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雙大品

關燈
,離妄語為真實語者,真實而可得信賴、得可依、不欺世間。

    舍兩舌,離兩舌,聞此而語彼,不破彼等之間,又由彼聞而語于此等,不破此等之間。

    如是或為離者之和解者,或為合者之援助者。

    好和順、樂和順、喜和順,以語緻和順之語者。

    舍粗惡語、離粗惡語。

    如柔和而順耳,樂而入于心,優雅而多人喜、多人好,以語如是語者也。

    舍戲語、離戲語。

    應語時而語者、說事實者、說義利者、說法者、說律者也。

    語足以随時保持之語,有理由、有辨别、語俱義利語者。

    彼離害諸種子類、植物類。

    一日一食,夜不食而離非時食。

    離觀歌舞、音樂、演藝等。

    離保持華鬘、塗香、脂粉、粉飾、莊嚴而住。

    離高床、大床。

    離受金、銀。

    離受生谷類。

    離受生肉。

    離受女人、童女。

    離受女婢、男仆。

    離受山羊、羊。

    離受雞、豚。

    離受象、牛、牡馬、牝馬。

    離受田野、地處。

    離為使節使丁。

    離買賣。

    離詐秤稱、詐貨币、詐度量。

    離詐欺、瞞着、奸詐、邪曲。

    離斷、打、縛、路賊、掠奪、暴行。

    彼衣以覆身為足,食以護腹為足,彼之行處,唯與彼俱行。

    恰如有翼鳥之飛翔,如常與其翼俱飛,如是比丘覆身之衣、護腹之食為足,其行處唯與彼俱行。

    彼是具足聖戒聚,受内無瑕之樂。

    彼以眼見色、不執相、不執随相。

    彼不防護眼根而住者,若貪欲、憂戚、惡不善之法入來者,從事為其防護,護眼根,為防護于眼根。

    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者……以意識法、不執相、不執随相。

    彼不防護意根而住者,若貪欲、憂戚、惡不善之法入來者,從事為其防護,護意根、為防護于意根。

    彼成就此聖之根防護,受内無穢之樂。

    彼出入于正智,觀前、觀後于正智,屈伸于正智、大衣及衣缽,執持于正智、啖飲嚼味于正智、糞尿之行于正智,行、住、坐、眠、寤及語、默于正智。

     彼具足此聖戒聚,具足此聖根之防護,具足此聖念正智、孤獨床座為友,至閑林、樹下、山岩、石室、山峽、冢間、林叢、露天及積藁之處。

    彼食後,從行乞歸來,置身端正,布置面前之念、結跏趺坐。

    彼于世間舍貪欲、離貪欲,以心而住,從貪欲淨化心。

    舍瞋恚、以住不瞋恚心,憐愍一切生類、從瞋恚淨化心。

    舍惛沉睡眠、離惛沉睡眠而住,有觀想之念、有正智,從惛沉睡眠淨化心。

    舍調悔,不調悔而住,内有寂靜心,從調悔淨化心。

    舍疑、離疑而住,無猶豫于善法,從疑淨化心。

     彼舍此等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

    諸比丘!複次,比丘尋伺已息、内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乃至……成就第三禅、第四禅。

     彼以眼見色,不樂着所好之色,不憎惡所不好之色,于身确立念、無量心而住,彼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

    于彼為使彼等惡不善法無餘滅盡。

    彼如是離親疏,或受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

    彼不喜其受、不歡迎、不執着。

    不喜其受、不歡迎、不執着之彼,凡于受歡喜即令滅盡。

    彼由歡喜滅而取滅,由取滅而存在滅,由存在滅而生滅,由生滅而令老死、愁、悲、苦、憂、惱滅盡。

    如是有彼全苦蘊之滅。

    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不樂着所好之法、不憎惡所好之法,于身确立念、無量心而住,彼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

    于彼為令彼等惡不善法無餘滅盡。

    彼如是離親疏或受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

    彼不喜其受、不歡迎、不執着。

    不喜其受、不歡迎、不執着之彼,凡于受歡喜即令滅盡。

    彼由喜滅而取滅,由取滅而存在滅,由存在滅而生滅、由生滅而令老死、愁、悲、苦、憂、惱滅盡。

    如是,有彼全苦蘊之滅。

    諸比丘!汝等受持予之略說愛盡解脫。

    漁夫子比丘嗏帝為大愛網、愛聚所縛者”。

     世尊如是說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三十九 馬邑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鴦伽國名阿沙普羅(Assapvra馬邑)一聚落。

    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世人稱汝等為‘沙門、沙門。

    ’當汝等亦被問:‘汝等為何’耶?汝等自認‘我等是沙門。

    ’諸比丘!汝等如是名、如是自認時,應作如斯觀‘我等當行受沙門之作法、及婆羅門之作法,如是此實我等之真名,自認是實,如此,我等若受用衣、食、床座、醫藥資具,此等之行為,于我等應有大果報、大功德,且我等之此出家,非無功,應有果、有報。

    ’如是,諸比丘!汝等實應學。

     諸比丘!雲何是沙門之作法及婆羅門之作法?曰:‘我等具足慚愧者也。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如是作者,如是已足夠矣。

    我等已達沙門之目的,我等于此以上應無需更作。

    ’如是,汝等以達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沙門者,有此以上,有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當身行清淨、公明而應發露,防護使無瑕瑾。

    而且不應以其清淨身行,自贊毀他。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若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夠,我等已達沙門之目的,我等于此以上,應無更作者。

    ’如是汝等達成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當口行清淨、公明而應發露,防護使無瑕瑾。

    而且不應以其清淨口行,自贊毀他。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口行清淨、若如是作者,如是即夠矣,我等已達沙門之目的,我等于此以上,應無更作者。

    ’如是汝等以達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當意行清淨、公明而應發露,防護使無瑕瑾。

    而且不應以其清淨意行,自贊毀他。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如是作者,如是已足夠矣……于此以上應無更作者。

    ’如是汝等達成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當命行清淨、公明而應發露,防護使無瑕瑾。

    而且不以其清淨生活,自贊毀他。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汝等或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生活清淨也。

    若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夠矣……于此以上,我等應無更作者。

    ’如是,汝等達成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當守護諸根,以眼見色,不執相、不執随相,若不防護于眼根而住者,貪欲、憂懼、惡不善法入來者,為從事其防護,守護眼根,于眼根成就防護。

    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者……以意識法,不執相、不執随相、不防護于意根而住者,貪欲、憂懼、惡不善法入來者,為從事其防護,守護意根,于意根成就防護。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生活清淨、守護于根門,如是作者……于此以上應無更作。

    ’如是汝等成就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食知适度,正思量而攝食,非為嬉戲、非為驕榮、非為裝飾、唯為此身之久住,為保養,又去傷害,為助成梵行。

    即:如是我斷故痛、不使生新痛,而且于予成就延命、無瑕、安穩。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防護根門、食知适度。

    如是作者……于此以上我等應無更作。

    ’如是汝等成就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以受持警寤。

    于日間經行、坐,由障礙法淨化心。

    于夜之初更經行、坐,由障礙法淨化心。

    于夜之中更,以足載足,以念正智,起想作意,以右脅下而師子卧。

    于夜之後更而起,經行、坐,由障礙法淨化心。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防護根門、于食知适度、以受持警寤,如是作者……于此以上我等應無更作。

    ’如是汝等成就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當具足正念智。

    出入于正智,觀前、觀後于正智,屈伸于正智,大衣、衣缽之執持于正智,啖飲嚼味于正智,糞尿之行于正智,行、住、坐、眠、寤及語、默于正智者。

    ’如是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慚愧,我等之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防護根門,食知适度,以受持警寤。

    具足念正智。

    如是作者……于此以上,我等應無更作。

    ’如是汝等成就滿足。

    諸比丘!予告汝等,諸比丘!予對汝等說:‘汝等為沙門者,有此以上應更作之時,勿舍沙門之目的。

    ’ 諸比丘!于此以上應更作者何耶?曰:我等當獨住遠離,至森林、樹下、山岩、石室、山峽、冢間、林叢、露天及積藁之處,彼食後,從行乞歸來。

    置身端正,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于面前安置念。

    彼于世間舍貪欲、離貪欲,以心而住,由貪欲淨化心。

    舍瞋恚,無瞋恚心而住,憐愍一切衆生,由瞋恚淨化心。

    舍惛沉睡眠、離惛沉睡眠而住,有觀想、有念正智,由惛沉睡眠淨化心。

    舍調悔、不調悔而住,内有寂靜心,由調悔淨化心。

    舍疑、離疑而住,無猶豫于善法,由疑淨化心。

     諸比丘!譬如依借财以創事業,對彼成功彼事業,彼除去彼一切之舊借财,再之,彼有餘财即蓄妻。

    彼作是念:‘予以前依借财而創事業,彼使予成功其事業,彼使予除去彼一切舊借财,再之于予,有餘财即蓄妻。

    ’彼于是緣以得歡喜、得安喜。

    又,諸比丘!譬如人為病所冒,苦悶,有重态。

    彼不進食,彼身無力量。

    彼後解放其病,進食,至彼身有力量。

    彼作是念:‘予嘗為病所冒,苦悶,有重态,予不進食,且予身無力量。

    彼使予今日解放其病,予進食,而且予身有力量。

    ’彼于是緣得歡喜、得安喜。

    又,諸比丘!譬如人投于獄,彼他日由其獄平安被釋放以免危險,而且彼财物無何等之損失。

    彼作是念:‘予于前被投獄,彼予今日由其獄平安被釋放以免危險,而且予之财物無何等之損失。

    ’彼于是緣得歡喜、得安喜。

    又,諸比丘!譬如有人為仆,不自立,如是隸屬其他,不能如所欲而行。

    彼後以脫其仆,自立,不隸屬于他人,自由身以至得如所欲行。

    彼作是念:‘予于前為仆,不自立,隸屬于他人,不得如所欲行。

    彼予今日以脫其仆,自立,不隸屬于他人,自由身,得如所欲行。

    ’彼于其緣,得歡喜、得安喜。

    又,諸比丘!譬如人攜帶錢财,于荒野之旅路上。

    彼後從其荒野安全免于危險而出,而且彼财物無何等之損失,彼作是念:‘予于前攜帶錢财于荒野之旅路上。

    彼予今日從其荒野安全以免危險而出,而且予之财物無何等之損失。

    ’彼于是緣得歡喜、得安喜。

    諸比丘!如是比丘如負債、如病、如獄舍、如仆、如于荒野之旅路,自見未舍此等五蓋。

    諸比丘!猶如無負債、如無病、如由獄釋放、如自由人、如樂園、如是比丘已于自見舍此等五蓋。

     彼舍此等令心穢、慧羸之五蓋方能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

    彼此身由離以生喜樂,遍滿充溢,彼身之何處亦由離以生喜樂,無不遍滿。

    諸比丘!猶如精巧之助浴師或其弟子于銅盤入粉末洗劑,善散布以混合水,彼洗劑團塊含于液、潤于液,以内外液遍滿之,而且不為滴流,諸比丘!如是比丘使此身由離以生喜樂,遍滿充溢。

    彼身之何處亦由離以生喜樂,無不遍滿。

     諸比丘!複次,比丘尋伺已息,于内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彼此身由定以生喜樂,遍滿充溢。

    彼身之何處亦由定以生喜樂,無不遍滿。

    諸比丘!譬如有湖泉,于是東方無水之入口、西方亦無水之入口、北方亦無水之入口、南方亦無水之入口,且天不持來時時适度之雨,而從其湖湧出冷水,以冷水使其湖遍滿充溢,彼湖之何處亦以冷水無不使之遍滿。

    諸比丘!如是比丘此身由定以生喜樂,使遍滿充溢,彼身之何處亦由定以生喜樂,無不使之遍滿。

     諸比丘!複次比丘離脫喜,住于舍,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樂,聖者之所謂‘舍、念、樂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此之身以無喜之樂使遍滿充溢。

    彼身之何處亦以無喜之樂使無不遍滿。

    諸比丘!譬如于青蓮池,或紅蓮池,或白蓮池之中,彼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生于水中,成長于水中,不出于水,沉潛于[水]中而育。

    其等由根到頭,以冷水使遍滿充溢。

    諸比丘!如是比丘此身以無喜之樂使遍滿充溢。

    彼身之何處亦以無喜之樂無不使之遍滿。

     諸比丘!複次比丘舍樂、舍苦,先已以滅喜憂,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彼此之身以清淨皎潔之心使遍滿而坐,彼身之何處亦以清淨皎潔之心,無不使遍滿。

    諸比丘!譬如人以白衣,以蓋覆至頭而坐。

    彼身之何處亦以白衣無不使之遍滿。

    諸比丘!如是比丘此身以清淨皎潔之心,使遍滿而坐,彼身之何處亦以清淨皎潔之心,無不使遍滿。

     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而得确立不動時,彼心向憶宿命智。

    彼種種憶念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成劫、無量壞劫、無量成壞劫。

    其處予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以命終。

    彼予于彼處死,于其處生,于其處亦如是名、如是姓……[乃至]……如是以命終。

    彼予于其處死,于此處生,憶念如是其一一之相與其俱詳細狀況之種種宿命。

    諸比丘!譬如人由自村往他村,由其村又往他村,彼由其村而還自村。

    彼作是念:‘予由自村往彼村,于其處,予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由彼村往某村,于其處又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彼予由某村而還自村。

    ’諸比丘!如是比丘以憶念種種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乃至……如是憶念其一一之相與俱詳細狀況之種種宿命。

     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而得确立不動,彼心向有情生死智。

    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福,各各随其業:‘實此等有情于身為惡行,于口為惡行、于意為惡業,以诽謗聖者,抱邪見,持邪見業。

    彼等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又實此等有情于身為善行、于口為善行、于意為善行,不诽謗聖者,抱正見、持正見業。

    彼等身壞命終而生善趣、天界。

    ’如是彼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福,各各随其業。

    諸比丘!猶如二屋各具備有門,于其處具眼者立于其中央,見人人于家出入、徘徊、逍遙。

    諸比丘!如是,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福,各各随其業。

     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而得确立不動,彼心向漏盡智。

    彼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苦滅之道’。

    如實知‘此等是漏’,如實知‘此是漏之集’,如實知‘此是漏之滅’,如實知‘此是漏滅之道’。

    如是知、如是見,于彼由愛欲之漏心解脫、由存在之漏心解脫、由無明之漏心解脫,于解脫有知‘解脫’,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無到此存在之狀态。

    ’諸比丘!猶如清澄幽靜之山頂有湖,于其處具眼者立于岸,見諸貝殼、砂礫、魚群或靜或動。

    彼作是之念:‘此湖清澄、幽靜、于此等見諸殼、砂礫、魚群之遊或靜或動。

    ’諸比丘!如是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漏滅之道’。

    彼如是知、如是見,從愛欲漏心解脫,從存在之漏心解脫,從無明漏心解脫,于解脫知‘解脫’,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無到此存在之狀态。

    ’ 諸比丘!此比丘言:‘沙門也。

    ’亦言:‘婆羅門也。

    ’又,是‘洗浴者’、‘明者’、‘通聖典者’、‘是聖者’、是‘應供’。

    諸比丘!雲何比丘是沙門?曰:彼于惡不善法、穢污而後起存在,以持苦痛,有苦報,于未來有生老死者,皆使息止矣。

    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沙門也。

    諸比丘!雲何比丘為婆羅門?曰:彼于惡不善法,穢污而後起存在,持苦痛、有苦報,于未來有生老死者,皆使遠離矣。

    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婆羅門也。

    諸比丘!雲何比丘是洗浴者也,曰:彼于惡不善法,穢污而後起存在,持苦痛,有苦報,于未來有生老死者,皆使洗淨矣。

    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洗浴者也。

    諸比丘!雲何比丘是明者?曰:彼于惡不善法,穢污而後起存在,持苦痛,有苦報,于未來有生老死者,皆知之矣。

    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明者。

    諸比丘!雲何比丘是通聖典者?曰:彼于惡不善法、穢污而後起存在,持苦痛,有苦報,于未來有生老死者,皆消失矣。

    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通聖典者。

    諸比丘!雲何比丘是聖者?曰:彼于惡不善法、穢污而後起存在,持苦痛,有苦報,于未來有生老死者,皆隔離矣。

    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聖者也。

    諸比丘!雲何比丘是應供?曰:彼于惡不善法、穢污而後起存在,持苦痛,有苦報、于未來有生老死者,皆隔離矣。

    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應供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四十 馬邑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鴦伽國名阿沙普羅(馬邑)一聚落。

    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世人知汝等為‘沙門、沙門’。

    當汝等亦被問:‘汝等何為’耶?自稱‘我等是沙門。

    ’諸比丘!汝等如是名、如是自認時:‘彼沙門有正道,我等順其道,如是此實我等之真名也,應自認是實也。

    我等于任何人從此人所受用衣、食、床座、醫藥資具,對其彼等,此等之行為于我等有大果報、大功德,且我等此出家非無功,應有果,有報。

    ’如是,諸比丘!汝等實應學之。

     諸比丘!雲何比丘不順沙門之正道,曰:凡比丘有貪欲者而不舍貪欲,有瞋恚者而不舍瞋恚,有忿怒者而不舍忿怒,以懷恨者而不舍恨,蓋覆者不舍蓋覆,惱害者而不舍惱害心,嫉者而不舍嫉,悭者而不舍悭,诳者而不舍诳,詐瞞者而不舍詐瞞,惡欲者而不舍惡欲,邪見者而不舍邪見。

    諸比丘!予對此等沙門之垢、沙門之瑕瑾、沙門之過失、趣于惡生,以未舍受惡趣因,說不順沙門之正道。

    諸比丘!猶如緻命之武器——摩達奢兩面有刃如滴水,如覆于大衣。

    比丘等!予說此比丘之出家。

     諸比丘!予對持大衣者,不謂唯持大衣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裸形行者,不謂唯裸形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塗塵泥者,不謂唯塗塵泥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沐浴行者,不謂唯沐浴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樹下坐行者,不謂唯樹下坐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露天坐行者,不謂唯露天坐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常立行者,不謂唯常立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定期食行者,不謂唯定期食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誦咒者,不謂唯誦咒為沙門。

    諸比丘!予對編發者,不謂唯持編發為沙門。

    諸比丘!若持大衣者唯持大衣為因,于有貪欲者舍貪欲、于有瞋恚心者舍瞋恚、于忿怒者舍忿怒,于懷恨者舍恨,于覆者舍覆,于惱害者舍惱害心,于嫉者舍嫉,于悭者舍悭,于诳者舍诳,于詐瞞者舍詐瞞,于惡欲者舍惡欲,于邪見者舍邪見者,友人、同僚、親戚、血緣,令彼為持大衣者,應催促其持大衣說:‘賢兒!汝當為持大衣者,隻要因持大衣者,唯以持大衣,汝貪欲者令舍貪欲,有瞋恚心者舍瞋恚,有忿怒者舍忿怒,有懷恨者舍恨,有覆者舍覆,有惱害者舍惱害心,有嫉者舍嫉,有悭者舍悭,有诳者舍诳,有詐瞞者舍詐瞞,有惡欲者舍惡欲,有邪見者舍邪見。

    ’諸比丘!予見此或持大衣者,有貪欲、瞋恚、忿怒、恨、覆、惱害、嫉、悭、诳、詐瞞、惡欲、邪見,是故,予對持大衣者,不謂唯持大衣者為沙門也。

    諸比丘!若于裸形行者……唯裸形為因……于塗塵泥者唯塗塵泥……于沐浴者……唯沐浴……于樹下坐行者……唯樹下坐……于露天坐行者……唯露天坐……于常立行者……唯常立非座……于定期食行者……唯定期食……于誦咒者……唯誦咒……于編發者唯持編發,有貪欲者令舍貪欲,有瞋恚心者舍瞋恚……乃至……有邪見者舍邪見者,彼生其兒,友人,同僚、親戚、血緣,令彼為編發者,推促其持編發:‘賢兒!汝當為持編發者,因隻要是持編發者,唯持編發即汝于有貪欲者舍貪欲,有瞋恚心者舍瞋恚……乃至……有邪見者舍邪見。

    ’諸比丘!但予見此或編發行者有貪欲、瞋恚、忿怒、恨、覆、惱害、嫉、悭、诳、詐瞞、惡欲、邪見。

    是故,予于編發行者不謂唯持編發者為沙門。

     諸比丘!雲何比丘順沙門之正道,曰:凡比丘于有貪欲者舍貪欲,有瞋恚心者舍瞋恚,有忿怒者舍忿怒,有懷恨者舍懷恨,有覆者舍覆,有惱害者舍惱害,有嫉者舍嫉,有悭者舍悭,有诳者舍诳,有詐瞞者舍詐瞞,有惡欲者舍惡欲,有邪見者舍邪見。

    諸比丘!予對此等沙門之垢、沙門之瑕、沙門之過。

    以舍受趣惡生、惡趣之因,謂順沙門道。

    彼以自随觀淨化一切此等惡不善法,以自随觀令解脫。

    于彼以自随觀淨化一切此等惡不善法,以自随觀令解脫,生歡喜,有歡喜者,生喜悅,有喜悅者,身為輕安,身有輕安者為受樂,有樂者心為得定。

    彼以慈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二[方]、如是三[方]、如是四[方]上、下,傍一切處,廣大全世界,與廣博、無量、無恚、無害慈俱之心,遍滿而往。

    與悲俱之心……乃至……遍滿而住。

    與喜俱之……乃至……遍滿而住。

    與舍俱之心以遍滿一方而住,如是二[方]、如是三[方]、如是四[方]、上、下、傍一切處,廣大全世界與廣博、無量、無恚、無害舍俱之心遍滿而住。

    諸比丘!譬如于此有一蓮池,水澄徹、清冷、皎皎善築堤坡,誠可愛樂。

    有人從東方來為炎暑所苦、炎暑所惱,疲、燥、渴,彼至其蓮池而治渴,應除炎暑苦惱。

    若有人自西方、或北方、或南方來。

    或自任何處來,為炎暑所苦、炎暑所惱、疲、燥、渴之人來此,彼至其蓮池應治渴,除炎暑之苦惱。

    諸比丘!如是,若有王族者由在家為行者,彼至如來所教之法、律,如是修習慈、悲、喜、舍,内得寂靜。

    以持内得寂靜,予謂順沙門正道。

    若有婆羅門者……乃至……庶民族者……奴隸族者……或任何之族者,亦由在家為出家行者,彼至如來所教之法、律,如是修習慈、悲、喜、舍,内得寂靜。

    以内得寂靜,予謂順沙門之正道。

    王族者若由在家為出家行者,彼滅盡漏,于現法自知、自證,到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在由漏之滅盡是沙門。

    婆羅門族者……庶民族者……奴隸族者……任何之族者,亦由在家為出家行者,彼滅盡漏,于現法中自知、自證、逮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在由漏之滅盡是沙門也。

    ” 世尊如是說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