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雙小品

關燈
第四十一 薩羅村婆羅門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遊行于拘薩羅國,與大比丘衆俱行,至名為拘薩羅之婆羅門村。

    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衆如是聞:“實釋迦族子!由釋迦族出家之沙門瞿昙,遊行于拘薩羅國,與大比丘衆俱行,至薩羅村。

    彼世尊瞿昙有如是大名聞:‘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彼包含此天、魔、梵天世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證已而教化。

    彼說法為初善、中善、終善、有義、有文,顯示完全具足清淨之梵行。

    若見如是應供者為幸也。

    ”所以,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衆,詣世尊處。

    詣已,有人向世尊敬禮,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合掌而坐于一面;有人于世尊之面前報出姓名,坐于一面;有人默然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薩羅村婆羅門居士衆白世尊曰:“卿瞿昙!以何因、何緣,于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耶?又,卿瞿昙!以何因、何緣,于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于善趣、天界耶?”[世尊曰:]“居士等!因非法行、非正行,如是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居士等!因法行、正行,如是于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後,生于善趣、天界也。

    ”[彼等曰:]“我等依卿瞿昙之略說,不能詳細分别理解其意義。

    如是卿瞿昙能為我等說法則甚幸也,我等則依瞿昙之略說,得詳細分别理解其意義。

    ”[世尊曰:]“居士等!若然,汝等谛聽、善思惟之,予将說之。

    ”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衆應諾世尊:“卿!願樂欲聞。

    ”世尊言曰: “居士等!依身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依口有四種非法行、非正行;依意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

    居士等!雲何依身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于此有一類殺生者:殘忍、手塗血、專事殺戮、對于生類無慈悲心。

    又有不與取者:凡他人之财物,或在村裡、或在森林,不與而盜取者也。

    又有愛欲邪行者:凡為母所護,為父所護,為父母所護,為兄弟所護,為姊妹所護,為親族所護,有夫之女人,有杖罰所護之女人,乃至飾有華鬘璎珞之女人,與如是等之女人交媾者也。

    居士等!如是為依身之三種非法行、非正行也。

    居士等!雲何依口有四種非法行、非正行?此有一類妄語者:或至集會處,或至衆會,或至親族間,或至公會中,或至王族間,被提出作證人,被問:‘友!當語如汝之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

    ’知而言:‘我不知。

    ’或未見而言:‘我見。

    ’見而言:‘我未見。

    ’如是或為自己、或為他人、或因少許利得,因此故意說妄語者也。

    又有兩舌者:由此處聞而于彼處語,以離間此等;或由彼處聞而語此等,以離間彼等。

    如是為和合之破壞者,或為離間援助者也。

    以離間為好,以離間為樂,以離間為喜,為離間語者也。

    又有粗惡語者:凡言粗惡,橫暴之語,刺激他人,叱責他人,激怒周遭,不資定之語,而言如是語者也。

    又有绮語者:非時語者,非實語者,非義利語者,非法說者,非律說者,保持不住而非時說,無理由,不慎重,無義利之語者也。

    居士等!如是為依口有四種非法行、非正行也。

    居士等!雲何依意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居士等!此有一類為貪欲者,對他人之财物資具有貪欲也,[念]:‘他人财物乃我财物也。

    ’又有瞋恚心者,憎惡思惟而雲:‘此等有情,當令殺之!當令屠殺!當令斬斷!當令滅亡!勿使存在。

    ’又有邪見者,持颠倒之見:‘無布施[之功德],無犧牲[之功德],無供養[之功德],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有情;于世間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道,彼等對此世間自知、自證而教化。

    ’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種非法行、非正行。

    因如是非法行、非正行,居士等!如是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居士等!依身有三種法行、正行;依口有四種法行、正行;依意有三種法行、正行。

    居士等!雲何依身有三種法行、正行?居士等!于此有一類之舍殺生、離殺生、舍刀、舍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而住于憐愍一切生類。

    舍不與取,離不與取,或在村裡,或在森林凡他人之财物,其不與者不盜取。

    對愛欲舍邪行、遠離愛欲之邪行,凡母所護,父所護,(父母所護,)兄弟所護,姊妹所護,親族所護,及有夫之女人,有杖罰所護之女人,乃至飾有華鬘璎珞之女人,不與如是之女人交媾者也。

    居士等!如是依身有三種之法行、正行也。

    居士等!雲何依口有四種之法行、正行?居士等!于此有一類舍妄語成為離妄語者,或至集會處,或至衆會,或至親族間,或至公會間,或至王族間,被提出作證人,被問:‘友!當語如汝之所知。

    ’彼不知而言:‘我不知。

    ’知而言:‘我知。

    ’不見而言:‘我不見。

    ’見而言:‘我見。

    ’如是或為自己、或為他人、或為少許之利得,不因此故意說妄語者也。

    有舍兩舌成為離兩舌者:由此處聞不于彼處語,而不離間此等;或由彼處聞不于語此,而無離間彼等。

    如是,或為諸離間之和解者,或為諸和合之促進者也。

    以和合為好,以和合為樂,以和合為喜,而為和合語者也。

    舍粗惡語,遠離粗惡語。

    柔和順耳、樂于入心,優雅為衆人所欲、衆人所好,語如是之語者也。

    舍绮語,遠離绮語。

    為應時語者、實語者、義利語者、法語者、律語者也。

    以守口知宜時、場所、限度。

    有理由,有辨别,俱義利之語者也。

    居士等!如是為依口有四種法行、正行也。

    居士等!雲何依意有三種之法行、正行?居士等!于此有一類不貪欲者,對他人之财物資具無有貪欲:‘嗚呼!實無貪欲他人之财物為己有。

    ’又有無瞋害心者,無害思惟:‘願此等之有情為無怨者、無恚者、無擾亂者、幸福者,自當守護之。

    ’又有正見者,持不颠倒之見:‘有布施[之功德],有犧牲[之功德],有供養[之功德],有諸善行、惡行之異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諸化生有情;于世間有沙門、婆羅門之正行、正道者。

    彼等于此世、他世自知、自證而教化。

    ’居士等!如是依意有三種法行、正行。

    因如是之法行、正行,居士等!于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于善趣、天界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嗚呼!我身壞命終願生于豪勢之王族。

    ’則彼身壞命終生于豪勢之王族,斯有是處也。

    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如是念:‘嗚呼!我身壞命終後願生于豪勢之婆羅門族……乃至……豪勢之居士族。

    ’彼身壞命終則生于豪勢之居士族也。

    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嗚呼!我身壞命終後,願生于四天王天……乃至……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虛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所有處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彼身壞命終當生于非想非非想處天,斯有是處也。

    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

    居士等!若法行者、正行者念:‘嗚呼!我願由諸漏之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證通智,自證具足住。

    ’彼則由諸漏之滅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證通智,自證具足住也。

    何以故?如是,彼實為法行者、正行者也。

    ” 如是說已,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衆白世尊言:“偉哉!卿瞿昙!偉哉!卿瞿昙!卿瞿昙!猶如扶起倒者、顯現覆者、對迷者教以道、于闇中持來明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如是,卿瞿昙以種種方便開示法,于此!我等歸依師尊卿瞿昙、[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伽。

    師尊瞿昙!願容認予等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第四十二 鞞蘭若村婆羅門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衆,因有要事住于舍衛城。

    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衆聞:“實釋迦族子,由釋迦族人出家之沙門瞿昙,住于舍衛城給孤獨園,彼尊者瞿昙有如是之大名稱:‘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彼包含此天、魔、梵天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證已而教化。

    彼說法初善、中善,終善、有義、有文,顯示完全具足清淨之梵行。

    若見如是之應供者為幸也。

    ”所以,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衆,詣世尊住處。

    詣已,有人向世尊敬禮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坐于一面;有人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有人于世尊之面前報出姓名,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鞞蘭若村婆羅門居士衆白世尊言:“卿瞿昙!以何因、何緣,于此處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耶?又卿瞿昙!以何因、何緣,于此處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生于善趣、天界耶?”[世尊曰:]“居士等!因非法行、非正行,如是,于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居士等!因法行、正行,如是,于此有一類有情,身壞命終生于善趣天界。

    ”[彼等曰:]“我等對尊者瞿昙之所略說,未能詳細分别理解其意義。

    如是,尊者瞿昙!能為我等說法則幸也,我等則對尊者瞿昙所略說義,得詳細分别理解其意義。

    ”[世尊曰:]“居士等!若然,汝等谛聽、善思念之,予将說之。

    ”鞞蘭若村之婆羅門居士衆應諾世尊。

    世尊乃說此: 居士等依身有三種之非法行者、非正行者。

    …… [以下重覆四十一經第二段之初至終。

    但非法行、非正行代之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

    非法行者、非正行者代為以法行者、正行者,薩羅村人換為鞞蘭若村人]……[願師尊瞿昙!容認我等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

    ]為優婆塞。

     第四十三 有明大經 如是我聞。

    —— 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大拘絺羅,于晡時由宴默而起,詣往尊者舍利弗之處。

    至已,與尊者舍利弗互相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羅,向尊者舍利弗曰:“尊者!所言‘無慧也,無慧也。

    ’尊者!是由何被稱為‘無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無慧、彼無慧者。

    ’因此被稱為‘無慧也。

    ’何謂彼無慧?彼無慧‘此是苦也。

    ’彼無慧‘此是苦集也。

    ’彼無慧‘此是苦滅也。

    ’彼無慧‘此是苦滅道迹也。

    ’尊者!‘彼無慧,彼無慧者。

    ’因此被稱為‘無慧也。

    ’”“善哉!尊者!”尊者大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所說大喜、随喜。

    對尊者舍利弗更問曰:“尊者!所謂‘有慧也,有慧也。

    ’尊者!是由如何被稱為‘有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慧知之,彼慧知之。

    ’因此被稱為‘有慧也。

    ’何謂彼慧知之?彼慧知‘此是苦也。

    ’彼慧知‘此是苦集也。

    ’彼慧知‘此是苦滅也。

    ’彼慧知‘此是苦滅道迹也。

    ’尊者!‘彼慧知之,彼慧知之。

    ’因此被稱為‘有慧也。

    ’”——“尊者!所言‘彼有識,彼有識。

    ’是由何被稱為‘識’耶?”——“尊者!言‘彼識知之,彼識知之。

    ’因此被稱為‘識也。

    ’何謂彼識知之?彼識知‘樂也。

    ’彼識知‘苦也。

    ’彼識知‘不苦不樂也。

    ’尊者!‘彼識知之,彼識知之。

    ’因此被稱為‘識’也。

    ”——“尊者,彼慧與彼識者,此等之法是相合耶?抑相離耶?且對此法分解、分析之後,得知其差異耶?”——“尊者!彼慧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也。

    且對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後,不得知其差異。

    尊者!彼慧知之即識知之;彼識知之即慧知之。

    是故此等之法為相合者、而非相離也。

    且對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後亦不得知其差異。

    ”——“尊者!如彼慧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有何差異耶?”——“尊者!此慧與此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于此慧當修之者、識當遍知之,是即此等之差異也。

    ” “尊者!所言‘受,受。

    ’是由何稱之為‘受’耶?”——“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

    ’是故稱之為‘受’也。

    何謂彼感受?彼感受‘樂’也,彼感受‘苦’也,彼感受‘不苦不樂也。

    ’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

    ’是故稱之為‘受’也。

    ”——“尊者!所言‘想,想。

    ’尊者!是由何稱之為‘想’耶?”——“尊者!‘彼想之,彼想之。

    ’是故稱之為‘想’也。

    何謂彼想?彼想青、想黃、想赤、想白也。

    尊者!‘彼想之,彼想之。

    ’是故稱之為‘想也。

    ’”——“尊者!彼受、彼想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耶?或為相離耶?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可得知其差異耶?”——“尊者!彼受,彼想與彼識,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亦不得知其差異也。

    尊者!彼感受即想之;彼想即識知之。

    是故此等之法為相合、而非相離者,且對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後亦不得知其差異也。

    ” “尊者!五根之釋放,以清淨之意識,當導至何處耶?”——“尊者!五根之釋放,以清淨之意識,當導至‘虛空無邊’之空無邊處;當導至‘識無邊’之識無邊處;當導至‘無所存在’之無所有處。

    ”——“又,尊者!導至……之法,是以何慧耶?”——“尊者!導至……之法以慧眼、慧知之。

    ”——“又,尊者!慧以何為利義耶?”——“尊者!慧以通智為利義、以遍知為利義、以舍斷為利義。

    ” “又,尊者!由幾何之緣,得生正見耶?”——“尊者!由二緣得生正見,由[聞]他聲及内思惟也。

    尊者!由此等二緣得生正見。

    ”——“又,尊者!有幾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尊者!有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

    尊者!于此,正見乃依戒所攝為資助、依多聞所攝為資助、依對論所攝為資助、依寂止所攝為資助,及依觀所攝為資助。

    尊者!是以此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心解脫果之功德、慧解脫果、慧解脫果之功德。

    ” “又,尊者!有幾何之存在耶?”——“尊者!此等有三存在:欲之存在、色之存在、無色之存在。

    ”——“又,尊者!如何于當來有生耶?”——“尊者!有情為無明所蓋,為愛結所系,由于歡喜此處彼處,如是,謂當來有生也。

    ”——“又,尊者!雲何當來不生耶?”——“尊者!若無明已盡,明已生者,必盡渴愛,如是,謂當來不生也。

    ” “又,尊者!雲何為初禅耶?”——“尊者!于此,比丘以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住。

    尊者!是即謂‘初禅’。

    ”——“尊者!初禅有幾支耶?”——“尊者!初禅有五支。

    尊者!初禅之比丘有尋、伺、喜、樂及一心。

    尊者,如是初禅有五支也。

    ”——“又,尊者!初禅有幾支舍離與幾支具足耶?”——“尊者!初禅有五支舍離與五支具足。

    尊者!于此,入初禅之比丘舍欲貪、舍瞋恚、舍昏沉睡眠、舍調悔、舍疑也;轉起尋、伺、喜、樂及一心。

    尊者!初禅有如是五支舍離與五支具足。

    ”——“尊者!此等五根,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緻領受境界及行處,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

    尊者!此等五根有異境界、行異界、不互相一緻領受對境及行境。

    有何所依耶?何者為領受此等之境界及行界?”——“尊者!此等五根有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緻領受境界及行界(根各受境),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

    尊者!此等五根異境界,異行界不互相一緻領受境界及行界。

    意為五根所依,意領受此等之境界行界。

    ” “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尊者!此等五根,緣何而住耶?”——“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尊者!此等五根是緣壽而住。

    ”——“尊者!壽緣何而住耶?”——“壽緣暖而住。

    ”——“尊者!暖緣何而住耶?”——“尊者!暖緣壽而住。

    ”——“尊者!今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說:‘壽緣暖而住。

    ’又,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