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根本法門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 根本法門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郁伽羅村幸福林沙羅王樹下。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一切法之根本法門。
谛聽!善思念之!今将說之。
”“願樂欲聞!”彼等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曰: “諸比丘!世間上無聞之凡夫,不承認諸聖者,不熟知聖者之法,不以聖者之法為導,不承認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為導;而從地以想地,從地以想地而思惟地,思惟于地,即從地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喜悅地。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彼從水以想水,從水以想水而思惟水,思惟于水,從水而思惟,即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悅水。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為不熟知[其]故也。
’至于火、風、生、者,諸天、生主、梵天、極光天、遍淨天、廣果天、阿毗浮[勝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所見、所聞、所思、所知、唯一性、種種性、一切,亦如是。
關于涅槃,亦從涅槃以想涅槃,從涅槃以想涅槃而思惟涅槃,思惟于涅槃,從涅槃而思惟,即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複有比丘,有學而心尚未成就,勤求最上瑜伽寂靜。
彼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令彼不思惟地,令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悅地,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風……生者……諸天……生主……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阿毗浮(勝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者……所聞者……所思者……所知者……唯一性……種種性……一切,亦如是。
關于涅槃,亦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而令彼不喜悅涅槃,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得解脫。
彼亦從以地知地,從地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解脫。
彼亦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乃已滅盡貪欲、脫離貪欲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乃滅盡貪欲、脫離貪欲故也。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解脫。
彼亦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乃滅盡瞋恚、脫離瞋恚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乃滅盡瞋恚、脫離瞋恚故也。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解脫。
彼亦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乃滅盡愚癡、脫離愚癡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乃滅盡愚癡,脫離愚癡故也。
諸比丘!又,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我說:‘因如來為熟知[其]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我說:‘因如來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又,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因[如來]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從存在而有生、而有衆生之老死也。
’是故,諸比丘!于此我說‘如來斷盡一切渴愛,由離染、由滅、由舍、由棄,而證覺無上正等正覺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因[如來]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從存在而有生,而有衆生之老死。
’是故,于此我說:‘因如來斷盡一切渴愛,由離染、由滅、由舍、由棄,而證覺無上正等正覺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不歡喜世尊所說。
第二 一切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防護一切漏之法門。
谛聽!善思念之!今将說之。
”“願樂欲聞!”彼等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我說由知、由見而有諸漏之盡。
非由不知、不見也。
諸比丘!以由何知、何見而為有諸漏之盡耶?曰:是由知、見有正思念耶?無正思念耶?因有不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生起,已生之諸漏增長。
諸比丘!因有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不生,已生之諸漏被舍離。
諸比丘!有漏由見而舍離、有漏由防護而舍離、有由用而舍離、有由忍耐而舍離、有由回避而舍離、有由遣除而舍離、有由修習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漏由見而舍離耶?曰:世間上無聞之凡夫,不承認諸聖者,不熟知聖者之法,不以聖者之法為導,不承認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為導,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
彼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于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之,于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
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對于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生起,已生之欲漏[令]增長;未生之有漏[令]生起,已生之有漏[令]增長;未生之無明漏[令]生起,已生之無明漏生起[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且彼[起]作意也。
諸比丘!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對于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欲漏令舍離;未生之有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有漏令舍離;未生之無明漏令不生起,已生之無明漏令舍離者,此等之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
若對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者,則未生之漏[令]生起,已生之漏[令]增長也。
彼如次不正作意也。
——我實于過去世存在耶?我實于過去世不存在耶?我于過去世是何耶?我于過去世有如何耶?我于過去世是如何?而後成為何耶?我實于未來存在耶?我實于未來世不存在耶?我于未來世為何耶?我于未來世成不成如何耶?我于未來成何?而後成不成何?——又,若現在時自疑——‘我實有存在耶?我實無存在耶?蓋我為何耶?蓋我如何存在耶?此存在乃由何處而來?由何處而逝去者耶?——’對于如是不正之作意者,于六邪見中則生起任何一見,即:彼乃真實生起‘予之有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之我無’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以想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想無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無我而以我想’見。
複次,彼生如是之邪見:‘予所說此我者,知于彼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
’然而彼以為:‘是此予之我,又,應是常住、堅固、常恒、而不變易之法、永久如此存在也。
’此謂世間之謬見、見之叢林、見之難路、見之混濁、見之悶鬥、見之結縛。
諸比丘!被見結之所縛,而無聞凡夫、不得從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是故,此予謂之‘不能脫苦’也。
諸比丘!多聞而承認諸聖者,熟知聖者之法,善以聖意之法為導,承認諸真人,熟知真人之法,善以真人之法為導之聖弟子,是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
彼以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應作意之法而作意。
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生起,已生之欲漏增長,若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生起,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
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不生起,使已生之欲漏舍離,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不生起,使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舍離者:此等之法乃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也。
若以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作意,彼使未生之諸漏不生起,已生之諸漏舍離。
彼正作意‘此是苦也’,正作意‘此是苦之集也’,正作意‘此是苦之滅’,正作意‘此是苦滅之道也’。
作如是思念者,則三結令舍離也。
三結者乃身見、疑、戒禁取是也。
諸比丘!此等謂由見舍離漏也。
諸比丘!何謂漏是由防護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察思]慮于真正防護眼根而住。
諸比丘!若現在,彼于不防護眼根,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住于防護眼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又比丘由省慮于真正防護耳根而住……乃至……真正于防護鼻根而住……乃至……于防護舌根而住……乃至……于防護身根而住……乃至……于防護意根而住。
于現在,若彼不防護意根者,而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于防護意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防護[諸根],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防護[諸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乃謂漏,由防護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用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以省慮而真正以受用衣服,即唯為防寒暑,又為防虻、蚊、風、熱、蛇之所觸,又唯為覆帶裆也;又,由省慮而真正以受用施食、非為嬉戲、非為肥悅、非為虛飾也。
唯為此身之久住、保養,防止傷害、為助梵行故也。
即:‘我以如是滅故痛,使新痛不生,又使我之生涯無過錯而安穩。
’又,由省慮而真正受用床座,乃唯為防寒、暑,又防虻、蚊、風、熱、蛇之所觸,驅除時節之危險及唯為愛好獨坐而[受用之]也。
又,由省慮而真正受用醫藥資具,乃唯為防止已生之痛苦及離苦之目的也。
是故,若不如是受用者,将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既于如是真正受用者,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受用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忍耐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忍耐寒、暑、饑、渴、虻、蚊、風、熱、蛇之所觸,忍耐罵詈、诽謗之言語,至苦痛、酷烈、不樂不快,能耐如奪其命之已生諸身[等]痛。
諸比丘!若不如是忍耐,将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忍耐,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忍耐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回避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回避惡象,回避惡馬,回避惡牛、惡狗,回避蛇虺、杌株、荊棘之道,回避溝坑、斷崖、沼澤。
如坐于不适處之座者,于行不适當之處而行者,于交往不适當之惡友而交往者,聰明之同行者,将判定此是陷入惡[行]之狀态。
彼于如是不适當之座,于如是不适當之行處,于如是之惡友,由省慮而真正回避之。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如是回避者,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回避者,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回避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遣除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不容受已生之欲念,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已生之瞋念,以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已生之害念,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一一生起之惡不善法,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遣除此等,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遣除,則此等憂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謂漏,由遣除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修習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修習念覺支。
其由離、由離染、由滅盡而轉入于出離也;由省慮真正修習擇法覺支……乃至……修習精進覺支……乃至……修習喜覺支……乃至……修習輕安覺支……乃至……修習定覺支……乃至……修習舍覺支,其由離、由離染、由滅盡而轉入于出離也。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如是修習,即令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修習,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則不生起。
諸比丘!此等應謂漏,由修習而舍離也。
諸比丘!若比丘應依見而舍離諸漏者,則依見而令舍離,應依防護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防護而令舍離,應依受用而舍離諸漏者,則依受用而令舍離,應依忍耐而舍離諸漏者,則依忍耐而令舍離,應依避離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避離而令舍離,應依遣除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遣除而令舍離,應依修習而舍離諸漏者,則依修習而令舍離者,乃謂其比丘是防護一切諸漏者也。
已解渴愛,諸結已解,正以現觀慢而得苦滅者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而信受奉行!—— 第三 法嗣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 “諸比丘!汝等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食)之繼承者。
我憐愍汝等,願:‘我之弟子等為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諸比丘!若汝等為我财之繼承者,而不為法之繼承者,則汝等因此将受他人之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為财之繼承者,非為法之繼承者。
’我也因此将受他人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為财之繼承者,而非為法之繼承者。
’諸比丘!又若汝等為我法之繼承者,而不為财之繼承者,則汝等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乃非為法之繼承者!而為财之繼承者!’我也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非為法之繼承者,而為财之繼承者。
’是故,諸比丘!汝等于此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我憐愍汝等故,願:‘我之弟子等為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 諸比丘!今于此,予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若有剩餘食物,應當舍棄之時,有饑渴疲羸之二比丘來,我對彼等即如次言:‘諸比丘!我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我剩餘此食,應将舍棄;汝等若欲食者便取食之;若汝等不食,我便以此棄于無草之地,或投于無蟲之水中。
’于此,其中一比丘作如次之念:‘世尊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于世尊,此食乃殘餘之食,應将舍棄,我等若不食,則世尊将以此棄于無草之地,或投于無蟲之水中,而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汝等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然而,此食實為一種财也。
我今應不食此殘食,以此饑渴疲羸之身,[忍]度過此一晝夜也。
’彼即不食其[殘]食,以其饑渴疲羸之身[忍]度過其一晝夜。
而另一比丘又作如次之念:‘世尊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于世尊,此食乃殘餘而将舍棄。
我等若不食,則世尊将以此棄于無草之地,或投于無蟲之水中。
我今甯可食此食,以治此饑渴疲羸,[安穩]度過此一晝夜也。
’彼即以食其食,以治其饑渴疲羸,[安穩]度過其一晝夜。
諸比丘!彼食其食,雖以治其饑渴疲羸,而[安穩]度過其一晝夜。
然而,就兩者相比,彼我之第一比丘,真[值]尊敬、稱贊也。
此為何者?諸比丘!其實在彼比丘,其長久少欲、知足、削減、易養、資于精勤故也。
是故,諸比丘!今汝等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我憐愍汝等故,願:‘予之弟子衆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世尊如是說。
如是說已,善逝從座立起,而進入精舍。
世尊進入不久,尊者舍利弗對諸比丘曰:“諸賢!”彼等比丘應尊者舍利弗曰:“尊者!”尊者舍利弗乃曰:“諸賢!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學遠離者,為如何耶?又,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若學遠離者,為如何耶?”諸比丘答曰:“尊者!我等于尊者舍利弗之處,為領解此語之意義,由遠路而來。
今尊者舍利弗能就此語明示其意義,實[我等之]榮幸也。
[如是,]從聞尊者舍利弗,諸比丘應當受持之。
”舍利弗曰:“然!谛聽,諸賢!善思念之,我将說之。
”彼等比丘應諾尊者舍利弗曰:“然!願樂欲聞!”尊者舍利弗乃曰: “諸賢!今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随學遠離;大師所說應舍離之法而不舍離;浪費散慢,前進于堕落,以遠離為重荷而逃避。
諸賢!于此處,長老比丘以三事呵責之,即: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随學遠離,此乃長老比丘被呵責之第一事;複次,大師所說應舍離之法而不舍離,此乃長老比丘應被呵責之第二事;又,浪費散慢,前進于堕落。
以逃避遠離為重荷,此乃長老比丘被呵責之第三事;諸賢!長老比丘實以此等三事被呵責也。
諸賢!于此,中臘比丘亦……乃至……年少比丘亦以三事被呵責,即: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随學遠離,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責之第一事;又,大師所說應舍離之法而不舍離,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責之第二事;又,浪費散慢,前進于堕落,以逃避遠離為重荷,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責之第三事;諸賢!年少比丘實以此等三事被呵責也。
諸賢!大師住于遠離時,而弟
—— 一時,世尊在郁伽羅村幸福林沙羅王樹下。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一切法之根本法門。
谛聽!善思念之!今将說之。
”“願樂欲聞!”彼等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曰: “諸比丘!世間上無聞之凡夫,不承認諸聖者,不熟知聖者之法,不以聖者之法為導,不承認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為導;而從地以想地,從地以想地而思惟地,思惟于地,即從地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喜悅地。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彼從水以想水,從水以想水而思惟水,思惟于水,從水而思惟,即思惟‘此水是我所有’,随喜悅水。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為不熟知[其]故也。
’至于火、風、生、者,諸天、生主、梵天、極光天、遍淨天、廣果天、阿毗浮[勝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所見、所聞、所思、所知、唯一性、種種性、一切,亦如是。
關于涅槃,亦從涅槃以想涅槃,從涅槃以想涅槃而思惟涅槃,思惟于涅槃,從涅槃而思惟,即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複有比丘,有學而心尚未成就,勤求最上瑜伽寂靜。
彼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令彼不思惟地,令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令喜悅地,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風……生者……諸天……生主……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阿毗浮(勝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者……所聞者……所思者……所知者……唯一性……種種性……一切,亦如是。
關于涅槃,亦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而令彼不喜悅涅槃,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得解脫。
彼亦從以地知地,從地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我說:‘因彼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解脫。
彼亦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乃已滅盡貪欲、脫離貪欲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乃滅盡貪欲、脫離貪欲故也。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解脫。
彼亦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乃滅盡瞋恚、脫離瞋恚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乃滅盡瞋恚、脫離瞋恚故也。
諸比丘!複有比丘,是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圓滿,所作已作,已舍棄重擔,到達彼岸,斷存在之結,正智而解脫。
彼亦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乃滅盡愚癡、脫離愚癡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乃滅盡愚癡,脫離愚癡故也。
諸比丘!又,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我說:‘因如來為熟知[其]故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我說:‘因如來熟知[其]故也。
’ 諸比丘!又,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從地以知地,從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從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悅地。
其為雲何?因[如來]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從存在而有生、而有衆生之老死也。
’是故,諸比丘!于此我說‘如來斷盡一切渴愛,由離染、由滅、由舍、由棄,而證覺無上正等正覺也。
’關于水……乃至……火……乃至……涅槃,亦如是。
從涅槃以知涅槃,從涅槃以知涅槃而不思惟涅槃,不思惟于涅槃,不從涅槃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槃是我所有’,随不喜悅涅槃。
其為雲何?因[如來]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從存在而有生,而有衆生之老死。
’是故,于此我說:‘因如來斷盡一切渴愛,由離染、由滅、由舍、由棄,而證覺無上正等正覺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不歡喜世尊所說。
第二 一切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示防護一切漏之法門。
谛聽!善思念之!今将說之。
”“願樂欲聞!”彼等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我說由知、由見而有諸漏之盡。
非由不知、不見也。
諸比丘!以由何知、何見而為有諸漏之盡耶?曰:是由知、見有正思念耶?無正思念耶?因有不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生起,已生之諸漏增長。
諸比丘!因有正思念,則未生之諸漏不生,已生之諸漏被舍離。
諸比丘!有漏由見而舍離、有漏由防護而舍離、有由用而舍離、有由忍耐而舍離、有由回避而舍離、有由遣除而舍離、有由修習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漏由見而舍離耶?曰:世間上無聞之凡夫,不承認諸聖者,不熟知聖者之法,不以聖者之法為導,不承認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為導,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
彼不理解應作意之法,不理解不應作意之法,于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之,于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
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對于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生起,已生之欲漏[令]增長;未生之有漏[令]生起,已生之有漏[令]增長;未生之無明漏[令]生起,已生之無明漏生起[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且彼[起]作意也。
諸比丘!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對于作意者,未生之欲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欲漏令舍離;未生之有漏令不生起,已生之有漏令舍離;未生之無明漏令不生起,已生之無明漏令舍離者,此等之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
若對不應作意之法而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者,則未生之漏[令]生起,已生之漏[令]增長也。
彼如次不正作意也。
——我實于過去世存在耶?我實于過去世不存在耶?我于過去世是何耶?我于過去世有如何耶?我于過去世是如何?而後成為何耶?我實于未來存在耶?我實于未來世不存在耶?我于未來世為何耶?我于未來世成不成如何耶?我于未來成何?而後成不成何?——又,若現在時自疑——‘我實有存在耶?我實無存在耶?蓋我為何耶?蓋我如何存在耶?此存在乃由何處而來?由何處而逝去者耶?——’對于如是不正之作意者,于六邪見中則生起任何一見,即:彼乃真實生起‘予之有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之我無’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以想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我而想無我’之見。
或彼真實生起‘予由無我而以我想’見。
複次,彼生如是之邪見:‘予所說此我者,知于彼彼處受善惡業之果報。
’然而彼以為:‘是此予之我,又,應是常住、堅固、常恒、而不變易之法、永久如此存在也。
’此謂世間之謬見、見之叢林、見之難路、見之混濁、見之悶鬥、見之結縛。
諸比丘!被見結之所縛,而無聞凡夫、不得從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解脫。
是故,此予謂之‘不能脫苦’也。
諸比丘!多聞而承認諸聖者,熟知聖者之法,善以聖意之法為導,承認諸真人,熟知真人之法,善以真人之法為導之聖弟子,是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
彼以理解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理解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之,應作意之法而作意。
諸比丘!如何是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生起,已生之欲漏增長,若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生起,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令增長者:此等之法乃不應作意之法而彼不作意也。
如何是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耶?曰:若作意法時,使未生之欲漏不生起,使已生之欲漏舍離,未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不生起,使已生之有漏……乃至……無明漏舍離者:此等之法乃應作意之法而彼作意也。
若以不應作意之法而不作意,應作意之法而作意,彼使未生之諸漏不生起,已生之諸漏舍離。
彼正作意‘此是苦也’,正作意‘此是苦之集也’,正作意‘此是苦之滅’,正作意‘此是苦滅之道也’。
作如是思念者,則三結令舍離也。
三結者乃身見、疑、戒禁取是也。
諸比丘!此等謂由見舍離漏也。
諸比丘!何謂漏是由防護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察思]慮于真正防護眼根而住。
諸比丘!若現在,彼于不防護眼根,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住于防護眼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又比丘由省慮于真正防護耳根而住……乃至……真正于防護鼻根而住……乃至……于防護舌根而住……乃至……于防護身根而住……乃至……于防護意根而住。
于現在,若彼不防護意根者,而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于防護意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防護[諸根],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既防護[諸根],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乃謂漏,由防護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用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以省慮而真正以受用衣服,即唯為防寒暑,又為防虻、蚊、風、熱、蛇之所觸,又唯為覆帶裆也;又,由省慮而真正以受用施食、非為嬉戲、非為肥悅、非為虛飾也。
唯為此身之久住、保養,防止傷害、為助梵行故也。
即:‘我以如是滅故痛,使新痛不生,又使我之生涯無過錯而安穩。
’又,由省慮而真正受用床座,乃唯為防寒、暑,又防虻、蚊、風、熱、蛇之所觸,驅除時節之危險及唯為愛好獨坐而[受用之]也。
又,由省慮而真正受用醫藥資具,乃唯為防止已生之痛苦及離苦之目的也。
是故,若不如是受用者,将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既于如是真正受用者,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受用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忍耐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忍耐寒、暑、饑、渴、虻、蚊、風、熱、蛇之所觸,忍耐罵詈、诽謗之言語,至苦痛、酷烈、不樂不快,能耐如奪其命之已生諸身[等]痛。
諸比丘!若不如是忍耐,将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忍耐,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忍耐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回避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回避惡象,回避惡馬,回避惡牛、惡狗,回避蛇虺、杌株、荊棘之道,回避溝坑、斷崖、沼澤。
如坐于不适處之座者,于行不适當之處而行者,于交往不适當之惡友而交往者,聰明之同行者,将判定此是陷入惡[行]之狀态。
彼于如是不适當之座,于如是不适當之行處,于如是之惡友,由省慮而真正回避之。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如是回避者,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回避者,則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是謂漏,由回避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遣除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不容受已生之欲念,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已生之瞋念,以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已生之害念,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不容受一一生起之惡不善法,以此令舍之、除之、遠之、絕滅之。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遣除此等,使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遣除,則此等憂熱惱之諸漏不生起也。
諸比丘!此等謂漏,由遣除而舍離也。
諸比丘!如何是漏,由修習而舍離耶?曰:諸比丘!于此處,比丘由省慮真正修習念覺支。
其由離、由離染、由滅盡而轉入于出離也;由省慮真正修習擇法覺支……乃至……修習精進覺支……乃至……修習喜覺支……乃至……修習輕安覺支……乃至……修習定覺支……乃至……修習舍覺支,其由離、由離染、由滅盡而轉入于出離也。
諸比丘!于現在,若不如是修習,即令憂戚熱惱之諸漏生起;若已如是修習,此等憂戚熱惱之諸漏則不生起。
諸比丘!此等應謂漏,由修習而舍離也。
諸比丘!若比丘應依見而舍離諸漏者,則依見而令舍離,應依防護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防護而令舍離,應依受用而舍離諸漏者,則依受用而令舍離,應依忍耐而舍離諸漏者,則依忍耐而令舍離,應依避離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避離而令舍離,應依遣除而舍離諸漏者,則依遣除而令舍離,應依修習而舍離諸漏者,則依修習而令舍離者,乃謂其比丘是防護一切諸漏者也。
已解渴愛,諸結已解,正以現觀慢而得苦滅者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而信受奉行!—— 第三 法嗣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 “諸比丘!汝等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食)之繼承者。
我憐愍汝等,願:‘我之弟子等為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諸比丘!若汝等為我财之繼承者,而不為法之繼承者,則汝等因此将受他人之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為财之繼承者,非為法之繼承者。
’我也因此将受他人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為财之繼承者,而非為法之繼承者。
’諸比丘!又若汝等為我法之繼承者,而不為财之繼承者,則汝等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乃非為法之繼承者!而為财之繼承者!’我也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責批評:‘此師之弟子衆非為法之繼承者,而為财之繼承者。
’是故,諸比丘!汝等于此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我憐愍汝等故,願:‘我之弟子等為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 諸比丘!今于此,予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若有剩餘食物,應當舍棄之時,有饑渴疲羸之二比丘來,我對彼等即如次言:‘諸比丘!我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我剩餘此食,應将舍棄;汝等若欲食者便取食之;若汝等不食,我便以此棄于無草之地,或投于無蟲之水中。
’于此,其中一比丘作如次之念:‘世尊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于世尊,此食乃殘餘之食,應将舍棄,我等若不食,則世尊将以此棄于無草之地,或投于無蟲之水中,而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汝等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然而,此食實為一種财也。
我今應不食此殘食,以此饑渴疲羸之身,[忍]度過此一晝夜也。
’彼即不食其[殘]食,以其饑渴疲羸之身[忍]度過其一晝夜。
而另一比丘又作如次之念:‘世尊得食、飽食、滿足、食已、充分飽滿,而于世尊,此食乃殘餘而将舍棄。
我等若不食,則世尊将以此棄于無草之地,或投于無蟲之水中。
我今甯可食此食,以治此饑渴疲羸,[安穩]度過此一晝夜也。
’彼即以食其食,以治其饑渴疲羸,[安穩]度過其一晝夜。
諸比丘!彼食其食,雖以治其饑渴疲羸,而[安穩]度過其一晝夜。
然而,就兩者相比,彼我之第一比丘,真[值]尊敬、稱贊也。
此為何者?諸比丘!其實在彼比丘,其長久少欲、知足、削減、易養、資于精勤故也。
是故,諸比丘!今汝等應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我憐愍汝等故,願:‘予之弟子衆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财之繼承者。
’”世尊如是說。
如是說已,善逝從座立起,而進入精舍。
世尊進入不久,尊者舍利弗對諸比丘曰:“諸賢!”彼等比丘應尊者舍利弗曰:“尊者!”尊者舍利弗乃曰:“諸賢!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學遠離者,為如何耶?又,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若學遠離者,為如何耶?”諸比丘答曰:“尊者!我等于尊者舍利弗之處,為領解此語之意義,由遠路而來。
今尊者舍利弗能就此語明示其意義,實[我等之]榮幸也。
[如是,]從聞尊者舍利弗,諸比丘應當受持之。
”舍利弗曰:“然!谛聽,諸賢!善思念之,我将說之。
”彼等比丘應諾尊者舍利弗曰:“然!願樂欲聞!”尊者舍利弗乃曰: “諸賢!今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随學遠離;大師所說應舍離之法而不舍離;浪費散慢,前進于堕落,以遠離為重荷而逃避。
諸賢!于此處,長老比丘以三事呵責之,即: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随學遠離,此乃長老比丘被呵責之第一事;複次,大師所說應舍離之法而不舍離,此乃長老比丘應被呵責之第二事;又,浪費散慢,前進于堕落。
以逃避遠離為重荷,此乃長老比丘被呵責之第三事;諸賢!長老比丘實以此等三事被呵責也。
諸賢!于此,中臘比丘亦……乃至……年少比丘亦以三事被呵責,即:大師住于遠離時,弟子衆不随學遠離,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責之第一事;又,大師所說應舍離之法而不舍離,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責之第二事;又,浪費散慢,前進于堕落,以逃避遠離為重荷,此乃年少比丘被呵責之第三事;諸賢!年少比丘實以此等三事被呵責也。
諸賢!大師住于遠離時,而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