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普行者品
關燈
小
中
大
是階級,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壽終;彼[予]從其處死、彼處生,于彼處(再生之),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壽終;又,彼[予]從其處死,(再)生此處。
如是,共行相,共境遇,随種種宿住,而憶念之。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之。
婆蹉!就彼[天眼]倘若汝願:‘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界],能觀諸有情之正在死、正在再生,[為]卑賤者、高貴者、美者、醜者、幸福者、不幸者。
能知諸有情随其業而遭遇[報應],即:“實此等尊貴有情正是以身具足惡行,以口具足惡行,以意具足惡行,是嘲罵諸聖者,執邪見者,持邪見業者。
彼等身壞命終,往生惡處、惡趣、堕處、地獄。
又,[他之]此等尊貴有情,正是以身具足善行,以口具足善行,以意具足善行,是具贊揚諸聖者,具正見者,持正見業者。
彼等身壞命終,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予能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界],觀諸有情之正在死、正在再生,[為]卑賤者、高貴者、美者、醜者、幸福者、不幸者。
能知諸有情随其業而遭遇[報應]。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
婆蹉!對彼[諸漏滅盡]倘若汝願:‘予能于現法,由滅盡諸漏,而為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己以通智自作證具足住。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
” 爾時,具壽婆蹉衢多對世尊之教示,歡喜、随喜已,由座起立,頂禮世尊,右繞而離去。
于是,具壽婆蹉衢多為獨住者、遠離者、不放逸者、熱心精勤者、自勵而住者,不久之後,凡良家子為義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者,彼于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以自己通智自作證具足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更為此[輪回]狀态。
又,具壽婆蹉衢多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爾時,衆多比丘欲往見世尊,具壽婆蹉衢多遙見彼等比丘前來,乃往彼等比丘處;詣已,對彼等比丘曰:“哈!汝等比丘往何處耶?”[彼等曰:]“賢者!予等(欲)往見世尊也。
”[婆蹉曰:]“若然,諸具壽,代予頂禮世尊足,[曰:]‘師尊!比丘婆蹉衢多頂禮世尊足。
’言:‘予恭敬世尊,予恭敬善逝。
’”彼等比丘應諾比丘婆蹉衢多曰:“如是,賢者!”于是,彼等比丘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言:“師尊!比丘婆蹉衢多頂禮世尊足,言:‘予恭敬世尊,予恭敬善逝。
’”[世尊曰:]“諸比丘!前比丘婆蹉衢多,由[予]心悉知[其]心:‘比丘婆蹉衢多是三明者,[有]大神力者,大威德者。
’諸天亦告予此義:‘師尊!比丘婆蹉衢多是三明者、[有]大神力者、大威德。
’” 世尊說此已,彼等意悅之此丘皆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七十四 長爪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鹫峰山須伽羅伽陀(豚掘穴)洞。
爾時,普行者長爪詣世尊處;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普行者長爪白世尊言: “卿瞿昙!予實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
’”[世尊曰:]“火種居士!汝之此見‘予不容忍一切[見]。
’依汝對此見亦不容忍耶?”[長爪曰:]“卿瞿昙!予若容忍此見,對其應為如是、對其應為如是。
”[世尊曰:]“此故,火種居士!凡彼等如是言:‘對其應為如是,對其應為如是。
’而不舍其見,且執他見者,于世間多之又多。
此故,火種居士!凡彼等如是言:‘對其應為如是,對其應為如是。
’而舍其見、且不執他見者,于世間少之又少。
” [世尊曰:]“火種居士!有一些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火種居士![另]有一群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火種居士![又另]有一群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火種居士!此處,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對彼等,此見為貪着現于前、系縛現于前、歡喜現于前、耽着現于前、取着現于前。
火種居士!此處,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對彼等,此見為無貪着現于前、無系縛現于前、無歡喜現于前、無耽着現于前、無取着現于前。
”如是言已,普行者長爪白世尊言:“卿瞿昙稱揚予之成見,卿瞿昙贊歎予之成見。
”[世尊曰:]“火種居士!此處,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凡彼等所容忍之此見,實為貪着現于前、系縛現于前、歡喜現于前、耽着現于前、取着現于前;而彼等所不容忍之此見,實為無貪着現于前、無系縛現于前、無歡喜現于前、無耽着現于前、無取着現于前也。
火種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其時,有識之士作如此之深慮:‘凡予示此見:“予容忍一切[見]也。
”對此見,予若以剛毅執取之,執着之,斷言:“隻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則予可能和二者有異執:[一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二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予與此等二者有異執。
如是有異執時則有诤論;有诤論時則有反論;有反論時則有惱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觀異執、诤論、反論、惱害之後,舍斷此見及不執取他見;如是有彼等諸見之舍斷,如是有彼等諸見之定棄。
火種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其時,有識之士作如此之深慮:‘凡予之此見:“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對此見,予若以剛毅執取之、執着之,斷言:“隻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則予可能與二者有異執:[一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二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予與此等二者有異執。
如是有異執時則有诤論;有诤論時則有反論;有反論時則有惱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觀異執、诤論、反論、惱害之後,舍斷此見及不執取他見;如是有彼等諸見之舍斷、如是有彼等諸見之定棄。
火種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其時,若有識之士作如此之深慮:‘若予示此見:“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對此見,予若以剛毅執取之,執着之,斷言:“隻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則予可能與二者有異執:[一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二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予與此等二者有異執。
如是有異執時則有诤論;有诤論時則有反論;有反論時則有惱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觀異執、诤論、反論、惱害之後,舍斷此見及不執取他見;如是有彼等諸見之舍斷、如是有離彼等之諸見。
火種居士!此身由色而成、四大而成、父母所生、飯、乳所長養,是無常、削滅、磨滅、變壞、分散之法;應随觀[此等]是無常、苦、疾、癌、箭、痛、病、敵、滅壞、空、無我也。
此身以無常、苦、疾、癌、箭、痛、病、敵、壞滅、空、無我、随觀之者;即舍去著于此身之身欲、于身之愛着、于身之征服。
火種居士!此等有三受,曰:‘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
’人若受樂受時,即不受苦受,亦不受不苦不樂受,于其時唯受樂受。
火種居士!人若受苦受時,即不受樂受,亦不受不苦不樂受,于其時唯受苦受。
火種居士!人若受不苦不樂受時,即不受樂受,亦不受苦受,于其時唯受不苦不樂受。
火種居士!樂受是無常,有為,由緣生而是滅法、壞法、衰法、滅盡法。
火種居士!苦受亦是無常、有為,由緣生而是滅法、壞法、衰法、滅盡法。
火種居士!不苦不樂受亦是無常、有為,由緣生而是滅法、壞法、衰法、滅盡法也。
火種居士!如是見,多聞之聖弟子,厭樂受、厭苦受、厭不苦不樂受。
由厭而離,由離而解脫,解脫已,有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此之後有。
火種居士!如是心解脫之比丘,無共任何之和,無共任何之争。
而于世間之說,決斷而不為所迷。
” 其時,具壽舍利弗立于世尊背後,對世尊扇風。
是時,具壽舍利弗如是念:“世尊實已證知,而為我等說彼等彼等諸法之舍斷;善逝實已證知,而為我等說彼等彼等諸法之定棄。
”正作如是深慮之尊者舍利弗之心,已無取着,而從諸漏解脫也。
又,普行者長爪亦遠塵、離垢法眼生起,悟得:“凡任何由緣所生之法皆是滅盡之法也。
”于是,普行者長爪是已見法者、得法者、知法者、已深入法者、已度疑者、已離惑者、已得無所畏者、于師教不依他者,白世尊言:“偉哉!尊者瞿昙!偉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猶如能扶起颠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導之以道,于闇中能持來明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
如是,尊者瞿昙以種種方便之法開示。
因此,予歸依尊者瞿昙,[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願師尊瞿昙容受予自今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第七十五 摩犍提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拘樓國中名為劍魔瑟昙邑拘樓人聚落之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草座。
爾時,世尊晨早,着衣,執持衣缽,為乞食入劍魔瑟昙邑,于劍魔瑟昙邑行乞已,從乞食歸返,食後,為晝住行近某一叢林,深入其叢林中,坐于一樹下。
爾時,普行者摩犍提徘徊步行詣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
普行者摩犍提見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于聖火堂所設之草座;見已,對婆羅堕阇姓婆羅門曰:“卿婆羅堕阇于聖火堂所設之此草座是為誰耶?予以為似為沙門[所設之]床座也。
”[婆羅門曰:]“卿摩犍提!有釋迦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昙者,彼尊者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揚之名聲:‘如是,彼世尊為應供者、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也!’此乃為彼尊者瞿昙所設之床座也。
”[普行者曰:]“卿婆羅堕阇!予等實見惡見也,即予等見為彼世間破壞者瞿昙所設之床座也。
”[婆羅門曰:]“摩犍提!宜留心此語,摩犍提!宜留心此語。
彼尊者瞿昙實是衆多王族之智者,婆羅門之智者,居士之智者及沙門之智者,對彼尊者瞿昙信仰,并被導于聖道、善法。
”[普行者曰:]“卿婆羅堕阇!即使予等親見彼尊者瞿昙,予等當面亦應語:‘沙門瞿昙是殺生者也!’何以故?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婆羅門曰:]“倘若卿摩犍提不介意,予願為沙門瞿昙告此[言]。
”[普行者曰:]“如卿婆羅堕阇所言,汝可安心如是對彼語之。
” 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耳,聞此婆羅堕阇姓婆羅門與普行者摩犍提之共語;于是,世尊由晡時宴默出定,往訪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
至已,就坐于所設之草座。
于是,婆羅堕阇姓婆羅門詣世尊處。
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婆羅堕阇姓之婆羅門曰:“婆羅堕阇!汝與普行者摩犍提,有關此草座,曾有任何共話否?”如是言已,婆羅門婆羅堕阇栗然[身]毛豎立,向世尊曰:“此[事]予等欲告世尊也;然而尊者瞿昙已說出[予等]所未說者。
”而在此,世尊與婆羅堕阇姓之婆羅門之共話,尚未終結時,普行者摩犍提步行徘徊來詣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世尊處。
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普行者摩犍提曰:“摩犍提!此嗜好色、愛好色、喜悅色之眼,為如來所調禦、所守護、所保護、所防護也;又為防護其(眼)而說法也。
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普行者曰:]“卿瞿昙!關于[眼],予實因如是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
’何以故?‘于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摩犍提,此嗜好聲……乃至……之耳;嗜好香……乃至……之鼻;嗜好味、愛好味、喜悅味之舌,其為如來所調禦、所守護、所保護、所防護也,又,為防護其(舌)而說法也。
摩犍提!關于此(舌),汝是否因此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普行者曰:]“卿瞿昙!關于(舌),予實因如是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
’何以故?于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摩犍提!此嗜好觸、喜悅觸……乃至……之身;嗜好法、愛好法、喜悅法之意,其為如來所調禦、所守護、所保護、所防護也,又為防護其[意]而說法也。
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普行者曰:]“卿瞿昙!予實因如是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
何以故?于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 [世尊曰:]“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類人,曾耽迷于依眼所識之可愛、可樂、可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色,彼于他日如實知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色之渴愛、排除對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摩犍提!對此汝有何可言?”[普行者曰:]“卿瞿昙!無任何[可言]也。
”[世尊曰:]“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類人,曾耽迷于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可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彼于他日如實知觸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觸之渴愛、排除對觸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摩犍提!對此汝有何可言?”[普行者曰:]“卿瞿昙!無任何[可言]也。
” [世尊曰:]“摩犍提!予過去為在家者時,為五種欲具備者、具足而娛樂之;[五種欲者,即:]依眼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也。
摩犍提!予為在家者時予有三殿堂:一為雨季者、一為冬季者、一為夏季者。
摩犍提!彼時予于雨季殿,在雨季四個月間,有玉女之音樂為樂,未曾由殿堂下來。
彼時予于他日如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諸欲之渴愛,排除對諸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彼時予見其他諸有情,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彼時予不羨慕彼等,對此,予不欣喜之。
何以故?摩犍提!因除此諸欲惡不善心法之外,亦有愛好于獲得天樂;對此卑下之人間五欲歡樂,予不羨慕之,對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居士或居士子為多富裕、多财物、多受用者,為五種欲分具備者。
具足者而得娛樂之。
[五種欲分者,即:]依眼所識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者也。
彼以身行善行,以口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身壞命終後,得往生善趣、天界、與三十三天共住。
彼于其處之歡喜林,為天女衆所圍繞,以具備天之五種欲分,具足而得娛樂之。
彼得見居士或居士子以具備五種欲分,而正在娛樂者。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于彼歡喜林為天女衆所圍繞,以具備天之五種欲分,具足而正在娛樂之天子,會羨慕此居士或居士子之人間五種欲分耶?欲依人之諸欲[分]而欲回向否?’”[普行者曰:]“實無此也,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與人類之諸欲[分相比],天之諸欲為更勝又更妙也。
”[世尊曰:]“摩犍提!實如是,予過去為在家者時,以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之,[即:]依眼所識……乃至……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者也。
彼時予于他日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欲之渴愛,排除對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彼時予見其他諸有情于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彼時不羨慕彼等,就此,予不欣喜之。
何以故?摩犍提!因除諸欲、惡不善法之外,亦有愛好于獲得天樂;對此卑下之人間五欲,歡樂予不羨慕之,對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治療)。
朋友、同事、親戚、血緣者,為彼雇請外科醫師;該外科醫師為彼用藥(治療),彼受其治療得解脫癞病,成為無病、安樂、自主、自在、以其所欲而行者。
彼見其他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人對此一癞病者之于火坑燒身,或受治療而生羨慕耶?’”[普行者曰:]“實無此也,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于有病時,有治療之必要;無病時,則無治療之必要也。
”[世尊曰:]“摩犍提!實如是,予過去為在家者時,以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之。
[五種欲分者,即]:依眼所識……乃至……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者也。
彼時予于他日如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欲之渴愛、排除對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予見其他諸有情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彼時予不羨慕彼等,就此,予不欣喜之。
何以故?摩犍提!因除此諸欲、惡不善法之外,亦有愛好于獲得天樂;對此卑下之人間五欲歡樂,予不羨慕之,對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
朋友、同事、親戚、血緣者,為彼雇請外科醫師;彼外科醫師為彼治療,彼受其治療得解脫癞病,成為無病、安樂、自主、自在、以其所欲而行者。
但有二強力之人各握其一臂引曳火坑。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人今将身如斯如斯扭曲(以抗拒)否?’”[普行者曰:]“如是,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彼火實是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
”[世尊曰:]“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彼火是否隻于今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否?或者彼火于過去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否?”[普行者曰:]“卿瞿昙!彼火于今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于過去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也。
又,卿瞿昙!彼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根敗壞,而‘于火之苦觸為樂者’是得颠倒想也。
”[世尊曰:]“摩犍提!如是,過去之諸欲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未來之諸欲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于現在之諸欲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
摩犍提!而此等有情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諸根敗壞,而‘于諸欲之苦觸實為樂者’是得颠倒想也。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
摩犍提!如是彼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其瘡口則愈增不淨,惡臭腐爛也。
然即因諸瘡口之癢感,有某些程度之悅意,快味而已也。
摩犍提!如是,有情實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
摩犍提!凡如是有情,為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欲者,則彼等有情愈益增長欲愛,彼等為諸欲之熱惱所燒也;然即緣于五種欲分,有某些程度之悅意、快味而已也。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王或王之宰相,為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者。
不舍斷欲愛,不排除欲熱惱,然而脫離渴望之,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
’汝是否見之或聞之耶?”[普行者曰:]“實無此,卿瞿昙!”[世尊曰:]“摩犍提!善哉!摩犍提!予亦未曾見,未曾聞:‘王或王之宰相,為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者,不舍斷欲愛,不排除欲熱惱,然而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也。
’然而,摩犍提!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者,彼等如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已舍斷欲愛,已排除欲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也。
” 于是,世尊于彼時發此感興語曰: “無病第一利 涅槃第一樂 聖之八正道 緻安穩不死” 如是言已,普行者摩犍提白世尊曰:“希有哉!卿瞿昙!未曾有哉!卿瞿昙!卿瞿昙善說此: ‘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 卿瞿昙!予亦聞昔之諸普行者之師,及師中之師之言說: ‘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 卿瞿昙!彼之言[與卿之言]一緻也。
”[世尊曰:]“摩犍提!汝亦聞昔之普行者之師,及師中之師之言說: ‘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 何者是其無病耶?何者是其涅槃耶?”如是言已,普行者摩犍提以手順次扪摸自己肢體曰:“卿瞿昙!此(予身)是其無病也;此是其涅槃也。
卿瞿昙!予今實是無病安樂者也,無任何事苦惱予者也。
” [世尊曰:]“摩犍提!譬如天生盲人,彼不能見黑色、白色、青色、黃色、赤色、深紅色,不能見同異、星光、日月。
彼聞有眼者言:‘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而彼往求白[衣]。
他人以污染油塵之粗衣欺彼曰:‘喂!人!此是汝[所求]之美麗、無垢、清淨之白衣也。
’彼領受其[衣],領受已則穿着之,穿着已則悅意、出悅意之語:‘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天生盲人能知見、能領受其污染油塵之粗衣,能領受能穿着之,穿着已則悅意、出悅意之聲曰:‘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否?或者已信有眼者所說否?”[普行者曰:]“卿瞿昙!彼天生盲人實為不知者、不見者,而領受其污染油塵之粗衣,領受已則穿着之,穿着已則悅意,出悅意之語:‘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并且]已信有眼者所說也。
”[世尊曰:]“如是,摩犍提!諸異學普行者實為盲目者、無眼者、不知無病、不見涅槃者,于此又說此偈: ‘無病第一利 涅槃第一樂 聖之八正道 緻安穩不死’ 其偈依次第展轉至人間,摩犍提!此身由疾所成、由腫所成、由箭所成、由禍所成、由病所成者也;汝對此疾所成、腫所成、箭所成、禍所成、病所成之身,說:‘卿瞿昙!此[予身]是無病也;此是涅槃也。
’摩犍提!以汝無此聖眼;汝若以聖眼當知無病、當見涅槃也。
” [普行者曰:]“對卿瞿昙,予為如是淨信者:‘卿瞿昙能對予之得知無病、得見涅槃之道,即如是對予說法。
’”[世尊曰:]“摩犍提!譬如有天生盲人,彼不能見黑色、白色、青色、黃色、赤色、深紅色,不能見同異、星光、日月;而朋友、同事、親戚、血緣者為彼雇請外科醫師。
該外科醫師為彼用藥(治療)。
彼以此治療而兩眼仍不能[視],兩眼不能清淨。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該[外科]醫師隻能有此疲勞、困惱之分耶?’”[普行者曰:]“如是,卿瞿昙!”[世尊曰:]“如是,摩犍提!予對汝說法:‘此是無病也,此是涅槃也。
’汝不能知無病、不能見涅槃,其應為予疲勞,其應為予之辛苦也。
” [普行者曰:]“對卿瞿昙,予為如是淨信者:‘卿瞿昙能對予之得知無病、得見涅槃之道,即如是對予說法。
’”[世尊曰:]“摩犍提!譬如有天生盲人,彼不能見黑色、白色、青色、黃色、赤色、深紅色,不能見同異、星光、日月;彼聞有眼者言:‘卿!此白衣實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而彼往求白[衣],他人以污染油塵之粗衣欺彼曰:‘喂!人!此是汝所求精美、無垢、清淨之白衣也。
’彼領受其[衣]、領受已則穿着之。
朋友、同事、親戚、血
如是,共行相,共境遇,随種種宿住,而憶念之。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之。
婆蹉!就彼[天眼]倘若汝願:‘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界],能觀諸有情之正在死、正在再生,[為]卑賤者、高貴者、美者、醜者、幸福者、不幸者。
能知諸有情随其業而遭遇[報應],即:“實此等尊貴有情正是以身具足惡行,以口具足惡行,以意具足惡行,是嘲罵諸聖者,執邪見者,持邪見業者。
彼等身壞命終,往生惡處、惡趣、堕處、地獄。
又,[他之]此等尊貴有情,正是以身具足善行,以口具足善行,以意具足善行,是具贊揚諸聖者,具正見者,持正見業者。
彼等身壞命終,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予能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界],觀諸有情之正在死、正在再生,[為]卑賤者、高貴者、美者、醜者、幸福者、不幸者。
能知諸有情随其業而遭遇[報應]。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
婆蹉!對彼[諸漏滅盡]倘若汝願:‘予能于現法,由滅盡諸漏,而為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己以通智自作證具足住。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
” 爾時,具壽婆蹉衢多對世尊之教示,歡喜、随喜已,由座起立,頂禮世尊,右繞而離去。
于是,具壽婆蹉衢多為獨住者、遠離者、不放逸者、熱心精勤者、自勵而住者,不久之後,凡良家子為義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者,彼于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以自己通智自作證具足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更為此[輪回]狀态。
又,具壽婆蹉衢多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爾時,衆多比丘欲往見世尊,具壽婆蹉衢多遙見彼等比丘前來,乃往彼等比丘處;詣已,對彼等比丘曰:“哈!汝等比丘往何處耶?”[彼等曰:]“賢者!予等(欲)往見世尊也。
”[婆蹉曰:]“若然,諸具壽,代予頂禮世尊足,[曰:]‘師尊!比丘婆蹉衢多頂禮世尊足。
’言:‘予恭敬世尊,予恭敬善逝。
’”彼等比丘應諾比丘婆蹉衢多曰:“如是,賢者!”于是,彼等比丘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言:“師尊!比丘婆蹉衢多頂禮世尊足,言:‘予恭敬世尊,予恭敬善逝。
’”[世尊曰:]“諸比丘!前比丘婆蹉衢多,由[予]心悉知[其]心:‘比丘婆蹉衢多是三明者,[有]大神力者,大威德者。
’諸天亦告予此義:‘師尊!比丘婆蹉衢多是三明者、[有]大神力者、大威德。
’” 世尊說此已,彼等意悅之此丘皆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七十四 長爪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鹫峰山須伽羅伽陀(豚掘穴)洞。
爾時,普行者長爪詣世尊處;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普行者長爪白世尊言: “卿瞿昙!予實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
’”[世尊曰:]“火種居士!汝之此見‘予不容忍一切[見]。
’依汝對此見亦不容忍耶?”[長爪曰:]“卿瞿昙!予若容忍此見,對其應為如是、對其應為如是。
”[世尊曰:]“此故,火種居士!凡彼等如是言:‘對其應為如是,對其應為如是。
’而不舍其見,且執他見者,于世間多之又多。
此故,火種居士!凡彼等如是言:‘對其應為如是,對其應為如是。
’而舍其見、且不執他見者,于世間少之又少。
” [世尊曰:]“火種居士!有一些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火種居士![另]有一群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火種居士![又另]有一群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火種居士!此處,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對彼等,此見為貪着現于前、系縛現于前、歡喜現于前、耽着現于前、取着現于前。
火種居士!此處,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對彼等,此見為無貪着現于前、無系縛現于前、無歡喜現于前、無耽着現于前、無取着現于前。
”如是言已,普行者長爪白世尊言:“卿瞿昙稱揚予之成見,卿瞿昙贊歎予之成見。
”[世尊曰:]“火種居士!此處,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凡彼等所容忍之此見,實為貪着現于前、系縛現于前、歡喜現于前、耽着現于前、取着現于前;而彼等所不容忍之此見,實為無貪着現于前、無系縛現于前、無歡喜現于前、無耽着現于前、無取着現于前也。
火種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其時,有識之士作如此之深慮:‘凡予示此見:“予容忍一切[見]也。
”對此見,予若以剛毅執取之,執着之,斷言:“隻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則予可能和二者有異執:[一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二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予與此等二者有異執。
如是有異執時則有诤論;有诤論時則有反論;有反論時則有惱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觀異執、诤論、反論、惱害之後,舍斷此見及不執取他見;如是有彼等諸見之舍斷,如是有彼等諸見之定棄。
火種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其時,有識之士作如此之深慮:‘凡予之此見:“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對此見,予若以剛毅執取之、執着之,斷言:“隻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則予可能與二者有異執:[一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二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予與此等二者有異執。
如是有異執時則有诤論;有诤論時則有反論;有反論時則有惱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觀異執、诤論、反論、惱害之後,舍斷此見及不執取他見;如是有彼等諸見之舍斷、如是有彼等諸見之定棄。
火種居士!在此,凡彼等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其時,若有識之士作如此之深慮:‘若予示此見:“予容忍某些[見];予不容忍某些[見]也。
”對此見,予若以剛毅執取之,執着之,斷言:“隻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則予可能與二者有異執:[一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容忍一切[見]也。
”[二者]凡此沙門或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者:“予不容忍一切[見]也。
”予與此等二者有異執。
如是有異執時則有诤論;有诤論時則有反論;有反論時則有惱害。
’如是于自己正在正觀異執、诤論、反論、惱害之後,舍斷此見及不執取他見;如是有彼等諸見之舍斷、如是有離彼等之諸見。
火種居士!此身由色而成、四大而成、父母所生、飯、乳所長養,是無常、削滅、磨滅、變壞、分散之法;應随觀[此等]是無常、苦、疾、癌、箭、痛、病、敵、滅壞、空、無我也。
此身以無常、苦、疾、癌、箭、痛、病、敵、壞滅、空、無我、随觀之者;即舍去著于此身之身欲、于身之愛着、于身之征服。
火種居士!此等有三受,曰:‘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
’人若受樂受時,即不受苦受,亦不受不苦不樂受,于其時唯受樂受。
火種居士!人若受苦受時,即不受樂受,亦不受不苦不樂受,于其時唯受苦受。
火種居士!人若受不苦不樂受時,即不受樂受,亦不受苦受,于其時唯受不苦不樂受。
火種居士!樂受是無常,有為,由緣生而是滅法、壞法、衰法、滅盡法。
火種居士!苦受亦是無常、有為,由緣生而是滅法、壞法、衰法、滅盡法。
火種居士!不苦不樂受亦是無常、有為,由緣生而是滅法、壞法、衰法、滅盡法也。
火種居士!如是見,多聞之聖弟子,厭樂受、厭苦受、厭不苦不樂受。
由厭而離,由離而解脫,解脫已,有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此之後有。
火種居士!如是心解脫之比丘,無共任何之和,無共任何之争。
而于世間之說,決斷而不為所迷。
” 其時,具壽舍利弗立于世尊背後,對世尊扇風。
是時,具壽舍利弗如是念:“世尊實已證知,而為我等說彼等彼等諸法之舍斷;善逝實已證知,而為我等說彼等彼等諸法之定棄。
”正作如是深慮之尊者舍利弗之心,已無取着,而從諸漏解脫也。
又,普行者長爪亦遠塵、離垢法眼生起,悟得:“凡任何由緣所生之法皆是滅盡之法也。
”于是,普行者長爪是已見法者、得法者、知法者、已深入法者、已度疑者、已離惑者、已得無所畏者、于師教不依他者,白世尊言:“偉哉!尊者瞿昙!偉哉,尊者瞿昙!尊者瞿昙猶如能扶起颠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導之以道,于闇中能持來明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
如是,尊者瞿昙以種種方便之法開示。
因此,予歸依尊者瞿昙,[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願師尊瞿昙容受予自今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第七十五 摩犍提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拘樓國中名為劍魔瑟昙邑拘樓人聚落之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草座。
爾時,世尊晨早,着衣,執持衣缽,為乞食入劍魔瑟昙邑,于劍魔瑟昙邑行乞已,從乞食歸返,食後,為晝住行近某一叢林,深入其叢林中,坐于一樹下。
爾時,普行者摩犍提徘徊步行詣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
普行者摩犍提見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于聖火堂所設之草座;見已,對婆羅堕阇姓婆羅門曰:“卿婆羅堕阇于聖火堂所設之此草座是為誰耶?予以為似為沙門[所設之]床座也。
”[婆羅門曰:]“卿摩犍提!有釋迦族之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昙者,彼尊者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揚之名聲:‘如是,彼世尊為應供者、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也!’此乃為彼尊者瞿昙所設之床座也。
”[普行者曰:]“卿婆羅堕阇!予等實見惡見也,即予等見為彼世間破壞者瞿昙所設之床座也。
”[婆羅門曰:]“摩犍提!宜留心此語,摩犍提!宜留心此語。
彼尊者瞿昙實是衆多王族之智者,婆羅門之智者,居士之智者及沙門之智者,對彼尊者瞿昙信仰,并被導于聖道、善法。
”[普行者曰:]“卿婆羅堕阇!即使予等親見彼尊者瞿昙,予等當面亦應語:‘沙門瞿昙是殺生者也!’何以故?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婆羅門曰:]“倘若卿摩犍提不介意,予願為沙門瞿昙告此[言]。
”[普行者曰:]“如卿婆羅堕阇所言,汝可安心如是對彼語之。
” 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耳,聞此婆羅堕阇姓婆羅門與普行者摩犍提之共語;于是,世尊由晡時宴默出定,往訪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
至已,就坐于所設之草座。
于是,婆羅堕阇姓婆羅門詣世尊處。
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婆羅堕阇姓之婆羅門曰:“婆羅堕阇!汝與普行者摩犍提,有關此草座,曾有任何共話否?”如是言已,婆羅門婆羅堕阇栗然[身]毛豎立,向世尊曰:“此[事]予等欲告世尊也;然而尊者瞿昙已說出[予等]所未說者。
”而在此,世尊與婆羅堕阇姓之婆羅門之共話,尚未終結時,普行者摩犍提步行徘徊來詣婆羅堕阇姓婆羅門之聖火堂世尊處。
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普行者摩犍提曰:“摩犍提!此嗜好色、愛好色、喜悅色之眼,為如來所調禦、所守護、所保護、所防護也;又為防護其(眼)而說法也。
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普行者曰:]“卿瞿昙!關于[眼],予實因如是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
’何以故?‘于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摩犍提,此嗜好聲……乃至……之耳;嗜好香……乃至……之鼻;嗜好味、愛好味、喜悅味之舌,其為如來所調禦、所守護、所保護、所防護也,又,為防護其(舌)而說法也。
摩犍提!關于此(舌),汝是否因此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普行者曰:]“卿瞿昙!關于(舌),予實因如是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
’何以故?于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世尊曰:]“摩犍提!此嗜好觸、喜悅觸……乃至……之身;嗜好法、愛好法、喜悅法之意,其為如來所調禦、所守護、所保護、所防護也,又為防護其[意]而說法也。
摩犍提!汝是否因此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普行者曰:]“卿瞿昙!予實因如是而說:‘沙門瞿昙是世間破壞者也’。
何以故?于予等之經中實如是宣判也。
” [世尊曰:]“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類人,曾耽迷于依眼所識之可愛、可樂、可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色,彼于他日如實知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色之渴愛、排除對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摩犍提!對此汝有何可言?”[普行者曰:]“卿瞿昙!無任何[可言]也。
”[世尊曰:]“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在此,有一類人,曾耽迷于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可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彼于他日如實知觸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觸之渴愛、排除對觸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摩犍提!對此汝有何可言?”[普行者曰:]“卿瞿昙!無任何[可言]也。
” [世尊曰:]“摩犍提!予過去為在家者時,為五種欲具備者、具足而娛樂之;[五種欲者,即:]依眼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也。
摩犍提!予為在家者時予有三殿堂:一為雨季者、一為冬季者、一為夏季者。
摩犍提!彼時予于雨季殿,在雨季四個月間,有玉女之音樂為樂,未曾由殿堂下來。
彼時予于他日如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諸欲之渴愛,排除對諸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彼時予見其他諸有情,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彼時予不羨慕彼等,對此,予不欣喜之。
何以故?摩犍提!因除此諸欲惡不善心法之外,亦有愛好于獲得天樂;對此卑下之人間五欲歡樂,予不羨慕之,對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居士或居士子為多富裕、多财物、多受用者,為五種欲分具備者。
具足者而得娛樂之。
[五種欲分者,即:]依眼所識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者也。
彼以身行善行,以口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身壞命終後,得往生善趣、天界、與三十三天共住。
彼于其處之歡喜林,為天女衆所圍繞,以具備天之五種欲分,具足而得娛樂之。
彼得見居士或居士子以具備五種欲分,而正在娛樂者。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于彼歡喜林為天女衆所圍繞,以具備天之五種欲分,具足而正在娛樂之天子,會羨慕此居士或居士子之人間五種欲分耶?欲依人之諸欲[分]而欲回向否?’”[普行者曰:]“實無此也,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與人類之諸欲[分相比],天之諸欲為更勝又更妙也。
”[世尊曰:]“摩犍提!實如是,予過去為在家者時,以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之,[即:]依眼所識……乃至……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者也。
彼時予于他日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欲之渴愛,排除對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彼時予見其他諸有情于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彼時不羨慕彼等,就此,予不欣喜之。
何以故?摩犍提!因除諸欲、惡不善法之外,亦有愛好于獲得天樂;對此卑下之人間五欲,歡樂予不羨慕之,對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治療)。
朋友、同事、親戚、血緣者,為彼雇請外科醫師;該外科醫師為彼用藥(治療),彼受其治療得解脫癞病,成為無病、安樂、自主、自在、以其所欲而行者。
彼見其他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人對此一癞病者之于火坑燒身,或受治療而生羨慕耶?’”[普行者曰:]“實無此也,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于有病時,有治療之必要;無病時,則無治療之必要也。
”[世尊曰:]“摩犍提!實如是,予過去為在家者時,以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之。
[五種欲分者,即]:依眼所識……乃至……之色;依耳所識……乃至……之聲;依鼻所識……乃至……之香;依舌所識……乃至……之味;依身所識之可愛、可樂、适意、所愛色、伴欲、貪染之觸者也。
彼時予于他日如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舍斷對欲之渴愛、排除對欲之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
予見其他諸有情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彼時予不羨慕彼等,就此,予不欣喜之。
何以故?摩犍提!因除此諸欲、惡不善法之外,亦有愛好于獲得天樂;對此卑下之人間五欲歡樂,予不羨慕之,對此,予不欣喜之。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
朋友、同事、親戚、血緣者,為彼雇請外科醫師;彼外科醫師為彼治療,彼受其治療得解脫癞病,成為無病、安樂、自主、自在、以其所欲而行者。
但有二強力之人各握其一臂引曳火坑。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人今将身如斯如斯扭曲(以抗拒)否?’”[普行者曰:]“如是,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彼火實是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
”[世尊曰:]“摩犍提!汝如何思此:彼火是否隻于今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否?或者彼火于過去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否?”[普行者曰:]“卿瞿昙!彼火于今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于過去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也。
又,卿瞿昙!彼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根敗壞,而‘于火之苦觸為樂者’是得颠倒想也。
”[世尊曰:]“摩犍提!如是,過去之諸欲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未來之諸欲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于現在之諸欲亦為苦觸,極大熱、大熱惱者也。
摩犍提!而此等有情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諸根敗壞,而‘于諸欲之苦觸實為樂者’是得颠倒想也。
摩犍提!譬如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
摩犍提!如是彼癞病者,肢體生瘡,肢體腐爛,為蟲所蛀,以爪搔裂瘡口,于火坑燒身,其瘡口則愈增不淨,惡臭腐爛也。
然即因諸瘡口之癢感,有某些程度之悅意,快味而已也。
摩犍提!如是,有情實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諸欲。
摩犍提!凡如是有情,為于諸欲不離貪、為諸欲之渴愛所食、為諸欲之熱惱所燒、從事追求欲者,則彼等有情愈益增長欲愛,彼等為諸欲之熱惱所燒也;然即緣于五種欲分,有某些程度之悅意、快味而已也。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王或王之宰相,為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者。
不舍斷欲愛,不排除欲熱惱,然而脫離渴望之,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
’汝是否見之或聞之耶?”[普行者曰:]“實無此,卿瞿昙!”[世尊曰:]“摩犍提!善哉!摩犍提!予亦未曾見,未曾聞:‘王或王之宰相,為具備五種欲分、具足而娛樂者,不舍斷欲愛,不排除欲熱惱,然而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也。
’然而,摩犍提!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者,彼等如實知諸欲之集起、滅沒、愛味、過患、出離、已舍斷欲愛,已排除欲熱惱,脫離渴望,自心寂靜而住之,或今住之,或将住之也。
” 于是,世尊于彼時發此感興語曰: “無病第一利 涅槃第一樂 聖之八正道 緻安穩不死” 如是言已,普行者摩犍提白世尊曰:“希有哉!卿瞿昙!未曾有哉!卿瞿昙!卿瞿昙善說此: ‘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 卿瞿昙!予亦聞昔之諸普行者之師,及師中之師之言說: ‘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 卿瞿昙!彼之言[與卿之言]一緻也。
”[世尊曰:]“摩犍提!汝亦聞昔之普行者之師,及師中之師之言說: ‘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 何者是其無病耶?何者是其涅槃耶?”如是言已,普行者摩犍提以手順次扪摸自己肢體曰:“卿瞿昙!此(予身)是其無病也;此是其涅槃也。
卿瞿昙!予今實是無病安樂者也,無任何事苦惱予者也。
” [世尊曰:]“摩犍提!譬如天生盲人,彼不能見黑色、白色、青色、黃色、赤色、深紅色,不能見同異、星光、日月。
彼聞有眼者言:‘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而彼往求白[衣]。
他人以污染油塵之粗衣欺彼曰:‘喂!人!此是汝[所求]之美麗、無垢、清淨之白衣也。
’彼領受其[衣],領受已則穿着之,穿着已則悅意、出悅意之語:‘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彼天生盲人能知見、能領受其污染油塵之粗衣,能領受能穿着之,穿着已則悅意、出悅意之聲曰:‘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否?或者已信有眼者所說否?”[普行者曰:]“卿瞿昙!彼天生盲人實為不知者、不見者,而領受其污染油塵之粗衣,領受已則穿着之,穿着已則悅意,出悅意之語:‘卿!此白衣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并且]已信有眼者所說也。
”[世尊曰:]“如是,摩犍提!諸異學普行者實為盲目者、無眼者、不知無病、不見涅槃者,于此又說此偈: ‘無病第一利 涅槃第一樂 聖之八正道 緻安穩不死’ 其偈依次第展轉至人間,摩犍提!此身由疾所成、由腫所成、由箭所成、由禍所成、由病所成者也;汝對此疾所成、腫所成、箭所成、禍所成、病所成之身,說:‘卿瞿昙!此[予身]是無病也;此是涅槃也。
’摩犍提!以汝無此聖眼;汝若以聖眼當知無病、當見涅槃也。
” [普行者曰:]“對卿瞿昙,予為如是淨信者:‘卿瞿昙能對予之得知無病、得見涅槃之道,即如是對予說法。
’”[世尊曰:]“摩犍提!譬如有天生盲人,彼不能見黑色、白色、青色、黃色、赤色、深紅色,不能見同異、星光、日月;而朋友、同事、親戚、血緣者為彼雇請外科醫師。
該外科醫師為彼用藥(治療)。
彼以此治療而兩眼仍不能[視],兩眼不能清淨。
摩犍提!汝如何思此:‘是否該[外科]醫師隻能有此疲勞、困惱之分耶?’”[普行者曰:]“如是,卿瞿昙!”[世尊曰:]“如是,摩犍提!予對汝說法:‘此是無病也,此是涅槃也。
’汝不能知無病、不能見涅槃,其應為予疲勞,其應為予之辛苦也。
” [普行者曰:]“對卿瞿昙,予為如是淨信者:‘卿瞿昙能對予之得知無病、得見涅槃之道,即如是對予說法。
’”[世尊曰:]“摩犍提!譬如有天生盲人,彼不能見黑色、白色、青色、黃色、赤色、深紅色,不能見同異、星光、日月;彼聞有眼者言:‘卿!此白衣實是精巧、美麗、無垢、清淨也。
’而彼往求白[衣],他人以污染油塵之粗衣欺彼曰:‘喂!人!此是汝所求精美、無垢、清淨之白衣也。
’彼領受其[衣]、領受已則穿着之。
朋友、同事、親戚、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