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普行者品
關燈
小
中
大
應言于前者而言于後,應言于後者而言于前。
汝之主張被覆沒,汝之說被反駁,汝堕于負處,為脫汝之說,宜往遊方。
或許汝可能自解。
”如是,不蘭迦葉、不被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
諸弟子對不蘭迦葉亦不予恭敬、尊重親近。
又不蘭迦葉以對法罵詈而被罵詈。
’ 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曰:‘彼末迦利瞿舍利……乃至……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迦旃那,散若夷羅梨沸,尼乾子等,有僧伽,有伽那,為衆人師,知名于世,有名聲,為一派之祖。
然彼亦不為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
又諸弟子對尼乾子亦不恭敬、尊重、親近。
尼乾子曾對數百會衆說法……乃至……以對法罵詈而被罵詈。
’ 又複有人作如是言曰:‘彼沙門瞿昙有僧伽、有伽那、為衆人師、知名于世、有名聲,為一派之祖,為衆人所尊敬。
而彼受諸弟子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諸弟子對沙門瞿昙亦恭敬、尊重而予親近。
沙門瞿昙曾為數百會衆說法。
爾時沙門瞿昙之一弟子咳嗽,有同梵行者以膝觸彼言曰:“尊者!請肅靜!尊者!請勿作聲。
我等之師,世尊今正說法。
”沙門瞿昙向數百會衆說法時,沙門瞿昙弟子無噴嚏聲、無拂咳嗽音、聽衆對彼渴仰熱望。
謂:“世尊若為我等說法,我等謹願傾聽。
”譬如有人,于四衢街道由蜂房榨取甘甜之蜂蜜,衆多群衆對彼渴望熱求,沙門瞿昙對數百諸弟子說法時,彼之弟子中無噴嚏者、無拂咳嗽者、聽衆對彼渴仰熱望,謂:“世尊如為我等說法,我等謹願傾聽。
”又沙門瞿昙弟子與同梵行者,有共勵修學者,後雖廢學還俗,然彼等仍贊歎師,贊歎法,贊歎僧伽,常自責而不非難于彼。
謂:“我等為不祥者、少福者。
我等雖對如是善說之法與律,出家而未能一生修得圓滿清淨梵行。
”彼等或為守園人,或為優婆塞,受持五戒。
如是沙門瞿昙為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諸弟子對沙門瞿昙恭敬、尊重而予親近。
’” “優陀夷!汝見我有何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耶?” “世尊!我見世尊有五法,依此諸弟子,對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
五法為何?世尊!實則世尊是少食,又稱贊少食。
世尊!我見世尊于此為第一法,依此之諸弟子對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無論得任何衣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衣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二法……乃至……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無論得任何食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食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三法……乃至……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得任何床座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床座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四法……[乃至]……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為遠離,亦稱贊遠離。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五法……乃至……予親近。
世尊!我視世尊有此等五法,依此諸弟子對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尊重而予親近奉侍”。
“優陀夷!沙門瞿昙少食,亦稱贊少食,若依如是,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尊重而予親近奉侍。
優陀夷!我之弟子,有食一缽,有食半缽,亦有食一木瓜樹果,亦有食半木瓜樹果者,然而,優陀夷!我有時食滿此缽,或食其以上。
優陀夷!沙門瞿昙為少食,又稱贊少食,若依如是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優陀夷!以一缽為食,以半缽為食,以一木瓜樹果為食,以半木瓜樹果為食之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而親近奉侍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如何之衣皆為滿足,又對得如何之衣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若以依如是之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
優陀夷!我之弟子着糞掃衣,着粗衣,彼等由冢間、塵堆、店前,搜集弊物、布片,作僧伽梨衣穿着。
然而,優陀夷!我時而着以韌粗之線所織之居士衣。
優陀夷!沙門瞿昙得任何之衣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之衣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若依如是之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之,優陀夷!着糞掃衣、粗衣,由冢間、塵堆、店前搜集之弊物、布片,作僧伽梨衣穿着,彼等我諸弟子,依此之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任何之食皆為滿足,又對無論得任何之食皆滿足者,予以稱贊,若依如是之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
優陀夷!我之弟子乞食,次第乞食,滿足于殘食,彼等入家請以床座亦不接受。
然而,優陀夷!我有時受請,除去米飯中黑粒,食諸種種汁。
諸種種之助味,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任何之食皆為滿足。
又對無論得任何之食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若以依如是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優陀夷!乞食,次第乞食,滿足于殘食,入家雖請以床座而不接受,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之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任何之床座皆為滿足,又對無論得任何之床座皆滿足者,予稱贊……乃至……優陀夷!我令弟子坐于樹下,坐于露天,彼等曆時八月不入屋檐下。
然而,優陀夷!我有時住于周圍塗壁,防風,鎖闩,閉窗之高閣,優陀夷!乃至……坐于樹下,坐于露天,曆時八月不入屋檐下之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為遠離,又稱贊遠離……乃至……優陀夷!我之弟子住森林、于僻陬處坐卧,入住森、林、叢、僻陬之坐卧處。
彼等為誦波羅提木叉,半月入僧伽中。
然而,優陀夷!我有時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諸弟子群居。
優陀夷……乃至……住森林,于僻陬坐卧、入住森、林、叢、僻陬之坐卧處。
為誦波羅提木叉,半月入僧伽中。
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之者,無有是處。
如是優陀夷!諸弟子依此等五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之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于此别有五法、諸弟子依此之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
五法為何?優陀夷!我諸弟子欲修習增上戒思惟:‘沙門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最上戒蘊。
’優陀夷!我諸弟子修習增上戒而思惟:‘沙門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最上戒蘊。
’我諸弟子欲修習增上戒思惟‘沙門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戒蘊。
’優陀夷!此為第一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
複次,優陀夷!我諸弟子欲修習勝知見思惟:‘沙門瞿昙言自知為“我知”,沙門瞿昙言自見為“我見”,沙門瞿昙說證知而說法,非不證知。
沙門瞿昙說有因之法,非是無因,說有神變之法,非無神變。
’我諸弟子修習勝知見而思惟:‘沙門瞿昙……[乃至]……非無神變。
’優陀夷!此為第二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尊重而親近奉侍。
複次,優陀夷!我諸弟子欲修習增上慧而思惟:‘沙門瞿昙使具慧者,成就最上慧蘊。
實則彼不見未來之論道,又對已生之他論難,不能以正法論破者,無有是處也。
’優陀夷!汝如何作思耶?我諸弟子如是知,如是見,其為中斷他人之話語耶?”“世尊!不然!” “優陀夷!我非望于教誡諸弟子,正望諸弟子教誡于我。
優陀夷!我諸弟子修習增上慧而思惟:‘沙門瞿昙使具慧者……乃至……無有是處。
’優陀夷!此為第三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奉侍。
複次,優陀夷!我諸弟子沈于苦,為苦所征服者來問我苦聖谛,我應問而為彼等解答苦聖谛,解答彼等之問而令得滿足。
彼等問我苦集、苦滅、苦滅道聖谛,我應問而為彼等解答苦滅道聖谛。
解答彼等之問而使滿足。
優陀夷!我諸弟子沈于苦,為苦所征服者,來問我苦谛……[乃至]……解答彼等之問而令得滿足。
優陀夷!此為第四法。
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奉侍。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念處。
優陀夷!于此,比丘于身住于身觀,誠心具念正知、調伏世間之貪憂。
于受&hellip乃至……于心……乃至……;于法,住法觀、誠心具念正知,調伏世間之貪憂。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正勤。
優陀夷!于此比丘為使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發起努力、勤精進之念。
策勵其心精勤。
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發起、努力……乃至……精勤。
為對未來之善法令生,而發起……乃至……精勤。
為住立已于生之善法,不使迷亂,愈益增大、擴大、修習成滿,發起努力勤精進之念,策勵其心精勤。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神足。
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精進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此我而為諸弟子論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五根。
優陀夷!于此,比丘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信根。
……乃至……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乃至……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慧根。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五力。
優陀夷!于此比丘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信力。
……乃至……精進力、念力、定力……乃至……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慧力。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七覺支。
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回向棄舍等,而修習念覺支……乃至……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乃至……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回向棄舍等而修習舍覺支。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八聖道。
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正見、修習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于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八解脫。
以有色而見諸色,此是第一解脫。
内無色想,外見諸色,此是第二解脫。
是清淨與勝解,此為第三解脫。
完全超越于色想故、滅有對想故,不作意種種想故,以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此是第四解脫。
完全超越于空無邊處,以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此是第五解脫。
完全超越于識無邊處,以為無任何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此是第六解脫。
完全超越于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是第七解脫。
完全超越于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此是第八解脫。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八勝處。
有一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見少色之好惡,勝于此等,以‘我知、我見’,具如是想,此是第一勝處。
有一人,于内有色想,外見無量色之好惡,勝于此等,以‘我知、我見’,具如是想,此是第二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外見少色之好惡……乃至……此是第三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外見無量色之好惡……乃至……此是第四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青,青色、青見、青光,譬如烏摩迦華之青,青色、青見、青光;又譬如彼有兩面光澤波羅奈衣之青、青色、青見、青光,如是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青、青色、青見、青光……乃至……此是第五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黃、黃色、黃見、黃光、譬如羯尼迦華之黃、黃色、黃見、黃光,又譬如彼有兩面光澤波羅奈衣之黃、黃色、黃見、黃光,如是有一人,于内……乃至……此是第六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赤、赤色、赤見、赤光,譬如盤豆時縛迦華之赤、赤色、赤見、赤光,又譬如彼有兩面光澤波羅奈衣之赤、赤色、赤見、赤光,如是有一人,于内……乃至……此是第七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白、白色、白見、白光,譬如太白星之白、白色、白見、白光,又譬如彼有波羅奈衣之白、白色、白見、白光,如是有一人,于内……乃至……此是第八勝處。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十遍處。
有一人,将地遍想為上、下、橫、無二、無量。
乃至……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空遍……乃至……有一人,将識遍想為上、下、橫、無二、無量。
于是我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四禅。
優陀夷!于此,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成就由離所生喜樂住于初禅。
彼以其身由離所生喜樂,使之浸潤充溢,以其全身到處由離所生喜樂而無不透徹。
優陀夷!譬如熟練之助浴師、或其徒弟,将洗粉放入銅盤,注水淆混,如其洗粉則含液潤液,内外浸透無有流滴。
如是,優陀夷!比丘以由離所生喜樂,浸潤充溢其身,其身到處無不以由離所生喜樂而透徹。
複次,優陀夷!比丘尋伺已息故……乃至……成就第二禅而住,彼對其身以由定所生喜樂而浸潤充溢,其全身到處,無不以由定所生喜樂而透徹。
優陀夷!譬如湖泉,彼于東方無有水路,于西方無有水路,于北方無有水路,于南方無有水路,且上天亦未時時降雨。
然卻由其湖中湧出冷水,其湖以冷水浸潤充溢,其湖到處無不以冷水透徹。
如是,優陀夷!比丘其身,以由定所生喜樂而浸潤充溢、其身則到處無不以由定所生喜樂而透徹。
複次,優陀夷!比丘離脫喜故……乃至……成就第三禅而住。
彼對其身以無喜之樂浸潤充溢,其身到處無不以無喜之樂而透徹。
優陀夷!譬如于青蓮池、赤蓮池、白蓮池中,生長青蓮、赤蓮、白蓮于水中,不出水平,沒于水中生育。
彼等從未至本,皆以冷水浸而充溢,如彼青蓮、赤蓮、白蓮到處無不被冷水所透徹。
如是,優陀夷!比丘對其身以無喜之樂所浸潤充溢,其身到處無不為無喜之樂所透徹。
複次,優陀夷!比丘舍樂故,舍苦故,先已滅卻喜憂,故不苦不樂,成就舍念清淨,第四禅而住。
彼對其身以清淨皎潔心令遍滿而坐,彼身到處無不以清淨皎潔心所透徹。
優陀夷!譬如有人以白衣從頭蓋覆而坐。
如是,比丘其身以清淨皎潔心令遍滿而坐,其身到處無不依清淨皎潔心而透徹也。
于是我衆多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當如次而知:‘我此身由色而成、由四大而成、父母所生、飯乳所長養,乃無常、削滅、磨滅、變壞、分散之法。
而我識卻依存于此,是此所關連者。
’優陀夷!譬如琉璃寶珠,清淨而玉質殊妙,修治為八楞完好透明、清澄,具足一切相,而以青、黃、赤、白、紅色絲線貫穿,具眼之士将此持于手中觀察,如知:‘此琉璃寶珠為清淨、玉質殊妙。
修治為八楞完美透明、清澄,具足一切相,以青、黃、赤、白、紅色絲線貫穿。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當如次知:‘我此身體為由色所成,由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飯乳所長養,乃無常、削滅、磨滅、變壞、分散之法。
而我識卻依存于此,是此所關連者。
’于是,我衆多諸弟子則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乃至……我諸弟子由其身,為有色,由意成、而具大小一切之肢,有殊妙之諸根化作他身。
優陀夷!譬如有人,從們叉草抽拔其葦。
彼謂:‘此是們叉草,是葦也。
們叉草與葦乃不同之物,然彼欲由們叉草拔葦。
’優陀夷!又譬如有人,将劍由鞘拔出。
彼謂:‘此是劍,此是鞘,劍與鞘乃不同之物。
然彼欲由鞘中拔劍而出。
’優陀夷!複譬如有人,以蛇由蛇皮所蛻出。
彼謂:‘此是蛇,是蛇皮。
蛇與蛇皮乃不同之物,然彼欲将蛇由蛇皮中蛻出。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由其身為有色,由意成,具大小一切之肢,有殊妙之諸根化作他身。
于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得證諸種神通。
即:以一為多,以多成一,或顯、或隐、超壁、越牆、越山,行之無礙,恰如于虛空。
出沒地上,恰如于水中。
涉水不沈,恰如于地上。
于虛空中趺坐往來,恰如翔鳥。
以手扪摸日月如是大神力、大威德,以身而至梵天界。
優陀夷!譬如工巧陶師或其弟子,以善修治黏土,随心所欲作成諸種陶器。
優陀夷!又複譬如善巧之象牙師或其弟子,以善修治象牙,随心所欲作成諸種象牙精藝。
優陀夷!又複譬如善巧之冶煉師或其弟子,善将金飾冶煉,随心所欲作成諸種金銀器物。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證得諸種神通。
即:以一而成多……乃至……以身至梵天界。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對人天之兩聲,或遠或近皆得聞。
優陀夷!譬如強有力之吹螺者,令四方輕易得聞其音。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乃至……其無論遠近皆得聞。
如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對他衆生,于他人之心,善能執心得知。
即對有貪心者,知為有貪心,對離貪心者,知為離貪心,對有瞋心者,知為有瞋心,對離瞋心者,知離瞋心,對有癡心者,知為有癡心,對離癡心者,知為離癡心,對攝心者,知為攝心,對散心者,知為散心,對高廣心者,知為高廣心,對不高廣心者,知為不高廣心,對有上心者,知為有上心,對無上心者,知為無上心,對定心者,知為定心,對不定心者,知為不定心,對解脫心者,知為解脫心,對不解脫心者,知為不解脫心。
優陀夷!譬如年輕之青年盛裝之男女,于明鏡或清淨、皎潔、透明之水盤中,端視所映之自己容姿,若帶有耳環時,則知帶有耳環,若無耳環時,則知無耳環,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所教示之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乃至……知是不解脫心。
茲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憶念諸種宿命。
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種種壞劫、種種成劫、種種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如是食、如是苦樂之受、如是壽量,其我死于其處,當生于彼處,于其處亦有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其我死于其處,生于此處,如是憶念其一一之相與其詳細狀況俱之諸種宿命。
優陀夷!譬如此處有人,由自村往他村,由其村更往他村,彼由其村又還至自村,彼思曰:‘我由自村往其村,于彼處我如是住立、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
我由其村更往他村,于彼處我亦如是住立……乃至……如是默,于是,今我由彼村還至自村。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憶念諸種宿命。
即一生、二生、三生……乃至……如是憶念其一一之相,與其詳細狀況俱之諸種宿命。
如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而乃随其業知賤、貴、好、醜、善趣、惡趣,即:‘其實諸賢!此等之衆生,于身作惡行,于口作惡行,于意作惡行,诽謗聖者,抱持邪見,成就邪見業。
彼等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或複諸賢!此等衆生,于身作善行,于口作善行,于意作善行,不诽謗聖者,抱持正見,成就正見業,彼等身壞命終,生于善趣、天界。
’如是,彼以清淨而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乃至……知随其業。
優陀夷!譬如此有具備門之二家,其處具眼之士立其中央視出入往來之人等。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以清淨而超人之天眼……[乃至]……知随其業。
如是我衆多之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諸漏盡故,對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成就自知、證而住。
優陀夷!譬如山頂有透明、清淨、無濁之湖。
其處有具眼之士立于湖畔,見有貝殼、沙礫、魚群之遊動、栖住,彼思:‘此湖實是透明、清淨、無濁也。
此處有此等之貝殼、砂礫、魚群遊動、栖住。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諸漏盡故,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成就自知、證而住。
如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優陀夷!此是第五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尊重而親近奉侍。
優陀夷!有此等五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而予親近。
” 世尊說示已,普行者善生優陀夷、歡喜、信受于世尊所說。
第七八 沙門文祁子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其時,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于末利園之鎮頭迦樹苑大會堂議論室,與三百之普行者大衆俱住。
時,工匠五支欲見世尊、清晨出舍衛城,工匠五支自思:“今非應見世尊之時,世尊尚在宴坐。
亦非造訪意修習比丘之時,意修習比丘亦在宴坐。
我何不往彼末利園,鎮頭迦樹苑大會堂之議室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處。
”于是,工匠五支即赴末利園鎮頭迦樹苑之大會堂議論室。
爾時,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與普行者之大衆俱坐,發出呼喚聲、高聲、大聲、作種種無益徒勞之論議。
即王論、賊論、大臣論、兵論、畏怖論、戰鬥論、食論、飲論、衣論、床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乘論、村論、街論、市論、國土論、婦人論、英雄論、傳聞論、井邊談天論、祖先論、異相論、世間論、海洋論、由此有無之論等。
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遙見工匠五支前來,告誡自衆曰:“諸賢!請肅靜,諸賢勿作聲,彼沙門瞿昙之弟子工匠五支到來。
沙門瞿昙之在家白衣弟子住舍衛城中,此工匠五支為一人也。
實則彼尊者等嗜靜,修靜,稱贊靜,彼或得知靜肅之會衆,始欲思接見。
” 爾時,彼等普行者保持沉默。
工匠五支至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處,至已,與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相問候,交談銘感之語坐于一面。
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告坐于一面之工匠五支曰:“工匠!我說成就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最上最勝善、無能勝之沙門。
如何為四?工匠!如是身不作惡業,不言惡口,不念惡念,不生惡命等是。
工匠!我說成就此等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 爾時,工匠五支對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所說,即不滿足,亦未反駁。
彼未滿足、未反駁,則從座位站起而去。
彼思:“至世尊處,當知此所說之義。
” 如是工匠五支便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工匠五支,将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所說,悉白于世尊。
世尊聞已,對彼言曰:“工匠!實則若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所說,則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亦可達善具足、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何以故?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身,何能作身之惡業耶?唯有身之活動而已。
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語,何能說惡口耶?唯有哭泣而已。
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念,何能生惡念耶?唯有懑怒而已。
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命,何能生惡命耶?唯求母乳而已。
如是,工匠!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說,則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為善具足、可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也。
工匠!我不說此等成就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汝之主張被覆沒,汝之說被反駁,汝堕于負處,為脫汝之說,宜往遊方。
或許汝可能自解。
”如是,不蘭迦葉、不被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
諸弟子對不蘭迦葉亦不予恭敬、尊重親近。
又不蘭迦葉以對法罵詈而被罵詈。
’ 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曰:‘彼末迦利瞿舍利……乃至……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迦旃那,散若夷羅梨沸,尼乾子等,有僧伽,有伽那,為衆人師,知名于世,有名聲,為一派之祖。
然彼亦不為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
又諸弟子對尼乾子亦不恭敬、尊重、親近。
尼乾子曾對數百會衆說法……乃至……以對法罵詈而被罵詈。
’ 又複有人作如是言曰:‘彼沙門瞿昙有僧伽、有伽那、為衆人師、知名于世、有名聲,為一派之祖,為衆人所尊敬。
而彼受諸弟子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諸弟子對沙門瞿昙亦恭敬、尊重而予親近。
沙門瞿昙曾為數百會衆說法。
爾時沙門瞿昙之一弟子咳嗽,有同梵行者以膝觸彼言曰:“尊者!請肅靜!尊者!請勿作聲。
我等之師,世尊今正說法。
”沙門瞿昙向數百會衆說法時,沙門瞿昙弟子無噴嚏聲、無拂咳嗽音、聽衆對彼渴仰熱望。
謂:“世尊若為我等說法,我等謹願傾聽。
”譬如有人,于四衢街道由蜂房榨取甘甜之蜂蜜,衆多群衆對彼渴望熱求,沙門瞿昙對數百諸弟子說法時,彼之弟子中無噴嚏者、無拂咳嗽者、聽衆對彼渴仰熱望,謂:“世尊如為我等說法,我等謹願傾聽。
”又沙門瞿昙弟子與同梵行者,有共勵修學者,後雖廢學還俗,然彼等仍贊歎師,贊歎法,贊歎僧伽,常自責而不非難于彼。
謂:“我等為不祥者、少福者。
我等雖對如是善說之法與律,出家而未能一生修得圓滿清淨梵行。
”彼等或為守園人,或為優婆塞,受持五戒。
如是沙門瞿昙為諸弟子所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諸弟子對沙門瞿昙恭敬、尊重而予親近。
’” “優陀夷!汝見我有何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耶?” “世尊!我見世尊有五法,依此諸弟子,對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
五法為何?世尊!實則世尊是少食,又稱贊少食。
世尊!我見世尊于此為第一法,依此之諸弟子對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無論得任何衣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衣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二法……乃至……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無論得任何食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食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三法……乃至……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得任何床座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床座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四法……[乃至]……予親近。
複次,世尊!世尊為遠離,亦稱贊遠離。
世尊!我對世尊視此為第五法……乃至……予親近。
世尊!我視世尊有此等五法,依此諸弟子對世尊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尊重而予親近奉侍”。
“優陀夷!沙門瞿昙少食,亦稱贊少食,若依如是,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尊重而予親近奉侍。
優陀夷!我之弟子,有食一缽,有食半缽,亦有食一木瓜樹果,亦有食半木瓜樹果者,然而,優陀夷!我有時食滿此缽,或食其以上。
優陀夷!沙門瞿昙為少食,又稱贊少食,若依如是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優陀夷!以一缽為食,以半缽為食,以一木瓜樹果為食,以半木瓜樹果為食之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而親近奉侍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如何之衣皆為滿足,又對得如何之衣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若以依如是之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
優陀夷!我之弟子着糞掃衣,着粗衣,彼等由冢間、塵堆、店前,搜集弊物、布片,作僧伽梨衣穿着。
然而,優陀夷!我時而着以韌粗之線所織之居士衣。
優陀夷!沙門瞿昙得任何之衣皆為滿足,又對得任何之衣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若依如是之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之,優陀夷!着糞掃衣、粗衣,由冢間、塵堆、店前搜集之弊物、布片,作僧伽梨衣穿着,彼等我諸弟子,依此之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任何之食皆為滿足,又對無論得任何之食皆滿足者,予以稱贊,若依如是之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
優陀夷!我之弟子乞食,次第乞食,滿足于殘食,彼等入家請以床座亦不接受。
然而,優陀夷!我有時受請,除去米飯中黑粒,食諸種種汁。
諸種種之助味,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任何之食皆為滿足。
又對無論得任何之食皆滿足者,予以稱贊。
若以依如是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優陀夷!乞食,次第乞食,滿足于殘食,入家雖請以床座而不接受,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之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無論得任何之床座皆為滿足,又對無論得任何之床座皆滿足者,予稱贊……乃至……優陀夷!我令弟子坐于樹下,坐于露天,彼等曆時八月不入屋檐下。
然而,優陀夷!我有時住于周圍塗壁,防風,鎖闩,閉窗之高閣,優陀夷!乃至……坐于樹下,坐于露天,曆時八月不入屋檐下之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沙門瞿昙為遠離,又稱贊遠離……乃至……優陀夷!我之弟子住森林、于僻陬處坐卧,入住森、林、叢、僻陬之坐卧處。
彼等為誦波羅提木叉,半月入僧伽中。
然而,優陀夷!我有時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諸弟子群居。
優陀夷……乃至……住森林,于僻陬坐卧、入住森、林、叢、僻陬之坐卧處。
為誦波羅提木叉,半月入僧伽中。
彼等我諸弟子,依此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之者,無有是處。
如是優陀夷!諸弟子依此等五法、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之者,無有是處。
優陀夷!于此别有五法、諸弟子依此之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親近奉侍。
五法為何?優陀夷!我諸弟子欲修習增上戒思惟:‘沙門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最上戒蘊。
’優陀夷!我諸弟子修習增上戒而思惟:‘沙門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最上戒蘊。
’我諸弟子欲修習增上戒思惟‘沙門瞿昙使持戒者,成就戒蘊。
’優陀夷!此為第一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予親近。
複次,優陀夷!我諸弟子欲修習勝知見思惟:‘沙門瞿昙言自知為“我知”,沙門瞿昙言自見為“我見”,沙門瞿昙說證知而說法,非不證知。
沙門瞿昙說有因之法,非是無因,說有神變之法,非無神變。
’我諸弟子修習勝知見而思惟:‘沙門瞿昙……[乃至]……非無神變。
’優陀夷!此為第二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尊重而親近奉侍。
複次,優陀夷!我諸弟子欲修習增上慧而思惟:‘沙門瞿昙使具慧者,成就最上慧蘊。
實則彼不見未來之論道,又對已生之他論難,不能以正法論破者,無有是處也。
’優陀夷!汝如何作思耶?我諸弟子如是知,如是見,其為中斷他人之話語耶?”“世尊!不然!” “優陀夷!我非望于教誡諸弟子,正望諸弟子教誡于我。
優陀夷!我諸弟子修習增上慧而思惟:‘沙門瞿昙使具慧者……乃至……無有是處。
’優陀夷!此為第三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奉侍。
複次,優陀夷!我諸弟子沈于苦,為苦所征服者來問我苦聖谛,我應問而為彼等解答苦聖谛,解答彼等之問而令得滿足。
彼等問我苦集、苦滅、苦滅道聖谛,我應問而為彼等解答苦滅道聖谛。
解答彼等之問而使滿足。
優陀夷!我諸弟子沈于苦,為苦所征服者,來問我苦谛……[乃至]……解答彼等之問而令得滿足。
優陀夷!此為第四法。
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而又親近奉侍。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念處。
優陀夷!于此,比丘于身住于身觀,誠心具念正知、調伏世間之貪憂。
于受&hellip乃至……于心……乃至……;于法,住法觀、誠心具念正知,調伏世間之貪憂。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正勤。
優陀夷!于此比丘為使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發起努力、勤精進之念。
策勵其心精勤。
為斷已生之惡不善法,發起、努力……乃至……精勤。
為對未來之善法令生,而發起……乃至……精勤。
為住立已于生之善法,不使迷亂,愈益增大、擴大、修習成滿,發起努力勤精進之念,策勵其心精勤。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神足。
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精進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此我而為諸弟子論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五根。
優陀夷!于此,比丘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信根。
……乃至……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乃至……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慧根。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五力。
優陀夷!于此比丘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信力。
……乃至……精進力、念力、定力……乃至……入寂靜、修習至等覺之慧力。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七覺支。
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回向棄舍等,而修習念覺支……乃至……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乃至……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回向棄舍等而修習舍覺支。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八聖道。
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正見、修習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于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八解脫。
以有色而見諸色,此是第一解脫。
内無色想,外見諸色,此是第二解脫。
是清淨與勝解,此為第三解脫。
完全超越于色想故、滅有對想故,不作意種種想故,以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此是第四解脫。
完全超越于空無邊處,以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此是第五解脫。
完全超越于識無邊處,以為無任何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此是第六解脫。
完全超越于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是第七解脫。
完全超越于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此是第八解脫。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八勝處。
有一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見少色之好惡,勝于此等,以‘我知、我見’,具如是想,此是第一勝處。
有一人,于内有色想,外見無量色之好惡,勝于此等,以‘我知、我見’,具如是想,此是第二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外見少色之好惡……乃至……此是第三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外見無量色之好惡……乃至……此是第四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青,青色、青見、青光,譬如烏摩迦華之青,青色、青見、青光;又譬如彼有兩面光澤波羅奈衣之青、青色、青見、青光,如是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青、青色、青見、青光……乃至……此是第五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黃、黃色、黃見、黃光、譬如羯尼迦華之黃、黃色、黃見、黃光,又譬如彼有兩面光澤波羅奈衣之黃、黃色、黃見、黃光,如是有一人,于内……乃至……此是第六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赤、赤色、赤見、赤光,譬如盤豆時縛迦華之赤、赤色、赤見、赤光,又譬如彼有兩面光澤波羅奈衣之赤、赤色、赤見、赤光,如是有一人,于内……乃至……此是第七勝處。
有一人,于内無色想;于外見諸色之白、白色、白見、白光,譬如太白星之白、白色、白見、白光,又譬如彼有波羅奈衣之白、白色、白見、白光,如是有一人,于内……乃至……此是第八勝處。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十遍處。
有一人,将地遍想為上、下、橫、無二、無量。
乃至……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空遍……乃至……有一人,将識遍想為上、下、橫、無二、無量。
于是我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而住。
複次,優陀夷!……乃至……我諸弟子修習四禅。
優陀夷!于此,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成就由離所生喜樂住于初禅。
彼以其身由離所生喜樂,使之浸潤充溢,以其全身到處由離所生喜樂而無不透徹。
優陀夷!譬如熟練之助浴師、或其徒弟,将洗粉放入銅盤,注水淆混,如其洗粉則含液潤液,内外浸透無有流滴。
如是,優陀夷!比丘以由離所生喜樂,浸潤充溢其身,其身到處無不以由離所生喜樂而透徹。
複次,優陀夷!比丘尋伺已息故……乃至……成就第二禅而住,彼對其身以由定所生喜樂而浸潤充溢,其全身到處,無不以由定所生喜樂而透徹。
優陀夷!譬如湖泉,彼于東方無有水路,于西方無有水路,于北方無有水路,于南方無有水路,且上天亦未時時降雨。
然卻由其湖中湧出冷水,其湖以冷水浸潤充溢,其湖到處無不以冷水透徹。
如是,優陀夷!比丘其身,以由定所生喜樂而浸潤充溢、其身則到處無不以由定所生喜樂而透徹。
複次,優陀夷!比丘離脫喜故……乃至……成就第三禅而住。
彼對其身以無喜之樂浸潤充溢,其身到處無不以無喜之樂而透徹。
優陀夷!譬如于青蓮池、赤蓮池、白蓮池中,生長青蓮、赤蓮、白蓮于水中,不出水平,沒于水中生育。
彼等從未至本,皆以冷水浸而充溢,如彼青蓮、赤蓮、白蓮到處無不被冷水所透徹。
如是,優陀夷!比丘對其身以無喜之樂所浸潤充溢,其身到處無不為無喜之樂所透徹。
複次,優陀夷!比丘舍樂故,舍苦故,先已滅卻喜憂,故不苦不樂,成就舍念清淨,第四禅而住。
彼對其身以清淨皎潔心令遍滿而坐,彼身到處無不以清淨皎潔心所透徹。
優陀夷!譬如有人以白衣從頭蓋覆而坐。
如是,比丘其身以清淨皎潔心令遍滿而坐,其身到處無不依清淨皎潔心而透徹也。
于是我衆多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當如次而知:‘我此身由色而成、由四大而成、父母所生、飯乳所長養,乃無常、削滅、磨滅、變壞、分散之法。
而我識卻依存于此,是此所關連者。
’優陀夷!譬如琉璃寶珠,清淨而玉質殊妙,修治為八楞完好透明、清澄,具足一切相,而以青、黃、赤、白、紅色絲線貫穿,具眼之士将此持于手中觀察,如知:‘此琉璃寶珠為清淨、玉質殊妙。
修治為八楞完美透明、清澄,具足一切相,以青、黃、赤、白、紅色絲線貫穿。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當如次知:‘我此身體為由色所成,由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飯乳所長養,乃無常、削滅、磨滅、變壞、分散之法。
而我識卻依存于此,是此所關連者。
’于是,我衆多諸弟子則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乃至……我諸弟子由其身,為有色,由意成、而具大小一切之肢,有殊妙之諸根化作他身。
優陀夷!譬如有人,從們叉草抽拔其葦。
彼謂:‘此是們叉草,是葦也。
們叉草與葦乃不同之物,然彼欲由們叉草拔葦。
’優陀夷!又譬如有人,将劍由鞘拔出。
彼謂:‘此是劍,此是鞘,劍與鞘乃不同之物。
然彼欲由鞘中拔劍而出。
’優陀夷!複譬如有人,以蛇由蛇皮所蛻出。
彼謂:‘此是蛇,是蛇皮。
蛇與蛇皮乃不同之物,然彼欲将蛇由蛇皮中蛻出。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由其身為有色,由意成,具大小一切之肢,有殊妙之諸根化作他身。
于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得證諸種神通。
即:以一為多,以多成一,或顯、或隐、超壁、越牆、越山,行之無礙,恰如于虛空。
出沒地上,恰如于水中。
涉水不沈,恰如于地上。
于虛空中趺坐往來,恰如翔鳥。
以手扪摸日月如是大神力、大威德,以身而至梵天界。
優陀夷!譬如工巧陶師或其弟子,以善修治黏土,随心所欲作成諸種陶器。
優陀夷!又複譬如善巧之象牙師或其弟子,以善修治象牙,随心所欲作成諸種象牙精藝。
優陀夷!又複譬如善巧之冶煉師或其弟子,善将金飾冶煉,随心所欲作成諸種金銀器物。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證得諸種神通。
即:以一而成多……乃至……以身至梵天界。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對人天之兩聲,或遠或近皆得聞。
優陀夷!譬如強有力之吹螺者,令四方輕易得聞其音。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乃至……其無論遠近皆得聞。
如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對他衆生,于他人之心,善能執心得知。
即對有貪心者,知為有貪心,對離貪心者,知為離貪心,對有瞋心者,知為有瞋心,對離瞋心者,知離瞋心,對有癡心者,知為有癡心,對離癡心者,知為離癡心,對攝心者,知為攝心,對散心者,知為散心,對高廣心者,知為高廣心,對不高廣心者,知為不高廣心,對有上心者,知為有上心,對無上心者,知為無上心,對定心者,知為定心,對不定心者,知為不定心,對解脫心者,知為解脫心,對不解脫心者,知為不解脫心。
優陀夷!譬如年輕之青年盛裝之男女,于明鏡或清淨、皎潔、透明之水盤中,端視所映之自己容姿,若帶有耳環時,則知帶有耳環,若無耳環時,則知無耳環,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所教示之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乃至……知是不解脫心。
茲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憶念諸種宿命。
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種種壞劫、種種成劫、種種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如是食、如是苦樂之受、如是壽量,其我死于其處,當生于彼處,于其處亦有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其我死于其處,生于此處,如是憶念其一一之相與其詳細狀況俱之諸種宿命。
優陀夷!譬如此處有人,由自村往他村,由其村更往他村,彼由其村又還至自村,彼思曰:‘我由自村往其村,于彼處我如是住立、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
我由其村更往他村,于彼處我亦如是住立……乃至……如是默,于是,今我由彼村還至自村。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憶念諸種宿命。
即一生、二生、三生……乃至……如是憶念其一一之相,與其詳細狀況俱之諸種宿命。
如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而乃随其業知賤、貴、好、醜、善趣、惡趣,即:‘其實諸賢!此等之衆生,于身作惡行,于口作惡行,于意作惡行,诽謗聖者,抱持邪見,成就邪見業。
彼等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或複諸賢!此等衆生,于身作善行,于口作善行,于意作善行,不诽謗聖者,抱持正見,成就正見業,彼等身壞命終,生于善趣、天界。
’如是,彼以清淨而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乃至……知随其業。
優陀夷!譬如此有具備門之二家,其處具眼之士立其中央視出入往來之人等。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以清淨而超人之天眼……[乃至]……知随其業。
如是我衆多之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複次,優陀夷!依我而對諸弟子說行道,應其所行,我諸弟子諸漏盡故,對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成就自知、證而住。
優陀夷!譬如山頂有透明、清淨、無濁之湖。
其處有具眼之士立于湖畔,見有貝殼、沙礫、魚群之遊動、栖住,彼思:‘此湖實是透明、清淨、無濁也。
此處有此等之貝殼、砂礫、魚群遊動、栖住。
’如是,優陀夷!依我而向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諸漏盡故,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成就自知、證而住。
如是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優陀夷!此是第五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尊重而親近奉侍。
優陀夷!有此等五法,依此諸弟子對我恭敬、尊重、崇敬、崇拜,又複恭敬而予親近。
” 世尊說示已,普行者善生優陀夷、歡喜、信受于世尊所說。
第七八 沙門文祁子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其時,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于末利園之鎮頭迦樹苑大會堂議論室,與三百之普行者大衆俱住。
時,工匠五支欲見世尊、清晨出舍衛城,工匠五支自思:“今非應見世尊之時,世尊尚在宴坐。
亦非造訪意修習比丘之時,意修習比丘亦在宴坐。
我何不往彼末利園,鎮頭迦樹苑大會堂之議室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處。
”于是,工匠五支即赴末利園鎮頭迦樹苑之大會堂議論室。
爾時,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與普行者之大衆俱坐,發出呼喚聲、高聲、大聲、作種種無益徒勞之論議。
即王論、賊論、大臣論、兵論、畏怖論、戰鬥論、食論、飲論、衣論、床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乘論、村論、街論、市論、國土論、婦人論、英雄論、傳聞論、井邊談天論、祖先論、異相論、世間論、海洋論、由此有無之論等。
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遙見工匠五支前來,告誡自衆曰:“諸賢!請肅靜,諸賢勿作聲,彼沙門瞿昙之弟子工匠五支到來。
沙門瞿昙之在家白衣弟子住舍衛城中,此工匠五支為一人也。
實則彼尊者等嗜靜,修靜,稱贊靜,彼或得知靜肅之會衆,始欲思接見。
” 爾時,彼等普行者保持沉默。
工匠五支至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處,至已,與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相問候,交談銘感之語坐于一面。
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告坐于一面之工匠五支曰:“工匠!我說成就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最上最勝善、無能勝之沙門。
如何為四?工匠!如是身不作惡業,不言惡口,不念惡念,不生惡命等是。
工匠!我說成就此等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 爾時,工匠五支對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所說,即不滿足,亦未反駁。
彼未滿足、未反駁,則從座位站起而去。
彼思:“至世尊處,當知此所說之義。
” 如是工匠五支便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工匠五支,将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所說,悉白于世尊。
世尊聞已,對彼言曰:“工匠!實則若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所說,則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亦可達善具足、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
何以故?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身,何能作身之惡業耶?唯有身之活動而已。
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語,何能說惡口耶?唯有哭泣而已。
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念,何能生惡念耶?唯有懑怒而已。
工匠!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不知有命,何能生惡命耶?唯求母乳而已。
如是,工匠!沙門文祁之子普行者烏伽哈瑪那之說,則幼稚無智,仰卧之嬰兒為善具足、可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也。
工匠!我不說此等成就四法之人為善具足、達于最上最勝善,是無能勝之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