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獅子吼品

關燈
第十一 獅子吼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于此,有[第一]沙門(須陀洹果),又是處,有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即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然,于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也。

    ’如是,汝等可作真正獅子吼。

    諸比丘!若有外道之行者問曰:‘諸賢!依何确信依何力,諸賢作如是說耶?即:于此處,有[第一沙門],又于此處,有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

    然,于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何耶?’諸比丘!對作如是說之外道,應如是說,即:‘諸賢!我等是從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等正覺者所說彼四法,其我等,我等于正見,故我等雲是處有沙門……第四沙門;于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也。

    其四者何耶?曰:[諸賢!]我等對師有淨信;我等對法有淨信;于戒有成就圓滿;不論在家、出家,凡順從同法者,皆是我等之所愛、所好也。

    諸賢!此等四法,是我等從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等正覺者所說也。

    其我等,我等于正見故,我等雲是處有沙門……第四沙門,于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也。

    ’諸比丘!又,若有外道如次說:‘諸賢!我等亦對吾師有淨信,彼是我等之師;我等亦對于法有淨信,此乃我等之法;我等亦于戒有成就圓滿,此等乃我等之戒。

    我等凡順從同法者,在家出家者,亦為我等所愛、所好也。

    諸賢!若然,于此,諸師與我等之間有如何區别、如何趣向、如何差異耶?’諸比丘!對作如是說之外道,[應如是言:]‘諸賢!究竟是一耶?或種種耶?’對此,若外道即作正确解答:‘究竟是一也,非種種也。

    ’又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有貪欲者或對離貪者耶?’對此,若外道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離貪者,非對有貪欲者也。

    ’又更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有瞋恚者?或對離瞋者耶?’對此,外道即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瞋恚者,或對離瞋恚者耶?’對此,外道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離瞋者,非對瞋恚者也。

    ’複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愚癡者?或對離癡者耶?’對此,外道作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離癡者,非對愚癡者也。

    ’複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有渴愛者,或對離渴愛者耶?’對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離渴愛者,非對有渴愛者也。

    ’複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有取者,或對無取者耶?’對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無取者,非對有取者也。

    ’複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賢者,或對愚者耶?’對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賢者,非對愚者也。

    ’複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樂觀者、或悲觀者耶?非對不樂觀者、不悲觀者耶?’對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非對不樂觀者、不悲觀者,非對樂觀者、悲觀者也。

    ’複問:‘諸賢!彼之究竟是對喜障、或樂障者耶?或對喜無障、樂無障者耶?’對此,外道正确解答:‘彼之究竟是對喜無障、樂無障者,非對喜障、樂障者也。

    ’ 諸比丘!有此等二見,即:有見與無有見也。

    諸比丘!沙門、婆羅門而著有見、喜好有見、被有見所縛者,以無有見為障礙;又,沙門、婆羅門而着無有見,喜好無有見、被無有見所縛者,以有見為障礙。

    諸比丘!我說:實則,沙門、婆羅門而不如實知此等二見之集、滅、味、患、出離者,彼等是貪欲者、瞋恚者、愚癡者,有欲、有取,愚者,而喜樂觀者、悲觀者、喜障、樂障者也,彼等非徹底脫離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解脫苦惱。

    然而,諸比丘!我說:沙門、婆羅門而如實知此等二見之集、滅、味、患、出離者,彼等是離貪者、離瞋者、離癡者離欲、無取、為智者而不樂觀不悲觀者、喜無障、樂無障者而徹底脫離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也。

     諸比丘!此等有四取,何者為四?是愛取、見取、戒禁取及我論取也。

    或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了知一切取論者,但彼等對一切取非能正确了知。

    即:雖了知愛取,并不了知見取、不了知戒禁取、不了知我論取。

    其故何耶?實彼等沙門、婆羅門不如實了知此等三事也。

    是故,彼等沙門、婆羅門雖自稱是一切取之了知論者,但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雖彼表示了知愛取、不了知見取、不了知戒禁取、不了知我論取。

    諸比丘!又,或沙門、婆羅門雖自稱是一切取之了知論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彼雖了知愛取、了知見取、但不了知戒禁取、不了知我論取也。

    其故何耶?實彼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等二事也。

    是故,彼等沙門、婆羅門雖自稱是一切取之了知論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彼雖了知愛取、見取、并不了知戒禁取、我論取。

    諸比丘!或沙門、婆羅門雖自稱是一切取之了知論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即:彼雖了知愛取、見取、戒禁取,而不了知我論取。

    其故何耶?實彼等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一事也。

    是故,彼等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一切取之了知論者,彼等不正确了知一切取。

    即:雖彼了知愛取、見取、戒禁取,而不了知我論取。

    諸比丘!于如是法、律,雖言對師有淨信,但彼不謂達完全也;又,雖言對法有淨信,但不謂彼已達完全者;于戒雖言圓滿成就,不謂彼已達完全者;雖言于從同為順從法者而愛、喜好,但并不表示彼已達完全者。

    于順從同法者雖言愛、喜,其不謂完全達到其故何耶?彼是惡說、惡示、不導緻解脫、不資益寂靜,此法此律非圓滿等正覺者所說。

     諸比丘!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宣稱一切取之了知論者。

    示正确了知一切取,即:了知愛取、了知見取、示了知戒禁取、示了知我論取。

    諸比丘!于如是法、律,對師言有淨信者,彼可示達完全者;對法言有淨信者,彼可謂達完全者;于戒言圓滿成就者,彼應謂已達完全者;言于順從同法者,而謂愛、喜者,彼應謂已達完全者也。

    其故何耶?諸比丘!彼是善說、是善示、是導緻解脫、資益寂靜,示等正覺者以如是于法、律也。

     諸比丘!此等四取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此等四取以渴愛為緣、渴愛為集、渴愛為種、渴愛為因也。

    諸比丘!又,此渴愛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渴愛是以受為緣、受為集、受為種、受為因也。

    諸比丘!又,此受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受是以觸為緣、觸為集、觸為種、觸為因也。

    諸比丘!此觸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觸是以六處為緣、六處為集、六處為種、六處為因也。

    複次,諸比丘!此六處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六處是以名色為緣、名色為集、名色為種、名色為因也。

    諸比丘!此之名色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名色是以識為緣、識為集、識為種、識為因也。

    複次,諸比丘!此之識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識是以行為緣、行為集、行為種、行為因也。

    諸比丘!此等行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曰:行是以無明為緣、無明為集、無明為種、無明為因也。

    諸比丘!無明已舍、明已生之比丘,以離無明、明生而不取愛取、不取見取、不取戒禁取、不取我論取。

    不取者不焦躁,不焦躁者自證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受有此存在之狀态也。

    ” 世尊如是說已,諸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十二 師子吼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毗舍離城西郊之一叢林。

    爾時,有離車族之子善星,舍此法、律未久,而于毗舍離城中對衆作如是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之最上智見。

    沙門瞿昙依推論,推量唯自顯出其法。

    而其法,是為引導其奉者,真正諸苦之滅而說。

    ”于是,尊者舍利弗,晨早着衣持缽入毗舍離城行乞。

    尊者舍利弗聞離車族之子善星于毗舍離城之衆中作此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之最上智見。

    沙門瞿昙依推論,推量唯自顯出而說法。

    其法是為引導其遵奉者,真正諸苦之滅而說。

     如是,尊者舍利弗于毗舍離城行乞,食後從行乞歸,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世尊!離車族之子善星舍此法律未久,即于毗舍離城之衆中作此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最上智見。

    沙門瞿昙依推論,推量唯示自顯出而說法。

    其法是為引導其遵奉者,真正諸苦之滅而說。

    ’” [世尊乃曰:]“舍利弗!愚人善星,是忿、忿怒而作此語也。

    舍利弗!彼愚人善星‘為诽謗’,彼愚人善星卻對如來作稱贊也。

    若彼說:‘其法是為引導其遵奉者,真正諸苦之滅而說。

    ’彼實對如來之稱贊也。

     舍利弗!彼即設:‘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也。

    ’如是,實愚人善星,于我應不成法之類句,又,舍利弗!言:‘如是彼世尊證驗種種神通力,即一為多,即多為一;或顯、或隐;穿牆越壁,越山無礙猶如行于虛空;出沒地中,猶如于水中;行于水上水不被破壞,猶如行于平地;趺坐于虛空,猶如飛鳥往來;又彼有如是之大威力大威德,以手掌摸日月,以此身之威力征伏而至梵天界。

    ’愚人善生于予不成為法之類句。

    又,舍利弗!即言:‘彼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聽聞遠近、天、人之兩聲。

    ’彼愚人善星,于予實不成為法之類句。

    又,舍利弗!‘彼世尊知其他之有情,其他人之心,以知其心,即或貪欲心知為貪欲心、無貪欲心知為無貪欲心,有瞋恚心、知為有瞋恚心,無瞋恚心、知為無瞋恚心,愚癡之心、知為愚癡之心,無愚癡之心、知為無愚癡之心,或攝心知為攝心,散心知為散心,高廣心知為高廣心,無高廣心,知為無高廣心,有上心知為有上心,無上心知為無上心,定心知為定心,不定心知為不定心,解脫心知為解脫心,不解脫心知為不解脫心。

    ’ 舍利弗!如來有此等如來之十力,具足其力之如來得無上中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其十者何耶?舍利弗!于此處,如來如實知道理為道理,非理為非理。

    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道理為道理、非理為非理、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無上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業之報,是從其理由及其原因,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因果業報,是從其理由及其原因,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無上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如實知導至一切處之道。

    舍利弗!如來如實知導至一切處之道。

    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

    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如實知有情之種種意樂。

    舍利弗!如來如實知有情種種意樂,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如實知其他有情上下之根性。

    舍利弗!如來如實知其他有情上下之根性,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三昧、王受之雜染、清淨、起出。

    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三昧、王受之雜染、清淨、起出,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憶念種種宿命。

    即憶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又種種成劫、種種壞劫、種種成壞劫。

    于其處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苦樂之受、如是命終。

    于其處死、于彼處生,于彼處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苦樂之受、如是命終。

    于彼處死于此處生者,如是予憶念一一相,及詳細之狀态,以俱種種宿命。

    舍利弗!如來之如是憶念種種宿命,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其為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等,各各而随其業。

    即,此等有情身為惡行。

    口為惡行,意為惡行,诽謗聖者,抱着邪見,持邪見業。

    彼等身壞命終之後,而生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然其他此等之有情身為善行,口為善行,意為善行,不诽謗聖者。

    抱着正見,正見招業。

    彼等身壞命終之後而生善趣、天界,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其為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等,各随其業。

    舍利弗!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知其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等,各随其業,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轉梵輪。

    複次,舍利弗!如來漏盡、無漏、住心解脫、慧解脫,于無漏現法自達、自證、成就無上智。

    舍利弗!如來漏盡、無漏、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達、自證、成就,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力如來得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舍利弗!此等是如來之如來十力也。

    具足如是之如來得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舍利弗!若有人如是知、如是見者,對予如是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之最上智見。

    沙門瞿昙依推論,推量,唯自顯出而說法。

    ’舍利弗!如是言:彼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者,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彼[确實迅速],堕于地獄。

    舍利弗!恰如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之比丘,如于現法達智、如是,予曰:‘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者,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彼[确實迅速]堕地獄。

    ’以說其結果。

     舍利弗!如來有此等之四無所畏。

    具足四無所畏如來得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四者何耶?曰:‘汝雖自認為等正覺者,但對此等之法非正覺者也。

    ’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其他此世,任何人正诽謗,予不認如是之相。

    舍利弗!予不認如是之相,而得安穩、得無畏、得無所畏而住。

    複次[言]:‘汝雖認自見漏盡者,但對此等之漏未滅盡。

    ’或沙門……于此世任何之人,雖正诽謗。

    予不認如是之相。

    舍利弗!予不認如是之相,而得安穩、得無畏、得無所畏而住。

    又複次若人言:‘雖謂障法卻對其耽溺者不能障。

    ’沙門……于此世任何人雖正诽謗,予不認如是之相。

    舍利弗!予不認如是之相而得安穩、得無畏、得無所畏而住。

    若言:‘雖為其目的而說法,卻非引導遵法者真正滅苦。

    ’沙門……[乃至]……于此世任何人,雖真正诽謗,予不認如是之相。

    舍利弗!予不認如此之相而得安穩、得無畏、得無所畏而住。

     舍利弗!此等之四,即如來之無所畏也。

    具足此等無所畏之如來得牛王之地位,于衆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舍利弗!若有人如是知、如是見,對予言:‘沙門瞿昙于超越人法、無特殊最上智見。

    沙門瞿昙依推論,推量,唯自顯出而說法。

    ’彼若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者,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彼[确實迅速]堕落地獄。

     舍利弗!此等有八會。

    八者何耶?曰:‘王族會、婆羅門會、家主會、沙門會、四天王會、三十三天會、魔會、梵天會也。

    ’此等謂八會。

    舍利弗!具足彼四無所畏之如來,近此等八會而入也。

    舍利弗!予實記憶至幾百之王族會,曾與其共坐、共語、共交換論講之。

    于其處予起恐畏,予不認如是之相。

    舍利弗!予不認如是之相而得安穩、得無畏、得無所畏而住。

    舍利弗!予記憶至幾百之婆羅門會……乃至……家主會……乃至……沙門會……乃至……四天王會……乃至……三十三天會……乃至……魔會……乃至……梵天會,與其共坐,共語、共交換論議。

    于其處而予起恐怖恐畏,予不認如是之相。

    舍利弗!予不認如是之相,而得安穩、得無畏、得無所畏而住。

    舍利弗!若有人如是知、如是見,對予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之最上智見。

    ’如是雲者,彼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者,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彼[确實迅速]堕落地獄。

     舍利弗!此等有四生。

    四者何耶?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也。

    舍利弗!如何是卵生?有情破其卵殼而生,此謂之卵生。

    如何是胎生?曰:有情破其密處之膜而生,此謂之胎生。

    如何是濕生?曰:有情于腐魚、腐屍、腐餅、或于沼澤,于下水而生,此謂之濕生。

    如何是化生?曰:諸天與地獄之衆生、或現于人界、或者現于堕處。

    此謂之化生。

     舍利弗!此等為四生也。

    若有人如是知、如是見。

    對予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之最上智見。

    雲雲。

    ’彼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者,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彼[确實迅速]堕地獄。

     舍利弗!此等有五趣。

    五者何耶?謂地獄、畜生、餓鬼、人間、天也。

    舍利弗!予知地獄、至地獄之道、至地獄之行路,予知随其行,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又,舍利弗!予知畜生、至畜生之道、至畜生之行路,予知其随行,身壞命終生于畜生。

    又,舍利弗!予知餓鬼、至餓鬼之道、至餓鬼之行路,予知随其行,身壞命終而生于餓鬼。

    又,舍利弗!予知人間、至人間之道、至人間之行路,予知随其行,身壞命終而生人間。

    又,舍利弗!予知天、至天之道、至天之行路,予知随其行,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界。

    又,舍利弗!予知涅槃、至涅槃之道、至涅槃之行路,予知随其行,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而住。

     舍利弗!于此處,我以如是心知其心。

    即:‘此人是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

    是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一向受痛烈、酷烈之苦受。

    舍利弗!譬如,于此有炭火之坑,深逾人身,充滿熾盛無煙無焰之炭火,而且有人受炎暑之苦,炎暑之惱,疲倦燥渴,而隻一向,彼行至火坑。

    其時有具眼者,如是見彼言:‘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到此炭火坑。

    ’其後見彼人陷其火坑、受痛烈、酷烈之受。

    如是,舍利弗!于此一人,予以如是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是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身壞命終而生惡生、惡趣、堕處、地獄,受痛烈、酷烈之受。

     舍利弗!于此又一人,予以如是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畜生。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畜生、受痛烈、酷烈之受。

    舍利弗!譬如,于此有一廁,深逾人身,充滿糞尿,若有人受炎暑之苦,炎暑之惱,疲倦燥渴,而隻一向,向廁進行。

    其時有具眼者,見彼如是言:‘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到此廁。

    ’而其後見彼人陷入其廁,而受痛烈、酷烈之受。

    如是,舍利弗!于此有人,予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身壞命終而生于畜生。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畜生,受痛烈、酷烈之受。

     舍利弗!予又一人,以如是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身壞命終而生于餓鬼。

    ’而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如是身壞命終而生于餓鬼,多受苦受。

    舍利弗!譬如于此有一樹,生于惡地,枝葉枯悴,陰影疏落。

    而若有人受炎暑之苦,炎暑之惱,疲倦燥渴,隻一向,朝彼樹進行。

    其時,有具眼者,見彼言:‘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到此樹。

    ’其後見彼如是于樹蔭,或坐、或卧,多受苦受。

    如是,舍利弗!于此,予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乃至……身壞……命終……生于餓鬼。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如是身壞命終而生于餓鬼,多受苦受。

     舍利弗!又有人,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是故身壞命終而生于人間。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人間,多受樂受。

    舍利弗!譬如于此有一樹生于良地,枝葉繁茂,陰影濃厚。

    而若有人受炎暑之苦,炎暑之惱,疲倦燥渴,隻一向,朝彼之樹進行。

    其時有具眼者,見彼如是言:‘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到彼樹。

    ’其後見彼如是于其樹蔭,或坐、或卧,多受樂受。

    如是,舍利弗!又,予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生于人間。

    ’其後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如是身壞命終而生于人間,多受樂受。

     舍利弗!予又有一人,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是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界。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界,一向受樂受。

    舍利弗!譬如有一樓觀,其重閣周圍善塗、防風,閉其門戶窗牖堅密,于此之床座鋪有長毛之絨毯及白羊毛之褥,以花之裝飾挂有羊毛之衾,珠妙鹿皮,備有文茵,具有上蓋,兩側備有绯枕。

    若有人受炎暑之苦,炎暑之惱、疲倦燥渴,隻一向朝彼之樓觀進行。

    其時有具眼者,見彼如是言:‘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到彼之樓觀。

    ’其後于其樓觀,見彼之重閣、彼之林座,彼如是或坐、或卧,一向受樂受。

    如是,舍利弗!予于此一人,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