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獅子吼品
關燈
小
中
大
如是踐……身壞命終、生于善趣、天界。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如是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界、一向受樂受。
舍利弗!予又一人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
’其後見彼如是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一向受樂受。
舍利弗!譬如于此有一蓮池,其水澄澈,清冷而皎潔,善築堤坡,誠可愛樂,其傍有郁蒼之叢林。
而若有人受炎暑之苦,炎暑之惱,疲倦燥渴,而隻一向,向其蓮池進行。
其時有具眼者,見彼如是言:‘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到彼蓮池。
’而其後見彼人,入彼蓮池,沐浴,且飲而滅一切之憂、疲、熱惱,再出之于叢林中,或坐,或卧,而一向受樂受。
如是,舍利弗!予于此處一人,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其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
’其後見彼如是,其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一向受樂受。
舍利弗!此等實有五趣。
若有人如是知、如是見,對予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之最上智見。
沙門瞿昙依推論,推量,唯自顯出而說法。
’彼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彼[确實迅速]堕落地獄。
舍利弗!恰如具戒、具定、具慧之比丘,于現法到達真智,予以如是言: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确實迅速]堕落地獄。
舍利弗!予知行四支具足之梵行時,即予實是苦行者、最上之苦行者。
予實是貧穢行者、最上之貧穢行者。
予實是嫌厭者、最上之嫌厭行者,予實是孤獨行者、最上之孤獨行者。
舍利弗!于此予有如是苦行,即予裸形而是不作法者、食後舐手者,不受‘來’之請,又不受‘停留’之請、不受赍贈、不受特設、不受特定處之請、不直接受壺口皿緣之食者、不受食于門内、不受食于柴薪之間、不受食于杵之間。
二人之食時,[隻由其一人與]亦不受。
由妊婦之食不受、有授乳之婦之食不受。
與男人擁抱之女食不受。
[饑馑時],集施之食不受。
立于狗近處不受。
有蠅之群不受。
魚肉不食。
谷酒、果酒、粥汁、不飲。
又予或于一家受食而住一食,或于二家受食,而住二食……七家受食而住七食。
又予依一施而度日,又依二施而度日……依七施而度日。
予又一日取一食、或二日取一食……七日取一食。
如是予至半月一食,專心于定期食之修行。
予又唯食野菜、或唯食稷、或唯食糙米、或唯食達多羅、或唯食水草、或唯食糠、或唯食泡、或唯食胡麻粉、或唯食草葉、或唯食牛糞。
又予食森樹根野果,或食自然落下之野果。
又予着麻、或着麻之混織、或着冢間衣、或着糞掃衣、或着樹皮、或着細羚羊皮、或着細條羚羊皮之編織、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樹皮之衣、或着木羊片之衣、或着人發編織、或着馬毛之編織衣、或着枭羽衣。
又予從拔須發行者而取拔須發行、又予常直立行者不坐,常排座、又常蹲踞、而精勤常蹲踞、又卧棘刺行者而常卧棘刺床、或予一晚三浴于水中,如是行種種身體之苦行難行。
舍利弗!予有如是之苦行。
舍利弗!于此,又如次予有三貧穢行。
即多年積蓄塵垢于予身,自然皮生苔。
舍利弗!恰如帝因多加樹株多年積畜塵埃,自然皮生苔,如是予多年畜積塵垢于予身,自然皮生苔。
舍利弗!如是予心不生‘噫嘻!予手拂拭塵垢。
’又‘或他人手拂予拭此塵埃。
’舍利弗!如是實予有貧穢行。
舍利弗!于此予又如次有嫌厭行。
舍利弗!即進或退,予甚深注意,而于一滴之水,亦喚起予之憐愍心,願:‘予于小生類之惡道,不得殺。
’舍利弗!如是予實有嫌厭行。
舍利弗!于此,予又有如次之孤獨行。
舍利弗!即予或住于閑林處,若見有牧牛者、或牧畜者、或采草者、或采薪者、或樵夫,予由森林至森林、由密林至密林、由低地至低地、由高地至高地逃行。
其故為彼等不見予,又予不見彼等也。
舍利弗!恰如住閑林之鹿,見人即由森林至森林、由密林至密林、由低地至低地、由高地至高地而逃行。
如是,舍利弗!予或見牧牛者、或牧畜者、或采草者、或采薪者、或樵夫,予由森林至森林、由密林至密林、由低地至低地、由高地至高地之逃行。
其故為彼等不見予,又予不見彼等。
舍利弗!如是予有孤獨行。
舍利弗!予追走母牛,牧牛者行他處[去]時,于牛檻中,四肢匍匐而行,于幼乳食犢之糞。
而又,舍利弗!予自己糞尿未終之間而食自身之糞尿。
舍利弗!如是予有大不淨食。
舍利弗!又予入恐怖叢林而住。
舍利弗!于其處,于可畏怖之叢林,實使畏怖,謂:‘不論何人,未去貪欲者,若彼入叢林,幾乎皆身毛豎立。
’舍利弗!予于寒冷之夜,從降雪之季月前分第八日、後分第八日止,夜宿露天,晝在叢林。
又于酷夏最後之月,晝于露天,夜在叢林。
舍利弗!如是予此可驚歎,而生未曾聞之偈: ‘暑日及寒夜 獨處怖畏森 裸形無火坐 默者願成果’ 舍利弗!又予卧于冢間,鋪死屍之骸骨為床坐。
其時牧童近之唾予、放尿、投塵芥、塞樹皮于予耳。
予對彼等不起惡心。
舍利弗!如是予于舍而住。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
即:‘依食清淨。
’彼等言:‘我等以棗果度日。
’食棗果、食棗果粉、飲棗果漿、造種種棗果而食。
舍利弗!予亦稱唯食一棗果者。
舍利弗!汝或生念:‘實其時棗果碩大也。
’其實不然。
其時,雖有之棗果如今日之所見。
舍利弗!要唯食一棗果,予之身極衰瘦。
其因少食,予之肢節恰如阿氏提加[草]、草節,又如伽羅草節。
又其因少食,予之臀部恰如駱駝之足,因少食予之脊柱恰如紡錘之連鎖凸凹,因少食予之肋骨如經年堂屋折碎之椽。
因少食予之眼球深陷眼眶之水光,可見如深窪,予因少食,予眼窩之眼光,可見如深窪。
因少食又恰如取切未熟之苦瓠,因風熱而凋萎皺縮,如是予之頭皮,因少食凋萎皺縮。
如是,舍利弗!因如是少食,予之腹皮密著于脊柱時,‘觸及予腹皮’即觸到脊柱,‘觸及脊柱’即觸得腹皮。
因如是少食,予‘行糞或尿’而于其處頭向前傾倒。
舍利弗!又予慰藉身體,以手摩擦肢體,以手掌擦肢體時,因少食,予身毛腐蝕,與根皆從身脫落。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
即:‘依食有清淨’彼等雲:‘我等以腰豆度日。
’……乃至……雲:‘我等以胡麻度日。
’……乃至……雲:‘我等以粳米粒而度日。
’彼等食粳米、食粳米粉、飲粳米漿、造種種粳米而食。
舍利弗!予亦稱認食一粒粳米者。
舍利弗!汝或生念:‘實其時有大粳米。
’其實不然。
其時最大粳米,如今日所見也。
舍利弗!食一粒粳米,予身極度衰瘦。
如是因少食,予之肢節恰如阿素帝伽草節,又如伽羅草節。
又因少食,予之臀部恰如駱駝足,予之脊柱恰如紡錘連鎖之凸凹,予之肋骨恰如經年堂屋折碎之椽。
又恰于深井之水光可見如深窪,如予因少食,予眼窩之眼光,可見如深窪。
又恰如取切未熟之苦瓠,因風熱而凋萎皺縮,如是予之頭皮,因少食而凋萎皺縮。
又如是因少食,予之腹皮密著于脊柱,予‘觸及腹皮’即觸到脊柱,‘觸及脊柱’即觸得腹皮。
又因如是少食,予‘行糞或尿’而于其處頭向前傾倒。
舍利弗!如是又予一面慰藉身體以手掌摩擦肢體。
以手掌摩擦肢體時,因少食,予身毛臭腐與根皆由身脫落。
舍利弗!以如是行、如是道、如是難行,予以超越人法,未到達特殊最上智見。
其為何故,此乃未達聖慧也。
若達此聖慧,依解脫之聖導而随其行,正引導苦滅也。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輪回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輪回,未得輪回界。
然除淨居天外。
若輪回淨居天者,予不再來此世界。
舍利弗!又,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生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生,然除淨居天外。
若予生于淨居天者,予不再來此世界。
舍利弗!又,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住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有住,然除淨居天外。
若住于淨居天,予不再來此世界。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祭祀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祭祀,不可有得,爾時予為真實貴族灌頂王或大富婆羅門。
又,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以火祀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修火祀,爾時予為真實貴族灌頂王或大富婆羅門。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
即:‘若人年青時其發漆黑,充滿血氣、幸運,于人生之初期者,其時達最上智慧辯才。
然若人高齡年老而衰,既達人生之終,齡傾達八十歲、九十歲或百歲時,彼之智慧辯才退壞。
’然而舍利弗!其有不然。
舍利弗!予今高齡年老而衰,達人生之終,齡傾既至八十。
舍利弗!于此予四聲聞應有如次,即壽百歲、生百歲,具足最上之憶念、最上之行道、最上之精進,可達最上智慧辨才。
舍利弗!恰如訓練有素,巧而熟練之弓術師,以輕矢容易射越[棕榈]之陰葉,如是彼等極善憶念、極善行道、有極堅固之精進,如是有成就最上智慧辯才。
彼等對予反複尋問四念處,由其尋問予為彼等解說,因解說彼等依予之解說而憶念。
而不再問予,于飲食嚼味之時,糞尿之時,除睡眠疲勞外,不得問答。
舍利弗!彼如來說法不得盡,彼如來法字句不得盡,又彼如來之問答不得盡。
故彼等四聲聞壽百歲、生百歲、經百歲而死。
舍利弗!若汝等置予床而運,如來之智慧辨才亦不變。
舍利弗!若世有論者,或對人能正确語:‘無礙法之有情現于世,為衆生利益,為衆生幸福,為世間之愛愍,為人天利益幸福’者,其對于予是正語也。
” 爾時,尊者那伽沙蔓羅立于世尊之背後,以扇扇世尊。
尊者那伽薩曼羅乃白世尊言:“可驚歎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實聞此法門,予之身毛豎立。
世尊!此法門為何名耶?”世尊曰:“是故于此那伽薩曼羅,汝憶持此法門可身毛豎立之法門。
” 如是世尊說已。
尊者那伽薩曼羅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十三 苦蘊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衆多比丘晨早着衣,執持衣缽,而于舍衛城行乞。
時,彼等比丘作是念:“往舍衛城行乞尚早,不如我等今往彼外道園。
”于是,彼等比丘往外道園。
詣已,與彼等外道問訊,交談友誼親睦之語而坐一面。
于一面坐時,彼等外道言諸比丘曰:“諸賢!沙門瞿昙對欲而施智,我等亦對欲而施智。
諸賢!沙門瞿昙對色而施智,我等亦對色而施智。
諸賢!沙門瞿昙對受而施智,我等亦對受而施智。
若然,諸賢!對施法說教,沙門瞿昙與我等之間有如何區别?有如何趣向?有如何差異耶?”于此,彼等比丘對彼等外道之說,不歡受亦不反駁。
不歡受亦不反駁,從座起立而去,念:“我等至世尊處,以知此說之意義。
” 如是,彼等比丘于舍衛城行乞。
食後,由行乞而歸,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世尊!我等晨早着衣,執持衣缽,而于舍衛城行乞。
時,我等作是念:‘往舍衛城行乞尚早,不如我等今往外道園。
’如是,世尊!我等往外道園。
往而與彼等外道問訊,交談友誼親睦之語而坐一面。
于一面坐時,彼等外道對我等言:‘諸賢!沙門瞿昙對欲施智,我等亦對欲施智。
諸賢!沙門瞿昙對色施智,我等亦對色施智。
沙門瞿昙對受施智,我等亦對受施智。
若然,諸賢!對施法說教,沙門瞿昙與我等之間有如何區别?有如何趣向?有如何差别耶?’世尊!于此,我等不歡受亦不反駁彼等外道之說。
不歡受亦不反駁,從座起立而去,則念:‘我等至世尊處,以知彼說之意義。
’” 世尊曰:“諸比丘!對如是說之外道,應如是問之:‘賢者!如何是欲味、欲患、欲之出離?如何是色味、色患、色之出離?如何是受味、受患、受之出離?’如是問者,外道即不能解說,而更陷于迷惑。
其何故耶?此非屬彼等之能力範圍。
諸比丘!予于諸天之世界、魔之世界、梵天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之世界,人、天之世界,如來又如來聲聞,又除從此所開者,不見一人對此問題有滿足之解答。
諸比丘!雲何是欲味?曰:此等有五種欲分,五者:[一]依眼識色,對色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二],依耳識聲,對聲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三]依鼻識香,對香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四]依舌識味,對味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五]依身識觸,對觸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諸比丘!此等是五種欲分。
緣此等五種欲分而生喜樂,是欲味也。
諸比丘!雲何是欲患?曰:于此,善男子,為種種技藝,即:印算、算術、目算、耕作、商賈、牧牛、弓術、王臣,或以其他之技藝,為謀生而受寒暑之苦及虻、蚊、風、熱、蛇等觸所惱,因饑渴而被殺,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若人如是行動、努力、奮鬥,彼善男子不得财物者,彼生愁、哀、悲、捶胸哭泣堕入愚癡,即:‘予之努力歸于徒勞,予之奮鬥終無結果。
’諸比丘!此是苦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若如是活動、努力、奮鬥,彼善男子若得其财物者,彼為守護其财物而受憂苦,即:‘予之财物不被王奪、不被盜奪、不被火燒、不被水流、不被所愛之後嗣所取者!’如是其守護監視此等财物,或者被王奪、被盜奪、被火燒、被水流、被非所愛之後嗣取去,其時,彼生愁、疲、悲,捶胸哭泣以生愚癡,即:‘予之所有财物,于今皆無矣!’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更又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
依屬欲之因,諸王與諸王争,王族與王族争,婆羅門與婆羅門争,家主與家主争,母與子争,子與母争,父與子争,子與父争,兄弟與兄弟争,兄弟與姊妹争,姊妹與兄弟争,友與友争。
于此,彼等鬥诤論争相互以手擊打,以土塊擊打,以杖擊打,以劍擊打。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又更,諸比丘!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依欲之因而執劍、楯、佩弓、箙,雙方戰陣密集,矢響槍飛,刀光閃閃,于其中沖進。
彼等如是以矢射擊,以槍投刺,以刀斬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此是欲患……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又更以欲為因……依欲之因而執劍、楯,佩弓、箙以固身,善塗堡壘,矢響槍飛,刀光閃閃,于其中沖進。
彼等如是以矢射擊,以槍投刺,以注煮沸物,以強大之力摧毀,以刀斬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又更以欲為因……依欲之因而破入[他]家,劫奪、為盜、追剝、通奸他妻。
如是,彼被王捕,處以種種罰,即:以鞭打、以藤打或以半杖打。
或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
又課以酸粥鍋刑、課以貝秃刑、課以羅睺口刑;又課以火鬘刑、燭手刑;又課以驅行刑、皮衣刑、羚羊刑;又課以鈎肉刑、錢刑、灰汁刑、闩轉刑;又課以藁踏台刑;或又以沸騰油灑之、令狗餐之、活活杙刺、以劍斷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更又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依欲之因而以身行惡、以口行惡、以意行惡。
彼等以身行惡、以口行惡、以意行惡,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雲何是欲之出離?曰:于欲驅除欲貪、欲貪之舍離,此是欲之出離也。
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不如實知由味之味、由患之患、由出離之出離者,彼等知自欲,又或得達知他欲之狀态。
其如此行而知欲味,實無是處。
然,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實知如是于欲,由味是味、由患是患、由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欲,或得達知他欲之狀态。
其如此行而知欲,實有是處。
諸比丘!雲何是色味?曰:于此,若有王族女、婆羅門女也,其齡或是十五、或是十六,不高亦不矮、不瘦亦不胖、不黑亦不白者,其女于此時應為最美妙端麗也。
諸比丘!緣美妙端麗而生喜樂,此是色味也。
諸比丘!雲何色患?曰:于此,彼女,見其齡後,或是八十、或是九十、或至百,年老如椽之彎曲,成為佝偻、持杖、抖行、年衰病弱、齒落、頭白、發稀、[皮膚]皺紋、行走不穩、肢體生斑者,汝等如何思之耶?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以此想患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更又若見彼女患病、苦悶、重疾、卧于糞尿、依他始起、依他始能卧床者,汝等如何思之耶?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彼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或經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若見其膨脹而成青黑膿爛者,骨分解汝等如何思之,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彼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若見其或為鳥、兀鷹、鹫、狗、野牛、種種蟲類之所啄啖者,汝等如何思之?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若見其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骸骨連鎖,尚有血肉,以筋相連;又,血污肉落,以筋相連;又,血肉皆無,唯筋相連;又,骨節散解,散亂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頭骸骨等,各在異處者,汝等如何思之耶?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若見其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其骨白而似螺色,經年堆積,因腐蝕而成碎末,汝等如何思之,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複次,諸比丘!雲何是色之出離?曰:于色欲貪之驅除、欲貪之舍離,此是色之出離也。
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色,不能如實知欲味為欲味、欲患為患、欲之出離為出離者;彼等知自色,或得達知他色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欲出離者,無有是處也。
然,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色,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色,或得達知他色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欲之出離者,實有是處也。
諸比丘!雲何是受之味?曰:于此,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比丘如是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其時,比丘對自無瞋害心、對他無瞋害心、對兩者無瞋害心。
如是,比丘受無害之受。
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為最上無害。
諸比丘!又更比丘滅尋伺,内澄淨,成一念,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第三禅……成就第四禅而住。
諸比丘!其時,比丘舍樂、舍苦,先滅喜憂已,以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其時,對自無瞋害心、對他無瞋害心、對兩者無瞋害心。
其時,彼受無害之受。
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為最上無害也。
諸比丘!雲何是受之患?曰:受是無常、苦而可變化之法也,此是受之患也。
諸比丘!雲何是受之出離?曰:于受欲貪之驅除、欲貪之舍離,此是受之出離也。
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受,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受,或得達知他受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受,]實無是處也。
然,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受,如實知以味是味、以患是患、以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受,或得達知他受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受,]實有是處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十四 苦蘊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釋迦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樹園。
爾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詣佛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摩诃那摩白世尊曰:“世尊!長久以來,我随從世尊,理解所說之法,即:‘貪是心之穢、瞋是心之穢、癡是心之穢也。
’然,世尊!我随從世尊,雖理解如是所說之法,但有時貪法占據我心、瞋法占據我心、癡法占據我心也。
如是我思之:‘我内心有何不舍之法?時而貪法占據我心、瞋法占據我心、癡法占據我心耶?’” [世尊曰:]“摩诃那摩!汝内心以不舍彼法,故時而貪法占據汝心、瞋法占據汝心、癡法占據汝心也。
然,摩诃那摩!汝内心若舍彼法者,汝即不在俗家,為不受用欲者也。
摩诃那摩!汝内心不舍彼法,故汝即在俗家,為受用欲者也。
摩诃那摩!‘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
’如是,若聖弟子有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且彼不達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或不達其他比此更殊勝者,隻要如此,彼猶不能由欲之渦中脫出也。
然而,摩诃那摩!‘欲是味
’其後予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如是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界、一向受樂受。
舍利弗!予又一人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
’其後見彼如是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一向受樂受。
舍利弗!譬如于此有一蓮池,其水澄澈,清冷而皎潔,善築堤坡,誠可愛樂,其傍有郁蒼之叢林。
而若有人受炎暑之苦,炎暑之惱,疲倦燥渴,而隻一向,向其蓮池進行。
其時有具眼者,見彼如是言:‘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到彼蓮池。
’而其後見彼人,入彼蓮池,沐浴,且飲而滅一切之憂、疲、熱惱,再出之于叢林中,或坐,或卧,而一向受樂受。
如是,舍利弗!予于此處一人,以心知其心。
即:‘此人如是踐、如是行、如是進行其道,故其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
’其後見彼如是,其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自證、自達,一向受樂受。
舍利弗!此等實有五趣。
若有人如是知、如是見,對予言:‘沙門瞿昙無超越人法、無特殊之最上智見。
沙門瞿昙依推論,推量,唯自顯出而說法。
’彼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彼[确實迅速]堕落地獄。
舍利弗!恰如具戒、具定、具慧之比丘,于現法到達真智,予以如是言:不舍棄其語,不舍棄其心,不舍離其見,恰如持來放置之物,如是[确實迅速]堕落地獄。
舍利弗!予知行四支具足之梵行時,即予實是苦行者、最上之苦行者。
予實是貧穢行者、最上之貧穢行者。
予實是嫌厭者、最上之嫌厭行者,予實是孤獨行者、最上之孤獨行者。
舍利弗!于此予有如是苦行,即予裸形而是不作法者、食後舐手者,不受‘來’之請,又不受‘停留’之請、不受赍贈、不受特設、不受特定處之請、不直接受壺口皿緣之食者、不受食于門内、不受食于柴薪之間、不受食于杵之間。
二人之食時,[隻由其一人與]亦不受。
由妊婦之食不受、有授乳之婦之食不受。
與男人擁抱之女食不受。
[饑馑時],集施之食不受。
立于狗近處不受。
有蠅之群不受。
魚肉不食。
谷酒、果酒、粥汁、不飲。
又予或于一家受食而住一食,或于二家受食,而住二食……七家受食而住七食。
又予依一施而度日,又依二施而度日……依七施而度日。
予又一日取一食、或二日取一食……七日取一食。
如是予至半月一食,專心于定期食之修行。
予又唯食野菜、或唯食稷、或唯食糙米、或唯食達多羅、或唯食水草、或唯食糠、或唯食泡、或唯食胡麻粉、或唯食草葉、或唯食牛糞。
又予食森樹根野果,或食自然落下之野果。
又予着麻、或着麻之混織、或着冢間衣、或着糞掃衣、或着樹皮、或着細羚羊皮、或着細條羚羊皮之編織、或着吉祥草之衣、或着樹皮之衣、或着木羊片之衣、或着人發編織、或着馬毛之編織衣、或着枭羽衣。
又予從拔須發行者而取拔須發行、又予常直立行者不坐,常排座、又常蹲踞、而精勤常蹲踞、又卧棘刺行者而常卧棘刺床、或予一晚三浴于水中,如是行種種身體之苦行難行。
舍利弗!予有如是之苦行。
舍利弗!于此,又如次予有三貧穢行。
即多年積蓄塵垢于予身,自然皮生苔。
舍利弗!恰如帝因多加樹株多年積畜塵埃,自然皮生苔,如是予多年畜積塵垢于予身,自然皮生苔。
舍利弗!如是予心不生‘噫嘻!予手拂拭塵垢。
’又‘或他人手拂予拭此塵埃。
’舍利弗!如是實予有貧穢行。
舍利弗!于此予又如次有嫌厭行。
舍利弗!即進或退,予甚深注意,而于一滴之水,亦喚起予之憐愍心,願:‘予于小生類之惡道,不得殺。
’舍利弗!如是予實有嫌厭行。
舍利弗!于此,予又有如次之孤獨行。
舍利弗!即予或住于閑林處,若見有牧牛者、或牧畜者、或采草者、或采薪者、或樵夫,予由森林至森林、由密林至密林、由低地至低地、由高地至高地逃行。
其故為彼等不見予,又予不見彼等也。
舍利弗!恰如住閑林之鹿,見人即由森林至森林、由密林至密林、由低地至低地、由高地至高地而逃行。
如是,舍利弗!予或見牧牛者、或牧畜者、或采草者、或采薪者、或樵夫,予由森林至森林、由密林至密林、由低地至低地、由高地至高地之逃行。
其故為彼等不見予,又予不見彼等。
舍利弗!如是予有孤獨行。
舍利弗!予追走母牛,牧牛者行他處[去]時,于牛檻中,四肢匍匐而行,于幼乳食犢之糞。
而又,舍利弗!予自己糞尿未終之間而食自身之糞尿。
舍利弗!如是予有大不淨食。
舍利弗!又予入恐怖叢林而住。
舍利弗!于其處,于可畏怖之叢林,實使畏怖,謂:‘不論何人,未去貪欲者,若彼入叢林,幾乎皆身毛豎立。
’舍利弗!予于寒冷之夜,從降雪之季月前分第八日、後分第八日止,夜宿露天,晝在叢林。
又于酷夏最後之月,晝于露天,夜在叢林。
舍利弗!如是予此可驚歎,而生未曾聞之偈: ‘暑日及寒夜 獨處怖畏森 裸形無火坐 默者願成果’ 舍利弗!又予卧于冢間,鋪死屍之骸骨為床坐。
其時牧童近之唾予、放尿、投塵芥、塞樹皮于予耳。
予對彼等不起惡心。
舍利弗!如是予于舍而住。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
即:‘依食清淨。
’彼等言:‘我等以棗果度日。
’食棗果、食棗果粉、飲棗果漿、造種種棗果而食。
舍利弗!予亦稱唯食一棗果者。
舍利弗!汝或生念:‘實其時棗果碩大也。
’其實不然。
其時,雖有之棗果如今日之所見。
舍利弗!要唯食一棗果,予之身極衰瘦。
其因少食,予之肢節恰如阿氏提加[草]、草節,又如伽羅草節。
又其因少食,予之臀部恰如駱駝之足,因少食予之脊柱恰如紡錘之連鎖凸凹,因少食予之肋骨如經年堂屋折碎之椽。
因少食予之眼球深陷眼眶之水光,可見如深窪,予因少食,予眼窩之眼光,可見如深窪。
因少食又恰如取切未熟之苦瓠,因風熱而凋萎皺縮,如是予之頭皮,因少食凋萎皺縮。
如是,舍利弗!因如是少食,予之腹皮密著于脊柱時,‘觸及予腹皮’即觸到脊柱,‘觸及脊柱’即觸得腹皮。
因如是少食,予‘行糞或尿’而于其處頭向前傾倒。
舍利弗!又予慰藉身體,以手摩擦肢體,以手掌擦肢體時,因少食,予身毛腐蝕,與根皆從身脫落。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
即:‘依食有清淨’彼等雲:‘我等以腰豆度日。
’……乃至……雲:‘我等以胡麻度日。
’……乃至……雲:‘我等以粳米粒而度日。
’彼等食粳米、食粳米粉、飲粳米漿、造種種粳米而食。
舍利弗!予亦稱認食一粒粳米者。
舍利弗!汝或生念:‘實其時有大粳米。
’其實不然。
其時最大粳米,如今日所見也。
舍利弗!食一粒粳米,予身極度衰瘦。
如是因少食,予之肢節恰如阿素帝伽草節,又如伽羅草節。
又因少食,予之臀部恰如駱駝足,予之脊柱恰如紡錘連鎖之凸凹,予之肋骨恰如經年堂屋折碎之椽。
又恰于深井之水光可見如深窪,如予因少食,予眼窩之眼光,可見如深窪。
又恰如取切未熟之苦瓠,因風熱而凋萎皺縮,如是予之頭皮,因少食而凋萎皺縮。
又如是因少食,予之腹皮密著于脊柱,予‘觸及腹皮’即觸到脊柱,‘觸及脊柱’即觸得腹皮。
又因如是少食,予‘行糞或尿’而于其處頭向前傾倒。
舍利弗!如是又予一面慰藉身體以手掌摩擦肢體。
以手掌摩擦肢體時,因少食,予身毛臭腐與根皆由身脫落。
舍利弗!以如是行、如是道、如是難行,予以超越人法,未到達特殊最上智見。
其為何故,此乃未達聖慧也。
若達此聖慧,依解脫之聖導而随其行,正引導苦滅也。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輪回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輪回,未得輪回界。
然除淨居天外。
若輪回淨居天者,予不再來此世界。
舍利弗!又,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生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生,然除淨居天外。
若予生于淨居天者,予不再來此世界。
舍利弗!又,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住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有住,然除淨居天外。
若住于淨居天,予不再來此世界。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依祭祀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祭祀,不可有得,爾時予為真實貴族灌頂王或大富婆羅門。
又,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即:‘以火祀而有清淨。
’舍利弗!于此長遠之間,予未嘗修火祀,爾時予為真實貴族灌頂王或大富婆羅門。
舍利弗!或沙門、婆羅門抱如是說、如是見。
即:‘若人年青時其發漆黑,充滿血氣、幸運,于人生之初期者,其時達最上智慧辯才。
然若人高齡年老而衰,既達人生之終,齡傾達八十歲、九十歲或百歲時,彼之智慧辯才退壞。
’然而舍利弗!其有不然。
舍利弗!予今高齡年老而衰,達人生之終,齡傾既至八十。
舍利弗!于此予四聲聞應有如次,即壽百歲、生百歲,具足最上之憶念、最上之行道、最上之精進,可達最上智慧辨才。
舍利弗!恰如訓練有素,巧而熟練之弓術師,以輕矢容易射越[棕榈]之陰葉,如是彼等極善憶念、極善行道、有極堅固之精進,如是有成就最上智慧辯才。
彼等對予反複尋問四念處,由其尋問予為彼等解說,因解說彼等依予之解說而憶念。
而不再問予,于飲食嚼味之時,糞尿之時,除睡眠疲勞外,不得問答。
舍利弗!彼如來說法不得盡,彼如來法字句不得盡,又彼如來之問答不得盡。
故彼等四聲聞壽百歲、生百歲、經百歲而死。
舍利弗!若汝等置予床而運,如來之智慧辨才亦不變。
舍利弗!若世有論者,或對人能正确語:‘無礙法之有情現于世,為衆生利益,為衆生幸福,為世間之愛愍,為人天利益幸福’者,其對于予是正語也。
” 爾時,尊者那伽沙蔓羅立于世尊之背後,以扇扇世尊。
尊者那伽薩曼羅乃白世尊言:“可驚歎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實聞此法門,予之身毛豎立。
世尊!此法門為何名耶?”世尊曰:“是故于此那伽薩曼羅,汝憶持此法門可身毛豎立之法門。
” 如是世尊說已。
尊者那伽薩曼羅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十三 苦蘊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衆多比丘晨早着衣,執持衣缽,而于舍衛城行乞。
時,彼等比丘作是念:“往舍衛城行乞尚早,不如我等今往彼外道園。
”于是,彼等比丘往外道園。
詣已,與彼等外道問訊,交談友誼親睦之語而坐一面。
于一面坐時,彼等外道言諸比丘曰:“諸賢!沙門瞿昙對欲而施智,我等亦對欲而施智。
諸賢!沙門瞿昙對色而施智,我等亦對色而施智。
諸賢!沙門瞿昙對受而施智,我等亦對受而施智。
若然,諸賢!對施法說教,沙門瞿昙與我等之間有如何區别?有如何趣向?有如何差異耶?”于此,彼等比丘對彼等外道之說,不歡受亦不反駁。
不歡受亦不反駁,從座起立而去,念:“我等至世尊處,以知此說之意義。
” 如是,彼等比丘于舍衛城行乞。
食後,由行乞而歸,詣世尊住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世尊!我等晨早着衣,執持衣缽,而于舍衛城行乞。
時,我等作是念:‘往舍衛城行乞尚早,不如我等今往外道園。
’如是,世尊!我等往外道園。
往而與彼等外道問訊,交談友誼親睦之語而坐一面。
于一面坐時,彼等外道對我等言:‘諸賢!沙門瞿昙對欲施智,我等亦對欲施智。
諸賢!沙門瞿昙對色施智,我等亦對色施智。
沙門瞿昙對受施智,我等亦對受施智。
若然,諸賢!對施法說教,沙門瞿昙與我等之間有如何區别?有如何趣向?有如何差别耶?’世尊!于此,我等不歡受亦不反駁彼等外道之說。
不歡受亦不反駁,從座起立而去,則念:‘我等至世尊處,以知彼說之意義。
’” 世尊曰:“諸比丘!對如是說之外道,應如是問之:‘賢者!如何是欲味、欲患、欲之出離?如何是色味、色患、色之出離?如何是受味、受患、受之出離?’如是問者,外道即不能解說,而更陷于迷惑。
其何故耶?此非屬彼等之能力範圍。
諸比丘!予于諸天之世界、魔之世界、梵天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之世界,人、天之世界,如來又如來聲聞,又除從此所開者,不見一人對此問題有滿足之解答。
諸比丘!雲何是欲味?曰:此等有五種欲分,五者:[一]依眼識色,對色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二],依耳識聲,對聲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三]依鼻識香,對香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四]依舌識味,對味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五]依身識觸,對觸而有所欲、所愛、所好;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諸比丘!此等是五種欲分。
緣此等五種欲分而生喜樂,是欲味也。
諸比丘!雲何是欲患?曰:于此,善男子,為種種技藝,即:印算、算術、目算、耕作、商賈、牧牛、弓術、王臣,或以其他之技藝,為謀生而受寒暑之苦及虻、蚊、風、熱、蛇等觸所惱,因饑渴而被殺,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若人如是行動、努力、奮鬥,彼善男子不得财物者,彼生愁、哀、悲、捶胸哭泣堕入愚癡,即:‘予之努力歸于徒勞,予之奮鬥終無結果。
’諸比丘!此是苦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若如是活動、努力、奮鬥,彼善男子若得其财物者,彼為守護其财物而受憂苦,即:‘予之财物不被王奪、不被盜奪、不被火燒、不被水流、不被所愛之後嗣所取者!’如是其守護監視此等财物,或者被王奪、被盜奪、被火燒、被水流、被非所愛之後嗣取去,其時,彼生愁、疲、悲,捶胸哭泣以生愚癡,即:‘予之所有财物,于今皆無矣!’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更又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
依屬欲之因,諸王與諸王争,王族與王族争,婆羅門與婆羅門争,家主與家主争,母與子争,子與母争,父與子争,子與父争,兄弟與兄弟争,兄弟與姊妹争,姊妹與兄弟争,友與友争。
于此,彼等鬥诤論争相互以手擊打,以土塊擊打,以杖擊打,以劍擊打。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又更,諸比丘!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依欲之因而執劍、楯、佩弓、箙,雙方戰陣密集,矢響槍飛,刀光閃閃,于其中沖進。
彼等如是以矢射擊,以槍投刺,以刀斬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此是欲患……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又更以欲為因……依欲之因而執劍、楯,佩弓、箙以固身,善塗堡壘,矢響槍飛,刀光閃閃,于其中沖進。
彼等如是以矢射擊,以槍投刺,以注煮沸物,以強大之力摧毀,以刀斬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又更以欲為因……依欲之因而破入[他]家,劫奪、為盜、追剝、通奸他妻。
如是,彼被王捕,處以種種罰,即:以鞭打、以藤打或以半杖打。
或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
又課以酸粥鍋刑、課以貝秃刑、課以羅睺口刑;又課以火鬘刑、燭手刑;又課以驅行刑、皮衣刑、羚羊刑;又課以鈎肉刑、錢刑、灰汁刑、闩轉刑;又課以藁踏台刑;或又以沸騰油灑之、令狗餐之、活活杙刺、以劍斷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更又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依欲之因而以身行惡、以口行惡、以意行惡。
彼等以身行惡、以口行惡、以意行惡,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諸比丘!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要之,其因屬欲者也。
諸比丘!雲何是欲之出離?曰:于欲驅除欲貪、欲貪之舍離,此是欲之出離也。
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不如實知由味之味、由患之患、由出離之出離者,彼等知自欲,又或得達知他欲之狀态。
其如此行而知欲味,實無是處。
然,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實知如是于欲,由味是味、由患是患、由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欲,或得達知他欲之狀态。
其如此行而知欲,實有是處。
諸比丘!雲何是色味?曰:于此,若有王族女、婆羅門女也,其齡或是十五、或是十六,不高亦不矮、不瘦亦不胖、不黑亦不白者,其女于此時應為最美妙端麗也。
諸比丘!緣美妙端麗而生喜樂,此是色味也。
諸比丘!雲何色患?曰:于此,彼女,見其齡後,或是八十、或是九十、或至百,年老如椽之彎曲,成為佝偻、持杖、抖行、年衰病弱、齒落、頭白、發稀、[皮膚]皺紋、行走不穩、肢體生斑者,汝等如何思之耶?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以此想患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更又若見彼女患病、苦悶、重疾、卧于糞尿、依他始起、依他始能卧床者,汝等如何思之耶?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彼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或經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若見其膨脹而成青黑膿爛者,骨分解汝等如何思之,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彼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若見其或為鳥、兀鷹、鹫、狗、野牛、種種蟲類之所啄啖者,汝等如何思之?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若見其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骸骨連鎖,尚有血肉,以筋相連;又,血污肉落,以筋相連;又,血肉皆無,唯筋相連;又,骨節散解,散亂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頭骸骨等,各在異處者,汝等如何思之耶?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諸比丘!又更若見其女之死屍被棄于墓地,其骨白而似螺色,經年堆積,因腐蝕而成碎末,汝等如何思之,彼女之美妙端麗複存耶?應想患之顯現也。
諸比丘!此是色患也。
複次,諸比丘!雲何是色之出離?曰:于色欲貪之驅除、欲貪之舍離,此是色之出離也。
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色,不能如實知欲味為欲味、欲患為患、欲之出離為出離者;彼等知自色,或得達知他色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欲出離者,無有是處也。
然,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色,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色,或得達知他色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欲之出離者,實有是處也。
諸比丘!雲何是受之味?曰:于此,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比丘如是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其時,比丘對自無瞋害心、對他無瞋害心、對兩者無瞋害心。
如是,比丘受無害之受。
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為最上無害。
諸比丘!又更比丘滅尋伺,内澄淨,成一念,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第三禅……成就第四禅而住。
諸比丘!其時,比丘舍樂、舍苦,先滅喜憂已,以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其時,對自無瞋害心、對他無瞋害心、對兩者無瞋害心。
其時,彼受無害之受。
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為最上無害也。
諸比丘!雲何是受之患?曰:受是無常、苦而可變化之法也,此是受之患也。
諸比丘!雲何是受之出離?曰:于受欲貪之驅除、欲貪之舍離,此是受之出離也。
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受,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受,或得達知他受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受,]實無是處也。
然,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受,如實知以味是味、以患是患、以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受,或得達知他受之狀态,其如是行[而知受,]實有是處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十四 苦蘊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釋迦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樹園。
爾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詣佛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摩诃那摩白世尊曰:“世尊!長久以來,我随從世尊,理解所說之法,即:‘貪是心之穢、瞋是心之穢、癡是心之穢也。
’然,世尊!我随從世尊,雖理解如是所說之法,但有時貪法占據我心、瞋法占據我心、癡法占據我心也。
如是我思之:‘我内心有何不舍之法?時而貪法占據我心、瞋法占據我心、癡法占據我心耶?’” [世尊曰:]“摩诃那摩!汝内心以不舍彼法,故時而貪法占據汝心、瞋法占據汝心、癡法占據汝心也。
然,摩诃那摩!汝内心若舍彼法者,汝即不在俗家,為不受用欲者也。
摩诃那摩!汝内心不舍彼法,故汝即在俗家,為受用欲者也。
摩诃那摩!‘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
’如是,若聖弟子有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且彼不達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或不達其他比此更殊勝者,隻要如此,彼猶不能由欲之渦中脫出也。
然而,摩诃那摩!‘欲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