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雙大品

關燈
者目犍連!昔諸天與阿修羅衆之間起戰鬥。

    于其戰,諸天戰勝,阿修羅衆戰敗。

    尊者目犍連!彼予其戰勝,為戰勝者,由彼而還,創建名為最勝之宮殿。

    尊者目犍連!其最勝宮殿有一百尖閣,一一之尖閣各有七重閣,一一之重閣各有七天女,一一之天女各有七侍女也。

    尊者目犍連!卿不欲觀我可愛最勝宮殿之[結構]否?”尊者大目犍連默然而應諾。

     于是諸天帝釋及毗沙門大王,侍于尊者大目犍連之後,詣于最勝宮殿。

    天帝釋之侍女等,遙見尊者大目犍連來。

    見而慚愧,各自入于内房。

    恰如新婦見其翁姑之慚愧,如是天帝釋之侍女等見尊者大目犍連因慚愧而各自入于内房。

    于是天帝釋及毗沙門大王,随行尊者大目犍連以逍遙最勝宮殿。

    言:“尊者目犍連!見此可愛之最勝宮殿!尊者目犍連!見此可愛之最勝宮殿!”[目犍連答曰:]“此是尊者庫奢耶之輝耀,此乃其相應前所作功德而輝耀也。

    人人見此何等可愛,謂‘實如此輝耀于三十三天。

    ’彼對此尊者庫奢耶之輝耀,此乃相應前所作之功德而輝耀也。

    ”而尊者大目犍連作是念:“此藥叉是過于放逸,然,我使此藥叉戰栗。

    ”于是尊者大目犍連以示神通力,以足拇指使最勝宮殿震搖激動。

    如是天帝釋、毗沙門大王及三十三天生希有、未曾有之念曰:“實應驚歎哉!真未曾有哉!沙門之大神力、大威力。

    以足之拇指使天宮震搖激動。

    ”于是尊者大目犍連知天帝釋之戰栗、身毛豎立,對天帝釋曰: “庫奢耶!世尊對卿略說如何是愛盡解脫耶?我等亦聞,得備其法話,即甚幸也。

    ”[帝釋曰:]“尊者目犍連!予前詣世尊之處。

    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立。

    尊者目犍連!于一面立之予向世尊如是問之:‘世尊!略而說者,如何是比丘得愛盡解脫、畢竟究竟者、畢竟安穩者、畢竟梵行者、畢竟盡者、人天之最勝者耶?’尊者目犍連!如是問已,世尊如次答予:‘諸天王!是比丘聞——一切法實不值貪着——諸天王!若比丘聞——一切法實不值貪着——者,彼知一切法。

    以知一切法而熟知一切法,熟知一切法而受所有受,即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

    彼于此等受随觀無常而住,随觀離貪而住,随觀滅而住,随觀舍離而住也。

    彼于此等之受随觀無常而住,随觀離貪而住,随觀滅而住,随觀舍離而住者,于世間無所取。

    無所取即無所惱,無所惱即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不到此存在之狀态。

    諸天王!略而說者,如是比丘是愛盡解脫、畢竟究竟者、畢竟安穩者、畢竟梵行者、畢竟盡者、人天之最勝者也。

    ’尊者目犍連!如是,世尊對予略說愛盡解脫。

    ”是尊者大目犍連歡喜、随喜天帝釋之說。

    恰如強力者以伸屈之臂,或以屈伸之臂,如是速于三十三天消失之,現于東園鹿母講堂。

    于是天帝釋之侍女等,于尊者大目犍連之去不久,白天帝釋曰:“吾君!彼是吾君之師,彼是世尊否?”[帝釋曰]“汝等!彼是我師,彼非世尊,彼是我之同行者,尊者大目犍連也。

    ”[侍女等曰:]“吾君!吾君誠是榮幸!吾君之同行者,如是有大神力、如是有大威力,何況吾君之師,彼世尊是如何乎!” 如是尊者大目犍連詣世尊之處。

    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坐。

    于一面坐之尊者大目犍連白世尊曰:“世尊!世尊于前為或有大勢力之藥叉,同意略說愛盡解脫否?”[世尊曰:]“目犍連!予同意,即前天帝釋來予之處,來而稽首予,而于一面立。

    目犍連!于一面立之天帝釋如次問予:‘世尊!略而說者,如何是比丘得愛盡解脫、畢竟究者、畢竟安穩者、畢竟梵行者、畢竟盡者、人天之最勝者耶?’目犍連!如是問已,予對天帝釋作是語:‘諸天之王!是比丘聞——一切法實不值貪着。

    諸天王!若比丘聞——一切法實不值貪着——者,彼即知一切法。

    知一切法而熟知一切法也。

    熟知一切法于受所有受,即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彼于此等受,随觀無常而住、随觀離貪而住,随觀滅而住,随觀舍離而住。

    彼于此等受,随觀無常而住,随觀離貪而住,随觀滅而住,随觀舍離而住者,于世間無所取。

    無所取即無所惱,無所惱即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不到此存在之狀态。

    諸天王!略而說者,如是比丘是愛盡解脫、畢竟究竟者、畢竟安穩者、畢竟梵行者、畢竟盡者、人天之最勝者也。

    ’目犍連!如是予同意為天帝釋略說愛盡解脫。

    ” 世尊如是說已。

    尊者大目犍連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三十八 愛盡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漁夫之子名嗏帝之彼比丘如次生起惡見:“如是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即此識流轉、輪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甚多比丘聞之:“實漁夫之子比丘嗏帝,生如次之惡見:‘如是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即此識輪回、流轉、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如是彼等比丘詣漁夫之子比丘嗏帝之處。

    詣而對漁夫之子比丘嗏帝作是語:“賢者嗏帝!汝實生起如是之惡見否?即‘如是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

    ’”[嗏帝曰:]“諸賢!如是實予以知從世尊所說之法,即此識流轉、輪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

    ”于是彼等比丘欲令比丘嗏帝離此惡見,交互質問,以問理由,共同論議之:“賢者嗏帝!勿言如是,勿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實不如是說。

    賢者嗏帝!世尊實以種種部門,說從因緣生之識,‘若除因緣,識即不生。

    ’”漁夫之子比丘嗏帝如是受彼等比丘之交互質問,以問理由,共同論議之,而且固執此惡見,墨守主張曰:“諸賢!如是實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即此識流轉、輪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 彼等比丘不得使漁夫之子比丘嗏帝離彼邪見,因此詣世尊處。

    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坐。

    于一面坐之彼等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漁夫之子名為嗏帝,是比丘,生起如是惡見:‘如是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即此識流轉、輪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然,世尊!我等實聞漁夫之子名為嗏帝比丘生起如是惡見:‘予如是知從世尊所說之法……。

    ’世尊!于是我等詣漁夫之子比丘嗏帝之處。

    詣而問比丘嗏帝曰:‘賢者嗏帝!汝實生起如是惡見耶?——予如是知從世尊所說之法……’。

    世尊!如是問之,比丘嗏帝答我等曰:‘諸賢!予實如是理解以為世尊所說之法……。

    ’世尊!于是我等對比丘嗏帝欲使彼離惡見,互為質問,以問理由,共同議論曰:‘賢者嗏帝!勿言如是,勿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實不如是說。

    賢者嗏帝!世尊以種種部門實說從緣生識,若除因緣,識即不生。

    ’世尊!如是漁夫之子比丘嗏帝被我等交互質問,以問理由,共同論議之,然彼固執惡見,墨守主張:‘諸賢!如是實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

    ’世尊!我等不能使比丘嗏帝離彼惡見,于此,以此事告世尊。

    ” 爾時世尊呼一比丘:“來!比丘!汝以予之名,告漁夫之子比丘嗏帝言:‘賢者嗏帝!我師呼汝。

    ’”“遵教!”彼之比丘應諾世尊,往漁夫之子比丘嗏帝之處。

    往而告漁夫之子比丘嗏帝曰:“賢者嗏帝!我師呼汝。

    ”“遵教!”漁夫之子比丘嗏帝應諾而詣世尊之處。

    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坐。

    對于一面坐之比丘嗏帝,世尊問曰:“嗏帝!汝實生如是惡見耶?‘如是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即此識流轉、輪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嗏帝曰:]“世尊!如是,實為予知從世尊所說之法,即此識流轉、輪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世尊曰:]“嗏帝!如何其識?”[嗏帝曰:]“世尊!此語,所愛者,于此處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

    ”[世尊曰:]“愚癡人!汝依何知予如是說法耶?愚癡人!予豈非以種種之部門說由緣生否?‘除緣識即不生!’然愚癡人!汝自己不理解,而誣謗我等,汝損自己,且多為不德。

    愚癡人!此對汝永遠為不饒益、不幸福也。

    ” 如是,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對此如何思惟耶?此漁夫之子比丘嗏帝豈非于此法、律,起火焰耶!”彼等曰:“世尊!何有如此,世尊!實無是事。

    ”如是語時漁夫子比丘嗏帝沉默、懊惱,縮肩、低頭,悄悄不能回答而坐。

    于是世尊知比丘嗏帝沉默、懊惱、縮肩、低頭,悄悄不能回答。

    而言比丘嗏帝曰:“愚癡人!汝對此之自惡見應明了之,予今問諸比丘。

    ”于是世尊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以此漁夫之子比丘嗏帝,自無理解,誣謗我等而自滅,且至如此多為不德,知予為如是說耶?”[諸比丘曰:]“世尊!無是事也。

    世尊!世尊實以種種部門,對我等說因緣生之識。

    世尊常曰‘除緣,識即不生。

    ’”[世尊曰:]“善哉!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汝等從予知如是說法也。

    諸比丘!予實對汝等以種種部門解說因緣生識,‘缺除因緣,識即不生。

    ’然而此比丘嗏帝自不理解,誣謗我等,以自滅,且多為不德。

    其實彼愚癡人永遠不饒益、不幸福也。

     諸比丘!無論任何,緣其緣而識生,即依其[緣]而識生。

    如眼緣于色而識生,即名為眼識。

    耳緣于聲而識生,即名為耳識。

    鼻緣于香而識生,即名為鼻識。

    舌緣于味而識生,即名為舌識。

    身緣于所觸而識生,即名為身識。

    意緣于法而識生,即名為意識。

    諸比丘!猶無論如何,緣其緣而火燃,依此而得名。

    即緣薪而火燃,即名為薪火。

    緣木片而火燃,即名為木片火。

    緣草而火燃,即名為草火。

    緣牛糞而火燃,即名為牛糞火。

    緣谷皮而火燃,即名為谷皮火。

    緣塵屑而火燃,即名為塵屑火。

    諸比丘!如是依何緣而識生,即依何緣而得名。

    緣眼于色而識生,即名為眼識。

    緣耳于聲而識生,即名為耳識。

    緣鼻于香而識生,即名為鼻識。

    緣舌于味而識生,即名為舌識。

    緣身于所觸而識生,即名為身識。

    緣意于法而識生,即名為意識。

    ” [世尊複曰:]“諸比丘!汝等見此為生者耶?”[諸比丘曰:]“然!世尊!”“諸比丘!見此為食所成耶?”“然!世尊!”“諸比丘!見凡活者緣彼食滅、即成滅者耶?”“然!世尊!”“諸比丘!從猶豫此豈非生,即疑生耶?”“然!世尊!”“諸比丘!從猶豫彼豈非食所成,即疑生耶?”“然!世尊!”“凡活者從猶豫緣彼之食滅,豈非滅者,即疑生耶?”“然!世尊!”“諸比丘!以如實正慧見此活者,皆舍所疑耶?”“然!世尊!”“諸比丘!以如實正慧見此食所成者,凡舍所疑耶?”“然!世尊!”“諸比丘!以如實正慧以見凡活者,緣彼食之滅而滅者,凡舍所疑耶?”“然!世尊!”“諸比丘!如是有實确信是活者耶?”“然!有,世尊!”“諸比丘!如是實有确信其食所成者耶?”“然!有!世尊!”“諸比丘!如是實有确信凡活者緣彼食之滅而滅者耶?”“然!世尊!”“諸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見此活者耶?”“然!世尊!”“諸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見其食所成者耶?”“然!世尊!”“諸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見其食所成者耶?”“然!世尊!”“諸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見凡活者緣彼之食滅而滅者耶?”“然!世尊!”“諸比丘!若汝等且執着如是清淨、皎潔之此見,而自慢、追求、愛著者,汝等得謂為彼度脫、非為執持、而理解筏喻之說法者耶?”“否也!世尊!”“諸比丘!若汝等如是此清淨、皎潔之此見而不執着、不自慢、不追求、不愛著者,汝等得謂為彼度脫,而非為執持理解筏喻之說法耶?”“然!世尊!” [世尊複曰:]“諸比丘!為已生有情之住,或為将生有情之扶助,此等有四種之食。

    雲何為四?曰:第一、或粗或細之抟食,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也。

    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為因由?何為因緣?何為生種?何為根源耶?曰:此等四食渴愛為因由、渴愛為因緣、渴愛為生種、渴愛為根源也。

    諸比丘!此渴愛是以何為因由?何為因緣?何為生種?何為根源耶?曰:渴愛是受為因由、受為因緣、受為生種、受為根源也。

    諸比丘!此受以何為因由?何為因緣?何為生種?何為根源耶?曰:受是以觸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也?諸比丘!此觸是以何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耶?曰:觸是以六處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也。

    諸比丘!此六處是以何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耶?曰:六處是以名色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也。

    諸比丘!此名色是以何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耶?曰:名色是以識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也。

    諸比丘!此識是以何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耶?曰:識是以行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也。

    諸比丘!此之行是以何為因由、因緣、生種、根源耶?曰:行是以無明為因由、無明為因緣、無明為生種、無明為根源也。

    諸比丘!如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存在(有),緣存在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彼有全苦蘊之集。

    ” [世尊複曰:]“緣生而有老死,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生而有老死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生而有老死,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生而有老死。

    ’”[世尊曰:]“緣存在而有生,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存在而有生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存在而有生,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存在而有生。

    ’”[世尊曰:]“緣取而有存在,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取而有存在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取而有存在,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取而有存在。

    ’”[世尊曰:]“緣渴愛而有取,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渴愛而取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渴愛而有取,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渴愛而有取。

    ’”[世尊曰:]“緣受而有渴愛,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受而有渴愛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受而有渴愛,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受而有渴愛。

    ’”[世尊曰:]“緣觸而有受,如是之謂。

    諸比丘!實緣觸而有受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觸而有受,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觸而有受。

    ’”[世尊曰:]“緣六處而有觸,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六處而有觸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六處而有觸,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六處而有觸。

    ’”[世尊曰:]“緣名色而有六處,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名色而有六處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名色而有六處,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名色而有六處。

    ’”[世尊曰:]“緣識而有名色,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識而有名色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識而有名色,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識而有名色。

    ’”[世尊曰:]“緣行而有識,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行而有識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行而有識,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行而有識。

    ’”[世尊曰:]“緣無明而有行,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緣無明而有行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緣無明而有行,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緣無明而有行。

    ’” [世尊曰:]“善哉!諸比丘!如是汝等言,予又如次言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渴愛,緣渴愛而有取,緣取而有存在,緣存在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彼有全苦蘊之集。

    而且無明無餘離滅而行滅,行滅而識滅,識滅而名色滅,名色滅而六處滅,六處滅而觸滅,觸滅而受滅,受滅而渴愛滅,渴愛滅而取滅,取滅而存在滅,存在滅而生滅,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惱滅也。

    如是有彼全苦蘊之滅。

    ’” [世尊複曰:]“生滅故而老死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生滅故而有老死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生滅故而有老死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生滅故而有老死滅也。

    ’”[世尊曰:]“由存在滅而生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存在滅故,而生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存在滅故而生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存在滅故而生滅。

    ’”[世尊曰:]“由取滅故而存在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取滅故而存在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取滅故而存在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取滅故而存在滅。

    ’”[世尊曰:]“由渴愛滅故而取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渴愛滅故而取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渴愛滅故而取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渴愛滅故而取滅。

    ’”[世尊曰:]“由受滅故而渴愛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受滅故而渴愛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受滅故而渴愛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受滅故而渴愛滅。

    ’”[世尊曰:]“由觸滅故而受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觸滅故而受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觸滅故而受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觸滅故而受滅。

    ’”[世尊曰:]“由六處滅故而觸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六處滅故而觸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六處滅故而觸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六處滅故而觸滅。

    ’”[世尊曰:]“由名色滅故而六處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名色滅故而六處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名色滅故而六處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名色滅故而六處滅。

    ’”[世尊曰:]“由識滅故而名色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識滅故而名色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識滅故而名色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識滅故而名色滅。

    ’”[世尊曰:]“由行滅故而識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行滅故而識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行滅故而識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行滅故而識滅。

    ’”[世尊曰:]“由無明滅故而行滅,如是之謂也。

    諸比丘!實由無明滅故而行滅耶?或不然耶?于其處如何思惟耶?”[諸比丘曰:]“世尊!由無明滅故而行滅,于其處我等如是思惟:‘由無明滅故而行滅。

    ’” [世尊更曰:]“善哉!諸比丘!如是[為]汝等,予又如次言之:此不存在時、彼即不存在,由此之滅而彼滅,即由無明滅而行滅,由行滅而識滅,由識滅而名色滅,由名色滅而六處滅,由六處滅而觸滅,由觸滅而受滅,由受滅而渴愛滅,由渴愛滅而取滅,由取滅而存在滅,由存在滅而生滅,由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惱滅也。

    如是有彼全苦蘊之滅。

    ” [世尊更曰:]“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或有偏于過去耶?‘我等于過去存在耶?于過去不存在耶?于過去是何者耶?于過去如何有耶?我等于過去是何者?後[又]為何者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或有偏于未來耶?‘我等于未來存在耶?于未來不存在耶?于未來是何者耶?于未來是如何有耶?我等于未來是何者?後[又]為何者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或于今現在于内有疑:‘我等實存在耶?實不存在耶?實為何耶?如何有耶?此有情是從何處來耶?彼從何處去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有所言耶?‘我等尊重師,以尊重師,我等如是言。

    ’”[諸比丘曰:]“不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有如是言耶?‘一沙門對我等如是言,又他諸沙門亦[同是言],然,我等不如是言。

    ’”[諸比丘曰:]“不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有示其他之師耶?”[諸比丘曰:]“不也!世尊!”“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見,對于所有凡夫,沙門婆羅門之行,于會式、祝祭為最勝,而有所還耶?”[諸比丘曰:]“不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然!汝等可言:由汝等自知、自覺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曰:]“善哉!諸比丘!汝等從予為直接現見此等,于任何人亦見之,導入[解脫],依智者以自己得知之方法而導之。

    諸比丘!言:‘此法是直接而現見,于任何人亦見之,導入[解脫]、依智者自己得知者也。

    ’彼即緣此而言也。

     諸比丘!三事和合而入胎,是有父母之會合,但母還未有經水且康達婆不現前,其時不入胎。

    又此有父母之會合,母已有經水,但康達婆不現前,其時不入胎。

    諸比丘!有父母之會合,母已有經水,且康達婆現前者,如是三事和合者,有入胎也。

    諸比丘!母或在九個月或十個月間,彼其胎即荷重擔,以大擔心擁護于胎宮。

    諸比丘!于母經九個月或十個月,于大擔心之出産彼重擔。

    彼所生者,以自己血哺育之。

    諸比丘!實彼之血于聖者之律,即是母乳也。

    諸比丘!彼從其童子之成長,從諸根之成熟,童子之所有玩具,例如:以小鋤、小棒、宙返機、風車、棕榈葉之尺、小車、小弓等為遊戲。

    諸比丘!從彼之童子成長諸根熟,以具足五種欲分而歡樂,即依眼所識、所欲、所愛、所好、愛好形相,随欲激情于色,依耳所識……以聲,依鼻所識……以香,依舌所識……以味,依身所識、所欲、所愛、所好、愛好形相而随欲激情于觸者,以[歡喜]之。

     彼以眼見色,樂着愛好于色,憎惡不好之色。

    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惡心。

    而且不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

    因此彼對于彼等惡不善之法,不便無餘滅盡。

    彼如是随其親疏受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彼喜其受。

    歡迎、執着之。

    彼喜其受,歡迎、執着而生歡喜。

    于受歡喜者,即取也。

    彼緣取而有存在,緣存在而有生。

    緣生而成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彼有全苦蘊之集。

    以耳聞聲……乃至……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樂着愛好于法,憎惡于不好之法。

    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惡心。

    而且不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

    因此于彼對彼等惡不善法不使無餘滅盡。

    彼如是随于親疏,或受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

    彼喜其受,歡迎、執着。

    喜其受,歡迎、執著于彼而生歡喜。

    歡喜于受,即取也。

    彼緣取而有存在。

    緣存在而有生。

    緣生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彼有全苦蘊之集。

     諸比丘!于是如來、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出現于世。

    彼以俱此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梵天之世界、俱沙門婆羅門之世界、俱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證而教之。

    彼初善、中善、終亦善,而說有義、有文之法,以示完全具足清淨之梵行。

    以其法或居士或居士子,或生于其他之族者聽之。

    彼聽其法,得信世尊。

    彼得信作是念:‘在家雜鬧塵勞之處,出家是空閑,住家者甚難行一向具足、一向清淨而如真珠光輝之梵行。

    然我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為出家行者。

    ’彼于後,或舍小财物,或舍多财物,或舍小親族,或舍多親族,剃除須發,着袈裟衣,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

     如是彼出家而應學比丘所具足之生活規定,舍殺生以離殺生。

    舍刀杖,有慚愧、有同情心。

    憐愍一切生類而住。

    舍不與不取,以離不與取,與者受之,以期取與者,不盜而自住于淨物。

    舍非梵行為梵行者,離不淨行,而離淫欲之在俗法。

    舍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