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譬喻法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一 鋸喻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
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次之聚會,即:若有比丘于尊者牟利破群那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者,因此,尊者牟利破群那即怒、不悅而為抗議。
又若有比丘于彼等比丘尼之面前诽難尊者牟利耶破群那者,因此,彼等比丘尼即怒、不悅而為抗議。
尊者牟利耶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是之聚會。
于是一比丘詣世尊處,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世尊!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
世尊!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次聚會。
即:若有比丘于尊者牟利破群那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者,因此,尊者牟利破群那即怒、不悅而抗議,又若有比丘于彼等比丘尼之面前,诽難尊者牟利破群那者,因此,彼等比丘尼即怒、不悅而抗議。
世尊!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是聚會。
”因此世尊呼其他一比丘曰:“比丘!汝以予之名,告尊者牟利破群那:‘尊者破群那!師呼尊者。
’”“敬知矣!”彼比丘應世尊而往尊者牟利破群那處。
往而告尊者牟利破群那:“尊者破群那!師喚尊者。
”“敬知矣!”尊者牟利破群那應彼比丘而詣世尊處。
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尊者牟利破群那曰: “破群那!汝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為事實耶?破群那!汝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次聚會耶?即:若有比丘于汝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者,因此,汝即怒、不悅而抗議,又若有比丘,于彼等比丘尼之面前,诽難汝者,因此,彼等比丘尼即怒、不悅而抗議。
破群那!汝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是之聚會耶?”[破群那曰:]“如是:世尊!”[世尊曰:]“破群那:汝善男子豈非因信而由在家而出家為行者耶?”[破群那曰:]“如是!世尊!”[世尊曰:]“破群那!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行者之汝,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者,實不應當。
其故,破群那!若此有人于汝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對此,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時,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其故破群那!有人,若于汝之面前雖以手打、以土塊打、以杖打、以劍打彼等比丘尼,破群那!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時,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其故破群那!又于此有人,雖于汝面前诽難,因此,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而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其故,破群那!于此,若有人雖以手打、以土塊打、以杖打、以劍打汝,破群那!于是,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時,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 如是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實曾一時以喜悅予心。
諸比丘!于此予告諸比丘:‘諸比丘!予實受一坐食,諸比丘!予以受一坐食:無病、健康、爽快而有力,安祥也。
諸比丘!于此,汝等亦應受一坐食。
諸比丘!汝等亦受一坐食:無病、健康、爽快而有力、安祥也。
’諸比丘!此等比丘不須要予之教誨。
于彼等比丘唯必要令喚起念。
諸比丘!恰如于四衢街道平坦之地,系善馴練之馬,成車乘之準備,有置鞭,如是乘其善巧馬術師之調禦者,左手以執綱,右手以持鞭,令随意往還,如是,諸比丘!于彼等比丘不須要予以教誨。
彼等比丘唯必要喚起念。
諸比丘!是故于此,汝等以舍不善[法]、努力于善法。
如是,汝等實亦應于此法、律達到增大、興隆、成就圓滿。
諸比丘!恰如村裡或聚落之附近,有大娑羅樹林,為伊蘭草所覆,對此,若人欲利益、欲饒益、欲安穩者,彼伐娑羅樹力衰之曲幹,以舍于外,以清淨林内,實保護娑羅樹幹,使實直良好成長。
諸比丘!如是,實如彼娑羅樹林、以達他日增大、興隆、成就圓滿。
如是,諸比丘!汝等以舍不善法、努力于善法。
如是,汝等實亦于此之法、律以達增大,興隆、成就圓滿。
諸比丘!昔舍衛城有一信士女名為耶蒂希嘉。
諸比丘!該信士女耶蒂希嘉如次大名流布,即:‘彼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溫雅、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柔順、信士女耶蒂希嘉為靜淑也。
’諸比丘!該信士女耶蒂希嘉,有婢名為嘉利,伶俐而精勵,以作适切之行者。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作此之念:‘我主婦如次大名譽流布——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溫雅、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柔順、信士女耶蒂希嘉為靜淑——此主婦實對妾于内心有瞋,唯不顯現此?或實無瞋耶?或又妾于此等行适切故,主婦對妾内心雖有瞋,唯不顯現?或實際無瞋耶?然妾乃試主婦。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次日起床甚遲。
其時信士女耶蒂希嘉言婢嘉利曰:‘哎!嘉利!’[婢曰:]‘何為耶?主人。
’[信士女曰:]‘今日起遲為何耶?’[婢曰:]‘此于主人,沒有任何關系?’[信士女曰:]‘惡婢!今于日中起者,不應舍置不理我等’如是即怒、不喜而颦眉。
諸比丘!此時婢嘉利作此之念:‘主婦對妾内心有瞋而不顯出。
非是無瞋、妾此等适切之行故,主婦雖内心有瞋而不顯出,非無瞋也。
然妾更大試驗主婦。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次日更晚起床。
其時信士女耶蒂希嘉言婢嘉利曰:‘哼!嘉利!’[婢曰:]‘何為耶?主人!’[信士女曰:]‘今日起床更遲為何耶?’[婢曰:]‘此與我主人沒有任何事!’[信士女曰:]‘惡婢!今于日中起者不應放置不理我等!’如是即怒、不喜,以發不快之言。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以作此念:‘主婦對妾内心實有瞋不顯出,非無瞋也。
妾此等适切之行故,于主婦雖内有瞋,不顯出,非無瞋也。
然妾更大試驗主婦。
’諸比丘!如是婢嘉利晝更晚起床。
其時信士女耶蒂希嘉言婢嘉利曰:‘嗚呼!嘉利!’[婢曰:]‘何為耶?主人!’[信士女曰:]‘今日起遲者為何事?’[婢曰:]‘此于我主人沒有任何事!’[信士女曰:]‘惡婢!于今日中起者,不應舍置不理我等。
’如是即怒、不喜,執栓以打[彼]頭,頭受傷。
諸比丘!于此婢嘉利受傷流血,以頭示諸鄰曰:‘見尊女,此乃所謂溫雅者之行!見尊女,此乃所謂柔順者之行!見尊女,此乃所謂靜淑者之行!唯一人之婢于日中乃起床,即怒、不喜,執栓以打頭,頭受傷者是何事耶?’諸比丘!如是信士女耶蒂希嘉後如次惡名流布。
‘信士女耶蒂希嘉是亂暴、信士女耶蒂希嘉是不溫順、信士女耶蒂希嘉是不靜淑。
’如是,諸比丘!一比丘隻要無以不快語觸犯于彼,彼即是溫雅者、是柔順者、是靜淑者也。
若然,諸比丘!若以不快之語法觸犯比丘時,其時比丘于此應令知道是[真]溫雅者,應令知道是[真]柔順者,應令知道是[真]靜淑者。
諸比丘!比丘為衣、缽、床座、醫藥資具,從順以示從順性者,予不名之為從順者,何以故?諸比丘!彼比丘實不得衣、缽、床座、醫藥資具時,即非從順,以不顯示從順性也。
諸比丘!而比丘以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從順而以示從順性者,予名之為從順者。
其故,諸比丘!如是汝等應當‘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從順而示從順性。
’汝等應如是學之。
諸比丘!此等有五種語之方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
其五者:時與非時,實與非實,軟與暴,利與不利,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若他語時,或有以[應語時]語,或有[應語]時而非語。
諸比丘!有以語事實,或有語非事實。
諸比丘!或有語柔軟、或有語亂暴。
諸比丘!或有語添利義,或有語不添利義。
諸比丘!汝以語有慈心,或以語有瞋心。
諸比丘!于此亦于‘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是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俱慈一切世間,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有人持來鍬與籃曰:‘我欲此大地作為非地。
’彼乃處處掘起、處處掘散、處處吐唾、處處灑尿言:‘汝成為非地、汝成為非地。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以此使大地變為非地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實此大地甚深無量,彼人雖疲勞至死滅,彼大地亦難成非地。
”[世尊曰:]“如是,諸比丘!此等有五種之語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他語時,或有以[應語]時語,或有非語時語……乃至……有以慈心語,或瞋心語。
諸比丘!于此亦于‘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是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俱慈一切世間等于地之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有人持來或拉伽(胭脂)、或诃立帝(姜黃)、或籃、或茜曰:‘我于此虛空,以畫形像、以顯形像。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于此虛空,以畫形像、以顯形像否?”[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實此虛空是無形、不可見也。
彼人雖疲勞至于死滅,于其處難畫形像、顯形像者也!”[世尊曰:]“如是!諸比丘!有此等五種之語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
諸比丘!他于語時,或有以[應語]時語……乃至……有以瞋心語。
諸比丘!于此,‘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憐愍心、而于慈心住、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等于虛空、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有人持幹草之火炬曰:‘我以此幹草之火炬,以令熱、煮沸恒伽河。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以幹草之火炬,得熱、煮沸恒伽河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恒伽河實是甚深無量也。
彼人雖疲勞至于死滅,彼以幹草之火炬,亦甚難令熱、煮沸之。
”[世尊曰:]“如是諸比丘!有此等五種語法,以其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他之語者,或有以[應語]時語……乃至……以瞋心語。
諸比丘!于此,‘我等之心是不得變……乃至……我等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等于恒伽河之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如是諸比丘!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貓皮,善擊而揉之,善鞣(熟)之,如(絹綿樹)之軟,無有沙拉沙拉吧拉吧拉之音。
而且有人或持來木片或礫曰:‘我此貓皮,善擊而揉熟之,如絹綿樹之無有沙拉拉吧拉拉之音,或以木片、或以礫令出沙拉拉吧拉拉之音。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以此善擊而揉熟,如絹綿樹之軟,以無沙拉拉吧拉拉音之貓皮,或以木片,或以礫,得令出沙拉拉吧拉拉之音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實此貓皮善擊而揉熟,如絹綿樹之軟,無沙拉拉吧拉之音,故彼人雖疲勞至死滅,彼或以木片,或以礫令作沙拉拉吧拉拉之音是甚難。
”[世尊曰:]“諸比丘!如是有此等五種語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他之語者或有以[應時]語,或有以語非時語,或有以語事實,或有語非事實,或有語柔軟,或有語亂暴,或有以語添語利義,或有以語不添利義,或有以語慈心,或有以語瞋心。
諸比丘!于此,‘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憐愍心,而住慈心,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等于貓皮廣大、廣博、無量、無瞋、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若以有柄之兩面鋸,共盜賊、賤業者,以肢肢截斷之,其時若亂其意者,彼如是非遵我教者也。
諸比丘!于此時,亦然,‘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憐愍心,而于慈心住,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俱慈之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汝等應以常念此鋸喻之教。
諸比丘!汝等此語法之于或細、或粗,汝等以見如有不堪得者耶?”[諸比丘曰:]“不也,世尊!”[世尊曰:]“是故諸比丘!是應常念此鋸喻之教,汝等永遠得饒益幸福。
” 世尊如是說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二十二 蛇喻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惡見,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此等為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諸比丘實多聞:“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惡見,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如是彼諸比丘往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之處,往而言彼比丘曰:“賢者阿黎吒!汝言‘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生此惡見是真實耶?”[彼曰:]“然?如是!諸賢,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者,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于是彼諸比丘欲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離此惡見,以相互質問其理由,共研究曰:“賢者阿黎吒!勿如是言,勿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如是說。
賢者阿黎吒!世尊以種種法門說是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世尊所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其處更有患。
又世尊對欲以說喻骸骨。
又對欲說喻肉脔,又說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又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說其處更有患。
”如是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從彼諸比丘相互質問,以問其理由而共研究,彼猶頑強固執惡見,墨守主張:“諸賢!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是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 彼諸比丘對原飼鷹者阿黎比丘不得離此惡見,于是而詣世尊之處,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彼諸比丘白世尊:“世尊!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惡見:‘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又實際我等聞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之惡見。
如是,世尊!我等往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處,往彼如次言之:‘賢者阿黎吒!汝如是惡見,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說法,世尊雖說是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實生此惡見耶?’世尊!如是問時,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如次答我等:‘然!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為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世尊!于是我等為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離此惡見,相互質問其理由,共研究而曰:‘賢者阿黎吒!勿如是言、勿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實不善,世尊不如是說。
賢者阿黎吒!世尊實以種種法門說是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世尊之所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其處更有患,又世尊對欲說喻骸骨、說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世尊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說其處更有患。
’世尊!如是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從我等之相互質問其理由,共研究之,彼猶頑強固執惡見,墨守主張:‘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是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世尊!我等因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不得離此惡見,于是我等以此事白世尊。
” 于是世尊呼一比丘:“比丘!汝以予之名,至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處,以告‘賢者阿黎吒!我師呼汝。
’”“唯、奉教”彼比丘應諾世尊而往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處,往而告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賢者阿黎吒!我師呼汝。
”“奉教!”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應諾彼比丘而詣世尊之處。
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如次問坐一面之阿黎吒:“阿黎吒!汝生‘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之惡見,實否?”[阿黎吒曰:]“然!世尊!”世尊曰:“愚癡人!汝謹慎而從誰知我如是說法耶?愚癡人!予實豈不以種種法門說障礙法乎?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不為障礙乎?予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也。
又對欲說喻骸骨、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予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豈非說于其處更有患乎?然!愚癡人!汝以自誤解釋,卻以誣謗我等,自破壞,多作罪業。
愚癡人!其實汝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如是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耶?此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于此法、律,非暖起者耶?”[諸比丘曰:]“何故為然?世尊!其實不然,世尊!”如是言時,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沉默、懊惱、縮肩、低頭,悄悄不能答而坐。
于是世尊知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沉默、懊惱、伏項、伏面、逆上、困惑,如次告阿黎吒比丘:“愚癡人!汝應知此自身之惡見,今予問諸比丘。
” 于是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汝等亦與此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以自誤解釋,卻以誣謗我等,自破壞,多作罪業,如是了解予說法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實以種種法門為我等說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世尊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也,又世尊對于欲說喻骸骨、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
”[世尊曰:]“善哉!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汝等對予之說法如是了解。
諸比丘!實為汝等,予以種種法門說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予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
又予對欲說喻骸骨、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對欲說喻蛇頭,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
然!此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以自誤解釋,誣謗我等,而且以自破壞,多作罪業。
其實彼愚癡人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諸比丘!彼是于欲以外、于欲想以外,欲之想念以外,以受用欲,如是者不得有。
諸比丘!于是或愚癡人以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彼等雖學彼法,然未能以自智體證之。
故彼等不得明了此等,未能以自智體證之法,彼等為論诘之快味、為饒舌之快味,以學法。
彼等不适學法之真目的。
對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何以故?諸比丘!對于法非真理解也。
諸比丘!譬喻有人四處奔之欲得蛇、覓蛇、索蛇而行。
若見大蛇,彼即于此或依胴腰、或依尾而捕捉、其蛇回頭咬彼人之手、或腕、或餘之支節,彼因此受死或将死之苦。
何以故?諸比丘!因彼不真通曉捕蛇之法。
如是,諸比丘!此愚癡人是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雖學法,對此等之法,不以慧究明其意義,對于彼等此等之法不以慧究明其意義,于是不得明了,彼等為論诘之快味、為饒舌之快味,以學法。
彼等不适學法之真目的,對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何以故?諸比丘!對于法以不真理解者也。
諸比丘!于是或善男子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彼等學彼法,對此等之法以慧究明其意義。
對此等之法彼等以慧究明其意義,故能明了,彼等非為論诘之快味、非為饒舌之快味而學法,彼等适合學法之真目的,善解此等之法,彼等當永久饒益,得幸福,何以故?諸比丘!對于法是善理解也。
諸比丘!譬喻有人欲蛇、望蛇、索蛇而行,以見大蛇,彼以其羊趾形之杖克押之,克押以克首而捕捉。
諸比丘!彼蛇以胴體如何卷彼人之手,或腕、或餘支節,但因此,彼人不為受死或将死之苦。
是故,諸比丘!對于蛇有善理解也。
諸比丘!如是此或善男子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學法而對此等之法以慧究明其意義。
對此等之法彼等以慧究明其意義,故能明了得歡喜,彼等非為論诘之快味,非為饒舌之快味而學法。
彼等适合學法之真目的也,善解此等之法。
彼等永久饒益,得幸福。
何以故?諸比丘!是對于法善理解者也。
是故,諸比丘!于是從予所說理解之意義,其應如是受持,又若不理解從予所說之意義者,對此汝等應問予,或應問彼賢明之比丘。
諸比丘!予度脫汝等,不為執着而說筏喻之法,谛聽!善思念之!今将說之。
”彼等比丘“願樂欲聞!”以應諾世尊。
如是世尊曰:“諸比丘!譬喻有人行于山道,見其有大水流,而此岸有危險且恐怖,彼岸安穩而無恐怖,而且從此岸往彼岸無有渡舟,又無橋梁。
彼乃思之:‘此甚大之水流,而且此岸有危險恐怖,彼岸安穩而無恐怖,而且從此岸往彼岸,無有渡舟,又無橋梁。
然!我收聚草、木、枝、葉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而渡于安全之彼岸。
’諸比丘!于是彼人收聚草、木、枝、葉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渡于安全之彼岸。
渡之以達彼岸,彼以生如次之念,即:‘此筏于我有多饒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達安全之岸,然我從此筏或以戴于頭,或以擔于肩,如所欲而行。
’諸比丘!其意如何耶?彼人如是對于彼筏應如是為者乎?”[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彼人對彼之筏應如何為之乎?諸比丘!如是渡達彼岸之彼人,作如次之念,即:‘此筏對我多所饒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渡安全之岸,然!我以此筏,或置于岸上,或浸于水後,如所欲而行。
’諸比丘!彼人如是為者,對彼筏以應為而為者也。
諸比丘!如是,予為度脫不令執着而說筏喻法。
諸比丘!汝等實從筏喻知法亦應舍離,何況非法耶? 諸比丘!此等有六見處,雲何為六?諸比丘!是未聞之凡夫,不尊重聖者,不知聖者之法,不于聖者法為導,不尊重真人,不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法為導,以色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也,此是予之我。
’又,以受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
’又,以想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以行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此之所見、所聽、所思量、所識、所得、所欲、以意所反省者,亦為‘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此之見處,即——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是永遠如是存在——以此之見處,觀‘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乃尊重聖者,知聖者之法,于聖者法為導。
尊重聖人,知聖人之法,于聖人之法為導。
以色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受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想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行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此之所見、所聞、所思量、所識、所得、所欲、以意反省之者,亦為:‘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此之見處,即——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永遠如是存在——以此之見處亦觀:‘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如是觀彼于非實有者,即不焦勞也。
” 如是說時,比丘白世尊:“世尊!于外非實有者,有焦勞耶?”[世尊曰:]“比丘!有!”[比丘曰:]“請世尊說。
”[世尊曰:]“比丘!或有人思之:‘嗚呼!于予在,今此予實無。
若予在者[善],今此予實是不可得。
’彼即愁、惱、悲、打胸哭泣,以生困惑。
比丘!如是于外非實有者,有焦勞。
”[比丘曰:]“世尊!于外非實有者,非有焦勞者耶?”[世尊曰:]“比丘!有!”[比丘曰:]“請世尊說。
”[世尊曰:]“比丘!于此或者不想:‘嗚呼!予在。
今此予實無。
若予在者[善]。
今此予實不可得。
’彼即不愁、不惱、不悲、不打胸哭泣,不生困惑。
比丘!如是于外非實有者,非有焦勞。
”[比丘曰:]“世尊!于内非實有者,有焦勞耶?”[世尊曰:]“比丘!有!”[比丘曰:]“請世尊說。
”[世尊曰:]“比丘!于是或比丘有如次之見:‘彼是世界,彼是我,予于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是永遠如是存在。
’彼從如來或從如來之弟子為除一切之見處、偏見、纏、傾、随眠之芟,為一切行之止靜,為一切依之破棄,為渴愛之滅,為貪欲之離,為滅盡,為涅槃而聽說法。
而且彼作是念:‘予實是斷滅、予實是破滅、予實不成為[永遠存在者]。
’彼即愁、惱、悲、打胸哭泣、以生困惑。
比丘!如是于内非實有者而焦勞。
”[比丘曰:]“世尊!于内非實有者,于非有焦勞耶?”[世尊曰:]“比丘!有!”[比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
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次之聚會,即:若有比丘于尊者牟利破群那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者,因此,尊者牟利破群那即怒、不悅而為抗議。
又若有比丘于彼等比丘尼之面前诽難尊者牟利耶破群那者,因此,彼等比丘尼即怒、不悅而為抗議。
尊者牟利耶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是之聚會。
于是一比丘詣世尊處,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世尊!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
世尊!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次聚會。
即:若有比丘于尊者牟利破群那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者,因此,尊者牟利破群那即怒、不悅而抗議,又若有比丘于彼等比丘尼之面前,诽難尊者牟利破群那者,因此,彼等比丘尼即怒、不悅而抗議。
世尊!尊者牟利破群那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是聚會。
”因此世尊呼其他一比丘曰:“比丘!汝以予之名,告尊者牟利破群那:‘尊者破群那!師呼尊者。
’”“敬知矣!”彼比丘應世尊而往尊者牟利破群那處。
往而告尊者牟利破群那:“尊者破群那!師喚尊者。
”“敬知矣!”尊者牟利破群那應彼比丘而詣世尊處。
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尊者牟利破群那曰: “破群那!汝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為事實耶?破群那!汝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次聚會耶?即:若有比丘于汝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者,因此,汝即怒、不悅而抗議,又若有比丘,于彼等比丘尼之面前,诽難汝者,因此,彼等比丘尼即怒、不悅而抗議。
破群那!汝與諸比丘尼實同如是之聚會耶?”[破群那曰:]“如是:世尊!”[世尊曰:]“破群那:汝善男子豈非因信而由在家而出家為行者耶?”[破群那曰:]“如是!世尊!”[世尊曰:]“破群那!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為行者之汝,與諸比丘尼過多會合者,實不應當。
其故,破群那!若此有人于汝之面前诽難彼等比丘尼,對此,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時,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其故破群那!有人,若于汝之面前雖以手打、以土塊打、以杖打、以劍打彼等比丘尼,破群那!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時,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其故破群那!又于此有人,雖于汝面前诽難,因此,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而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其故,破群那!于此,若有人雖以手打、以土塊打、以杖打、以劍打汝,破群那!于是,汝應舍俗之欲望、俗之想念。
雖如此時,破群那!汝應如次學之,即:‘我心不變、又不發惡語,以持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
’破群那!汝實應如是學之。
” 如是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實曾一時以喜悅予心。
諸比丘!于此予告諸比丘:‘諸比丘!予實受一坐食,諸比丘!予以受一坐食:無病、健康、爽快而有力,安祥也。
諸比丘!于此,汝等亦應受一坐食。
諸比丘!汝等亦受一坐食:無病、健康、爽快而有力、安祥也。
’諸比丘!此等比丘不須要予之教誨。
于彼等比丘唯必要令喚起念。
諸比丘!恰如于四衢街道平坦之地,系善馴練之馬,成車乘之準備,有置鞭,如是乘其善巧馬術師之調禦者,左手以執綱,右手以持鞭,令随意往還,如是,諸比丘!于彼等比丘不須要予以教誨。
彼等比丘唯必要喚起念。
諸比丘!是故于此,汝等以舍不善[法]、努力于善法。
如是,汝等實亦應于此法、律達到增大、興隆、成就圓滿。
諸比丘!恰如村裡或聚落之附近,有大娑羅樹林,為伊蘭草所覆,對此,若人欲利益、欲饒益、欲安穩者,彼伐娑羅樹力衰之曲幹,以舍于外,以清淨林内,實保護娑羅樹幹,使實直良好成長。
諸比丘!如是,實如彼娑羅樹林、以達他日增大、興隆、成就圓滿。
如是,諸比丘!汝等以舍不善法、努力于善法。
如是,汝等實亦于此之法、律以達增大,興隆、成就圓滿。
諸比丘!昔舍衛城有一信士女名為耶蒂希嘉。
諸比丘!該信士女耶蒂希嘉如次大名流布,即:‘彼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溫雅、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柔順、信士女耶蒂希嘉為靜淑也。
’諸比丘!該信士女耶蒂希嘉,有婢名為嘉利,伶俐而精勵,以作适切之行者。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作此之念:‘我主婦如次大名譽流布——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溫雅、信士女耶蒂希嘉為柔順、信士女耶蒂希嘉為靜淑——此主婦實對妾于内心有瞋,唯不顯現此?或實無瞋耶?或又妾于此等行适切故,主婦對妾内心雖有瞋,唯不顯現?或實際無瞋耶?然妾乃試主婦。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次日起床甚遲。
其時信士女耶蒂希嘉言婢嘉利曰:‘哎!嘉利!’[婢曰:]‘何為耶?主人。
’[信士女曰:]‘今日起遲為何耶?’[婢曰:]‘此于主人,沒有任何關系?’[信士女曰:]‘惡婢!今于日中起者,不應舍置不理我等’如是即怒、不喜而颦眉。
諸比丘!此時婢嘉利作此之念:‘主婦對妾内心有瞋而不顯出。
非是無瞋、妾此等适切之行故,主婦雖内心有瞋而不顯出,非無瞋也。
然妾更大試驗主婦。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次日更晚起床。
其時信士女耶蒂希嘉言婢嘉利曰:‘哼!嘉利!’[婢曰:]‘何為耶?主人!’[信士女曰:]‘今日起床更遲為何耶?’[婢曰:]‘此與我主人沒有任何事!’[信士女曰:]‘惡婢!今于日中起者不應放置不理我等!’如是即怒、不喜,以發不快之言。
諸比丘!于是婢嘉利以作此念:‘主婦對妾内心實有瞋不顯出,非無瞋也。
妾此等适切之行故,于主婦雖内有瞋,不顯出,非無瞋也。
然妾更大試驗主婦。
’諸比丘!如是婢嘉利晝更晚起床。
其時信士女耶蒂希嘉言婢嘉利曰:‘嗚呼!嘉利!’[婢曰:]‘何為耶?主人!’[信士女曰:]‘今日起遲者為何事?’[婢曰:]‘此于我主人沒有任何事!’[信士女曰:]‘惡婢!于今日中起者,不應舍置不理我等。
’如是即怒、不喜,執栓以打[彼]頭,頭受傷。
諸比丘!于此婢嘉利受傷流血,以頭示諸鄰曰:‘見尊女,此乃所謂溫雅者之行!見尊女,此乃所謂柔順者之行!見尊女,此乃所謂靜淑者之行!唯一人之婢于日中乃起床,即怒、不喜,執栓以打頭,頭受傷者是何事耶?’諸比丘!如是信士女耶蒂希嘉後如次惡名流布。
‘信士女耶蒂希嘉是亂暴、信士女耶蒂希嘉是不溫順、信士女耶蒂希嘉是不靜淑。
’如是,諸比丘!一比丘隻要無以不快語觸犯于彼,彼即是溫雅者、是柔順者、是靜淑者也。
若然,諸比丘!若以不快之語法觸犯比丘時,其時比丘于此應令知道是[真]溫雅者,應令知道是[真]柔順者,應令知道是[真]靜淑者。
諸比丘!比丘為衣、缽、床座、醫藥資具,從順以示從順性者,予不名之為從順者,何以故?諸比丘!彼比丘實不得衣、缽、床座、醫藥資具時,即非從順,以不顯示從順性也。
諸比丘!而比丘以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從順而以示從順性者,予名之為從順者。
其故,諸比丘!如是汝等應當‘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從順而示從順性。
’汝等應如是學之。
諸比丘!此等有五種語之方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
其五者:時與非時,實與非實,軟與暴,利與不利,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若他語時,或有以[應語時]語,或有[應語]時而非語。
諸比丘!有以語事實,或有語非事實。
諸比丘!或有語柔軟、或有語亂暴。
諸比丘!或有語添利義,或有語不添利義。
諸比丘!汝以語有慈心,或以語有瞋心。
諸比丘!于此亦于‘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是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俱慈一切世間,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有人持來鍬與籃曰:‘我欲此大地作為非地。
’彼乃處處掘起、處處掘散、處處吐唾、處處灑尿言:‘汝成為非地、汝成為非地。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以此使大地變為非地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實此大地甚深無量,彼人雖疲勞至死滅,彼大地亦難成非地。
”[世尊曰:]“如是,諸比丘!此等有五種之語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他語時,或有以[應語]時語,或有非語時語……乃至……有以慈心語,或瞋心語。
諸比丘!于此亦于‘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是憐愍心,住于慈心,不抱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俱慈一切世間等于地之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有人持來或拉伽(胭脂)、或诃立帝(姜黃)、或籃、或茜曰:‘我于此虛空,以畫形像、以顯形像。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于此虛空,以畫形像、以顯形像否?”[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實此虛空是無形、不可見也。
彼人雖疲勞至于死滅,于其處難畫形像、顯形像者也!”[世尊曰:]“如是!諸比丘!有此等五種之語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
諸比丘!他于語時,或有以[應語]時語……乃至……有以瞋心語。
諸比丘!于此,‘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憐愍心、而于慈心住、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等于虛空、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有人持幹草之火炬曰:‘我以此幹草之火炬,以令熱、煮沸恒伽河。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以幹草之火炬,得熱、煮沸恒伽河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恒伽河實是甚深無量也。
彼人雖疲勞至于死滅,彼以幹草之火炬,亦甚難令熱、煮沸之。
”[世尊曰:]“如是諸比丘!有此等五種語法,以其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他之語者,或有以[應語]時語……乃至……以瞋心語。
諸比丘!于此,‘我等之心是不得變……乃至……我等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等于恒伽河之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如是諸比丘!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譬喻貓皮,善擊而揉之,善鞣(熟)之,如(絹綿樹)之軟,無有沙拉沙拉吧拉吧拉之音。
而且有人或持來木片或礫曰:‘我此貓皮,善擊而揉熟之,如絹綿樹之無有沙拉拉吧拉拉之音,或以木片、或以礫令出沙拉拉吧拉拉之音。
’諸比丘!汝作何思耶?彼人以此善擊而揉熟,如絹綿樹之軟,以無沙拉拉吧拉拉音之貓皮,或以木片,或以礫,得令出沙拉拉吧拉拉之音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實此貓皮善擊而揉熟,如絹綿樹之軟,無沙拉拉吧拉之音,故彼人雖疲勞至死滅,彼或以木片,或以礫令作沙拉拉吧拉拉之音是甚難。
”[世尊曰:]“諸比丘!如是有此等五種語法,以此,他之語者語汝等,即:時與非時……[乃至]……慈心與瞋心也。
諸比丘!他之語者或有以[應時]語,或有以語非時語,或有以語事實,或有語非事實,或有語柔軟,或有語亂暴,或有以語添語利義,或有以語不添利義,或有以語慈心,或有以語瞋心。
諸比丘!于此,‘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憐愍心,而住慈心,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等于貓皮廣大、廣博、無量、無瞋、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若以有柄之兩面鋸,共盜賊、賤業者,以肢肢截斷之,其時若亂其意者,彼如是非遵我教者也。
諸比丘!于此時,亦然,‘我等之心不得變,我等不發惡語,我等憐愍心,而于慈心住,不抱着瞋恚,而且對彼人以俱慈之心,充滿而住,以彼為出發點,以一切世間俱慈之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之心,充滿而住。
’諸比丘!如是汝等實是應當學。
諸比丘!汝等應以常念此鋸喻之教。
諸比丘!汝等此語法之于或細、或粗,汝等以見如有不堪得者耶?”[諸比丘曰:]“不也,世尊!”[世尊曰:]“是故諸比丘!是應常念此鋸喻之教,汝等永遠得饒益幸福。
” 世尊如是說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二十二 蛇喻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惡見,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此等為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諸比丘實多聞:“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惡見,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如是彼諸比丘往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之處,往而言彼比丘曰:“賢者阿黎吒!汝言‘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生此惡見是真實耶?”[彼曰:]“然?如是!諸賢,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者,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于是彼諸比丘欲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離此惡見,以相互質問其理由,共研究曰:“賢者阿黎吒!勿如是言,勿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如是說。
賢者阿黎吒!世尊以種種法門說是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世尊所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其處更有患。
又世尊對欲以說喻骸骨。
又對欲說喻肉脔,又說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又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說其處更有患。
”如是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從彼諸比丘相互質問,以問其理由而共研究,彼猶頑強固執惡見,墨守主張:“諸賢!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是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 彼諸比丘對原飼鷹者阿黎比丘不得離此惡見,于是而詣世尊之處,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彼諸比丘白世尊:“世尊!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惡見:‘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又實際我等聞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生如是之惡見。
如是,世尊!我等往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處,往彼如次言之:‘賢者阿黎吒!汝如是惡見,即:如我了解世尊所說法,世尊雖說是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實生此惡見耶?’世尊!如是問時,原飼鷹者名阿黎吒比丘,如次答我等:‘然!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為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世尊!于是我等為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離此惡見,相互質問其理由,共研究而曰:‘賢者阿黎吒!勿如是言、勿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實不善,世尊不如是說。
賢者阿黎吒!世尊實以種種法門說是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世尊之所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其處更有患,又世尊對欲說喻骸骨、說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世尊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說其處更有患。
’世尊!如是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從我等之相互質問其理由,共研究之,彼猶頑強固執惡見,墨守主張:‘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是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
’世尊!我等因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不得離此惡見,于是我等以此事白世尊。
” 于是世尊呼一比丘:“比丘!汝以予之名,至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處,以告‘賢者阿黎吒!我師呼汝。
’”“唯、奉教”彼比丘應諾世尊而往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處,往而告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賢者阿黎吒!我師呼汝。
”“奉教!”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應諾彼比丘而詣世尊之處。
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如次問坐一面之阿黎吒:“阿黎吒!汝生‘如我了解世尊所說之法,世尊雖說障礙法,但享樂此者,決不為障礙’之惡見,實否?”[阿黎吒曰:]“然!世尊!”世尊曰:“愚癡人!汝謹慎而從誰知我如是說法耶?愚癡人!予實豈不以種種法門說障礙法乎?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不為障礙乎?予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也。
又對欲說喻骸骨、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予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豈非說于其處更有患乎?然!愚癡人!汝以自誤解釋,卻以誣謗我等,自破壞,多作罪業。
愚癡人!其實汝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如是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對此如何思惟耶?此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于此法、律,非暖起者耶?”[諸比丘曰:]“何故為然?世尊!其實不然,世尊!”如是言時,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沉默、懊惱、縮肩、低頭,悄悄不能答而坐。
于是世尊知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沉默、懊惱、伏項、伏面、逆上、困惑,如次告阿黎吒比丘:“愚癡人!汝應知此自身之惡見,今予問諸比丘。
” 于是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汝等亦與此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以自誤解釋,卻以誣謗我等,自破壞,多作罪業,如是了解予說法耶?”[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實以種種法門為我等說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世尊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也,又世尊對于欲說喻骸骨、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對欲說喻蛇頭,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
”[世尊曰:]“善哉!諸比丘!善哉!諸比丘!汝等對予之說法如是了解。
諸比丘!實為汝等,予以種種法門說障礙法,而且彼等享樂此者,實為障礙也。
予說欲是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
又予對欲說喻骸骨、喻肉脔、喻幹草之炬、喻炭窩、喻夢、喻借用物、喻樹果、喻屠殺場、喻刀杭。
又對欲說喻蛇頭,樂少、苦多、惱多,于其處更有患。
然!此原飼鷹者阿黎吒比丘以自誤解釋,誣謗我等,而且以自破壞,多作罪業。
其實彼愚癡人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諸比丘!彼是于欲以外、于欲想以外,欲之想念以外,以受用欲,如是者不得有。
諸比丘!于是或愚癡人以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彼等雖學彼法,然未能以自智體證之。
故彼等不得明了此等,未能以自智體證之法,彼等為論诘之快味、為饒舌之快味,以學法。
彼等不适學法之真目的。
對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何以故?諸比丘!對于法非真理解也。
諸比丘!譬喻有人四處奔之欲得蛇、覓蛇、索蛇而行。
若見大蛇,彼即于此或依胴腰、或依尾而捕捉、其蛇回頭咬彼人之手、或腕、或餘之支節,彼因此受死或将死之苦。
何以故?諸比丘!因彼不真通曉捕蛇之法。
如是,諸比丘!此愚癡人是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雖學法,對此等之法,不以慧究明其意義,對于彼等此等之法不以慧究明其意義,于是不得明了,彼等為論诘之快味、為饒舌之快味,以學法。
彼等不适學法之真目的,對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非饒益,以緻不幸。
何以故?諸比丘!對于法以不真理解者也。
諸比丘!于是或善男子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彼等學彼法,對此等之法以慧究明其意義。
對此等之法彼等以慧究明其意義,故能明了,彼等非為論诘之快味、非為饒舌之快味而學法,彼等适合學法之真目的,善解此等之法,彼等當永久饒益,得幸福,何以故?諸比丘!對于法是善理解也。
諸比丘!譬喻有人欲蛇、望蛇、索蛇而行,以見大蛇,彼以其羊趾形之杖克押之,克押以克首而捕捉。
諸比丘!彼蛇以胴體如何卷彼人之手,或腕、或餘支節,但因此,彼人不為受死或将死之苦。
是故,諸比丘!對于蛇有善理解也。
諸比丘!如是此或善男子學法,即:經、應頌、解說、諷頌、感興語、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有明(方廣)。
學法而對此等之法以慧究明其意義。
對此等之法彼等以慧究明其意義,故能明了得歡喜,彼等非為論诘之快味,非為饒舌之快味而學法。
彼等适合學法之真目的也,善解此等之法。
彼等永久饒益,得幸福。
何以故?諸比丘!是對于法善理解者也。
是故,諸比丘!于是從予所說理解之意義,其應如是受持,又若不理解從予所說之意義者,對此汝等應問予,或應問彼賢明之比丘。
諸比丘!予度脫汝等,不為執着而說筏喻之法,谛聽!善思念之!今将說之。
”彼等比丘“願樂欲聞!”以應諾世尊。
如是世尊曰:“諸比丘!譬喻有人行于山道,見其有大水流,而此岸有危險且恐怖,彼岸安穩而無恐怖,而且從此岸往彼岸無有渡舟,又無橋梁。
彼乃思之:‘此甚大之水流,而且此岸有危險恐怖,彼岸安穩而無恐怖,而且從此岸往彼岸,無有渡舟,又無橋梁。
然!我收聚草、木、枝、葉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而渡于安全之彼岸。
’諸比丘!于是彼人收聚草、木、枝、葉以作筏,依其筏以手足努力,渡于安全之彼岸。
渡之以達彼岸,彼以生如次之念,即:‘此筏于我有多饒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達安全之岸,然我從此筏或以戴于頭,或以擔于肩,如所欲而行。
’諸比丘!其意如何耶?彼人如是對于彼筏應如是為者乎?”[諸比丘曰:]“不然!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彼人對彼之筏應如何為之乎?諸比丘!如是渡達彼岸之彼人,作如次之念,即:‘此筏對我多所饒益,我依此筏以手足努力而渡安全之岸,然!我以此筏,或置于岸上,或浸于水後,如所欲而行。
’諸比丘!彼人如是為者,對彼筏以應為而為者也。
諸比丘!如是,予為度脫不令執着而說筏喻法。
諸比丘!汝等實從筏喻知法亦應舍離,何況非法耶? 諸比丘!此等有六見處,雲何為六?諸比丘!是未聞之凡夫,不尊重聖者,不知聖者之法,不于聖者法為導,不尊重真人,不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法為導,以色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也,此是予之我。
’又,以受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
’又,以想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以行于目:‘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此之所見、所聽、所思量、所識、所得、所欲、以意所反省者,亦為‘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也。
’又,此之見處,即——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是永遠如是存在——以此之見處,觀‘此是予之物,此是予、此是予之我。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乃尊重聖者,知聖者之法,于聖者法為導。
尊重聖人,知聖人之法,于聖人之法為導。
以色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受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想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以行于目:‘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又,此之所見、所聞、所思量、所識、所得、所欲、以意反省之者,亦為:‘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此之見處,即——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永遠如是存在——以此之見處亦觀:‘此非予之物,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如是觀彼于非實有者,即不焦勞也。
” 如是說時,比丘白世尊:“世尊!于外非實有者,有焦勞耶?”[世尊曰:]“比丘!有!”[比丘曰:]“請世尊說。
”[世尊曰:]“比丘!或有人思之:‘嗚呼!于予在,今此予實無。
若予在者[善],今此予實是不可得。
’彼即愁、惱、悲、打胸哭泣,以生困惑。
比丘!如是于外非實有者,有焦勞。
”[比丘曰:]“世尊!于外非實有者,非有焦勞者耶?”[世尊曰:]“比丘!有!”[比丘曰:]“請世尊說。
”[世尊曰:]“比丘!于此或者不想:‘嗚呼!予在。
今此予實無。
若予在者[善]。
今此予實不可得。
’彼即不愁、不惱、不悲、不打胸哭泣,不生困惑。
比丘!如是于外非實有者,非有焦勞。
”[比丘曰:]“世尊!于内非實有者,有焦勞耶?”[世尊曰:]“比丘!有!”[比丘曰:]“請世尊說。
”[世尊曰:]“比丘!于是或比丘有如次之見:‘彼是世界,彼是我,予于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是永遠如是存在。
’彼從如來或從如來之弟子為除一切之見處、偏見、纏、傾、随眠之芟,為一切行之止靜,為一切依之破棄,為渴愛之滅,為貪欲之離,為滅盡,為涅槃而聽說法。
而且彼作是念:‘予實是斷滅、予實是破滅、予實不成為[永遠存在者]。
’彼即愁、惱、悲、打胸哭泣、以生困惑。
比丘!如是于内非實有者而焦勞。
”[比丘曰:]“世尊!于内非實有者,于非有焦勞耶?”[世尊曰:]“比丘!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