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上

關燈
嘉興大藏經 解惑篇 解惑編卷下之上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編 歐陽修(字永叔) 出諸集傳 嘉祐初,參大政,谥文忠,晚年蔔居于穎,号六一居士。

    遊廬山,入東林圓通,谒祖印禅師居讷。

    修初至,讷揖就坐,相與論辯,修慕韓子有攘斥佛老之言,讷因謂曰:退之以排佛為功,自比孟子之距楊墨,其好勝取名之甚。

    退之斥佛為夷鬼者,請略辯之:佛聖人也!降自兜率,托生中天聖王之家,何以夷稱?佛之不生不滅,曠劫常存,人天宗仰,何以鬼稱?此非大慢之語乎?退之七世祖諱耆,當後魏永興,自赫連,屈丐來,降于拓拔氏,由西戎而歸北狄,退之獨不為祖諱,而敢讪佛聖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貶之禍,而不知讪佛之過為尤可畏。

    退之唱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将使後世好名之士,援韓氏歐陽氏以為法,豈不為盛德之累?諺曰善罵人者,人亦善罵之。

    足下着本論,孳孳以毀佛為務,安得衆口不毀公于天聽之前乎?足下之言,以搜狩喪祭鄉社之禮為勝佛之本,是猶退之作原道論,而實未知道也。

    修驚赧謝曰:修胸中已釋然,師将何以見教?讷曰:佛道以悟心為本,足下屢生體道,特以失念,生東華為名儒,偏執世教,故忘其本。

    誠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會,頓祛我慢,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生死于一緻,則淨念常明,天真獨露,始可問津于此道耳。

    修自此有省發,及參大政,每譽讷于公卿之前,歲時書問未嘗絕(出歐陽外傳)。

     韓琦以明教嵩禅師輔教編示公,公覽其文,謂韓公曰:不意僧中有此郎!不惟空宗通,亦乃文格高,即黎明當一識之。

    琦同師往見,公與語終日,大喜(出輔教編序)。

     公昔官洛中,遊嵩山,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滿軒,風物鮮明。

    公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閱經自若,與語不甚顧答,公異之曰:住山久乎?僧曰:甚久。

    又問:誦何經?曰,法華。

    公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緻之?曰定慧力耳。

    又問:今乃寂寥無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散亂?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公大歎服(出資治鑒)。

     嘉祐六年,閏八月公為參政,兼譯經潤文使,既登三府,多病,嘗夢至一所,十人冠冕環坐,一人曰:參政安得至此?宜速返舍,公出門數步,複往問之,君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乎?曰:然!因問,世人飯僧誦經,為亡人追福,果有益乎?曰,安得無益。

    既寤病愈,自是深信佛法。

    丹陽葛勝仲,得此說于簡齋陳與義,與義得于公之孫恕,昭然也(出歐公狀及韻語陽秋)。

     浮山法遠禅師。

    号圓鑒。

    時師住舒州。

    歐陽修公聞師奇逸。

    造其室。

    未有以異之。

    與客棋。

    師坐其旁。

    文忠遽收局。

    請因棋說法。

    師即令。

    撾鼓升座曰。

    若論此事。

    如兩家着棋相似。

    何謂也。

    敵手知音。

    當機不讓。

    若是綴五饒三。

    又通一路始得。

    有一般底。

    秪解閉門作活。

    不能奪角沖關。

    硬節與虎口齊彰。

    局破徒勞綽斡。

    所以道。

    肥邊。

    易得。

    瘦肚難求。

    思行則往往失黏。

    心粗而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

    謾說神仙。

    嬴局輸籌即不問。

    且道黑白未分時。

    一着落在甚麼處。

    良久曰。

    從來十九路。

    迷悟幾多人。

    文忠嘉歎久之。

    從容謂同僚曰。

    修初疑禅語為虛誕。

    今見此老機緣。

    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

    安能有此妙旨哉(此僧寶傳并塔碑)。

     公居穎州,捐酒肉,徹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往近寺,借華嚴經,誦至八卷,乃薨(出王性之言,性之名铚,汝陰人,其父從學于公,故得其實)。

     ○斡(音管。

    轉也。

    旋也。

    運也)。

     南唐劉煦授司空平章事。

    撰舊唐史。

    凡佛祖異迹皆載之。

    宋歐陽修撰唐書。

    始皆删去。

    靜齋學士劉谧曰:歐陽文忠公,今之韓愈也。

    後世經生學士不及詳考韓歐之是非,而徒效韓歐之诋佛,凡唐人歸向佛教,而欽從敬信者,公則極其貶斥。

    其名卿賢大夫,多與禅衲遊,有機緣事迹者,公則憤憤削去而不書。

    铠庵曰,君舉必書,故曰史,史者所以記當時失得之迹也。

    以故惡如弑君必書,醜如蒸母必書,豈以其醜惡而不之記耶?是知修史者,不沒其當時善惡之事,斯可為信史也。

    昔範晔着漢書西域傳,始論佛法。

    陳壽志三國則忽而不錄。

    唐太宗修晉書,于沙門高行,時有所取。

    魏收于北史着佛老志。

    李延壽于南史作顧歡傳。

    凡帝王公卿毀贊佛老者,莫不悉載。

    其于二教之偏正優劣,當年今日,未嘗不明識所歸。

    歐陽氏之修唐書,五代史也,于佛老之事,則删之。

    夫唐書,唐家之正史,非歐陽之私書也。

    假使不足法,論之可也。

    豈當以己所不好,而悉删之耶?是知無通識者,不足以當修史之任也。

    夫佛法之取舍,大較系乎人之好惡,韓歐司馬,始不好佛,遇事立言,必有诋诃,及退之問道于大颠,永叔聞法于圓通,君實廣文中子之言,而作解禅偈六首,可見矣!(出統紀)。

     周惇頤(字茂叔,号濂溪,谥元公) 出性理群書 濂初扣黃龍南禅師教外别傳之旨,南谕濂,略曰:隻消向你自家屋裡打點,孔子謂朝聞道,夕死可矣!畢竟以何為道,夕死可耶?顔子不改其樂,所樂者何事?但于此究竟,久久自然有個契合處,濂一日扣問佛印元禅師曰:畢竟以何為道?元曰:滿目青山一任看。

    濂拟議,元呵呵笑而已,濂脫然有省,有偈呈師,濂聞東林總禅師、得竹林壽涯禅師,麻衣道者,二師心傳易學,窮神極性,由是扣之,總谕濂,其略曰:吾佛謂實際理地,即真實無妄,真而無妄,即誠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資此實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此實理,天地聖人之道,至誠而已。

    必要着一路實地工夫,直至于一旦豁然悟入,不可隻在言語上會(雲雲)。

    橫渠曰:東林性理之論,惟我茂叔能之,濂問太極,總曰:易在先天,無形有理。

    蓋太極即易也,無形之理,即無極也。

    天地間隻是一氣,進退而為四時,以一氣言之,皆元之為也。

    濂問太極圖之所由,總曰:竹林壽涯禅師,得國一禅師之心傳,其來遠矣!非言事物,而言至理。

    當時建圖之意,據吾教中,依空立世界,以無為萬有之祖,以無為因,以有為果,以真為體,以假為用,故雲:無極之真,妙合而凝,濂谕學者曰:吾此妙心,實得啟迪于南老,發明于佛印,易道義理,廓達之說,若不得東林開遮拂拭,斷不能表裡洞然,該貫弘博矣!濂往潮州靈山,見韓子上大颠書,累幅并存,及留衣亭,故題詩曰: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老非;不識大颠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

    濂晚年悉屏文字,依東林教人,惟務靜勝,終日端坐,于是靜中有得,道學性理之始,實倡于涯師,而至于總師,總以授周子。

    後村劉先生詩雲:濂溪學得自高僧。

    又雲,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

    濂傳太極圖於穆修,修傳于種放,放傳于陳抟,此其學之師也。

    蓋抟師于麻衣,今正易心法,是抟注麻衣涯公之傳,東林總公廣之也。

    總公門人弘益,有書曰紀聞雲:性理之學,實起于東林涯總二師,總以授周子,後虞伯生亦雲:宋儒惟濂溪康節二公,于佛書早有所得(出公行狀并指要)。

     程颢(字伯淳,弟頤,字正叔,号伊川) 出雲蓋寺石刻 神宗朝,為監察禦史,谥曰明道。

    公深味華嚴合論,自謂有所心融意會為喜,以其所由,書于雲蓋寺,公每見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乃語學者曰:凡看經書,必當如此,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出性學旨要)。

     明道以亡母壽安院君忌辰,往西京長慶寺修冥福,躬預齋席,見衆僧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伐鼓敲鐘,内外肅靜,一坐一起,并準清規。

    公歎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出弘益紀聞)。

     伊川,元豐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說書,入侍經筵,一日言,聞陛下宮中盥而避蟻。

    有是乎。

    帝曰然。

    深恐傷之耳。

    頤曰。

    推此心以及四海。

    帝王之要道也。

    嘗緻書于靈源清禅師,叩問禅要,師答書略曰:妄承過聽,以知道者見期,雖未一奉目擊之歡,聞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曆叩殆遍,乃猶以鄙人未見為不足。

    頃年間,有聞先師言公見處,今覽法要後序,深觀信入真實不虛也(出靈源語錄)。

     紹聖二年。

    六月九日。

    韶州南華重辯禅師。

    請蘇轼書柳宗元撰六祖禅師碑。

    轼題其後曰。

    釋迦以文設教。

    其譯于中國。

    必托于儒之能言者。

    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

    以房融筆受故也。

    柳宗元南遷。

    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古今。

    自唐以來。

    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簡正如宗元者。

    蓋推本其言。

    與孟轲氏合。

    其可不使學者。

    晝見而夜誦之(出稽古略)。

     杜衍 出統紀 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慶曆中,拜相時,号清白宰相,封祁國公。

    以張方平好佛,常笑怪之。

    有醫士朱生,遊二公門,一日公呼朱診脈,朱謂使者曰:往白公言,看楞嚴經未了,及到,揖坐,謂曰:老夫以君疏通,不意近亦阘茸,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所謂楞嚴,何等語耶?朱曰:公未讀此經,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觀之,不覺終軸,大驚曰:方平知之,不以告我!即命駕見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當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

     李遵勖(字用和) 出傳燈錄 探索宗要有年,頓明大法,偈曰:參禅須是鐵漢,着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又贊佛詩雲:仲尼推大聖,老氏稱古皇;天上及天下,應更無比量。

     (老子西升經雲:吾師古皇先生,化遊天竺,善入泥洹。

    符子雲: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 (○佛不出家,為金轉輪王,統四天下,随輪飛行,名飛行皇帝,故雲古皇也。

    ) 李觏(字泰伯○陳師道) 瑩中文集 觏,旰江人,時稱大儒。

    皇祐間,充太學說書,嘗着潛書,力于排佛。

    嵩公攜護教編谒之,觏方留心讀佛經,乃怅然曰: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心經,佛道豈易知耶? 陳師道,号後山居士。

    元符三年,诏治泰陵,又修少林寺為記略曰。

    孔氏之門。

    顔闵冉皆無傳。

    仲弓之後有荀卿。

    曾參之後有孟轲。

    端木賜之後有莊休。

    而荀孟莊之後無聞焉。

    李氏之傳關尹。

    尹之傳複無聞焉。

    釋自能仁。

    二十八世。

    而為達磨。

    又六世為曹溪。

    至于今又十有五世矣。

    而儒老子之徒。

    欲校源委。

    誤矣(出後山集)。

     劉安世(字器之,号元城) 鳴道集 元祐中,為中書舍人,嘗曰:古今大儒,著論毀佛法者,蓋有說也,且彼尾重則此首輕。

    今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猶鼎足也,令一足失,可乎?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或毀佛教,亦從而诋之,以為佛法,皆無足取,非也!今士大夫多以禅為戲,此事乃佛究竟之法,豈可戲而為一笑之資乎?此亦宜深戒,乃至雲:世事有大于生死者乎?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個見處,則貴賤禍福輕矣! 護法論 丞相張商英無盡居士撰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以仁義忠信為道耶?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以長生久視為道耶?則曰夕死可矣!是果求聞何道哉?豈非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則列子何以謂孔子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列子學孔子者也,而