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居士品

關燈
之],蓋有一類智者,依喻了解所說之意義也。

     尊者!往昔有一高齡衰耄婆羅門,有年少青春之妻,懷妊臨盆。

    尊者!于是,彼年輕妻對婆羅門曰:‘吾夫,往市肆購一彌猴牽回,将為兒之玩具。

    ’尊者!如是言已,彼婆羅門對彼年輕妻如此言:‘吾妻!待汝分娩,若汝産男兒,則予由市肆買牡狝猴與汝,将為汝男兒之玩具;吾妻!汝若産女兒,予則于市肆買牝狝猴與汝,将為汝女兒之玩具也。

    ’尊者!彼年輕妻再度對彼婆羅門曰:‘吾夫!往市肆買狝猴牽回,将為兒之玩具。

    ’尊者!彼婆羅門再度對彼年輕之妻曰:‘吾妻!待汝分娩,若汝産男兒,予于由市肆買牡狝猴牽回,将作汝男兒之玩具;吾妻!汝若産女兒,予則于市肆買牝狝猴牽回,将為汝女兒之玩具。

    ’尊者!三度彼年輕之妻對彼婆羅門曰:‘吾夫!往市肆買狝猴牽回,将為兒之玩具。

    ’尊者!彼婆羅門溺愛彼年輕之妻,戀着其心,乃于市肆買狝猴牽回,對彼年輕之妻曰:‘吾妻!此狝猴乃由市肆買來,将為汝兒之玩具。

    ’尊者!如此說已,彼年輕之妻對彼婆羅門曰:‘吾夫!汝牽此彌猴至染工子羅陀波泥處;至已,對染工子羅陀波泥如是言:“予欲将此狝猴染為金黃色,搗洗熨伸,兩面呈光澤。

    ”’尊者!由于,彼婆羅門溺愛彼年輕之妻,戀着其心,乃牽彼狝猴往染工子羅陀波泥處,至已,對染工子羅陀波泥曰:‘友!羅陀波泥,予欲将此猕猴染為金黃色;搗洗熨伸,兩面呈光澤。

    ’尊者!如是言已,染工子羅陀波泥答彼婆羅門曰:‘尊者!卿之彌猴,實不堪染色,不堪搗洗、不堪磨光。

    ’尊者!實如是,愚劣離系派之說,堪染愚人而不堪染賢者,實不堪于修行、不堪使呈光澤也。

    尊者!又彼婆羅門,他日執一套新衣往染工子羅陀波泥處所;至已,對染工子羅陀波泥曰:‘友,羅陀波泥!予欲将此套新衣染為黃金色,搗洗熨伸之,使之兩面光澤。

    ’尊者!如是言已,染工子羅陀波泥對彼婆羅門如是曰:‘尊者!卿之此新衣堪染之、堪搗洗熨伸、亦堪使之光澤。

    ’尊者!實如是,彼世尊應供者、等正覺者之說為堪染賢者,不堪染愚人;又堪修行,堪使之光澤。

    ” 若提子曰:“居士!彼大衆包含國王皆知:‘居士優波離為離系若提子之弟子。

    ’然,居士!汝自認為誰之弟子耶?”如是言已,居士優波離從座起,偏袒上衣之右肩,合掌向世尊處,對離系若提子如是言:“尊者!然欲聞予為誰之弟子耶? 堅固離愚癡 破障礙得勝 無激情心平 戒足持善慧 遍度離垢佛 予為彼弟子 知足無猶豫 滿悅棄世利 人間作沙門 住于最後身 離塵無比佛 予為彼弟子 無惑善持律 最上調禦者 耀法無上士 無懼現光輝 斷慢大雄尊 予為彼弟子 人中之獅王 甚深不可量 智慧到彼岸 作安穩智者 法住自防護 越執解脫尊 予為彼弟子 超衆為龍象 斷結得解脫 和藹及清淨 調禦滅戲論 隆幢離貪尊 無欺第七仙 三明達梵天 淨行通聖句 輕安得聖智 破城者釋尊 予為彼弟子 聖者自修習 得利解說者 具念有觀慧 不曲不彎者 不動自在尊 予為彼弟子 正行與禅思 心不随煩惱 無依無所畏 獨住得第一 度己度他尊 予為彼弟子 寂靜廣大慧 遠離于貪者 無敵無比類 如來善逝者 自信聰敏尊 予為彼弟子 覺者斷渴愛 無煙無污穢 應請應供養 最上無等人 得最大名尊 予為彼弟子” [若提子曰:]“居士!汝對沙門瞿昙此等美稱,何時所拾集耶?”[優波離曰:]“尊者!恰如種種花之大集積,熟練花鬘師或其弟子,能将其編集作成種種華鬘;如是,尊者!彼世尊具種種美稱,有幾百特色。

    尊者!有誰能密而不作贊美耶?” 爾時,離系若提子不耐其對世尊恭敬,[于此]口吐熱血。

     第五十七 狗行者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拘利耶國,名黃枕邑之拘利耶人聚落。

    爾時,拘利耶人之牛禁行者芬那,與裸形狗行者仙尼耶詣世尊處。

    詣已,拘利耶人牛行者芬那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裸形狗行者仙尼耶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如]狗屈曲而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拘利耶人牛行者芬那,向世尊曰:“師尊!此裸形狗行者仙尼耶為行難行者也,[食物]置地受用之;彼對其狗行已長時完全正持,彼之趣向何處耶?未來命運如何?”[世尊曰:]“此宜止之,芬那!對予勿再問此。

    ”再度……乃至……三度,拘利耶人牛行者芬那白世尊曰:“師尊!此裸形狗行者仙尼耶為行難行者也,[食物]置地受用之;彼對其狗行已長時完全正持,彼之趣向何處耶?未來命運如何?”[世尊曰:]“芬那!予實不容汝問;此宜止之,芬那!對予勿再問此!然今予将為汝記說。

    芬那!在此有一人,修持完全充分狗行,修持完全充分狗戒,修習完全充分狗心,修習完全充分狗行儀。

    彼由于修持完全充分狗行,修持完全充分狗戒,修習完全充分狗心,修習完全充分狗行儀,身壞命終即往生諸狗群中。

    若彼有:‘予以此戒,禁誓、苦行、或梵行,可生天、或為天之某類’之見,其邪見也。

    芬那!予說邪見者應趣向于二趣中之一趣;二趣即地獄與畜生界也。

    如是,芬那!若具足狗行者,則導至于諸狗群中;[若狗行]失敗者,[則堕]地獄。

    ” 如是言已,裸形狗行者仙尼耶啼哭流淚。

    于是,世尊對拘利耶人牛禁行者芬那曰:“芬那!對此,予實不容汝之問,[予對汝言:]‘此宜止之,芬那!對予勿再問此。

    ’”[仙尼耶曰:]“師尊!予并非為世尊對予如是言而啼哭。

    師尊!然予完全正持狗行已久矣,師尊!此拘利耶人牛禁行者芬那,對此完全正持牛行,具彼已久矣,彼趣向何處耶?未來命運如何?”[世尊曰:]此宜止之,仙尼耶!對予勿再問此。

    再度……乃至……三度,裸形狗行者仙尼耶白世尊曰:“師尊!此拘利耶人芬那為牛行者,對此完全正持之牛行已久矣!彼之趣向何處耶?未來命運如何?”[世尊曰:]“仙尼耶!對此,予實不容汝問,[予對汝言]:‘此宜止之,仙尼耶!對予勿再問此。

    ’然今予将為汝記說之。

    仙尼耶!在此有一人,修持完全充分牛行,修持完全充分牛戒,修習完全充分牛心,修習完全充分牛行儀。

    彼由于修持完全牛行,修持完全充分牛戒,修習完全充分牛心,修習完全充分牛行儀,身壞命終即往生諸牛群中。

    若彼有:‘予以此戒,禁誓、苦行、梵行,可生天、或為天某類’之見則其邪見也。

    仙尼耶!予說邪見者應趣向于二趣中之一趣;二趣即地獄與畜生界也。

    如是,仙尼耶!若具足牛行者,則導至于諸牛群中;[若牛禁行]失敗者,[則堕]地獄。

    ” 如是言已,拘利耶人牛行者芬那啼哭流淚。

    于是,世尊對裸形狗行者仙尼耶曰:“仙尼耶!對此,予實不容汝之問,[予對汝言:]‘此宜止之,仙尼耶!對予勿再問此。

    ’”[芬那曰:]“師尊!予并非為世尊對予如是言而啼哭。

    師尊!然予完全正持此牛行已久。

    師尊!予于世尊已淨信:‘世尊如此說法,如是,可使予能舍此牛行,亦使此裸形狗行者仙尼耶能舍彼狗行。

    ’”[世尊曰:]“芬那!然,聽之,善思惟之,予将說之。

    ”拘利耶人牛行者應諾世尊:“願樂欲聞,師尊!”世尊乃說曰: “芬那!此等之四(種)業,依予之通智已自作證而宣教使[人]知之,四者為何?芬那!有業黑而黑報也,芬那!有業白而白報也;芬那!有業黑白而黑白報也。

    芬那!有業非黑非白而非黑非白報,[此]業導至業盡者也。

    芬那!雲何為業黑而黑報耶?芬那!在此有一人,以有恚而造作身行,有恚而造作口行,有恚而造作意行。

    彼因有恚造作身行、有恚造作口行、有恚造作意行,則往生有恚界。

    彼往生有恚界者,觸有恚之觸。

    彼觸有恚之觸,感受一向痛苦有恚受;如地獄諸有情。

    實如是,芬那!由生類[所作業]有生類之往生,随作其[業]以其業往生之。

    諸觸觸此往生者。

    芬那!予如是說:‘諸有情為業嗣續者也。

    ’芬那!此謂之:業黑而黑報也。

    芬那!雲何為業白而白報耶?芬那!在此有一人、無恚而造作身行,無恚而造作口行,無恚而造作意行。

    彼無恚而造身行、無恚而造作口行、無恚而造作意行,則往生無恚界。

    彼往生無恚界者,觸無恚之觸。

    彼觸無恚之觸者,感受一向樂無恚受;如諸遍淨天。

    實如是,芬那!由生類[所作業]有生類之往生,随作[其業]以其業往生之。

    諸觸觸此往生者。

    芬那!予如是說:‘諸有情為業之嗣續者也。

    ’芬那!此謂:業白而白報也。

    芬那!雲何為業黑白而黑白報耶?芬那!在此有一人,亦有恚亦無恚而造作身行,亦有恚亦無恚而造作口行,亦有恚亦無恚而造作意行,彼亦有恚亦無恚而造作身行、亦有恚亦無恚而造作口行、亦有恚亦無恚而造作意行,則往生亦有恚亦無恚界。

    彼往生亦有恚亦無恚界者,觸亦有恚亦無恚之觸。

    彼觸亦有恚亦無恚之觸者,感受混合苦樂之亦有恚亦無恚受。

    如生于人間,或諸天或諸堕惡處者。

    芬那!實如是,由生類[所作業]有生類之往生,随作[其業]以其業往生之,諸觸觸此往生者。

    芬那!予如是說:‘有情為業之嗣續者也。

    ’芬那!此謂業黑白而黑白報也。

    芬那!雲何為業非黑非白而非黑非白報?而[其]業導至業盡者耶?芬那!為彼舍業黑黑報之彼思,為彼舍業白白報之彼思,為彼舍業黑白黑白報之彼思,芬那!此謂之業非黑非白而非黑非白報,[其]業導至業盡也。

    芬那!此等四種之業,乃依予自通智已作證,而宣教使[人]知之。

    ” 如是言已,拘利耶人牛行者芬那白世尊曰:“偉哉!師尊!偉哉!師尊!世尊猶如能扶起将倒者……乃至……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裸形狗禁行者仙尼耶亦白世尊曰:“偉哉,師尊!偉哉,師尊!如是如是,依世尊以種種方便所開示之法,猶如能扶起将已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告之以道,于黑闇中持明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也。

    師尊!因此,予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師尊!予願得于世尊之面前出家,願得進入受具足戒。

    ”[世尊曰:]“仙尼耶!凡曾為外道者,欲于此法、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彼需于四個月間别住,經四個月勵志決心,諸比丘允使出家,允使受具足(戒),方為比丘身也。

    然對此,予知個人之差别。

    ”[仙尼耶曰:]“師尊!若諸曾為外道者,欲于此法、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于四個月間當别住,經四個月勵志決心,諸比丘允使出家、允使受具足(戒)為比丘身份,則予願四年間别住,經四年勵志決心,諸比丘允使出家,允使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身份。

    ”[于是,]實此裸形狗行者仙尼耶得于世尊之面前出家,得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後不久,具壽仙尼耶為獨住者、遠離者、不放逸者、熱勤者、自勵而住者;不久之後,凡良家子為[達]目的,正确地由在家出家成為出家者,對彼究竟無上梵行,于現法自己依通智作證具足住之,彼自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更受此[輪回]狀态。

    ”具壽仙尼耶成為阿羅漢之一也。

     第五十八 無畏王子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粟鼠飼養處。

    爾時,無畏王子詣離系若提子處。

    詣已,問訊離系若提子,坐于一面。

    離系若提子對坐于一面之無畏王子曰:“善來王子!汝宜破沙門瞿昙之論;汝具好名聞上揚如是:‘以無畏王子破如是大神通力,如是大威力之沙門瞿昙論。

    ’”[王子曰:]“師尊!予将如何破如是大神通力,具大威力之沙門瞿昙論耶?”[若提子曰:]“唉!王子!汝宜詣沙門瞿昙處,詣已,對沙門瞿昙如是問之:‘尊者!如來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否?’若沙門瞿昙對汝此問,答為:‘王子!如來可語他人所不愛、所不好之語’者,汝對彼宜如是語:‘尊者!然雲何尊者汝與凡夫之差别?實凡夫亦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

    ’若沙門瞿昙對汝此問,如是答:‘王子!如來不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也。

    ’則汝宜如是語:‘尊者!然尊者對提婆達多記說:“提婆達多為[趣向]惡趣者也,提婆達多為[堕]地獄者也,提婆達多為[久]劫住[地獄]者也,提婆達多極苦難者也。

    ”而因汝之語使提婆達多憤激不悅。

    ’王子!沙門瞿昙對汝之此兩[極]端之詢問,當不可能吐出,亦不可能咽下;恰如有角之鐵刺入人之咽喉,彼将不可能吐出亦不可能吞入。

    如是,王子!沙門瞿昙對汝之此[兩極]端之詢問,當不可能吐出,亦不可能咽下。

    ” “然也,師尊!”無畏王子應諾離系若提子授意,由座起立,稽首離系若提子,右繞而去,而詣世尊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無畏王子遠見太陽[之方位],而自忖:“今,破世尊之論并非其時,明日于予之住處施與(食物)時,予将破世尊之論。

    ”于是白世尊曰:“尊者!願同意我,世尊明日與其他三人,[同來受]供養。

    ”世尊默然同意。

    無畏王子知世尊已同意,乃由座起立,問訊世尊,右繞而去。

    于是,世尊于其夜過後,晨早、着衣,執持衣,至無畏王子住處。

    至已,坐于所設之座;于是,無畏王子對世尊親手以殊妙之嚼食、啖食,供養之、滿足之。

    如是,世尊食(竟),手離,無畏王子執一卑座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無畏王子白世尊曰:“尊者!如來是否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否?”[世尊曰:]“王子!一向實無此事。

    ”[王子曰:]“尊者!我從離系派随聞此事。

    ”[世尊曰:]“王子!汝今言:‘尊者!我從離系派随聞此事。

    ’其為何耶?”[王子曰:]“尊者!予詣離系若提子處,詣已,問訊離系若提子,坐于一面。

    尊者!離系若提子對坐于一面之予曰:‘善來王子!汝宜破沙門瞿昙之論。

    ’汝具好名聞上揚如是:‘無畏王子破如是大神通力,如是大威力之沙門瞿昙之論。

    ’尊者!如是言已,予對離系若提子如是言:‘師尊!予将如何破有如是大神通力、有如是大威力之沙門瞿昙之論耶?’[若提子曰:]‘唉!王子!汝宜詣沙門瞿昙處。

    ’詣已,對沙門瞿昙如是問之:‘尊者!如來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否?’若沙門瞿昙對汝此問,答以:‘王子!如來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

    ’汝對彼如是語:‘尊者!然雲何為尊者汝與凡夫之差别?實凡夫亦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

    ’若沙門瞿昙對汝此問,如是答:‘王子!如來不可語他人之所不愛、所不好之語。

    ’者,則汝宜對彼如是語:‘尊者!然尊者對提婆達多記說:“提婆達多為[趣向]惡趣者也、提婆達多為[堕]地獄者也、提婆達多為[久]劫住[地獄]者也,提婆達多極苦難者也。

    ”而因汝之語,使提婆達多憤激不悅。

    ’王子!沙門瞿昙對汝之此兩[極]端之詢問,當不可能吐出,亦不可能咽下;恰如有角之鐵刺入人之咽喉,彼将不可能吐出,亦不可能吞入。

    如是,王子!沙門瞿昙對汝之此[兩極]端之詢問,當不可能吐出,亦不可能咽下。

    ” 爾時,有幼小、遲鈍之兒童仰卧于無畏王子之膝上。

    于是,世尊對無畏王子曰:“王子!汝對其作何思耶?若此幼兒,因汝之随時疏忽,或乳母之随時疏忽,或将木片、或将小石置于口中,汝對其應如何處置耶?”[王子曰:]“尊者!予一定将[其]取出。

    尊者!若予不得立即取出,則以左手執其頭,以右手曲指[即食指]染血[亦]必取出之;何以故?尊者!予于兒童有憐愍心故也。

    ”[世尊曰:]“王子!正如是,如來知其語為非實、非真、不具利益者,其因為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如來即不語此語。

    又如來知其語雖為如實、真谛、然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如來亦不語此語。

    然如來知其語為實、真谛、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對此如來記說其語是知時者也。

    又如來知其語為非實、非真、不具利益者、雖然彼語是他人所愛、所好者,如來即不語此語。

    又如來知其語為如實、真谛、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愛、所好者,此語如來不語此語。

    如來知其語為如實、真谛、具利益者,且彼語是他人所愛、所好者,對此,如來即言彼說其語是知時者也。

    何以故?王子!如來于諸有情、有憐愍心也。

    ” [無畏王子曰:]“尊者!此等王族之諸賢者,婆羅門之諸賢者、居士之諸賢者及沙門之諸賢者,準備問題詣問世尊;然而,尊者!世尊之心是否預先有如次之審慮:‘來訪予作如是問者,則予對彼等之如是問,将如是答之。

    ’或非[于預先審慮],其答由如來[直接]顯現耶?”世尊曰:“關于此,王子!予反問汝,如汝所容認,即汝當如是回答也。

    王子!汝對此作何思耶?汝為對車之諸部分、細部分熟知者耶?”[王子曰:]“然也,尊者!予為對車之諸部分、細部分熟知者。

    ”[世尊曰:]“王子!汝對其作何思耶?有人詣[汝處]問:‘車之部分、細部分為如何耶?’汝之心是否預先有如次之審慮:‘有人訪予作如是問者,予則對彼等之如是問,将如是答之。

    ’或非由[預先審慮],其答為由汝[直接]顯現耶?”[王子曰:]“尊者!予實為通曉車者也,對車之諸部分、細部分為熟知者,熟達者也;予善知車之一切部分、細部分,由于[預先無審慮],其答對予當為[直接]顯現也。

    ”[世尊:曰]“王子!實如是,彼等王族之諸賢者、婆羅門之諸賢者、居士之諸賢者、沙門之諸賢者,準備問題詣問如來。

    于[預先無審慮],其答對如來為[直接]顯現也。

    何以故?王子!實在,彼法為如來熟知之,由自己熟知彼法,其答對如來為[直接]顯現也。

    ” 如是言已,無畏王子白世尊曰:“偉哉!師尊!偉哉!師尊!世尊恰如能扶起将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導之以道,于闇中能持來明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法開示之。

    師尊!因此!予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第五十九 多受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建築師五支詣尊者優陀夷處。

    詣已,稽首優陀夷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建築師五支白尊者優陀夷曰:“尊者優陀夷!有幾何之受由世尊所說耶?”優陀夷曰:“居士!三受由世尊所說;[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

    居士!此等三受實由世尊所說也。

    ”[五支曰:]“尊者優陀夷!三受實不由世尊所說,[唯]二受是由世尊所說也;[即:]樂受與苦受。

    尊者!此不苦不樂受是處于寂靜、勝妙、安樂,不由世尊所說。

    ”再度,具壽優陀夷對建築師五支曰:“居士!二受實不由世尊所說,[唯]三受是由世尊所說;[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

    居士!此等三受實由世尊所說也。

    ”再度,建築師五支對具壽優陀夷曰:“尊者優陀夷!三受實不由世尊所說,[唯]二受是由世尊所說也;[即:]樂受與苦受。

    尊者!此不苦不樂受是處于寂靜、勝妙、安樂,不由世尊所說也。

    ”如是三度,具壽優陀夷向建築師五支曰:“居士!二受實不由世尊所說,[唯]三受是由世尊所說也;[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

    居士!此等三受實由世尊所說也。

    ”三度建築師五支對具壽優陀夷曰:“尊者優陀夷!三受實不由世尊所說,[唯]二受是由世尊所說也;[即:]樂受與苦受。

    尊者,此不苦不樂受是處于寂靜、勝妙、安樂,不由世尊所說也。

    ”如是,具壽優陀夷不能勸說建築師五支;又,建築師五支亦不能勸說具壽優陀夷。

     具壽阿難,聞具壽優陀夷與建築師五支之[三番]會話。

    于是,具壽阿難詣世尊所。

    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就具壽優陀夷與建築師五支會話之一切以白世尊。

    聞是已,世尊對具壽阿難曰:“阿難,隻是正有方便說[受],建築師五支不為優陀夷随喜(同意)然又正有方便另說(受),優陀夷亦不為建築師五支随喜(同意)。

    阿難![有]二受是由予以方便所說;亦[有]三受是由予以方便所說;亦[有]五受是由予以方便所說;亦[有]六受是由予以方便所說;亦[有]十八受是由予以方便所說;亦[有]三十六受是由予以方便所說;亦[有]百八受是由予以方便所說。

    阿難!實如是,法是由方便開示也。

    阿難!實如是由予以方便所說諸法,若人互相對此善說、善語,不認可、不贊同、不滿足時,彼等當期待!生起議論、鬥争、陷于論诤,互相以口舌之劍相擊而住之。

    阿難!實如是,法是由予方便開示之。

    阿難!實如是由予方便所說諸法,若人互相對此善說、善語,認可、贊同、滿足者,則彼等當期待!和合、相喜、無诤,如乳水相融之狀态,互相以愛眼正觀而往之。

     阿難!此等有五種欲分,何為五種?由眼所識色,可愛、可樂、可意、喜好色,伴欲染心者;由耳所識聲……由鼻所識香……由舌所識味……由身所識觸,可愛、可樂、可意,喜好色,伴欲染心者也。

    阿難!此等實為五種欲分。

    阿難!緣于此等五種欲分生起樂、喜,此謂欲樂。

     阿難!若有人如是言:‘(此五種欲為)諸有情感受此最上樂、喜也。

    ’此乃予所不許。

    何以故?阿難!猶有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也。

    阿難!更勝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者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已離諸欲、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

    阿難!此是更妙又更殊勝于此(五欲)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如是言:‘(初禅之樂)為諸有情最上感受此最上之喜、樂’此乃予所不許。

    何以故?阿難!猶有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也。

    阿難!在此,比丘由尋、伺之止息,内淨、心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初禅)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由喜之舍離,[為]舍者而住之,為具念者、正知者及以身感受樂——即諸聖者所謂‘舍者、具念者、樂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二禅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由舍樂,由舍苦,由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由舍所生念之遍淨,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三禅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又更殊勝于此樂之他樂為何耶?阿難!在此,比丘超越離一切色想,消滅有對想,由不作意種種想故,[而隻作意:]‘虛空無邊也’;成就虛空無邊處而住之。

    阿難!此為更妙又更殊勝于此四禅樂之他樂也。

     阿難!若有人……乃至……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