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居士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十一 幹達羅迦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瞻波城之伽伽羅蓮池畔,與大比丘衆俱。
爾時,象禦者倍沙與普行者幹達羅迦同詣世尊之處。
詣已,象禦者倍沙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普行者幹達羅迦亦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而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普行者幹達羅迦,默默遍觀比丘衆後,而白世尊曰:“不可思議,卿,瞿昙!未曾有哉!卿,瞿昙!依卿瞿昙,此比丘衆成為行正道者也。
卿,瞿昙!于過去世亦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殊勝之比丘衆行正道,亦猶如今依卿瞿昙之比丘衆行正道者耶?卿,瞿昙!于未來世亦将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殊勝比丘衆行正道,亦猶如今依卿瞿昙之比丘衆行正道者耶?”世尊曰:“正如是,幹達羅迦!正如是,幹達羅迦!于過去世亦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殊勝,之比丘衆行正道,亦猶如今依予之比丘衆行正道者也;幹達羅迦!于未來世亦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之殊勝,比丘衆行正道,亦如今依予之比丘衆行正道者也;幹達羅迦!在此比丘衆中有阿羅漢且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己作,已舍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為]正智解脫者;又,幹達羅迦!有諸比丘,在此比丘衆中是學者、常持戒者、常[聖]行者、賢者、賢行者;彼等于四念處,心善住之。
雲何為四?幹達羅迦!在此,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受,随觀受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心,随觀心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法,随觀法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也。
” 如是言已,象禦者倍沙向世尊曰:“不可思議哉!師尊!未曾有哉!師尊!由世尊所善施設之此等四念處,乃為清淨有情,為使其超出愁、悲,為使其消滅苦、憂,為使其到達正理,為使其證得涅槃;師尊!我等在家白衣者,實亦時時于此等四念處,心善住之。
在此!師尊!我等于身,随觀身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受,随觀受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心,随觀心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法,随觀法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
不可思議哉!師尊!未曾有哉!師尊!世尊對如是現行人間之密林、人間過患、人間詐诳、善知有情之饒益與非饒益;師尊!實有密林,即人類也,實有顯露(光明)處,即[四足所生]獸類也;師尊!予實能使一已調禦之象憶起,就彼來去瞻波城間為限,顯露此等(人類)一切諸詐诳、詐瞞、邪曲、歪曲;師尊!我等奴仆、或使傭、或雜役者,彼等以變異身行、以變異口行與内心相異也。
不可思議哉!師尊!未曾有哉!師尊!世尊對如是人間之密林、人間之過患、人間之詐诳,悉知有情之饒益與非饒益;師尊!實有密林,即人類也,實有顯露處,即[四足所生]獸類也。
”[世尊曰]: “正如是,倍沙!正如是,倍沙!實有密林,即人類也,實有顯露處,即[四足所生]獸類也;倍沙!有此等四種人存在于世間,雲何為四?倍沙!在此,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類人,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類人,不使自苦,不專修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者,于現法(現在世)、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依自己成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
倍沙!此四種人,何者為汝心所适耶?” [倍沙曰:]“師尊!彼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者,彼不适予心;師尊!彼使他苦,專修令他苦之行者,彼不适予心;師尊!彼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彼亦不适予心;師尊!彼不使自苦,不專修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行者,即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此人為适于予之心者也。
”[世尊曰:]“倍沙!又,由何故此等三種人不适于汝心耶?”[倍沙曰:]“師尊!彼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者,厭苦欲樂而苦行之、遍苦行之,具此者,不适于予心也;師尊!使他苦,專修吏他苦之行者,厭苦欲樂而苦行之、遍苦行之,具此者,彼不适于予心也;師尊!彼使自苦,以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以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厭苦欲樂而苦行之、遍苦行之,具此者彼亦不适于予心也;師尊!彼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具此者,彼适于予心也。
師尊!我等事務繁多、義務繁忙、今欲離去也。
”[世尊曰:]“倍沙!今汝知适時也!”爾時,象禦者之子倍沙對世尊所說,大喜、随喜,由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是時,世尊于象禦者之子倍沙離去不久,呼諸比丘曰:“諸比丘!象禦者之子倍沙是賢者也,象禦者之子倍沙是有大智也;諸比丘!若彼象禦者之子倍沙再坐須臾予就此等四種人再詳解說,則彼更得大利也。
諸比丘!然而,即此至今,象禦者之子倍沙已得大利也。
”[諸比丘曰:]“世尊!今正是時也,善逝!今正是時也,世尊!請就此等四種人詳為解說,諸比丘聞世尊所說,必将受持之。
”[世尊曰:]“諸比丘!若然,聽之!善思惟之,予将說之。
”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願樂欲聞,師尊!”世尊乃說示曰: “諸比丘!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人?諸比丘!有一類人或者為裸形而不作法者、舐手[用食]者也,不受‘來’之請、不受‘留住’之請、不受持來者、不受特設者、不受特定處之請、不受由壺口或皿之緣直接[受食]者、不受于阈之内、不受在棒及杵之間、不受二人食時[其中隻有一人]者;由妊婦施食則不受、由授乳中之婦施食則不受、由與男人擁抱之女施食則不受、于饑馑之際所集施者不受、立于近狗之處者不受、蠅群集者不受;不食魚、肉;不飲谷酒、果酒、粥汁;彼或為一家受食者、住一口食;或為二家受食者、住二口食……或為七家受食者、住七口食;又依一施而度日,又依二施而度日……依七施而度日;又一日攝一食,或二日攝一食……七日攝一食;如是乃至半月攝一食,從事定期食之修行。
彼又唯以青菜為食、或以稷為食、或唯以糙米為食、或唯以頭頭羅米為食、或唯以哈達草為食、或唯以糠為食、或唯以泡(飯汁)為食、或唯以胡麻粉為食、或唯以草為食、或唯以牛糞為食、又或以森林樹根及果實為食、或以自然落地之果為食;彼又以麻為衣、或以麻混織為衣、或着冢間衣、或着糞掃衣、或以提利達樹皮為衣、或以黑羚羊皮為衣、或以黑羚羊皮細條編織為衣、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樹皮衣、或着木片衣、或以人發編織為衣、或以馬毛編織為衣、或以枭毛為衣。
又彼為拔須發行者,從事拔取須發之行;又為常立行者,以常拒座;又常為蹲踞行者,常精勤于蹲踞;又為卧棘刺行者,常卧棘刺之床……或為一日三浴行者,修水浴之行;行如是種種身體之苦行、難行。
諸比丘!是謂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人。
諸比丘!雲何為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諸比丘!在此,有一類人為屠羊者、屠豬者、捕禽者、捕獸者、獵師、漁夫、盜賊、刑吏、獄吏也,或為其他之殘酷行者也。
諸比丘!是謂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
諸比丘!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人,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諸比丘!有一類人或者為刹帝利之灌頂王,或者為刹帝利之灌頂王,或為婆羅門、豪門[之富有婆羅門],彼令于城東建立新會堂,以剃除須發、着粗獸皮衣、以酥油塗身、以鹿角搔背,與王妃、婆羅門王師俱入其會堂;彼橫卧于綠草空地,而一牝牛,有一與其同色之犢牛,牝牛以其第一乳房之乳,以保王之生命,以第二乳房之乳,以保王妃之生命,以第三乳房之乳,以保婆羅門王師之生命,以其第四乳房之乳,供養火,唯以其殘餘之乳,以保其犢牛之生命;彼如是言:‘為供犧牲,屠如是數之牡牛、為供犧牲,屠如是數離乳之牝牛、為供犧牲,屠如是數犢牛、為供犧牲,屠如是數之山羊、為供犧牲,屠如是數之牡羊、為供犧牲系柱,伐如是數之樹木、為供犧牲之草座,刈如是數量之吉祥草。
’對彼之奴仆、使傭、或雜仕者,亦以杖威脅之、恐吓之、以流淚悲哭而勞役之。
諸比丘!是謂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
諸比丘!雲何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諸比丘!于此,如來出現于世間為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彼包含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自知、自證而教化;彼說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之法,說完全具足清淨之梵行,或為居士、或為居士子、或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聽聞其法;彼聽其法已,于如來生信,彼得信具足者生起如次之思惟:‘在家為繁雜、塵勞之處,出家為空閑[寂靜]也;在家者,若行一向完滿、一向清淨,如切磨砗渠[清淨光輝]之梵行,為不容易。
讓予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為無家者!’彼于後時,或少舍财物、或多舍财物、或少舍親族、或多舍親族,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為無家者。
如是,彼成為出家者,具足諸比丘之生活規定,舍殺生,成為殺生之離者,舍刀杖、有慚愧、有同情心、憐愍一切衆生而住之;舍不與取,成為不與取之離者,給與而取者、給與之期待者,以不盜之淨物而住之;舍非梵行,成為梵行者、淨行者,離淫欲在俗法;舍妄語成為妄語之離者,為真實語者,住于真實,為可信賴者、誠心者,世間之不欺诳者也;舍兩舌成為兩舌離者,由此處聞,不在彼處語而無離間此等者,或由彼處聞,不語此等而無離間彼等者,如是或為人之和解者,或為諸和合者之促進者,以和合為好、以和合為樂、以和合為喜,以語成為和合語者也;舍粗惡語、離粗惡語,柔和、順耳、樂入于心、優雅、衆人所欲、衆人所好、語如是語者;舍绮語成為绮語之離者,應時語者、實語者、義利語者、法語者、律語者,随時保持合理、辨别、俱義利之語者也;彼為損害草木之離者;[一日]一食者,夜止[食]者而離非時食;為歌舞、音樂、觀劇等之離者,為持華鬘、塗香、裝飾、莊嚴住處之離者,為高廣大 之離者,為受金銀之離者,為受生谷之離者,為受生肉之離者,為受婦人、少女之離者,為受婢仆之離者,為受山羊及羊之離者,為受雞、豬之離者,為受象、牛、牡馬、牝馬之離者,為受田、屋之離者,為專作使節、使傭旅行之離者,為買賣之離者,為詐秤重、僞币、詐度量之離者,為詐欺、瞞着、奸詐、邪曲之離者,為斬斷、打殺、捕縛、剽奪、掠奪、暴行之離者;彼為知足者,法衣以覆身、乞食以護腹;彼之行處,受持俱行,恰如有翼之鳥彼比翼飛翔,荷翼俱飛,如是比丘為知足者,以覆身衣、護腹之施食,彼彼行處,受持俱行;彼具足此聖者之戒聚,感受内無過之樂。
彼以眼見色、不執總相、不執别相,由于對彼眼根,不予防護而住,諸貪欲、憂戚、惡、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護;護眼根,于眼根達成防護;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而不執總相、不執别相;由于若對彼意根不予防護而住,諸貪欲、憂戚、惡、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護;護意根,于意根達成防護,彼成就此聖者之根防護,于内感受無過之樂;彼于進退為正知者,于觀前、顧後為正知者,于屈伸為正知者,于大衣及衣缽之執持為正知者,于啖飲嚼味為正知者,于糞尿之行為正知者,于行、住、坐、眠、寤、及語、默等狀态為正知者。
彼具足聖者之戒聚,具足聖者之根防護,具足聖者之正念、正知;親近遠離世俗之住處——阿蘭若,至閑林、樹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間、林叢、露地、及積槁處。
彼食後,由行乞歸,結跏趺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現前;彼于世間,由舍貪欲、以離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貪欲淨化其心;由舍瞋恚,以不瞋恚心而住之,憐憨一切衆生,由舍瞋恚淨化其心;由舍惛沉睡眠,以離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想、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淨化其心;由舍掉舉、惡作,不掉舉而住之,于内有寂靜心,由舍掉舉惡作淨化其心;由舍疑,離疑而住之,于諸善法無猶豫,由舍疑淨化其心。
彼由于舍此等五蓋、心穢、慧羸,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由尋伺之止息,内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之;由喜之舍離,[為]舍者而住之,[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樂——諸聖者所謂‘舍者、具念者、樂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由舍樂、由舍苦、由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由舍[所生]念之遍淨,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憶念種種宿住,彼如此: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種種成劫、種種壞劫、種種成壞劫。
‘于彼處,予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如是食。
如是受苦樂、如是命終,從其處死、于彼處生;又,于彼處,(再生之)予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命終,彼[之予]于彼處死,又從此處生。
’如是憶念行相,境遇種種之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傾向于有情生死智,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生死、卑賤與高貴、美與醜、幸福與不幸、知諸有情各随其業而成:‘實有此等之有情,身、口、意具足惡行者、诽謗諸聖者、[為]邪見者、持邪見業者,彼等身壞命終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又實有此等有情,身、口、意具足善行者、不诽謗聖者、[為]正見者、持正見業者,彼等身壞命終後,往生于善趣、天界。
’如是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生死、卑賤與高貴、美與醜、幸與不幸,知諸有情,各随其業而行。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傾向于漏盡智,彼如實知‘此是苦也’、如實知‘此是苦之集也’、如實知‘此是苦之滅也’、如實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也’;又如實知‘此等是諸漏也’、如實知,‘此是漏之集也’、如實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也。
’彼由如是知、如是見、彼心由欲漏而解脫,由有漏而解脫,由無明漏而解脫。
于解脫,有‘已解脫’之智;彼了知‘(予)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複受此[輪回]狀态’。
諸比丘!是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
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對世尊之所說,大歡喜之。
第五十二 八城經 如是我聞。
—— 一時,尊者阿難住毗舍離城竹林邑。
爾時,八城之居士第十,因某要事,抵巴羅利子城。
此八城之居士第十,詣雞園一比丘之處。
詣已,敬禮彼比丘,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八城之居士第十言:“師尊!尊者阿難今在何處?我等欲見彼尊者阿難。
”[彼比丘曰:]“居士子!彼尊者阿難在毗舍離城之竹林村。
”爾時八城之居士第十于巴羅利弗城辦事畢,乃詣毗舍離城竹林村尊者阿難處。
詣已,敬禮阿難,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八城居士第十白尊者阿難曰: “尊師阿難!是否有以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所說之一法,若精進住于不放逸、精勤、自勵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或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涅槃)之逮得耶?”[阿難曰:]“居士子!有以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之比丘,對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之逮得也!”[居士曰:]“師尊、阿難!然則,何者是以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之逮得耶?” [阿難曰:]“居士子!關于此,比丘确已離諸欲、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此初禅是造作,是有思,且凡是造作、思惟,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若彼雖不得漏盡,依其法愛、法之歡喜,以斷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于彼處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居士!此是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精勤之比丘,其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逮得之也。
居士!複次,比丘從尋伺之止息、内淨、一心、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此第二禅亦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若彼雖不得漏盡,依其法愛、法喜,以斷五下分結即成為化生,于彼處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居士!此是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精勤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逮得之也。
居士!複次,比丘從喜貪之舍離,[為]舍者而住之,為具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樂,即諸聖者所謂‘舍者、具念者、樂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此第三禅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者也。
居士!複次,比丘,由舍樂、由舍苦、[由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由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此第四禅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而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以俱慈之心遍滿一方而住之;如是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遍滿上、下、四維;彼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俱慈心,遍滿全世界、一切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此慈心解脫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以俱悲之心……乃至……具喜之心……乃至……俱舍之心,遍滿一方而住之;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上、下、四維;彼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俱舍心,遍滿世界一切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此舍心解脫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滅沒有對想,由不作意種種想故,[作意:]‘虛空是無邊’,成就空無邊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成就此虛空無邊處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超越一切空無邊處,[作意:]‘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成就此識無邊處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作意:]‘無任何(分别識)之存在’成就無所有處而住之。
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成就此無所有處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若不得漏盡,依彼法愛、法喜,以斷五下分結而成化生,于彼處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居士!此是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精勤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逮得之也。
” 如是說已,八城居士第十,語尊者阿難曰:“尊師阿難!恰如求一妙寶之人,同時即得十一妙寶。
如是,尊師!予求一甘露門同時即得聞十一甘露門。
尊師!恰如人家有十一門,彼于其家失火時,由任一門,己皆得安穩。
如是,師尊!予于此等十一甘露門之任一[門],己皆得安穩也。
尊師!彼等外道第子皆為師遍求束修,予何不對尊者阿難作供養耶?”于是,八城居士第十,使“人”集巴羅利弗[城]及毗舍離[城]之比丘衆,以勝妙之硬食、軟食,親手供養之,滿足之;對各比丘各包與一套衣服,對尊者阿難則包與三衣,且為尊者阿難建立五百僧房。
第五十三 有學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釋迦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園。
爾時,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之新講堂建立未久,而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任何人皆尚未進住。
爾時,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詣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釋迦族人白世尊曰:“師尊!于此有一新講堂,乃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建立未久者,而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任何人,皆尚未進住。
師尊!望世尊為最先受用者;世尊最先受用後,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将受用之,其将為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帶來長時之饒益與幸福。
”世尊默然許之。
爾時,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知世尊已應諾,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詣講堂處。
詣已,将講堂處裝飾,施設床座,安置水瓶、裝上油燈已,詣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彼等釋迦族人白世尊曰:“師尊!講堂已全部裝飾、施設床坐、安置水瓶、裝上油燈。
師尊!
—— 一時,世尊住瞻波城之伽伽羅蓮池畔,與大比丘衆俱。
爾時,象禦者倍沙與普行者幹達羅迦同詣世尊之處。
詣已,象禦者倍沙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普行者幹達羅迦亦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而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普行者幹達羅迦,默默遍觀比丘衆後,而白世尊曰:“不可思議,卿,瞿昙!未曾有哉!卿,瞿昙!依卿瞿昙,此比丘衆成為行正道者也。
卿,瞿昙!于過去世亦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殊勝之比丘衆行正道,亦猶如今依卿瞿昙之比丘衆行正道者耶?卿,瞿昙!于未來世亦将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殊勝比丘衆行正道,亦猶如今依卿瞿昙之比丘衆行正道者耶?”世尊曰:“正如是,幹達羅迦!正如是,幹達羅迦!于過去世亦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殊勝,之比丘衆行正道,亦猶如今依予之比丘衆行正道者也;幹達羅迦!于未來世亦有應供者、等正覺者,彼等世尊實有如是之殊勝,比丘衆行正道,亦如今依予之比丘衆行正道者也;幹達羅迦!在此比丘衆中有阿羅漢且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己作,已舍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為]正智解脫者;又,幹達羅迦!有諸比丘,在此比丘衆中是學者、常持戒者、常[聖]行者、賢者、賢行者;彼等于四念處,心善住之。
雲何為四?幹達羅迦!在此,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受,随觀受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心,随觀心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法,随觀法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也。
” 如是言已,象禦者倍沙向世尊曰:“不可思議哉!師尊!未曾有哉!師尊!由世尊所善施設之此等四念處,乃為清淨有情,為使其超出愁、悲,為使其消滅苦、憂,為使其到達正理,為使其證得涅槃;師尊!我等在家白衣者,實亦時時于此等四念處,心善住之。
在此!師尊!我等于身,随觀身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受,随觀受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心,随觀心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于諸法,随觀法而住之,為熱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間能調伏貪、憂。
不可思議哉!師尊!未曾有哉!師尊!世尊對如是現行人間之密林、人間過患、人間詐诳、善知有情之饒益與非饒益;師尊!實有密林,即人類也,實有顯露(光明)處,即[四足所生]獸類也;師尊!予實能使一已調禦之象憶起,就彼來去瞻波城間為限,顯露此等(人類)一切諸詐诳、詐瞞、邪曲、歪曲;師尊!我等奴仆、或使傭、或雜役者,彼等以變異身行、以變異口行與内心相異也。
不可思議哉!師尊!未曾有哉!師尊!世尊對如是人間之密林、人間之過患、人間之詐诳,悉知有情之饒益與非饒益;師尊!實有密林,即人類也,實有顯露處,即[四足所生]獸類也。
”[世尊曰]: “正如是,倍沙!正如是,倍沙!實有密林,即人類也,實有顯露處,即[四足所生]獸類也;倍沙!有此等四種人存在于世間,雲何為四?倍沙!在此,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類人,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類人,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倍沙:在此,又有一類人,不使自苦,不專修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者,于現法(現在世)、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依自己成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
倍沙!此四種人,何者為汝心所适耶?” [倍沙曰:]“師尊!彼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者,彼不适予心;師尊!彼使他苦,專修令他苦之行者,彼不适予心;師尊!彼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彼亦不适予心;師尊!彼不使自苦,不專修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行者,即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此人為适于予之心者也。
”[世尊曰:]“倍沙!又,由何故此等三種人不适于汝心耶?”[倍沙曰:]“師尊!彼使自苦,專修自苦之行者,厭苦欲樂而苦行之、遍苦行之,具此者,不适于予心也;師尊!使他苦,專修吏他苦之行者,厭苦欲樂而苦行之、遍苦行之,具此者,彼不适于予心也;師尊!彼使自苦,以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以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厭苦欲樂而苦行之、遍苦行之,具此者彼亦不适于予心也;師尊!彼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者,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具此者,彼适于予心也。
師尊!我等事務繁多、義務繁忙、今欲離去也。
”[世尊曰:]“倍沙!今汝知适時也!”爾時,象禦者之子倍沙對世尊所說,大喜、随喜,由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是時,世尊于象禦者之子倍沙離去不久,呼諸比丘曰:“諸比丘!象禦者之子倍沙是賢者也,象禦者之子倍沙是有大智也;諸比丘!若彼象禦者之子倍沙再坐須臾予就此等四種人再詳解說,則彼更得大利也。
諸比丘!然而,即此至今,象禦者之子倍沙已得大利也。
”[諸比丘曰:]“世尊!今正是時也,善逝!今正是時也,世尊!請就此等四種人詳為解說,諸比丘聞世尊所說,必将受持之。
”[世尊曰:]“諸比丘!若然,聽之!善思惟之,予将說之。
”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願樂欲聞,師尊!”世尊乃說示曰: “諸比丘!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人?諸比丘!有一類人或者為裸形而不作法者、舐手[用食]者也,不受‘來’之請、不受‘留住’之請、不受持來者、不受特設者、不受特定處之請、不受由壺口或皿之緣直接[受食]者、不受于阈之内、不受在棒及杵之間、不受二人食時[其中隻有一人]者;由妊婦施食則不受、由授乳中之婦施食則不受、由與男人擁抱之女施食則不受、于饑馑之際所集施者不受、立于近狗之處者不受、蠅群集者不受;不食魚、肉;不飲谷酒、果酒、粥汁;彼或為一家受食者、住一口食;或為二家受食者、住二口食……或為七家受食者、住七口食;又依一施而度日,又依二施而度日……依七施而度日;又一日攝一食,或二日攝一食……七日攝一食;如是乃至半月攝一食,從事定期食之修行。
彼又唯以青菜為食、或以稷為食、或唯以糙米為食、或唯以頭頭羅米為食、或唯以哈達草為食、或唯以糠為食、或唯以泡(飯汁)為食、或唯以胡麻粉為食、或唯以草為食、或唯以牛糞為食、又或以森林樹根及果實為食、或以自然落地之果為食;彼又以麻為衣、或以麻混織為衣、或着冢間衣、或着糞掃衣、或以提利達樹皮為衣、或以黑羚羊皮為衣、或以黑羚羊皮細條編織為衣、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樹皮衣、或着木片衣、或以人發編織為衣、或以馬毛編織為衣、或以枭毛為衣。
又彼為拔須發行者,從事拔取須發之行;又為常立行者,以常拒座;又常為蹲踞行者,常精勤于蹲踞;又為卧棘刺行者,常卧棘刺之床……或為一日三浴行者,修水浴之行;行如是種種身體之苦行、難行。
諸比丘!是謂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人。
諸比丘!雲何為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諸比丘!在此,有一類人為屠羊者、屠豬者、捕禽者、捕獸者、獵師、漁夫、盜賊、刑吏、獄吏也,或為其他之殘酷行者也。
諸比丘!是謂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
諸比丘!雲何為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人,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諸比丘!有一類人或者為刹帝利之灌頂王,或者為刹帝利之灌頂王,或為婆羅門、豪門[之富有婆羅門],彼令于城東建立新會堂,以剃除須發、着粗獸皮衣、以酥油塗身、以鹿角搔背,與王妃、婆羅門王師俱入其會堂;彼橫卧于綠草空地,而一牝牛,有一與其同色之犢牛,牝牛以其第一乳房之乳,以保王之生命,以第二乳房之乳,以保王妃之生命,以第三乳房之乳,以保婆羅門王師之生命,以其第四乳房之乳,供養火,唯以其殘餘之乳,以保其犢牛之生命;彼如是言:‘為供犧牲,屠如是數之牡牛、為供犧牲,屠如是數離乳之牝牛、為供犧牲,屠如是數犢牛、為供犧牲,屠如是數之山羊、為供犧牲,屠如是數之牡羊、為供犧牲系柱,伐如是數之樹木、為供犧牲之草座,刈如是數量之吉祥草。
’對彼之奴仆、使傭、或雜仕者,亦以杖威脅之、恐吓之、以流淚悲哭而勞役之。
諸比丘!是謂使自苦,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使他苦,專修使他苦之行人。
諸比丘!雲何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亦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而住之。
諸比丘!于此,如來出現于世間為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彼包含于此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自知、自證而教化;彼說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之法,說完全具足清淨之梵行,或為居士、或為居士子、或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聽聞其法;彼聽其法已,于如來生信,彼得信具足者生起如次之思惟:‘在家為繁雜、塵勞之處,出家為空閑[寂靜]也;在家者,若行一向完滿、一向清淨,如切磨砗渠[清淨光輝]之梵行,為不容易。
讓予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為無家者!’彼于後時,或少舍财物、或多舍财物、或少舍親族、或多舍親族,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成為無家者。
如是,彼成為出家者,具足諸比丘之生活規定,舍殺生,成為殺生之離者,舍刀杖、有慚愧、有同情心、憐愍一切衆生而住之;舍不與取,成為不與取之離者,給與而取者、給與之期待者,以不盜之淨物而住之;舍非梵行,成為梵行者、淨行者,離淫欲在俗法;舍妄語成為妄語之離者,為真實語者,住于真實,為可信賴者、誠心者,世間之不欺诳者也;舍兩舌成為兩舌離者,由此處聞,不在彼處語而無離間此等者,或由彼處聞,不語此等而無離間彼等者,如是或為人之和解者,或為諸和合者之促進者,以和合為好、以和合為樂、以和合為喜,以語成為和合語者也;舍粗惡語、離粗惡語,柔和、順耳、樂入于心、優雅、衆人所欲、衆人所好、語如是語者;舍绮語成為绮語之離者,應時語者、實語者、義利語者、法語者、律語者,随時保持合理、辨别、俱義利之語者也;彼為損害草木之離者;[一日]一食者,夜止[食]者而離非時食;為歌舞、音樂、觀劇等之離者,為持華鬘、塗香、裝飾、莊嚴住處之離者,為高廣大 之離者,為受金銀之離者,為受生谷之離者,為受生肉之離者,為受婦人、少女之離者,為受婢仆之離者,為受山羊及羊之離者,為受雞、豬之離者,為受象、牛、牡馬、牝馬之離者,為受田、屋之離者,為專作使節、使傭旅行之離者,為買賣之離者,為詐秤重、僞币、詐度量之離者,為詐欺、瞞着、奸詐、邪曲之離者,為斬斷、打殺、捕縛、剽奪、掠奪、暴行之離者;彼為知足者,法衣以覆身、乞食以護腹;彼之行處,受持俱行,恰如有翼之鳥彼比翼飛翔,荷翼俱飛,如是比丘為知足者,以覆身衣、護腹之施食,彼彼行處,受持俱行;彼具足此聖者之戒聚,感受内無過之樂。
彼以眼見色、不執總相、不執别相,由于對彼眼根,不予防護而住,諸貪欲、憂戚、惡、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護;護眼根,于眼根達成防護;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而不執總相、不執别相;由于若對彼意根不予防護而住,諸貪欲、憂戚、惡、不善之法将流入,因此彼遂行防護;護意根,于意根達成防護,彼成就此聖者之根防護,于内感受無過之樂;彼于進退為正知者,于觀前、顧後為正知者,于屈伸為正知者,于大衣及衣缽之執持為正知者,于啖飲嚼味為正知者,于糞尿之行為正知者,于行、住、坐、眠、寤、及語、默等狀态為正知者。
彼具足聖者之戒聚,具足聖者之根防護,具足聖者之正念、正知;親近遠離世俗之住處——阿蘭若,至閑林、樹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間、林叢、露地、及積槁處。
彼食後,由行乞歸,結跏趺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現前;彼于世間,由舍貪欲、以離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貪欲淨化其心;由舍瞋恚,以不瞋恚心而住之,憐憨一切衆生,由舍瞋恚淨化其心;由舍惛沉睡眠,以離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想、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淨化其心;由舍掉舉、惡作,不掉舉而住之,于内有寂靜心,由舍掉舉惡作淨化其心;由舍疑,離疑而住之,于諸善法無猶豫,由舍疑淨化其心。
彼由于舍此等五蓋、心穢、慧羸,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由尋伺之止息,内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之;由喜之舍離,[為]舍者而住之,[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樂——諸聖者所謂‘舍者、具念者、樂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由舍樂、由舍苦、由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由舍[所生]念之遍淨,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憶念種種宿住,彼如此: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種種成劫、種種壞劫、種種成壞劫。
‘于彼處,予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如是食。
如是受苦樂、如是命終,從其處死、于彼處生;又,于彼處,(再生之)予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階級、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命終,彼[之予]于彼處死,又從此處生。
’如是憶念行相,境遇種種之宿住。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傾向于有情生死智,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生死、卑賤與高貴、美與醜、幸福與不幸、知諸有情各随其業而成:‘實有此等之有情,身、口、意具足惡行者、诽謗諸聖者、[為]邪見者、持邪見業者,彼等身壞命終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又實有此等有情,身、口、意具足善行者、不诽謗聖者、[為]正見者、持正見業者,彼等身壞命終後,往生于善趣、天界。
’如是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生死、卑賤與高貴、美與醜、幸與不幸,知諸有情,各随其業而行。
彼如是于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确立、不動,彼心傾向于漏盡智,彼如實知‘此是苦也’、如實知‘此是苦之集也’、如實知‘此是苦之滅也’、如實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也’;又如實知‘此等是諸漏也’、如實知,‘此是漏之集也’、如實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也。
’彼由如是知、如是見、彼心由欲漏而解脫,由有漏而解脫,由無明漏而解脫。
于解脫,有‘已解脫’之智;彼了知‘(予)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複受此[輪回]狀态’。
諸比丘!是為不使自苦、不專修使自苦之行;不使他苦、不專修使他苦之行。
彼不使自苦、不使他苦,于現法無貪欲、達涅槃、清涼、感受樂,謂由自己成為最高者(世尊)而住之。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對世尊之所說,大歡喜之。
第五十二 八城經 如是我聞。
—— 一時,尊者阿難住毗舍離城竹林邑。
爾時,八城之居士第十,因某要事,抵巴羅利子城。
此八城之居士第十,詣雞園一比丘之處。
詣已,敬禮彼比丘,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八城之居士第十言:“師尊!尊者阿難今在何處?我等欲見彼尊者阿難。
”[彼比丘曰:]“居士子!彼尊者阿難在毗舍離城之竹林村。
”爾時八城之居士第十于巴羅利弗城辦事畢,乃詣毗舍離城竹林村尊者阿難處。
詣已,敬禮阿難,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八城居士第十白尊者阿難曰: “尊師阿難!是否有以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所說之一法,若精進住于不放逸、精勤、自勵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或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涅槃)之逮得耶?”[阿難曰:]“居士子!有以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之比丘,對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之逮得也!”[居士曰:]“師尊、阿難!然則,何者是以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之逮得耶?” [阿難曰:]“居士子!關于此,比丘确已離諸欲、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此初禅是造作,是有思,且凡是造作、思惟,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若彼雖不得漏盡,依其法愛、法之歡喜,以斷五下分結而成為化生,于彼處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居士!此是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精勤之比丘,其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逮得之也。
居士!複次,比丘從尋伺之止息、内淨、一心、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此第二禅亦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若彼雖不得漏盡,依其法愛、法喜,以斷五下分結即成為化生,于彼處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居士!此是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精勤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或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逮得之也。
居士!複次,比丘從喜貪之舍離,[為]舍者而住之,為具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樂,即諸聖者所謂‘舍者、具念者、樂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此第三禅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者也。
居士!複次,比丘,由舍樂、由舍苦、[由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由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此第四禅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而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以俱慈之心遍滿一方而住之;如是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遍滿上、下、四維;彼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俱慈心,遍滿全世界、一切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此慈心解脫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以俱悲之心……乃至……具喜之心……乃至……俱舍之心,遍滿一方而住之;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上、下、四維;彼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俱舍心,遍滿世界一切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此舍心解脫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滅沒有對想,由不作意種種想故,[作意:]‘虛空是無邊’,成就空無邊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成就此虛空無邊處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超越一切空無邊處,[作意:]‘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處而住之。
彼如是思惟精察,如是知解:‘成就此識無邊處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乃至……逮得無上瑜伽安穩也。
居士!複次,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作意:]‘無任何(分别識)之存在’成就無所有處而住之。
如是思惟、如是知解:‘成就此無所有處亦是造作、有思,且凡是造作、有思,彼即是無常、應滅法。
’彼如是知。
彼住其處逮得漏盡,若不得漏盡,依彼法愛、法喜,以斷五下分結而成化生,于彼處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居士!此是彼知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世尊所說之一法,住于不放逸、熱心、自勵精勤之比丘,于尚未解脫之心解脫之、尚未滅盡之諸漏滅盡之、尚未逮得之無上瑜伽安穩逮得之也。
” 如是說已,八城居士第十,語尊者阿難曰:“尊師阿難!恰如求一妙寶之人,同時即得十一妙寶。
如是,尊師!予求一甘露門同時即得聞十一甘露門。
尊師!恰如人家有十一門,彼于其家失火時,由任一門,己皆得安穩。
如是,師尊!予于此等十一甘露門之任一[門],己皆得安穩也。
尊師!彼等外道第子皆為師遍求束修,予何不對尊者阿難作供養耶?”于是,八城居士第十,使“人”集巴羅利弗[城]及毗舍離[城]之比丘衆,以勝妙之硬食、軟食,親手供養之,滿足之;對各比丘各包與一套衣服,對尊者阿難則包與三衣,且為尊者阿難建立五百僧房。
第五十三 有學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釋迦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園。
爾時,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之新講堂建立未久,而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任何人皆尚未進住。
爾時,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詣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釋迦族人白世尊曰:“師尊!于此有一新講堂,乃迦毗羅衛城釋迦族人建立未久者,而沙門、婆羅門或其他任何人,皆尚未進住。
師尊!望世尊為最先受用者;世尊最先受用後,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将受用之,其将為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帶來長時之饒益與幸福。
”世尊默然許之。
爾時,迦毗羅衛城之釋迦族人知世尊已應諾,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詣講堂處。
詣已,将講堂處裝飾,施設床座,安置水瓶、裝上油燈已,詣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彼等釋迦族人白世尊曰:“師尊!講堂已全部裝飾、施設床坐、安置水瓶、裝上油燈。
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