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普行者品

關燈
第七十一 婆蹉衢多三明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毗舍離域之大林重閣講堂。

    爾時,有婆蹉姓之普行者,定居在普行者園之耶伽芬多利伽。

    是時,世尊晨着衣,執持衣缽,入毗舍離城行乞。

    爾時,世尊有[此念]:“于毗舍離城行乞尚早,讓予往普行者園耶伽芬多利伽一婆蹉姓之普行者處!”于是,世尊往訪普行者園耶伽芬多利伽一婆蹉姓之普行者。

    婆蹉姓之普行者遙見世尊來、見世尊已,言:“師尊!世尊善來,師尊!善來世尊。

    師尊!終于安排來此也。

    師尊!世尊請坐此所設之座。

    ”世尊即坐于所設之座,婆蹉姓之普行者亦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者白世尊曰: “世尊!予如是聞:沙門瞿昙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也,以認完全之知見,自稱‘予之行、住、眠、寤,常時現起不斷知見也。

    ’世尊!沙門瞿昙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以認完全之知見,自稱:‘予之行、住、眠、寤,常時現起不斷知見也。

    ’如是說者,世尊!彼等對世尊是實語者耶?抑或以非真實誣謗世尊耶?又對于法以語适法者耶?又同行者,種種議論時,應不至被诃責耶?”[世尊曰]:“婆蹉!沙門瞿昙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以認完全之知見,自稱:‘予之行、住、眠、寤常時現起不斷知見也。

    ’如是語者,彼等對予是非真實語,彼等以不實,虛僞而诽謗予也。

    ”[婆蹉曰:]“世尊!我等如何記說者,則對世尊是真實語,對世尊非以不實誣謗者,且對于法語适法者,而同行者種種議論時,不至被诃責耶?”[世尊曰:]“婆蹉!于記說‘沙門瞿昙有三明者。

    ’則對予是語真實者,非以不實诽謗予,且對法是語适法者,而同行者種種議論時,應不至被诃責也。

    婆蹉!若予随意則可,憶念種種宿命,即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憶念一一之相、及詳細狀況之種種宿命。

    婆蹉!若予随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生、死、卑賤、高貴、美、醜、幸、不幸……乃至……了知[諸有情]随其業。

    婆蹉!予實由滅諸漏,于現法自知、自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安之住。

    ’婆蹉!記說:‘沙門瞿昙有三明者。

    ’則對予是真實語,非以不實诽謗予者,且對于法,以語适法者,而同行者之種種議論時,應不被诃責也。

    ” 如是說已,婆蹉姓之普行者白世尊曰:“卿瞿昙!是否實有任何在家者不舍斷在家之結,于身壞命終時,得苦之邊際[證阿羅漢果]否?”[世尊曰:]“婆蹉!實無有任何在家者不舍斷在家之結,于身壞命終時得此聖果者也。

    ”[婆蹉曰:]“卿瞿昙!有任何在家者不舍斷在家之結,身壞[命終]升天者否?”[世尊曰:]“婆蹉!在家者不舍斷在家之結,身壞升天者,不祇百、不祇二百、不祇三百、不祇四百、不祇五百,乃至更多也。

    ”[婆蹉曰:]“卿瞿昙!有任何邪命外道,于身壞命終時證涅槃聖果者否?”[世尊曰:]“婆蹉!任何邪命外道,身壞命終無有終盡苦彼岸者也。

    ”[婆蹉曰:]“卿瞿昙!有任何邪命外道,身壞為升天者否?”[世尊曰:]“婆蹉!實從此[以前]彼九十一劫,予憶之;予不證知任何邪命外道是升天者,但除一人,然彼亦為業論者,作業論者也。

    ”[婆蹉曰:]“卿瞿昙,如是,此外道所依處是空,對升天亦為落空耶?”[世尊曰:]“婆蹉!然,如是,彼外道所依之境[是空],升天亦為空也!”世尊說此已,婆蹉姓之普行者喜悅世尊之所說,歡喜信受。

     第七十二 婆蹉衢多火[喻]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婆蹉姓之普行者詣世尊處。

    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者對世尊言: “卿瞿昙!究竟如何:‘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餘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餘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有邊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世界是有邊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無邊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世界是無邊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之見也。

    ”[婆蹉曰:]“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其命即是其身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其命[即是]其身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究竟如何‘異命與異身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異命是異身。

    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如來死後尚存,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如來死後尚存,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來死後無存,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如來死後無存,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究竟如何:‘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卿瞿昙有如是見否?”[世尊曰:]“婆蹉!予實無‘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 [婆蹉曰:]“卿瞿昙!究竟為何:‘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沙門瞿昙有如是見否?正有如是問時,[汝言:]‘婆蹉!予實無“世界是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婆蹉曰:]卿瞿昙!又,究竟如何:‘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沙門瞿昙有如是見否?正有如是問時,汝言:‘婆蹉!予實無“世界是非常住也,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乃至……卿瞿昙!究竟如何:‘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沙門瞿昙有如是見否?正有如是問時,汝言:‘婆蹉!予實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卿瞿昙!又,究竟如何:‘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也。

    ’沙門瞿昙有如是見否?正有如是問時,汝言:‘婆蹉!予實無“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唯此是真實也,其他是虛僞”之見。

    ’卿瞿昙正觀如何過患,而為如是此等一切成見之不随行者耶?” [世尊曰:]“婆蹉!‘世界是常住也。

    ’此乃見之謬誤、見之稠林、見之險道、見之歪曲、見之動轉、見之結縛、伴苦、伴惱害、伴愁悶、伴熱惱,不為厭離、不為離欲、不為滅盡、不為寂止、不為通智、不為正覺、不為涅槃轉起之。

    婆蹉!‘世界是非常住也。

    ’……乃至……婆蹉!‘世界是有邊也。

    ’……婆蹉!‘世界是無邊也。

    ’……婆蹉!‘其命[與]其身同。

    ’……婆蹉!‘其命[異]身異也。

    ’……婆蹉!‘如來死後有。

    ’……婆蹉!‘如來死後無。

    ’……婆蹉!‘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婆蹉!‘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

    ’此乃見之謬誤、見之稠林、見之險道、見之歪曲、見之動轉、見之結縛也。

    伴苦、伴惱害、伴愁悶、伴熱惱,不為厭離、不為離欲、不為滅盡、不為寂止、不為通智、不為正覺、不為涅槃轉起之。

    婆蹉!予正觀此過患時,而為如是此等一切成見之不随行者也。

    ”[婆蹉曰:]“然,卿瞿昙有任何見之謬誤否?”[世尊曰:]“婆蹉!所謂見之謬誤者,其為如來所除卻也。

    婆蹉!以如來實有此見:‘如色、如色之集、如色之滅;如受、如受之集、如受之滅;如想、如想之集、如想之滅;如行、如行之集、如行之滅;如識、如識之集、如識之滅也。

    ’是故,予說:‘如來對一切妄想、一切颠倒、一切我見、我所見、慢随眠等,為滅盡而以離、欲、滅、舍、舍棄、無所取而為解脫者。

    ’” [婆蹉曰:]“卿瞿昙!有如是心解脫之比丘,往生何處耶?”[世尊曰:]“婆蹉!謂‘往生’實不合适。

    ”[婆蹉曰:]“卿瞿昙!依此[說法]實無往生否?”[世尊曰:]“婆蹉!謂‘無往生’實不合适。

    ”[婆蹉曰:]“卿瞿昙!依此[說法]實亦有往生亦無往生否?”[世尊曰:]“婆蹉!謂‘亦有往生亦無往生’實不合适。

    ”[婆蹉曰:]“卿瞿昙!依此[說法]實非有往生亦非無往生否?”[世尊曰:]“婆蹉!謂‘非有往生亦非無往生’實不合适也。

    ” [婆蹉曰:]“卿瞿昙!予問‘有如是心解脫之比丘,往生何處耶?’之時,汝言:‘婆蹉!謂“往生”實不合适。

    ’卿瞿昙!予問:‘依此[說法]實無往生否?’之時,汝言:‘婆蹉!謂“無往生”實不合适。

    ’卿瞿昙!予問‘依此[說法]實亦有往生亦無往生否?’之時,汝言:‘婆蹉!謂“亦有往生亦無往生”實不合适。

    ’卿瞿昙!予問:‘依此[說法]實非有往生亦非無往生否?’之時,汝言:‘婆蹉!謂“非有往生亦非無往生”實不合适。

    ’卿瞿昙!于此,我顯示無智、顯示迷妄、凡[我]與卿瞿昙會談之前,僅有之諸信仰,彼[信仰],我今已令之消失矣。

    ” 世尊曰:“婆蹉!汝當然無智、[汝]當然迷妄。

    婆蹉!此法是甚深、難見、難随覺,寂靜、殊勝、超越尋伺境界,聰敏之智者當知之也。

    故,彼具異見者、具異信忍者、具異愛好者、具異觀行者、具異修行者是難知者也。

    婆蹉!今我以此問,就實如汝[意]其回答之。

    婆蹉!對此,汝如何思耶?若汝之前,燃火時,汝可知:‘予之前,此火燃燒’否?”[婆蹉曰:]“卿瞿昙!若予之前,已燃火時,予可知:‘予之前,此火燃燒。

    ’”[世尊曰]“婆蹉!又,若如是問:‘汝之前,此火燃燒,此火緣何而燃耶?’婆蹉!如是詢問,然,汝如何回答耶?”[婆蹉曰:]“卿瞿昙!若如是問我:‘汝之前,此火燃燒,此火緣何而燃耶?’如是詢問,卿瞿昙!我當如是答:‘予之前,此火燃燒,此火緣于草、薪、燃料而燃也。

    ’”[世尊曰:]“婆蹉!若汝之前,彼火消滅,汝可知:‘予之前,此火已熄滅’否?”[婆蹉曰:]“卿瞿昙!若予之前,彼火熄滅,我當知:‘予之前,此火已熄滅也。

    ’”[世尊曰:]“婆蹉!若如是問:‘汝之前,此火已熄滅,彼火是由此處至何方耶?或東方、或西方、或北方、或南方耶?’婆蹉!如是詢問,然,汝如何回答耶?”[婆蹉曰:]“卿瞿昙!不适合也;卿瞿昙!實彼火緣于草、薪、燃料而燃,因其[燃料]之滅盡,又,其他之[燃料]不持來;彼可謂‘無[火之]食[燃料]而熄滅’之名稱也。

    ”[世尊曰:]“實如是,婆蹉!凡以色施設如來使知者,其色為如來所舍,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婆蹉!如來實是解脫色之名稱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難以深解者,猶如大海;雲‘(如來)往生’是不适當,雲‘(如來)不往生’是不适當,雲‘(如來)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當,言‘(如來)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當。

    又,凡以受施設如來使知者,其受為如來所舍,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成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婆蹉!如來實是解脫受之名稱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難以深解者,猶如大海;雲:‘如來往生’是不适當,雲‘(如來)不往生’是不适當,雲‘(如來)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當,雲‘(如來)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當。

    凡以想施設如來使知者,其想(凡夫之知見)為如來所舍,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婆蹉!如來實是解脫想之名稱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乃至……雲‘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當也。

    凡以諸行施設如來使知者,其諸行為如來所舍,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婆蹉!如來實是解脫諸行之名稱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乃至……雲‘(如來)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當也。

    凡以識施設如來使知者,其識為如來所舍,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婆蹉!如來實是解脫識之名稱者,[智]甚深者,不可量者,難以深解者,猶如大海。

    雲‘往生’是不适當,雲‘不往生’是不适當,雲‘往生亦不往生’是不适當,雲‘不往生亦非不往生’是不适當。

    ” 如是說已,婆蹉姓之普行者白世尊曰:“卿瞿昙!猶如于村裡或鄉鎮附近,有大娑羅樹,彼之無常性,破壞枝、葉、破壞外皮、皮材,破壞膚材;彼[樹]以他日枝、葉脫落,外皮、皮材脫落,膚材脫落,唯于心材住立。

    如是,卿瞿昙之教語是枝、葉脫落,外皮、皮材脫落、膚材脫落,唯于心材确立。

    希有哉,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猶如扶起颠倒者,揭露被覆者,對迷路者告(以道),于黑闇中持油燈,使有眼者見諸色。

    ’實如是,卿瞿昙以種種方便說示教法。

    此予歸依師尊瞿昙,[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願師尊瞿昙,容受予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第七十三 婆蹉衢多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栗鼠飼養處。

    爾時,婆蹉姓之普行者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者白世尊曰:“長時來,予不曾與世尊交談矣。

    善哉!願卿瞿昙為予略示善、不善。

    ”[世尊曰:]“婆蹉!予可為汝略示善、不善也;婆蹉!予亦可為汝廣說善、不善也。

    然而,婆蹉!予今為汝略示善、不善;汝宜谛聽,善思之,予将說之。

    ”婆蹉姓普行者應世尊:“卿!願樂欲聞。

    ”世尊曰: “婆蹉!貪是不善,不貪是善也;瞋是不善,不瞋是善也;癡是不善、不癡是善也。

    婆蹉!如是,此等是三不善法,[及]三善法也。

    婆蹉!殺生是不善,離殺生是善也;婆蹉!不與取是不善,離不與取是善也;婆蹉!于諸欲邪行是不善,于諸欲離邪行是善也;婆蹉!妄語是不善,離妄語是善也;婆蹉!離間語是不善;離離間語是善也;婆蹉!粗惡語是不善,離粗惡語是善也;婆蹉!绮語是不善,離绮語是善也;婆蹉!貪求是不善,不貪求是善也;婆蹉!瞋恚是不善,不瞋恚是善也;婆蹉!邪見是不善,正見是善也。

    婆蹉!如是此等是十不善法,[及]十善法也。

    婆蹉!凡比丘斷舍渴愛之根者,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成為不生法,彼比丘成阿羅漢,諸漏已盡,修行成滿,無漏心解脫,舍離重擔,逮得己利,有結滅盡,正智解脫者也。

    ” [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卿瞿昙之比丘弟子中,有依慧滅盡諸漏于今生今世,自證無漏之心解脫,知自作證而住之否?”[世尊曰:]“婆蹉!予之比丘弟子中,依解脫慧滅盡諸漏于今生今世,自證無漏之心解脫,知自作證而住之者,實不祇百、不祇二百、不祇三百、不祇四百、不祇五百,尚有更多[比丘弟子]也。

    ”[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又,諸比丘且置之,卿瞿昙之比丘尼弟子中,有依解脫慧,于今生今世滅盡諸漏,自證無漏之心解脫,自作證而住之者否?”[世尊曰:]“婆蹉!予之比丘尼弟子中,依解脫慧滅盡諸漏,于今生今世自證無漏之心解脫,自作證而住之者,實不祇百、不祇二百、不祇三百、不祇四百、不祇五百,尚有更多[比丘尼弟子]也。

    ”[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又,諸比丘、諸比丘尼且置之,卿瞿昙之某一優婆塞弟子,在家者,著白衣[而]梵行者,由滅盡五下分結,為化生者(不還果者),于彼處涅槃,由彼界而成為不還(此欲界)者否?”[世尊曰:]“婆蹉!予之優婆塞弟子,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由滅盡五下分結,為化生者,于彼處涅槃,由彼界而為不還(此欲界)者,實不祇百……乃至……不祇五百,尚有更多[優婆塞弟子]。

    ”[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諸比丘且置之,諸比丘尼且置之,諸優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又,卿瞿昙之優婆塞弟子中,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說奉行者,依教誡忏悔者,度疑者,離惑者,得無所畏者,于師之教不依他者而住之否?”[世尊曰:]“婆蹉!予之優婆塞弟子,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說奉行者,依教誡忏悔者,度疑者,離惑者,得無所畏者,于師之教不依他而住之者,實不祇百……乃至……不祇五百,尚有更多[優婆塞弟子]。

    ”[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諸比丘且置之,諸比丘尼且置之,諸優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諸優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又,有卿瞿昙之優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由滅盡五下分結,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由彼界而為不還者否?”[世尊曰:]“婆蹉!予之優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由滅盡五下分結,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由彼界而為不還者,實不祇百……乃至……不祇五百,尚有更多[優婆夷弟子]。

    ”[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諸比丘且置之,諸比丘尼且置之,諸優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諸優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諸優婆夷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又,有卿瞿昙之某一優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說奉行者,依教誡忏悔者,度疑者,離惑者,得無所畏者,以師教而不依他緣而住者否?”[世尊曰:]“婆蹉!予之優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說奉行者,依教誡忏悔者,度疑者,離惑者,得無所畏者,以師之教而不依他緣而住之者,實不祇百……乃至……不祇五百,尚有更多[優婆夷弟子]。

    ” [婆蹉曰:]“卿瞿昙!若隻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又,諸比丘是非完成者。

    如是,此梵行是以其支分而不完全也。

    然而,卿瞿昙!因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諸比丘亦為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完全也。

    卿瞿昙!若隻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然諸比丘尼是非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不完全也。

    然而,卿瞿昙!因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亦是完成者,是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完全也。

    卿瞿昙!若隻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然諸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非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不完全也。

    然而,卿瞿昙!因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亦為完成者,是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完全也。

    卿瞿昙!若隻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然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不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不完全也。

    然而,卿瞿昙!因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諸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亦是完成者,是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為完全也。

    卿瞿昙!若隻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諸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亦是完成者,然優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不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不完全也。

    然而,卿瞿昙!因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亦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完全也。

    卿瞿昙!若隻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為受欲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亦是完成者,然優婆夷、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不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不完全也。

    而,卿瞿昙!因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諸比丘是完成者,及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優婆夷、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亦是完成者。

    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為完全也。

     卿瞿昙!猶如恒河傾向大海,斜向大海,傾斜向大海,注大海而安住之;如是,卿瞿昙之此共在家,出家衆,傾向涅槃,傾向涅槃,觸(達)涅槃而安住之。

    偉哉!卿瞿昙!偉哉!卿瞿昙!卿瞿昙恰如能扶起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告之以道,于闇中持來明燈,使有眼者見諸色。

    如是,卿瞿昙以種種方便說示教法。

    因此,予歸依卿瞿昙,[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願得于卿瞿昙之面前出家,願得進入受具足戒。

    ”[世尊曰:]“婆蹉!曾為外道者,欲依此法、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彼應有四個月間學習别住之,經四個月學習,勵志決心,諸比丘允使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身份也。

    然對此,予認有個人之差别也。

    ”[婆蹉曰:]“師尊!若諸曾為外道者,欲依此法、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應于四個月間學習别住之,經四個月學習,勵志決心者,諸比丘允使出家,受具足戒或為比丘身份;則予願四年間學習别住之,經四年學習勵志決心,諸比丘允使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身份。

    ”爾時,婆蹉姓普行者得于世尊之面前出家,得受具足也。

     具壽婆蹉衢多受具足戒不久,即受具足半個月時,往詣世尊處。

    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婆蹉衢多白世尊曰:“師尊!予已學得有學者應學之智。

    願世尊對予開示增上法”。

    [世尊曰:]“婆蹉!然,汝應增上修習二法:止與觀也。

    婆蹉!汝對此等二法,即止與觀實增上修習者,其将導緻通達種種界。

     婆蹉!對彼[神通]倘若汝作是願:‘予願經驗種種神通力、即一[身]而能成為種種[身],或種種[身]能成為一[身];或顯、或隐,又如穿壁、透牆、越山、能通行無礙,猶如于虛空;于地上能作出沒,猶如于水中;能行于水上而不沈,猶如行于地上;跏趺[坐]于虛空中能[飛]行,如有翼之鳥;又能接觸、能扪摸日、月,有如是大神力,如是大威力、乃至梵天界、以身得自在轉之。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将能應願得自證。

     婆蹉!對彼[天耳]倘若汝願:‘予以清淨而超人之天耳界能聞人間或天界、遠或近兩方之聲。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

     婆蹉!對彼[知他心]倘若汝願:‘予對他之有情及他人,從[自]心能熟知[他]心:即對有貪心,能知“有貪心也”。

    或對無貪心,能知“無貪心也”。

    或對有瞋心,能知“有瞋心也”。

    或對無瞋心,能知“無瞋心也”。

    或對有癡心,能知“有癡心也”。

    或對無癡心,能知“無癡心也”。

    或對攝心,能知“攝心也”。

    或對散“亂心”,能知“散亂心也”。

    或對“高廣心”,能知“高廣心也”。

    或對“非高廣心”,能知“非高廣心也”。

    或對“有上心”,能知“有上心也”。

    或對“無上心”,能知“無上心也”。

    或對“得定心”,能知“得定心也”。

    或對“未得定心”,能知“未得定心也”。

    或對“心解脫”,能知“心解脫也”。

    或對“心未解脫”,能知“心未解脫也”。

    ’汝可于一切處,一切境能應願得自證之。

     婆蹉!彼[宿住]如汝[所願]:‘予憶念種種宿住,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數之壞劫,多數之成劫,多數之壞成劫,于其處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