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譬喻法品

關燈
丘曰:]“請世尊說。

    ”[世尊曰:]“比丘!于是或者持‘彼是世界,彼是我,予于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是永遠如是存在。

    ’之見。

    彼從如來或從如來之弟子為除一切之見處、偏見、纏、傾、随眠之芟,為一切行之止靜,為一切依之破棄,為渴愛之斷,為貪欲之離,為滅盡,為涅槃,而聽說法。

    而且不作‘予實是斷滅、予實是破滅、予實不成為永遠存在者’之念。

    彼如是即不愁、不惱、不悲、不打胸哭泣,無有困惑。

    比丘!如是于内非實有者,于無有焦勞。

     諸比丘!凡所有物以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而得永遠如其狀态之存在,如是可持得其所有物耶?諸比丘!又汝等能見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而得永遠如其狀态之存在,曾見如是之所有物耶?”[比丘曰:]“實不然!世尊!”[世尊曰:]“善哉!諸比丘!予亦未曾見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而得永遠如其狀态之存在,未曾見如是之所有物也。

    諸比丘!若人以取我[常住不變]說之取時,對于此如不生愁、悲、苦、憂、惱,可得如是以取我[常住不變]說之取耶?諸比丘!又汝等以取此者,如不生愁、悲、苦、憂、惱,得見如是我[常住不變]說之取耶?”[比丘曰:]“實不然!世尊!”[世尊曰:]“善哉!諸比丘!予亦以對取此者,如不生愁、悲、苦、憂、惱,未曾見如是我[常住不變]說之取。

    諸比丘!若人依止彼之見依時,于此者,如不生愁、悲、苦、憂、惱,有依止如是見依耶?諸比丘!又汝等對依止此者,如不生愁、悲、苦、憂、惱,得見有如是之見依耶?”[比丘曰:]“實不然!世尊!”[世尊曰:]“善哉!諸比丘!予亦對依止此者,如不生愁、悲、苦、憂、惱,未曾見如是之見依也。

    ” “諸比丘!我存在時,‘得有屬于予之我者’否?”[比丘曰:]“然!有!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屬于我者之’存在時,有‘予之我’者否?”[比丘曰:]“然!有!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我及屬于我者,不得真實時,‘彼是世界,彼是我,予于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于永遠如其狀态之存在。

    ’諸比丘!其見處,是實非完全愚法否?”[比丘曰:]“何故?實非完全愚法耶?”[世尊曰:]“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色是常住否?是無常否?”[比丘曰:]“無常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者是苦否?樂否?”[比丘曰:]“苦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苦、變異法者,得觀為‘此是予之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比丘曰:]“否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否?受是常住否?是無常否?”[比丘曰:]“無常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者是苦否?是樂否?”[比丘曰:]“苦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苦、變異法者,得觀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比丘曰:]“否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具如何思惟耶?受是常住否?無常否?”[比丘曰:]“無常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者是苦否?是樂否?”[比丘曰:]“苦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苦、變異法者,得觀‘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比丘曰:]“否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想是常住否?是無常否?”[比丘曰:]“是無常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者是苦否?是樂否?”[比丘曰:]“是苦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苦、變異法者,得觀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比丘曰:]“否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行是常住否?是無常否?”[比丘曰:]“是無常!世尊!”[世尊曰:]“無常者,是苦否?是樂否?”[比丘曰:]“是苦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苦、變異法者,得觀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比丘曰:]“否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識是常住否?是無常否?”[比丘曰:]“是無常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者是苦否?是樂否?”[比丘曰:]“是苦也!世尊!”[世尊曰:]“無常、苦、變異法者,得觀為‘此是予所有、此是予、此是予之我否?’”[比丘曰:]“否也!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是故,實雖過去、未來、現在之任何之色、于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賤、或貴、或遠、或近之一切色,應以如是如實之正慧觀:‘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過去、未來、現在任何之受,應以如是如實正慧觀:‘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過去、未來、現在任何之想,應以如是如實正慧觀:‘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過去、未來、現在,任何之行,應以如是如實正慧觀:‘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過去、未來、現在任何之識,于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賤、或貴、或遠、或近之一切識,應以如是如實正慧觀:‘此非予所有,此非予,此非予之我。

    ’ 諸比丘!如是觀之多聞聖弟子,以厭色、以厭受、以厭想、以厭行、以厭識、以厭彼而離着,以離着而解脫,于解脫而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到此之狀态。

    諸比丘!知此比丘去障礙者、填塞坑塹者、拔柴籬者、除闩者。

    又知聖者而收幢者、放下荷物者、解縛者。

    諸比丘!如何比丘是去障礙者?諸比丘!于是,言比丘舍棄無明,如以斷根、失本之(棕榈樹)歸于非有,于未來不為生法。

    諸比丘!如是比丘是去障礙者也。

    諸比丘!如何比丘是填塞坑塹者,諸比丘!言是比丘因已舍存在之再生輪回,如斷根、絕本之(棕榈樹),歸于非有,于未來不為生法。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填塞坑塹者。

    諸比丘!如何比丘是柴籬徹撤者?諸比丘!依是比丘已舍渴愛,如斷根、絕本之棕榈樹,歸于非有,于未來為不生法。

    諸比丘!如是比丘是柴離徹撤者。

    諸比丘!雲何比丘是除闩者?諸比丘!因是比丘舍去五下分結、如斷根、絕本之棕榈樹,歸于非有,于未來不為生法。

    諸比丘!如是比丘是除闩者。

    諸比丘!如何比丘聖者而是收幢、于下負荷、解縛者?諸比丘!因是比丘舍我慢,如斷根絕本之棕榈樹,歸于非有,于未來不為生法。

    諸比丘!如是比丘聖者而是收幢、放下負荷、解縛者也。

     諸比丘!有如是解脫心之比丘,帝釋天界、梵天界、生主界之諸天界,不得知:‘依此以識如來。

    ’何以故?諸比丘!予謂于現法不可知如來。

    諸比丘!予以如是說、如是語、或沙門、婆羅門,是非真、空虛、虛妄、不實而誣謗,謂:‘沙門瞿昙是虛無論者、教存在之有情,斷滅破壞非有。

    ’然而,諸比丘!予對彼等沙門、婆羅門、以非真、空虛、虛妄、不實之誣謗,如言:‘沙門瞿昙是虛無論者、教存在之有情,斷滅破壞非有’者。

    非如是者,非如是說者也。

    諸比丘!予以教過去、又現在、苦及苦滅。

    若諸比丘于此他者,雖欲罵詈、诽謗、瞋恚如來,諸比丘!于此如來無有瞋恚、無有不滿、無有忿怨。

    諸比丘!若他者雖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如來,于此,諸比丘!如來無有歡喜、無有喜悅、心無踴躍也。

    諸比丘!若他者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如來者,諸比丘!于是如來作此之念:‘既以知了此事,于是對予作如是行。

    ’諸比丘!是故,若他者對汝等雖欲罵詈、诽謗、瞋恚,于此,汝等不得作瞋恚、不滿、忿怨。

    諸比丘!又,是故若他者對汝等雖恭敬、尊重、尊敬、崇拜,于是汝等不得作歡喜、喜悅、踴躍。

    諸比丘!是故,若他者對汝等恭敬、尊重、尊敬、崇拜者,汝等應作是念:‘既知此事,于是對我等作如是行也。

    ’ 諸比丘!是故此非屬汝等者,當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如何為不屬汝等者?諸比丘!色不屬于汝等者,應舍之,汝等若舍此者,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受不屬于汝等者,應舍之,汝等若舍此者,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想不屬于汝等者,應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行不屬于汝等者,應舍之,汝等若舍此者,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識不屬于汝等者,應舍之,若舍此者,即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以此如何思惟耶?此祇陀林有草、木、枝、葉,此有人或持去,或燒之、或随意處理之。

    而且汝等生念否?‘有人以屬于我等之物,或持去、或燒之、或随意處理之。

    ’”[比丘曰:]“不然!世尊!何以故?世尊!其實對于我等,或非我,或非屬我所有也。

    ”[世尊曰:]“諸比丘!如是非屬于汝等者,應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如何非屬于汝等者?諸比丘!色非屬于汝等者,應舍去之。

    汝等舍此者,即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受、想、行、識非屬汝等所有者,應舍之,汝等若舍此者,即永久饒益,以緻幸福。

     諸比丘!如是由予而善說法,令明了、開顯、開示、以說斷分結。

    諸比丘!如是諸法由予善說,令明了、開顯、開示,以說斷紛結。

    若比丘阿羅漢而諸漏已盡,修行成滿,所作已作,已棄重擔,逮達理想,斷存在之結,得正智,若解脫者,于輪回彼等不再現矣。

    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說之,令明了、開顯、開示、以說斷紛結也。

    諸比丘!如是諸法由予善說之……如是以斷五下分結之一切比丘,成為化生者、般涅槃、不從彼世界而還者。

    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說之……諸比丘!如是諸法由予善說之……如是已斷三結、已微薄貪、瞋、癡之彼等一切比丘,成為一來者,為一次來此世界而盡苦邊。

    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說之……諸比丘!如是諸法由予善說之……如是,已斷三結之彼等一切比丘,成為預流者,不堕于惡趣者,決定趣向正覺。

    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說之……如是諸法由予善說之……如是,随法行、随信行之彼等一切比丘當趣正覺。

    如是,諸比丘!如是法由予善說之……如是諸法由予善說之……如是予唯持信、唯親近,而彼等一切比丘當趣于天。

    ” 世尊如是說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二十三 蟻垤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鸠摩羅迦葉在安達(闇)林。

    時,或天以深更放大光明,普遍照耀安達林而往尊者鸠摩羅迦葉之處。

    往而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彼天向尊者鸠摩羅迦葉作是言: “比丘!比丘!此蟻垤夜噴煙、晝亦然。

    婆羅門言:‘賢者應執劍掘之。

    ’賢者執劍掘之而見闩,‘尊者!闩也。

    ’婆羅門複曰:‘取去闩,賢者!執劍而掘之。

    ’賢者複執劍而掘之,見膨脹之[蛙],‘尊者!脹上之[蛙]也。

    ’婆羅門複曰:‘取去膨脹之[蛙],賢者!執劍掘之。

    ’賢者執劍而掘,以見二岐道,‘尊者!二岐道也。

    ’婆羅門複曰:‘取去二岐道,賢者!執劍掘之。

    ’賢者執劍掘之,見一容器,‘尊者!一容器也。

    ’婆羅門複曰:‘取去容器,賢者!執劍掘之。

    ’賢者再執劍掘,見一龜,‘尊者!龜也。

    ’婆羅門複曰:‘取去龜,賢者!再執劍掘之。

    ’賢者又執劍掘之,見屠殺場,‘尊者!屠殺場也。

    ’婆羅門複曰:‘取去屠殺場,賢者!再執劍掘之。

    ’賢者又執劍掘之,見肉脔(碎)。

    ‘尊者!肉脔(碎)也。

    ’婆羅門複曰:‘取去肉脔,賢者!再執劍掘之。

    ’賢者又執劍掘之,見龍。

    ‘尊者!龍也。

    ’婆羅門複曰:‘龍當留之,勿觸龍,應歸命于龍。

    ’比丘!汝應以此等問題詣世尊之處請問[世尊],汝應如世尊所解說而如是受持之。

    比丘!予以俱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梵天之世界、俱沙門、婆羅門之世界,于俱人、天之世界,除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或曾聞此者,不見能解此問題,以使心悅。

    ”彼天如是言、如是言已而于此消失矣。

     于是尊者鸠摩羅迦葉其夜過後,詣世尊之處,詣而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尊者鸠摩羅迦葉白世尊曰:“世尊!昨夜或天深更放大光明,普遍照耀安達林而來我處,來而立于一面。

    世尊!立于一面之彼天言我曰:‘比丘!比丘!此蟻聚夜噴煙,晝亦然。

    婆羅門言——賢者!執劍掘之——。

    賢者即執劍掘之,見闩——尊者!闩也……乃至……予俱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梵天之世界、俱沙門、婆羅門之世界、于俱人天之世界、除如來或如來之弟子、或曾聞此者,不見能解此問題以使心悅。

    ——世尊!彼天如是言,如是言已,于此消失矣。

    世尊!蟻聚者何耶?夜噴煙是為何?晝亦然,是為何耶?言婆羅門、言賢者、言劍,是何耶?掘之是何?闩、膨脹之[蛙]、二岐道、容器、龜、屠殺場、肉脔等者,是何意味耶?龍者何耶?’ [此願世尊說之。

    ][世尊曰:]比丘!蟻聚者實此四大所成身也。

    此乃父母所生,依飲食之聚積、腐蝕、磨滅、變壞、分散、破滅之法。

    比丘!晝起業、夜随想随觀而夜噴煙也。

    比丘!夜随想、随觀晝以身口意為業,晝亦然也。

    比丘!婆羅門者是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謂也。

    比丘!賢者是有學比丘之謂也。

    比丘!劍者是聖慧之謂也。

    比丘!掘之者是勇猛精進之謂。

    比丘!闩者是無明之謂。

    以取闩者,取去無明之謂也。

    賢者!當執劍掘之者,是其義也。

    比丘!膨脹之[蛙]者,是忿恚相之謂也。

    取去膨脹之[蛙]者,取去忿恚相之謂也。

    賢者!執劍掘之者,是其義。

    比丘!二岐道者是疑惑之謂也。

    取去二岐道即取去疑惑之謂。

    賢者!執劍掘之者,是其義。

    比丘!容器者,是五蓋,即:欲貪蓋、瞋恚蓋、惛沉睡眠蓋、調悔蓋、疑惑蓋之謂也。

    取去容器者,即取去五蓋之謂也。

    賢者!執劍掘之者,是其義也。

    比丘!龜者是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之謂也。

    取去龜者,取去五取蘊之謂。

    賢者!執劍掘之者,是其義也。

    比丘!屠殺場者是五種欲分之謂,五種欲分者:依眼而有識、有欲、有愛、有好、有所愛相,着欲動情于色、依耳而有識、有欲、有愛、有好、有所愛相、着欲動情于聲,依鼻而有識……動情于香、依舌而有識……動情于味、依身而有識……動情于觸者也。

    取去屠殺場者,取去五種欲分之謂也,賢者!執劍掘之者,是其義也。

    比丘!肉脔者是歡喜于貪染之謂,取去肉脔者,取去歡喜于貪染之謂也。

    賢者!執劍掘之者,是其義也。

    比丘!龍者是漏盡比丘之謂也,龍應留之,勿觸于龍、應歸命于龍者,是其義也。

    ” 世尊如是說已。

    尊者鸠摩羅迦葉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二十四 傳車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尼婆波。

    爾時,衆多生于此地之比丘,于此出生地行雨季安居之後,詣世尊之處,詣已稽首世尊而坐于一面。

    世尊對于一面坐之彼等比丘曰:“諸比丘!生于此地之比丘,于此出生地,誰從同行者,如次為善稱譽者,即:‘自少欲而且為諸比丘作少欲之稱說者,自知足而且為諸比丘作知足之稱說者,自獨居而且為諸比丘作獨居之稱說者,自不染世間而且為諸比丘作不染世間之稱說者,自勇猛精進而且為諸比丘作勇猛精進之稱說者,自戒成就而且為諸比丘作戒成就之稱說者,自定成就而且為諸比丘作定成就之稱說者,自慧成就而且為諸比丘作慧成就之稱說者,自解脫成就而且為諸比丘作解脫成就之稱說者,自解脫智見成就而且為諸比丘作解脫智見成就之稱說者,為同行者之勸誡者,是令善識者、開示者、勸發者、獎勵者、令歡喜者也’。

    ”[于是,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芬那滿達尼弗多(滿嚴飾尼子)是于此出生地,此地比丘之同行者中,被如是稱譽,即:‘自少欲而且為諸比丘作少欲稱說者……乃至……為同行者之勸誡者,善令識者、開示者、勸發者、獎勵者而令歡喜者也。

    ’” 爾時,尊者舍利弗坐在佛傍邊,彼作是之念:“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是榮幸、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真是幸福、智者之同行者于我師之面前稱譽彼之種種殊勝言行。

    于彼我師亦嘉之。

    嗚呼!我等亦何時共會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而且得為共語者。

    ” 時世尊随意住王舍城之後,向舍衛城遊行,轉轉遊行而入舍衛城。

    是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聞:“世尊入舍衛城,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是時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收攝床座、執持衣缽,向舍衛城遊行,順次遊行至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而詣世尊之處。

    詣而稽首世尊以坐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以法開示、勸發、鼓勵、令歡喜。

    如是由世尊法語所開示、勸發、鼓勵、歡喜之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歡喜、随喜世尊之教,從座而起稽首世尊,右繞之後,為日中之安息而行往安達林。

     是時或比丘行往尊者舍利弗之處,往已,語尊者舍利弗曰:“尊者舍利弗!尊者常稱揚之比丘芬那滿達尼弗多,受世尊法語之開示、勸發、鼓勵,而歡喜,歡喜、随喜世尊之教,即從座而起,稽首世尊,右繞之後,為日中之安息行往安達林。

    ”于是尊者舍利弗急持座具,注視前方,跟蹤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之後而行。

    時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入安達林,于一樹下為日中之安息而坐。

    尊者舍利弗亦入于安達林,于一樹下為日中之安息而坐。

    是時尊者舍利弗至日昏從宴默而起,行往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之處。

    至而與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問訊、交談友誼親睦之語後,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尊者舍利弗言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曰:“尊者!實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滿達尼弗多曰:]“然!尊者!”“尊者!實為戒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為見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為心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為斷疑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實為道非道知見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為道迹知見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實不然!尊者!”“尊者!實為知見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實不然!尊者!”[舍利弗曰:]“尊者!予問:‘實為戒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答‘實不然!尊者!’問:‘尊者!若然!為心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答:‘實不然!尊者!’問:‘尊者!為實見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答:‘實不然!尊者!’……乃至……問:‘尊者!實為知見清淨,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答:‘實不然!尊者!’‘若然者,尊者何為從世尊而住于梵行否?’”[滿達尼弗多曰:]“尊者!為無取着般涅槃,從世尊而住于梵行。

    ”[舍利弗曰:]“實于戒清淨是無取着,為般涅槃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者,心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實不然!”“尊者!見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者!斷疑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實不然!尊者!”“尊者!道非道知見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者!道迹知見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實不然!尊者!”“尊者!知見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者除此等之法,無取着,是般涅槃否?”“實不然!尊者!”[舍利弗曰:]問:“尊者!‘戒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答:‘實不然!尊者!’問:‘尊者!若然者,心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答:‘實不然!尊者!’問:‘尊者!見清淨無取着,是般涅槃否?’答:‘實不然!尊者!’……乃至……問:‘尊者!知見清淨是無取着,是般涅槃否?’答:‘實不然!尊者!’問:‘尊者!若然者,除此等之法,無取着,是般涅槃否?’答:‘實不然!尊者!’尊者!若然者,如何知此教之意義耶?” [于是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曰:]“尊者!世尊若教以無取着戒清淨,是般涅槃者,即等于有取着教以無取着,是般涅槃。

    尊者!世尊若教以無取着是心清淨……見清淨……斷疑清淨……道非道知見清淨……道迹知見清淨……知見清淨,是般涅槃者,即等于無取着,而教無取着,是般涅槃也。

    尊者!若除此等之法,是無取着,成為般涅槃者,凡夫應是般涅槃,何以故?尊者!凡夫是于此等諸法以外而存在者也。

    尊者!是故我今實為尊者說譬喻,實智者因譬喻而知教說之意義也。

    尊者!恰如住舍衛城之拘薩羅國王波斯匿于薩伽陀城或生急用,為彼舍衛城與薩伽陀城之間,備有七轉接車輛。

    尊者!于是拘薩羅國之王波斯匿從舍衛城出,由王宮之門,乘第一轉接車,以第一轉接車至第二轉接車之處,以舍第一轉接車,而乘第二轉接車,以第二轉接車至第三轉接車之處,即舍棄第二轉接車,以乘第三轉接車,以第三轉接車至第四轉接車之處,即舍棄第三轉接車以乘第四轉接車……[乃至]……舍棄第六轉接車以乘第七轉接車,以第七轉接車至薩伽陀城之王宮門。

    至彼王宮之門,彼其友人、同僚、親戚、血緣者如次問之。

    ‘大王!大王以此車從舍衛城至薩伽陀城王宮之門否?’其時,尊者!如何解答者,為拘薩羅國王波斯匿得正解答否?”[舍利弗曰:]“尊者!拘薩羅國王波斯匿若如次解答者,即得正解答,即:‘予住舍衛城,因薩伽陀城或生急事。

    彼為予從舍衛城與薩伽陀城之間,備有七輛轉接車。

    予從舍衛城出,由王宮之門乘第一轉接車,以第一轉接車至第二轉接車處,即舍棄第一轉接車,以乘第二轉接車,以第二轉接車至第三轉接車處……[乃至]……乘第七轉接車,以第七轉接車至薩伽陀城王宮之門。

    ’尊者!如是解答而拘薩羅國王波斯匿為得正解答。

    ”[芬那滿達尼弗多曰:]“尊者!如是戒清淨是唯至心清淨,心清淨是唯至見清淨,見清淨是唯至斷疑清淨,斷疑清淨是唯至道非道知見清淨,道非道知見清淨是唯至道迹知見清淨,道迹知見清淨是唯至知見清淨,知見清淨是唯至無取着,是至般涅槃。

    尊者!無取着,是至般涅槃,從世尊而住于梵行也。

    ” 如是說時,尊者舍利弗白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曰:“尊者是何名耶?同行者如何稱呼尊者耶?”[芬那滿達尼弗多曰:]“尊者!我名雲芬那,同行者呼予為滿達尼弗多。

    ”[舍利弗曰:]“可驚歎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多聞之聲聞。

    善正知我師之教,如是從尊者芬那滿達尼弗,以甚深之問,盡能解說。

    得見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者,得親近之,彼等同行者誠是榮幸,真幸福也。

    若得見同行者,以布纏于頭上,得見從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戴于頭上而行,以得親近者,在彼等又誠是榮幸、真幸福也。

    得見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以得親近,我等亦誠是榮幸、真幸福也。

    ” 如是言時,尊者芬那滿達尼弗多,向尊者舍利弗作是言:“尊者是何名耶?同行者如何稱呼尊者耶?”[舍利弗曰:]“尊者!我名雲優波提沙,同行者呼我舍利弗。

    ”[滿達尼弗多曰:]“尊者!實似我師與聲聞共作法談,我等是以尊者不知是‘尊者舍利弗’,若實我等以尊者知是‘尊者舍利弗’者,我等不為如是答。

    可驚歎哉!尊者!未曾有哉!尊者!多聞之聲聞善正知我師之教,如是從舍利弗盡問甚深之問。

    得見尊者舍利弗,得親近之,彼等同行者誠是榮幸、真幸福也。

    若得見同行者以布纏于頭上,從尊者舍利弗戴于頭上而行,以得親近者,在彼等又誠是榮幸、真幸福也。

    得見尊者舍利弗、得親近之,我等亦誠是榮幸、真幸福也。

    ” 如是實彼等兩大龍象相互贊歎善說。

     第二十五 撒餌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祗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彼等比丘應[答:]“世尊!”如是世尊曰: “諸比丘!獵師以餌誘引鹿群,非有是念:‘食我所撒之飼餌,鹿群皆得肥美、長壽。

    ’諸比丘!但獵師以餌誘引鹿群,皆為是念:‘鹿群侵入于我所撒之此飼餌中,迷著于貪食,迷著于貪食而至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此所撒飼餌中,随[鹿師鹿師眷屬]所思所作。

    ’ 諸比丘!于是第一鹿群侵入于獵師所撒此飼餌中,迷著于貪食,侵入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獵師之此飼餌中,便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諸比丘!于是第二鹿群作是之念:‘彼等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迷著于貪食。

    侵入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撒飼餌中而至随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

    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而我等欲避離一切之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彼等即避離一切之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

    身體極為瘦弱,彼等之氣力衰劣,氣力衰劣[已],則還于獵師所撒彼飼餌之處。

    彼等侵入其處,迷著于貪食。

    侵入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即至陶醉,陶醉而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獵師之所撒餌中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二之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諸比丘!于是第三之鹿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