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雙小品
關燈
小
中
大
察:‘此等由眼與耳可識混雜之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混雜之法,彼等為如來所無。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混雜之法,此等為如來所無。
’由此更對彼思察:‘由眼及耳可識純淨之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純淨之法,彼等為如來所有。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純淨之法,彼等為如來所有。
’由此,更對彼思察,‘此尊者遂行此善法,為長時耶?或暫時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長時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暫時遂行也。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長時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暫時遂行也。
’由此,更對彼思察:‘此長老比丘為有名、有稱譽者,彼可能有此等過患耶?’諸比丘!此未成名、未得稱譽時,其間對比丘無有此等上述之過患。
[然而]諸比丘!比丘如成名、得稱譽、其時彼可能有此等過患也。
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比丘有名、有稱譽,不可能有此等過患。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比丘為有名,有稱譽,不可能有此等過患。
’由此更對彼思察:‘此尊者為無畏而節制[自己]耶?或此長老非為有畏而節制[自己]耶?由脫離貪欲根,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者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為無畏而節制自己,此尊者非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者也。
’諸比丘!彼等可能問彼比丘言:‘以[尊者之]何等行相、何等類比?’如使尊者如是說:‘此尊者無畏而節制[自己],此長老非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之?’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應作如是答:‘實此尊者,或于衆中住時、或獨住時,于其處,無論幸福者、不幸者,或于其處教衆者、從物欲者、不為物欲所污者、此尊者對彼不以為(不幸者,受教者、從欲者)而輕蔑之。
我從世尊面前聞此、面前領受:“我為無畏而節制[自己],我非為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之。
”’ 諸比丘!于此,更應反問如來:‘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為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如來無有。
’[次:]‘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混雜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由眼與耳可識之混雜法,如來無有。
’[次:]‘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純淨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純淨法,如來有之,我有是道,有是行處。
是故不相等于凡夫者。
’諸比丘!作如是說之師,聲聞弟子為聞法,值得親近之。
師為彼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
諸比丘!如是,如是師為比丘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如是,如是彼于此法,由通智,就此一類法而于諸法得究竟,于師得淨信,言:‘世尊是等正覺也,善說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
’諸比丘!若他人對彼比丘如是問:‘以何等行相,何等推比,尊者如是說——世尊是等正覺者也,善說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應善從——耶?’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應作如是答:‘尊者!于此,我為聞法親近世尊,彼[世尊]之對我;世尊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
尊者!如此,如此,世尊對我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如是,如是于彼法,由通智就此一類法而于諸法得究竟,于師得淨信,言:“世尊是等正覺者也,善說之法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
”’ 比丘等!無論何者,凡是以此等行相、此等之句、此等之文,确立對于如來之信,信根成已而安住。
諸比丘!此謂之,行相具足者,信之見及根堅固者。
此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或世界之任何者,所不能除去[信心]者也。
諸比丘!如是于如來,有諸法之思察;又,如是從如來有法性之善探求。
”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八 憍賞彌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憍賞彌城之瞿師羅園。
爾時,憍賞彌之諸比丘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诤論,相互用口劍(舌鋒)相擊;彼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時,一比丘詣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此時,憍賞彌之諸比丘,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诤論,互相用口劍相擊;彼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時,世尊呼一比丘曰:“善來,比丘!以我語告彼等比丘:‘師呼尊者等。
’”彼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如是。
”往彼等比丘之處,至已,對彼等比丘曰:“師呼尊者等。
”彼等比丘應諾彼比丘曰:“尊者!如是。
”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論诤,互相用口劍相擊;汝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傳言實耶?[彼等比丘曰:]“如是,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耶?汝等處于因為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論诤,互相用口劍相擊;于此時,汝等,于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口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意業現起耶?”[彼等比丘曰:]“實不如此,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如傳言,汝等處于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論诤、相互用口劍相擊,于此時,汝等于諸同梵行者,或明或暗,無有慈身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無有慈口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無有慈意業現起者。
然則,汝等愚癡士夫因何知、因何見,而生起議論、鬥诤、犯戒之論诤,相互用口劍相擊耶?汝等互相不勸說、不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耶?汝等愚癡士夫,于長夜當有不饒益之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等!實有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此等六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
雲何為六?諸比丘!于此,比丘于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業現起,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比丘于諸同修行者,……暗,有慈口業現起,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比丘于諸同修行者……暗,有慈意業現起。
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凡比丘如法之所得,依法得者,乃至僅盛于一者,将如是所得,無差别食者,與具戒之同修行者,共食者也。
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凡為諸無缺、無斷、無雜、無污、自由、無礙、智者,所贊賞、不執取、資于定之戒也。
于如是諸戒,比丘與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戒相應而住之,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凡是聖者,導解脫者之見,其遵奉者,導至正盡苦也,于如是見,比丘與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見相應而住之,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此等六法為可念、可愛、可尊重者,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此等可念之六法中,是為最上者、是為攝受者、是為攝聚者,即此是聖者導解脫之見,其尊奉者,導至正盡苦。
諸比丘!猶如重閣中,是尖端是為最上者、攝受者、攝聚者,即此屋頂也。
諸比丘!如是此等可念之六法中,[即此見,是聖……]乃至正盡苦也。
比丘等!凡是聖者,導解脫者之見,遵奉者如何導至盡苦耶?諸比丘!比丘或往閑林、或往樹下、或往空靜處,如是思惟:‘于我,有其自己之諸纏,不舍斷,我具牽引以纏心,則如實地我不知之,我不見之。
’諸比丘!若比丘為欲貪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瞋恚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惛沈、睡眠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掉悔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疑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耽于此世間之思惟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耽于他世間之思惟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生起議論、鬥诤、犯戒之論诤、口劍相擊,即是有纏心也。
彼如是知:‘于我,無有其自己之諸纏,不舍斷,我具牽引之纏心,如實地,我不能知之,我不能見之;我意已善向真谛、菩堤。
’此是彼逮得初智,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再思念之:‘當我對此見,實習之,修習之,多次練習之,我獨自得寂止、我獨自得寂滅。
’彼如是知:‘我實對此見之實習、修習之,多次練習之,我獨自得寂止、我獨自得寂滅。
’如是彼逮得第二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複次,聖弟子如是再思念之:‘除我具足如是見外,其他沙門、婆羅門,或亦有具足如是見耶?’彼如是知:‘我具足如是見以外,其他沙門、婆羅門,并無有具足如是見。
’如是彼逮得第三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是具足彼如是常法耶?’諸比丘!見具足之士夫,具足何是常法耶?諸比丘!此法為見具足士夫,所具足之法,[即]:不論犯任何罪時,彼知此罪,——如知複歸,即:急速向師、智者、或同修行者忏悔之、發露之,表明之。
忏悔已、發露已、表明已,于未來慎護不犯。
諸比丘!猶如幼小無智愚鈍之仰卧兒童,其手或足接近火炭,則立即撤回。
如是,諸比丘!此法為彼見具足士所具足[即]不論犯任何罪時,彼如此知出罪,然後,彼急速向師、或智者、同修行者、忏悔之、發露之、表明之。
忏悔已、發露已、表明已、于未來慎護不犯。
彼如是知:‘見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此是彼逮得第四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常法耶?諸比丘!此法是見具足士夫所具足,[即]:不論同修行者于任何任務時,盡力予以協助之;是時,彼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強願者也。
諸比丘!如母牛拔柱以護念犢牛;如是,諸比丘!此法為彼見具足士夫所具足,[即:同修行者于任何高底任務時,盡力予以協助之;是時,彼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強願者也。
]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此是彼逮得第五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諸比丘!彼見具足士夫之力,于如來宣說法與律時,傾耳聽法已,作意已,對一切心存念已。
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此是彼逮得第六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諸比丘!彼見具足士夫之力,即:于如來宣說法與律時,得義之信受、得法之信受、得伴法之歡喜。
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此是彼逮得第七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如是七支具足之聖弟子,有善探究常法,證預流果。
諸比丘!得如是七支具足之聖弟子,是得預流果者也。
”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九 梵天請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一時,予在郁伽羅村幸福林之娑羅王樹下。
諸比丘!爾時,梵天婆伽生如是邪見:‘[我]是為常也、是為恒也、是為永住也、是為獨存者也、是為不變之法也、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而無其他比此更殊勝之出離也。
’諸比丘!我于此,予因知梵天婆伽心之所念,恰如有力士夫,将屈伸臂或将伸屈臂,如是[迅速],予即于郁伽羅村幸福林娑羅王樹下消失,而出現于彼梵天界。
諸比丘!婆伽梵天遙見予來,見予即作是語曰:‘善來,尊者!善來,尊者!尊者終于來此處。
尊者![我]實為常也、為恒也、為永住也、為獨存也、為不變之法也,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而無其他比此更殊勝之出離也。
’諸比丘!如是告已,我對婆伽梵天作是語曰:‘汝,梵天婆伽實為無明[所蔽]也;汝,婆伽實為無明[所蔽]也。
由于[汝]将無常之存在,言為常也;将無恒之存在,言為恒也;将不永住之存在,言為永住也;将非獨存之存在,言為獨存也;将變法之存在,言為不變法也;且又将生、老、死、滅、轉生者,言為此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且又[将]有其他更殊勝出離之存在,言無其他更上之出離也。
’ 諸比丘!爾時,惡魔魅入另一梵天眷屬,如此告我曰:‘比丘!比丘!勿管此間事、勿管此間事;比丘!彼實是梵天、大梵天也,是無能勝之征服者,為普見者、全能者、自在者、創造者、化作者、最尊者、主宰者、主權者、已生、未生之父也。
比丘!于汝前世,有沙門、婆羅門,呵責地、憎惡地;呵責水、憎惡水;呵責火、憎惡火;呵責風、憎惡風;呵責生物、憎惡生物;呵責天、憎惡天;呵責生主、憎惡生主;呵責梵天、憎惡梵天;彼等身壞命終後,再生于卑下身;又,由汝于前世,有沙門、婆羅門,稱歎地、歡喜地;稱歎水、歡喜水;稱歎火、歡喜火;稱歎風、歡喜風;稱歎生物、歡喜生物;稱歎天、歡喜天;稱歎生主、歡喜生主;稱歎梵天、歡喜梵天;彼等身壞命終後,生于勝妙身。
比丘是故予為汝如是言:“尊者!對梵天所告汝者,汝應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語。
比丘!汝若逾越梵天之語,則恰如吉祥天女之前來賜富而士夫卻欲擯出之;又恰如正颠落坑崖之人,欲以手足不至地;如是,比丘!對汝,結果如此。
尊者!對梵天所告汝者,汝應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語。
比丘!汝不見集坐之梵天衆耶?”’諸比丘!如是惡魔導予至梵天衆。
諸比丘!如是言時。
予告惡魔曰:‘惡者!予知汝,汝勿思量:“無人知予者。
”惡魔!汝是惡者也;惡魔!梵天、梵天衆、及梵天眷屬,一切在汝掌中,一切為汝所支配;惡魔!汝實有如是念:願“彼亦在予之掌中,願彼為予所支配。
”然而,惡魔!予卻不在汝掌中,亦非為汝所支配。
’ 諸比丘!如是說已,婆伽梵天對予曰:‘尊者!予實将常之存在,言為常也;予将恒之存在言為恒也,予将永住之存在,言為永住也;予将獨存之存在,言為獨存也;予将不變之法,言為不變之法也;而又以其處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予言:“此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
”且又,無比他更上之出離,予言:“無其他比此更上出離也。
”比丘!由于汝前世,有沙門、婆羅門,相當于汝一生間,于其時彼等行苦行,彼等如有其他更上之出離,則知有其他更上之出離;如無其他更上之出離,則知無有其他更上之出離也。
比丘!是故予對汝言:“汝雖受如何之疲累、煩勞,汝亦不能得見其他更上之出離。
”比丘!汝若依著于地,則成為近侍予者、住[于予]領地者、[予]如欲所作者、[予]之所驅使者;汝若依着水、火、風、生物、天、生主、梵天,則成為近侍予者,住[于予]之領地者,[予]如所欲作者,[予]之所驅使者。
’諸梵天!予亦實知:‘若依著于地者,予則成為近侍于汝者,住于[汝]領地者、[汝]如欲所作者、[汝]所驅使者;若依著于水、火、風、生物、天、生主、梵天,予則成為近侍汝者、住[于汝]之領地者,[汝]如欲所作者,[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混雜之法,此等為如來所無。
’由此更對彼思察:‘由眼及耳可識純淨之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純淨之法,彼等為如來所有。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由眼與耳可識純淨之法,彼等為如來所有。
’由此,更對彼思察,‘此尊者遂行此善法,為長時耶?或暫時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長時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暫時遂行也。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尊者長時遂行此善法,此尊者非暫時遂行也。
’由此,更對彼思察:‘此長老比丘為有名、有稱譽者,彼可能有此等過患耶?’諸比丘!此未成名、未得稱譽時,其間對比丘無有此等上述之過患。
[然而]諸比丘!比丘如成名、得稱譽、其時彼可能有此等過患也。
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比丘有名、有稱譽,不可能有此等過患。
’凡是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比丘為有名,有稱譽,不可能有此等過患。
’由此更對彼思察:‘此尊者為無畏而節制[自己]耶?或此長老非為有畏而節制[自己]耶?由脫離貪欲根,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者耶?’其對彼思察者如是知:‘此長老為無畏而節制自己,此尊者非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者也。
’諸比丘!彼等可能問彼比丘言:‘以[尊者之]何等行相、何等類比?’如使尊者如是說:‘此尊者無畏而節制[自己],此長老非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之?’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應作如是答:‘實此尊者,或于衆中住時、或獨住時,于其處,無論幸福者、不幸者,或于其處教衆者、從物欲者、不為物欲所污者、此尊者對彼不以為(不幸者,受教者、從欲者)而輕蔑之。
我從世尊面前聞此、面前領受:“我為無畏而節制[自己],我非為有畏而節制[自己],由脫離貪欲,由滅盡貪欲,于欲不親近之。
”’ 諸比丘!于此,更應反問如來:‘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為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穢污法,如來無有。
’[次:]‘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混雜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由眼與耳可識之混雜法,如來無有。
’[次:]‘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純淨法,如來有耶?或不有耶?’諸比丘!如來之回答當如是:‘此等由眼與耳可識之純淨法,如來有之,我有是道,有是行處。
是故不相等于凡夫者。
’諸比丘!作如是說之師,聲聞弟子為聞法,值得親近之。
師為彼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
諸比丘!如是,如是師為比丘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如是,如是彼于此法,由通智,就此一類法而于諸法得究竟,于師得淨信,言:‘世尊是等正覺也,善說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
’諸比丘!若他人對彼比丘如是問:‘以何等行相,何等推比,尊者如是說——世尊是等正覺者也,善說之法是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應善從——耶?’諸比丘!正确解答之比丘,應作如是答:‘尊者!于此,我為聞法親近世尊,彼[世尊]之對我;世尊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
尊者!如此,如此,世尊對我說上之上,妙之妙,黑白俱備之法,如是,如是于彼法,由通智就此一類法而于諸法得究竟,于師得淨信,言:“世尊是等正覺者也,善說之法由世尊[出]也,僧伽是善行者也。
”’ 比丘等!無論何者,凡是以此等行相、此等之句、此等之文,确立對于如來之信,信根成已而安住。
諸比丘!此謂之,行相具足者,信之見及根堅固者。
此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或世界之任何者,所不能除去[信心]者也。
諸比丘!如是于如來,有諸法之思察;又,如是從如來有法性之善探求。
”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八 憍賞彌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憍賞彌城之瞿師羅園。
爾時,憍賞彌之諸比丘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诤論,相互用口劍(舌鋒)相擊;彼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時,一比丘詣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此時,憍賞彌之諸比丘,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诤論,互相用口劍相擊;彼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是時,世尊呼一比丘曰:“善來,比丘!以我語告彼等比丘:‘師呼尊者等。
’”彼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如是。
”往彼等比丘之處,至已,對彼等比丘曰:“師呼尊者等。
”彼等比丘應諾彼比丘曰:“尊者!如是。
”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論诤,互相用口劍相擊;汝等不互相勸說、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
”傳言實耶?[彼等比丘曰:]“如是,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耶?汝等處于因為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論诤,互相用口劍相擊;于此時,汝等,于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口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有慈意業現起耶?”[彼等比丘曰:]“實不如此,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如傳言,汝等處于因生起議論、鬥诤、因犯戒之論诤、相互用口劍相擊,于此時,汝等于諸同梵行者,或明或暗,無有慈身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無有慈口業現起;于諸同梵行或明、或暗,無有慈意業現起者。
然則,汝等愚癡士夫因何知、因何見,而生起議論、鬥诤、犯戒之論诤,相互用口劍相擊耶?汝等互相不勸說、不撫慰;互相不同意、不和睦耶?汝等愚癡士夫,于長夜當有不饒益之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等!實有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此等六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
雲何為六?諸比丘!于此,比丘于諸同修行者,或明、或暗,有慈身業現起,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比丘于諸同修行者,……暗,有慈口業現起,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比丘于諸同修行者……暗,有慈意業現起。
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凡比丘如法之所得,依法得者,乃至僅盛于一者,将如是所得,無差别食者,與具戒之同修行者,共食者也。
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凡為諸無缺、無斷、無雜、無污、自由、無礙、智者,所贊賞、不執取、資于定之戒也。
于如是諸戒,比丘與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戒相應而住之,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複次,凡是聖者,導解脫者之見,其遵奉者,導至正盡苦也,于如是見,比丘與同修行者,或明、或暗,因見相應而住之,是為可念、可愛、可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此等六法為可念、可愛、可尊重者,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性者也。
諸比丘!此等可念之六法中,是為最上者、是為攝受者、是為攝聚者,即此是聖者導解脫之見,其尊奉者,導至正盡苦。
諸比丘!猶如重閣中,是尖端是為最上者、攝受者、攝聚者,即此屋頂也。
諸比丘!如是此等可念之六法中,[即此見,是聖……]乃至正盡苦也。
比丘等!凡是聖者,導解脫者之見,遵奉者如何導至盡苦耶?諸比丘!比丘或往閑林、或往樹下、或往空靜處,如是思惟:‘于我,有其自己之諸纏,不舍斷,我具牽引以纏心,則如實地我不知之,我不見之。
’諸比丘!若比丘為欲貪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瞋恚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惛沈、睡眠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掉悔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疑所牽引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耽于此世間之思惟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耽于他世間之思惟者,即有纏心也;諸比丘!若比丘為生起議論、鬥诤、犯戒之論诤、口劍相擊,即是有纏心也。
彼如是知:‘于我,無有其自己之諸纏,不舍斷,我具牽引之纏心,如實地,我不能知之,我不能見之;我意已善向真谛、菩堤。
’此是彼逮得初智,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再思念之:‘當我對此見,實習之,修習之,多次練習之,我獨自得寂止、我獨自得寂滅。
’彼如是知:‘我實對此見之實習、修習之,多次練習之,我獨自得寂止、我獨自得寂滅。
’如是彼逮得第二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複次,聖弟子如是再思念之:‘除我具足如是見外,其他沙門、婆羅門,或亦有具足如是見耶?’彼如是知:‘我具足如是見以外,其他沙門、婆羅門,并無有具足如是見。
’如是彼逮得第三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比丘等!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是具足彼如是常法耶?’諸比丘!見具足之士夫,具足何是常法耶?諸比丘!此法為見具足士夫,所具足之法,[即]:不論犯任何罪時,彼知此罪,——如知複歸,即:急速向師、智者、或同修行者忏悔之、發露之,表明之。
忏悔已、發露已、表明已,于未來慎護不犯。
諸比丘!猶如幼小無智愚鈍之仰卧兒童,其手或足接近火炭,則立即撤回。
如是,諸比丘!此法為彼見具足士所具足[即]不論犯任何罪時,彼如此知出罪,然後,彼急速向師、或智者、同修行者、忏悔之、發露之、表明之。
忏悔已、發露已、表明已、于未來慎護不犯。
彼如是知:‘見具足之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此是彼逮得第四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常法耶?諸比丘!此法是見具足士夫所具足,[即]:不論同修行者于任何任務時,盡力予以協助之;是時,彼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強願者也。
諸比丘!如母牛拔柱以護念犢牛;如是,諸比丘!此法為彼見具足士夫所具足,[即:同修行者于任何高底任務時,盡力予以協助之;是時,彼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強願者也。
]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常法,我亦具足如是常法也。
’此是彼逮得第五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諸比丘!彼見具足士夫之力,于如來宣說法與律時,傾耳聽法已,作意已,對一切心存念已。
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此是彼逮得第六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複次,聖弟子如是思念之:‘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諸比丘!見具足士夫,具足如何力耶?諸比丘!彼見具足士夫之力,即:于如來宣說法與律時,得義之信受、得法之信受、得伴法之歡喜。
彼如是知:‘見具足士夫,具足如是力,我亦具足如是力。
’此是彼逮得第七智,其是聖、是出世間、不共凡夫者也。
諸比丘!如是七支具足之聖弟子,有善探究常法,證預流果。
諸比丘!得如是七支具足之聖弟子,是得預流果者也。
”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彼等比丘,大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九 梵天請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一時,予在郁伽羅村幸福林之娑羅王樹下。
諸比丘!爾時,梵天婆伽生如是邪見:‘[我]是為常也、是為恒也、是為永住也、是為獨存者也、是為不變之法也、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而無其他比此更殊勝之出離也。
’諸比丘!我于此,予因知梵天婆伽心之所念,恰如有力士夫,将屈伸臂或将伸屈臂,如是[迅速],予即于郁伽羅村幸福林娑羅王樹下消失,而出現于彼梵天界。
諸比丘!婆伽梵天遙見予來,見予即作是語曰:‘善來,尊者!善來,尊者!尊者終于來此處。
尊者![我]實為常也、為恒也、為永住也、為獨存也、為不變之法也,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而無其他比此更殊勝之出離也。
’諸比丘!如是告已,我對婆伽梵天作是語曰:‘汝,梵天婆伽實為無明[所蔽]也;汝,婆伽實為無明[所蔽]也。
由于[汝]将無常之存在,言為常也;将無恒之存在,言為恒也;将不永住之存在,言為永住也;将非獨存之存在,言為獨存也;将變法之存在,言為不變法也;且又将生、老、死、滅、轉生者,言為此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且又[将]有其他更殊勝出離之存在,言無其他更上之出離也。
’ 諸比丘!爾時,惡魔魅入另一梵天眷屬,如此告我曰:‘比丘!比丘!勿管此間事、勿管此間事;比丘!彼實是梵天、大梵天也,是無能勝之征服者,為普見者、全能者、自在者、創造者、化作者、最尊者、主宰者、主權者、已生、未生之父也。
比丘!于汝前世,有沙門、婆羅門,呵責地、憎惡地;呵責水、憎惡水;呵責火、憎惡火;呵責風、憎惡風;呵責生物、憎惡生物;呵責天、憎惡天;呵責生主、憎惡生主;呵責梵天、憎惡梵天;彼等身壞命終後,再生于卑下身;又,由汝于前世,有沙門、婆羅門,稱歎地、歡喜地;稱歎水、歡喜水;稱歎火、歡喜火;稱歎風、歡喜風;稱歎生物、歡喜生物;稱歎天、歡喜天;稱歎生主、歡喜生主;稱歎梵天、歡喜梵天;彼等身壞命終後,生于勝妙身。
比丘是故予為汝如是言:“尊者!對梵天所告汝者,汝應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語。
比丘!汝若逾越梵天之語,則恰如吉祥天女之前來賜富而士夫卻欲擯出之;又恰如正颠落坑崖之人,欲以手足不至地;如是,比丘!對汝,結果如此。
尊者!對梵天所告汝者,汝應為之,汝勿逾越梵天之語。
比丘!汝不見集坐之梵天衆耶?”’諸比丘!如是惡魔導予至梵天衆。
諸比丘!如是言時。
予告惡魔曰:‘惡者!予知汝,汝勿思量:“無人知予者。
”惡魔!汝是惡者也;惡魔!梵天、梵天衆、及梵天眷屬,一切在汝掌中,一切為汝所支配;惡魔!汝實有如是念:願“彼亦在予之掌中,願彼為予所支配。
”然而,惡魔!予卻不在汝掌中,亦非為汝所支配。
’ 諸比丘!如是說已,婆伽梵天對予曰:‘尊者!予實将常之存在,言為常也;予将恒之存在言為恒也,予将永住之存在,言為永住也;予将獨存之存在,言為獨存也;予将不變之法,言為不變之法也;而又以其處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予言:“此實為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
”且又,無比他更上之出離,予言:“無其他比此更上出離也。
”比丘!由于汝前世,有沙門、婆羅門,相當于汝一生間,于其時彼等行苦行,彼等如有其他更上之出離,則知有其他更上之出離;如無其他更上之出離,則知無有其他更上之出離也。
比丘!是故予對汝言:“汝雖受如何之疲累、煩勞,汝亦不能得見其他更上之出離。
”比丘!汝若依著于地,則成為近侍予者、住[于予]領地者、[予]如欲所作者、[予]之所驅使者;汝若依着水、火、風、生物、天、生主、梵天,則成為近侍予者,住[于予]之領地者,[予]如所欲作者,[予]之所驅使者。
’諸梵天!予亦實知:‘若依著于地者,予則成為近侍于汝者,住于[汝]領地者、[汝]如欲所作者、[汝]所驅使者;若依著于水、火、風、生物、天、生主、梵天,予則成為近侍汝者、住[于汝]之領地者,[汝]如欲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