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上

關燈
遽述此說,信不誣矣!孔子聖人也,尚尊其道,而今之學孔子者,未讀百十卷之書,先以排佛為急務者,何也?或曰:梁武一生奉佛,後緻亡國喪身,何也?無盡曰:不明定業之人,誠為可愍!昔日嵩嶽圭禅師雲:佛有三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既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一切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謂三能三不能也。

    今有心憤憤,口悱悱,聞佛似寇仇,見僧如蛇虺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且佛尚不能化導無緣,吾如彼何哉!議者皆謂梁武奉佛而亡國,蓋不探佛理者,未足與議也。

    國祚之短長,世數之治亂,吾不知其然矣!堯舜大聖,而國止一身,其禅位者,以其子之不肖,而後禅也。

    其子之不肖,豈天罪之欤!自開辟至漢明帝以前,佛法未至于此,而國有遇難者,何也?唐張燕公所記梁朝四公者,能知天地鬼神變化之事,了如指掌。

    而昭明太子亦聖人之徒也,且聖者以治國治天下為緒餘耳,豈無先覺之明,而慎擇可行之事,以告武帝哉!蓋定業不可逃矣!嗚呼!定業之不可作也,猶水火之不可入也。

    其報之來,若四時之無爽也。

    如西土師子尊者,此土二祖大師,皆不免也。

    又豈直師子二祖哉!蓋修也者,改往修來矣,且宿業既還已,則将來之善,豈舍我哉?今夫為女形者,實劣于男矣,遽欲奉佛而可亟變為男子乎?必将盡此報身,而願力有待于後世乎!梁武壽高八十有六,不為不多,以至病卒,不至大惡,但舍身之謬,以其先見禍兆,筮得乾卦上九之變,取其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以此自卑,欲圖弭災召福者,梁武自謬耳!于佛何有哉!但聖人創法,本為天下後世,豈為一人設也。

    孔子曰:仁者壽,而力稱回之為仁,而回且夭矣,豈孔子之言無驗欤?蓋非為一人而言也。

    梁武之奉佛,其類回之為仁乎?抑又安知梁武前定之業,禍不止此,由作善以損之,故能使若是之壽也。

    帝嘗以社稷存亡久近,問于志公,公自指其咽示之,蓋谶侯景也。

    公臨滅時,武帝又複詢诘前事,志公曰:貧僧塔壞,陛下社稷随壞。

    公滅後,奉敕造塔已畢,武帝忽思曰:木塔其能久乎?遂命撤去,改創以石塔,貴圖不朽,以應其記。

    拆塔才畢,侯景兵已入矣!至人豈不前知耶?如安世高,帛法祖之徒,故來畢前世之對,不遠千裡自投死地者,以其定業不可逃也。

    如晉郭璞亦自知其不免,況識破虛幻,視死如歸者乎,豈有明知宿有所負,而欲使之避,讵苟免哉(徐俯。

    字師川。

    七歲能詩。

    為其舅黃山谷所知。

    靖康初。

    為尚書員外郎。

    跋護法論曰。

    無盡居士護法之心。

    可謂至矣。

    于三教中。

    皆有勸戒。

    然苦口者是良藥逆耳者是忠言。

    其實指歐陽修之過者。

    餘知無他。

    亦罰一誡百之謂也。

    覽者宜悉焉)。

     镡津契嵩禅師雲。

    梁武之事。

    吾原教雖順俗稍評之而未始劇論。

    如較其舍身。

    于俗則過。

    于道則德。

    非爾人情辄知。

    唯天地神明乃知之耳。

    故當梁武舍身之際。

    而地為之振。

    此特非常之事。

    而史臣不書。

    而後世益不識知梁武帝幽勝之意也。

    其發志固不同庸凡之所為。

    未可以奴胝之也(胝音低視也)。

     武帝幸同泰寺,講金剛經,設無遮大會。

    太子,王侯,百官,六百九十八人,義學沙門一千人,其餘僧尼居士五衆,及外國使人,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衛宿值數萬人,同心聽受。

    先東儲請講,止許七日,諸僧欲罷不能,更延二七,而請益之衆,喁喁不已,乃終三七日。

    解講之辰,正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薩,續複放光,帝躬虔禮,大衆鹹矚。

    帝複于華林園,重雲殿,講金字般若三慧經。

    太子王侯,宗室,外戚,百辟卿士,外域雜使,義學千僧,外國僧衆,莫不肅容觀聽,凡二十三日,宮中佛像悉放光明,夜必澍,朝則霁,天地震動,異香滿觸,十種靈異,具載廣弘明集,此難詳錄。

    釋迦如來,往劫行菩薩道時,多生皆作國王,以十善化民,至于舍國城妻子,如棄涕唾。

    有一生曾為長生國王,被鄰國梵授王,奪國害身,臨終之際,猶囑太子,以怨報怨,怨終不除,唯有無怨,而除怨耳。

    後梵授王還國與長生太子,武帝亦大菩薩,故其講經,感諸靈瑞,又願生生為僧,化度一切,甯在正法,長淪惡道,不樂依老,暫得生天,豈希一身一國,以失大願哉!鑒史,謂武帝講佛經于同泰寺,老而餓死,何不畏天刑人禍,而乖剌之甚!臨終口苦,尚有蜜可索,而無飲食可得耶?時太子内宦侍側,何不先餓死,而至帝先死?雖三歲豎子,亦未之信也!先齊明帝,次子名寶卷,字正嚴,即位,與潘妃奢佚後宮,一年而庫匮,倍價買金,與妃作金步蓮花。

    武帝在齊為大司馬,和帝命司馬舉兵伐之太後令,廢為東昏侯。

    而武帝既與東昏侯有深冤,若常人必有殺身之禍,豈但亡國而已。

    佛尚放光證其講經,豈不能救其橫禍,正以定業難逃,故無盡居士曰:安知梁武前定之業,禍不止此,由作善以損之,故能使若是之壽,誠哉是言也!言定業不可逃者,如來尚有金創馬麥之報。

    目連位登羅漢,被諸外道,打身如淤麻,歸寺,衆僧謂曰:佛記汝神通第一,何不升上虛空?連曰:業報既至,爾時神尚不見,何得有通?又迦留陀夷尊者,已證阿羅漢果,誓化一千家,夫婦俱證須陀洹果以報佛恩。

    已化得九百九十九家,最後一家,其夫外出,婦與賊通,殺尊者,藏屍于馬糞堆裡。

    佛夜半入城,命王臣取出其屍,以香木焚之,建塔供養。

    豈佛知而不救?正以其定業難逃,尊者已證無生,以此最後身償之,如棄弊屣,佛乃為僧俗說其宿因。

    又西域昙無谶法師,至北涼,譯經畢,三月,知涼将滅,固辭西歸,蒙遜怒,密遣刺客,中路害之,谶出關時,謂送者曰:業期至矣!雖上聖不能逃也。

    未幾,遜白日見鬼,以劍刺之,四月遜卒,國尋滅。

    谶亦安世高之俦,遠投死地,故佛常誡惡不可作,而說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

    倘報未定,作福可以禳之,或有餘祉,修善可以續之。

    如晉簡文帝,鹹安年,彗星現,法曠法師,勸帝勤修德政,以賽天譴,帝乃齋忏,災星遂滅。

    梁智藏法師。

    初遊建康。

    帝召見。

    深加敬禮。

    一日遇異人曰。

    師壽止三十一歲。

    藏乃竭精修道。

    專誦金剛般。

    若波羅蜜經。

    至厄之年。

    俄空中曰。

    承般。

    若力得倍壽矣。

    果然壽終六十二歲。

    敕葬獨龍山。

    寶公寺之左。

    由是江左道俗。

    皆持誦金剛般若經。

    又昔天台智者大師兄陳針,路遇張果,相其死在期月,大師教修方等忏法,後遇張果,駭曰:服何藥而至相易?針曰惟修忏耳。

    果曰:若非法力所加,安能超死。

    竟延十五年而終,臨終生天,如沙彌渡蟻,得越天年等也。

     王十朋 出資鑒 十朋字龜齡。

    永嘉人。

    紹興。

    中廷試第一。

    号梅溪先生。

    官至侍禦史公。

    嘗谒處州南明雪堂。

    行禅師曾一夕夢遊天台石橋。

    神僧數百出迎。

    指公與衆曰。

    彼前身嚴首座也。

    曾寫此碑。

    後親到石橋。

    與夢中所見之境無異。

    遂留詩雲。

    石橋未到已先知。

    入眼端如入夢時。

    僧喚我為嚴首座。

    前身曾寫石橋碑。

     朱熹(号晦庵) 出朱子語錄并易解 理宗朝,贈太師,封徽國公,谥文公。

    公少年,不樂讀時文,因聽一尊宿說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靈靈一着。

    十八歲請舉,時從劉屏山,屏山意其留心舉業,暨搜其箧,隻大慧禅師語錄一帙耳。

    公于竹林小軒,誦佛經,作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俱(雲雲)。

    公嘗緻書于開善道謙禅師雲:向蒙妙喜開示,應是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校,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願受一語,警所不逮。

    師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自一刀兩斷,把者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

    公有省,師卒,公祭以文,略曰:我昔從學,讀易語孟,究觀古人之所以聖,既不自揆,欲造其風;道絕徑塞,卒莫能通。

    下從長者,問所當務;皆告之言,要須契悟。

    開悟之說,不出于禅;我于是時,則願學焉。

    師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嶺聞之,但有瞻仰。

    丙寅之秋,師來拱辰;乃獲從容,笑語。

    日親一日焚香,請問此事;師則有言,決定不是。

    始知平生,浪自苦辛;去道日遠,無所問津。

    未及一年,師以謗去;我以役行,不得安住。

    往還之間,見師者三;見必款留,朝夕咨參。

    師亦喜我,為說禅病;我亦感師,惟不速證。

    别其三月,中秋一書;已非手筆,知疾可虞。

    前日僧來,為欲往見;我喜作書,曰此良便,書已遣矣!仆夫遄言,同舟之人,告以訃傳;我驚使呼,問以何故?於戲痛哉!何奪之遽!恭惟我師,具正遍知;惟我未悟,一莫能窺。

    揮金辦供,泣于靈位;稽首如空,超諸一切(出資鑒)。

     或問朱子曰: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禅家引去者,何故?答曰:是他高似你,你平生讀許多書,記誦文章,所藉以取功名利祿之計者,到者裡,都靠不得,所以被他降下。

    他底且省力,人誰不悅而趨之乎?王介甫平生學許多道理,臨了舍宅為寺。

    又雲:隻緣他打并得心下清潔,所以本朝李文靖公,王文正公,楊文公,劉元城,呂申公,都是甚麼人,也都去學他。

    又雲:佛書說六根,六識,四大,十二緣生之類,皆極精妙,故前輩謂此孔孟所不及。

    又曰,四大即是魂魄,十二緣生,出華嚴合論。

    佛說本源,盡去世間萬事,後卻說出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事門頭,不舍一法。

    熹又曰,金剛經大意,隻在須菩提問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兩句上,故說不應住法生心,不應住色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答雲何住。

    又說: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是答雲何降伏其心。

    所謂降伏其心者,非謂欲遏伏此心,謂盡降伏世間一切衆生之心,入無餘涅槃,隻是一無字,自此以後,隻是者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謂離相,即名為佛。

    又曰:釋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如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又曰:撲落非也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又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看他是甚麼見識?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為他揮下也。

    葉适号水心先生。

    與朱文公書曰。

    适在荊州無事。

    讀佛書。

    乃知世外環奇之說。

    本不與道相亂。

    良由學者。

    不深考也(出資鑒)。

     (○今時學者,盡被鑒史,宋儒知見,而牢籠住,孰能出得其範圍乎?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然則古之淳儒碩學,不及歐陽數人之知見耶?惟有智士,深察其病,始不堕彼坑塹,失卻千生福善也。

    ) 屏山李居士鳴道集說序 中書真卿湛然居士撰 屏山居士,年二十有九,閱複性書,知李習之,亦二十有九。

    參藥山而退著書大發感歎,日抵萬松,深攻亟擊,退而著書,會三聖人理性蘊奧之妙,要終指歸佛祖而已。

    江左道學,假于伊川昆季,和之者十有餘家。

    涉獵釋老膚淺一二,着鳴道集,食我園椹,不見好音,竊香掩鼻于聖言,助長揠苗于世典,飾遊辭,稱語錄,學禅惠,如敬誠,誣謗聖人,聾瞽學者。

    噫!憑虛氣,任私情,一贊一毀,獨去獨取,其如天下後世何!屏山哀矜,作鳴道集說,廓萬世之見聞,正天下之性命。

    張無盡謂大孔聖者,莫如莊周,屏山擴充,渺無涯涘!豈直不叛于名教,其發揮孔聖幽隐不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