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獅子吼品

關燈
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

    ’如是,若于聖弟子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彼到達不善法以外之喜樂,且達到其他更殊勝者,于此彼由欲渦中脫出者也。

    摩诃那摩!予于正覺以前,未達正覺之菩薩時,[知:]‘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

    ’如是,予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且予不達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隻要不達其他更殊勝者。

    予猶不能從欲之渦之中脫出者也。

    然而,摩诃那摩!‘欲是味少、苦多、惱多,于此之患更多。

    ’如是,予以如實正慧善見之,而予以達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且到達其他更殊勝者。

    于此,予認為從欲之渦中脫出者也。

     然者,摩诃那摩!雲何為欲之味?曰:此等有五種欲分,其五者:[一]依眼識色,對色而有所欲、所愛、所好。

    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二]依耳識聲,對聲而有所欲、所愛、所好。

    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三]依鼻識香,對香而有所欲、所愛、所好。

    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四]依舌識味,對味而有所欲、所愛、所好。

    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五]依身識觸,對觸而有所欲、所愛、所好。

    對所愛諸相而欲着,以慫其情者也。

    摩诃那摩!此等是五種欲分也。

    緣此等五種欲分而生喜樂,是欲之味也。

     摩诃那摩!雲何為欲之患?曰:于此,善男子,為種種技藝,即:印算、算術、目算、耕作、商賈、牧牛、弓術、王臣,或以其他之技藝,為謀生而受寒暑所苦及虻、蚊、風、熱、蛇等之觸所惱,因饑渴而被殺,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總之,其因屬欲者也。

    摩诃那摩!若如是活動、努力、奮鬥,彼善男子不得财物者,彼生愁、疲、悲、捶胸哭泣而生愚癡,即:‘予之活動歸于徒勞,予之奮鬥終無結果。

    ’摩诃那摩!此是苦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總之,其因屬欲者也。

    若如是活動、努力、奮鬥,彼善男子若得其财物者,彼為守護其财物而受苦憂,即:‘予之财物不被王奪、不被盜賊奪、不被火燒、不被水流、不被非愛之後嗣所取!’如是守護監視彼其等之财物,若被王奪、被盜賊奪、被火燒、被水流、被非愛之後嗣所取去者,其時,彼生愁、疲、悲,捶胸哭泣而生愚癡,即:‘予之所有财物,于今皆無矣!’摩诃那摩!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總之,其因屬欲者也。

    摩诃那摩!更又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依屬欲之因,諸王與諸王争、王族與王族争、婆羅門與婆羅門争、家主與家主争、母與子争、子與母争、父與子争、子與父争、兄弟與兄弟争、兄弟與姊妹争、姊妹與兄弟争、友與友争。

    于此,彼等鬥诤論争而相互以手擊打、以土塊擊打、以杖擊打、以劍擊打。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總之,其因屬欲者也。

    摩诃那摩!更又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依屬欲之因而執劍、楯,佩弓、箙以固身,兩方戰陣密集,矢響槍飛,刀光閃閃,于其中沖進。

    彼等如是以矢射擊,以槍投刺,以刀斬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此是欲患……其因屬欲者也。

    摩诃那摩!更又以欲為因……依屬欲之因而執劍、楯,佩弓、箙以固身,善塗堡壘,矢響槍飛,刀光閃閃,于其中沖進。

    彼等如是以矢射擊,以槍投刺,以注煮沸物,以強大之力摧毀,以刀斬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摩诃那摩!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其因屬欲者也。

    又,摩诃那摩!更又以欲為因……依欲之因而破入[他]家,劫奪、為盜、追剝、通奸他妻。

    如是,彼被王捕,處以種種罰,即:以鞭打、以藤打或以半杖打。

    或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

    又課以酸粥鍋刑,課以貝秃刑,課以羅堃口刑;又課以火鬘刑、燭手刑;課以驅行刑、皮衣刑、羚羊刑;又課以鈎肉刑、錢刑、灰汁刑、闩轉刑,又課以床踏台刑;或又以沸騰油灑之、令狗餐之、活活杙刺、以劍斷頭。

    彼等如是至死或受等于死之苦。

    摩诃那摩!此是欲患,為現實之苦蘊也……其因屬欲者也。

    摩诃那摩!更又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依屬欲之因而以身行惡、以口行惡、以意行惡。

    彼等以身行惡、以口行惡、以意行惡,身壞命終,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摩诃那摩!此是欲患,而為現實之苦蘊也。

    以欲為因,以欲為緣,以欲為源,總之,其因屬欲者也。

     摩诃那摩!在王舍城鹫峰山,爾時,曾有衆多離系派之人,于伊施義利山之黑岩,行直立排座之行,受劇烈痛苦之受。

    摩诃那摩!爾時,于傍晚,予由宴默而起,至伊施義利山之黑岩,行至彼等離系派徒之處。

    至已,而言彼等,曰:‘諸兄!汝等兄等離系派之徒,何故行直立排座之行,受劇烈之痛苦耶?’如是問已,彼等離系派之徒答予,曰:‘尊者!離系派之尼犍子是全知全見,而自認具完全之知見者,曰:“不論于行、住、眠、醒時,予常恒予知見現前。

    ”而彼又曰:“離系派之徒!汝等從前雖作惡業,但以強烈之苦行可應消滅之。

    又,今于此處,以身防護、以口防護、以意防護,不令于未來作惡業。

    以如是之苦行,消滅故業,不作新業,未來更無餘影響。

    以未來更無餘影響,業即滅盡矣!以業之滅盡,即苦滅盡也。

    以苦滅盡,即受滅盡也。

    以受滅盡,即一切苦滅盡也。

    ”我等喜悅此說,而确認之,是故我等歡喜也。

    ’ 摩诃那摩!如是說已,予對彼等離系派之徒曰:‘離系派之徒!諸兄!——汝等以前存在或不存在——知否?’[彼等曰:]‘不知。

    ’[予曰:]‘離系派之徒!諸兄!汝等以前作惡業或不作——知之否?’[彼等曰:]‘不知也。

    ’[予又曰:]‘離系派之徒!諸兄!——或如是或又如是作惡業——知之否?’[彼等曰:]‘否,不知。

    ’[予又曰:]‘離系派之徒!諸兄!——或此量之苦令滅矣,或此量之苦猶應滅之,或若此量之苦令滅者,其時一切苦應滅盡矣!——知之否?’[彼等曰:]‘否,不知。

    ’[予又曰:]‘離系派之徒!于現法,不善法之舍離,善法具足,知否?’[彼等曰:]‘否,不知。

    ’[予又曰:]‘離系派之徒!諸兄!實如是諸兄——我等以前存在、非存在——而不知,又——我等以前作惡業、不作惡業——而不知。

    又——令此量之苦滅,猶令此量之苦滅,此量之苦令滅者,一切苦應滅盡——而不知。

    又,于現法,不善法之舍離、善法具足,而不知。

    若如是者,離系派之徒!于世間應恐怖,有手塗血以從事殘酷之業;再生于人間者,彼等可出家為離系派之徒。

    ’[彼等曰:]‘尊者瞿昙!實非以樂達樂,應以苦達樂也。

    而尊者瞿昙!若以令樂達樂者,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可達樂。

    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應比尊者瞿昙更多樂住者也。

    ’[予曰:]‘實際上,從離系派之諸兄發出如此匆促,無思慮之語,即——尊者瞿昙!非以樂達樂,應以苦達樂也,而尊者瞿昙!若以樂達樂者,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可達樂。

    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應比尊者瞿昙更多樂住也。

    于此更間之——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與尊者瞿昙,此二者之中,何者有更多樂住耶?’[彼等曰:]‘尊者瞿昙!實際上,我等為發出匆促、無思慮之語也——尊者瞿昙!非以樂達樂……[不然]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應比尊者瞿昙更多樂住者也——。

    彼以為然,我等今更問尊者瞿昙——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與尊者瞿昙,此二尊者之中,實何者有更多樂住耶?’——[予曰:]‘離系派之徒!是故,于此更問諸兄,諸兄依思此而說之。

    離系派之徒!諸兄是如何思之耶?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未動身體、不發一語,于七晝夜間得一向享受樂住耶?’[彼等曰:]‘否!無有是事也。

    ’[予曰:]‘離系派之徒!諸兄如何思之耶?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未動身體、不發一語,于六晝夜、或五晝夜,或四晝夜,或三晝夜,或二晝夜,或一晝夜之間,一向得享受樂住耶?’[彼等曰:]‘否!無有是事也。

    ’[予曰:]‘離系派之徒!予未動身體、不發一語,一晝夜間一向得享受樂住。

    又,二晝夜,或三晝夜,或四晝夜,或五晝夜,或六晝夜,或七晝夜間,一向得享受樂住。

    離系派之徒!諸賢如何思之耶?如是者,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與予,何者更多樂住耶?’[彼等曰:]可言‘如是者,尊者瞿昙比摩揭陀王有軍頻毗娑羅,更多樂住。

    ’” 世尊如是說已,摩诃那摩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十五 思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尊者大目犍連在婆伽國孫斯摩羅義羅邑,培沙伽羅林之鹿野苑。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呼諸比丘曰:“諸賢比丘!”彼等諸比丘應尊者大目犍連:“是!尊者!”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曰: “諸賢!若有一比丘雖招請曰:‘尊者!教誨我!我應從尊者受教誨。

    ’而彼難說谕、具足難說谕法,易怒而不容受教誨者。

    于此,同行者不想彼人不可教誨,不想彼人适于教誨者,且對彼人不得置信。

    然,諸賢!如何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于此有一比丘有惡欲,被惡欲所支配。

    諸賢!比丘有惡欲,被惡欲所支配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自贊毀他,諸賢!比丘自贊毀他,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忿怒,被忿怒所支配。

    諸賢!比丘忿怒,被忿怒所支配,此是難說谕法。

    諸賢!更有一比丘忿怒,因忿怒而懷怨恨。

    諸賢!比丘忿怒,因忿怒而懷怨恨,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忿怒,因忿怒而執念。

    諸賢!比丘忿怒,因忿怒而執念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忿怒,于忿怒而發随恨之語。

    諸賢!比丘忿怒,忿怒而發随忿怒之語,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以诃責敵對诃責者。

    諸賢!比丘被诃責,以诃責敵對诃責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以诃責非難诃責者。

    諸賢!比丘被诃責,以诃責非難诃責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以诃責反駁诃責者。

    諸賢!比丘被诃責,以诃責反駁诃責者,諸賢!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一方被诃責而迴避于他方,以移論于外、而現忿恨、瞋恚、不滿。

    諸賢!比丘被诃責,一方被诃責而回避于他方,以移論于外,而現忿恨、瞋恚、不滿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以诃責不同意訓谕者。

    諸賢!比丘被诃責,以诃責不同意訓谕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是覆惡者、惱害者。

    諸賢!比丘是覆惡者、惱害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是嫉者、悭者。

    諸賢!比丘是嫉者、悭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是诳者、詐瞞者。

    諸賢!比丘是诳者、詐瞞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是傲頑、過慢者。

    諸賢!比丘是傲頑、過慢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染于世俗,固執自見,為難舍性者。

    諸賢!比丘染于世俗,固執自見,為難舍性者,此是難說谕法也。

    諸賢!此等謂難說谕法。

     諸賢!若有一比丘,招請曰:‘尊者!教誨我!我應從尊者受教誨。

    ’而彼易說谕,具足易說谕法,寬容而善受教誨者,于此,同行者想彼是應受教誨者,想為适合受教者,且彼人可得置信。

    然,諸賢!如何是易說谕法?諸賢!于此,有一比丘非惡欲者、非被惡欲所支配。

    諸賢!比丘非惡欲者,非被惡欲所支配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不為自贊毀他者。

    諸賢!比丘不為自贊毀他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不忿怒,不被忿怒所支配。

    諸賢!比丘不忿怒,不被忿怒所支配,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不忿怒,不因忿怒而怨恨。

    諸賢!比丘不忿怒,不因忿怒而怨恨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不忿怒,不因忿怒而執念。

    諸賢!比丘不忿怒,不因忿怒而執念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不忿怒,不随忿怒而發随忿之語。

    諸賢!比丘不忿怒,不随忿怒而發随忿之語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不以诃責敵對诃責者。

    諸賢!比丘被诃責,不以诃責敵對诃責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不以诃責非難诃責者。

    諸賢!比丘被诃責,不以诃責非難诃責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不以诃責反駁诃責者,諸賢!比丘被诃責,不以诃責反駁诃責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不以一方被诃責而迴避于他方,不移論于外,不現忿恨、瞋恚、不滿。

    諸賢!比丘被诃責,不以一方被诃責而迴避于他方,不移論于外,不現忿恨、瞋恚、不滿,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被诃責,無不同意所訓教。

    諸賢!比丘被诃責,無不同意所訓教,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是不覆惡者、不惱害者,諸賢!比丘是不覆惡者、不惱害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是不嫉者、不悭者。

    諸賢!比丘不嫉者、不悭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有一比丘非诳者、非詐瞞者。

    諸賢!比丘非诳者、非詐瞞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非傲頑、非過慢者。

    諸賢!比丘非傲頑、非過慢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更有一比丘不染世俗、不固執己說、是善舍者。

    諸賢!比丘不染世俗、不固執己說、是善舍者,此是易說谕法也。

    諸賢!此等謂易說谕法。

     諸賢!于此,比丘應自己如次思量自己,即:‘若人有惡欲,被惡欲所支配者,如是之人乃非我所愛,非我所悅,若我亦有惡欲,被惡欲所支配者,我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諸賢!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為有惡欲者,不為惡欲所支配者也。

    ’又,‘若人自贊毀他,如是之人,乃非我所愛、所悅。

    我若亦自贊毀他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為自贊毀他者也。

    ’又,‘若人忿怒而被忿怒所支配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忿怒,而被忿怒所支配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忿怒,不為忿怒所支配者也。

    ’又,‘若人忿怒,因忿怒而為怨恨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忿怒,因忿怒而怨恨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忿怒,不因忿怒而為怨恨者也。

    ’又,‘若人忿怒,因忿怒而執念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忿怒,因忿怒而為執念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忿怒,不因忿怒而為執念者也。

    ’又,‘若人忿怒、随忿怒而發語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忿怒,随忿怒而發語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忿怒,不因忿怒而發語者也。

    ’又,‘若人被诃責,以诃責敵對诃責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被诃責,以诃責敵對诃責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被诃責,不以诃責敵對诃責者也。

    ’又,‘若人被诃責,以诃責非難诃責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被诃責,以诃責非難诃責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被诃責,不以被诃責非難诃責者也。

    ’又,‘若人被诃責,以被诃責反駁诃責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诃責,以被诃責反駁诃責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也。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被诃責,不以被诃責反駁诃責者也。

    ’又,‘若人被诃責,因一方之被诃責迴避于他方,移論于外,現忿恨、瞋恚、不滿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被诃責,以一方之被诃責迴避于他方,移論于外,而現忿恨、瞋恚、不滿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被诃責,不以一方之被诃責迴避于他方,不移論于外,不現忿恨、瞋恚、不滿也。

    ’又,‘若人被诃責,不同意诃責者之訓教,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被诃責,不同意诃責者之訓教,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被诃責,應同意诃責之訓教也。

    ’又,‘若人是覆惡者、惱害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是覆惡者、惱害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為覆惡者、惱害者也。

    ’又,‘若人是嫉者、悭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是嫉者、悭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為嫉者、悭者也。

    ’又,‘若人是诳者、詐瞞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是诳者、詐瞞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為诳者、詐瞞者也。

    ’又,‘若人傲頑而過慢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傲頑而過慢者,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不為傲頑、過慢者也。

    ’又,‘若人染于世俗,固執自說,而難舍性者,如是之人非我所愛、所悅。

    若我亦染于世俗,固執自說,而難舍性,亦非他人所愛、所悅。

    ’知如是之比丘應發心:‘我為不染于世俗者,不固執自說者,而善為舍者也。

    ’ 諸賢!于此,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即:‘我有惡欲耶?被惡欲所支配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有惡欲,被惡欲所支配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也。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非惡欲者,非被惡欲所支配者。

    ’彼比丘應因舍彼而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也。

    諸賢!更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自贊毀他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自贊毀他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也。

    諸賢!更又比丘觀察而知:‘我乃非自贊毀他者。

    ’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也。

    諸賢!更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忿怒,被忿怒所支配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自己,而知:‘我乃忿怒,被忿怒所支配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不忿怒,不被忿怒所支配者。

    ’彼比丘應因舍彼之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也。

    諸賢!更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忿怒,因忿怒而為怨恨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忿怒,因忿怒而怨恨者。

    ’于是,彼比丘應依舍離此等不善法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不忿怒,不因忿怒而為怨恨者。

    ’彼比丘應因舍彼之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

    諸賢!更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忿怒,因忿怒而執念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忿怒,因忿怒而為執念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不忿怒,不因忿怒而為執念者。

    ’彼比丘應因舍彼之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

    諸賢!更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忿怒,因随忿怒而發語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忿怒随忿怒而發語者也。

    ’彼比丘應由此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也。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不忿怒,不忿怒而随發語。

    ’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

    諸賢!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被诃責,以被诃責而适對诃責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被诃責,以诃責适對诃責者。

    ’諸賢!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被诃責,不适對诃責者。

    ’彼比丘應因舍彼之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也。

    ‘我被诃責,以诃責非難诃責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被诃責,以诃責非難诃責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被诃責,不以诃責,非難诃責者。

    ’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更精進于晝夜之學習善法也。

    諸賢!又比丘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被诃責,以诃責反駁诃責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被诃責,以诃責反駁诃責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被诃責,不以诃責反駁诃責者。

    ’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更精進于晝夜學習善法也。

    諸賢!又比丘,應以自己觀察自己:‘我被诃責,以一方被诃責,而回避于他方,移于論外,顯現忿恨、瞋恚、不滿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被诃責,以一方被诃責,回避于他方,移于論外,現忿恨、瞋恚、不滿。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也。

    若諸比丘觀察,而知:‘我被诃責,不以一方被诃責,回避于他方,移于論外,現忿恨、瞋恚、不滿。

    ’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更精進于晝夜學習善法也。

    諸賢!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而知:‘我被诃責,以诃責不同意訓教。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也。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被诃責,不以诃責,不同意訓教也。

    ’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更精進于晝夜學習善法也。

    諸賢!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覆惡者、惱害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覆惡者、惱害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非覆惡者,非惱害者。

    ’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晝夜更增進于學習善法。

    諸賢!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嫉者、悭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嫉者、悭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不善法而努力。

    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是不嫉者、不悭者。

    ’諸賢!彼比丘應以彼之喜悅,晝夜更精進于學習善法。

    諸賢!又比丘應以自己如次觀察自己:‘我乃诳者、詐瞞者耶?’諸賢!若比丘觀察而知:‘我乃诳者、詐瞞者。

    ’于是,彼比丘應為舍離此等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