同上三〇一頁一行~三一〇頁二行為同文]……我等六人所生活。

    時,王子!五比丘為我作如是說示、如是教,不久後,善男子正式由在家達到無家生活出家之目的,對彼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住于自知、自證之成就。

    ” 作是說時,菩提王子向世尊言:“世尊!比丘于若何期間,以如來為教主,善男子正式由在家……乃至……住于自知自證之成就耶?” “王子!然而有關此事,正宜問汝。

    依汝之意,可為作答。

    王子!汝對其作如何思量耶?汝乘象、巧于用鈎術耶?”“世尊!誠然,我乘象巧于用鈎術。

    ”“王子!汝對其作如何思量耶?茲有人來謂:‘菩提王子乘象知用鈎術,我于彼處學習乘象用鈎之術。

    ’彼若不信,則僅依有信者始能達,彼則不能達。

    彼若為多病、則僅依無病者能達、彼則不能達。

    彼若為奸詐、詭詐,則僅依不奸、不詭者能達,彼則不能達。

    彼若為懈怠,則僅依勤精進者達能,彼則不能達。

    彼若為無慧,則僅有慧者能達,彼則不能達。

    王子!汝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彼人于汝處乘象,得學使鈎之術耶?”“世尊!如彼雖有其一支,彼人于我處乘象即不得學使鈎之術,何況有五支耶?” “王子!汝對其作如何思量耶?此處有人來謂:‘菩提王子乘象知使鈎之術,我于彼處學乘象使鈎之術。

    ’彼若有信、則唯有信者達,彼則不達。

    彼若為無病,則唯無病者能達,彼則将不達。

    彼若為不奸、不詭,則唯不奸、不詭者能達,彼則将不達。

    彼若為勤精進,則唯有勤精進者能達,彼則将不達。

    彼若為有慧,則唯有慧者能達,彼則将不達。

    王子!汝對其作如何思量耶?彼人于汝處、得學乘象使鈎之術耶?”“世尊!縱有其一支、彼即可于我處得學乘象使鈎之術。

    況有五支耶?” “如是,王子!有此等之五種精勤。

    雲何為五?王子!此處比丘有信,信如來之正覺:‘彼世尊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

    ’彼為無病、無惱有均齊之消化力、不過冷、不過熱、為堪中庸之精勤。

    彼為不奸、不詭之師、或為知者、或為同梵行者、如實示現自己、彼勤精進、斷不善法、成就善法、對善法努力、堅固、勇猛、荷負不舍。

    彼為有慧之聖。

    善能決擇、正導苦滅,成就通達生滅之慧。

    王子!實際成就此等五種精勤支之比丘,以如來為教主,經七年,善男子正式由在家達于無家生活出家之目的,對彼無上梵行之究竟。

    于現法住于自知自證之成就。

    王子!雖不達七年,對此等五精勤支成就之比丘……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乃至……住于……之成就。

    王子!雖不達一年,成就此等五種精勤支之比丘……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乃至……住之。

    王子!雖不達半月、成就此等五種精勤支之比丘……乃至……七晝夜、六晝夜、五晝夜、四晝夜、三晝夜、二晝夜……乃至……住于……之成就。

    王子!雖不達一晝夜、成就此等五種精支勤之比丘,以如來為教主,夕受教示,朝得勝進;朝受教示、夕得勝進。

    ” 作如是說時,菩提王子向世尊言:“實佛哉!實法哉!實法之妙說哉!夕受教示,朝得勝進;朝受教示,夕得勝進。

    ” 作斯語時,桑吉伽布陀青年告菩提王子曰:“如是,卿王子雖言:‘實佛哉!實法哉!實法之妙說哉!’但不可言:‘我歸依彼尊者瞿昙,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汝桑吉伽布陀!勿作是言。

    汝桑吉伽布陀!勿作是言。

    汝桑吉伽布陀!此為我親聞自我母,由其所授者。

    汝桑吉伽布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