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比丘品

關燈
之舍離……乃至……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于移動也。

    又,其時于移動為如何?凡其時舍樂未滅者,其時有此于移動也。

    優陀夷!在此,比丘由舍樂及舍苦……乃至……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優陀夷!予實說其為于不移動也。

     優陀夷!在此,比丘由離諸欲……乃至……成就初禅而住之。

    優陀夷!予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由尋伺之止息……乃至……成就第二禅而住之,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由喜之舍離……乃至……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由舍樂……乃至……成就第四禅而住之,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滅有對想,由不作意種種想故,[作意:]‘虛空為無邊也。

    ’成就虛空無邊處而住之,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予說:‘汝等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作意:]‘識為無邊也。

    ’成就識無邊處而住之,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無邊處,[作意:]‘無有任何物也。

    ’成就無所有處而住之,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之,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予亦說:‘其為未完成也。

    ’予說:‘汝等應舍斷之!’予說:‘汝等應超越之!’雲何為彼之超越?優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之,此為彼之超越也。

    優陀夷!實如是予說:‘非想非非想處亦舍斷之。

    ’優陀夷!此不見或細或粗之結,予對其不說舍斷耶?”[優陀夷曰:]“實不如此,師尊!”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具壽優陀夷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七 車頭聚落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車頭聚落,阿摩羅樹園。

    爾時,舍利弗,目犍連為首五百比丘,為見世尊來至車頭聚落。

    彼等新來比丘與常住比丘互相問訊,設置床座,整備衣缽而高聲、大聲。

    于是,世尊喚具壽阿難曰:“阿難!此等如漁夫獲魚時,高聲、大聲者何人耶?”[阿難答曰:]“師尊!此等乃舍利弗,目犍連為首五百比丘,為見世尊來至車頭聚落,彼等新來比丘與常住比丘互相高聲、大聲問訊言談,設置床座,整備衣缽也。

    ”[世尊曰:]“若然,阿難!汝以予之言喚彼等比丘。

    ”(師喚具壽等)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如是,師尊!”詣彼等比丘處,詣已,對彼等比丘言:“師喚具壽等。

    ”彼等比丘應諾具壽阿難“如是,賢者!”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曰:“比丘等!汝等高聲、大聲,猶如漁夫獲魚時為何耶?”[諸比丘曰]:“師尊!舍利弗、目犍連為首等五百比丘,為見世尊來至車頭聚落。

    此等新來比丘與常住比丘因互相問訊,設置床座,整備衣缽而高聲、大聲也。

    ”[世尊曰:]“諸比丘!汝等走開!予打發汝等走開,汝等勿住于予之面前。

    ”彼等比丘應諾世尊:“如是,師尊!”由座而起,頂禮世尊,右繞,收拾卧坐具,執持衣缽而去。

     其時,車頭聚落之諸釋迦族人,以某要務集合于會議所。

    車頭聚落之諸釋迦族人,遙見彼等比丘行去,見已詣彼等比丘處;詣已,對彼等比丘如是言:“唉!汝等具壽去何處耶?”[諸比丘曰:]“諸賢!實由世尊打發比丘衆離去也。

    ”[彼等曰:]“若然,具壽等,請稍坐,我等實可能略微使世尊歡喜。

    ”彼等比丘應諾車頭聚落之諸釋迦族人曰:“如是,諸賢!”于是,車頭聚落之諸釋迦族人詣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車頭聚落之諸釋迦族人白世尊曰:“師尊!願世尊對比丘衆歡喜;師尊!願世尊喜迎比丘衆也。

    師尊!如世尊從前之攝受比丘衆,如是,如是,今願世尊攝受比丘衆也。

    師尊!此處有新入比丘,出家不久,最近入此法、律也,若彼等不能得見世尊時,易異心、易變心。

    師尊!譬如諸幼小種子不得水,易變性、易變壞;實如是,師尊!此處有新入之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不能得見世尊,易異心、易變心。

    師尊!譬如幼犢不見母,易異心、易變心。

    如是,師尊!在此有新入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彼等不能得見世尊,易異心、易變心。

    師尊!願世尊對比丘衆歡喜;願世尊喜迎比丘衆也。

    師尊!如世尊從前攝受比丘衆,如是,如是,今願世尊攝受比丘衆也!” 是時,娑婆主梵天知世尊心中所思,如力士将屈臂伸直或将屈伸直臂,如是,速由梵天界消失,出現于世尊前。

    于是,娑婆主梵天上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曰:“師尊!願世尊對比丘衆歡喜,世尊,願世尊喜迎比丘衆也。

    師尊!如世尊從前攝受比丘衆,如是,如是,今世尊攝受比丘衆也!師尊!在此有新入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彼等不能得見世尊,易異心、易變心。

    師尊!譬如幼小種子不得水,易變性、易變壞;實如是,師尊!此處有新入之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不能得見世尊,易異心、易變心。

    世尊!譬如幼犢不見母,易異心、易變心。

    如是,師尊!在此有新入之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不能得見世尊,易異心、易變心。

    師尊!願世尊對比丘衆歡喜。

    師尊!願世尊喜迎比丘衆也!如世尊從前攝受比丘衆,如是,如是,今願世尊攝受比丘衆也。

    ” 車頭聚落之諸釋迦族人及娑婆主梵天,以種子喻及幼[犢]喻使世尊歡喜,于是,具壽大目犍連呼諸比丘曰:“諸賢!起來!攝取衣缽!由車頭聚落之諸釋迦族人及娑婆主梵天以種子喻及幼[犢]喻,世尊已歡喜矣!”彼等比丘應答具壽大目犍連曰:“如是,具壽!”由座立起,執持衣缽,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如是言:“舍利弗!由予打發比丘衆離去時,汝有何思耶?”[舍利弗曰:]“師尊!世尊打發比丘衆離去時,依我實如是[思念]:‘今世尊是無為者、是實踐者,而将住現法樂住;今我等亦當為無為者,實踐者而住現法樂住。

    ’”[世尊曰:]“舍利弗!汝且待,舍利弗!暫待!舍利弗,汝勿再生起如是心。

    ”于是世尊呼具壽大目犍連曰:“目犍連!由予于打發比丘衆離去時,汝有何思耶?”[目犍連曰:]“師尊!世尊打發比丘衆離去時,依我實有如是[思念]:‘今世尊是無為者,是實踐者而住現法樂住,今我及具壽舍利弗當看護比丘衆也。

    ’”[世尊曰:]“善哉!善哉!目犍連!實予,或舍利弗、目犍連[二人]應看護比丘衆也。

    ” 于是,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正下水中者宜豫期此等四種怖。

    何為四?波浪之怖,蛟龍之怖,漩渦之怖,鳄魚之怖也。

    諸比丘!正下水中者宜豫期此等四種怖。

    實如是,諸比丘!在此有一類人于此法、律,由在家于已出家為非家者時,宜豫期此等四種怖。

    雲何為四?波浪之怖、蛟龍之怖、漩渦之怖、鳄魚之怖也。

     諸比丘!何為波浪之怖?諸比丘!關于此,有一類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念]:‘予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者,為苦所陷,為苦所征服。

    然,我知作此全苦蘊之邊。

    ’對彼如是出家者,同梵行者教誡、教示彼[一人]曰:‘如是汝宜進、如是汝宜退,如是汝宜前瞻,如是汝宜後顧,如是汝宜屈,如是汝宜伸,如是汝應執持衣缽。

    ’彼之[念]如是:‘我等前同為在家者時,對彼等教誡教示之。

    今此等[同行者]如我等之子者、孫者,然,此等應教誡教示我等。

    ’[因此]彼舍學習而還俗。

    諸比丘!此謂波浪之怖畏者,為舍學習而還俗者也。

    ‘波浪之怖’諸比丘!其實此乃忿惱之增上語也。

     諸比丘!何為蛟龍之怖?諸比丘!關于此,有一類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念]:‘予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者,為苦所陷,為苦所征服。

    然,我知作此全苦蘊之邊。

    ’對彼如是出家者,同梵行者教誡、教示此[一人]曰:‘汝應嚼此、不應嚼此,汝應啖此、不應啖此,汝應嘗此、不應嘗此,汝應飲此、不應飲此;汝應按規定嚼之,不按規定不應嚼之,汝應按規定啖之,不按規定不應啖之,汝應按規定嘗之,不按規定不應嘗之,汝應按規定飲之,不按規定不應飲之;汝應正時嚼之,非時不應嚼之,汝應正時啖之,非時不應啖之,汝應正時嘗之,非時不應嘗之,汝應正時飲之,非時不應飲之。

    ’彼之[念]如是:‘我等前為在家者時,凡嚼所欲,不嚼所不欲,凡啖所欲,不啖所不欲,凡嘗所欲,不嘗所不欲,凡飲所欲,不飲所不欲;按規定嚼之,亦不按規定嚼之,按規定啖之,亦不按規定啖之,按規定嘗之,亦不按規定嘗之,按規定飲之,亦不按規定飲之;于正時嚼之,亦于非時嚼之,于正時啖之,亦于非時啖之,于正時嘗之,亦于非時嘗之,于正時飲之,亦于非時飲之。

    凡對我等有信心之居士,于日中非時施予優美之嚼食啖食,其時彼等作口闩也。

    ’[因此]彼舍學習而還俗。

    諸比丘!此謂蛟龍之畏者,舍學習而還俗者也。

    諸比丘!‘蛟龍之怖’,其實此乃飽食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為漩渦之怖?諸比丘!于此有一類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念]‘予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者,為苦所陷、為苦所征服。

    然,彼知作此全苦蘊之邊。

    ’對彼如是出家者,午前适時着衣,執持衣缽,以不守護身,以不守護口,以念不現前,不以守護諸根而入村裡,或聚落行乞。

    彼于其處見五種欲分具備,具足而娛樂之居士或居士子。

    彼之[念]如是:‘予等過去為在家者時,為五種欲分具備者、具足而娛樂之;家有财物,而得享受财物,且得作功德也。

    ’[因此]彼舍學習而還俗。

    諸比丘!此謂漩渦怖之畏者,為舍學習而還俗者也。

    諸比丘!‘漩渦之怖’其實此乃謂五種欲分之增上語也。

     諸比丘!雲何為鳄魚之怖?諸比丘!于此,有一類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念:]‘予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者,為苦所陷,為苦所征服。

    然,彼知作此全苦蘊之邊。

    ’對彼如是出家者,午前适時着衣,執持衣缽,以不守護身,以不守護口,以念不現前,以不守護諸根而入村裡、或聚落行乞。

    彼于其處見服裝不整或袒露[身肌]婦女。

    彼見服裝不整或袒露[身肌]婦女,而欲情破壞其心,彼依欲情破壞其心,[因此]舍學習而還俗。

    諸比丘!是謂鳄魚之怖畏者舍學習而還俗也。

    諸比丘!‘鳄魚之怖。

    ’其實此乃婦女之增上語也。

     諸比丘!此等四種怖,于此,有一類人于此法、律,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時,所應豫期者也。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八 那羅伽波甯村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拘薩羅國那羅伽波甯村之巴羅沙(蔟葉樹)林。

    爾時,衆多知名之良家子對世尊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即具壽阿那律陀,具壽難提,具壽金毗羅,具壽婆咎,具壽軍頭波漠,具壽離婆,具壽離婆多,具壽阿難及其他知名之良家子等。

    其時,世尊為此比丘衆圍繞坐于露地。

    于是,世尊關于彼等良家子[事]問諸比丘曰:“諸比丘!凡彼等良家子對予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

    諸比丘!彼等比丘是否歡喜梵行耶?”如是言已,彼等比丘默然。

    再度……乃至……三度,世尊關于彼等良家子[事],問諸比丘曰:“諸比丘!凡彼等良家子,對予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諸比丘!彼等比丘是否歡喜梵行耶?”三度,彼等比丘默然。

     爾時,世尊之[念]為此。

    “讓予[直接]問彼等良家子!”于是,世尊問具壽阿那律陀曰:“阿那律陀!汝等是否歡喜梵行耶?”[阿那律陀曰:]“實也!師尊!我等歡喜梵行。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等]!阿那律陀!凡汝等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汝等能歡喜梵行,此[事]以汝等良家子,誠乃适當也。

    阿那律陀!凡汝等以具足吉祥、年青、以其最[美好]年代,此[發]幼黑,能享受諸欲者,阿那律陀!汝等以具足吉祥、年青,以其最[美好]年代,此[發]幼黑者,由在家出家為非家者。

    阿那律陀!汝等非為王所令,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非為盜所引,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非為負債訴訟……非為怖畏訴訟……非為活命,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

    然而[念]:‘予實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者,為苦所陷、為苦所征服。

    然知作此全苦蘊之邊。

    ’阿那律陀!實汝等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非家者耶?”[阿那律陀等曰:]“如是,師尊!”[世尊曰:]“阿那律陀!依如是出家之良家子,應如何作耶?阿那律陀!由離諸欲,由離諸不善法[所生]喜樂,不證得之,或由其[不證得]其他更善者,貪欲遍取彼心而存續之,瞋恚亦遍取彼心而存續之,惛沉睡眠亦……掉舉追悔亦……疑惑亦……嫌惡亦……倦怠亦遍取彼心而存續之;阿那律陀等![彼]由離諸欲,由離諸不善法[所生]喜樂不證得之,或……由其[不證得]其他更善者也。

    阿那律陀!由離諸欲,由離諸不善法[所生]喜樂證得之其他,亦由其[證得]更善者,貪欲不遍取彼心而存續之,瞋恚亦不遍取彼心而存續之,惛沉睡眠亦……掉舉追悔亦……疑惑亦……嫌惡亦……倦怠亦不遍取彼心而存續之。

    阿那律陀![彼]由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所生]喜樂證得之,及證得其他更善者也。

     阿那律陀!汝等于予有是思:‘凡諸漏、雜染、再生、不幸、苦報,未來之生、老、死,彼等為如來未舍斷;是故,如來考量後而從事某者,或者考量後而忍受某者、考量後而迴避某者、考量後而遣除某者也。

    ’”[阿那律陀曰:]“師尊!我等對于世尊實無如此[思]:‘凡有漏、雜染、再生、不幸、苦報、未來之生、老、死,彼等為如來未舍斷;是故,如來考量後而從事某者,考量後而忍受某者,考量後而迴避某者,考量後而遣除某者也。

    ’師尊!我等于世尊有如此[思]:‘凡有漏、雜染、再生、不幸、苦報、未來之生、老、死,彼等為如來所舍斷;是故,如來考量後而從事某者,考量後而忍受某者,考量後而迴避某者,考量後而遣除某者也。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凡諸漏、雜染、再生、不幸、苦報、未來之生、老、死,為如來舍斷,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阿那律陀!恰如斷多羅樹頭、不能再增長。

    如是,阿那律陀!凡諸漏、雜染……為如來[舍斷]……乃至……未來為不生法;是故,如來考量後而從事某者,考量後而忍受某者,考量後而迴避某者,考量後而遣除某者也。

     阿那律陀!對此:‘于弟子命終、死去、再生時,如來正觀何義趣而記别:“彼已往生某處,彼已往生某處?”’作何思耶?”[阿那律陀曰:]“師尊!對諸法,我等以世尊為根源,以世尊為導師,以世尊為歸依處。

    師尊!善哉!世尊開示此說之義,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必當受持之。

    ”[世尊曰:]“阿那律陀!如來于弟子命終、死去、再生時以記别:‘彼已往生某處,彼已往生某處。

    ’非為欺人,非向人吹噓,非為利得、尊重、名譽、功德,亦非為‘如是人人令知予[之偉神力]之意義’。

    阿那律陀!又,實為使良家子有信、大信受、大歡喜者,彼等聞此而如為是心之集中。

    阿那律陀!其為彼等永住饒益幸福也。

     阿那律陀!在此,比丘聞:‘如是名之比丘命終,彼由世尊記别:“住究竟智。

    ”’聽此而心專注之。

    又,彼具壽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具壽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具壽為如是[持]法者也。

    ’又,‘彼具壽為如是智慧者也。

    ’又,‘彼具壽為如是[樂]住者也。

    ’又,‘彼具壽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具壽]之信,戒、聞、施、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比丘之安穩住。

    又阿那律陀!于此,比丘聞:‘如是名之比丘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五下分結之滅盡,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者、從彼界不還者。

    ”’又,彼具壽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具壽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具壽為如是[持]法者也。

    ’……乃至‘……為如是智慧者也’‘……如是[樂]住者也’……‘彼具壽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具壽]之信……乃至……慧而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比丘之安穩住也。

    又,阿那律陀!在此,比丘聞:‘如是名之比丘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貪瞋癡薄,為一來者也,隻一度來此[欲]界為苦之最終。

    ”’又,彼具壽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具壽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具壽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具壽’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比丘之安穩住也。

    又,阿那律陀!于此,比丘聞:‘如是名之比丘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為預流者、不堕惡趣者、決定趣正覺者。

    ”’又,彼具壽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具壽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具壽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具壽]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比丘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比丘尼聞:‘如是名之比丘尼命終,彼由世尊記别:“住究竟智。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如是[持]法者也’……乃至‘如是智慧者也’……‘如是[樂]住者也’……‘彼姊妹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為彼比丘尼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比丘尼聞:‘如是名之比丘尼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五下分結之滅盡,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者、從彼界不還者。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比丘尼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比丘尼聞:‘如是名之比丘尼命終,彼由世尊記别:“三結之滅盡,貪瞋癡薄,為一來者,隻一度來此[欲]界為苦之最終。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比丘尼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比丘尼聞:‘如是名之比丘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為預流者,不堕惡趣者,決定趣正覺者。

    ”’彼姊妹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姊妹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姊妹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比丘尼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優婆塞聞:‘如是名之優婆塞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五下分結滅盡,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者、從彼界不還者。

    ”’又,彼具壽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具壽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如是[持]法者也’……乃至……‘有如是智慧者也。

    ’……‘如是[樂]住者也。

    ’……‘彼具壽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具壽]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塞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優婆塞聞:‘如是名之優婆塞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之滅盡,貪瞋癡薄,為一來者,隻一來[欲]界為苦之最終。

    ”’彼具壽可能為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具壽為如是[持]戒者也。

    ’又,‘彼具壽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具壽]之信……乃至……慧而心專注之。

    阿那律陀!如是實為優婆塞之安穩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優婆塞又聞:‘如是名之優婆塞命終,彼由世尊記别:“由三結滅盡,為預流者、不堕惡趣者、決定趣正覺者。

    ”’彼具壽可能是自見者,或有傳聞:‘彼具壽為如是[持]戒者也。

    ’……‘彼具壽為如是解脫者也。

    ’其如是憶念彼[具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