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根本法門品
關燈
小
中
大
是知達取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渴愛、知渴愛之集、知渴愛之滅、知達渴愛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諸賢!如何是渴愛?如何是渴愛之集?如何是渴愛之滅?如何是達渴愛滅之道?曰:此等有六渴愛聚:色渴愛、聲渴愛、香渴愛、味渴愛、觸渴愛、法渴愛。
因受之集,而有渴愛之集;因受之滅,而有渴愛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渴愛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渴愛之集、如是知渴愛之滅、如是知達渴愛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之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受、知受之集、知受之滅、知達受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受?如何是受之集?如何是受之滅?如何是達受滅之道?曰:此等有六受聚: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因觸之集,而有受之集。
因觸之滅,而有受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可達受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集、如是知受之滅、如是知達受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之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觸、知觸之集、知觸之滅、知達觸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觸?如何是觸之集?如何是觸之滅?如何是達觸滅之道?曰:此等有六觸聚: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因六處之集,而有觸之集;因六處之滅,而有六觸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可達觸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觸、如是知觸之集、如是知觸之滅、如是知達觸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六處、知六處之集、知六處之滅、知達六處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六處?如何是六處之集?如何是六處之滅?如何是達六處滅之道?曰:此等有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因有名色之集,而有六處之集;因有名色之滅,而有六處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六處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六處、如是知六處之集、如是知六處之滅,如是知達六處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名色、知名色之集、知名色之滅、知達名色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名色?如何是名色之集?如何是名色之滅?如何是達名色滅之道?受、想、心、觸、作意,是謂名;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謂色;如是此之名、此之色、謂之名色。
因有識之集,而有名色之集,因有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名色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名色、如是知名色之集、如是知名色之滅、如是知達名色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識、知識之集、知識之滅、知達識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識?如何是識之集?如何是識之滅?如何是達識滅之道?諸賢!此等有六識聚: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因行之集,而有識之集;因行之滅,而有識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識滅之道,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識、如是知識之集、如是知識之滅、如是知達識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能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達行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諸賢!如何是行?如何是行之集?如何是行之滅?如何是達行滅之道?諸賢!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也。
因無明之集,而有行之集;因無明之滅,而有行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行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聖弟子如是知行、如是知行之集、如是知行之滅、如是知達行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無明、知無明之集、知無明之滅、知達無明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無明?如何是無明之集?如何是無明之滅?如何是達無明滅之道?諸賢!不知于苦、不知于苦之集、不知于苦之滅、不知于達苦滅之道,此謂無明。
因漏之集,而有無明之集;因漏之滅,而有無明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無明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無明、如是知無明之集、如是知無明之滅、如是知達無明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漏、知漏之集、知漏之滅、知達漏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
諸賢!如何是漏?如何是漏之集?如何是漏之滅?如何是達漏滅之道?諸賢!此等有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也。
因無明之集,而有漏之集;因無明之滅,而有漏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漏滅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集、如是知漏之滅、如是知達漏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除去‘予有’見之慢随眠,舍無明,令明起,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第十 念處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庫盧國康摩薩單摩之聚落。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言:“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于此,為有情之淨化、愁悲之超越、苦憂之消滅、正道之獲得、涅槃之作證,此有一法,即四念處也。
四者何耶?曰:比丘!于此,于身随觀身,熱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于受随觀受,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于心随觀心,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于法随觀法,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如是謂四念處]。
諸比丘!如何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耶?諸比丘!于此,比丘或行于閑林、或行于樹下、或行于空閑處,結跏趺坐,以身正直,當前立念。
彼念而出息,念而入息。
或長出息,知‘予長出息’;或長入息,知‘予長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
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入息’。
又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入息’。
諸比丘!恰如精巧之辘轳工或辘轳工之弟子,或長旋轉而知‘予長旋轉’,或短旋轉而知‘予短旋轉’,如是,比丘或長出息而知‘予長出息’……乃至……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觀身,于外身而随觀身,于内外身而随觀身。
于身而随觀某法、于身而随觀滅法、于身而随觀某滅之法。
彼現‘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即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則于身随觀身也。
諸比丘!複次,比丘或行,而知‘予在行’,或立而知‘予在立’,或坐而知‘予在坐’,或卧而知‘予在卧’。
如彼身之所示,其知如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觀身……不執着世間也。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諸比丘!複次,比丘是往、是歸,善識之;前觀、後觀,善識之;欲屈、欲伸,善識之;欲持大衣、衣缽,善識之;在啖,飲、嚼、味,善識之;大小便時,善識之;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識之而住。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世間也。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皆為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淨,即:‘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脾、肺、腸、髒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
’諸比丘!恰如有兩口之袋,以充[填]種種谷物,即:稻、粟、綠豆、豆顆、胡麻、米。
以此,具眼者出而觀察‘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大米也。
’如是,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為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淨,即:‘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胃、髓、腎、心、肝、肋、脾、肺、腸、髒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丘!恰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幹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體。
如是,比丘以界觀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或經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膨脹而變色青黑,分化腐爛,彼緻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為如是,難免如此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複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或被鳥、兀鷹、鹫野狗、豺或被種種蟲類啄啖,彼緻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是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複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骸骨之連鎖,尚帶血肉,被筋連縛。
又,連鎖之骸骨(已經)肉隤血污,被筋連縛。
又,血肉皆無,唯筋連縛。
又,骨節解散,散亂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頭骸骨等,各于異處。
彼緻念此身:‘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而不執着世間。
複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其骨白似螺色,經年堆積,又腐爛而為碎,彼緻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于外身随觀身、于内外身随觀身而住。
于身随觀集法、于身随觀滅法、于身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彼現‘身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随觀受而住耶?于此,比丘受樂受而知:‘予受樂受。
’受苦受而知:‘予受苦受。
’受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不苦不樂受。
’受物質之樂受而知:‘予受物質之樂受。
’受非物質之樂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樂受。
’受物質之苦受而知:‘予受物質之苦受。
’受非物質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苦受。
’受物質之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物質之不苦不樂受。
’受非物質之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不苦不樂受。
’如是,于内受而随觀受,于外受而随觀受,于内外受而随觀受。
于受而随觀集法、于受而随觀滅法、于受而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若彼現‘受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
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受随觀受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觀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貪欲心而知:‘有貪欲心。
’無貪欲心而知:‘無貪欲心。
’有瞋恚心而知:‘有瞋恚心。
’無瞋恚心而知:‘無瞋恚心。
’有愚癡心而知:‘有愚癡心。
’無愚癡心而知:‘無愚癡心。
’攝心而知:‘攝心。
’散心而知:‘散心。
’高廣心而知:‘高廣心。
’非高廣心而知:‘非高廣心。
’有上心而知:‘有上心。
’無上心而知:‘無上心。
’定心而知:‘定心。
’非定心而知:‘非定心。
’解脫心而知:‘解脫心。
’非解脫心而知:‘非解脫心。
’如是,于内心随觀心,于外心随觀心,于内外心随觀心而住。
于心而随觀集法,于心而随觀滅法,于心而随觀生滅之法而住。
彼現‘心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心随觀心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随觀法而住耶?曰:于此,比丘于五蓋法随觀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五蓋法随觀法而住耶?諸比丘!于此,比丘内存有愛欲而知:‘予内存有愛欲。
’若内無愛欲而知:‘予内無愛欲。
’未生之愛欲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愛欲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愛欲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又,于内有瞋恚而知:‘予内有瞋恚。
’内無瞋恚而知:‘予于内無瞋恚。
’有未生之瞋恚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瞋恚之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瞋恚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于昏沉、睡眠、調悔、及疑,亦如是。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于外法随觀法于内外法随觀法而住。
于法随觀集法而住,于法随觀滅法而住,于法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彼現‘法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五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五取蘊之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取蘊之法随觀法而住耶?于此,比丘于:‘有如是色、有如是色之集、有如是色之沒。
有如是受、有如是受之集、有如是受之沒。
有如是想……[乃至]……想之沒。
有如是行……[乃至]……行之沒。
有如是識、有如是識之集、有如是識之沒。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五取蘊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處之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處之法随觀法而住耶?于此,比丘知眼、知色、知緣此兩者而生結。
未生之結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結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結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知耳、知聲、知緣此兩者而生結……乃至……知鼻、知香、知緣此兩者而生結……知舌、知味、知緣此兩者而生結……知身、知觸、知緣此兩者而生結……知意、知法、知緣此兩者而生結。
未生之結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結舍離者,其知之;已舍離之結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六内外處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七覺支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覺支法随觀法而住耶?諸比丘!于此,比丘内有念覺支而知:‘予内有念覺支。
’内無念覺知而知:‘予内無念覺支。
’若未生念覺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念覺支修習完滿者其知之。
内有擇法覺支而知:‘予内有擇法覺支。
’内無擇法覺支而知:‘予内無擇法覺支。
’未生之擇法覺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之擇法覺支修習完滿者,其知之。
……[乃至]……知精進覺支……[乃至]……喜覺支……[乃至]……輕安覺支……[乃至]……定覺支……[乃至]……舍覺支。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七覺支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四聖谛法随觀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四聖谛法随觀法而住耶?諸比丘!比丘于此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緻苦滅之道’。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而住、于外法随觀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觀法而住。
于法随觀集法、于法随觀滅法、于法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彼現‘法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四聖谛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此等四念處如是修習七年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則不還位也。
雖不至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修習此四念處者,不,雖不至一年,于七個月修習此四念處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
于現法得究竟智,若有依者,則不還位也。
不,雖不至七月,實于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或半月!不,雖不至半月,僅七日修習此四念處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
又,若有依者,則不還位也。
如此說:‘諸比丘!于此,為有情之淨化、愁悲之超越、苦憂之消滅、正道之到達、涅槃之作證,有此一法,即四念處也。
’是緣此而說之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渴愛、知渴愛之集、知渴愛之滅、知達渴愛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諸賢!如何是渴愛?如何是渴愛之集?如何是渴愛之滅?如何是達渴愛滅之道?曰:此等有六渴愛聚:色渴愛、聲渴愛、香渴愛、味渴愛、觸渴愛、法渴愛。
因受之集,而有渴愛之集;因受之滅,而有渴愛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渴愛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渴愛之集、如是知渴愛之滅、如是知達渴愛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之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受、知受之集、知受之滅、知達受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受?如何是受之集?如何是受之滅?如何是達受滅之道?曰:此等有六受聚: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因觸之集,而有受之集。
因觸之滅,而有受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可達受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集、如是知受之滅、如是知達受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之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觸、知觸之集、知觸之滅、知達觸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觸?如何是觸之集?如何是觸之滅?如何是達觸滅之道?曰:此等有六觸聚: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因六處之集,而有觸之集;因六處之滅,而有六觸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可達觸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觸、如是知觸之集、如是知觸之滅、如是知達觸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六處、知六處之集、知六處之滅、知達六處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六處?如何是六處之集?如何是六處之滅?如何是達六處滅之道?曰:此等有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因有名色之集,而有六處之集;因有名色之滅,而有六處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六處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六處、如是知六處之集、如是知六處之滅,如是知達六處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名色、知名色之集、知名色之滅、知達名色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名色?如何是名色之集?如何是名色之滅?如何是達名色滅之道?受、想、心、觸、作意,是謂名;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謂色;如是此之名、此之色、謂之名色。
因有識之集,而有名色之集,因有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名色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名色、如是知名色之集、如是知名色之滅、如是知達名色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識、知識之集、知識之滅、知達識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識?如何是識之集?如何是識之滅?如何是達識滅之道?諸賢!此等有六識聚: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因行之集,而有識之集;因行之滅,而有識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識滅之道,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識、如是知識之集、如是知識之滅、如是知達識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能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達行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諸賢!如何是行?如何是行之集?如何是行之滅?如何是達行滅之道?諸賢!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也。
因無明之集,而有行之集;因無明之滅,而有行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行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聖弟子如是知行、如是知行之集、如是知行之滅、如是知達行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無明、知無明之集、知無明之滅、知達無明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無明?如何是無明之集?如何是無明之滅?如何是達無明滅之道?諸賢!不知于苦、不知于苦之集、不知于苦之滅、不知于達苦滅之道,此謂無明。
因漏之集,而有無明之集;因漏之滅,而有無明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無明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無明、如是知無明之集、如是知無明之滅、如是知達無明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漏、知漏之集、知漏之滅、知達漏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
諸賢!如何是漏?如何是漏之集?如何是漏之滅?如何是達漏滅之道?諸賢!此等有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也。
因無明之集,而有漏之集;因無明之滅,而有漏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漏滅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集、如是知漏之滅、如是知達漏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除去‘予有’見之慢随眠,舍無明,令明起,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第十 念處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庫盧國康摩薩單摩之聚落。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言:“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于此,為有情之淨化、愁悲之超越、苦憂之消滅、正道之獲得、涅槃之作證,此有一法,即四念處也。
四者何耶?曰:比丘!于此,于身随觀身,熱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于受随觀受,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于心随觀心,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于法随觀法,熱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間除去貪憂。
[如是謂四念處]。
諸比丘!如何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耶?諸比丘!于此,比丘或行于閑林、或行于樹下、或行于空閑處,結跏趺坐,以身正直,當前立念。
彼念而出息,念而入息。
或長出息,知‘予長出息’;或長入息,知‘予長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
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入息’。
又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入息’。
諸比丘!恰如精巧之辘轳工或辘轳工之弟子,或長旋轉而知‘予長旋轉’,或短旋轉而知‘予短旋轉’,如是,比丘或長出息而知‘予長出息’……乃至……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觀身,于外身而随觀身,于内外身而随觀身。
于身而随觀某法、于身而随觀滅法、于身而随觀某滅之法。
彼現‘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即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則于身随觀身也。
諸比丘!複次,比丘或行,而知‘予在行’,或立而知‘予在立’,或坐而知‘予在坐’,或卧而知‘予在卧’。
如彼身之所示,其知如是。
如是,于内身而随觀身……不執着世間也。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諸比丘!複次,比丘是往、是歸,善識之;前觀、後觀,善識之;欲屈、欲伸,善識之;欲持大衣、衣缽,善識之;在啖,飲、嚼、味,善識之;大小便時,善識之;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識之而住。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世間也。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皆為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淨,即:‘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脾、肺、腸、髒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
’諸比丘!恰如有兩口之袋,以充[填]種種谷物,即:稻、粟、綠豆、豆顆、胡麻、米。
以此,具眼者出而觀察‘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大米也。
’如是,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為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淨,即:‘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胃、髓、腎、心、肝、肋、脾、肺、腸、髒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丘!恰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幹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體。
如是,比丘以界觀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或經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膨脹而變色青黑,分化腐爛,彼緻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為如是,難免如此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複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或被鳥、兀鷹、鹫野狗、豺或被種種蟲類啄啖,彼緻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是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不執着世間。
複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骸骨之連鎖,尚帶血肉,被筋連縛。
又,連鎖之骸骨(已經)肉隤血污,被筋連縛。
又,血肉皆無,唯筋連縛。
又,骨節解散,散亂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頭骸骨等,各于異處。
彼緻念此身:‘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而不執着世間。
複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其骨白似螺色,經年堆積,又腐爛而為碎,彼緻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為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
’如是,于内身随觀身、于外身随觀身、于内外身随觀身而住。
于身随觀集法、于身随觀滅法、于身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彼現‘身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随觀身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随觀受而住耶?于此,比丘受樂受而知:‘予受樂受。
’受苦受而知:‘予受苦受。
’受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不苦不樂受。
’受物質之樂受而知:‘予受物質之樂受。
’受非物質之樂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樂受。
’受物質之苦受而知:‘予受物質之苦受。
’受非物質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苦受。
’受物質之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物質之不苦不樂受。
’受非物質之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不苦不樂受。
’如是,于内受而随觀受,于外受而随觀受,于内外受而随觀受。
于受而随觀集法、于受而随觀滅法、于受而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若彼現‘受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
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受随觀受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觀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貪欲心而知:‘有貪欲心。
’無貪欲心而知:‘無貪欲心。
’有瞋恚心而知:‘有瞋恚心。
’無瞋恚心而知:‘無瞋恚心。
’有愚癡心而知:‘有愚癡心。
’無愚癡心而知:‘無愚癡心。
’攝心而知:‘攝心。
’散心而知:‘散心。
’高廣心而知:‘高廣心。
’非高廣心而知:‘非高廣心。
’有上心而知:‘有上心。
’無上心而知:‘無上心。
’定心而知:‘定心。
’非定心而知:‘非定心。
’解脫心而知:‘解脫心。
’非解脫心而知:‘非解脫心。
’如是,于内心随觀心,于外心随觀心,于内外心随觀心而住。
于心而随觀集法,于心而随觀滅法,于心而随觀生滅之法而住。
彼現‘心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心随觀心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随觀法而住耶?曰:于此,比丘于五蓋法随觀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五蓋法随觀法而住耶?諸比丘!于此,比丘内存有愛欲而知:‘予内存有愛欲。
’若内無愛欲而知:‘予内無愛欲。
’未生之愛欲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愛欲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愛欲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又,于内有瞋恚而知:‘予内有瞋恚。
’内無瞋恚而知:‘予于内無瞋恚。
’有未生之瞋恚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瞋恚之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瞋恚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于昏沉、睡眠、調悔、及疑,亦如是。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于外法随觀法于内外法随觀法而住。
于法随觀集法而住,于法随觀滅法而住,于法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彼現‘法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五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五取蘊之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取蘊之法随觀法而住耶?于此,比丘于:‘有如是色、有如是色之集、有如是色之沒。
有如是受、有如是受之集、有如是受之沒。
有如是想……[乃至]……想之沒。
有如是行……[乃至]……行之沒。
有如是識、有如是識之集、有如是識之沒。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五取蘊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處之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處之法随觀法而住耶?于此,比丘知眼、知色、知緣此兩者而生結。
未生之結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結舍離者,其知之;所舍離之結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知耳、知聲、知緣此兩者而生結……乃至……知鼻、知香、知緣此兩者而生結……知舌、知味、知緣此兩者而生結……知身、知觸、知緣此兩者而生結……知意、知法、知緣此兩者而生結。
未生之結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結舍離者,其知之;已舍離之結于未來不生者,其知之。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六内外處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七覺支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覺支法随觀法而住耶?諸比丘!于此,比丘内有念覺支而知:‘予内有念覺支。
’内無念覺知而知:‘予内無念覺支。
’若未生念覺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念覺支修習完滿者其知之。
内有擇法覺支而知:‘予内有擇法覺支。
’内無擇法覺支而知:‘予内無擇法覺支。
’未生之擇法覺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之擇法覺支修習完滿者,其知之。
……[乃至]……知精進覺支……[乃至]……喜覺支……[乃至]……輕安覺支……[乃至]……定覺支……[乃至]……舍覺支。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七覺支之法随觀法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四聖谛法随觀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四聖谛法随觀法而住耶?諸比丘!比丘于此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緻苦滅之道’。
如是,于内法随觀法而住、于外法随觀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觀法而住。
于法随觀集法、于法随觀滅法、于法随觀集滅之法而住。
彼現‘法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着世間。
如是,比丘于四聖谛法随觀法而住。
諸比丘!此等四念處如是修習七年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則不還位也。
雖不至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修習此四念處者,不,雖不至一年,于七個月修習此四念處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
于現法得究竟智,若有依者,則不還位也。
不,雖不至七月,實于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或半月!不,雖不至半月,僅七日修習此四念處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
又,若有依者,則不還位也。
如此說:‘諸比丘!于此,為有情之淨化、愁悲之超越、苦憂之消滅、正道之到達、涅槃之作證,有此一法,即四念處也。
’是緣此而說之也。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