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居士品
關燈
小
中
大
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離一切虛空無邊處,[而隻作意:]‘識無邊也’;成就識無邊處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空無邊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離一切識無邊處,[而隻作意:]‘無任何(分别識)也。
’成就無所有處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識無邊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無所有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如是言:‘(此非想非非想處之樂)為諸有情感受此最上之樂、喜也。
’此乃予所不許。
何以故?阿難!猶有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也。
阿難!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之。
阿難!此謂更妙又更殊勝于此(非想非非想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外道出家行者如是言:‘沙門瞿昙:“對其想受滅是施設于樂。
”其為何耶?其如何耶?’阿難!對如是說之外道出家行者,應答:‘友!世尊對樂,實不隻關于受而施設于樂;然,友!無論于何時、何處得樂,即于該時該處,如來各施各設于樂也。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具壽阿難大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 無戲論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遊行于拘薩羅國,與大比丘衆俱行,至名謂薩羅之拘薩羅人婆羅門村。
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衆如是聞:“實釋迦族子,由釋迦族人出家之沙門瞿昙,遊行于拘薩羅國中,與大比丘衆俱行至薩羅村。
彼尊者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揚之大名聲;即:‘如是,彼世尊為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彼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之人人,自知自證已而教導之。
彼說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之法,顯示完全具足圓滿清淨之梵行。
見如是之阿羅漢為甚幸也”。
于是,薩羅村之婆羅門衆詣世尊處。
詣已,或者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或者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或者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或者于世尊面前自報姓名而坐于一面,或者默然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薩羅村婆羅門居士衆曰:“居士等!然汝等可有任何适意之師,對彼,汝等已獲得理性之信耶?”[彼等曰:]“尊者!我等無任何适意之師,對彼,我等已獲得理性之信也。
”[世尊曰:]“居士等!汝等不得适意之師,宜遂行受持此無戲論法。
汝居士等!若完成正持無戲論法者,彼當長夜安穩與幸福。
居士等!其無戲論法為何耶?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布施、無供犧牲、無供養,無諸善惡業、無果報,無此世界、他世界,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于世間無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自己依通智自作證而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居士等!彼等對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正為反對之說,彼等言:‘有布施,有供犧牲,有供養,有善惡業、果報,有此世界,有他世界、有父、有母,有化生有情;于世間有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自己依通智自作證而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居士等!……對此汝作何思耶?非此等沙門、婆羅門為相互反對之說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在彼處,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布施、無供犧牲、無供養、無善惡業、無果報,無此世界、無他世界,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無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間,自己依通智自作證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為彼等期待此:[彼等]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迴避已,遂行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何以故?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見:‘無有他世界。
’彼有此邪見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思惟:‘無有他世界。
’彼有此邪思惟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語:‘無有他世界。
’彼有此邪語也。
他世界實有時,謂:‘無有他世界。
’此為對彼等知他世界之諸阿羅漢作敵對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使他知:‘無有他世界。
’彼其非正法之說示也。
由其非正法之說示而自贊、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善戒性,今有現起惡戒;又,此邪見、邪思惟、邪語、及對諸聖者之敵對、使[他]知非正法,自贊、毀他,如是此等無數惡不善法,乃緣邪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無他世界,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将自作安穩;若實有他世界,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當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不管實無有他世界,[亦不管]諸沙門、婆羅門師尊彼等之所言為真實,然實此個人于現法,當為諸智者诃責謂:‘是惡戒人,邪見虛無論者也。
’若實有他世界,則對此個人之不幸,有兩處: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诃責,又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惡成就、[惡]受持遍滿已,唯充滿一邊而住,舍善處。
居士等!于此,沙門、婆羅門等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布施、有供犧牲、有供養、有善惡業、有果報,有此世界、有他世界、有母、有父、有化生有情;有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間,自己依通智自作證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為彼等期待此:[彼等]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回避已;遂行受持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何以故?實彼等沙門、婆羅門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見]諸善法于離欲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之見:‘有他世界。
’彼有此正見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思惟:‘有他世界。
’彼有此正思惟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語:‘有他世界。
’彼有此正語也。
他世界實有時,謂:‘有他世界。
’此為對彼等知他世界之諸阿羅漢不作敵對者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向他說:‘有他世界。
’彼有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正法之說示,而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惡戒,今現起有善戒;又,此正見、正思惟、正語,及對諸聖者不敵對,使[他]知正法,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此等無數之善法,及緣正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有他世界,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實無他世界,諸沙門、婆羅門師尊彼等之所言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當為諸智者稱贊謂:‘是持戒之人,正見之說有論者也。
’若實有他世界,則對此個人之幸福,有兩處: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稱贊;又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滿已,充滿兩邊而住之,舍不善處。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等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論如何傷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戰栗者、令戰栗者、令殺生者、令不與取者、穿入家者、掠奪者、盜竊者、立路旁(搶劫)者、通奸者、妄語者,[如是]作者,無罪惡被作也;又,以利劍輪将此大地之生類,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緣,無有罪惡、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殺之、截之、令截、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緣,無有罪惡、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使令祭祀之,由其因緣,無功德,無功德之果報;依布施、依調禦、依自制、依實語,亦無功德、無功德之果報。
’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彼等如是言:‘[無論如何傷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戰栗者、令戰栗者、令殺生者、令不與取者、穿入家者、掠奪者、盜竊者、立路傍(搶劫)者、通奸者、妄語者,[如是]作者,有罪惡被作也;又,以利劍輪将此大地之生類,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緣,有罪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殺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緣,有罪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之,由其因緣,有功德、有功德之果報;依布施、依調禦、依自制、依實語,而有功德、有功德之果報。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實此等沙門、婆羅門互相[所為]之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而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論任何傷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乃至……無有功德之果報。
’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回避已;遂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何以故?實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見:‘無所作業。
’彼有此邪見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有此思惟:‘無所作業。
’彼有此邪思惟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語:‘無所作業。
’彼有此邪語也。
實有所作業時,謂:‘無所作業。
’其為對彼等有作業論之諸阿羅漢作敵對者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向他說:‘無所作業。
’此,乃彼有此使知非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非正法之說示而自贊、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善戒,今有現起惡戒;此邪見、邪思惟、邪語、及對諸聖者敵對、使[他]知非正法,自贊、毀他,如是此等無數惡不善法,是緣邪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無所作業,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将自作安穩;若實有所作業,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不管實無所作業,[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當為諸智者诃責謂:‘是惡戒人,邪見無作業論者。
’若有所作業者,則對此個人之不幸,有兩處:即于現法,為諸智者予以诃責;又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如是,彼于此無戲論法是惡成就、[惡]受持遍滿已,唯一邊而住之,舍善處。
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論任何傷害他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乃至……有功德之果報。
’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惡法——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回避已;将遂行受持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何以故?實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見:‘有所作業。
’彼有此正見也。
有所作業時,彼有此思惟:‘有所作業。
’彼有此正思惟也。
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語‘有所作業。
’彼有此正語也。
有所作業時,謂之:‘有所作業。
’此為對彼等有所作業論之諸阿羅漢不作敵對者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向他說:‘有所作業。
’此,乃彼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正法之說示而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惡戒,今有現起善戒。
此正見、正思惟、正語、及對諸聖者非敵對,使[他]知正法,不自贊、不毀他,如是此等無數之善法,乃緣正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有所作業,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實無所作業,[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當為諸智者稱贊謂:‘是持戒之人,正見之有作業論者也。
’若實有所作業者,則對此個人之幸福,有兩處也,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稱贊;又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滿已,充滿兩邊而住之,舍不善處。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情雜染為無因無緣;由無因無緣而諸有情被雜染之。
有情之清淨為無因無緣由無因無緣而諸有情被清淨之。
無力、無精進、無人之勢力、無人之勇猛。
一切有情、一切生類、一切有類、一切有命者,是無自在、無力、無精進,而由[宿世]命運、[階級]結合、[本然之]自性而轉變,如是于六種階級感受樂苦。
’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彼等如是說:‘諸有情之雜染為有因有緣;由有因有緣而諸有情被雜染之。
諸有情之清淨為有因有緣,由有因有緣而諸有情被清淨之。
有力、有精進、有人之勢力、有人之勇猛。
非一切有情、一切生類、一切有類、一切之有命者非無自在、無力、無精進,而由[宿世之]命運、[階級之]結合、[本然之]自性而轉變,如是于六種階級感受樂苦。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門、婆羅門互相為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情之雜染為無因無緣……乃至……受樂苦。
’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回避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遂行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何以故?彼等沙門、婆羅門實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及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見:‘無有因。
’彼有此邪見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思惟:‘無有因。
’彼有此邪思惟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語:‘無有因。
’彼有此邪語也。
實有因時,謂之:‘無有因。
’此為對彼等有因論之諸阿羅漢作敵對者也。
實有因時,彼向他說:‘無有因。
’此,乃彼非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非正法之說示而自贊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善戒、今有現起惡戒。
此邪見、邪思惟、邪語、及對諸聖者敵對,使[他]知非正法,自贊、毀他,如是此等無數之惡不善法,乃緣邪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無有因,如此,則此個人身壞,當自作安穩。
若實有因者,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生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不管實無有因,[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為諸智者诃責謂:‘是惡戒之人,邪見之無因論者。
’若實有因,則此個人之不幸,有兩處,即于現法為諸智者予以诃責;又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惡成就、[惡]受持遍滿已,于一邊而住之,舍善處。
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情之雜染為有因有緣……乃至……非一切有情……乃至……于六種階級受樂苦也。
’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回避已,遂行受持此等三善法——即此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何以故?彼等沙門、婆羅門實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及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見:‘有因。
’彼有此正見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思惟:‘有因。
’彼有此正思惟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語:‘有因。
’彼有此正語也。
實有因時,謂之:‘有因。
’此為彼等對有因論之諸阿羅漢不作敵對者也。
實有因時,彼使他知:‘有因。
’有此使[他]知正法也。
又,由彼使[他]知正法而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惡戒、今有現起善戒。
此正見、正思惟、正語、及對諸聖者非敵對,使[他]知正法,不自贊、不毀他,如是此等無數之善法,乃緣正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有因,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實無有因,[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為諸智者稱贊謂:‘是持戒之人,正見之有因論者。
’若實有因,對此個人之幸福,有兩處——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稱贊,又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滿已,充滿兩邊而住之,舍不善處。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門、婆羅門為互相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其為予所不見。
又,[其他]沙門、婆羅門師尊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此為予所不知。
而予實為不知者、不見者,予可一向決斷言:‘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予對此斷言為不适當。
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此:‘凡彼等有色之天,為意所成也;予定當往生彼處。
’[有是]理也。
然而,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如是說、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凡此彼等無色之天,為想所成也,予定往生彼處。
’因色而起诤論,執刀杖,現出鬥争、異執、論争、抗争、離間語、妄語、此一切[行相]實于無色[界]不有是理也。
彼如是思擇而成為對諸色厭惡離欲、滅盡之行者。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彼等如是言:‘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門、婆羅門互相為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其為予所不見。
又[其他]沙門、婆羅門師尊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其為予所不知。
而予實為不知者、不見者,卻一向決斷說:‘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則]予對此之斷言為不适當。
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此論:‘凡彼等無色之天,為想所成也;予定當往生彼處。
’有是理也。
又,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此謂:‘予以現法當般涅槃。
’有是理也。
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彼等之此見,為貪欲現于前、結縛現于前、愛樂現于前、執着現于前、取着現于前。
又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彼等之此見,為無貪欲現于前、無結縛現于前、無愛樂現于前、無執着現于前無取着現于前。
彼如是思擇而成為對色厭惡、離欲、滅盡之行者。
居士等!知于現世有此等四種人,雲何為四?居士等!在此,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類人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類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
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者,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居士等!然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者耶?居士等!在此,有一類裸形者、脫糞行者舐手者——(如中部經典第五十一經幹達建羅迦經中之廣說)——行如是種種身體之苦行、難行。
居士等!此謂之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者。
又,居士等!雲何是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
居士等!在此,有一類人為屠羊者、屠豬狗者……乃至……或作其他之殘酷業者。
居士等!此謂之專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
又,居士等!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居士等!在此,有一類王者或王族之灌頂者……乃至……對彼等以杖脅之、以恐怖而吓之、使之流涕悲哭而作(諸犧牲祭之)準備。
居士等!此謂之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也。
又,居士等!雲何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即彼不使自苦亦不使他苦,而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居士等!在此,如來出世為應供、等正覺者……乃至……世尊。
彼舍此等五蓋——諸心穢、慧羸、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初禅……乃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向于宿住随念智。
彼憶念種種宿住,即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憶念行相、境遇種種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向于有情生死智。
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生死,貴賤、美醜、幸與不幸……乃至……知諸有情各随其業而受報。
彼知是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向于漏盡智。
彼如實知:‘此是苦也’……乃至……‘此是漏滅之道也。
’彼由如是知、如是見,由欲漏而心解脫,由有漏而心解脫,由無明漏而心解脫;于解脫,有‘已解脫’之智。
彼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更受此[輪回]之狀态。
’居士等!此謂不使自己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
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 如是言已,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等如此白世尊曰:“偉哉!師尊瞿昙!偉哉!師尊瞿昙!世尊恰如能扶起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導之以道,于闇中能持來明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
如是師尊瞿昙以種種方便開示法。
在此!予等歸依師尊瞿昙、[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願師尊瞿昙認予等,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空無邊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離一切識無邊處,[而隻作意:]‘無任何(分别識)也。
’成就無所有處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識無邊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無所有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如是言:‘(此非想非非想處之樂)為諸有情感受此最上之樂、喜也。
’此乃予所不許。
何以故?阿難!猶有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也。
阿難!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之。
阿難!此謂更妙又更殊勝于此(非想非非想處)樂之他樂也。
阿難!外道出家行者如是言:‘沙門瞿昙:“對其想受滅是施設于樂。
”其為何耶?其如何耶?’阿難!對如是說之外道出家行者,應答:‘友!世尊對樂,實不隻關于受而施設于樂;然,友!無論于何時、何處得樂,即于該時該處,如來各施各設于樂也。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具壽阿難大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 無戲論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遊行于拘薩羅國,與大比丘衆俱行,至名謂薩羅之拘薩羅人婆羅門村。
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衆如是聞:“實釋迦族子,由釋迦族人出家之沙門瞿昙,遊行于拘薩羅國中,與大比丘衆俱行至薩羅村。
彼尊者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揚之大名聲;即:‘如是,彼世尊為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彼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之人人,自知自證已而教導之。
彼說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之法,顯示完全具足圓滿清淨之梵行。
見如是之阿羅漢為甚幸也”。
于是,薩羅村之婆羅門衆詣世尊處。
詣已,或者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或者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或者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或者于世尊面前自報姓名而坐于一面,或者默然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薩羅村婆羅門居士衆曰:“居士等!然汝等可有任何适意之師,對彼,汝等已獲得理性之信耶?”[彼等曰:]“尊者!我等無任何适意之師,對彼,我等已獲得理性之信也。
”[世尊曰:]“居士等!汝等不得适意之師,宜遂行受持此無戲論法。
汝居士等!若完成正持無戲論法者,彼當長夜安穩與幸福。
居士等!其無戲論法為何耶?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布施、無供犧牲、無供養,無諸善惡業、無果報,無此世界、他世界,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于世間無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自己依通智自作證而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居士等!彼等對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正為反對之說,彼等言:‘有布施,有供犧牲,有供養,有善惡業、果報,有此世界,有他世界、有父、有母,有化生有情;于世間有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自己依通智自作證而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居士等!……對此汝作何思耶?非此等沙門、婆羅門為相互反對之說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在彼處,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布施、無供犧牲、無供養、無善惡業、無果報,無此世界、無他世界,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無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間,自己依通智自作證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為彼等期待此:[彼等]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迴避已,遂行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何以故?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見:‘無有他世界。
’彼有此邪見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思惟:‘無有他世界。
’彼有此邪思惟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語:‘無有他世界。
’彼有此邪語也。
他世界實有時,謂:‘無有他世界。
’此為對彼等知他世界之諸阿羅漢作敵對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使他知:‘無有他世界。
’彼其非正法之說示也。
由其非正法之說示而自贊、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善戒性,今有現起惡戒;又,此邪見、邪思惟、邪語、及對諸聖者之敵對、使[他]知非正法,自贊、毀他,如是此等無數惡不善法,乃緣邪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無他世界,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将自作安穩;若實有他世界,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當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不管實無有他世界,[亦不管]諸沙門、婆羅門師尊彼等之所言為真實,然實此個人于現法,當為諸智者诃責謂:‘是惡戒人,邪見虛無論者也。
’若實有他世界,則對此個人之不幸,有兩處: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诃責,又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惡成就、[惡]受持遍滿已,唯充滿一邊而住,舍善處。
居士等!于此,沙門、婆羅門等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布施、有供犧牲、有供養、有善惡業、有果報,有此世界、有他世界、有母、有父、有化生有情;有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間,自己依通智自作證教化此世界、他世界。
’為彼等期待此:[彼等]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回避已;遂行受持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何以故?實彼等沙門、婆羅門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見]諸善法于離欲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之見:‘有他世界。
’彼有此正見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思惟:‘有他世界。
’彼有此正思惟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有此語:‘有他世界。
’彼有此正語也。
他世界實有時,謂:‘有他世界。
’此為對彼等知他世界之諸阿羅漢不作敵對者也。
他世界實有時,彼向他說:‘有他世界。
’彼有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正法之說示,而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惡戒,今現起有善戒;又,此正見、正思惟、正語,及對諸聖者不敵對,使[他]知正法,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此等無數之善法,及緣正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有他世界,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實無他世界,諸沙門、婆羅門師尊彼等之所言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當為諸智者稱贊謂:‘是持戒之人,正見之說有論者也。
’若實有他世界,則對此個人之幸福,有兩處: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稱贊;又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滿已,充滿兩邊而住之,舍不善處。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等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論如何傷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戰栗者、令戰栗者、令殺生者、令不與取者、穿入家者、掠奪者、盜竊者、立路旁(搶劫)者、通奸者、妄語者,[如是]作者,無罪惡被作也;又,以利劍輪将此大地之生類,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緣,無有罪惡、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殺之、截之、令截、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緣,無有罪惡、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使令祭祀之,由其因緣,無功德,無功德之果報;依布施、依調禦、依自制、依實語,亦無功德、無功德之果報。
’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彼等如是言:‘[無論如何傷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折磨者、戰栗者、令戰栗者、令殺生者、令不與取者、穿入家者、掠奪者、盜竊者、立路傍(搶劫)者、通奸者、妄語者,[如是]作者,有罪惡被作也;又,以利劍輪将此大地之生類,作成一肉聚、一肉山,由其因緣,有罪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殺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緣,有罪惡、有罪惡之果報;又,行于恒河之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之,由其因緣,有功德、有功德之果報;依布施、依調禦、依自制、依實語,而有功德、有功德之果報。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實此等沙門、婆羅門互相[所為]之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而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論任何傷害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乃至……無有功德之果報。
’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回避已;遂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何以故?實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見:‘無所作業。
’彼有此邪見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有此思惟:‘無所作業。
’彼有此邪思惟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語:‘無所作業。
’彼有此邪語也。
實有所作業時,謂:‘無所作業。
’其為對彼等有作業論之諸阿羅漢作敵對者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向他說:‘無所作業。
’此,乃彼有此使知非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非正法之說示而自贊、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善戒,今有現起惡戒;此邪見、邪思惟、邪語、及對諸聖者敵對、使[他]知非正法,自贊、毀他,如是此等無數惡不善法,是緣邪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無所作業,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将自作安穩;若實有所作業,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不管實無所作業,[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當為諸智者诃責謂:‘是惡戒人,邪見無作業論者。
’若有所作業者,則對此個人之不幸,有兩處:即于現法,為諸智者予以诃責;又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如是,彼于此無戲論法是惡成就、[惡]受持遍滿已,唯一邊而住之,舍善處。
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論任何傷害他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乃至……有功德之果報。
’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惡法——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回避已;将遂行受持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何以故?實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與穢污,[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見:‘有所作業。
’彼有此正見也。
有所作業時,彼有此思惟:‘有所作業。
’彼有此正思惟也。
有所作業時,彼有此語‘有所作業。
’彼有此正語也。
有所作業時,謂之:‘有所作業。
’此為對彼等有所作業論之諸阿羅漢不作敵對者也。
實有所作業時,彼向他說:‘有所作業。
’此,乃彼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正法之說示而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惡戒,今有現起善戒。
此正見、正思惟、正語、及對諸聖者非敵對,使[他]知正法,不自贊、不毀他,如是此等無數之善法,乃緣正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有所作業,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實無所作業,[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當為諸智者稱贊謂:‘是持戒之人,正見之有作業論者也。
’若實有所作業者,則對此個人之幸福,有兩處也,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稱贊;又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滿已,充滿兩邊而住之,舍不善處。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情雜染為無因無緣;由無因無緣而諸有情被雜染之。
有情之清淨為無因無緣由無因無緣而諸有情被清淨之。
無力、無精進、無人之勢力、無人之勇猛。
一切有情、一切生類、一切有類、一切有命者,是無自在、無力、無精進,而由[宿世]命運、[階級]結合、[本然之]自性而轉變,如是于六種階級感受樂苦。
’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彼等如是說:‘諸有情之雜染為有因有緣;由有因有緣而諸有情被雜染之。
諸有情之清淨為有因有緣,由有因有緣而諸有情被清淨之。
有力、有精進、有人之勢力、有人之勇猛。
非一切有情、一切生類、一切有類、一切之有命者非無自在、無力、無精進,而由[宿世之]命運、[階級之]結合、[本然之]自性而轉變,如是于六種階級感受樂苦。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門、婆羅門互相為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情之雜染為無因無緣……乃至……受樂苦。
’為彼等可期待此:[彼等]回避此等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遂行受持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何以故?彼等沙門、婆羅門實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及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故]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見:‘無有因。
’彼有此邪見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思惟:‘無有因。
’彼有此邪思惟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語:‘無有因。
’彼有此邪語也。
實有因時,謂之:‘無有因。
’此為對彼等有因論之諸阿羅漢作敵對者也。
實有因時,彼向他說:‘無有因。
’此,乃彼非正法之說示也。
又,由彼非正法之說示而自贊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善戒、今有現起惡戒。
此邪見、邪思惟、邪語、及對諸聖者敵對,使[他]知非正法,自贊、毀他,如是此等無數之惡不善法,乃緣邪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無有因,如此,則此個人身壞,當自作安穩。
若實有因者,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生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不管實無有因,[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為諸智者诃責謂:‘是惡戒之人,邪見之無因論者。
’若實有因,則此個人之不幸,有兩處,即于現法為諸智者予以诃責;又身壞命終後.當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惡成就、[惡]受持遍滿已,于一邊而住之,舍善處。
居士等!于是,彼等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情之雜染為有因有緣……乃至……非一切有情……乃至……于六種階級受樂苦也。
’彼等可期待此:[彼等]此等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回避已,遂行受持此等三善法——即此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何以故?彼等沙門、婆羅門實不見諸不善法之災患、罪惡及穢污,[不見]諸善法于離欲之功德與清淨伴黨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見:‘有因。
’彼有此正見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思惟:‘有因。
’彼有此正思惟也。
實有因時,彼有此語:‘有因。
’彼有此正語也。
實有因時,謂之:‘有因。
’此為彼等對有因論之諸阿羅漢不作敵對者也。
實有因時,彼使他知:‘有因。
’有此使[他]知正法也。
又,由彼使[他]知正法而不自贊、不毀他。
如是,彼前有廢棄惡戒、今有現起善戒。
此正見、正思惟、正語、及對諸聖者非敵對,使[他]知正法,不自贊、不毀他,如是此等無數之善法,乃緣正見而成也。
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若實有因,如此,則此個人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不管實無有因,[亦不管]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然此個人實于現法,為諸智者稱贊謂:‘是持戒之人,正見之有因論者。
’若實有因,對此個人之幸福,有兩處——即于現法,諸智者予以稱贊,又身壞命終後,當往生善趣、天界。
如是對彼,此無戲論法是善成就[善]受持遍滿已,充滿兩邊而住之,舍不善處。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門、婆羅門為互相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其為予所不見。
又,[其他]沙門、婆羅門師尊為如是說者、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此為予所不知。
而予實為不知者、不見者,予可一向決斷言:‘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予對此斷言為不适當。
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此:‘凡彼等有色之天,為意所成也;予定當往生彼處。
’[有是]理也。
然而,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如是說、如是見者:‘無色[界]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凡此彼等無色之天,為想所成也,予定往生彼處。
’因色而起诤論,執刀杖,現出鬥争、異執、論争、抗争、離間語、妄語、此一切[行相]實于無色[界]不有是理也。
彼如是思擇而成為對諸色厭惡離欲、滅盡之行者。
居士等!有一類沙門、婆羅門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居士等!對彼等沙門、婆羅門,[另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反對之說,彼等如是言:‘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居士等!汝對其作何思耶?此等沙門、婆羅門互相為相反之說,其為非耶?”[居士等曰:]“然也,尊者。
”[世尊曰:]“居士等!于是,智者如是精察之——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其為予所不見。
又[其他]沙門、婆羅門師尊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其為予所不知。
而予實為不知者、不見者,卻一向決斷說:‘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僞。
’[則]予對此之斷言為不适當。
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此論:‘凡彼等無色之天,為想所成也;予定當往生彼處。
’有是理也。
又,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若彼等沙門、婆羅門師尊之語為真實,則見此謂:‘予以現法當般涅槃。
’有是理也。
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無。
’彼等之此見,為貪欲現于前、結縛現于前、愛樂現于前、執着現于前、取着現于前。
又沙門、婆羅門師尊實為如是說、如是見者:‘存在之滅,以一切[行相]可證其皆有。
’彼等之此見,為無貪欲現于前、無結縛現于前、無愛樂現于前、無執着現于前無取着現于前。
彼如是思擇而成為對色厭惡、離欲、滅盡之行者。
居士等!知于現世有此等四種人,雲何為四?居士等!在此,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類人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
居士等!又在此,有一類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
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者,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居士等!然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者耶?居士等!在此,有一類裸形者、脫糞行者舐手者——(如中部經典第五十一經幹達建羅迦經中之廣說)——行如是種種身體之苦行、難行。
居士等!此謂之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者。
又,居士等!雲何是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
居士等!在此,有一類人為屠羊者、屠豬狗者……乃至……或作其他之殘酷業者。
居士等!此謂之專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
又,居士等!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居士等!在此,有一類王者或王族之灌頂者……乃至……對彼等以杖脅之、以恐怖而吓之、使之流涕悲哭而作(諸犧牲祭之)準備。
居士等!此謂之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也。
又,居士等!雲何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即彼不使自苦亦不使他苦,而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居士等!在此,如來出世為應供、等正覺者……乃至……世尊。
彼舍此等五蓋——諸心穢、慧羸、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初禅……乃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向于宿住随念智。
彼憶念種種宿住,即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憶念行相、境遇種種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向于有情生死智。
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生死,貴賤、美醜、幸與不幸……乃至……知諸有情各随其業而受報。
彼知是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向于漏盡智。
彼如實知:‘此是苦也’……乃至……‘此是漏滅之道也。
’彼由如是知、如是見,由欲漏而心解脫,由有漏而心解脫,由無明漏而心解脫;于解脫,有‘已解脫’之智。
彼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更受此[輪回]之狀态。
’居士等!此謂不使自己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
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 如是言已,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等如此白世尊曰:“偉哉!師尊瞿昙!偉哉!師尊瞿昙!世尊恰如能扶起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導之以道,于闇中能持來明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
如是師尊瞿昙以種種方便開示法。
在此!予等歸依師尊瞿昙、[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願師尊瞿昙認予等,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