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雙小品

關燈
之所說:‘暖緣壽而住。

    ’又,尊者!此說之真義應如何見耶?”——“尊者!然則,我于尊者以喻示之,依喻于此,有智者當解所說之真義也。

    尊者!猶如點燃油燈,緣光而有焰,緣焰而有光,因光故有焰也。

    如是,尊者!壽即緣暖而住,暖即緣壽而住也。

    ” “尊者!彼等諸壽行,即為彼等之受法耶?或諸壽行與受法為各别耶?”——“尊者!彼等諸壽行,非即彼等之受法。

    尊者!若彼等諸壽行即為彼等之受法者,則入滅受想定之比丘當不可能知出定。

    尊者!因諸壽行與諸受之法為各别,故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可能知出定。

    ”——“尊者!有幾法,于此身滅時,此身之抛棄擲出,如橫置無心思之木片耶?”——“尊者!壽、暖、識之三法,此身之抛棄擲出時,如橫置無心思之木片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與此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彼等之間有何差别耶?”——“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身行滅、安息;口行滅、安息;心行滅、安息。

    壽盡、暖息、諸根敗壞;而入滅受想定之比丘,亦身行滅、安息;口行滅、安息;心行滅、安息;但壽不盡、暖亦不息、諸根寂靜[不敗壞也]。

    尊者!此之死亡命終者,與此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彼等有如此之差别也。

    ” “尊者!有幾何之緣入于不苦不樂之心解脫耶?”——“尊者!有四緣入于不苦不樂心解脫。

    尊者!于此,比丘先舍樂、苦已,以滅喜、憂、不苦不樂,而舍、念、遍淨成就第四禅住。

    尊者,依此等四緣,入不苦不樂之心解脫也。

    ”——“尊者!有幾何之緣入于無相心解脫耶?”——“尊者!有二緣,入于無相心解脫,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及無相界之作意也。

    尊者!由此等二緣,入于無相心解脫也。

    ”——“尊者!有幾何之緣于無相心解脫住耶?”——“尊者!有三緣,于無相心解脫住,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對無相界之作意及前預備之為作也。

    尊者,由此等三緣,有無相心解脫住也。

    ”——“尊者!有幾何之緣,起無相心解脫耶?”——“尊者!有二緣起,無相心解脫,即一切相之作意,及對無相界之不作意也。

    尊者!由此等二緣,起無相心解脫。

    ” “尊者!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及無相心解脫,此等諸法為義異、名異耶?或義同而名異耶?”——“尊者!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及無相心解脫者,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異義、異名。

    然而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同義而異名也。

    尊者!因如何方便,依據如何方便,此等諸法為異義、異名?尊者!于此,比丘以俱慈心遍滿一方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橫、一切處,将對一切世界之[有情]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俱慈之心,遍滿而住。

    [又]以俱悲之心……以俱喜之心……以俱舍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橫,一切處,将對一切[有情]視作自己,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舍俱心,遍滿而住。

    尊者!此稱為無量心解脫。

    ”——“尊者!雲何為無所有心解脫?”——“尊者!于此,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作意:]‘無任何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尊者!此稱為無所有心解脫。

    ”——“尊者!雲何為空心解脫?”——“尊者!于此,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樹下、或至空閑處,作如是思惟:‘此我或我所是空也。

    ’尊者!此稱為空心解脫。

    ”“尊者!雲何為無相心解脫?”——“尊者!于此,比丘由對一切相不作意,具足無相心定而住。

    尊者!此稱為無相心解脫。

    ”——“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義異、名異。

    複次,尊者!因何方便、依據何方便,此等諸法為義同而名異?”——“尊者!貪為量因,瞋為量因,癡為量因。

    彼等漏盡比丘,已舍、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于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尊者!與無量心解脫相比,彼等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

    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

    尊者!貪障、瞋障、癡障,彼等漏盡之比丘已舍、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于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尊者!與無所有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

    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

    尊者!貪為取相,瞋為取相,癡為取相。

    彼等漏盡之比丘已舍、己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于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尊者!與無相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

    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癡空也。

    尊者!因有方便,依據方便,此等諸法為義同而名異也。

    ”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喜悅之尊者大拘絺羅,大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第四十四 有明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尼婆波。

    爾時,優婆塞毗舍佉詣法授比丘尼住處。

    詣已,頂禮比丘尼法授而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優婆塞毗舍佉白法授比丘尼曰:“聖尼!所謂‘自身、自身。

    ’雲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耶?”[比丘尼曰:]“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蘊,即世尊所說之‘自身’也。

    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也。

    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蘊為世尊所說之‘自身’也。

    ”“善哉!聖尼!”居士毗舍佉對法授比丘尼之所說生歡喜、随喜,更向法授比丘尼問曰:“聖尼!所言‘自身集,自身集。

    ’雲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集’耶?”——“居士毗舍佉!此渴愛引為當來之生,貪喜俱,樂此處、彼處者也,即欲之渴愛、有之渴愛及無有之渴愛也。

    居士毗舍佉!此為世尊所說之‘自身集’也。

    ”——“聖尼!所言‘自身滅,自身滅。

    ’雲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滅’耶?”——“居士毗舍佉!彼令渴愛,斷滅無餘、舍離、廢棄、解脫、無執時,居士毗舍佉!此即世尊所說之‘自身滅’也。

    ”——“聖尼!所言‘自身滅道,自身滅道。

    ’雲何為世尊所說之‘自身滅道’耶?”——“居士毗舍佉!此八支聖道,即世尊所說之‘自身滅道’也。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聖尼!彼取即是彼等五取蘊耶?或者五取蘊之外有取耶?”——“居士毗舍佉!彼取非即是彼等五取蘊,然亦非五取蘊之外有取。

    居士毗舍佉!于五取蘊,如有欲貪,則其對彼有取也。

    ” “聖尼,雲何為自身見耶?”——“居士毗舍佉!無聞凡夫,不識聖者,不知聖者之法,不調禦于聖者之法。

    不識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不調禦于善士之法。

    而且觀色即是我也,或觀我為有色者,或觀我于色中,或觀色于我中。

    又,觀受即我也,或觀我即是受者,或觀受于我中,或觀我于受中。

    又,觀想即是我也,或觀我即是有想者,或觀想于我中,或觀我于想中。

    又,觀行即是我,或觀我即是行者,或觀行于我中,或觀我于行中。

    又,觀識即是我,或觀我即是有識者,或觀識于我中,或觀我于識中。

    居士毗舍佉!如是謂自身常往見也。

    ”——“聖尼!雲何為無自身常住見耶?”——“居士毗舍佉!多聞聖弟子,尊重聖者,知聖者之法,善調禦于聖者之法。

    尊重善士,知善士之法,善調禦于善士之法。

    然而,不觀色即是我,不觀我即是色者,不觀色于我中,不觀我于色中,不觀受即是我,不觀我即是受者,不觀受于我中,不觀我于受中,不觀想即是我,不觀我即是想者,不觀想于我中,不觀我于想中,不觀行即是我,不觀我即是行者,不觀行于我中,不觀我于行中,不觀識即是我,不觀我即是識者,不觀識于我中,不觀我于識中。

    居士毗舍佉!如是則無自身之常住見也。

    ” “聖尼!雲何為八支聖道?”——“居士毗舍佉!此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聖尼!八支聖道是有為、抑是無為耶?”——“居士毗舍佉!八支聖道是有為也。

    ”——“以八支聖道攝三聚耶?抑以三聚攝八支聖道耶?”——“居士毗舍佉!不以八支聖道攝三聚,居士毗舍佉當以三聚攝八支聖道。

    居士毗舍佉!正語、正業及正命,此等諸法為戒聚所攝;正精進、正念及正定,此等諸法為定聚所攝;正見及正思惟,此等諸法為慧聚所攝。

    ”——“聖尼!雲何為定?雲何為定之相?雲何為定之資具?雲何為定之修習?”——“居士毗舍佉!得心一境性是定也;四念處為定之相也;四正勤為定之資具也;彼等諸法之練習、修習、多所作,是定之修習也。

    ” “又,聖尼!有幾何之行耶?”——“居士毗舍佉!有此等之三行,即身行、口行、心行也。

    ”——“聖尼!雲何為身行?雲何為口行?雲何為心行?”——“居士毗舍佉!出入息為身行也;尋、伺為口行也;想及受為心行也。

    ”——“聖尼!何故出入息為身行耶?何故尋、伺為口行耶?何故想及受為心行耶?”——“居士毗舍佉!出入息為屬于身者也,此等諸法為系縛于身者也,是故出入息為身行也。

    居士毗舍佉!尋、伺于先而後發語,是故尋、伺為口行也。

    想與受是屬于心,此等諸法為系縛于心者也,是故想及受為心行也。

    ” “聖尼!如何入滅受想定耶?”——“居士毗舍佉!入滅受想定之比丘是無有生念:‘我将入滅受想定’,或‘我正入滅受想定’,或‘我已入滅受想定’。

    其時,本如是修習心,是故如是之趣向也。

    ”——“聖尼!比丘入滅受想定時先滅何法耶?為身行耶?為口行耶?或心行耶?”——“居士毗舍佉!入滅受想定之比丘,先滅口行,次身行,其次心行也。

    ”——“聖尼!如何是滅受想定之起出耶?”——“居士毗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不生如是念:即‘我将滅受想定起出’,或‘我正由滅受想定起出’,或‘我已由滅受想定起出’。

    彼本如是修習心,是故以至如是之趣向。

    ”——“聖尼!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先生何法耶?為身行耶?為口行耶?或心行耶?”——“居士毗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先生心行,次身行,其次口行也。

    ”——“聖尼!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觸幾種觸耶?”——“居士毗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時觸三種觸:空觸、無相觸、無願觸也。

    ”——“聖尼!比丘從滅受想定起出已,心何所傾、何所趣、何所順”——“居士毗舍佉!比丘從滅受想定起出已心傾向遠離、趣向遠離、順于遠離。

    ” “聖尼!有幾種受耶?”——“居士毗舍佉!有此等之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

    ”——“又,聖尼!雲何為樂受?雲何為苦受?雲何為不苦不樂受?”——“居士毗舍佉!若感于樂覺、喜好乃身心之樂受也。

    居士毗舍佉!若感于苦覺、不喜好乃身心之苦受也。

    居士毗舍佉!若感于非喜好、非不喜好乃身心之不苦不樂受也。

    ”——“聖尼!樂受者以何為樂、以何為苦耶?苦受者以何為苦、以何為樂耶?不苦不樂受者是以何為樂、以何為苦耶?”——“居士毗舍佉!樂受以住為樂,以變易為苦;苦受是以住為苦,以變易為樂,不苦不樂受是以知為樂,以不知為苦。

    ”——“聖尼!樂受以何随眠随使之耶?苦受以何随眠随使之耶?不苦不樂受以何随眠随使之耶?”——“居士毗舍佉!于樂受是貪随眠随使之,于苦受是瞋随眠随使之,于不苦不樂受是無明随眠随使之。

    ”——“聖尼!一切樂受皆貪随眠随使之耶?一切苦受皆瞋随眠随使之耶?一切不苦不樂受皆無明随眠随使之耶?”——“居士毗舍佉!一切樂受非貪随眠随使之,一切苦受非瞋随眠随使之,一切不苦不樂受非無明随眠随使之。

    ”——“又,聖尼!樂受何應舍耶?苦受何應舍耶?不苦不樂受何應舍耶?”——“居士毗舍佉!樂受應舍貪随眠也,苦受應舍瞋随眠也,不苦不樂受應舍無明随眠也。

    ”——“聖尼!一切樂受皆應舍貪随眠耶?一切苦受皆應舍瞋随眠耶?一切不苦不樂受皆應舍無明随眠耶?”——“居士毗舍佉!非一切樂受皆應舍貪随眠,非一切苦受皆應舍瞋随眠,非一切不苦不樂受皆應舍無明随眠。

    居士毗舍佉!于此,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得初禅具足住;依此而舍貪,其時,貪随眠不随使之。

    居士毗舍佉!然于此,比丘如是思惟之:‘今諸聖者成就住其處,我必成就住其處。

    ’如是對無上解脫之立願者,由願不生憂苦,以此而舍瞋,其時,瞋随眠不使之。

    居士毗舍佉!于此,比丘依樂之舍、苦之舍,于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舍、念以達遍淨,第四禅具足住;以其舍無明,其時,無明随眠不使之。

    ” “又,聖尼!樂受者有何對耶?”——“居士毗舍佉!樂受者以苦受為對。

    ”——“聖尼!苦受者有何對耶?”——“居士毗舍佉!苦受以樂受為對。

    ”——“聖尼!不苦不樂受者有何對耶?”——“居士毗舍佉!不苦不樂受以無明為對。

    ”——“聖尼!無明者有何對耶?”——“居士毗舍佉!無明者以明為對”——“聖尼!明者有何對耶?”——“居士毗舍佉!明者以解脫為對。

    ”——“聖尼!解脫者有何對耶?”——“居士毗舍佉!解脫者以涅槃為對。

    ”——“聖尼!涅槃者以何為對耶?”——“居士毗舍佉![卿]越問之範圍,不可能捉問之終極也。

    居士毗舍佉!梵行是以涅槃為深入、以涅槃為彼岸、以涅槃為究竟。

    居士毗舍佉!汝如欲之,應詣世尊處,問其義,而當如世尊所說受持之。

    ” 爾時,優婆塞毗舍佉聞法授比丘尼之所說,歡喜,随喜,由座而起,稽首法授比丘尼,右繞,而詣世尊住處。

    詣已,頂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優婆塞毗舍佉,将與法授比丘尼所問答之一切告世尊。

    世尊聞而對優婆塞毗舍佉曰:“毗舍佉!法授比丘尼為賢者也。

    毗舍佉!法授比丘尼是大慧者也。

    毗舍佉!汝若以此義問我,我亦如法授比丘尼所說也。

    實如是說,即是其義也。

    應如是受持之。

    ” 世尊如是說已,優婆塞毗舍佉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五 得法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有此等四得法。

    雲何為四?曰:諸比丘!有受法現在樂、未來受苦報;諸比丘!有受法現在苦、未來受苦報;諸比丘!有受法現在苦、未來受樂報;諸比丘!有受法現在樂、未來受樂報。

     諸比丘!雲何受法為現在樂、未來受苦報?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持如是見,即:‘于諸欲無過也。

    ’彼等陷落于諸欲中;彼等與髻發之女行者共相娛樂,而彼等曰:‘何故彼等沙門、婆羅門于諸欲以見未來之恐怖,言諸欲之舍離,說應遍知諸欲耶?觸此等年輕女行者之臂幼、嫩、毳軟是樂也。

    ’彼等即陷落于諸欲中。

    彼等陷落于諸欲已,身壞命終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彼等于彼處感受如是尖銳極苦之受。

    于是彼等曰:‘彼等沙門、婆羅門于諸欲以見未來之恐怖,言諸欲之舍離,說應遍知諸欲,實此事也。

    此我等實因欲、緣欲。

    而受如是尖銳極苦之受。

    ’諸比丘!猶如于諸夏最後月,有葛實之莢破開,爾時,諸比丘!此葛之種子随墜落于婆羅樹下。

    諸比丘!彼時,住于彼婆羅樹之樹神,當恐怖、悚懼、戰栗。

    于是,諸比丘!住彼婆羅樹之樹神之友人、同僚、親戚、血緣,即園神、林神、樹神,及住于藥草、禾本、林樹之諸神集合,會合,當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種子、或為孔雀所吞、或為野鹿所食、或為林火所燒、或為樵夫所拾、或為白蟻所食;又,或不成種子也。

    ’然而,諸比丘!若彼葛之種子、非為孔雀所吞、非為野鹿所食、非為林火所燒、非為樵夫所拾、非為白蟻所食;而成為種子,又此種子:其依雨雲降大雨,可能順利而發芽生長。

    彼葛蔓有嫩、柔、毳軟之蔓草,當遂行[纏繞于]彼娑羅樹。

    諸比丘!爾時,住彼娑羅樹之樹神曰:‘何故彼等友人、同僚、親戚、血緣,即園神、林神、樹神及住于藥草、禾本、林樹諸神,是于葛之種子以見未來之恐怖,集合、會合,如是相慰藉之:“汝勿有恐怖!汝勿有恐怖!彼葛之種子、或為孔雀所吞、或為野鹿所食、或為林火所燒、或為樵夫所拾、或為白蟻所食;又,或能非是種子。

    ”此等葛蔓之嫩、柔而毳軟之蔓草,觸之為樂也!’彼[葛]纏抱彼娑羅樹,彼[葛]纏抱彼娑羅樹于樹上作枝,于上作枝而生根,生根,即摧破彼娑羅樹高大之樹幹。

    諸比丘!此時彼樹神力作是念:‘此,實彼等友人、同僚、親戚、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