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普行者品
關燈
小
中
大
,唯對彼幼稚、無智、如仰卧之嬰兒而說。
工匠!如何為四?如此,身不作惡業,不說惡口,不念惡念,不生惡命等是。
工匠!我不說成就此等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因其隻對彼幼稚、無智、如仰卧之嬰兒而說。
工匠!我說成就十法之人始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工匠!我說,此等為不善戒,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不善戒由此處生,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不善戒為無殘之滅,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如是行為至不善戒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等為善戒,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由此處生善戒,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善戒為無殘之滅,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如是行為至善戒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等為不善念……乃至……達不善念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等為善念……乃至……達于善念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若然,如何為不善戒耶?不善身業、不善口業、惡命——工匠!此等稱之為不善戒。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戒由何而生耶?從此等不善戒之生處說,應說其為由心生。
為如何心耶?其實,心是多種多樣,心若有貪、有瞋、有癡,則由此處生不善戒。
工匠!若,此等之不善戒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現為說此等不善戒之滅。
工匠!此處有比丘斷身之惡行,修身之善行,斷口之惡行,修口之善行,斷意之惡行,修意之善行,斷邪命生正命。
于此,此等之不善戒為無殘之滅。
工匠!若然,如何之行為達不善戒滅之行耶?工匠!此處有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乃至……為使生未生之善法,發起是念……乃至……住立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亂,漸漸增大、修習,以為完滿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實行,是達于不善戒滅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為善戒耶?我說于戒者,為善身業、善口業、命清淨,工匠!此等稱之為善戒。
工匠!然此等之善戒由何而生耶?由此等善戒之生處言,應說為由心所生。
何為心耶?實則心是多種多樣。
心若無貪、無瞋、無癡,則由此處生善戒。
工匠!若然,此處之善戒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由此等善戒之滅言,工匠!于此有比丘,持戒不著于戒、彼如實知其心解脫、慧解脫。
于此,此等之善戒為無殘之滅。
工匠!若然,如何實行為達于善戒滅之行耶?工匠!于此,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乃至……為使生未生之善法、發起是念……乃至……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亂,漸漸增大,為修習令成完滿,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實行,為達于善戒滅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為不善念耶?是欲念、恚念、害念。
工匠!此等稱之為不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不善念由何而生耶?由此等不善念之所生言,應說其為由想所生。
如何為想耶?實則想亦多種多樣,是欲想、恚想、害想——是由此處生不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念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由此等不善念之滅言。
工匠!此處有比丘離欲……乃至……成就住于初禅。
于此,此等不善念為無殘之滅。
工匠!若然,如何實行,為達于不善念滅之行耶?于此,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乃至……對未生之善法……乃至……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亂,逐漸增大,修習令成完滿。
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實行,為達于不善念滅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為善念耶?是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工匠!此等稱之為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善念由何而生耶?由此等善念之所生言,應說其為由想所生。
如何為想耶?實則想亦有多種多樣,無欲想、無恚想、無害想——由此處生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善念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由此等善念之滅言。
工匠!于此處有比丘,尋伺已息故……乃至……成就住于第二禅。
于此,此等善念為無殘之滅。
工匠!然如何實行,為達于善念滅之行耶?工匠!于此,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乃至……對未生之善法……乃至……對已生之善法……乃至……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之實行,乃達于善念滅之行。
工匠!又,我如何說成就十法之人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耶?工匠!此處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正見,成就無學之正思惟,成就無學之正語,成就無學之正業,成就無學之正命,成就無學之正精進,成就無學之正定,成就無學之正智,成就無學之正解脫。
工匠!我說成就此等十法之人具足善,為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 世尊說示已,工匠五支對世尊之所說歡喜、信受。
第七九 善生優陀夷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在孔雀林、普行者園,與普行者大衆俱住。
時,世尊清晨、着衣,執持衣缽為行乞入王舍城。
爾時,世尊自謂:“今至王舍城行乞時尚過早,我何不去孔雀林、普行者園善生優陀夷處。
”于是、世尊邁向孔雀林、普行者園而去。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與普行者大衆俱坐,發喚聲、高聲、大聲、而為種種徒勞無益之論議。
是即:王論、賊論、大臣論、兵論、畏怖論、戰鬥論、食論、飲論、衣論、床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乘論、村論、街論、市論、國土論、婦人論、英雄論、傳聞論、井邊談天論、祖先論、異相論、世間論、海洋論,如是等有無之論。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遙見世尊前來,乃自告誡大衆曰:“諸賢!請肅靜!諸賢!請勿作聲!彼沙門瞿昙來矣。
彼尊者好靜、修靜、稱贊靜。
或許彼知[我等]為靜之會衆,欲來見訪!”如是彼普行者便保持沉默。
時世尊來至彼普行者善生優陀夷處。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白世尊言:“世尊!請進,世尊善來。
世尊!世尊終有來此處之機會矣。
世尊!請坐此特設之座。
”世尊就所設之座。
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亦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時,世尊對普行者善生優陀夷問曰:“優陀夷!今在此處為何話而集坐耶?又為何而中斷對話耶?” “世尊!我等今集坐之所言可暫擱置。
世尊!此話以後世尊将不難聞知。
世尊!我未來此會衆之處時,此大衆為種種徒勞無益之論而集坐。
然而世尊!當我來此會衆時,此會衆仰視我顔而讓坐謂:‘若沙門優陀夷為我等說法,我等願謹傾聽。
’世尊!然世尊來此會衆之處時,我與此大衆俱皆瞻仰世尊之尊顔而請坐謂:‘若世尊為我說法,我等願樂聽聞。
’” “優陀夷!若有使我應答者、汝可話語。
” “世尊!昔日有知一切、見一切、自認無餘知見之人,自謂:‘我行住眠寤,常恒知見現于前。
’我對過去事之發問時,彼則以他事作迴避,移将論于外而現忿怒、瞋恚與不滿。
世尊!我對世尊起歡喜之念而思曰:‘實應為世尊,實應為善逝,願将為說示此等之法。
’” “優陀夷!然而知其一切,見一切、自認無餘知見,而謂:‘我行住眠寤,常恒知見現于前。
’但依汝有關過去事之發問,将以他事回避,将移論于他,現忿怒、瞋恚與不滿者為何人耶?” “世尊!是尼乾子。
” “優陀夷!實憶念諸種之宿命、即一生,二生……乃至……如是有憶念其一一之相,與其詳細狀況俱之諸種宿命之人,于我:‘有關過去發問,或我對彼有關過去之發問,彼對我有關過去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
或我對彼有關過去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
’優陀夷!實則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貴、賤、好、醜、善趣、惡趣……乃至……有從其業知有情之人,彼對我發問有關未來,或我對彼發問有關未來,彼對我有關未來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或我對彼有關未來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
然而優陀夷!過去暫且擱置,未來亦暫且擱置,我将對汝說法:‘彼有時即此有,彼生時即此生,彼無時即此無,彼滅時即此滅。
’” “世尊!我依此身,雖于所經驗之範圍,對如是一一之相,及其詳細狀況俱,不能憶念。
如何憶念我諸種宿命,即一生,二生……乃至……憶念如是一一之相,及其詳細狀況俱諸種宿命,得能如世尊耶?世尊,其實我今并未見飄風鬼,又如何以我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貴、賤、好、醜、善趣、惡趣……乃至……随其業而知有情、得能如世尊耶?世尊,世尊更請告我:‘優陀夷!過去且暫擱置、未來且暫擱置,我将為汝說法:“彼有時即此有,彼生時即此生、彼無時即此無、彼滅時即此滅。
”’此又将令我不甚可解。
世尊,或許我于自師之教對世尊解答之問,使我心得滿足。
” “然則,優陀夷!汝自師之教為何。
” “世尊!我自師之教如是:‘此是最上之色光,此是最上之色光。
’” “優陀夷!汝自師之教如是:‘此為最上之色光。
此為最上之色光。
’其最上之色光者為何耶?” “世尊!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比他無與倫比之更優越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也。
” “優陀夷!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比他無與倫比之更優越色光、色光為何耶?” “世尊!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比他無與倫比之更優越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 “優陀夷!如斯将為無結論。
汝說:‘世尊!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最優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而汝未說示其色光為何。
優陀夷!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此國中求第一美女愛之。
’他人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為刹帝利女耶?或為婆羅門女耶?或為毗舍女耶?或為首陀女耶?汝知之否?’于此問彼答曰:‘否!’他人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是如是名耶?如是姓……乃至……或長身耶?或短身耶?或中身耶?或其膚色為黑耶?或褐色耶?或黃色耶?住何處之村,或街、或市耶?汝知之否?’于此問彼答曰:‘否!’他人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是對不知而亦未見者求愛乎?’于斯問彼答謂:‘誠然。
’優陀夷!汝将對此作如何之思耶?如是其人之所說乃于正理非不相應者耶?” “世尊!确實如是,如是,比人之所說為不相應于正理。
” “優陀夷!汝實亦如是。
汝謂:‘世尊,其色光為無比之最勝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最優色光,即為最上之色光。
’而汝并未說示其色光為何。
”“世尊,譬如琉璃寶珠為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乃經善加修治,置于紅色褐布上時,如光耀輝煌所照耀。
我無病而死之後,當有如是之色光。
” “優陀夷!汝如何作思耶?琉璃寶珠之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經善加修治,置于紅色之褐布上時,如光耀、輝煌所照耀,其與闇夜之螢光,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以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世尊!彼阇夜之螢光,于此等兩者色光中為較秀、較優。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螢光與闇夜之油燈,于此等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世尊!彼闇夜之油燈,于此等兩者色光中是較秀、較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油燈與闇夜之大火聚,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世尊!彼闇夜之大火聚……是較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大火聚與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世尊!彼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是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皎明而無雲天空之太白星,與十五日布薩之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世尊!十五日布薩之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是較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十五日布薩之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與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日中之太陽……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世尊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之日中太陽……乃至……是較優者。
” “優陀夷!更有:不及此等日月之光衆多之諸天,此為我知之者,但我不說:‘其色光為最勝、或别無其他更優之色光。
’誠然!優陀夷!汝稱:‘較彼螢光更劣,較為弱者,即為最上之色光。
’但對其色光汝卻未予說示。
” “世尊!為遮是論,善逝為遮是論。
” “優陀夷!汝何故作如是言:‘世尊是遮論,善逝是遮論’耶?” “世尊!我自師之教如是:‘此是最上之色光,此是最上之色光。
’然而世尊,我等自師之教,依世尊[教示]所檢讨、反問、究明,方知其說之虛妄,是過失。
” “優陀夷!如何為一向樂之世界耶?又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可有理由與行道耶?” “世尊!我自師之教如是:‘有一向樂之世界,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有理由有其行道。
’” “優陀夷!然而證得彼一向樂之世界,其理由、行道為何耶?” “世尊!此處或有人,舍殺生,離殺生,舍不與取,離不與取,于愛欲舍邪行,于愛欲離邪行,舍妄語,離妄語,或又受持其他苦行功德。
世尊,是即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舍殺生,離殺生時,其時自為一向樂耶?或為樂苦耶?” “世尊!為樂苦。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不與取……乃至……于愛欲之邪行……乃至……妄語……乃至……受持其他苦行功德時,其時自為一向樂耶?或為樂苦耶?” “世尊!為樂苦。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今行樂苦相混之行道,可證得一向樂之世界耶?” “世尊!為遮是論,善逝!為遮是論。
” “優陀夷!汝何故言:‘世尊為遮是論、善逝為遮是論耶?’” “世尊!我自師之教是如是:‘有一向樂之世界,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
’世尊!我等自師之教,依世尊所檢讨、反問、究明,方知其說之虛妄,為過失。
世尊!然而如何為一向樂之世界耶?又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耶?” “優陀夷!實有一向樂之世界,亦有證得其一向樂世界之理由與行道。
” “世尊!然而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其理由與行道為何耶?” “優陀夷!此處有比丘離欲……乃至……成就住于初禅。
尋伺已息……乃至……第二禅……乃至……成就住于第三禅。
優陀夷!實則此即證得其一向樂之理由與行道。
” “世尊!其實此并非證得一向樂世界之理由與行道。
世尊!于此範圍為已證得一向樂之世界。
” “優陀夷!于此範圍,并非已證得一向樂之世界。
其為證得一向樂世界之理由與行道。
” 如是說示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之會衆,發起呼喚聲、高聲、大聲言曰:“如今我等皆不能服己師,如今我等皆不能服己師,我等實不知有比較更優勝者。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令彼等普行者肅靜,向世尊曰:“世尊!然則于如何範圍,始證得一向樂之世界耶?” “優陀夷!于此有比丘舍樂……乃至……成就住于第四禅。
與生于一向樂世界之彼等諸天俱立、俱語、交互論議。
優陀夷!于此範圍為證得一向樂之世界。
” “世尊!今諸比丘,為證得此一向樂之世界、是依世尊修梵行耶?” “優陀夷!為證得此一向樂之世界、諸比丘并未依我修梵行,優陀夷!其實另有更勝、更優之他法,為欲證得,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 “世尊!然諸比丘為欲證得而依世尊修梵行,而此更勝、更優之法為何耶?” “優陀夷!于此處如來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而出現于世……乃至……彼為斷此等五蓋、心穢、慧羸、離欲……乃至……成就住于初禅。
優陀夷!此亦為更勝、更優之法。
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優陀夷!複次,比丘尋伺已息故……乃至……成就住于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優陀夷!此亦為更勝、更優之法,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乃我修梵行。
以彼如是心等持之:清淨、皎潔、無穢、離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時,令心憶向宿命智。
彼憶念種種宿命,即一生,二生……乃至……憶念其一一之相,及其詳細狀況俱之種種宿命。
優陀夷!此即更勝,更優之法。
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依我修梵行。
彼以如是心等持之:清淨、皎潔、無穢、離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時,令心向有情生死智。
彼以清淨而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貴、賤、好、醜、善趣、惡趣……乃至……知随其業。
優陀夷!是即更勝、更優之法,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依我修梵行。
彼以如是心等持之:清淨、皎潔、無穢、離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時,令心向漏盡智。
彼如實知,是為苦。
如實知,是為苦之集。
如實知,是為苦之滅。
如實知,是為苦滅之道。
如實知、此等為漏。
如實知,是為漏之集。
如實知,是為漏之滅。
如實知,是為漏滅之道。
彼如是知、如是見,由欲漏心解脫,由有漏心解脫,由無明漏心解脫,于解脫有令解脫之智。
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再不至此如今之狀态。
優陀夷!此等為更勝、更優之法,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依我修梵行。
” 作此語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向世尊言:“偉哉!世尊!偉哉!世尊!譬如扶起将倒,拯救将覆,對迷者教之以道,使有眼者可見色,于暗中持來明燈,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之說法。
世尊!于此我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世尊!願世尊許我出家,得受具足戒。
” 作是語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之會衆,告普行者善生優陀夷曰:“尊者優陀夷!勿依沙門瞿昙修梵行。
尊者優陀夷!為師匠者,勿為弟子之生活。
譬如實水瓶者,即可作釣瓶而此尊者優陀夷,即與彼為同樣。
尊者優陀夷!勿依沙門瞿昙修梵行。
尊者優陀夷為師匠也、勿為弟子之生活。
”如是彼善生優陀夷普行者之會衆,對善生優陀夷普行者依世尊修梵行之事加以阻止。
—— 第八〇 鞞摩那修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普行者鞞摩那修(遊行者)詣世尊處,詣已,問候世尊,交談銘感話語而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普行者鞞摩那修,于世尊之近傍唱優陀那(自頌)言:“是為最上之色光,是為最上之色光。
” “迦旃延!汝又何故作如是言:是為最上之色光,是為最上之色光。
其最上之色光者為何耶?” “尊者瞿昙!即是比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是即為最上之色光。
” “迦旃延!然而,其較此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其色光又為何耶?” “尊者瞿昙!其為較此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 “迦旃延!此為無結論者。
汝謂:‘尊者瞿昙!其為較此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即為最上之色光。
’但未曾說示對其色光。
譬如:迦旃延!有人作斯言曰:‘我于此國中欲求第一美女愛之。
’衆人于是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為刹帝利女耶?或為婆羅門女耶?或為毗舍女耶?或首陀女耶?汝知之耶?’如是之問,彼答曰:‘否!’衆人于是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為如是名耶?如是姓耶?……乃至……或長身耶?或短身耶?或中身耶?或其皮膚色為黑耶、或為褐色耶?或為黃色耶?住何處之村、或街、或市耶?汝知否?’如是之問,彼答曰:‘否!’衆人于是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對不知亦未見者求愛耶?’如是之問,彼答:‘誠然!’迦旃延!汝對彼作如何思耶?如是,其人之所說,豈非不合于正理耶?” “确實如是。
尊者瞿昙!如是,其人之所說是不合于正理。
” “迦旃延!汝亦如是,汝謂:‘尊者瞿昙!較其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其即為最上之色光。
’但汝未說示其色光。
” “尊者瞿昙!譬如琉璃寶珠之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善加修治,置于紅色之褐布上時、光輝、閃耀、明照。
當我無病死後,即有如是之色光。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琉璃寶珠之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善為修治、置于紅色之褐布上時,光輝、閃耀、明照,與闇夜之螢光,此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闇夜之螢光,才是此兩者色光中之較秀,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之耶?闇夜之螢光與闇夜之油燈光,于此兩者色光中,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闇夜之油燈光,于此兩者色光中,是較秀、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油燈火與闇夜之大火聚,于此兩者色光中,何者為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闇夜之大火聚……是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大火聚與拂曉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于此兩者色光中,何者之色光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拂曉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是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拂曉之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與十五日布薩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是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十五日布薩日,皎潔無雲天空之中夜明月……是較優。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十五日布薩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與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之日中太陽……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尊者瞿昙!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之日中太陽……是較優。
” “迦旃延!又,此等日月之光亦不及衆多之諸天,此為我知之者,但我不言:‘其色光為最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最優之色光。
’然而,迦旃延!汝稱:‘彼螢光為最劣、最弱者,其為最上之色光。
’但汝未說示其色光。
” 迦旃延!有此等五種之欲。
雲何為五?眼所識之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耳所識之聲……乃至……鼻所識之香……乃至……舌所識之味……乃至……身所識之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迦旃延!此等為五種之欲。
“迦旃延!實則緣此等五種之欲而生,由欲樂生最上欲樂,此謂之此等中之最上。
” 如是說時,普行者鞞摩那修白世尊言:“稀有哉!尊者瞿昙!是未曾有哉!尊者瞿昙!依尊者瞿昙所說:‘由諸欲生欲樂、由欲樂生最上欲樂。
’是謂此等中之最上。
” “迦旃延!此為依彼異見者、異信者、異樂者、異瑜伽者、異修行者、難知為欲、欲樂、或最上欲樂。
迦旃延!比丘之阿羅漢、漏盡、安住于所住,應作已作,棄重擔、逮達己利、斷盡有結、依正智得解脫者可知此也。
即知為欲、欲樂、或最上之欲樂。
” 如是說時,普行者鞞摩那修忿怒不悅,罵詈世尊,毀謗世尊,謂世尊:“沙門瞿昙為是惡意。
”對世尊言曰:“如是,此處或有沙門婆羅門不知過去,不見未來,但自認:‘此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再不到此如今狀态。
’彼等之如此所說為可笑,為虛名,是無實而虛妄。
” “迦旃延!沙門婆羅門而不知過去,不見未來,于自認:‘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再不到如今之狀态’者,是為正當之呵責。
然而迦旃延!過去且擱置,未來且置擱,我之弟子有智、不詐诳、詐瞞,質直之人,且來,我當予教化,我以法說示,如我所教而行者,不久可自知自見。
如此是由正縛,亦即無明之縛而解脫者。
迦旃延!譬如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于其頭部等五處以布巾包縛,彼童子成長諸根成熟後,則其束縛脫落,彼即了知:‘我已解脫,而已無縛。
’迦旃延!如此是有智,無詐诳、詐瞞、質直之人,且來,我當予教化,說示以我法,如我所教而行者,不久可自知自見。
正如此由是正縛,亦即由無明之縛而解脫者。
” 如是說時,普行者鞞摩那修白世尊言:“偉哉!尊者瞿昙!偉哉!尊者瞿昙!……乃至……尊者瞿昙!自今日以後,願我終生歸依而為優婆塞。
得予受持。
”
工匠!如何為四?如此,身不作惡業,不說惡口,不念惡念,不生惡命等是。
工匠!我不說成就此等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因其隻對彼幼稚、無智、如仰卧之嬰兒而說。
工匠!我說成就十法之人始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工匠!我說,此等為不善戒,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不善戒由此處生,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不善戒為無殘之滅,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如是行為至不善戒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等為善戒,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由此處生善戒,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善戒為無殘之滅,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如是行為至善戒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等為不善念……乃至……達不善念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我說此等為善念……乃至……達于善念滅之行,是所應知。
工匠!若然,如何為不善戒耶?不善身業、不善口業、惡命——工匠!此等稱之為不善戒。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戒由何而生耶?從此等不善戒之生處說,應說其為由心生。
為如何心耶?其實,心是多種多樣,心若有貪、有瞋、有癡,則由此處生不善戒。
工匠!若,此等之不善戒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現為說此等不善戒之滅。
工匠!此處有比丘斷身之惡行,修身之善行,斷口之惡行,修口之善行,斷意之惡行,修意之善行,斷邪命生正命。
于此,此等之不善戒為無殘之滅。
工匠!若然,如何之行為達不善戒滅之行耶?工匠!此處有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乃至……為使生未生之善法,發起是念……乃至……住立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亂,漸漸增大、修習,以為完滿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實行,是達于不善戒滅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為善戒耶?我說于戒者,為善身業、善口業、命清淨,工匠!此等稱之為善戒。
工匠!然此等之善戒由何而生耶?由此等善戒之生處言,應說為由心所生。
何為心耶?實則心是多種多樣。
心若無貪、無瞋、無癡,則由此處生善戒。
工匠!若然,此處之善戒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由此等善戒之滅言,工匠!于此有比丘,持戒不著于戒、彼如實知其心解脫、慧解脫。
于此,此等之善戒為無殘之滅。
工匠!若然,如何實行為達于善戒滅之行耶?工匠!于此,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乃至……為使生未生之善法、發起是念……乃至……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亂,漸漸增大,為修習令成完滿,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實行,為達于善戒滅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為不善念耶?是欲念、恚念、害念。
工匠!此等稱之為不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不善念由何而生耶?由此等不善念之所生言,應說其為由想所生。
如何為想耶?實則想亦多種多樣,是欲想、恚想、害想——是由此處生不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不善念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由此等不善念之滅言。
工匠!此處有比丘離欲……乃至……成就住于初禅。
于此,此等不善念為無殘之滅。
工匠!若然,如何實行,為達于不善念滅之行耶?于此,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乃至……對未生之善法……乃至……住立于已生之善法,不使迷亂,逐漸增大,修習令成完滿。
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實行,為達于不善念滅之行。
工匠!若然,如何為善念耶?是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工匠!此等稱之為善念。
工匠!然此等之善念由何而生耶?由此等善念之所生言,應說其為由想所生。
如何為想耶?實則想亦有多種多樣,無欲想、無恚想、無害想——由此處生善念。
工匠!若然,此等之善念于何處為無殘之滅耶?由此等善念之滅言。
工匠!于此處有比丘,尋伺已息故……乃至……成就住于第二禅。
于此,此等善念為無殘之滅。
工匠!然如何實行,為達于善念滅之行耶?工匠!于此,比丘為使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發起是念、努力、勤精進,于心策勵、精勤,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乃至……對未生之善法……乃至……對已生之善法……乃至……于心策勵、精勤。
工匠!實則如是之實行,乃達于善念滅之行。
工匠!又,我如何說成就十法之人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耶?工匠!此處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正見,成就無學之正思惟,成就無學之正語,成就無學之正業,成就無學之正命,成就無學之正精進,成就無學之正定,成就無學之正智,成就無學之正解脫。
工匠!我說成就此等十法之人具足善,為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 世尊說示已,工匠五支對世尊之所說歡喜、信受。
第七九 善生優陀夷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在孔雀林、普行者園,與普行者大衆俱住。
時,世尊清晨、着衣,執持衣缽為行乞入王舍城。
爾時,世尊自謂:“今至王舍城行乞時尚過早,我何不去孔雀林、普行者園善生優陀夷處。
”于是、世尊邁向孔雀林、普行者園而去。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與普行者大衆俱坐,發喚聲、高聲、大聲、而為種種徒勞無益之論議。
是即:王論、賊論、大臣論、兵論、畏怖論、戰鬥論、食論、飲論、衣論、床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乘論、村論、街論、市論、國土論、婦人論、英雄論、傳聞論、井邊談天論、祖先論、異相論、世間論、海洋論,如是等有無之論。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遙見世尊前來,乃自告誡大衆曰:“諸賢!請肅靜!諸賢!請勿作聲!彼沙門瞿昙來矣。
彼尊者好靜、修靜、稱贊靜。
或許彼知[我等]為靜之會衆,欲來見訪!”如是彼普行者便保持沉默。
時世尊來至彼普行者善生優陀夷處。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白世尊言:“世尊!請進,世尊善來。
世尊!世尊終有來此處之機會矣。
世尊!請坐此特設之座。
”世尊就所設之座。
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亦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時,世尊對普行者善生優陀夷問曰:“優陀夷!今在此處為何話而集坐耶?又為何而中斷對話耶?” “世尊!我等今集坐之所言可暫擱置。
世尊!此話以後世尊将不難聞知。
世尊!我未來此會衆之處時,此大衆為種種徒勞無益之論而集坐。
然而世尊!當我來此會衆時,此會衆仰視我顔而讓坐謂:‘若沙門優陀夷為我等說法,我等願謹傾聽。
’世尊!然世尊來此會衆之處時,我與此大衆俱皆瞻仰世尊之尊顔而請坐謂:‘若世尊為我說法,我等願樂聽聞。
’” “優陀夷!若有使我應答者、汝可話語。
” “世尊!昔日有知一切、見一切、自認無餘知見之人,自謂:‘我行住眠寤,常恒知見現于前。
’我對過去事之發問時,彼則以他事作迴避,移将論于外而現忿怒、瞋恚與不滿。
世尊!我對世尊起歡喜之念而思曰:‘實應為世尊,實應為善逝,願将為說示此等之法。
’” “優陀夷!然而知其一切,見一切、自認無餘知見,而謂:‘我行住眠寤,常恒知見現于前。
’但依汝有關過去事之發問,将以他事回避,将移論于他,現忿怒、瞋恚與不滿者為何人耶?” “世尊!是尼乾子。
” “優陀夷!實憶念諸種之宿命、即一生,二生……乃至……如是有憶念其一一之相,與其詳細狀況俱之諸種宿命之人,于我:‘有關過去發問,或我對彼有關過去之發問,彼對我有關過去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
或我對彼有關過去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
’優陀夷!實則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貴、賤、好、醜、善趣、惡趣……乃至……有從其業知有情之人,彼對我發問有關未來,或我對彼發問有關未來,彼對我有關未來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或我對彼有關未來之問,解答可使心滿足。
然而優陀夷!過去暫且擱置,未來亦暫且擱置,我将對汝說法:‘彼有時即此有,彼生時即此生,彼無時即此無,彼滅時即此滅。
’” “世尊!我依此身,雖于所經驗之範圍,對如是一一之相,及其詳細狀況俱,不能憶念。
如何憶念我諸種宿命,即一生,二生……乃至……憶念如是一一之相,及其詳細狀況俱諸種宿命,得能如世尊耶?世尊,其實我今并未見飄風鬼,又如何以我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貴、賤、好、醜、善趣、惡趣……乃至……随其業而知有情、得能如世尊耶?世尊,世尊更請告我:‘優陀夷!過去且暫擱置、未來且暫擱置,我将為汝說法:“彼有時即此有,彼生時即此生、彼無時即此無、彼滅時即此滅。
”’此又将令我不甚可解。
世尊,或許我于自師之教對世尊解答之問,使我心得滿足。
” “然則,優陀夷!汝自師之教為何。
” “世尊!我自師之教如是:‘此是最上之色光,此是最上之色光。
’” “優陀夷!汝自師之教如是:‘此為最上之色光。
此為最上之色光。
’其最上之色光者為何耶?” “世尊!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比他無與倫比之更優越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也。
” “優陀夷!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比他無與倫比之更優越色光、色光為何耶?” “世尊!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比他無與倫比之更優越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 “優陀夷!如斯将為無結論。
汝說:‘世尊!較其色光為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最優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而汝未說示其色光為何。
優陀夷!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此國中求第一美女愛之。
’他人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為刹帝利女耶?或為婆羅門女耶?或為毗舍女耶?或為首陀女耶?汝知之否?’于此問彼答曰:‘否!’他人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是如是名耶?如是姓……乃至……或長身耶?或短身耶?或中身耶?或其膚色為黑耶?或褐色耶?或黃色耶?住何處之村,或街、或市耶?汝知之否?’于此問彼答曰:‘否!’他人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是對不知而亦未見者求愛乎?’于斯問彼答謂:‘誠然。
’優陀夷!汝将對此作如何之思耶?如是其人之所說乃于正理非不相應者耶?” “世尊!确實如是,如是,比人之所說為不相應于正理。
” “優陀夷!汝實亦如是。
汝謂:‘世尊,其色光為無比之最勝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最優色光,即為最上之色光。
’而汝并未說示其色光為何。
”“世尊,譬如琉璃寶珠為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乃經善加修治,置于紅色褐布上時,如光耀輝煌所照耀。
我無病而死之後,當有如是之色光。
” “優陀夷!汝如何作思耶?琉璃寶珠之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經善加修治,置于紅色之褐布上時,如光耀、輝煌所照耀,其與闇夜之螢光,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以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世尊!彼阇夜之螢光,于此等兩者色光中為較秀、較優。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螢光與闇夜之油燈,于此等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世尊!彼闇夜之油燈,于此等兩者色光中是較秀、較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油燈與闇夜之大火聚,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世尊!彼闇夜之大火聚……是較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大火聚與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世尊!彼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是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皎明而無雲天空之太白星,與十五日布薩之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世尊!十五日布薩之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是較優者。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十五日布薩之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與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日中之太陽……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世尊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之日中太陽……乃至……是較優者。
” “優陀夷!更有:不及此等日月之光衆多之諸天,此為我知之者,但我不說:‘其色光為最勝、或别無其他更優之色光。
’誠然!優陀夷!汝稱:‘較彼螢光更劣,較為弱者,即為最上之色光。
’但對其色光汝卻未予說示。
” “世尊!為遮是論,善逝為遮是論。
” “優陀夷!汝何故作如是言:‘世尊是遮論,善逝是遮論’耶?” “世尊!我自師之教如是:‘此是最上之色光,此是最上之色光。
’然而世尊,我等自師之教,依世尊[教示]所檢讨、反問、究明,方知其說之虛妄,是過失。
” “優陀夷!如何為一向樂之世界耶?又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可有理由與行道耶?” “世尊!我自師之教如是:‘有一向樂之世界,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有理由有其行道。
’” “優陀夷!然而證得彼一向樂之世界,其理由、行道為何耶?” “世尊!此處或有人,舍殺生,離殺生,舍不與取,離不與取,于愛欲舍邪行,于愛欲離邪行,舍妄語,離妄語,或又受持其他苦行功德。
世尊,是即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舍殺生,離殺生時,其時自為一向樂耶?或為樂苦耶?” “世尊!為樂苦。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不與取……乃至……于愛欲之邪行……乃至……妄語……乃至……受持其他苦行功德時,其時自為一向樂耶?或為樂苦耶?” “世尊!為樂苦。
” “優陀夷!汝作如何思耶?今行樂苦相混之行道,可證得一向樂之世界耶?” “世尊!為遮是論,善逝!為遮是論。
” “優陀夷!汝何故言:‘世尊為遮是論、善逝為遮是論耶?’” “世尊!我自師之教是如是:‘有一向樂之世界,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
’世尊!我等自師之教,依世尊所檢讨、反問、究明,方知其說之虛妄,為過失。
世尊!然而如何為一向樂之世界耶?又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是有理由,有行道耶?” “優陀夷!實有一向樂之世界,亦有證得其一向樂世界之理由與行道。
” “世尊!然而證得其一向樂之世界,其理由與行道為何耶?” “優陀夷!此處有比丘離欲……乃至……成就住于初禅。
尋伺已息……乃至……第二禅……乃至……成就住于第三禅。
優陀夷!實則此即證得其一向樂之理由與行道。
” “世尊!其實此并非證得一向樂世界之理由與行道。
世尊!于此範圍為已證得一向樂之世界。
” “優陀夷!于此範圍,并非已證得一向樂之世界。
其為證得一向樂世界之理由與行道。
” 如是說示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之會衆,發起呼喚聲、高聲、大聲言曰:“如今我等皆不能服己師,如今我等皆不能服己師,我等實不知有比較更優勝者。
”爾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令彼等普行者肅靜,向世尊曰:“世尊!然則于如何範圍,始證得一向樂之世界耶?” “優陀夷!于此有比丘舍樂……乃至……成就住于第四禅。
與生于一向樂世界之彼等諸天俱立、俱語、交互論議。
優陀夷!于此範圍為證得一向樂之世界。
” “世尊!今諸比丘,為證得此一向樂之世界、是依世尊修梵行耶?” “優陀夷!為證得此一向樂之世界、諸比丘并未依我修梵行,優陀夷!其實另有更勝、更優之他法,為欲證得,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 “世尊!然諸比丘為欲證得而依世尊修梵行,而此更勝、更優之法為何耶?” “優陀夷!于此處如來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而出現于世……乃至……彼為斷此等五蓋、心穢、慧羸、離欲……乃至……成就住于初禅。
優陀夷!此亦為更勝、更優之法。
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乃依我修梵行。
優陀夷!複次,比丘尋伺已息故……乃至……成就住于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優陀夷!此亦為更勝、更優之法,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乃我修梵行。
以彼如是心等持之:清淨、皎潔、無穢、離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時,令心憶向宿命智。
彼憶念種種宿命,即一生,二生……乃至……憶念其一一之相,及其詳細狀況俱之種種宿命。
優陀夷!此即更勝,更優之法。
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依我修梵行。
彼以如是心等持之:清淨、皎潔、無穢、離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時,令心向有情生死智。
彼以清淨而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貴、賤、好、醜、善趣、惡趣……乃至……知随其業。
優陀夷!是即更勝、更優之法,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依我修梵行。
彼以如是心等持之:清淨、皎潔、無穢、離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時,令心向漏盡智。
彼如實知,是為苦。
如實知,是為苦之集。
如實知,是為苦之滅。
如實知,是為苦滅之道。
如實知、此等為漏。
如實知,是為漏之集。
如實知,是為漏之滅。
如實知,是為漏滅之道。
彼如是知、如是見,由欲漏心解脫,由有漏心解脫,由無明漏心解脫,于解脫有令解脫之智。
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再不至此如今之狀态。
優陀夷!此等為更勝、更優之法,為證得于此,諸比丘依我修梵行。
” 作此語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向世尊言:“偉哉!世尊!偉哉!世尊!譬如扶起将倒,拯救将覆,對迷者教之以道,使有眼者可見色,于暗中持來明燈,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之說法。
世尊!于此我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世尊!願世尊許我出家,得受具足戒。
” 作是語時,普行者善生優陀夷之會衆,告普行者善生優陀夷曰:“尊者優陀夷!勿依沙門瞿昙修梵行。
尊者優陀夷!為師匠者,勿為弟子之生活。
譬如實水瓶者,即可作釣瓶而此尊者優陀夷,即與彼為同樣。
尊者優陀夷!勿依沙門瞿昙修梵行。
尊者優陀夷為師匠也、勿為弟子之生活。
”如是彼善生優陀夷普行者之會衆,對善生優陀夷普行者依世尊修梵行之事加以阻止。
—— 第八〇 鞞摩那修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普行者鞞摩那修(遊行者)詣世尊處,詣已,問候世尊,交談銘感話語而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普行者鞞摩那修,于世尊之近傍唱優陀那(自頌)言:“是為最上之色光,是為最上之色光。
” “迦旃延!汝又何故作如是言:是為最上之色光,是為最上之色光。
其最上之色光者為何耶?” “尊者瞿昙!即是比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是即為最上之色光。
” “迦旃延!然而,其較此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其色光又為何耶?” “尊者瞿昙!其為較此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即是最上之色光。
” “迦旃延!此為無結論者。
汝謂:‘尊者瞿昙!其為較此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即為最上之色光。
’但未曾說示對其色光。
譬如:迦旃延!有人作斯言曰:‘我于此國中欲求第一美女愛之。
’衆人于是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為刹帝利女耶?或為婆羅門女耶?或為毗舍女耶?或首陀女耶?汝知之耶?’如是之問,彼答曰:‘否!’衆人于是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求愛之第一美女為如是名耶?如是姓耶?……乃至……或長身耶?或短身耶?或中身耶?或其皮膚色為黑耶、或為褐色耶?或為黃色耶?住何處之村、或街、或市耶?汝知否?’如是之問,彼答曰:‘否!’衆人于是又對彼作如是言:‘你啊!汝對不知亦未見者求愛耶?’如是之問,彼答:‘誠然!’迦旃延!汝對彼作如何思耶?如是,其人之所說,豈非不合于正理耶?” “确實如是。
尊者瞿昙!如是,其人之所說是不合于正理。
” “迦旃延!汝亦如是,汝謂:‘尊者瞿昙!較其色光更勝之色光,或無與倫比之優異色光、其即為最上之色光。
’但汝未說示其色光。
” “尊者瞿昙!譬如琉璃寶珠之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善加修治,置于紅色之褐布上時、光輝、閃耀、明照。
當我無病死後,即有如是之色光。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琉璃寶珠之清淨、玉質殊妙、八楞而善為修治、置于紅色之褐布上時,光輝、閃耀、明照,與闇夜之螢光,此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闇夜之螢光,才是此兩者色光中之較秀,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之耶?闇夜之螢光與闇夜之油燈光,于此兩者色光中,何者之色光為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闇夜之油燈光,于此兩者色光中,是較秀、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油燈火與闇夜之大火聚,于此兩者色光中,何者為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闇夜之大火聚……是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闇夜之大火聚與拂曉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于此兩者色光中,何者之色光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拂曉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是較優者。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拂曉之皎明無雲天空之太白星,與十五日布薩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于此兩者之色光中,何者之色光是較秀、較優耶?” “尊者瞿昙!彼十五日布薩日,皎潔無雲天空之中夜明月……是較優。
” “迦旃延!汝作如何思耶?十五日布薩日、皎明無雲天空之中夜圓月與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之日中太陽……乃至……是何者較優耶?” “尊者瞿昙!雨期最後月、秋時、皎明無雲天空之日中太陽……是較優。
” “迦旃延!又,此等日月之光亦不及衆多之諸天,此為我知之者,但我不言:‘其色光為最勝之色光,或為無與倫比最優之色光。
’然而,迦旃延!汝稱:‘彼螢光為最劣、最弱者,其為最上之色光。
’但汝未說示其色光。
” 迦旃延!有此等五種之欲。
雲何為五?眼所識之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耳所識之聲……乃至……鼻所識之香……乃至……舌所識之味……乃至……身所識之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引欲、唆情者等是。
迦旃延!此等為五種之欲。
“迦旃延!實則緣此等五種之欲而生,由欲樂生最上欲樂,此謂之此等中之最上。
” 如是說時,普行者鞞摩那修白世尊言:“稀有哉!尊者瞿昙!是未曾有哉!尊者瞿昙!依尊者瞿昙所說:‘由諸欲生欲樂、由欲樂生最上欲樂。
’是謂此等中之最上。
” “迦旃延!此為依彼異見者、異信者、異樂者、異瑜伽者、異修行者、難知為欲、欲樂、或最上欲樂。
迦旃延!比丘之阿羅漢、漏盡、安住于所住,應作已作,棄重擔、逮達己利、斷盡有結、依正智得解脫者可知此也。
即知為欲、欲樂、或最上之欲樂。
” 如是說時,普行者鞞摩那修忿怒不悅,罵詈世尊,毀謗世尊,謂世尊:“沙門瞿昙為是惡意。
”對世尊言曰:“如是,此處或有沙門婆羅門不知過去,不見未來,但自認:‘此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再不到此如今狀态。
’彼等之如此所說為可笑,為虛名,是無實而虛妄。
” “迦旃延!沙門婆羅門而不知過去,不見未來,于自認:‘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再不到如今之狀态’者,是為正當之呵責。
然而迦旃延!過去且擱置,未來且置擱,我之弟子有智、不詐诳、詐瞞,質直之人,且來,我當予教化,我以法說示,如我所教而行者,不久可自知自見。
如此是由正縛,亦即無明之縛而解脫者。
迦旃延!譬如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于其頭部等五處以布巾包縛,彼童子成長諸根成熟後,則其束縛脫落,彼即了知:‘我已解脫,而已無縛。
’迦旃延!如此是有智,無詐诳、詐瞞、質直之人,且來,我當予教化,說示以我法,如我所教而行者,不久可自知自見。
正如此由是正縛,亦即由無明之縛而解脫者。
” 如是說時,普行者鞞摩那修白世尊言:“偉哉!尊者瞿昙!偉哉!尊者瞿昙!……乃至……尊者瞿昙!自今日以後,願我終生歸依而為優婆塞。
得予受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