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根本法門品
關燈
小
中
大
羅門孫陀利伽.巴羅多瓦奢白世尊曰:“偉哉!卿瞿昙!偉哉!卿瞿昙!恰如使倒者立起,如使覆蓋者露現,如迷者教以道,如闇中持來油燈,使有眼者見諸色。
如是,卿瞿昙以種種方便說法,我今歸依卿瞿昙,歸依法及僧伽,願得卿瞿昙之許可,進入我出家。
”于是,婆羅門孫陀利.伽巴羅多瓦奢得世尊之許可,而得出家。
于此處,新出家之尊者巴羅多瓦奢孤獨、别住、不放逸、勇猛、精進而住。
不久,[此]世間之善男子從在家成為出家行者,修滿無上之梵行,于現法自知、[自]作證、逮得,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受此存在之狀态。
”于此,尊者巴羅多瓦奢即成為一阿羅漢。
第八 削減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大周那晡時從靜坐起,詣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周那白世尊言:“世尊!于世,生此等種種之見,即關于我論或關于世界論者也。
以此等為初思念之比丘,已如是舍此等之諸見,如是離此等之諸見耶?”[世尊曰:] “周那!于世,生此等種種之見,即關于我論或關于世界論者也,而生此等見之處、住此等見之處,于此等見之現行處;對此以如實正慧而觀者,即:‘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如是,舍如是此等之見、離如是此等之見。
若于此,今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已息尋、伺,于内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樂,即聖者之所謂成就‘舍念樂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舍樂、舍苦,先已以滅喜憂,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為虛空無邊’,成就空無邊處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并‘為識無邊處’,成就識無邊處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何之存在’,成就無所有處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往。
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于此,周那!汝等應作如是削減。
即:‘其他之人為害之作者,但我等不為害之作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殺生者,但我等為離殺生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不與而取者,但我等為離不與而取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非梵行者,但我等為行梵行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妄語者,但我等為離妄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兩舌者,但我等為離兩舌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粗惡語者,但我等為離粗惡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绮語者,但我等為離绮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貪欲者,但我等不為貪欲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瞋恚心者,但我等為離瞋恚心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抱邪見者,但我等為正見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思惟者,但我等為正思惟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語者,但我等為正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作邪業者,但我等為作正業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命者,但我等為正命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精進者,但我等為正精進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念者,但我等為正念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定者,但我等為正定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智者,但我等為正智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解脫者,但我等為正解脫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纏于惛沈、睡眠者,但我等為離惛沈、睡眠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掉舉者,但我等不為掉舉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懷疑者,但我等為離懷疑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忿怒者,但我等不為忿怒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抱怨恨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覆僞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惱害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嫉妒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悭貪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詐诳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詐瞞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頑迷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過慢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難說者,但我等為易說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惡友,但我等為善友。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放逸者,但我等為不放逸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不信者,但我等為有信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無慚者,但我等為知慚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無愧者,但我等為知愧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寡聞者,但我等為多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懈怠者,但我等為發心精進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忘失正念者,但我等為确立正念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無智慧者,但我等為成就智慧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染于世俗,固執自見,為難舍性者,但我等不染于世俗,不執自見,為善舍者。
’應作削減。
周那!對善法發心,予謂益多,何況以身口而随此耶?是故,周那!‘他為作害者,但我等不為作害者。
’而應發心。
又‘他為殺生者,但我等為離殺生者。
’而應發心。
……乃至……‘他染世俗,固執自見,為難舍性,但我等不染世俗,不固執自見,為善舍者。
’而應發心。
周那!譬若有惡道,為回避之,應行其他平坦之道。
又,若有惡渡[船]場,為回避之,應至其他良渡[船]場。
如是,周那!為回避為害者,而不為作害。
為回避殺生者,而禁殺生。
為回避不與而取者,而禁不與取。
為回避非梵行者,而有梵行。
為回避妄語者,而有禁妄語。
為回避兩舌者,而有禁兩舌。
為回避粗惡語者,而有禁粗惡語。
為回避绮語者,而有禁绮語。
為回避貪欲者,而有不貪欲。
為回避瞋恚心,而有不瞋恚。
為回避邪見者,而有正見。
為回避邪思惟者,而有正思惟。
為回避邪語者,而有正語。
為回避邪業者,而有正業。
為回避邪命者,而有正命。
為回避邪精進者,而有正精進。
為回避邪念者,而有正念。
為回避邪定者,而有正定。
為回避邪智者,而有正智。
為回避邪解脫者,而有正解脫。
為回避纏于惛沈、睡眠,而離惛沈、睡眠。
為回避掉舉者,而有不掉舉。
為回避懷疑者,而有超越懷疑。
為回避忿怒者,而有不為忿怒。
為回避怨恨者,而有不為怨恨。
為回避覆僞者,而有不覆僞。
為回避惱害者,而有去惱害意。
為回避嫉妒者,而有不嫉妒。
為回避悭貪者,而有不悭貪。
為回避詐诳者,而有不詐诳。
為回避詐瞞者,而有不詐瞞。
為回避頑迷者,而有不頑迷。
為回避過慢者,而有不過慢。
為回避難說者,而有易說。
為回避惡友,而有善友。
為回避放逸者,而有不放逸。
為回避不信者,而有信心。
為回避無慚者,而有慚。
為回避無愧者,而有愧。
為回避寡聞者,而有多聞。
為回避懈怠者,而發心精進。
為回避失念者,而有确立正念。
為回避無智慧者,而有智慧之成就。
為回避染于世俗,固執自說,為難舍者;而有不染于世俗,不固執自說,為善舍者。
周那!恰如一切不善法應趣于卑劣之存在,一切善法應趣于高貴之存在。
如是,作害者為升于高貴之存在、而有不害,殺生者為升高貴之存在,而有禁殺生。
不與而取者,為升于高貴之存在,而有禁不與取。
……乃至……染于世俗,固執自說,為難舍者,為升高貴之存在,而有不染于世俗,不固執自說,而有善舍也。
周那!自陷沒于泥濘,而欲救他人出泥濘者,是不可能也。
自不陷沒于泥濘,而欲救他人出泥濘者,有是理也。
自常被調禦、不善教導,而又不自般涅槃者,而欲調禦他人、教導他人,使人般涅槃者,當不可能。
自善調禦、善教導,又自般涅槃者,而欲調禦他人、教導他人、使般涅槃者,有是理也。
如是,周那!作害者欲般涅槃,應先為不害者。
殺生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殺生。
不與而取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不與取。
非梵行者欲般涅槃,應先守梵行。
妄語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妄語。
兩舌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兩舌。
粗惡語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粗惡語。
绮語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绮語。
貪欲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貪欲。
瞋恚心者欲般涅槃,應先不瞋恚。
邪見者欲般涅槃,應先立正見。
邪思惟者欲般涅槃,應先正思惟。
邪語者欲般涅槃,應先正語。
邪業者欲般涅槃,應先作正業。
邪命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命。
邪精進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精進。
邪念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念。
邪定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定。
邪智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智。
邪解脫者欲般涅槃,應先正解脫。
纏于惛沈、睡眠者欲般涅槃、應先離惛沈、睡眠。
掉舉者欲般涅槃,應先不掉舉。
懷疑者欲般涅槃,應先超越懷疑。
忿怒者欲般涅槃,應先不忿怒。
怨恨者欲般涅槃,應先去怨恨。
覆僞者欲般涅槃,應先不覆僞。
惱害意者欲般涅槃,應先去惱害意。
嫉妒者欲般涅槃,應先不嫉妒。
悭貪者欲般涅槃,應先不悭貪。
詐诳者欲般涅槃,應先不作詐诳。
詐瞞者欲般涅槃,應先不作詐瞞。
頑迷者欲般涅槃,應先不頑迷。
過慢者欲般涅槃,應先不過慢。
難說者欲般涅槃,應先為易說者。
惡友者欲般涅槃,應先為善友。
放逸者欲般涅槃,應先為不放逸。
不信者欲般涅槃,應先有信。
無慚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慚。
無愧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愧。
寡聞者欲般涅槃,應先有多聞。
懈怠者欲般涅槃,應先發心精進。
失念者欲般涅槃,應先确立正念。
無智慧者欲般涅槃,應先成就智慧。
染于世俗,固執自說,為難舍者,欲般涅槃,應先不染于世俗,不固執自說,而為善舍者。
如是,周那!予說削減之法門,說發心之法門,說回避之法門,說上升之法門,說般涅槃之法門。
周那!當願依師[而得]聲聞之利益、以憐愍之心而為者,此皆由予憐愍汝等而為也。
周那!于樹下、于空閑處,應作此禅思,勿放逸、勿後悔,此即是予對汝等之教訓也。
” 世尊如是說已,尊者周那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 第九 正見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尊者舍利弗:“尊者!”如是,尊者舍利弗曰: “諸賢!所謂‘正見,正見’,聖弟子如何持正見?其見正直,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者耶?”[彼等答曰:]“尊者!我等為知此語之意義,雖遠路亦應來尊者舍利弗之處。
願尊者舍利弗[能為我等]說明此語之意義者是幸也!諸比丘願聞尊者舍利弗之所說而憶持之。
”[舍利弗曰:]“諸賢!谛聽之!善思念之!予将說之。
”彼等諸比丘應尊者舍利弗曰:“願樂欲聞!”于是尊者舍利弗如次曰: “諸賢!若聖弟子知不善、不善之根;知善、知善之根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諸賢!如何是不善?如何是不善之根本?如何是善?如何是善之根本?曰:諸賢!殺生是不善,不與而取是不善,邪淫是不善,妄語是不善,兩舌是不善,粗惡語是不善,绮語是不善,悭貪是不善,瞋恚是不善,邪見是不善,此乃謂不善。
諸賢!如何是不善之根本?曰:貪是不善之根本,瞋是不善之根本,癡是不善之根本,此謂不善之根本。
諸賢!如何是善?曰:回避殺生是善,回避不與取是善,回避邪淫是善,回避妄語是善,回避兩舌是善,回避粗惡語是善,回避绮語是善,不悭貪是善,不瞋恚是善,正見是善,此乃謂善。
諸賢!如何是善之根本?曰:不貪是善之根本,不瞋是善之根本,不癡是善之根本,此乃謂善之根本。
諸賢!聖弟子若知如是不善,知如是不善之根本,知如是善,知如是為善之根本者,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除去‘予有’見慢随眠,舍無明,而令起明,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食、知食之集、知食之滅、知食至滅之道。
如是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
如何是食?如何是食之集?如何是食之滅?如何是至食滅之道?曰:于食有四種,已生之有情令住之,将生之有情令扶助者也。
其四種者:第一、或粗或細之抟食,第二、觸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識食。
依欲之集而有食之集。
依欲之滅而有食之滅也。
其八支聖道是至食滅之道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聖弟子如是知食、如是知食之集、如是知食之滅、如是知至食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除去‘予有’之見慢随眠,舍無明,而令起明,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達苦滅之道,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苦?如何是苦之集?如何是苦之滅?如何是達苦滅之道?曰: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亦苦,求不得是苦,約而言之,五種蘊是苦也,此謂苦。
複次,如何是苦之集?曰:其渴愛也,彼更引導于存在,而伴喜貪,彼于此而為享樂者也。
即欲愛之渴愛、有之渴愛、無有之渴愛也。
此謂苦之集。
複次,如何是苦之滅?曰:彼之渴愛完全離滅、舍棄、除去、解脫、無執,此謂苦滅。
如何是達苦滅之道?曰:其八支聖道是達苦滅之道也。
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知如是苦、知如是苦之集、知如是苦之滅、知如是達苦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為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發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達老死滅之道,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老死?如何是老死之集?如何是老死之滅?如何是達老死滅之道?曰:于各各之有情界,各各有情之老衰、齒落、發白增、皮膚皺,即壽命日衰、諸根日壞,此謂老也。
又,各各有情由各各有情界沒去、壞滅、死、終,即諸蘊壞而舍棄形骸,此謂死也。
如是此之老、如是此之死,此謂老死也。
因生之集,而有老死集;因生之滅,而有老死滅。
其八支聖道,即達老死滅之道,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老死、如是知老死之集、如是知老死之滅、如是知達老死滅之道。
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發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生、知生之集、知生之滅、知達生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生?如何是生之集?如何是生之滅?如何是達生滅之道?曰:于各各有情界,各各有情之生、出現,即諸蘊之現行、諸處之聚得,此謂生。
因有之集,而有生之集;因有之滅,而有生之滅。
其八支聖道,即可達生滅之道,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聖弟子如是知生、如是知生之集、如是知生之滅、如是知達生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發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有、知有之集、知有之滅、知達有滅之道者,如是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有?如何是有之集?如何是有之滅?如何是達有滅之道?曰: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也。
因取之集,而有有之集也。
因取之滅,而有有之滅也。
其八支聖道,是達有滅之道。
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有、如是知有之集、如是知有之滅,如是知達有滅之道,被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取、知取之集、知取之滅、知達取滅之道,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取?如何是取之集?如何是取之滅?如何是達取滅之道?曰:此等有四取,愛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也。
因渴愛之集,而有取之集;因渴愛之滅,而有取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取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取、如是知取之集、如是知取之滅、如
如是,卿瞿昙以種種方便說法,我今歸依卿瞿昙,歸依法及僧伽,願得卿瞿昙之許可,進入我出家。
”于是,婆羅門孫陀利.伽巴羅多瓦奢得世尊之許可,而得出家。
于此處,新出家之尊者巴羅多瓦奢孤獨、别住、不放逸、勇猛、精進而住。
不久,[此]世間之善男子從在家成為出家行者,修滿無上之梵行,于現法自知、[自]作證、逮得,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受此存在之狀态。
”于此,尊者巴羅多瓦奢即成為一阿羅漢。
第八 削減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大周那晡時從靜坐起,詣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周那白世尊言:“世尊!于世,生此等種種之見,即關于我論或關于世界論者也。
以此等為初思念之比丘,已如是舍此等之諸見,如是離此等之諸見耶?”[世尊曰:] “周那!于世,生此等種種之見,即關于我論或關于世界論者也,而生此等見之處、住此等見之處,于此等見之現行處;對此以如實正慧而觀者,即:‘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如是,舍如是此等之見、離如是此等之見。
若于此,今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已息尋、伺,于内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樂,即聖者之所謂成就‘舍念樂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舍樂、舍苦,先已以滅喜憂,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現法樂住。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為虛空無邊’,成就空無邊處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并‘為識無邊處’,成就識無邊處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何之存在’,成就無所有處而住。
而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又,若有一比丘,超越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往。
彼思念:‘予以削減而住。
’然而,周那!此等于聖者之律不稱為削減,此等于聖者之律稱為寂靜。
于此,周那!汝等應作如是削減。
即:‘其他之人為害之作者,但我等不為害之作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殺生者,但我等為離殺生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不與而取者,但我等為離不與而取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非梵行者,但我等為行梵行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妄語者,但我等為離妄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兩舌者,但我等為離兩舌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粗惡語者,但我等為離粗惡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绮語者,但我等為離绮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貪欲者,但我等不為貪欲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瞋恚心者,但我等為離瞋恚心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抱邪見者,但我等為正見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思惟者,但我等為正思惟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語者,但我等為正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作邪業者,但我等為作正業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命者,但我等為正命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精進者,但我等為正精進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念者,但我等為正念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定者,但我等為正定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智者,但我等為正智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邪解脫者,但我等為正解脫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纏于惛沈、睡眠者,但我等為離惛沈、睡眠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掉舉者,但我等不為掉舉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懷疑者,但我等為離懷疑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忿怒者,但我等不為忿怒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抱怨恨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覆僞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惱害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嫉妒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悭貪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詐诳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詐瞞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頑迷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過慢者,但我等不然。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難說者,但我等為易說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惡友,但我等為善友。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放逸者,但我等為不放逸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不信者,但我等為有信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無慚者,但我等為知慚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無愧者,但我等為知愧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寡聞者,但我等為多聞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懈怠者,但我等為發心精進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忘失正念者,但我等為确立正念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為無智慧者,但我等為成就智慧者。
’應作削減。
又‘其他之人染于世俗,固執自見,為難舍性者,但我等不染于世俗,不執自見,為善舍者。
’應作削減。
周那!對善法發心,予謂益多,何況以身口而随此耶?是故,周那!‘他為作害者,但我等不為作害者。
’而應發心。
又‘他為殺生者,但我等為離殺生者。
’而應發心。
……乃至……‘他染世俗,固執自見,為難舍性,但我等不染世俗,不固執自見,為善舍者。
’而應發心。
周那!譬若有惡道,為回避之,應行其他平坦之道。
又,若有惡渡[船]場,為回避之,應至其他良渡[船]場。
如是,周那!為回避為害者,而不為作害。
為回避殺生者,而禁殺生。
為回避不與而取者,而禁不與取。
為回避非梵行者,而有梵行。
為回避妄語者,而有禁妄語。
為回避兩舌者,而有禁兩舌。
為回避粗惡語者,而有禁粗惡語。
為回避绮語者,而有禁绮語。
為回避貪欲者,而有不貪欲。
為回避瞋恚心,而有不瞋恚。
為回避邪見者,而有正見。
為回避邪思惟者,而有正思惟。
為回避邪語者,而有正語。
為回避邪業者,而有正業。
為回避邪命者,而有正命。
為回避邪精進者,而有正精進。
為回避邪念者,而有正念。
為回避邪定者,而有正定。
為回避邪智者,而有正智。
為回避邪解脫者,而有正解脫。
為回避纏于惛沈、睡眠,而離惛沈、睡眠。
為回避掉舉者,而有不掉舉。
為回避懷疑者,而有超越懷疑。
為回避忿怒者,而有不為忿怒。
為回避怨恨者,而有不為怨恨。
為回避覆僞者,而有不覆僞。
為回避惱害者,而有去惱害意。
為回避嫉妒者,而有不嫉妒。
為回避悭貪者,而有不悭貪。
為回避詐诳者,而有不詐诳。
為回避詐瞞者,而有不詐瞞。
為回避頑迷者,而有不頑迷。
為回避過慢者,而有不過慢。
為回避難說者,而有易說。
為回避惡友,而有善友。
為回避放逸者,而有不放逸。
為回避不信者,而有信心。
為回避無慚者,而有慚。
為回避無愧者,而有愧。
為回避寡聞者,而有多聞。
為回避懈怠者,而發心精進。
為回避失念者,而有确立正念。
為回避無智慧者,而有智慧之成就。
為回避染于世俗,固執自說,為難舍者;而有不染于世俗,不固執自說,為善舍者。
周那!恰如一切不善法應趣于卑劣之存在,一切善法應趣于高貴之存在。
如是,作害者為升于高貴之存在、而有不害,殺生者為升高貴之存在,而有禁殺生。
不與而取者,為升于高貴之存在,而有禁不與取。
……乃至……染于世俗,固執自說,為難舍者,為升高貴之存在,而有不染于世俗,不固執自說,而有善舍也。
周那!自陷沒于泥濘,而欲救他人出泥濘者,是不可能也。
自不陷沒于泥濘,而欲救他人出泥濘者,有是理也。
自常被調禦、不善教導,而又不自般涅槃者,而欲調禦他人、教導他人,使人般涅槃者,當不可能。
自善調禦、善教導,又自般涅槃者,而欲調禦他人、教導他人、使般涅槃者,有是理也。
如是,周那!作害者欲般涅槃,應先為不害者。
殺生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殺生。
不與而取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不與取。
非梵行者欲般涅槃,應先守梵行。
妄語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妄語。
兩舌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兩舌。
粗惡語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粗惡語。
绮語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绮語。
貪欲者欲般涅槃,應先回避貪欲。
瞋恚心者欲般涅槃,應先不瞋恚。
邪見者欲般涅槃,應先立正見。
邪思惟者欲般涅槃,應先正思惟。
邪語者欲般涅槃,應先正語。
邪業者欲般涅槃,應先作正業。
邪命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命。
邪精進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精進。
邪念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念。
邪定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定。
邪智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正智。
邪解脫者欲般涅槃,應先正解脫。
纏于惛沈、睡眠者欲般涅槃、應先離惛沈、睡眠。
掉舉者欲般涅槃,應先不掉舉。
懷疑者欲般涅槃,應先超越懷疑。
忿怒者欲般涅槃,應先不忿怒。
怨恨者欲般涅槃,應先去怨恨。
覆僞者欲般涅槃,應先不覆僞。
惱害意者欲般涅槃,應先去惱害意。
嫉妒者欲般涅槃,應先不嫉妒。
悭貪者欲般涅槃,應先不悭貪。
詐诳者欲般涅槃,應先不作詐诳。
詐瞞者欲般涅槃,應先不作詐瞞。
頑迷者欲般涅槃,應先不頑迷。
過慢者欲般涅槃,應先不過慢。
難說者欲般涅槃,應先為易說者。
惡友者欲般涅槃,應先為善友。
放逸者欲般涅槃,應先為不放逸。
不信者欲般涅槃,應先有信。
無慚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慚。
無愧者欲般涅槃,應先有愧。
寡聞者欲般涅槃,應先有多聞。
懈怠者欲般涅槃,應先發心精進。
失念者欲般涅槃,應先确立正念。
無智慧者欲般涅槃,應先成就智慧。
染于世俗,固執自說,為難舍者,欲般涅槃,應先不染于世俗,不固執自說,而為善舍者。
如是,周那!予說削減之法門,說發心之法門,說回避之法門,說上升之法門,說般涅槃之法門。
周那!當願依師[而得]聲聞之利益、以憐愍之心而為者,此皆由予憐愍汝等而為也。
周那!于樹下、于空閑處,應作此禅思,勿放逸、勿後悔,此即是予對汝等之教訓也。
” 世尊如是說已,尊者周那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 第九 正見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尊者舍利弗:“尊者!”如是,尊者舍利弗曰: “諸賢!所謂‘正見,正見’,聖弟子如何持正見?其見正直,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者耶?”[彼等答曰:]“尊者!我等為知此語之意義,雖遠路亦應來尊者舍利弗之處。
願尊者舍利弗[能為我等]說明此語之意義者是幸也!諸比丘願聞尊者舍利弗之所說而憶持之。
”[舍利弗曰:]“諸賢!谛聽之!善思念之!予将說之。
”彼等諸比丘應尊者舍利弗曰:“願樂欲聞!”于是尊者舍利弗如次曰: “諸賢!若聖弟子知不善、不善之根;知善、知善之根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諸賢!如何是不善?如何是不善之根本?如何是善?如何是善之根本?曰:諸賢!殺生是不善,不與而取是不善,邪淫是不善,妄語是不善,兩舌是不善,粗惡語是不善,绮語是不善,悭貪是不善,瞋恚是不善,邪見是不善,此乃謂不善。
諸賢!如何是不善之根本?曰:貪是不善之根本,瞋是不善之根本,癡是不善之根本,此謂不善之根本。
諸賢!如何是善?曰:回避殺生是善,回避不與取是善,回避邪淫是善,回避妄語是善,回避兩舌是善,回避粗惡語是善,回避绮語是善,不悭貪是善,不瞋恚是善,正見是善,此乃謂善。
諸賢!如何是善之根本?曰:不貪是善之根本,不瞋是善之根本,不癡是善之根本,此乃謂善之根本。
諸賢!聖弟子若知如是不善,知如是不善之根本,知如是善,知如是為善之根本者,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除去‘予有’見慢随眠,舍無明,而令起明,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食、知食之集、知食之滅、知食至滅之道。
如是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
如何是食?如何是食之集?如何是食之滅?如何是至食滅之道?曰:于食有四種,已生之有情令住之,将生之有情令扶助者也。
其四種者:第一、或粗或細之抟食,第二、觸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識食。
依欲之集而有食之集。
依欲之滅而有食之滅也。
其八支聖道是至食滅之道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聖弟子如是知食、如是知食之集、如是知食之滅、如是知至食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除去‘予有’之見慢随眠,舍無明,而令起明,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為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達苦滅之道,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苦?如何是苦之集?如何是苦之滅?如何是達苦滅之道?曰: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亦苦,求不得是苦,約而言之,五種蘊是苦也,此謂苦。
複次,如何是苦之集?曰:其渴愛也,彼更引導于存在,而伴喜貪,彼于此而為享樂者也。
即欲愛之渴愛、有之渴愛、無有之渴愛也。
此謂苦之集。
複次,如何是苦之滅?曰:彼之渴愛完全離滅、舍棄、除去、解脫、無執,此謂苦滅。
如何是達苦滅之道?曰:其八支聖道是達苦滅之道也。
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知如是苦、知如是苦之集、知如是苦之滅、知如是達苦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為聖弟子具正見、其見正直、對于法絕對持淨信,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發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達老死滅之道,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而……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老死?如何是老死之集?如何是老死之滅?如何是達老死滅之道?曰:于各各之有情界,各各有情之老衰、齒落、發白增、皮膚皺,即壽命日衰、諸根日壞,此謂老也。
又,各各有情由各各有情界沒去、壞滅、死、終,即諸蘊壞而舍棄形骸,此謂死也。
如是此之老、如是此之死,此謂老死也。
因生之集,而有老死集;因生之滅,而有老死滅。
其八支聖道,即達老死滅之道,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老死、如是知老死之集、如是知老死之滅、如是知達老死滅之道。
彼普舍貪随眠、除瞋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發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生、知生之集、知生之滅、知達生滅之道者,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也。
諸賢!如何是生?如何是生之集?如何是生之滅?如何是達生滅之道?曰:于各各有情界,各各有情之生、出現,即諸蘊之現行、諸處之聚得,此謂生。
因有之集,而有生之集;因有之滅,而有生之滅。
其八支聖道,即可達生滅之道,即正見……乃至……正定也。
聖弟子如是知生、如是知生之集、如是知生之滅、如是知達生滅之道,彼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發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有、知有之集、知有之滅、知達有滅之道者,如是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有?如何是有之集?如何是有之滅?如何是達有滅之道?曰: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也。
因取之集,而有有之集也。
因取之滅,而有有之滅也。
其八支聖道,是達有滅之道。
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有、如是知有之集、如是知有之滅,如是知達有滅之道,被普舍貪随眠……乃至……于現法為苦滅。
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則達此正法者也。
”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随喜之,後更問曰:“尊者!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門否?”[舍利弗曰:]“然!有。
諸賢!若聖弟子知取、知取之集、知取之滅、知達取滅之道,如是之聖弟子具正見……乃至……達此正法。
如何是取?如何是取之集?如何是取之滅?如何是達取滅之道?曰:此等有四取,愛取、見取、戒禁取、我論取也。
因渴愛之集,而有取之集;因渴愛之滅,而有取之滅。
其八支聖道者,是達取滅之道也,即正見……乃至……正定。
諸賢!聖弟子如是知取、如是知取之集、如是知取之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