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将攀附遊龍骎骎乎!張無盡又謂小孔聖者,莫如孔安國,鳴道諸儒,又自貶屈,附韓歐之隘黨,其計孰愈乎尊孔聖與釋老鼎峙也耶!鳴道諸儒,鑽仰藩垣,莫窺戶牖,辄肆浮議,不亦僭乎!餘忝曆宗門堂室之奧,懇為保證,固非私心昧誠之黨,如謂不然,報惟向影耳!屏山臨終出此書,付敬鼎臣曰:此吾末後把交之作也,子其秘之,當有賞音者。
鼎臣聞餘,購屏山書甚切,不遠三數百裡,徒步之燕,獻的稿于萬松老師,轉緻于餘,餘覽而感泣者累曰:昔餘嘗見鳴道集,甚不平之,欲為書糾其蕪謬而未暇。
豈意屏山先我着鞭,遂為序引,以針江左書生膏肓之病,為中原之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發藥矣! (念常曰:諸儒鳴道集,二百一十七種之見解,是皆迷真失性,執相循名,起鬥诤之端,結惑業之咎。
蓋不達以法性融通者也。
屏山居士,深明至理,憫其瞽智眼于昏衢,析而論之,以救末學之蔽。
使摩诘棗柏再世,亦無以加矣!姑錄一十九篇,附于通載之左。
) (○文備通載)。
三教平心論 宋靜齋學士劉谧撰 孝宗皇帝制原道辨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誠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有一之不治,則三教豈容有一之不立。
無盡居士作護法論曰:儒療皮膚,道療血脈,佛療骨髓,誠知皮膚也,血脈也,骨髓也,不容有一之不療也。
如是則三教豈容有一之不行焉!世之學儒者,到收因結果處,不過垂功名也,世之學道者,到收因結果處,不過得長生也;世之學佛者,到收因結果處,可以斷滅生死,究竟涅槃,普度衆生,俱成正覺也。
其優劣豈不顯然可見哉!故嘗試譬之,儒教之所行者,中國也;道教之所行者,天上人間也;佛教之所行者,盡虛空,遍法界也。
儒猶治一家,威令行于藩牆之内,若夫藩牆之外,則不可得而号召也。
道猶宰一邑政教,及于四境之中,若夫四境之外,則不可得而控制也。
佛猶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溥天率土,莫非臣民,禮樂征伐,悉自我出也。
此三教廣狹之辨也。
學儒者,死而後已,蓋百年間事也;學道者,務求長生,蓋千萬年也;學佛者,欲斷生死,湛然常住,蓋經曆塵沙劫數,無有窮盡也。
儒猶一盞之燈,光照一夕,鐘鳴漏盡,則油竭燈滅也;道猶阿阇世王,作百歲燈,照佛舍利,經百歲已,其燈乃滅也;佛猶皎日照耀,萬古常明,西沒東升,循環不息也。
此三教久近之辨也。
明道曰: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所以為禍害甚于楊墨之害。
抑不思萬形皆有弊,惟理獨不朽,既曰近理,而複謂其為害可乎?明道曰: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明道于此,始知釋氏之說,非儒者所能窮也。
晦庵曰:就使其說有實,非吾儒之說所及者,是乃過乎中正,而與不及者無以異。
晦庵于此,始知釋氏之說,非儒者所能發也。
夫釋氏之說,既非儒者所能窮,亦非儒者所能及,孰謂其可毀哉?韓愈毀之,不知佛者也。
先儒毀之,效韓愈者也。
嘗于韓愈别傳,見其與大颠答問甚詳,不知何者為可非,何者為可毀乎?見聞不廣,而妄肆非毀,是不免為舜犬妾婦而已矣!張無盡曰:韓愈謂作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夫作史者,采摭人之實迹,設或褒貶不公,尚有刑禍,況無故輕薄,以毀大聖人哉!一切重罪,皆可忏悔,謗佛法罪,不可忏悔。
故法華經中,載謗法之罪,至極至重。
今人隻是謗佛,已種無量罪因,況佛以善道化人,信佛者必為善,不信佛者必為惡,惡積則滅身,身沒之後,罪報愈重,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此之謂也。
愈又曰: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
蓋以佛身之舍利,而比凡庶之朽骨,何其無忌憚一至此哉!涅槃經曰:爾時世尊,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湧棺外,漸漸阇維(焚化)碎金體,成末舍利,以是知佛骨者,佛之舍利也。
秀州精嚴院,有一舍利,一日行道,一日入定。
行道者,旋轉不息;入定者,寂然不動,嵩祖師作行道舍利記,蓋以其道之驗也。
九流百家,紛然謂之道,則與佛未始異也,稽其驗,則天下無有也,競尊其師,謂佛不足與其聖賢校。
及其死也,不數日而形腐,不百年而骨朽,其神則漠然烏有乎恍惚,豈其道亦有未臻于佛者乎?然舍利之見乎天下者,古今多矣!有盤空而翔者,有無端而至者,發光而并日月者,不可聞者,不可碎者,若此行道晝夜振之而不息,天下未始見也。
捧其塔而敬之,則金铎益轉,若與人意而相應,異乎美哉!然則舍利之神奇若此,而以之比凡骨可乎?列子曰:生則堯舜,死則腐骨,故雖褒稱嘉美,以為大而化,聖而不可知者,俱不免乎腥臊臭穢,與草木同腐也。
其能若佛骨之更數千載,而神奇特異,與世為祥為福者耶?張無盡居士,初問大慧禅師曰,堯舜禹湯,皆聖人也,佛竟不言之何耶?師曰,堯舜禹湯,比梵王帝釋有優劣否?士曰:堯舜禹湯,豈可比梵王帝釋。
師曰:佛以梵王帝釋為凡夫,餘可知矣!公乃擊節,以為高論。
由是觀之,則堯舜禹湯不及梵王帝釋遠矣!而梵釋猶為凡夫,自堯舜禹湯,至于文武周公孔子,儒家皆以聖稱也。
彼伯夷伊尹柳下惠,各以一善自著者,亦謂之聖也。
而群聖之中,必有大者焉!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是孔子者,儒家之大聖人也,然佛又聖中之聖也。
佛自修因于億劫,而證果于今生,六度萬行,罔不齊修,恒沙功德,皆悉圓滿,列子援孔子之言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
範蔚宗着西域論曰:彼土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
裴休曰:佛為大聖人,其教有不思議事,疊而觀之,則世之所謂聖人者,孰有過于佛哉?彼不信佛而謗佛者,生為愚人,死為愚鬼,舍身受身,愈趨愈下,善擇術者果如是乎?程頤儒者也,其論佛也,則以為邪誕妖異之言,塗生民之耳目。
蓋佛之說無涯,而頤之見有限,對醯雞而談浩劫,宜其以邪誕妖異目之也。
然頤亦嘗反而思之乎?邪誕妖異,于儒教則有之,易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詩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史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
傳曰:齊侯見豕人立而啼,至于神降于莘石言于晉,魏顆見老人,狐突遇申生,謂之邪可也,謂之妖可也,謂之異可也。
詩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夫天不言也,久矣!偶有言焉,人烏得而聞之。
今也予懷之語,若見其口耳之相接,不謂之誕可乎?因程頤邪誕妖異之謗,而求儒家邪誕妖異之實,蓋有不可得而掩者。
今取議佛者觀之,唐有傅奕者,精術數之書,掌司天之職,前後七上疏,謗亵佛教,時有李師政者,着内德論。
夫以傅奕而肆誣謗之言,以師政而着辨惑之論,是非曲直,坦然明甚,萬世之下,可以觀矣!厥後有韓愈者,其見猶傅奕也,原道佛骨,其作奕之章疏也。
奕謗佛于前,即有師政以辨其惑。
愈謗于後,曷為無人以議其非?蓋奕為太史令,特藝者耳。
愈以文章顯,乃儒者也。
藝者之言,夫人固得與之辨是非,儒者之論,世俗每不敢以緻可否。
吾則曰:言之而當理,雖非儒而可遵;言之而涉誣,雖果儒而可辨。
愈不明吾道一貫之理,可不明而辨之,使其言之誤後世乎?愈又曰: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
孔子曰:智者不惑,謂天下之可惑者,皆愚者也。
智者既明且哲,洞屬是非,凡所作為,必真見其理之可為而後為之。
以明主而奉佛,謂之受惑,不可也。
若憲宗者聰明果決,得于天性,是豈愚者,豈是易惑者乎?非特憲宗為然也,唐世人主,如太宗之聰明英武,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而其笃信佛教,始終如一,而太宗之奉佛,尤不止如憲宗之迎骨也,是豈為佛所惑乎?使太宗果愚而受惑,則當時房,杜,王,魏直言無隐,胡為不谏?不惟不谏其奉佛也,若房梁公玄齡,則相與命玄奘譯經。
杜萊公如晦,則以法尊京兆玄琬法師,其欽崇歸向之心,君臣同一德,又不惟房杜二公為然也。
宋璟剛介,為唐朝第一,則以佛法師于昙一,裴晉公以身系天下安危,則執弟子禮于徑山法針。
抱大節忠于國家,死而不變者,孰若顔魯公,則以戒稱弟子于湖州慧明,問道于江西嚴峻。
至于張說撰心經之序,孟簡結塵外之交,杜鴻漸,參無住之禅,權德輿,着草衣之記。
彼諸聖賢,皆表表然不世出者,使佛教果能惑人,亦安能惑如是之聖賢耶?唐之君臣,決非受惑,而愈之惑亦甚矣!雖然愈之惑不足論也,而其惑天下後世,則非細故也。
蓋愈以儒自負,經生學士,視之如泰山北鬥,愈之所是從而是之,愈之所非從而非之,誰複詳審谛察。
雖其文章高天下,何足道乎?周子通書曰:不知務道德,而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矣!由是言之,則愈與奕等,皆藝者耳,孰謂愈得為儒哉?愈曰:佛者夷狄之一法,彼徒見佛法來自西域,遂從而夷之。
殊不知佛生于天竺,而中天竺為南贍部洲之正中,是佛家固以彼為中也。
後漢書曰:佛道神化,興自身毒,其國則殷乎中土,玉燭和氣,是儒家亦以彼為中國也。
由是知此固一中國也,反彼亦一中國也,而謂之夷可乎?愈之見但知四海九州之内為中國,四海九州之外為四夷,外此更無去處矣!豈知四夷之外,複有非夷者哉!愈之見,坐井觀天之見也。
不然,北史所載大秦國者,去幽州數萬裡,而居諸夷之外,其國衣冠禮樂,制度文章,與中華同一殷盛,故号曰大秦而與大漢齒。
由是觀之,則四夷之外,固有中國,而漢書以身毒為中國,信不誣也!井蛙不足以語海,固非愈之所能知也(大秦,身毒,即天竺也,)。
原道謂老子道其所道,非吾之所謂道,其師說乃謂孔子師老聃,審如是,則孔子之道,乃出于老氏之道,亦可謂之道其所道也。
與孟簡書,謂群聖之道大壞,其禍出于楊墨。
其讀墨子,乃謂孔墨相為用,審如是,則孔子之道,本同乎墨氏之道,亦可謂之壞群聖之道乎?夫老也,墨也,異端之道也,愈既诋排之矣,而乃指孔子以為老,又指孔子以為墨,不亦叛孔子之甚乎?學孔子而叛孔子,猶陳相之背師,逢蒙之射羿也。
後世經生學士,以愈诋佛為可效,則愈之叛孔子,亦可效乎?抑愈雖诋佛,而又取于佛,其作馬彙行狀也,則取其刺血寫佛經,且诋之而且取之,既非之而又是之,愈可謂不常其德者矣!蓋愈之中心,初無定見,是非取舍,莫知适從,故肆口所言,随時遷就,前不顧後,後不顧前,而不複慮其遺臭于萬世也。
識者于此,毋以私心論,毋以愛憎之心論,試乎其心而評之,則愈之為人也,果君子乎?抑小人乎?果儒者乎?抑非真儒乎?(傅奕本是道門,起家貧賤,投僧乞貨,不遂所懷,蓄憤緻嫌,故七上疏,)。
大慧禅師,答無盡居士,可謂言簡而義彰矣!宗本禅師曰:書雲: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天中至尊,無非玉帝,玉帝比聲聞羅漢,猶吏比狀元,況佛乎,佛乃菩薩,緣覺,聲聞,之師,是為諸聖之師也。
或問仙道比佛道何如?答:神仙尚受玉帝控制,豈可比于佛也。
況以仙道難修,又有堕落之日,佛道易學永無退轉之時。
楞嚴經,有十種仙,報盡還堕諸趣,故洞賓棄卻瓢囊,而歸依于黃龍禅師也(帝釋儒雲上帝,道雲玉帝,俗雲天帝,是欲界忉利天主,梵語具雲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謂能為三十三天主。
昔姓憍屍迦,建迦葉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俱生忉利天,帝釋為君,三
鼎臣聞餘,購屏山書甚切,不遠三數百裡,徒步之燕,獻的稿于萬松老師,轉緻于餘,餘覽而感泣者累曰:昔餘嘗見鳴道集,甚不平之,欲為書糾其蕪謬而未暇。
豈意屏山先我着鞭,遂為序引,以針江左書生膏肓之病,為中原之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發藥矣! (念常曰:諸儒鳴道集,二百一十七種之見解,是皆迷真失性,執相循名,起鬥诤之端,結惑業之咎。
蓋不達以法性融通者也。
屏山居士,深明至理,憫其瞽智眼于昏衢,析而論之,以救末學之蔽。
使摩诘棗柏再世,亦無以加矣!姑錄一十九篇,附于通載之左。
) (○文備通載)。
三教平心論 宋靜齋學士劉谧撰 孝宗皇帝制原道辨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誠知心也,身也,世也,不容有一之不治,則三教豈容有一之不立。
無盡居士作護法論曰:儒療皮膚,道療血脈,佛療骨髓,誠知皮膚也,血脈也,骨髓也,不容有一之不療也。
如是則三教豈容有一之不行焉!世之學儒者,到收因結果處,不過垂功名也,世之學道者,到收因結果處,不過得長生也;世之學佛者,到收因結果處,可以斷滅生死,究竟涅槃,普度衆生,俱成正覺也。
其優劣豈不顯然可見哉!故嘗試譬之,儒教之所行者,中國也;道教之所行者,天上人間也;佛教之所行者,盡虛空,遍法界也。
儒猶治一家,威令行于藩牆之内,若夫藩牆之外,則不可得而号召也。
道猶宰一邑政教,及于四境之中,若夫四境之外,則不可得而控制也。
佛猶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溥天率土,莫非臣民,禮樂征伐,悉自我出也。
此三教廣狹之辨也。
學儒者,死而後已,蓋百年間事也;學道者,務求長生,蓋千萬年也;學佛者,欲斷生死,湛然常住,蓋經曆塵沙劫數,無有窮盡也。
儒猶一盞之燈,光照一夕,鐘鳴漏盡,則油竭燈滅也;道猶阿阇世王,作百歲燈,照佛舍利,經百歲已,其燈乃滅也;佛猶皎日照耀,萬古常明,西沒東升,循環不息也。
此三教久近之辨也。
明道曰: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所以為禍害甚于楊墨之害。
抑不思萬形皆有弊,惟理獨不朽,既曰近理,而複謂其為害可乎?明道曰: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明道于此,始知釋氏之說,非儒者所能窮也。
晦庵曰:就使其說有實,非吾儒之說所及者,是乃過乎中正,而與不及者無以異。
晦庵于此,始知釋氏之說,非儒者所能發也。
夫釋氏之說,既非儒者所能窮,亦非儒者所能及,孰謂其可毀哉?韓愈毀之,不知佛者也。
先儒毀之,效韓愈者也。
嘗于韓愈别傳,見其與大颠答問甚詳,不知何者為可非,何者為可毀乎?見聞不廣,而妄肆非毀,是不免為舜犬妾婦而已矣!張無盡曰:韓愈謂作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夫作史者,采摭人之實迹,設或褒貶不公,尚有刑禍,況無故輕薄,以毀大聖人哉!一切重罪,皆可忏悔,謗佛法罪,不可忏悔。
故法華經中,載謗法之罪,至極至重。
今人隻是謗佛,已種無量罪因,況佛以善道化人,信佛者必為善,不信佛者必為惡,惡積則滅身,身沒之後,罪報愈重,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此之謂也。
愈又曰: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
蓋以佛身之舍利,而比凡庶之朽骨,何其無忌憚一至此哉!涅槃經曰:爾時世尊,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湧棺外,漸漸阇維(焚化)碎金體,成末舍利,以是知佛骨者,佛之舍利也。
秀州精嚴院,有一舍利,一日行道,一日入定。
行道者,旋轉不息;入定者,寂然不動,嵩祖師作行道舍利記,蓋以其道之驗也。
九流百家,紛然謂之道,則與佛未始異也,稽其驗,則天下無有也,競尊其師,謂佛不足與其聖賢校。
及其死也,不數日而形腐,不百年而骨朽,其神則漠然烏有乎恍惚,豈其道亦有未臻于佛者乎?然舍利之見乎天下者,古今多矣!有盤空而翔者,有無端而至者,發光而并日月者,不可聞者,不可碎者,若此行道晝夜振之而不息,天下未始見也。
捧其塔而敬之,則金铎益轉,若與人意而相應,異乎美哉!然則舍利之神奇若此,而以之比凡骨可乎?列子曰:生則堯舜,死則腐骨,故雖褒稱嘉美,以為大而化,聖而不可知者,俱不免乎腥臊臭穢,與草木同腐也。
其能若佛骨之更數千載,而神奇特異,與世為祥為福者耶?張無盡居士,初問大慧禅師曰,堯舜禹湯,皆聖人也,佛竟不言之何耶?師曰,堯舜禹湯,比梵王帝釋有優劣否?士曰:堯舜禹湯,豈可比梵王帝釋。
師曰:佛以梵王帝釋為凡夫,餘可知矣!公乃擊節,以為高論。
由是觀之,則堯舜禹湯不及梵王帝釋遠矣!而梵釋猶為凡夫,自堯舜禹湯,至于文武周公孔子,儒家皆以聖稱也。
彼伯夷伊尹柳下惠,各以一善自著者,亦謂之聖也。
而群聖之中,必有大者焉!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是孔子者,儒家之大聖人也,然佛又聖中之聖也。
佛自修因于億劫,而證果于今生,六度萬行,罔不齊修,恒沙功德,皆悉圓滿,列子援孔子之言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
範蔚宗着西域論曰:彼土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
裴休曰:佛為大聖人,其教有不思議事,疊而觀之,則世之所謂聖人者,孰有過于佛哉?彼不信佛而謗佛者,生為愚人,死為愚鬼,舍身受身,愈趨愈下,善擇術者果如是乎?程頤儒者也,其論佛也,則以為邪誕妖異之言,塗生民之耳目。
蓋佛之說無涯,而頤之見有限,對醯雞而談浩劫,宜其以邪誕妖異目之也。
然頤亦嘗反而思之乎?邪誕妖異,于儒教則有之,易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詩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史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
傳曰:齊侯見豕人立而啼,至于神降于莘石言于晉,魏顆見老人,狐突遇申生,謂之邪可也,謂之妖可也,謂之異可也。
詩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夫天不言也,久矣!偶有言焉,人烏得而聞之。
今也予懷之語,若見其口耳之相接,不謂之誕可乎?因程頤邪誕妖異之謗,而求儒家邪誕妖異之實,蓋有不可得而掩者。
今取議佛者觀之,唐有傅奕者,精術數之書,掌司天之職,前後七上疏,謗亵佛教,時有李師政者,着内德論。
夫以傅奕而肆誣謗之言,以師政而着辨惑之論,是非曲直,坦然明甚,萬世之下,可以觀矣!厥後有韓愈者,其見猶傅奕也,原道佛骨,其作奕之章疏也。
奕謗佛于前,即有師政以辨其惑。
愈謗于後,曷為無人以議其非?蓋奕為太史令,特藝者耳。
愈以文章顯,乃儒者也。
藝者之言,夫人固得與之辨是非,儒者之論,世俗每不敢以緻可否。
吾則曰:言之而當理,雖非儒而可遵;言之而涉誣,雖果儒而可辨。
愈不明吾道一貫之理,可不明而辨之,使其言之誤後世乎?愈又曰: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
孔子曰:智者不惑,謂天下之可惑者,皆愚者也。
智者既明且哲,洞屬是非,凡所作為,必真見其理之可為而後為之。
以明主而奉佛,謂之受惑,不可也。
若憲宗者聰明果決,得于天性,是豈愚者,豈是易惑者乎?非特憲宗為然也,唐世人主,如太宗之聰明英武,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而其笃信佛教,始終如一,而太宗之奉佛,尤不止如憲宗之迎骨也,是豈為佛所惑乎?使太宗果愚而受惑,則當時房,杜,王,魏直言無隐,胡為不谏?不惟不谏其奉佛也,若房梁公玄齡,則相與命玄奘譯經。
杜萊公如晦,則以法尊京兆玄琬法師,其欽崇歸向之心,君臣同一德,又不惟房杜二公為然也。
宋璟剛介,為唐朝第一,則以佛法師于昙一,裴晉公以身系天下安危,則執弟子禮于徑山法針。
抱大節忠于國家,死而不變者,孰若顔魯公,則以戒稱弟子于湖州慧明,問道于江西嚴峻。
至于張說撰心經之序,孟簡結塵外之交,杜鴻漸,參無住之禅,權德輿,着草衣之記。
彼諸聖賢,皆表表然不世出者,使佛教果能惑人,亦安能惑如是之聖賢耶?唐之君臣,決非受惑,而愈之惑亦甚矣!雖然愈之惑不足論也,而其惑天下後世,則非細故也。
蓋愈以儒自負,經生學士,視之如泰山北鬥,愈之所是從而是之,愈之所非從而非之,誰複詳審谛察。
雖其文章高天下,何足道乎?周子通書曰:不知務道德,而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矣!由是言之,則愈與奕等,皆藝者耳,孰謂愈得為儒哉?愈曰:佛者夷狄之一法,彼徒見佛法來自西域,遂從而夷之。
殊不知佛生于天竺,而中天竺為南贍部洲之正中,是佛家固以彼為中也。
後漢書曰:佛道神化,興自身毒,其國則殷乎中土,玉燭和氣,是儒家亦以彼為中國也。
由是知此固一中國也,反彼亦一中國也,而謂之夷可乎?愈之見但知四海九州之内為中國,四海九州之外為四夷,外此更無去處矣!豈知四夷之外,複有非夷者哉!愈之見,坐井觀天之見也。
不然,北史所載大秦國者,去幽州數萬裡,而居諸夷之外,其國衣冠禮樂,制度文章,與中華同一殷盛,故号曰大秦而與大漢齒。
由是觀之,則四夷之外,固有中國,而漢書以身毒為中國,信不誣也!井蛙不足以語海,固非愈之所能知也(大秦,身毒,即天竺也,)。
原道謂老子道其所道,非吾之所謂道,其師說乃謂孔子師老聃,審如是,則孔子之道,乃出于老氏之道,亦可謂之道其所道也。
與孟簡書,謂群聖之道大壞,其禍出于楊墨。
其讀墨子,乃謂孔墨相為用,審如是,則孔子之道,本同乎墨氏之道,亦可謂之壞群聖之道乎?夫老也,墨也,異端之道也,愈既诋排之矣,而乃指孔子以為老,又指孔子以為墨,不亦叛孔子之甚乎?學孔子而叛孔子,猶陳相之背師,逢蒙之射羿也。
後世經生學士,以愈诋佛為可效,則愈之叛孔子,亦可效乎?抑愈雖诋佛,而又取于佛,其作馬彙行狀也,則取其刺血寫佛經,且诋之而且取之,既非之而又是之,愈可謂不常其德者矣!蓋愈之中心,初無定見,是非取舍,莫知适從,故肆口所言,随時遷就,前不顧後,後不顧前,而不複慮其遺臭于萬世也。
識者于此,毋以私心論,毋以愛憎之心論,試乎其心而評之,則愈之為人也,果君子乎?抑小人乎?果儒者乎?抑非真儒乎?(傅奕本是道門,起家貧賤,投僧乞貨,不遂所懷,蓄憤緻嫌,故七上疏,)。
大慧禅師,答無盡居士,可謂言簡而義彰矣!宗本禅師曰:書雲: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天中至尊,無非玉帝,玉帝比聲聞羅漢,猶吏比狀元,況佛乎,佛乃菩薩,緣覺,聲聞,之師,是為諸聖之師也。
或問仙道比佛道何如?答:神仙尚受玉帝控制,豈可比于佛也。
況以仙道難修,又有堕落之日,佛道易學永無退轉之時。
楞嚴經,有十種仙,報盡還堕諸趣,故洞賓棄卻瓢囊,而歸依于黃龍禅師也(帝釋儒雲上帝,道雲玉帝,俗雲天帝,是欲界忉利天主,梵語具雲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謂能為三十三天主。
昔姓憍屍迦,建迦葉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俱生忉利天,帝釋為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