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比丘品
關燈
小
中
大
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為優婆塞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優婆夷:‘聞如是名之優婆夷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五下分結之滅盡,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者、從彼處不還者。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持]法者也’。
……乃至……‘有如是智慧者也’……‘如是[樂]住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夷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于此,優婆夷聞:‘如是名之優婆夷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貪瞋癡薄,為一來者,隻一來[欲]界為苦之最終。
”’彼姊妹可能是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夷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優婆夷聞:‘如是名之優婆夷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為預流者、不堕惡趣者、決定趣正覺者也。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持]法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智慧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夷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實如是,如來于弟子命終、死去、再生時、記别:‘彼已往生某處,彼已往生某處。
’此非為欺人、非向人吹噓,非為得利、尊重、名譽、功德,亦非使‘如是人人令知予[之偉神力]之意義’。
阿那律陀!良家子有信、大信受、大歡喜者,聞此而為如是心之集中。
阿那律陀!其為彼等永住饒益幸福也。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具壽阿那律陀等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九 瞿尼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栗鼠飼養處。
爾時,有名為瞿尼師之比丘,為林住者、谷間正行者;以某要事至僧伽中。
于是,具壽舍利弗以有關比丘瞿尼師[之事],告諸比丘曰: “諸賢!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對于諸同梵行者,應存尊重與恭順。
諸賢!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對于諸同梵行者不尊重、不恭順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對同梵行者不尊重,又不恭順;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對于同梵行者應存尊重與恭順。
諸賢!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座席之善巧,即‘如是予當不侵坐長老比丘等之座席,又不擋開年少比丘等之座席。
’諸賢!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是座席不善巧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不知增上行儀法;有何[意義]耶?’是故,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座席之善巧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過早進入村裡,不應中午還歸。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若過早進入村裡,中午還歸者,則有關對彼語者,可能有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過早入村裡,又中午還歸;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過早入村裡,不應中午還歸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于食前、食後訪問諸善家。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于食前、食後訪問諸善家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經常非時行,彼慣行至僧伽中;此是實!’是故,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于食前、食後訪問諸善家。
諸賢!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掉舉、動搖。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心]具掉舉、[身]具搖擺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彼經常[心]掉舉,身搖擺,彼慣行至僧伽中;此是實!’是故,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心]具掉舉、[身]具搖擺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不應具饒舌、雜語。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為饒舌、雜語者,則有關對彼語者,可能有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饒舌、雜語有何[意義]耶?’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具饒舌、雜語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易說谕、具善友。
諸賢!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為難說谕者、惡友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為難說谕者、惡友者。
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易說谕、具善友。
諸賢!以林住比丘于諸根,應具守護其門。
諸賢!若林住比丘于諸根不守護門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行者,而此具壽于諸根為不守護根門者,有何[意義]耶?’是故,依林住比丘于諸根,應具守護根門。
諸賢!以林住比丘,于食應具知量。
諸賢!若林住比丘于食不知量,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于食不知量者,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食應知量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專修警寤也。
諸賢!若林住比丘不具專修警寤,則對彼有人語之,言:‘為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不專修警寤,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應具專修警寤。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發勤精進。
諸賢!若林住比丘懈怠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懈怠,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應具發勤精進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念現前。
諸賢!若林住比丘失念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失念,有何[意義]耶?’是故,林住比丘應具念現前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入定,諸賢!若林住比丘不入定者,則有關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不入定,有何[意義]耶?’是故,依林住比丘應具入定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智慧。
諸賢!若林住比丘是惡慧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是惡慧,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應具智慧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遂行修習勝法、勝律。
諸賢!對林住比丘,于勝法、勝律諸有質問者。
諸賢!若林住比丘于勝法、勝律之所質問,不能解答,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于勝法、勝律之所質問不能解答,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勝法、勝律應遂行修習。
諸賢!以林住比丘,對彼等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于其處應遂行修習。
諸賢!對林住比丘,于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諸有質問者。
諸賢!若林住比丘對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之諸質問,于其處不能解答者,則對彼有人語者,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對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之質問,不能解答,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對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于其處應遂行修習。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遂行修習超人法。
諸賢!對林住比丘于超人法諸有質問者,若林住比丘于超人法之質問,不能解答,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為何義出家,彼亦不知其義,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超人法,應遂行修習。
” 如是說已,具壽大目犍連白具壽舍利弗曰:“賢者舍利弗等!唯以林住比丘應遂行受持此等諸法耶?或住村落者亦然耶?”[舍利弗曰:]“賢者目犍連等!此等之諸法,為林住比丘遂行受持,況住村落者[應遂行受持]更甚于此。
” 第七十 枳吒山邑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衆俱遊迦屍國。
其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用[食](過午不食)。
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食時,予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諸比丘!汝等亦應除去夜食而受[用]食。
諸比丘!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如是,師尊!”于是,世尊于迦屍國次第遊行至名為枳吒山之迦屍族人之一聚落,世尊于此枳吒山迦屍族人之聚落住。
其時,有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住于枳吒山。
是時,此衆多比丘往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處,至已,對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曰:“諸賢!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
諸賢!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諸賢!亦應除去夜食而受食。
諸賢!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告是已,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謂彼等比丘曰:“諸賢!予等為夕時、朝時、晝時,非時而食。
予等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而食時,亦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予等為何舍現實之[利益],而追求需時之[未來功德]耶?是以予等願夕時、朝時、晝時非時而食。
” 彼等比丘于無法勸說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之後,于是,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曰:“師尊!予等曾往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處。
向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曰:‘諸賢!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乃至……安穩住也’。
如是告已,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對予等曰:‘諸賢!予等……乃至……及晝時非時食也。
’師尊!予等無法勸說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于是,予等将此事奉告世尊。
”于此,世尊呼一比丘曰:“來!比丘!汝以予之言,告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師喚具壽等。
’”比丘應諾世尊:“如是,師尊!”至阿濕貝、弗那婆修之處,至已,告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曰:“師喚具壽等。
”“如是,尊者!”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應諾此比丘,而詣世尊所。
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問曰:“比丘等!聞說衆多比丘訪問汝等,曾語:‘諸賢!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
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諸賢!汝等亦應除去夜食而受食。
諸賢!諸賢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時,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此為真實否?而比丘等!汝等對彼等比丘又如是言曰:‘諸賢!予等為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食也。
予等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而食時,亦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予等為何舍現實之[利益]、而追求需時之[未來功德]耶?予等願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而食。
’如是語為實否?”[諸比丘答曰:]“如是,師尊!” [世尊曰:]“諸比丘!汝等知予如是說法:‘凡任何個人感受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之諸不善法将轉減,諸善法将轉增。
’了解否?”[諸比丘答曰:]“實不[然],師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豈不知予之所說法:‘關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而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樂受而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又,于此,一類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而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而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諸比丘曰]:“如是,師尊!” [世尊曰]:“諸比丘!善哉!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以慧而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領悟);如是不知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以慧而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之樂受!’又,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以慧而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如是不知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已了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樂受!’ 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苦受……乃至……感受如是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如是不知者,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為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已了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之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如是不知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為予對此:‘關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已了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不苦不樂受’也。
諸比丘!予對一切比丘,實不說‘應作不放逸。
’諸比丘!予又對一切比丘,實不說‘不應作不放逸。
’諸比丘!凡諸比丘是阿羅漢,諸漏已盡者、梵行已立者、所應作已作者、舍離重擔者、逮得己利者、有結滅盡者、正智、解脫者;諸比丘!對如是諸比丘,予不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彼等已作不放逸[成就阿羅漢],彼等當(亦)不放逸也。
諸比丘!又,諸學者比丘,心未成就[目的],仍正在求住無上解脫安穩者。
比丘等!對如是諸比丘,予說:‘應以作不放逸[成就阿羅漢]。
’何以故?實此等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親近諸善友、制禦諸根、諸良家子為義,由在家出家為無家者,其無上究竟梵行,願于現世自證知、自作證具足住之。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以作不放逸’也。
諸比丘!于世間,正有七種人;何等為七[種]?俱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見到者、信解脫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也。
諸比丘!然,何人為俱分解脫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以身已體驗[解脫]而住之;而彼等為得以慧見,諸漏滅盡者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俱分解脫者。
諸比丘!予對此比丘說:‘不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彼已作不放逸也,彼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諸比丘!然,何人為慧解脫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八解脫]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諸漏滅盡者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予對此比丘,說:‘不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因彼已作不放逸矣,彼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諸比丘!然,何人為身證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以身已體驗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部份漏滅盡[而已]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身證者。
諸比丘!予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親近諸善友、制禦諸根、良家子為義,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者,其無上究竟梵行,願于現世具足住自證知、自作證之。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諸比丘!然,何人為見到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部份漏滅盡[而已]也,且從如來之教法,以慧已善了解、已善洞察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見到者。
諸比丘!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乃至願……具足住之也。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比丘等!然,何人為信解脫者?諸比丘!就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部份漏滅盡[而已]也,且[彼]于如來信已住立,根已生、已确立。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信解脫者。
諸比丘!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乃至願……具足住之。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諸比丘!然,何人為随法行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雖]是以慧見,諸漏[尚]未滅盡,且從如來之教法,唯以[少]慧審谛容忍之。
亦有此等諸法,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随法行者。
比丘等!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也。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乃至願……具足住之,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比丘等!然,何人為随信行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雖以慧見,諸漏未滅盡,又于如來唯淨信、唯敬愛,亦有此等諸法,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謂随信行者。
諸比丘!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也。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親近諸善友,制禦諸根、良家子為義,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者,其無上究竟梵行,願于現世自證知、自作證具足住之。
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諸比丘!予不說:‘唯以最初之[學習]即有完全智之成就。
’再者,諸比丘!由次第學,次第作、次第實踐,而有完全智之成就也。
然,諸比丘!如何次第學、次第作、次第實踐,而有完全智之成就耶?諸比丘,對此而論,生信者即往詣之;往詣者即恭敬之;恭敬者即對耳傾之;傾耳者即對法聽之;聽[聞法]者即對法憶持之;諸受持法者即對[法]義考察之;考察[法]義者,即對法審谛容忍之;于法正有審谛容忍時,志欲即生之;志欲生已即力行之。
力行已即考量之,考量已即精勤之,已正精勤者即以身自證最上谛、且以慧對其(最上谛)見通達之。
諸比丘!确實無彼信;諸比丘!又實無彼往詣;諸比丘!又實無彼恭敬;諸比丘!又實無彼傾耳;諸比丘!又實無彼聽法;諸比丘!又實無彼受持法;諸比丘!又實無彼考察[法]義;諸比丘!又實無彼審谛容忍法;諸比丘!又實無彼志欲:諸比丘!又實無彼力行;諸比丘!又實無彼考量;諸比丘!又實無彼精勤。
諸比丘!汝等陷于謬道;諸比丘!汝等陷于邪道,諸比丘!看此等愚癡人,相去此法、律如何之遠哉! 諸比丘!有四句記說,對其所略說,智者以智慧瞬息即能理解其意義。
諸比丘!為汝等予将說之,依予,汝等将了知之!”[彼等比丘問曰:]“師尊!予等是誰耶?法之了知者是誰耶?”世尊曰:“諸比丘!即使彼注重财物,相續财物之師,以财物為伍而住之,對彼亦謂此:‘如是予等可能有,是時予等可能對其作之;又,如是予等不可能有者,予等對其不作之!’如是不從事這類商賈交易。
諸比丘!何況是從一切财物離系而住之如來耶?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世尊為師,予為弟子;世尊知之,予不知之。
’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乃應興隆師之教說,具滋養者也。
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願于身唯留皮、腱、骨、血肉幹燥,仍以丈夫之剛毅、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猛,所應得者尚未得時,當無精進之止息。
’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應以二果中之一果為所豫期!或于現法為完全智,或于有餘依為不還位也”。
世尊說此已,彼等悅意之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阿那律陀!如是為優婆塞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優婆夷:‘聞如是名之優婆夷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五下分結之滅盡,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者、從彼處不還者。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持]法者也’。
……乃至……‘有如是智慧者也’……‘如是[樂]住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夷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于此,優婆夷聞:‘如是名之優婆夷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貪瞋癡薄,為一來者,隻一來[欲]界為苦之最終。
”’彼姊妹可能是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夷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優婆夷聞:‘如是名之優婆夷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為預流者、不堕惡趣者、決定趣正覺者也。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持]法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智慧者也。
’又,‘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夷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實如是,如來于弟子命終、死去、再生時、記别:‘彼已往生某處,彼已往生某處。
’此非為欺人、非向人吹噓,非為得利、尊重、名譽、功德,亦非使‘如是人人令知予[之偉神力]之意義’。
阿那律陀!良家子有信、大信受、大歡喜者,聞此而為如是心之集中。
阿那律陀!其為彼等永住饒益幸福也。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具壽阿那律陀等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九 瞿尼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栗鼠飼養處。
爾時,有名為瞿尼師之比丘,為林住者、谷間正行者;以某要事至僧伽中。
于是,具壽舍利弗以有關比丘瞿尼師[之事],告諸比丘曰: “諸賢!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對于諸同梵行者,應存尊重與恭順。
諸賢!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對于諸同梵行者不尊重、不恭順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對同梵行者不尊重,又不恭順;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對于同梵行者應存尊重與恭順。
諸賢!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座席之善巧,即‘如是予當不侵坐長老比丘等之座席,又不擋開年少比丘等之座席。
’諸賢!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是座席不善巧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不知增上行儀法;有何[意義]耶?’是故,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座席之善巧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過早進入村裡,不應中午還歸。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若過早進入村裡,中午還歸者,則有關對彼語者,可能有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過早入村裡,又中午還歸;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過早入村裡,不應中午還歸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于食前、食後訪問諸善家。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于食前、食後訪問諸善家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經常非時行,彼慣行至僧伽中;此是實!’是故,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于食前、食後訪問諸善家。
諸賢!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掉舉、動搖。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心]具掉舉、[身]具搖擺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彼經常[心]掉舉,身搖擺,彼慣行至僧伽中;此是實!’是故,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心]具掉舉、[身]具搖擺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不應具饒舌、雜語。
諸賢!若林住比丘……住者、為饒舌、雜語者,則有關對彼語者,可能有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饒舌、雜語有何[意義]耶?’以林住比丘……住者,不應具饒舌、雜語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易說谕、具善友。
諸賢!若林住比丘至僧伽,于僧伽中住者,為難說谕者、惡友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為難說谕者、惡友者。
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至僧伽、依僧伽中住者,應具易說谕、具善友。
諸賢!以林住比丘于諸根,應具守護其門。
諸賢!若林住比丘于諸根不守護門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行者,而此具壽于諸根為不守護根門者,有何[意義]耶?’是故,依林住比丘于諸根,應具守護根門。
諸賢!以林住比丘,于食應具知量。
諸賢!若林住比丘于食不知量,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于食不知量者,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食應知量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專修警寤也。
諸賢!若林住比丘不具專修警寤,則對彼有人語之,言:‘為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不專修警寤,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應具專修警寤。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發勤精進。
諸賢!若林住比丘懈怠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懈怠,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應具發勤精進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念現前。
諸賢!若林住比丘失念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失念,有何[意義]耶?’是故,林住比丘應具念現前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入定,諸賢!若林住比丘不入定者,則有關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不入定,有何[意義]耶?’是故,依林住比丘應具入定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具智慧。
諸賢!若林住比丘是惡慧者,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是惡慧,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應具智慧也。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遂行修習勝法、勝律。
諸賢!對林住比丘,于勝法、勝律諸有質問者。
諸賢!若林住比丘于勝法、勝律之所質問,不能解答,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于勝法、勝律之所質問不能解答,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勝法、勝律應遂行修習。
諸賢!以林住比丘,對彼等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于其處應遂行修習。
諸賢!對林住比丘,于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諸有質問者。
諸賢!若林住比丘對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之諸質問,于其處不能解答者,則對彼有人語者,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對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之質問,不能解答,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對超越諸色為無色之寂靜解脫,于其處應遂行修習。
諸賢!以林住比丘應遂行修習超人法。
諸賢!對林住比丘于超人法諸有質問者,若林住比丘于超人法之質問,不能解答,則對彼有人語之,言:‘此林住具壽于一閑林以無依住,而此具壽為何義出家,彼亦不知其義,有何[意義]耶?’是故,以林住比丘于超人法,應遂行修習。
” 如是說已,具壽大目犍連白具壽舍利弗曰:“賢者舍利弗等!唯以林住比丘應遂行受持此等諸法耶?或住村落者亦然耶?”[舍利弗曰:]“賢者目犍連等!此等之諸法,為林住比丘遂行受持,況住村落者[應遂行受持]更甚于此。
” 第七十 枳吒山邑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衆俱遊迦屍國。
其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用[食](過午不食)。
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食時,予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諸比丘!汝等亦應除去夜食而受[用]食。
諸比丘!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如是,師尊!”于是,世尊于迦屍國次第遊行至名為枳吒山之迦屍族人之一聚落,世尊于此枳吒山迦屍族人之聚落住。
其時,有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住于枳吒山。
是時,此衆多比丘往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處,至已,對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曰:“諸賢!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
諸賢!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諸賢!亦應除去夜食而受食。
諸賢!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告是已,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謂彼等比丘曰:“諸賢!予等為夕時、朝時、晝時,非時而食。
予等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而食時,亦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予等為何舍現實之[利益],而追求需時之[未來功德]耶?是以予等願夕時、朝時、晝時非時而食。
” 彼等比丘于無法勸說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之後,于是,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曰:“師尊!予等曾往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處。
向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曰:‘諸賢!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乃至……安穩住也’。
如是告已,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對予等曰:‘諸賢!予等……乃至……及晝時非時食也。
’師尊!予等無法勸說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于是,予等将此事奉告世尊。
”于此,世尊呼一比丘曰:“來!比丘!汝以予之言,告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師喚具壽等。
’”比丘應諾世尊:“如是,師尊!”至阿濕貝、弗那婆修之處,至已,告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曰:“師喚具壽等。
”“如是,尊者!”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應諾此比丘,而詣世尊所。
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阿濕貝、弗那婆修兩比丘問曰:“比丘等!聞說衆多比丘訪問汝等,曾語:‘諸賢!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
除去夜食而受食時,汝等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諸賢!汝等亦應除去夜食而受食。
諸賢!諸賢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時,當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此為真實否?而比丘等!汝等對彼等比丘又如是言曰:‘諸賢!予等為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食也。
予等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而食時,亦覺知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安穩住也。
予等為何舍現實之[利益]、而追求需時之[未來功德]耶?予等願夕時、朝時及晝時非時而食。
’如是語為實否?”[諸比丘答曰:]“如是,師尊!” [世尊曰:]“諸比丘!汝等知予如是說法:‘凡任何個人感受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之諸不善法将轉減,諸善法将轉增。
’了解否?”[諸比丘答曰:]“實不[然],師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豈不知予之所說法:‘關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而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樂受而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又,于此,一類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而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又,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而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諸比丘曰]:“如是,師尊!” [世尊曰]:“諸比丘!善哉!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以慧而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領悟);如是不知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以慧而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之樂受!’又,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以慧而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如是不知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已了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樂受!’ 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苦受……乃至……感受如是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如是不知者,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為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已了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舍斷如是之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假若予對此:‘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不知、不見、不覺、不證、不盡;如是不知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此[事]對予為正當否?”[諸比丘曰:]“此實不[正當]也,師尊!”[世尊曰]:“諸比丘!因為予對此:‘關于此,由一類感受如是之不苦不樂受,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已了知、見、覺、證、盡,是故予說:‘汝等當具足住如是不苦不樂受’也。
諸比丘!予對一切比丘,實不說‘應作不放逸。
’諸比丘!予又對一切比丘,實不說‘不應作不放逸。
’諸比丘!凡諸比丘是阿羅漢,諸漏已盡者、梵行已立者、所應作已作者、舍離重擔者、逮得己利者、有結滅盡者、正智、解脫者;諸比丘!對如是諸比丘,予不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彼等已作不放逸[成就阿羅漢],彼等當(亦)不放逸也。
諸比丘!又,諸學者比丘,心未成就[目的],仍正在求住無上解脫安穩者。
比丘等!對如是諸比丘,予說:‘應以作不放逸[成就阿羅漢]。
’何以故?實此等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親近諸善友、制禦諸根、諸良家子為義,由在家出家為無家者,其無上究竟梵行,願于現世自證知、自作證具足住之。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以作不放逸’也。
諸比丘!于世間,正有七種人;何等為七[種]?俱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見到者、信解脫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也。
諸比丘!然,何人為俱分解脫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以身已體驗[解脫]而住之;而彼等為得以慧見,諸漏滅盡者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俱分解脫者。
諸比丘!予對此比丘說:‘不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彼已作不放逸也,彼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諸比丘!然,何人為慧解脫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八解脫]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諸漏滅盡者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予對此比丘,說:‘不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因彼已作不放逸矣,彼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諸比丘!然,何人為身證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以身已體驗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部份漏滅盡[而已]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身證者。
諸比丘!予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親近諸善友、制禦諸根、良家子為義,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者,其無上究竟梵行,願于現世具足住自證知、自作證之。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諸比丘!然,何人為見到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部份漏滅盡[而已]也,且從如來之教法,以慧已善了解、已善洞察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見到者。
諸比丘!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乃至願……具足住之也。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比丘等!然,何人為信解脫者?諸比丘!就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見,部份漏滅盡[而已]也,且[彼]于如來信已住立,根已生、已确立。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信解脫者。
諸比丘!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乃至願……具足住之。
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諸比丘!然,何人為随法行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雖]是以慧見,諸漏[尚]未滅盡,且從如來之教法,唯以[少]慧審谛容忍之。
亦有此等諸法,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随法行者。
比丘等!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也。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乃至願……具足住之,諸比丘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比丘等!然,何人為随信行者?諸比丘,對此而論,有一類人,彼等為寂靜解脫者,超越色而為無色者,彼等未以身體驗而住之,然彼等雖以慧見,諸漏未滅盡,又于如來唯淨信、唯敬愛,亦有此等諸法,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諸比丘!是人被稱為謂随信行者。
諸比丘!予亦對此比丘說:‘應作不放逸也。
’何以故?實此具壽受用正規之床座,親近諸善友,制禦諸根、良家子為義,由在家而出家為無家者,其無上究竟梵行,願于現世自證知、自作證具足住之。
予實正觀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說:‘應作不放逸也。
’ 諸比丘!予不說:‘唯以最初之[學習]即有完全智之成就。
’再者,諸比丘!由次第學,次第作、次第實踐,而有完全智之成就也。
然,諸比丘!如何次第學、次第作、次第實踐,而有完全智之成就耶?諸比丘,對此而論,生信者即往詣之;往詣者即恭敬之;恭敬者即對耳傾之;傾耳者即對法聽之;聽[聞法]者即對法憶持之;諸受持法者即對[法]義考察之;考察[法]義者,即對法審谛容忍之;于法正有審谛容忍時,志欲即生之;志欲生已即力行之。
力行已即考量之,考量已即精勤之,已正精勤者即以身自證最上谛、且以慧對其(最上谛)見通達之。
諸比丘!确實無彼信;諸比丘!又實無彼往詣;諸比丘!又實無彼恭敬;諸比丘!又實無彼傾耳;諸比丘!又實無彼聽法;諸比丘!又實無彼受持法;諸比丘!又實無彼考察[法]義;諸比丘!又實無彼審谛容忍法;諸比丘!又實無彼志欲:諸比丘!又實無彼力行;諸比丘!又實無彼考量;諸比丘!又實無彼精勤。
諸比丘!汝等陷于謬道;諸比丘!汝等陷于邪道,諸比丘!看此等愚癡人,相去此法、律如何之遠哉! 諸比丘!有四句記說,對其所略說,智者以智慧瞬息即能理解其意義。
諸比丘!為汝等予将說之,依予,汝等将了知之!”[彼等比丘問曰:]“師尊!予等是誰耶?法之了知者是誰耶?”世尊曰:“諸比丘!即使彼注重财物,相續财物之師,以财物為伍而住之,對彼亦謂此:‘如是予等可能有,是時予等可能對其作之;又,如是予等不可能有者,予等對其不作之!’如是不從事這類商賈交易。
諸比丘!何況是從一切财物離系而住之如來耶?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世尊為師,予為弟子;世尊知之,予不知之。
’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乃應興隆師之教說,具滋養者也。
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願于身唯留皮、腱、骨、血肉幹燥,仍以丈夫之剛毅、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猛,所應得者尚未得時,當無精進之止息。
’諸比丘!有信弟子,于師之教說已深解、已遂行者,應以二果中之一果為所豫期!或于現法為完全智,或于有餘依為不還位也”。
世尊說此已,彼等悅意之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