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王品
關燈
小
中
大
汝家、我來此未得布施,未得謝詞,唯得罵詈也。
”“愛兒賴吒和羅!今可入我等之家。
”“家主!且止,我今食事已訖。
”“若然,愛兒,賴吒和羅!亦可受明朝之食。
” 尊者賴吒和羅默然接受。
尊者賴吒和羅父,得知尊者賴吒和羅已接受來至己家。
乃命将金币堆積如山。
覆以筵席、并對尊者賴吒和羅之原妻告曰:“吾媳!今汝應以先前善男子賴吒和羅所愛好、所寵愛之裝飾,裝飾其衣裳。
”時尊者賴吒和羅父,翌晨于己家準備殊妙嚼食、啖食、告尊者賴吒和羅曰:“時至矣、愛兒賴吒和羅!飲食已調備。
”時尊者賴吒和羅于清晨着衣、持缽至己父家,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父命将山積之金币展開,告尊者賴吒和羅曰:“愛兒,賴吒和羅!此為汝母之财、彼為父之财、祖父之财。
愛兒賴吒和羅!享受此财,且得以行福德,如今,愛兒賴吒和羅!汝應廢棄修學而還俗,享受此财,且行福德。
” “家主!若汝欲如我所言而為,則應将此山積之金币,滿載于車,運搬至恒河河流中沉沒,何以故?家主!因此金币,可生愁、悲、苦、憂、惱故。
”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之原妻,抱其兩足,告尊者賴吒和羅曰:“賢夫!汝是否有最勝之天女,而為之行梵行耶?”“吾妹!我并非為最勝之天女而行梵行。
”“吾妹![汝]言賢夫應呼我為賴吒和羅。
”其妻當即昏倒于地。
時尊者賴吒和羅告家主曰:“家主!若欲與食,則宜給與,勿使我困惑。
”“愛兒賴吒和羅!且食,飲食已調備。
”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之父将殊妙之嚼食、啖食,親手供養尊者賴吒和羅,充分勸進。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飲食畢,手離缽,起立而說此偈曰: “善觀粉飾相 傷痍之積集 多欲多病患 堅固無久住 善觀粉飾容 是為覆皮骨 摩尼珠耳環 美麗賴衣服 兩足着彩色 塗香抹顔面 雖得欺愚者 難欺彼岸者 發髻編八辮 眼塗安繕那 雖得欺愚者 難欺彼岸者 如安繕那壺 穢身為美飾 雖得欺愚者 難欺彼岸者 獵夫設圈套 鹿不觸其網 食餌我等去 獵夫有泣時”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誦此偈畢,去至拘牢婆王之鹿苑,至已,于一樹下坐日中之止住。
時,拘牢婆王命獵師言:“汝獵師、将我宮苑之鹿苑掃除之、我欲往見淨地。
”“大王!承知如命。
”獵師應諾拘牢婆王,掃除鹿苑時,見尊者賴吒和羅于一樹下坐日中之止住。
見後,去至拘牢婆王處。
至已,告拘牢婆王曰:“大王!我掃除鹿苑時,彼處有喻蘆吒第一良家之子,名喚賴吒和羅之善男子,大王常加稱贊。
彼今正于一樹下坐日中之止住。
”“獵師!若然,則今日為宮苑最佳時機。
我今将供養尊者賴吒和羅。
”時拘牢婆王命曰:“于彼處調好嚼食、啖食,悉教捧獻。
”令駕多輛華麗之車,自乘華麗一車,王以多輛華麗之車,以王者之大威風,往見尊者賴吒和羅。
離開喻蘆吒,驅車至通路盡處下車,徒步前往,使從者退去,來至尊者賴吒和羅處。
至已,向尊者賴吒和羅問候,交談吉慶銘感之語,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拘牢婆王告尊者賴吒和羅曰:“尊者賴吒和羅!請坐此象鞯。
”“不也,大王!卿請就坐,我已有座矣。
”拘牢婆王坐于所設之座。
坐後拘牢婆王告尊者賴吒和羅曰:“尊者賴吒和羅!有此等四種之衰亡,此處有具足其衰亡者之某諸人等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如何為四耶?老衰亡、病衰亡、财衰亡、親族衰亡是。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老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年老、老衰、高齡、經多歲月、已為頹齡。
彼沉思思惟:‘我今年老、老衰、高齡、經多歲月,已為頹齡,我得未得之财,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今我宜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之生活。
’彼具足此老衰亡,始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為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老衰亡也。
然尊者賴吒和羅!今尚年少,為年輕之黑發青年,為多幸之青春、人生之初期者。
尊者賴吒和羅!并無此老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以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乃出家為無家之生活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病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為病苦之重患。
彼沉思:‘今我為病苦之重患,我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今我宜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具足此病衰亡,而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為病衰亡。
然尊者賴吒和羅,今無病、無惱,均齊消化有力,無過冷、無過熱。
尊者賴吒和羅并無此病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财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為富、财多、有大财,然彼之财次第減少。
知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乃将須發剃除、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具足此财衰亡,剃除須發,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乃至……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财衰亡。
然尊者賴吒和羅、為此喻蘆吒之第一良家子,尊者賴吒和羅并非此财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親族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有衆多之友、親族、血緣,然彼等親戚次第減少。
彼沉思:‘我曾有衆多之友、親族、血緣,然彼等親戚次第減少。
我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不如我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具足此親族衰亡,而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親族衰亡。
然尊者賴吒和羅,于蘆吒有衆多之友、親族、血緣。
尊者賴吒和羅并無此親族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由在家向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賴吒和羅!有此等之四衰亡,于此處有具足此四衰亡之某諸人等,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然尊者賴吒和羅,乃皆無此等者。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彼世尊所示四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如何為四耶?‘此世為不堅固者所導也。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一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為無護、無主。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二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為無所有,應舍一切。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三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四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向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大王!依此等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四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此世為導向不堅固也。
”尊者賴吒和羅之所言。
“尊者賴吒和羅!此所說之義應如何見耶?”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卿二十歲或二十五歲時,于象、馬、車、弓、刀皆能之,有股力、膂力,得能事于戰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二十歲或二十五歲時,于象、馬、車、弓、刀皆能之,有股力、膂力,得能事于戰也。
尊者賴吒和羅!我如為有神通力者,于強力不見有等于我者。
” “大王!卿其如何思之耶?卿今日猶有如彼之股力、膂力,得能從事于戰耶?” “尊者賴吒和羅!其為不然。
今日我已年老、老衰、高齡、經多之歲月,已達頹齡八十歲矣。
尊者賴吒和羅!時我為步行至此地、亦有步行他所者也。
” “大王!有關此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導向不堅固。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善說:‘此世為導向不堅固。
’尊者賴吒和羅!實此世為導向不堅固。
尊者賴吒和羅!此王家有象軍勢、馬軍勢、車軍勢、步軍勢、彼等于我等艱難之際,立守護之功績。
然而尊者賴吒和羅言:‘此世為無護、無主。
’尊者賴吒和羅!于此所說之義應如何可見耶?”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卿嘗罹有任何慢性之疾病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有慢性痛風之疾,尊者賴吒和羅!時友人、親族、血緣者等圍繞站立雲:‘今拘牢婆王勿禦崩,今拘牢婆王勿禦崩。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之耶?卿對彼等友人、親族、血緣者雲:‘諸位尊長、友人、親族、血緣者,請來我處,為減輕我之痛感,彼處之所有者、請來分承此苦痛。
’此希求為可得耶?或又為卿自身感受其苦痛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對彼等友人、親族、血緣者雲:‘諸位尊長、友人、親族、血緣者,請來我所、為減輕我之痛感彼處之所有者請來分承此痛苦。
’如此希求為不可得,惟我自身應感受其苦痛。
” “大王!有關此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無護、無主。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善說:‘此世為無護、無主。
’尊者賴吒和羅!實則此世為無護無主。
尊者賴吒和羅!此王家将衆多之金銀藏于地下與上空。
然而尊者賴吒和羅言:‘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尊者賴吒和羅此所說之義應如何見耶?”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如卿今滿足、具足、欲樂此五種欲,而于他世亦得思:‘我如是滿足、具足、欲樂此等五種之欲耶?’或他人得此财,卿欲趣從其業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我今滿足、具足、樂此五種之欲,于他世亦:‘如是滿足、具足、樂此等之五種欲’思之不可得也。
他人得此财者,我将趣從所業。
” “大王!有關此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善說:‘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尊者賴吒和羅!實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賢者賴吒和羅所言:‘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尊者賴吒和羅!此所說之義應如何見耶?” “大王!卿對其如何思之耶?卿住于殷盛之拘樓國耶?” “誠然。
尊者賴吒和羅!我住于殷盛之拘樓國。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此處有可信正直之人,由東方來至卿處。
彼至卿處,作如是言:‘大王!所欲知耶?我由東方來。
見其處之國土繁榮、殷盛,人民衆多,人口密集,其處有多數之象軍勢、馬軍勢、車軍勢、步軍勢、其處多有象牙,其處多有加工之金銀、未加工之金銀,有多數之婦女群。
然以此等之武力可得征服之。
大王!可征服之。
’卿對其将如何為之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願将其征服而住。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此處有可信正直之人,由西方來至汝處。
……乃至……由北方……乃至……由南方來至卿之處。
彼至卿處,作如是言:‘大王!卿知之耶?我由南方來……乃至……’卿對其欲如何為之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願将其征服而住。
” “大王!有關此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向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善說:‘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尊者賴吒和羅!實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 尊者賴吒和羅作如言已,更作如次言曰: “我見世間富有人 癡人得财不為施 悭貪積聚諸财物 貪起欲念愈甚增 王以暴力征天下 領有全土至海濱 并欲求得海彼方 于海此方不滿足 王與其他衆多人 不離其愛至命終 尚未滿足舍人身 此世諸欲未得滿 親族亂發放哭聲 實該不死今死去 用衣包彼起運出 造積柴堆付荼毗 彼舍諸财唯一衣 以炙串刺焚燒已 親族友人不能護 嗣子持去彼之财 人從所業趣他世 死者之财不随行 妻财國土皆亦然 依财不能得長壽 依富亦難除老衰 賢者謂此人生短 變易之法乃無常 無論貧富皆能死 賢者愚者同所觸 愚者為愚被打卧 賢者觸死亦不恐 是故智慧勝于财 逮達完成依智慧 不得完全有非有 癡者作惡入輪回 入胎生于他世界 少慧而喜小慧者 入胎生于他世界 恰如房中被捕賊 惡法乃依己業滅 死生他世為善行 甘美快意欲多種 種種形色擾亂心 我于諸欲見患難 若然,大王!在家出家我無家。
青年年老身壞時 宛如樹果之熟落 我見此故我出家,大王! 真實沙門為勝者” 第八三 大天?林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彌薩羅之大天?林。
時,世尊于某處面現微笑。
爾時,尊者阿難思惟:“以如何因,如何緣,世尊面現微笑耶?如來無因不現微笑。
”彼時,尊者阿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言:“世尊!以如何因,如何緣,世尊現微笑耶?如來無因是不現微笑。
” “阿難!昔日,此彌薩羅有一名喚大天之國王。
是如法之法王,立正法之大王,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皆行正法。
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阿難!時大天王經數百千年告理發匠曰:‘爾理發匠!汝若見我頭生白發,便可告我。
’‘大王!承知如命。
’阿難!理發匠應大天王之命。
阿難!理發匠經或數百千年後,見大天王之頭生白發、見而即告大天王曰:‘大王!天使已出現,見頭生白發矣。
’‘爾理發匠!若然,即将白發以金鑷巧拔,置我掌中。
’‘大王!承知如命。
’理發匠應大王命,将其白發以金鑷巧拔,置于大王掌中。
時,阿難!大天王将良邑賜與理發匠,并召長子太子告之曰:‘愛兒太子!我天使已現,我已見頭上生白發、我已享受人間之諸欲,今是應求天上諸欲之時矣。
愛兒太子!如今汝當掌此國政,我将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生活而出家。
愛兒太子!然而汝亦應于見頭生白發時、即賞良邑于理發匠。
使長子太子掌國政、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汝宜傳承我所訂定完善之相續法,勿使汝成為我最後之人。
是故,愛兒太子!無論于如何時代,如有将此完善相續法斷絕者,彼即成為最後之人。
是故,愛兒太子!我如是告汝,将我所訂定完善相續法使令傳承,勿使汝成我最後之人。
’ 彼時,阿難!大天王對理發匠賞以良邑,令長子太子善掌國政,于此大天?林,剃除須發,着袈裟身,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以與慈俱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慈俱心、遍滿而住。
以與悲俱心,乃至……以與喜俱心……乃至……以與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與舍俱心,遍滿而住。
阿難!又,大天王八萬四千年間,作王子之遊戲,八萬四千年間作攝政,八萬四千年間掌王政,八萬四千年間于此大天?林,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修行梵行。
彼修習四梵住、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梵天界。
時,阿難!大天王之子(王)數百千年之後、告理發匠言:‘爾理發匠!汝若見我頭生白發,便告知我。
’阿難!理發匠應大天王之子(王)曰:‘大王!承知如命。
’阿難!理發匠經幾數百千年後,見大天王之子(已作王)頭生白發。
見而即告大天王之子(已作王)曰:‘大王!天使已出現,見頭生白發矣。
’‘爾理發匠!若然,将此白發以金鑷巧拔,置我掌中。
’阿難!理發師應諾大天王之子(已作王)曰:‘大王!承知如命。
’于是乃将白發以金鑷巧拔,置于大王掌中。
時,阿難!大天王之子(已作王)以良邑與理發匠,并告其長子太子曰:‘愛兒太子!我天使已現,我已見頭生白發矣、我已享受人間之諸欲,今是應求天上諸欲之時也。
愛子太子,今汝掌此國政,我将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愛兒太子!若然,汝亦應見頭生白發時,便以良邑賜理發匠,令長子太子掌國政,而後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汝宜傳承我所訂定完善之相續法,勿使汝成為我最後之人。
愛兒太子!無論于如何時代,對如是之完善相續法,如有斷絕者,彼即為最後之人。
是故,愛子太子!我如是囑告,汝傳承我所訂定完善相續法,汝勿成為我最後之人。
’ 彼時,阿難!大天王之子(已作王)以良邑賜理發匠,令長子太子掌國政,于此大天?林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以與慈俱之心……乃至……以與悲俱之心……乃至……以與喜俱之心……乃至……以與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與舍俱心,遍滿而住。
阿難!大天王之子(已作王)八萬四千年間作王子遊戲……乃至……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梵天界。
阿難!大天王之子子孫孫于彼身後,八萬四千代相續于此大天?林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等以與慈俱之心……乃至……以與悲俱之心……乃至……以與喜俱之心……乃至……以與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
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與舍俱心,遍滿而住,彼等八萬四千年間為王子之遊戲……乃至……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梵天界。
此等諸王之最後、為名喚尼彌之如法法王。
大王立法,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阿難!昔日,集坐于善法講堂,向集會之三十三天發生如次之對話:‘實毗提诃人為幸運,實毗提诃人為真幸運。
尼彌王為如法之法王。
大王立法,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 彼時,阿難!天帝釋告三十三天之諸神曰:‘諸卿!卿等欲見尼彌王耶?’‘卿帝釋!我等欲見尼彌王。
’時尼彌王正于十五日布薩之當日,洗淨頭發,行齋戒,升坐華麗高殿之上。
時,阿難!天帝釋譬如是一力強之人,将屈腕伸臂,将伸腕屈臂之間,速由三十三天沒,現姿于尼彌王之前。
阿難!時天帝釋告尼彌王曰:‘大王!卿為幸運,大王!卿為真幸運。
大王!三十三天稱贊善法講堂集坐言:“實毗提诃人為幸運……乃至……行布薩。
”大王三十三天之諸神欲面見卿。
大王!我為卿遣千頭馬車。
大王!勿再躊躇,請乘天車。
’ 阿難!尼彌王唯然許諾。
彼時,阿難!天帝釋知尼彌王允諾,彼譬如力強之人将屈腕伸臂,将伸腕屈臂之間,速由當處沒、現姿于三十三天。
時,阿難!天帝釋告禦者摩他利言:‘汝摩他利!去駕千頭馬車至尼彌王所,作如是言:“大王!此千頭馬車乃由天帝釋為王所遣來。
大王!勿再躊躇,請乘天車。
”’阿難!禦者摩他利應諾天帝釋曰:‘尊者!謹遵如命。
’乃駕千頭馬車,至尼彌王所告曰:‘大王!此千頭馬車乃由天帝釋為卿所遣來。
大王!勿再躊躇,請乘天車。
’‘但大王!我将依何道而送卿耶?依惡業受惡業果報之道耶?抑或依善業受善業果報之道耶?’‘摩他利!汝将依兩道送我。
’阿難!摩他利禦者将尼彌王引導至善法
”“愛兒賴吒和羅!今可入我等之家。
”“家主!且止,我今食事已訖。
”“若然,愛兒,賴吒和羅!亦可受明朝之食。
” 尊者賴吒和羅默然接受。
尊者賴吒和羅父,得知尊者賴吒和羅已接受來至己家。
乃命将金币堆積如山。
覆以筵席、并對尊者賴吒和羅之原妻告曰:“吾媳!今汝應以先前善男子賴吒和羅所愛好、所寵愛之裝飾,裝飾其衣裳。
”時尊者賴吒和羅父,翌晨于己家準備殊妙嚼食、啖食、告尊者賴吒和羅曰:“時至矣、愛兒賴吒和羅!飲食已調備。
”時尊者賴吒和羅于清晨着衣、持缽至己父家,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父命将山積之金币展開,告尊者賴吒和羅曰:“愛兒,賴吒和羅!此為汝母之财、彼為父之财、祖父之财。
愛兒賴吒和羅!享受此财,且得以行福德,如今,愛兒賴吒和羅!汝應廢棄修學而還俗,享受此财,且行福德。
” “家主!若汝欲如我所言而為,則應将此山積之金币,滿載于車,運搬至恒河河流中沉沒,何以故?家主!因此金币,可生愁、悲、苦、憂、惱故。
”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之原妻,抱其兩足,告尊者賴吒和羅曰:“賢夫!汝是否有最勝之天女,而為之行梵行耶?”“吾妹!我并非為最勝之天女而行梵行。
”“吾妹![汝]言賢夫應呼我為賴吒和羅。
”其妻當即昏倒于地。
時尊者賴吒和羅告家主曰:“家主!若欲與食,則宜給與,勿使我困惑。
”“愛兒賴吒和羅!且食,飲食已調備。
”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之父将殊妙之嚼食、啖食,親手供養尊者賴吒和羅,充分勸進。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飲食畢,手離缽,起立而說此偈曰: “善觀粉飾相 傷痍之積集 多欲多病患 堅固無久住 善觀粉飾容 是為覆皮骨 摩尼珠耳環 美麗賴衣服 兩足着彩色 塗香抹顔面 雖得欺愚者 難欺彼岸者 發髻編八辮 眼塗安繕那 雖得欺愚者 難欺彼岸者 如安繕那壺 穢身為美飾 雖得欺愚者 難欺彼岸者 獵夫設圈套 鹿不觸其網 食餌我等去 獵夫有泣時” 彼時,尊者賴吒和羅誦此偈畢,去至拘牢婆王之鹿苑,至已,于一樹下坐日中之止住。
時,拘牢婆王命獵師言:“汝獵師、将我宮苑之鹿苑掃除之、我欲往見淨地。
”“大王!承知如命。
”獵師應諾拘牢婆王,掃除鹿苑時,見尊者賴吒和羅于一樹下坐日中之止住。
見後,去至拘牢婆王處。
至已,告拘牢婆王曰:“大王!我掃除鹿苑時,彼處有喻蘆吒第一良家之子,名喚賴吒和羅之善男子,大王常加稱贊。
彼今正于一樹下坐日中之止住。
”“獵師!若然,則今日為宮苑最佳時機。
我今将供養尊者賴吒和羅。
”時拘牢婆王命曰:“于彼處調好嚼食、啖食,悉教捧獻。
”令駕多輛華麗之車,自乘華麗一車,王以多輛華麗之車,以王者之大威風,往見尊者賴吒和羅。
離開喻蘆吒,驅車至通路盡處下車,徒步前往,使從者退去,來至尊者賴吒和羅處。
至已,向尊者賴吒和羅問候,交談吉慶銘感之語,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拘牢婆王告尊者賴吒和羅曰:“尊者賴吒和羅!請坐此象鞯。
”“不也,大王!卿請就坐,我已有座矣。
”拘牢婆王坐于所設之座。
坐後拘牢婆王告尊者賴吒和羅曰:“尊者賴吒和羅!有此等四種之衰亡,此處有具足其衰亡者之某諸人等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如何為四耶?老衰亡、病衰亡、财衰亡、親族衰亡是。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老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年老、老衰、高齡、經多歲月、已為頹齡。
彼沉思思惟:‘我今年老、老衰、高齡、經多歲月,已為頹齡,我得未得之财,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今我宜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之生活。
’彼具足此老衰亡,始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為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老衰亡也。
然尊者賴吒和羅!今尚年少,為年輕之黑發青年,為多幸之青春、人生之初期者。
尊者賴吒和羅!并無此老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以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乃出家為無家之生活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病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為病苦之重患。
彼沉思:‘今我為病苦之重患,我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今我宜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具足此病衰亡,而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為病衰亡。
然尊者賴吒和羅,今無病、無惱,均齊消化有力,無過冷、無過熱。
尊者賴吒和羅并無此病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财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為富、财多、有大财,然彼之财次第減少。
知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乃将須發剃除、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具足此财衰亡,剃除須發,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乃至……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财衰亡。
然尊者賴吒和羅、為此喻蘆吒之第一良家子,尊者賴吒和羅并非此财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何為親族衰亡耶?尊者賴吒和羅!此處有某人,有衆多之友、親族、血緣,然彼等親戚次第減少。
彼沉思:‘我曾有衆多之友、親族、血緣,然彼等親戚次第減少。
我得未得之财,或增大已得之财為不易,不如我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具足此親族衰亡,而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尊者賴吒和羅!是謂之親族衰亡。
然尊者賴吒和羅,于蘆吒有衆多之友、親族、血緣。
尊者賴吒和羅并無此親族衰亡。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由在家向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尊者賴吒和羅!有此等之四衰亡,于此處有具足此四衰亡之某諸人等,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然尊者賴吒和羅,乃皆無此等者。
尊者賴吒和羅為何知、何見、何聞、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耶?”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彼世尊所示四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如何為四耶?‘此世為不堅固者所導也。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一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為無護、無主。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二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為無所有,應舍一切。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三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大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第四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向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大王!依此等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所示之四法總說,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此世為導向不堅固也。
”尊者賴吒和羅之所言。
“尊者賴吒和羅!此所說之義應如何見耶?”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卿二十歲或二十五歲時,于象、馬、車、弓、刀皆能之,有股力、膂力,得能事于戰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二十歲或二十五歲時,于象、馬、車、弓、刀皆能之,有股力、膂力,得能事于戰也。
尊者賴吒和羅!我如為有神通力者,于強力不見有等于我者。
” “大王!卿其如何思之耶?卿今日猶有如彼之股力、膂力,得能從事于戰耶?” “尊者賴吒和羅!其為不然。
今日我已年老、老衰、高齡、經多之歲月,已達頹齡八十歲矣。
尊者賴吒和羅!時我為步行至此地、亦有步行他所者也。
” “大王!有關此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導向不堅固。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善說:‘此世為導向不堅固。
’尊者賴吒和羅!實此世為導向不堅固。
尊者賴吒和羅!此王家有象軍勢、馬軍勢、車軍勢、步軍勢、彼等于我等艱難之際,立守護之功績。
然而尊者賴吒和羅言:‘此世為無護、無主。
’尊者賴吒和羅!于此所說之義應如何可見耶?”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卿嘗罹有任何慢性之疾病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有慢性痛風之疾,尊者賴吒和羅!時友人、親族、血緣者等圍繞站立雲:‘今拘牢婆王勿禦崩,今拘牢婆王勿禦崩。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之耶?卿對彼等友人、親族、血緣者雲:‘諸位尊長、友人、親族、血緣者,請來我處,為減輕我之痛感,彼處之所有者、請來分承此苦痛。
’此希求為可得耶?或又為卿自身感受其苦痛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對彼等友人、親族、血緣者雲:‘諸位尊長、友人、親族、血緣者,請來我所、為減輕我之痛感彼處之所有者請來分承此痛苦。
’如此希求為不可得,惟我自身應感受其苦痛。
” “大王!有關此事,依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無護、無主。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善說:‘此世為無護、無主。
’尊者賴吒和羅!實則此世為無護無主。
尊者賴吒和羅!此王家将衆多之金銀藏于地下與上空。
然而尊者賴吒和羅言:‘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尊者賴吒和羅此所說之義應如何見耶?”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如卿今滿足、具足、欲樂此五種欲,而于他世亦得思:‘我如是滿足、具足、欲樂此等五種之欲耶?’或他人得此财,卿欲趣從其業耶?” “尊者賴吒和羅!如我今滿足、具足、樂此五種之欲,于他世亦:‘如是滿足、具足、樂此等之五種欲’思之不可得也。
他人得此财者,我将趣從所業。
” “大王!有關此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善說:‘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尊者賴吒和羅!實此世為無所有,宜舍一切。
賢者賴吒和羅所言:‘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尊者賴吒和羅!此所說之義應如何見耶?” “大王!卿對其如何思之耶?卿住于殷盛之拘樓國耶?” “誠然。
尊者賴吒和羅!我住于殷盛之拘樓國。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此處有可信正直之人,由東方來至卿處。
彼至卿處,作如是言:‘大王!所欲知耶?我由東方來。
見其處之國土繁榮、殷盛,人民衆多,人口密集,其處有多數之象軍勢、馬軍勢、車軍勢、步軍勢、其處多有象牙,其處多有加工之金銀、未加工之金銀,有多數之婦女群。
然以此等之武力可得征服之。
大王!可征服之。
’卿對其将如何為之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願将其征服而住。
” “大王!卿對其作如何思耶?此處有可信正直之人,由西方來至汝處。
……乃至……由北方……乃至……由南方來至卿之處。
彼至卿處,作如是言:‘大王!卿知之耶?我由南方來……乃至……’卿對其欲如何為之耶?” “尊者賴吒和羅!我願将其征服而住。
” “大王!有關此事,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彼世尊之所說:‘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我對其知之、見之、聞之、而由在家向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 “希有哉!尊者賴吒和羅!未曾有哉!尊者賴吒和羅!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善說:‘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尊者賴吒和羅!實此世為無滿足、無飽滿、愛之奴隸。
” 尊者賴吒和羅作如言已,更作如次言曰: “我見世間富有人 癡人得财不為施 悭貪積聚諸财物 貪起欲念愈甚增 王以暴力征天下 領有全土至海濱 并欲求得海彼方 于海此方不滿足 王與其他衆多人 不離其愛至命終 尚未滿足舍人身 此世諸欲未得滿 親族亂發放哭聲 實該不死今死去 用衣包彼起運出 造積柴堆付荼毗 彼舍諸财唯一衣 以炙串刺焚燒已 親族友人不能護 嗣子持去彼之财 人從所業趣他世 死者之财不随行 妻财國土皆亦然 依财不能得長壽 依富亦難除老衰 賢者謂此人生短 變易之法乃無常 無論貧富皆能死 賢者愚者同所觸 愚者為愚被打卧 賢者觸死亦不恐 是故智慧勝于财 逮達完成依智慧 不得完全有非有 癡者作惡入輪回 入胎生于他世界 少慧而喜小慧者 入胎生于他世界 恰如房中被捕賊 惡法乃依己業滅 死生他世為善行 甘美快意欲多種 種種形色擾亂心 我于諸欲見患難 若然,大王!在家出家我無家。
青年年老身壞時 宛如樹果之熟落 我見此故我出家,大王! 真實沙門為勝者” 第八三 大天?林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彌薩羅之大天?林。
時,世尊于某處面現微笑。
爾時,尊者阿難思惟:“以如何因,如何緣,世尊面現微笑耶?如來無因不現微笑。
”彼時,尊者阿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言:“世尊!以如何因,如何緣,世尊現微笑耶?如來無因是不現微笑。
” “阿難!昔日,此彌薩羅有一名喚大天之國王。
是如法之法王,立正法之大王,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皆行正法。
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阿難!時大天王經數百千年告理發匠曰:‘爾理發匠!汝若見我頭生白發,便可告我。
’‘大王!承知如命。
’阿難!理發匠應大天王之命。
阿難!理發匠經或數百千年後,見大天王之頭生白發、見而即告大天王曰:‘大王!天使已出現,見頭生白發矣。
’‘爾理發匠!若然,即将白發以金鑷巧拔,置我掌中。
’‘大王!承知如命。
’理發匠應大王命,将其白發以金鑷巧拔,置于大王掌中。
時,阿難!大天王将良邑賜與理發匠,并召長子太子告之曰:‘愛兒太子!我天使已現,我已見頭上生白發、我已享受人間之諸欲,今是應求天上諸欲之時矣。
愛兒太子!如今汝當掌此國政,我将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生活而出家。
愛兒太子!然而汝亦應于見頭生白發時、即賞良邑于理發匠。
使長子太子掌國政、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汝宜傳承我所訂定完善之相續法,勿使汝成為我最後之人。
是故,愛兒太子!無論于如何時代,如有将此完善相續法斷絕者,彼即成為最後之人。
是故,愛兒太子!我如是告汝,将我所訂定完善相續法使令傳承,勿使汝成我最後之人。
’ 彼時,阿難!大天王對理發匠賞以良邑,令長子太子善掌國政,于此大天?林,剃除須發,着袈裟身,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以與慈俱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慈俱心、遍滿而住。
以與悲俱心,乃至……以與喜俱心……乃至……以與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與舍俱心,遍滿而住。
阿難!又,大天王八萬四千年間,作王子之遊戲,八萬四千年間作攝政,八萬四千年間掌王政,八萬四千年間于此大天?林,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修行梵行。
彼修習四梵住、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梵天界。
時,阿難!大天王之子(王)數百千年之後、告理發匠言:‘爾理發匠!汝若見我頭生白發,便告知我。
’阿難!理發匠應大天王之子(王)曰:‘大王!承知如命。
’阿難!理發匠經幾數百千年後,見大天王之子(已作王)頭生白發。
見而即告大天王之子(已作王)曰:‘大王!天使已出現,見頭生白發矣。
’‘爾理發匠!若然,将此白發以金鑷巧拔,置我掌中。
’阿難!理發師應諾大天王之子(已作王)曰:‘大王!承知如命。
’于是乃将白發以金鑷巧拔,置于大王掌中。
時,阿難!大天王之子(已作王)以良邑與理發匠,并告其長子太子曰:‘愛兒太子!我天使已現,我已見頭生白發矣、我已享受人間之諸欲,今是應求天上諸欲之時也。
愛子太子,今汝掌此國政,我将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愛兒太子!若然,汝亦應見頭生白發時,便以良邑賜理發匠,令長子太子掌國政,而後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汝宜傳承我所訂定完善之相續法,勿使汝成為我最後之人。
愛兒太子!無論于如何時代,對如是之完善相續法,如有斷絕者,彼即為最後之人。
是故,愛子太子!我如是囑告,汝傳承我所訂定完善相續法,汝勿成為我最後之人。
’ 彼時,阿難!大天王之子(已作王)以良邑賜理發匠,令長子太子掌國政,于此大天?林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以與慈俱之心……乃至……以與悲俱之心……乃至……以與喜俱之心……乃至……以與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與舍俱心,遍滿而住。
阿難!大天王之子(已作王)八萬四千年間作王子遊戲……乃至……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梵天界。
阿難!大天王之子子孫孫于彼身後,八萬四千代相續于此大天?林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趨向無家之生活而出家。
彼等以與慈俱之心……乃至……以與悲俱之心……乃至……以與喜俱之心……乃至……以與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
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此上、下、橫、一切處、一切世界、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之與舍俱心,遍滿而住,彼等八萬四千年間為王子之遊戲……乃至……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梵天界。
此等諸王之最後、為名喚尼彌之如法法王。
大王立法,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阿難!昔日,集坐于善法講堂,向集會之三十三天發生如次之對話:‘實毗提诃人為幸運,實毗提诃人為真幸運。
尼彌王為如法之法王。
大王立法,婆羅門、居士、都邑之庶民行正法,又于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八日、行布薩。
’ 彼時,阿難!天帝釋告三十三天之諸神曰:‘諸卿!卿等欲見尼彌王耶?’‘卿帝釋!我等欲見尼彌王。
’時尼彌王正于十五日布薩之當日,洗淨頭發,行齋戒,升坐華麗高殿之上。
時,阿難!天帝釋譬如是一力強之人,将屈腕伸臂,将伸腕屈臂之間,速由三十三天沒,現姿于尼彌王之前。
阿難!時天帝釋告尼彌王曰:‘大王!卿為幸運,大王!卿為真幸運。
大王!三十三天稱贊善法講堂集坐言:“實毗提诃人為幸運……乃至……行布薩。
”大王三十三天之諸神欲面見卿。
大王!我為卿遣千頭馬車。
大王!勿再躊躇,請乘天車。
’ 阿難!尼彌王唯然許諾。
彼時,阿難!天帝釋知尼彌王允諾,彼譬如力強之人将屈腕伸臂,将伸腕屈臂之間,速由當處沒、現姿于三十三天。
時,阿難!天帝釋告禦者摩他利言:‘汝摩他利!去駕千頭馬車至尼彌王所,作如是言:“大王!此千頭馬車乃由天帝釋為王所遣來。
大王!勿再躊躇,請乘天車。
”’阿難!禦者摩他利應諾天帝釋曰:‘尊者!謹遵如命。
’乃駕千頭馬車,至尼彌王所告曰:‘大王!此千頭馬車乃由天帝釋為卿所遣來。
大王!勿再躊躇,請乘天車。
’‘但大王!我将依何道而送卿耶?依惡業受惡業果報之道耶?抑或依善業受善業果報之道耶?’‘摩他利!汝将依兩道送我。
’阿難!摩他利禦者将尼彌王引導至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